甘草泻心汤加减治验六则
(2025-09-13 04:15:30)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验六则
摘自2025-9-12中国中医药报
李发枝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原方为:甘草四两(炙),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其所针对的病机为湿热内蕴(或湿热蕴毒),脾胃升降失常。笔者临证运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或合方,可治疗白塞病、结节性红斑、干燥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痤疮、咳嗽、发热、口腔黏膜白斑、真菌性食管炎、真菌性发热、手足口病、干燥脱屑性唇炎、肿瘤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脂溢性脱发等病症。现整理应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验七则如下。
案一
孙某,女,35岁,2014年11月8日初诊。主诉:反复口腔溃疡、外阴溃疡伴发热7年。患者7年前出现复发性口腔溃疡、外阴溃疡伴发热,多处就诊,仍有反复。于2011年7月就诊于某知名医院,诊断为白塞病,给予泼尼松、沙利度胺等西药,症状消失。3个月前又因发热、头痛、全身疼、口腔及外阴溃疡入某医院治疗,按白塞病用西药治疗2个月,但因肝功能异常而出院。刻诊:口腔、外阴溃疡,双髋、膝、肩关节疼痛,遇冷加重,目赤,四肢散在瘀斑。舌质淡黯,苔白滑,脉弦。
中医诊断:狐惑病。
西医诊断:白塞病。
方用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赤豆当归散加减: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黄芪60g,白术15g,防己15g,制川乌15g,当归12g,甘草20g,赤小豆30g。12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久煎1小时。
11月26日二诊:诸症均减,但出现便溏,每日2次。上方加吴茱萸10g。12剂。
12月9日三诊:口腔、外阴溃疡未发作,关节疼痛减轻,瘀斑消退,目赤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仍用上方,制川乌加至20g。15剂。
此后,以上方加减一直服至2015年7月29日,除偶有口腔溃疡外,余症消失。
按 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炎。此病可侵害人体多个器官,包括口腔、皮肤、关节肌肉、眼睛、血管、心脏、肺和神经系统等,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和外阴溃疡、皮疹、下肢结节性红斑、眼部虹膜炎、食管溃疡、小肠或结肠溃疡及关节肿痛等。《金匮要略》狐惑病与白塞病的临床表现颇相类似,故选甘草泻心汤加减以治之。《诸病源候论》云“夫狐惑二病者,是喉、阴之为病也……皆由湿毒气所为也”,可知“湿毒”是狐惑病的主要病机。由于患者体质、病程及治疗经过等的不同,故在证候上有兼寒、夹热、偏虚、偏实的差异。此患者因湿热兼寒流注关节,致双髋、膝、肩关节疼痛,遇冷加重,故用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制川乌;因目赤,故加赤豆当归散。一般情况下,前阴溃疡者,可用苦参煎水熏洗患处,或于汤剂中加苦参内服,因本例寒湿较重,故未用苦参。
案二
马某,女,78岁,1998年4月15日初诊。主诉:发现面部红色肿块1周。患者1周前于右侧颞部突然出现一拇指大小的红色肿块,无疼痛,即住某医院按局部炎症治疗,静脉注射消炎针剂(药物不详)1周,原肿块不消且稍增大而疼痛,遂出院,求诊于中医。刻诊:右侧颞部红色肿块如前且痛,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史,现下口唇内侧有一小溃疡。舌质红,苔白滑,脉弦。
中医诊断:狐惑病。
西医诊断:白塞病。
方用甘草泻心汤合麻杏苡甘汤加减:清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2g,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甘草30g。3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半小时。嘱其停用西药,忌食水果、蜂蜜、白糖。
4月18日二诊:服上方后肿块已消大半,不痛,色变黯,口腔溃疡愈。再服上方10剂。
后其女来看其他病,言其母服上方后前症愈,未再发。
按 白塞病的结节性红斑大多出现在下肢,但也有出现在头面部者,此即狐惑病“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中的“乍赤”。麻杏苡甘汤原为治疗风湿在表而化热,证见“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甘草泻心汤证的结节性红斑是湿热毒邪壅遏在表之脉络所致,其病机相类,故凡伴见结节性红斑者,均可以甘草泻心汤合麻杏苡甘汤治之。
案三
李某,女,40岁,2012年4月2日初诊。主诉:双侧腮腺肿痛伴发热1周。患者双侧腮腺肿痛伴发热,在某医院做腮腺造影示腮腺体实质严重萎缩,几乎不能分泌唾液,诊断为干燥综合征。因患者惧怕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而求中医诊治。刻诊:发热(38.0),双侧腮腺肿痛,口干无唾液,眼干涩,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便溏,每日1次,膝关节冷痛。舌质淡红无苔,脉滑数。
中医诊断:燥痹。
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
方用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柴胡30g,黄芪50g,白术12g,防己20g,制川乌15g,甘草20g。3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久煎1小时。
4月5日二诊:服上方后,已不发热,腮腺肿痛、口干、膝关节痛均稍减,上方柴胡减至15g,另加当归12g、赤小豆30g。10剂。
4月15日三诊:腮腺肿消1/3,不痛,口眼干大减,膝关节已不痛,大便成形,舌质淡红,有少许薄白苔,脉弦。守方继服15剂。
此后,上方一直服至10月15日诸症消失而停药,随访未复发。
按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机较为复杂,患者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史,故用甘草泻心汤,因有发热及腮腺肿痛,故加柴胡;因伴见膝关节冷痛,故合防己黄芪汤加制川乌;因眼干,故加赤小豆、当归。干燥综合征的口眼干燥,其病机并非都是阴虚燥热,此例就是湿热毒邪壅遏三焦腠理,津液不能正常布散所致。其治法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案四
陈某,女,56岁,2013年7月26日初诊。主诉:复发性口腔溃疡10余年。患者10年前出现反复口腔溃疡发作,每年约15次,曾服三黄片、知柏地黄丸及中药汤剂等,或无效,或加重。此次咽部扁桃体及下唇内侧各有两个绿豆大溃疡,已1周未愈合,食欲可,但溃疡处疼痛,便溏,每日1~2次。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
中医诊断:口疮。
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
方用甘草泻心汤:清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20g,甘草30g,大枣5枚。10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半小时。嘱其忌食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蛋糕、羊肉、辣椒。
8月5日二诊:溃疡已不痛,便溏,每日1次。上方加上肉桂3g(另包冲服)。12剂。
8月18日三诊:溃疡愈合,大便成形,但前天感冒,不发热,不头痛,咳嗽吐白痰。8月5日方加紫苏叶12g、款冬花10g。12剂。
8月29日四诊:咳嗽愈,溃疡未再发作。继服8月5日方12剂。
9月9日五诊:口腔溃疡未再发,守方14剂巩固疗效。
按 口疮乃临床常见病,西医学称其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其发病或为免疫缺陷,或为自身免疫反应,亦与遗传密切相关,多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就中医辨证而言,复发性口腔溃疡有多种病机,如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肺胃积热、阳虚浮火等。甘草泻心汤证乃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所致,湿热蕴毒伤及口腔黏膜,故致口腔溃疡,即狐惑病之“蚀于喉”“蚀于上”者也。甘草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服清热解毒或滋阴泻火类中药(成药或汤剂)症状不减或加重;多伴有上腹胀满(心下痞),大便溏或秘;舌淡红,苔白滑。日久不愈者,可加附子、肉桂,即“引火归原”之意。
关于本证忌食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蛋糕、羊肉、辣椒的问题,因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蛋糕均属寒凉甜腻之品,此类食品均能伤脾生湿,而羊肉、辣椒则能生热助火,故均需忌之。临床往往见到服甘草泻心汤已愈的患者,由于不忌口而使口腔溃疡复发。
案五
张某,男,22岁,大学生,2014年2月14日初诊。主诉:腰痛2月余。患者于2013年12月,因腰痛在某院检查:双侧4字试验(+),双侧髋关节外旋受限,直腿抬高(+),腰椎前屈、后伸、侧弯受限。实验室检查:人白细胞抗原B27(+),血沉50mm/h,C反应蛋白12mg/L,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正常。骨盆X线:双侧骶髂关节面呈锯齿样改变,部分韧带钙化,间隙模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服柳氮磺胺吡啶等治疗,效果欠佳,故找余诊治。刻诊:诉腰痛2年余,近2个月腰部酸楚疼痛加重,夜间尤甚,活动不利、行步受限(以其所住之学生宿舍位于六楼,因上下楼不便而休学),腰部板滞,久坐明显,稍活动可略有缓解,髋、膝关节冷痛,伴气短乏力,纳差,面部痤疮较重,多梦。大便每日2次、黏腻不爽,小便赤。患者平时有反复性口腔溃疡,每年10余次。舌质红苔黄,脉浮滑。
中医诊断:痹症。
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方用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清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0g,党参15g,甘草30g,黄芪60g,防己30g,生白术15g,生薏苡仁30g,荆芥10g,防风10g,制川乌30g。7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久煎1小时。
2月22日二诊:患者服药1周,腰部疼痛明显缓解。舌红,苔薄黄,脉浮滑。继以前方7剂。
3月2日三诊:患者腰、髋及膝关节疼痛几无,纳可,便调,寐安,痤疮亦减轻。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前方加桂枝30g,15剂。此后又以上方加减服用2个月,诸症皆失,已返校恢复学业。
按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机较为复杂,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味所治者,仅限于伴有复发性口腔溃疡者,即狐惑病“状如伤寒”的“体痛”症候。其病机为湿热兼风寒侵袭筋骨督脉,故用甘草泻心汤健脾清热祛湿,防己黄芪汤加薏苡仁、荆芥、防风、制川乌、桂枝益气祛风湿,散寒以止痛。湿热除,风寒祛,经脉通,筋骨督脉得以荣养,则诸症悉除。忆及1989年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中医院坐诊时也曾用上方治疗数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收到症状消失、人白细胞抗原B27转阴的效果。
案六
江某,男,45岁,2017年4月2日初诊。主诉:泄泻伴左腹疼痛半年。患者因大便泄泻带黏液于2016年10月13日到某医院就诊。电子肠镜诊断:结肠溃疡、内痔。横结肠活检示:黏膜慢性炎,符合溃疡,部分腺体增生。口服美沙拉秦后症状消失。平时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约5次),前几天感冒。刻诊:咽干痛伴咽喉不利,咳少许白黏痰,口腔内两颊黏膜白斑稍痛。左少腹疼痛,泄泻每日4~6次,带少许白黏液,不带血,无里急后重。目前服美沙拉秦每日1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泄泻。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方用甘草泻心汤: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20g,甘草20g,大枣5枚。12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半小时。
4月20日二诊:咽中不利消失,口腔内两颊黏膜白斑不痛,但左少腹疼痛、大便泄泻及黏液不减。上方加淡吴萸10g、盐补骨脂12g、五味子12g、煨肉豆蔻12g。12剂。
5月3日三诊:前症均减,嘱其停服美沙拉秦。上方加乌梅20g、肉桂10g。14剂。
6月2日四诊:咽不痛,口腔黏膜白斑消失,大便每日3次,黏液较前少。继服上方30剂。
此后以上方稍作加减服至10月27日,诸症消失而停药。
按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就中医病机而言,溃疡性结肠炎往往是寒热虚实错杂,尤其是以血便为主者治疗较为困难。本案是以泄泻、黏液便为主症,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故用甘草泻心汤合四神丸以治之,后又加乌梅、肉桂,有乌梅丸之意。对于平时没有口腔溃疡及以血便为主的患者,本方效果不好。
(作者李发枝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摘自2025-9-12中国中医药报
李发枝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原方为:甘草四两(炙),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其所针对的病机为湿热内蕴(或湿热蕴毒),脾胃升降失常。笔者临证运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或合方,可治疗白塞病、结节性红斑、干燥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强直性脊柱炎、溃疡性结肠炎、痤疮、咳嗽、发热、口腔黏膜白斑、真菌性食管炎、真菌性发热、手足口病、干燥脱屑性唇炎、肿瘤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脂溢性脱发等病症。现整理应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验七则如下。
案一
孙某,女,35岁,2014年11月8日初诊。主诉:反复口腔溃疡、外阴溃疡伴发热7年。患者7年前出现复发性口腔溃疡、外阴溃疡伴发热,多处就诊,仍有反复。于2011年7月就诊于某知名医院,诊断为白塞病,给予泼尼松、沙利度胺等西药,症状消失。3个月前又因发热、头痛、全身疼、口腔及外阴溃疡入某医院治疗,按白塞病用西药治疗2个月,但因肝功能异常而出院。刻诊:口腔、外阴溃疡,双髋、膝、肩关节疼痛,遇冷加重,目赤,四肢散在瘀斑。舌质淡黯,苔白滑,脉弦。
中医诊断:狐惑病。
西医诊断:白塞病。
方用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赤豆当归散加减: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黄芪60g,白术15g,防己15g,制川乌15g,当归12g,甘草20g,赤小豆30g。12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久煎1小时。
11月26日二诊:诸症均减,但出现便溏,每日2次。上方加吴茱萸10g。12剂。
12月9日三诊:口腔、外阴溃疡未发作,关节疼痛减轻,瘀斑消退,目赤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仍用上方,制川乌加至20g。15剂。
此后,以上方加减一直服至2015年7月29日,除偶有口腔溃疡外,余症消失。
按 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炎。此病可侵害人体多个器官,包括口腔、皮肤、关节肌肉、眼睛、血管、心脏、肺和神经系统等,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和外阴溃疡、皮疹、下肢结节性红斑、眼部虹膜炎、食管溃疡、小肠或结肠溃疡及关节肿痛等。《金匮要略》狐惑病与白塞病的临床表现颇相类似,故选甘草泻心汤加减以治之。《诸病源候论》云“夫狐惑二病者,是喉、阴之为病也……皆由湿毒气所为也”,可知“湿毒”是狐惑病的主要病机。由于患者体质、病程及治疗经过等的不同,故在证候上有兼寒、夹热、偏虚、偏实的差异。此患者因湿热兼寒流注关节,致双髋、膝、肩关节疼痛,遇冷加重,故用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制川乌;因目赤,故加赤豆当归散。一般情况下,前阴溃疡者,可用苦参煎水熏洗患处,或于汤剂中加苦参内服,因本例寒湿较重,故未用苦参。
案二
马某,女,78岁,1998年4月15日初诊。主诉:发现面部红色肿块1周。患者1周前于右侧颞部突然出现一拇指大小的红色肿块,无疼痛,即住某医院按局部炎症治疗,静脉注射消炎针剂(药物不详)1周,原肿块不消且稍增大而疼痛,遂出院,求诊于中医。刻诊:右侧颞部红色肿块如前且痛,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史,现下口唇内侧有一小溃疡。舌质红,苔白滑,脉弦。
中医诊断:狐惑病。
西医诊断:白塞病。
方用甘草泻心汤合麻杏苡甘汤加减:清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2g,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甘草30g。3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半小时。嘱其停用西药,忌食水果、蜂蜜、白糖。
4月18日二诊:服上方后肿块已消大半,不痛,色变黯,口腔溃疡愈。再服上方10剂。
后其女来看其他病,言其母服上方后前症愈,未再发。
按 白塞病的结节性红斑大多出现在下肢,但也有出现在头面部者,此即狐惑病“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中的“乍赤”。麻杏苡甘汤原为治疗风湿在表而化热,证见“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甘草泻心汤证的结节性红斑是湿热毒邪壅遏在表之脉络所致,其病机相类,故凡伴见结节性红斑者,均可以甘草泻心汤合麻杏苡甘汤治之。
案三
李某,女,40岁,2012年4月2日初诊。主诉:双侧腮腺肿痛伴发热1周。患者双侧腮腺肿痛伴发热,在某医院做腮腺造影示腮腺体实质严重萎缩,几乎不能分泌唾液,诊断为干燥综合征。因患者惧怕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而求中医诊治。刻诊:发热(38.0),双侧腮腺肿痛,口干无唾液,眼干涩,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便溏,每日1次,膝关节冷痛。舌质淡红无苔,脉滑数。
中医诊断:燥痹。
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
方用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柴胡30g,黄芪50g,白术12g,防己20g,制川乌15g,甘草20g。3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久煎1小时。
4月5日二诊:服上方后,已不发热,腮腺肿痛、口干、膝关节痛均稍减,上方柴胡减至15g,另加当归12g、赤小豆30g。10剂。
4月15日三诊:腮腺肿消1/3,不痛,口眼干大减,膝关节已不痛,大便成形,舌质淡红,有少许薄白苔,脉弦。守方继服15剂。
此后,上方一直服至10月15日诸症消失而停药,随访未复发。
按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机较为复杂,患者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史,故用甘草泻心汤,因有发热及腮腺肿痛,故加柴胡;因伴见膝关节冷痛,故合防己黄芪汤加制川乌;因眼干,故加赤小豆、当归。干燥综合征的口眼干燥,其病机并非都是阴虚燥热,此例就是湿热毒邪壅遏三焦腠理,津液不能正常布散所致。其治法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案四
陈某,女,56岁,2013年7月26日初诊。主诉:复发性口腔溃疡10余年。患者10年前出现反复口腔溃疡发作,每年约15次,曾服三黄片、知柏地黄丸及中药汤剂等,或无效,或加重。此次咽部扁桃体及下唇内侧各有两个绿豆大溃疡,已1周未愈合,食欲可,但溃疡处疼痛,便溏,每日1~2次。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
中医诊断:口疮。
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
方用甘草泻心汤:清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20g,甘草30g,大枣5枚。10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半小时。嘱其忌食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蛋糕、羊肉、辣椒。
8月5日二诊:溃疡已不痛,便溏,每日1次。上方加上肉桂3g(另包冲服)。12剂。
8月18日三诊:溃疡愈合,大便成形,但前天感冒,不发热,不头痛,咳嗽吐白痰。8月5日方加紫苏叶12g、款冬花10g。12剂。
8月29日四诊:咳嗽愈,溃疡未再发作。继服8月5日方12剂。
9月9日五诊:口腔溃疡未再发,守方14剂巩固疗效。
按 口疮乃临床常见病,西医学称其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其发病或为免疫缺陷,或为自身免疫反应,亦与遗传密切相关,多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就中医辨证而言,复发性口腔溃疡有多种病机,如心脾积热、阴虚火旺、肺胃积热、阳虚浮火等。甘草泻心汤证乃湿热内蕴、脾胃升降失常所致,湿热蕴毒伤及口腔黏膜,故致口腔溃疡,即狐惑病之“蚀于喉”“蚀于上”者也。甘草泻心汤证的辨证要点:服清热解毒或滋阴泻火类中药(成药或汤剂)症状不减或加重;多伴有上腹胀满(心下痞),大便溏或秘;舌淡红,苔白滑。日久不愈者,可加附子、肉桂,即“引火归原”之意。
关于本证忌食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蛋糕、羊肉、辣椒的问题,因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饮料、蛋糕均属寒凉甜腻之品,此类食品均能伤脾生湿,而羊肉、辣椒则能生热助火,故均需忌之。临床往往见到服甘草泻心汤已愈的患者,由于不忌口而使口腔溃疡复发。
案五
张某,男,22岁,大学生,2014年2月14日初诊。主诉:腰痛2月余。患者于2013年12月,因腰痛在某院检查:双侧4字试验(+),双侧髋关节外旋受限,直腿抬高(+),腰椎前屈、后伸、侧弯受限。实验室检查:人白细胞抗原B27(+),血沉50mm/h,C反应蛋白12mg/L,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正常。骨盆X线:双侧骶髂关节面呈锯齿样改变,部分韧带钙化,间隙模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服柳氮磺胺吡啶等治疗,效果欠佳,故找余诊治。刻诊:诉腰痛2年余,近2个月腰部酸楚疼痛加重,夜间尤甚,活动不利、行步受限(以其所住之学生宿舍位于六楼,因上下楼不便而休学),腰部板滞,久坐明显,稍活动可略有缓解,髋、膝关节冷痛,伴气短乏力,纳差,面部痤疮较重,多梦。大便每日2次、黏腻不爽,小便赤。患者平时有反复性口腔溃疡,每年10余次。舌质红苔黄,脉浮滑。
中医诊断:痹症。
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方用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清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0g,党参15g,甘草30g,黄芪60g,防己30g,生白术15g,生薏苡仁30g,荆芥10g,防风10g,制川乌30g。7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久煎1小时。
2月22日二诊:患者服药1周,腰部疼痛明显缓解。舌红,苔薄黄,脉浮滑。继以前方7剂。
3月2日三诊:患者腰、髋及膝关节疼痛几无,纳可,便调,寐安,痤疮亦减轻。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前方加桂枝30g,15剂。此后又以上方加减服用2个月,诸症皆失,已返校恢复学业。
按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机较为复杂,甘草泻心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味所治者,仅限于伴有复发性口腔溃疡者,即狐惑病“状如伤寒”的“体痛”症候。其病机为湿热兼风寒侵袭筋骨督脉,故用甘草泻心汤健脾清热祛湿,防己黄芪汤加薏苡仁、荆芥、防风、制川乌、桂枝益气祛风湿,散寒以止痛。湿热除,风寒祛,经脉通,筋骨督脉得以荣养,则诸症悉除。忆及1989年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中医院坐诊时也曾用上方治疗数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收到症状消失、人白细胞抗原B27转阴的效果。
案六
江某,男,45岁,2017年4月2日初诊。主诉:泄泻伴左腹疼痛半年。患者因大便泄泻带黏液于2016年10月13日到某医院就诊。电子肠镜诊断:结肠溃疡、内痔。横结肠活检示:黏膜慢性炎,符合溃疡,部分腺体增生。口服美沙拉秦后症状消失。平时曾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约5次),前几天感冒。刻诊:咽干痛伴咽喉不利,咳少许白黏痰,口腔内两颊黏膜白斑稍痛。左少腹疼痛,泄泻每日4~6次,带少许白黏液,不带血,无里急后重。目前服美沙拉秦每日1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泄泻。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方用甘草泻心汤:清半夏2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20g,甘草20g,大枣5枚。12剂,每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煎半小时。
4月20日二诊:咽中不利消失,口腔内两颊黏膜白斑不痛,但左少腹疼痛、大便泄泻及黏液不减。上方加淡吴萸10g、盐补骨脂12g、五味子12g、煨肉豆蔻12g。12剂。
5月3日三诊:前症均减,嘱其停服美沙拉秦。上方加乌梅20g、肉桂10g。14剂。
6月2日四诊:咽不痛,口腔黏膜白斑消失,大便每日3次,黏液较前少。继服上方30剂。
此后以上方稍作加减服至10月27日,诸症消失而停药。
按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就中医病机而言,溃疡性结肠炎往往是寒热虚实错杂,尤其是以血便为主者治疗较为困难。本案是以泄泻、黏液便为主症,平时有复发性口腔溃疡,故用甘草泻心汤合四神丸以治之,后又加乌梅、肉桂,有乌梅丸之意。对于平时没有口腔溃疡及以血便为主的患者,本方效果不好。
(作者李发枝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