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阳极阴生养生调理这样做
(2025-06-26 04:14:32)
夏至阳极阴生 养生调理这样做
摘自2025-6-25中国中医药报
黄卫玲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
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最容易导致体内湿气盛行,也是阳气最盛的时节。夏至是“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夏至一阴生”,阳极阴生,尽管天气炎热,可大自然阴气已开始生长。人体也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之变化,阳气浮越于外而渐衰,阴气始生于内而渐盛。
夏至养生,既要保护阳气,更要顺应阴阳的变化特点,使阴阳两气相顺接,以求阳气固秘、阴气平和而体健。
中医外治法
泡脚除湿
“长夏多生湿病”。可在睡前1小时,热水泡脚20分钟。刺激足部经络,健脾祛湿、通经利水、缓解疲劳。
穴位按摩
揉按期门穴:自乳头垂直向下摸两个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用双手揉期穴36次。期门穴是人体足厥阴肝经要穴,可疏肝理气、排毒解热。
点按极泉穴:上臂外展,在腋窝正中,动脉搏动处。以拇指指尖点按极泉穴2分钟,以微感胀痛为宜。极泉穴属手少阴心经,温通心阳,促进新陈代谢。
佩戴香囊
组成:川藿香3克、石菖蒲3克、香白芷3克、冰片1.5克、薄荷3克、陈艾叶3克等。
,时时嗅之。消暑防感,清解热毒,宁心安神,避秽强身。
药膳食疗
山楂酸梅汤
材料:山楂片10克,酸梅50克,白菊花、白糖适量。大火煮沸,转小火煮烂。消食健胃,活血化瘀。
百莲四宝羹
材料:银耳、莲子、百合、麦冬各10克,冰糖适量。功效:滋阴润燥,养心安神。
鸡骨草赤小豆猪骨汤
鸡骨草25克,赤小豆30克,薏米25克,猪骨250克,生姜2片,蜜枣2枚,盐适量。清热祛湿,健脾和胃。
双花枸杞清茶
材料:金银花、杭菊花、枸杞子各15克,百合10克,冰糖适量。功效:清热解毒,宁心安神。
注意事项
以上药膳孕妇慎用。所有药膳不宜隔夜食用。在食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就医。
摘自2025-6-25中国中医药报
黄卫玲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
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最容易导致体内湿气盛行,也是阳气最盛的时节。夏至是“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夏至一阴生”,阳极阴生,尽管天气炎热,可大自然阴气已开始生长。人体也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之变化,阳气浮越于外而渐衰,阴气始生于内而渐盛。
夏至养生,既要保护阳气,更要顺应阴阳的变化特点,使阴阳两气相顺接,以求阳气固秘、阴气平和而体健。
中医外治法
泡脚除湿
“长夏多生湿病”。可在睡前1小时,热水泡脚20分钟。刺激足部经络,健脾祛湿、通经利水、缓解疲劳。
穴位按摩
揉按期门穴:自乳头垂直向下摸两个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用双手揉期穴36次。期门穴是人体足厥阴肝经要穴,可疏肝理气、排毒解热。
点按极泉穴:上臂外展,在腋窝正中,动脉搏动处。以拇指指尖点按极泉穴2分钟,以微感胀痛为宜。极泉穴属手少阴心经,温通心阳,促进新陈代谢。
佩戴香囊
组成:川藿香3克、石菖蒲3克、香白芷3克、冰片1.5克、薄荷3克、陈艾叶3克等。
,时时嗅之。消暑防感,清解热毒,宁心安神,避秽强身。
药膳食疗
山楂酸梅汤
材料:山楂片10克,酸梅50克,白菊花、白糖适量。大火煮沸,转小火煮烂。消食健胃,活血化瘀。
百莲四宝羹
材料:银耳、莲子、百合、麦冬各10克,冰糖适量。功效:滋阴润燥,养心安神。
鸡骨草赤小豆猪骨汤
鸡骨草25克,赤小豆30克,薏米25克,猪骨250克,生姜2片,蜜枣2枚,盐适量。清热祛湿,健脾和胃。
双花枸杞清茶
材料:金银花、杭菊花、枸杞子各15克,百合10克,冰糖适量。功效:清热解毒,宁心安神。
注意事项
以上药膳孕妇慎用。所有药膳不宜隔夜食用。在食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就医。
梅雨季祛湿食疗指南
摘自2025-6-25中国中医药报
徐尤佳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梅雨时节气候潮湿,居所返潮,人体易受湿邪侵扰。此时节外湿引动内湿,最易困阻脾阳,导致运化失常,出现精神倦怠、食欲减退、脘腹胀满等湿困症状。
祛湿食疗三原则
健脾利湿:选用甘淡渗利之品。清热解暑:择取清凉平和之物。调和胃气:注重清淡易化之食。
推荐食疗方
荷叶冬瓜汤
材料:荷叶1/4张,冬瓜500克,盐适量。功效:清热祛暑,利尿除湿。
茯苓山药排骨汤
材料:排骨300克,茯苓10克,山药半根,姜3片,食盐适量。功效:健脾胃,祛湿邪,止便痢,解乏力。
冬瓜老鸭汤
材料:冬瓜250克,鸭子1/4只,生姜3片,盐适量。功效:清热祛湿,滋阴润燥。
健脾三豆饮
材料:红豆30克,黑豆30克,绿豆30克,冰糖适量。功效:健胃温脾,滋阴润燥。
山药芡实粥
材料:山药15克,芡实10克,莲子10克,茯苓1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健脾祛湿,安神养心。
薏米赤小豆粥
材料:薏米、赤小豆各50克,冰糖适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
摘自2025-6-25中国中医药报
徐尤佳 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
梅雨时节气候潮湿,居所返潮,人体易受湿邪侵扰。此时节外湿引动内湿,最易困阻脾阳,导致运化失常,出现精神倦怠、食欲减退、脘腹胀满等湿困症状。
祛湿食疗三原则
健脾利湿:选用甘淡渗利之品。清热解暑:择取清凉平和之物。调和胃气:注重清淡易化之食。
推荐食疗方
荷叶冬瓜汤
材料:荷叶1/4张,冬瓜500克,盐适量。功效:清热祛暑,利尿除湿。
茯苓山药排骨汤
材料:排骨300克,茯苓10克,山药半根,姜3片,食盐适量。功效:健脾胃,祛湿邪,止便痢,解乏力。
冬瓜老鸭汤
材料:冬瓜250克,鸭子1/4只,生姜3片,盐适量。功效:清热祛湿,滋阴润燥。
健脾三豆饮
材料:红豆30克,黑豆30克,绿豆30克,冰糖适量。功效:健胃温脾,滋阴润燥。
山药芡实粥
材料:山药15克,芡实10克,莲子10克,茯苓1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健脾祛湿,安神养心。
薏米赤小豆粥
材料:薏米、赤小豆各50克,冰糖适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
北方旅行如何让南方游客避暑又养生
摘自2025-6-25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富精雷
体验气候差异 顺应养生之道
《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表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自然界中的气候变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方人到北方旅行,实际上也是一次顺应自然、调节身心、释放自我、追求健康的过程。
南方中医注重祛湿、清热,而北方中医则更注重润燥、温阳。在北方旅行时,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北方特有的气候条件和饮食习惯,从而达到调整自身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他特别提到,夏秋季是南方人前往北方旅居或游玩的最佳时节。这两个季节,北方气候宜人,既不会过于炎热也不会过于寒冷,非常适合进行各种户外活动。同时,北方的饮食也以温补为主,如羊肉、牛肉等温性食物,有助于南方人增强体质及增强免疫力,进而更好地适应北方的环境,享受健康的生活。
北方干燥凉爽 有益祛湿健脾
我国地域广阔,从南到北跨越了多个气候带,因此南北方在气候条件、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深刻地影响中医养生的理念与实践。孙殿甲通俗地解释,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四季雨水充沛,湿气较重,根据中医理论,“湿气通于脾”,湿邪容易侵袭脾土,阻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水湿在体内积聚,进而引发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肢体困重等症状,故“脾喜燥恶湿”。
与南方湿润的气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方偏于干燥凉爽,尤其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较低。这种凉爽的气候环境有助于祛除体内湿气,对于改善南方人的湿热体质具有积极效果。中医理论强调南北气候的差异,可帮助形成“互补”效应。孙殿甲指出,夏秋季正是南方人出游北方的“窗口期”,可以利用北方干爽的气候特点,有效调节体内湿气,改善湿热体质,最终达到养生的目的。
借助天时地利 化解骨病困扰
《黄帝内经》云“风气通于肝”“湿气通于脾”。北方避暑养生对患有骨关节疾病如关节炎、风湿病等的人有着显著好处。相较于南方湿润、炎热的气候环境,北方干燥、凉爽的气候对于缓解这类湿热痹阻关节的疾病非常有帮助,能够有效地减轻疼痛与炎症。
那么,南方人在北方旅行凭借“天时地利”改善这些疾患时,还应注意哪些事项呢?对此,孙殿甲建议说,除了充分利用北方气候的养生效果之外,游客们还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
例如,北方天亮得比较早,起床后可面对朝阳进行轻柔的伸展运动,这样做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更加轻松;在一日三餐中适当添加些北方常见的温性食物,如姜、葱、蒜等,这些时蔬有着很好的祛湿散寒功效,能够帮助身体抵御外界的湿寒之气;到了晚上则可以用热水泡脚,不仅可以驱除旅途中的疲劳,还能促进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恢复。这些方法让南方游客不仅在北方享受到避暑的乐趣,还能助益骨关节健康,实现身心的双重调理与恢复。
避免水土不服 确保身心健康
南方朋友在抵达北方后,由于气候条件和饮食习惯的变化,可能会产生肠胃不适、皮肤过敏等症状。《诸病源候论•不伏水土痢候》中说:“夫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习,便成下痢。”因此,孙殿甲建议南方人在北方旅行时,务必注意对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给予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在作息方面,每日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奔波,同时适当增加一些户外活动时间,比如在森林、草场、湿地等自然环境中徒步或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让整个身心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世界万物的美好馈赠。
在饮食方面,尽量选择绿色、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以保持营养均衡,适当品尝些拥有北方特色的养生药膳,如人参、鹿茸、灵芝等,但须适量食用,避免因过量摄入而引起身体不适。
摘自2025-6-25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富精雷
体验气候差异 顺应养生之道
《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表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自然界中的气候变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方人到北方旅行,实际上也是一次顺应自然、调节身心、释放自我、追求健康的过程。
南方中医注重祛湿、清热,而北方中医则更注重润燥、温阳。在北方旅行时,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北方特有的气候条件和饮食习惯,从而达到调整自身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他特别提到,夏秋季是南方人前往北方旅居或游玩的最佳时节。这两个季节,北方气候宜人,既不会过于炎热也不会过于寒冷,非常适合进行各种户外活动。同时,北方的饮食也以温补为主,如羊肉、牛肉等温性食物,有助于南方人增强体质及增强免疫力,进而更好地适应北方的环境,享受健康的生活。
北方干燥凉爽 有益祛湿健脾
我国地域广阔,从南到北跨越了多个气候带,因此南北方在气候条件、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深刻地影响中医养生的理念与实践。孙殿甲通俗地解释,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四季雨水充沛,湿气较重,根据中医理论,“湿气通于脾”,湿邪容易侵袭脾土,阻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水湿在体内积聚,进而引发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肢体困重等症状,故“脾喜燥恶湿”。
与南方湿润的气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方偏于干燥凉爽,尤其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较低。这种凉爽的气候环境有助于祛除体内湿气,对于改善南方人的湿热体质具有积极效果。中医理论强调南北气候的差异,可帮助形成“互补”效应。孙殿甲指出,夏秋季正是南方人出游北方的“窗口期”,可以利用北方干爽的气候特点,有效调节体内湿气,改善湿热体质,最终达到养生的目的。
借助天时地利 化解骨病困扰
《黄帝内经》云“风气通于肝”“湿气通于脾”。北方避暑养生对患有骨关节疾病如关节炎、风湿病等的人有着显著好处。相较于南方湿润、炎热的气候环境,北方干燥、凉爽的气候对于缓解这类湿热痹阻关节的疾病非常有帮助,能够有效地减轻疼痛与炎症。
那么,南方人在北方旅行凭借“天时地利”改善这些疾患时,还应注意哪些事项呢?对此,孙殿甲建议说,除了充分利用北方气候的养生效果之外,游客们还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
例如,北方天亮得比较早,起床后可面对朝阳进行轻柔的伸展运动,这样做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更加轻松;在一日三餐中适当添加些北方常见的温性食物,如姜、葱、蒜等,这些时蔬有着很好的祛湿散寒功效,能够帮助身体抵御外界的湿寒之气;到了晚上则可以用热水泡脚,不仅可以驱除旅途中的疲劳,还能促进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恢复。这些方法让南方游客不仅在北方享受到避暑的乐趣,还能助益骨关节健康,实现身心的双重调理与恢复。
避免水土不服 确保身心健康
南方朋友在抵达北方后,由于气候条件和饮食习惯的变化,可能会产生肠胃不适、皮肤过敏等症状。《诸病源候论•不伏水土痢候》中说:“夫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习,便成下痢。”因此,孙殿甲建议南方人在北方旅行时,务必注意对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给予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在作息方面,每日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奔波,同时适当增加一些户外活动时间,比如在森林、草场、湿地等自然环境中徒步或慢跑,呼吸新鲜空气,让整个身心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世界万物的美好馈赠。
在饮食方面,尽量选择绿色、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以保持营养均衡,适当品尝些拥有北方特色的养生药膳,如人参、鹿茸、灵芝等,但须适量食用,避免因过量摄入而引起身体不适。
立秋后吃川贝糯米梨 润肺防秋燥
摘自2025-8-8中国中医药报
杨勇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立秋过后的“秋老虎”天气属于温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进补、十分必要的。
川贝母味甘、淡,性微寒,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梨性凉,可生津润燥。《饮食辨录》曰:“糯米粥,功专补肺,治肺虚热咳,惟其补肺,故又能固表,肺主皮毛也。肺虚表热,漏汗不止,最宜。”糯米亦是补肺止咳之良品。故以上三者共用可滋阴润燥、清肺化痰止咳。
川贝糯米梨
食材:鸭梨1个,川贝母4克,糯米40克,植物油5克,冰糖10克,干桂花适量。
做法:将川贝母研成细米状;糯米清水浸泡2~3小时备用,蒸锅中加入清水,将浸泡过的糯米铺在纱布上,放入蒸格中,蒸约20分钟;取出糯米装入碗中,加入川贝母粉、冰糖、干桂花、植物油,搅拌均匀;鸭梨洗净,挖去核和部分果肉;将拌好的糯米饭放入梨内,盖上梨底,放入蒸笼,蒸半小时即可。
小贴士:1.此药膳适用于虚劳咳嗽,肺热咳嗽,百日咳,急、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性咳嗽等症。
2.川贝母性寒,量不宜过多。.川贝母只适用于热咳,寒咳忌用川贝。
摘自2025-8-8中国中医药报
杨勇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立秋过后的“秋老虎”天气属于温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进补、十分必要的。
川贝母味甘、淡,性微寒,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梨性凉,可生津润燥。《饮食辨录》曰:“糯米粥,功专补肺,治肺虚热咳,惟其补肺,故又能固表,肺主皮毛也。肺虚表热,漏汗不止,最宜。”糯米亦是补肺止咳之良品。故以上三者共用可滋阴润燥、清肺化痰止咳。
川贝糯米梨
食材:鸭梨1个,川贝母4克,糯米40克,植物油5克,冰糖10克,干桂花适量。
做法:将川贝母研成细米状;糯米清水浸泡2~3小时备用,蒸锅中加入清水,将浸泡过的糯米铺在纱布上,放入蒸格中,蒸约20分钟;取出糯米装入碗中,加入川贝母粉、冰糖、干桂花、植物油,搅拌均匀;鸭梨洗净,挖去核和部分果肉;将拌好的糯米饭放入梨内,盖上梨底,放入蒸笼,蒸半小时即可。
小贴士:1.此药膳适用于虚劳咳嗽,肺热咳嗽,百日咳,急、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性咳嗽等症。
2.川贝母性寒,量不宜过多。.川贝母只适用于热咳,寒咳忌用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