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保健康 养护“第二大脑”
摘自2025-6-4中国中医药报
周滔 柴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医理论中,小肠为受盛之官,大肠为传导之官,二者共同完成“传化物”过程。肠道拥有独立于大脑的神经系统,被称为“第二大脑”。
肠道健康关乎全身
中医从整体观出发,认为肠道健康与情志、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现代医学提出“脑—肠—微生态轴”理论,证实肠道菌群通过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与大脑形成双向互动网络。肠道微生态失衡与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及精神类疾病都存在关联。因此,维护肠道健康对预防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肠道失衡的预警信号
肠道失衡信号包括:舌苔厚腻、口臭明显;大便异常,或干结难解,或溏泄不成形;腹部胀满不适;面色萎黄无华;情绪波动等提示肠道功能紊乱,需要及时调理
“三分治,七分养”。中医养护肠道三要诀
食疗养肠:推荐四神汤(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各15克煮粥),每周食用3次;便秘者可尝试蜂蜜决明子茶(决明子10克、蜂蜜适量)。
运动健肠:每天练习“调理脾胃须单举”(八段锦中的一式),早晚各做10次,配合腹式呼吸效果更佳。
情志调肠:每天午时(11~13点)静坐15分钟,配合揉按内关穴(手腕横纹上三横指),能舒缓压力,调节肠道功能。
从脑肠轴到脑肠同调中医如何治疗脑肠共病
(2025-05-20
04:15:31)[编辑][删除]
从脑肠轴到脑肠同调
中医如何治疗脑肠共病
摘自2025-5-19中国中医药报
魏玮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继承国医大师路志正“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学术思想,结合现代研究及临床经验,笔者提出“脑肠同调”的诊疗思路。“脑”既指现代医学的中枢神经系统,亦指中医的心脑;“肠”既指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又指中医理论中的脾、胃、大小肠。
人类对“大脑与胃肠”关系的探索
《灵枢•动输》曾记载“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提示脑、胃相通。在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也提到“大脑与肠道间存在持续的互动”等相关认识,他们假设大脑和身体的其他部分是有内在联系的,同时这一概念也使人们认识到,为了研究疾病过程,必须考虑整个人,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系统。
1998年,美国神经学家迈克•格尔松教授提出“脑肠轴”,指的是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通路。肠管和肠道神经系统、肠道微生物形成人体的“第二大脑”。然而人类探索并归纳提出“脑肠轴”,并进行科学研究记录,却历经了约2000年的时间。2012年,“脑-肠-微生态轴”理念被提出,研究者认为脑肠间存在双向交互作用。
诸多复杂疾病涉及“脑-肠-微生态轴”改变
近20年,微生物组作为肠-脑信号传导的重要因素的作用已经被发现,并且确立了“脑-肠-微生态轴”的概念。神经元、内分泌、免疫信号等介导了肠道微生物、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之间的交流,这些平行且相互作用的通路构成了复杂的“脑-肠-微生态轴”通讯矩阵。“脑-肠-微生态轴”的相互作用通过饮食、药物和情绪压力进行终身调节。这种大脑、肠道和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环形通信回路处于动态且复杂的平衡,其中的任何水平的扰动都会引发整个平衡体系失调。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功能性胃肠病、肥胖症、抑郁、阿尔兹海默症发病都涉及“脑-肠-微生态轴”通讯的改变。尽管“脑-肠-微生态轴”系统生物体系的建立有望为诸多复杂疾病新的诊断、治疗开发新的靶标,但由于整个互动体系复杂交错的通讯关系,单一靶点很难突破研究瓶颈。
中医治疗“脑肠共病”复杂疾病有优势
中医理论以整体观为基础,发展至今已有完备的理论和治疗体系,具有先进的系统生物学理念。辨证论治又体现了精准医学与个性化治疗的特点,对于解决复杂疾病具有临床优势。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强调一种相对的、互根的,互相消长、转化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五行之间存在稳定的生克制化关系,中医把五脏六腑赋形其中,七情、五志分别应于五脏,构成一个完整的相互关联的系统,进行着有条不紊的生理活动。中医药基于中医整体观指导与个体化的辨证论治方法,在“脑肠共病”等复杂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临床优势,结合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实践、循证研究与机制研究,阐释了“脑肠同调”的理论与应用。
重点研究肠道菌群在中医药治疗中的作用
“脑-肠-微生态轴”交互机制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多靶点的特征,契合了中医药的整体现念。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参与中药代谢及活性成分转化、针刺调节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交互等。考虑微生物组在肠道与大脑的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作为中医药治疗的潜在靶点,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应用新理念、新技术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脑-肠-微生态轴”关键环节在中医药疗效机制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中医药多靶点作用的网络化特征与多维联系,是未来“脑肠同调”理论与实践的重点研究内容,也是中医药在胃肠病领域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脑肠同调”需更多证据支持
中医是个体化的,主要通过望、闻、问、切获取临床资料,通过在体感层面的感知进行大体的临床资料整合、辨证,并据此立法用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是“不太精准”的科学,尚缺乏定量、可视化的评价标志物,不能明确分离中间状态,但是对于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在个体上是可以看到的。西方医学讲究以规范化、标准化为主导,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提出,个体化治疗的概念也深入发展,在实验条件下的严谨性较好,但是在现实世界的可推广性尚需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之“医”是传统、现代及未来之医;中医药之“药”是中外、古今之药。因此,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需要与时俱进。
当前,“脑-肠-微生态轴”在调节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方面的作用,临床试验和动物研究都显示出了很大的希望,但是将这些发现转化为对患者群体的诊断和治疗的益处之前,还需要取得更多的科研证据支持,生物大数据、系统合成生物学等多学科将助力研究深入发展。同时,面对中医药“脑肠同调”的研究瓶颈,需要凝聚多学科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中医药在现代内科难治疾病诊治方面的独特优势,探索现代中医药研究新范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