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彭氏黏膜方的临床运用

(2025-05-10 05:07:47)
彭氏黏膜方的临床运用
摘自2025-5-9中国中医药报
吴舟峰 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
黏膜方是上海市名中医彭培初创立的经验方,此方由柴胡、黄芩、知母、连翘、玄参、制大黄组成,具有和解清热的作用,是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减衍化而来。方中主药柴胡透达少阳半表之邪,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共起和解少阳的作用,再加连翘、玄参、知母、制大黄清表里之邪热。方中解表药和清热药同施,治病邪已离太阳之表,尚未入里,而在半表半里之间。而取名黏膜方是因为该方主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慢性胃炎、尿路感染、呼吸道炎症等黏膜病变,疗效极佳。在黏膜方主方基础上,彭培初常配合使用八月札、佛手疏肝理气,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蜀羊泉清热解毒,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蜀羊泉对胃黏膜的修复尤见功效。
彭培初在临床上将其作为主方,或配伍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慢性前列腺炎等与黏膜感染相关的一些实质性脏器的疾病。笔者分析认为,这些病证多有肝失调达,或三焦疏调失职,或有湿热、水湿、痰瘀阻滞,亦或郁而化热化火等证,而这与彭氏黏膜方和解少阳、清肝泻热、条畅气机、疏调三焦等功效是相契合的,这可能是黏膜方涉及病证较广的主要原因。
笔者跟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桑珍学习期间,初次接触到彭氏黏膜方,桑珍曾得到彭培初亲授黏膜方的运用经验,临床也常用此方,曾治疗一例干燥综合征合并月经不调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该验案整理如下。
郑某,女,43岁,2011年12月19日初诊。患者口、鼻、目、外阴干燥十余年,医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曾服清热养阴生津类中药治疗乏效。平素性情急躁,易心烦,偶有心慌,夜寐欠安,纳可,二便尚调。月经周期提前,量少,色暗,12月6日月经来潮,已淋漓2周。舌红,苔薄,脉浮滑,左寸关重取无力。
处方:夏枯草15g,玄参15g,橘络15g,路路通15g,王不留行30g,制龟板(先煎)30g,生地黄10g,人中白6g,生大黄(后下)6g。7剂。
12月26日二诊:服药后口干较前略有好转,大便日行1次,入夜双足冰冷,寐欠佳,自诉时有情绪低落,甚则伤心落泪,从年轻时至今怕风怕冷,四肢不温,手汗较多。舌红,苔薄腻,脉滑数。守初诊方,去夏枯草、生大黄,改生地黄15g,加黄芩12g、柴胡9g、制大黄12g、知母12g、佛手12g、八月札12g、桃仁(另煎)15g。14剂。
2012年1月9日三诊:末次月经1月6日,月经量多,挟有血块,刻下未净,足部发冷改善,情绪、睡眠均有好转。舌淡,苔薄,脉弦滑。守上方去桃仁。7剂。
1月30日四诊:末次月经1月6日至1月11日,患者服用上方至今,目前口、鼻、目、外阴干燥症状明显减轻。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微腻,脉滑。处方:生地黄15g,玄参12g,人中白6g,王不留行15g,橘络9g,路路通15g,柴胡9g,黄芩12g,知母12g,佛手12g,制军12g,八月札12g,女贞子15g,覆盆子12g。14剂。
按 根据患者初诊“口、鼻、目、外阴干燥,平素性情急躁,易心烦,偶有心慌,夜寐欠安,月经失调”和二诊补充“时有情绪低落,甚则伤心落泪,从年轻时至今怕风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考虑患者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阳气难以达四肢,郁而化热,燥热之邪损伤阴液。二诊时,守初诊方去夏枯草、生大黄,加用黏膜方,患者本有阳气郁结而四肢逆冷,若只用清热养阴生津类寒性之品,不利于阳气输布,通过配合黏膜方加减,使得肝气畅达,郁结渐解,阳气、津液皆得以输布,故肢冷、情绪、睡眠、干燥等症状得以改善,黏膜方在此案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笔者临床也常用此方治疗口腔溃疡、脾胃病、痤疮、咳嗽等诸多临床疾病,若辨证准确,抓准使用指征,疗效往往确切。附有效医案一则如下:患者女,27岁,2017年9月8日初诊。患者反复口腔溃疡多年,脾气急,面部易发痤疮,时有口干,夜寐安,月经尚正常,大便欠畅,舌红,苔薄黄,脉沉细。处方:柴胡9g,黄芩10g,制大黄9g,玄参9g,八月扎9g,佛手9g,知母9g,焦栀子9g,黄连6g,野蔷薇花10g,白芍15g,生甘草15g,当归10g,制半夏9g。7剂。9月20日复诊,药后口腔溃疡全部消失,脾气较前好转,面部痤疮减轻,大便畅,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守上方加减继续调治。此案应用黏膜方加减以和解少阳、清肝泻热,从而达到改善口腔溃疡、痤疮的目的,效如桴鼓。

扁藓净名医名方

 (2018-01-18 15:59:02)[编辑][删除]


曾定伦,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秘书长。主编学术专著1部,专利2项,取得重庆市中医药科技成果8项,从医40多年,对内科、妇科、儿科及皮肤科等各科疾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组成:银花15克,连翘15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黄柏12克,赤芍12克,丹皮20克,知母12克,玄参12克,乌梅12克,五味子12克,苦参25克,白鲜皮30克,土茯苓30克,地肤子30克,蝉衣6克,僵蚕12克,乳香6克,没药6克,鸡内金粉6克(冲服)。

功效:清热燥湿、滋阴养血。

主治:主要用于治疗扁平苔藓(口腔扁平苔藓),症见口舌灼热、麻痛、粗糙感,口腔溃疡,伴见皮肤瘙痒、点片状红色斑丘疹,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秘,舌红苔腻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辨证为阴虚兼湿热者。

煎服法:上方药物,加冷水以盖过药物为度,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改文火煎煮25分钟,煎煮3次,去渣取汁450毫升。每日1剂,分别于早、中、晚饭后1小时、分三次温服,每次150毫升。调畅情志,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忌食辛辣酸冷之品(尤忌火锅、油炸食物),禁食花椒、胡椒、葱、姜、牛羊肉、鲫鱼等温燥之品。

方解:口腔扁平苔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难治性非感染性口腔黏膜疾病,是一种皮肤、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患,具有癌变可能。其特点是口腔黏膜发生珠光白色条纹,条纹周围充血发红,并出现糜烂、溃疡,病程长、易复发,患者痛苦不堪。目前病因尚未明确,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肝肾不足、阴虚内热、虚火上炎至口而致病。古有“口腔咽喉诸病皆为火”之论,火性炎上,曾定伦认为口腔扁平苔藓的病机为湿热阴虚,故在治疗口腔黏膜炎时据其病因多以“火毒”立论,予清热泻火解毒为主,兼以滋阴润燥、收敛生肌。

方中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为清热解毒之良药,四药共为君药,其中连翘为“疮家圣药”;白鲜皮、苦参、土茯苓清热燥湿,黄连、黄芩、黄柏清利三焦湿热,共为臣药;玄参滋阴润燥,乌梅、五味子收敛生肌,丹皮、知母清虚热,共为佐药;地肤子、蝉衣、僵蚕搜风通络,乳香、没药活血养血,为佐使;鸡内金固护中州,取扶正祛邪之意。

加减运用:热毒较盛者加蒲公英、板蓝根、夏枯草泻火解毒;风盛瘙痒者加防风、荆芥祛风止痒;湿盛者,加苍术、茯苓、薏苡仁健脾燥湿;病程长伴皮肤瘙痒兼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川芎、全虫粉、蜈蚣活血化瘀、搜风通络;热盛伤阴者加生地、泡参、麦冬、天花粉、地骨皮滋阴清热;脾胃虚弱者加陈皮、白术、甘草、砂仁固护中州。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便溏者及阳虚者慎用,年老体弱者酌情减量,随证加减。 (重庆市中医院曾定伦名医工作室 赵玉华整理)

火针治咽部囊肿

  (2018-03-01 13:12:29)[编辑][删除]

 


老某,男,54岁。自诉半年前,自觉咽部不适,对着镜子发现左侧咽部有一肿物,医院诊断为咽部息肉,疑似乳头状瘤,经西医药物治疗后无明显缩小,医嘱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要求服中药治疗。刻诊:右侧咽腭弓前方,有一半透明状肿物,表面光滑,长约1.6厘米,宽约1厘米,厚约0.7厘米,用棉签拨动肿物,周围活动无黏连,吞咽说话有妨碍,舌质暗,苔薄黄,脉滑数。

诊断:咽部囊肿

辩证:气血凝滞,热郁血络。

治则:活血化瘀,清热凉血。

方药:桃仁、红花、柴胡、枳壳、桔梗、甘草各9克,当归、生地、玄参各12克,赤芍15克,金银花、蒲公英、怀牛膝各18克,生石膏30克,丹皮12克。水煎分2次温服,连服6剂。

外治:用火针,烧红,蘸特制中药后,迅速刺入肿物处,2天1次。

5次点刺治并中药服完后见肿物明显缩小,继续给予中药6剂,并继续治治,到肿物消失。

咽部上接口腔下连食道通于胃腑,脾胃积热,火热上炎,热瘀血络,气血凝滞,结于咽部,故成肿物。故取会厌逐瘀汤,加金银花、蒲公英、丹皮以增其清热解毒凉血之功;加怀牛膝通血脉,引血下行;加生石膏清脾胃之热。配合火针治法使肿物表面及根部坏死,以利于肿物更快消退。烙治合并方药共同达到清热邪、通血脉、消息肉之效。

津津有味

  (2018-01-20 08:43:14)[编辑][删除]


成语津津有味,最早见于《洞箫赋》:“哀悁悁之可怀兮,良醰醰而有味。”津津有味的字面意思为吃东西很有味道,形容对某事特别有兴趣的样子。

但是,形容兴趣深厚、趣味盎然,为什么用两个重复的“津”字,而不是别的,很值得考究。这又不得不提到中医了。

“津津”二字源于何

在汉语里,“津津”表示充溢、洋溢、水流动、液汁渗出的样子,也表示趣味浓厚和充满喜乐的样子。但在中医理论里,“津”是人体中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它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依靠脾、肺、肾、肝、心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向全身输布,起濡养机体,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的作用,其代谢糟粕最后通过呼吸、汗液、尿和粪排出体外。

人吃东西,靠什么湿润、溶解和帮助消化食物?当然是唾液。口中唾液是怎么来的呢?它靠脾和肾化生而成。中医理论中有“五脏化五液”的说法,即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涎为脾之液、泪为肝之液、唾为肾之液。而由脾和肾化生而来的涎和唾合称为唾液,是口中之津液,二者区别在于涎较稀薄,而唾较浓稠。它们共同行使助人饮食消化的功能。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成语中有两个重复的“津”字,其实它们就是涎和唾二津。

吞咽唾液利健康

如果一个人的脾和肾功能不好,它们化生唾液(口中之津液)的能力就会下降,出现口干、口渴,吃东西时,唾液分泌达不到一定的量,不能满足湿润、溶解和消化食物的需要,当然吃不下、吃不香。临床上有些病人,因为口津极少,吃东西就像嚼蜡,根本就吞咽不下。那些吃东西很香,能达到津津有味境地的人,一定是脾肾功能都非常好的。所以,千万别小看津津有味这个成语,饮食能津津有味,也是人生一大幸福之事。

唾液除了具有湿润、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还有清洁和保护口腔、滋养肾精之功,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有一个医案小故事充分说明了唾液的重要性。说从前有一位小姐,特别爱嗑瓜子,每天不停地嗑,吐出的瓜子壳可以装满几大箩筐。慢慢地,这位小姐开始吃不下东西,面黄肌瘦,打不起精神,家里请了很多医生来瞧病,都不见好转。后来,请到一位有经验的老中医,他详细问询了小姐发病经过,就让家里人用小姐以前嗑过的瓜子壳做药,每天煎汤,一天三次给小姐服用。这样过了一个月,小姐病情开始减轻,过了一个月就完全康复了。家人不得其解,问由,老中医说,因为小姐嗑瓜子太多,过多消耗了口中的津液,先伤了脾胃又伤了肾,所以才会出现那些症状。小姐嗑过的瓜子壳上都黏满了她的唾液,煎汤喝,缺啥补啥,病当然就治好了。

由此而知,护住口中津液,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没事常吐口水是很不好的习惯,因唾为肾精所化,多唾、久唾都会伤到肾精,需要避免。另外,每天适度吞咽唾液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口干舌燥

   (2018-03-17 13:22:39)[编辑][删除]

 


口干舌燥是用来形容说话太多,以致口舌干燥的成语。现实生活中,没有过口干舌燥体验的人,几乎找不到。

为什么会口干舌燥?

大多数情况下的口干舌燥是生理性的,比如天气太热、出汗太多、长时间没有喝水等导致体内缺水。这种情况导致的口舌干燥可以通过喝水或补液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但是,一直或经常都有口干舌燥的感觉,通过喝水和补液得不到缓解就要考虑病理性的情况了,如糖尿病、肺结核、干燥综合征、严重贫血、呕吐腹泻脱水、口腔黏膜病变、恶性肿瘤化疗或局部放疗、呼吸不畅导致的张口呼吸等,都可以引起口干舌燥。中医认为,下列一些原因可以引起口干舌燥。

阴虚内热 任何原因耗损体内阴津都可以引发内热。比如久病、剧烈运动、熬夜等都可以致使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呈阴虚状态,产生内热。阴虚内热的患者除口干舌燥外,还可伴有盗汗,午后潮热,两颧发红,舌色干红,脉搏细数等症。

外感风热 因为风热入体,损伤津液,也会出现口干舌燥的表现。风热感冒的患者,常有喝大量的水还是感觉焦渴的感觉,同时可能出现发热、怕风的症状。

湿热内蕴 长期接触或居住潮湿的地方、情绪失调、常食肥甘厚腻等都可以导致湿热发生,表现为口干舌燥、全身困重、舌苔黄而腻、脉滑数,一些人有肝区胀痛不适和下体湿疹等症状。

胃火炽盛 如果不注意饮食,长期吃肥厚甘醇和香燥的食物,就会损伤脾胃,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或胃火上炎。因为胃火盛,特别渴望喝大量的冷饮,口干同时伴有烦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面色发红,舌红,脉实有力。

如何防治口干舌燥

了解口干舌燥的诸多原因,我们就应积极防治。比如不过多讲话,不过多吐口水,治疗各种慢性病,治疗引起呼吸不畅的各种毛病以避免张口呼吸,避免过于操劳和房事过度引起的肾阴亏损,避免情志不舒造成的肝阳上亢,避免外感,避免因过度饮食燥热食物引起的胃火偏盛,都是积极的防治措施。对于已经有不明原因口干舌燥的人,一定要请医生帮助查找病因,早日辨证施治。

日常生活中,巧用一些食药两用的食物对口舌干燥有辅助治疗作用,比如常喝淡蜂蜜水,喝枸杞水或莲子芯水,多吃米粥、豆浆,萝卜、莲藕、荸荠、梨等养阴清燥的食物也有助于滋润口舌。

曹操久咳吃萝卜

   (2018-01-20 08:37:46)[编辑][删除]

 


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队人马下江南,一路日夜兼程追赶刘备,途中受了风寒。到达荆州城后,曹操久咳不止,病情越来越严重,直至卧床不起。千军万马一时好像缺了主心骨,闹得人心惶惶。

正在此时,门官前来禀报:“丞相!营外有人求见。”曹操问:“何人?”门官答:“像是两个云游江湖的道士。”曹操回绝说:“我有病在身,不能接见。”门官又说:“他俩自称是特地来为丞相治病的。”曹操盛情难却,于是点头答应了。

曹操见了来客,只见一位鹤须童颜,年逾古稀,自称姓张;一位青须美髯,身背宝剑,自称姓吕。宾主坐定后,张道人开门见山地说:“闻悉丞相近来身体欠佳,贫道专程前来献药。”曹操问道:“不知道长有何灵丹妙药?”只见张道人从袖口内取出一萝卜,说:“这是良药,保管丞相吃了药到病除。”

曹操见是一个普通萝卜,大笑说:“用这种东西治病,是否有意与老夫行骗呢?”这时,吕道人起身施礼说:“丞相莫要小看这萝卜,它可是有‘小人参’的美誉哩!”曹操问:“产于何地?”张道人答:“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就是南湖特产。”于是曹操请教道:“既然如此,敢问此物如何用法才能治病呢?”张道人答:“丞相的病是因路上受风寒所致,久咳不止,只需用南湖萝卜一斤,猪肺一个,杏仁三钱,加水煮沸后食用即可。”曹操又问:“部下大都是北方人,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常闹口痢,该怎么治?”吕道人答道:“只需萝卜捣烂取汁一碗,加蜂蜜一两,再加凉开水一碗搅拌均匀,早晚各服用一次即可。”

曹操送走两位道长,立即传令用南湖萝卜为士兵治病,果然十分灵验。他自己按道长嘱咐,如法炮制,也有奇效。后来,他仔细一想,前来献药的两位道长莫不就是张果老和吕洞宾。于是,他立即吩咐摆香设案拜谢两位仙长。

南湖萝卜能化痰止咳、治鼻炎、疗喉疾、养脾胃、助消化、解便秘、降血压、润肺利肝、益胆降脂。特别是中老年人,常吃萝卜可以阵低血脂,软化全身血管,进而得到相对稳定的血压,遏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