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腹泻持续五年中医调理见效

(2025-05-10 04:55:51)
腹泻持续五年中医调理见效
摘自2025-5-9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徐尤佳
 专家简介
叶蔚,主任医师,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消化科)主任、教授、医学博士,杭州市名中医,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专业方向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包括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及胆胰疾病等。
35岁的陈先生长期饱受腹泻困扰,每当饮食不慎,摄入油腻或生冷食物后即出现腹痛腹泻,症状持续5年且逐渐加重,近期甚至进食水果也会诱发腹泻。因排便急迫感明显,外出时需频繁寻找厕所,若周边无卫生间便会引发焦虑,继而诱发便意。去年经当地医院检查,最终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
近期因夜间受凉,陈先生症状持续加重3天,遂至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叶蔚专家门诊就诊。叶蔚通过详细问诊发现,患者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弦细,结合四诊辨证为肝郁脾虚证。在查阅既往检查资料排除器质性病变后,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炒白术健脾燥湿,白芍柔肝缓急,陈皮理气和中,防风疏肝解郁,并佐以茯苓、山药等健脾渗湿之品。同时指导患者每日晨起按摩中脘、天枢穴位各5分钟,睡前艾灸足三里15分钟。
经两个月规范治疗,患者大便成形,每日1~2次,腹痛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舌象转为淡红舌、薄白苔,脉象趋于和缓。叶蔚根据证候变化调整处方,减少疏肝药物,加强健脾力度,改用参苓白术散巩固疗效。
叶蔚介绍,中医调理肠易激综合征注重“三因制宜”:因人制宜,根据体质辨证用药;因时制宜,结合季节调整方案;因地制宜,考虑地域饮食特点。在药物治疗同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饮食需遵循“五宜五忌”——宜温热、宜清淡、宜定时、宜细嚼、宜愉悦;忌生冷、忌油腻、忌辛辣、忌过饱、忌郁怒。起居方面主张“子午觉”养生法,保证夜间11点前入睡,午间小憩30分钟。
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叶蔚建议采用“中药调理三步法”:急性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攻补兼施,稳定期重在固本。同时可配合艾灸疗法:选取足三里(补益脾胃)、中脘(和胃健脾)、神阙(温阳固本)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法,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每日1次,能有效温阳健脾、调理胃肠功能。穴位按摩方面,推荐按压内关穴可和胃降逆、缓解恶心;揉按天枢穴能双向调节肠道功能,对腹泻便秘交替症状尤为适宜。通过内外结合、针药并用,多数患者可在3~6个月调理周期内获得显著改善。

名医名方
健脾涩肠止泻方
摘自2025-8-7中国中医药报
金殿春,男,1966年出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扬州市中医药学会肺系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证善用经方,自创时方,集诸多名家之精华,擅长治疗肺系疾病和内科杂病,疗效确切。
组成:乌贼骨15g,白及10g,仙鹤草30g,砂仁5g(后下),白豆蔻仁10g(后下),茯苓15g,苍术10g,炒白术10g,炒白扁豆10g,山药10g,石榴皮6g,乌梅10g,炙甘草6g。
功效:健脾祛湿,涩肠止泻,理气和中。
主治:慢性泄泻,症见泄泻反复迁延,粪质溏薄或稀烂不成形,进食后泻势尤著;脘腹胀满、神疲体倦,舌质淡胖,边见齿痕,苔白,脉细弱或濡缓无力。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合并药液,分两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方解:慢性泄泻以大便频次增多、质地稀溏,甚或如水样为特征,多由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或湿邪困阻、气机升降失常,日久累及脾肾,导致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所致。其核心病机在于脾虚失运,湿浊内生,清浊不分。病程迁延,常兼见脏腑功能失调及多种夹杂证候。故治宜健脾祛湿、涩肠止泻,佐以理气和中之法,适用于脾虚湿盛、肠道失固之慢性泄泻。
方中乌贼骨功擅收敛固涩,本方取其收敛涩肠之功以助止泻,其制酸之效对伴胃酸过多者有益,敛疮生肌作用则有助于修复慢性肠炎等可能存在的肠道黏膜损伤。白及主要功效为收敛止血与消肿生肌,此处侧重其收敛护膜、生肌止血之效。对于泄泻日久、肠道黏膜存在损伤或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伴黏膜病变者,能保护创面、减少渗出,间接促进止泻。白及与乌贼骨相须为用,增强对肠道的保护收敛作用。仙鹤草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其涩肠止泻止痢之力显著,尤宜于慢性泄泻或痢疾便脓血者。其“补虚”(俗称“脱力草”)之功,对脾虚体弱之久泻患者有补益之效。砂仁、白豆蔻仁芳香化湿、行气温中,二者均能醒脾化湿、宽中理气,缓解湿阻气滞所致之腹胀纳呆,并防补益药壅滞碍胃。茯苓味甘淡,性平,健脾渗湿,利水湿从小便而解,减轻大便稀溏。苍术味辛苦,性温,燥湿健脾力强;炒白术味甘苦,性温,补气健脾为主。二者相配,健脾燥湿之力倍增,针对脾虚湿困之泄泻、腹胀。山药平补脾肺肾,兼能涩肠止泻,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尤宜于脾虚兼有轻微阴伤之泄泻。白扁豆炒用长于健脾化湿止泻,补脾而不滋腻,化湿而不温燥,协同白术、茯苓健运中焦、分消湿浊。石榴皮、乌梅酸涩收敛,增强涩肠止泻之功。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蜜炙后增强补脾之力,缓和他药之性,使药效和缓持久。
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涩补并行,温燥而不伤阴,补益而不壅滞,收敛而不留邪,共奏健脾祛湿、涩肠止泻、理气和中之效,使脾运复健,湿浊得化,肠腑得固,气机调畅,则慢性泄泻可缓。
加减:大便夹未消化食物,加炒谷芽、炒麦芽、焦六神曲、炒鸡内金;寒湿偏盛,加桂枝、炮姜、炮附片;腹痛显著,加炒白芍、徐长卿、延胡索;腹胀尤甚,加煨木香、槟榔、姜厚朴、炒枳实;乏力明显,加炒党参等。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时乐 杨晓明 陈婷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