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人行走腿麻无力警惕腰椎管狭窄症

(2025-02-27 04:29:01)
老人行走腿麻无力 警惕腰椎管狭窄症
摘自2025-2-26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院暨中医研究院
腰椎管是腰椎骨后方一条供脊髓神经走行的管道。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因某些原因导致腰椎椎管结构异常,使下腰椎椎管局部狭窄,进而压迫其中的脊髓神经或支配双下肢的神经分支,引发腰腿串痛、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该病是60岁以上老年人的常见病。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有内因和外因。
内因: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肾气虚衰,以及劳役伤肾等,导致气血耗伤,是其发病的内在因素。《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提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这表明腰椎的健康与肾气密切相关。
外因:反复外伤、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的侵袭,也会诱发该病。其主要病机为肾气不固、气血虚弱,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营卫不和,筋骨失养,最终引发腰腿疼痛。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和康复中有诸多妙招,列举如下。
穴位养护
穴位养护是一种通过按摩或艾灸特定穴位来调节身体机能的中医保健方法。以下穴位常用于腰部及下肢的调理。
选穴: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腰阳关,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环跳,在臀部,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低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委中,在膝后侧,胭横纹中点。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操作方法:对上述穴位进行指揉,每个穴位约2~3分钟,每日1~2次。可结合艾条温灸,进一步发挥补肾益精、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适用于轻中度椎管狭窄症,通过手法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舒筋活络、疏散瘀血、松解粘连的效果,缓解或消除症状。
常用手法:按揉、滚、点压、提拿等手法。如点穴舒筋、腰部三扳法、抖腰法等。
操作步骤:1.从腰骶部沿督脉、膀胱经向下,经臀部、大腿后部、腘窝部至小腿后部,上下往返用掌根按揉。
2.点按腰阳关、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位。
3.弹拨、提拿腰骶部两侧的骶脊肌及腿部肌肉。
盐包外敷
盐包外敷属于中药干热敷疗法,通过加热中药后进行热敷,达到温经散寒、消肿止痛、活血祛瘀、强筋健骨的效果。
常用中药配方:川牛膝30克、川芎20克、防风20克、秦艽20克、桑寄生25克、续断10克、当归15克等,粉碎后加入大青盐180克。
操作方法:1.将上述中药混合均匀,装入布袋封口。
2.使用微波炉或蒸锅加热,约5~8分钟。
3.将热盐包用毛巾包裹,平铺于腰部或患处,不烫手时可直接接触皮肤。
4.每天12次,每次20~30分钟,可重复使用7天。

脊柱病治疗中的几种诊断

 老人行走腿麻无力警惕腰椎管狭窄症 (2025-02-25 15:36:13)[编辑][删除]
   脊柱是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众多的骨关节、肌肉、韧带组成,平时看似很简单骨连接,但在解剖功能上和相互连接上是比较复杂,所以在治疗和检查脊柱时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如常用的望、扪、动、量的内容和方法就被广泛的应用。其中望诊在脊柱治疗过程中是非常重要一步,也是平常对脊柱检查最简便的一种方法,就是采取检查部位广泛地暴露在视线下,观察患者的一般脊柱健康状况和骨骼肌肉、曲度弯曲与畸形等比较明显的病理特征。脊柱望诊又分立位、坐位、卧位和运动检查的四种方法。立位望诊,正常脊柱有颈段前凸、胸段后凸、腰段前凸、骶段后凸四个生理弯曲,从侧面观察生理弯曲有无改变,有无局限性后凸畸形,从后面观察有无脊柱侧弯,腰部是否饱满;同时结合扪珍:按顺序触摸各棘突、棘间有无压痛,两侧胸肌、腰肌有无痉挛及萎缩。确定椎体位置可按头前屈最突出的点为第七颈椎,两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相当于第四腰椎棘突,肩胛骨下角连线相当于第七胸椎平面。坐位望诊主要是让患者坐正稍向前屈,使背部隆起,以食、中指在棘突两旁自上而下用力划皮肤,出现两条暂时皮肤红线,可以明显的看出脊柱有无侧弯。卧位,俯卧位时骶棘肌比较松弛,可向深部扪触第二、三腰椎横突有无压痛,骶棘肌、腰肌、臀肌、梨状肌有无痉挛、压痛和放射痛。。。。。。。。。。。。。。。。。。。续

 外伤性颈椎病注意事项:

外伤性的颈椎损伤,一定不能乱动,需要采取措施是,固定住位置,有专业的医院拍片诊断后再进行治疗。

60岁以上老人,颈椎的问题,不主张给予颈椎复位,可采取按摩的疗法解决肌肉痉挛。

急救措施,颈椎发生损伤后,可以临时利用书本或相应的硬纸壳的器具固定颈椎后,当天拍X片,三天后再拍一次X片检查后,确诊后以放松性的手法,疏导经络消炎。

颈椎病的治疗一般情况是隔一天一次治疗,三次即可痊愈。

第二、三颈椎旁有血块或损伤时,必须先按风池、翳明后从上向下用滚法治愈。

颈椎尽可能的少动,板、转复位更要小心。

中药:

交感神经型:钩藤12克、天麻12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丹参15克、白菊花、龙牡蛎各15克。

脊髓型:早期:桃仁、红花各10克,葛根12克、丹参15克、赤芍10克、当归10.中晚期:地龙24克、蜈蚣12条、全虫12克、钩藤24克、伸筋草24克、葛根12克、丹参24克、芍药24克、狗脊12克、党参24克、鸡血藤24克、草和车24克、土元12克、白芥子36克。

治疗颈椎病的可以用自制药袋或药丸:

 当归、川穹、桂枝、川乌、红花、鸡血藤各10克,白芷12克,苏木15克,仙鹤草9克研成末(也可加上鬼针草和白蒺藜)制成药袋或膏药、药丸等制剂。或内服或外敷。


 

1、针刺哪些穴位可能导致迷走神经损伤?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主要有扶突、人迎穴及翳风穴。对于颈部其他穴位也应小心。

针刺为何会引起迷走神经损伤?

   扶突的解剖投影相当于颈丛神经,深丛属运动神经并与交感、副交感神经形成网状的复杂吻合,迷走神经干亦于相当部位下行。翳风穴深部亦有迷走神经分布。人迎穴深层为颈动脉窦,最深层系交感神经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等。针刺不当刺激颈动脉窦可引起颈动脉窦反射过敏。

   其次为操作原因:多因过度深刺所致,如翳风穴,一般不容易刺中迷走神经,只有超过2寸以上深度时才有刺中可能。另如人迎穴,早在《针灸甲乙经》中即称:“刺入四分,过深不幸杀人”。除此之外,提插捻转的手法过重,或通电量过大,频率过快等,都有可能引起迷走神经反应或颈动脉窦综合征。

2、迷走神经针刺损伤会有什么临床表现?

   一、迷走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内脏功能紊乱:如抑制心脏活动,导致心率下降,心跳减慢,乃至停搏;冠状动脉收缩,心脏供血不足,血压下降,乃至休克;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造成呼吸困难乃至窒息,胃肠蠕动增加导致病人出现心中不适,恶心欲吐,尚有面色苍白,出汗、晕厥等症状。

   二、颈动脉窦综合征。其发作有三种形式:1、迷走型。有反射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或二者同时存在,因反射性心脏收缩不全而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晕厥,此型最为多见;2、减压型。有显著的血压下降,而无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3、中枢型:无上述症状,只有短暂的晕厥。

3、针刺过程中如何预防损伤迷走神经?

首先应了解病人是否有颈动脉窦反射过敏。

有人主张作预防性检查,其方法为:令病人仰卧,放松颈部皮肤,将头转向检查对侧,用拇指或食指在人迎穴上向脊柱侧施压,先按压一侧再换另一侧,如出现心跳间歇、心率变慢、血压下降或面色苍白等情况时,立即停止按压。如出现此种现象人迎或扶突穴则不能针刺。但此种试验不可随便使用,双侧同时按压更属严禁,因为常可导致心脏停搏、脑栓塞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

   其次,对无颈动脉窦反射过敏者,一般情况下扶突穴和人迎穴也不宜深刺,更不可用较重的手法。脉冲电刺激时,电流强度不可过强,频率不宜过快。

4、迷走神经针刺损伤后,应该如何处理?

如出现迷走神经反应或颈动脉窦综合征,一般须立即拔针。

如在针刺麻醉时,可退针至浅层并减少刺激频率,降低电流强度,令病人平卧。

与此同时,可作以下处理:对迷走反应明显者,可肌肉注射阿托品,或用普鲁本辛治疗,适当静脉注射50%葡萄糖。

如发生晕厥仅伴血压下降而无心律不齐者,可用肾上腺素肌肉注射。

5、迷走神经是如何在体内分布的?

   迷走神经(n.vagus) 为混合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延髓的疑核,支配咽、喉的横纹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此核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在脏器内或其附近的副交感神经节内换神经元后,发出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分布到胸、腹腔的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颈静脉孔下方的下神经节内,其中枢突止于孤束核,周围突也分布于胸、腹腔的脏器。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数量最少,胞体位于颈静脉孔内的上神经节内,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分布于硬脑膜以及耳廓和外耳道的皮肤。

  迷走神经是脑神经中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神经,于舌咽神经根丝的下方自延髓橄榄的后方出入脑,经颈静脉孔出颅腔。之后下行于颈内、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后方,经胸廓上口入胸腔。在胸部,左、右迷走神经的走行和位置各异。左迷走神经在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下降至主动脉弓的前面,经左肺根的后方,分出数小支分别加入左肺丛,然后在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细支参与构成食管前丛,并向下延续成迷走神经前干。右迷走神经经右锁骨下动脉的前面,沿气管右侧下降,继在右肺根后方分出数支,参加右肺丛,然后分出分支在食管后面构成食管后丛,在食管下端合成迷走神经后干。迷走神经前、后干向下与食管一起穿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至贲门附近,前、后干分为终支。迷走神经的分支如下。

  1. 颈部的分支

  (1) 喉上神经始于下神经节,沿颈内动脉与咽侧壁之间下行,在平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二支。内支含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细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环甲肌。

  (2) 颈心支 一般有上、下两支,下降入胸腔参加心丛的组成。

  (3) 咽支 主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常为两支,起自下神经节,参加咽丛的组成。

  (4) 耳支 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发自上神经节,向后外分布于耳廓后面及外耳道的皮肤。

  (5) 脑膜支 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发自上神经节,分布于颅后窝硬脑膜。

  2. 胸部的分支

  (1) 喉返神经发自迷走神经的胸段,但立即向上返至颈部,左右两侧的返回部位有所不同。左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较低,从前向后绕过主动脉弓返至颈部。右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略高,从前向后绕过右锁骨下动脉返至颈部。在颈部,喉返神经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上行,经环甲关节的后方入喉,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并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喉返神经的末支称喉下神经。

  喉返神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是喉肌的重要运动神经,在其入喉前与甲状腺下动脉的终支互相交错,神经多数经过动脉后方,但也有经过动脉前方的,所以在甲状腺手术结扎动脉或用止血钳夹血管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此神经。

  (2) 支气管支、食管支和胸心支是迷走神经在胸部发出的数条小支,分别加入肺丛、食管丛和心丛。

  3. 腹部的分支迷走神经前、后干于贲门附近分别发出分支分为胃前支和肝支、胃后支和腹腔支。含一般内脏运动和感觉纤维。

  (1) 胃前支在小网膜内循胃小弯向右行,分支分布于胃前壁和十二指肠上部。有以下诸分支:贲门支,分布于贲门附近;前胃壁支,常为3~4小支,分布到胃体前壁;“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幽门管、幽门及十二指肠上部,此支与胃的排空运动有密切关系。前二支是重要的胃酸分泌神经。

  (2) 肝支行于小网膜内,随肝固有动脉走行,参与形成肝丛,分布至胆道和肝,与肝的分泌活动有关。

  (3) 胃后支循胃小弯深面向右行,分支分布至胃后壁。有以下诸分支:胃底支,后胃壁支,常为数支,分布于胃后壁;“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和幽门管。前二支是胃蠕动、胃感觉和胃酸的分泌神经。

  (4) 腹腔支较粗大,行向后下方,加入腹腔丛。以后与交感神经纤维一起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及它们的分支分布于肝、脾、胰、小肠、结肠左曲以上的大肠、肾以及肾上腺等。

  在甲状腺手术中,有可能误伤喉上神经外支和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外支损伤后表现为声调降低。喉返神经损伤时,由于大部分喉肌瘫痪,可致声音嘶哑或发音困难。双侧损伤时,如声门裂闭合可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6、颈部穴位针刺可能引起的其它损伤与事故有哪些?

从穴位局部解剖关系上来看:水突穴经过神经有:颈皮神经分支,深层为交咸神经发出的心上神经及交感神经干,外侧为颈总动脉。气舍穴经过有锁骨上神经,前支舌下神经襟的肌支,血管有颈前静脉,深层为颈总动脉。。所以取穴时,如果深刺或稍偏外侧,则会刺激交感神经。刺破颈总动脉,会引起剧痛,则有可能引起大出血的可能。

总之,颈部针刺取穴,必须正确!深度适宜,留针时间不宜过长,针刺时不宜作吞咽动作。病人叫喊时应立即停止出针,检查原因。

 

          http://pic.netsh.com/eden/album/photo_data/2876641/2876641_1235829892.gif   (后溪穴的位置图)
  

 
  过去,颈椎病是40岁之后人的专利,但现在20~30岁的颈椎病患者到处都是,甚至还有得颈椎病的小学生!原因很简单:伏案久了,压力大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调理,所以颈椎病提前光临了。
  阳气不足,人就会未老先衰,这是当今生活中多数人面临的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
  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容易变弯,人的精神也差了。
  人的精神,不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错误的姿势消耗掉的。
  这一系列问题,都出于同一原因。现在,通过一个穴,也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个穴就是后溪穴。后溪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把手握成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这个穴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
  用这个穴位非常简单,而且容易坚持。我们坐在桌子旁,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的效果。
  当我们坐在电脑旁阅读文件的时候,手是怎么放的?肯定是一手不离鼠标,一手仍在键盘上吧,保持这个姿势不动,人都变僵了。这时,不妨灵活一点,把手解放出来,让双手的后溪穴抵在桌沿或键盘上,来回滚动,揉一揉,每次刺激3~5分钟,每个小时刺激一次就足够了。这是毫不耽误时间的,因为这时候,眼睛该看什么还可以看什么。
  大家可以试一下,坚持一天这样做下来,肯定到了下班的时候腰不会酸、脖子不会累,眼睛在很大程度上能得到缓解。每天坚持这么做下去,首先是腰椎、颈椎轻松挺直,同时,你会发现眼睛也比以前好使了。如果因为忙,总是忘记怎么办呢?我建议,甚至可以定个闹钟,每隔一个小时提醒我们揉动一下后溪穴。不管忙到什么程度,我想这么一点时间还是能抽出来的。因为,这是能真正拯救我们健康的好方法。
  要养成揉后溪的习惯,随时随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开车的时候,如果碰见路上堵车,或是红灯亮了,把后溪放在方向盘上来回滚揉几次,特别舒服。这时候,别人在着急上火,而你却在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无穷;一不起急,二不发火,精神振奋,这么一来,有时候居然觉得堵车也堵得很值!
  注:后溪穴在手侧面小拇指下两三厘米处,见上、下附图

  http://pic.netsh.com/eden/album/photo_data/2876641/2876641_1235829891.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