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感病状态与内伤基础密切相关

(2025-02-21 16:27:13)
外感病状态与内伤基础密切相关
摘自2025-2-20中国中医药报
姜良铎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从状态论治是在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观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解决临床内科疾病的有效方法。内科疾病从病因上主要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人体感受外来邪气而发病即外感,内伤则常由饮食劳倦、七情过度、人体气血津液敷布失常及其病理产物所致。但感受同样的邪气,人与人的发病症状、病程及预后也各不相同,外感病在发生发展转化过程中,除具有一般规律外,更具有一些个体化表现。由此,笔者认为外感病与内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中医状态辨治的基础上提出外感病的内伤基础这一理论。
内伤基础即既往已有疾病造成了机体阴阳脏腑气血虚实偏颇,外感病发生的程度、速度、预后等都与患者固有的内伤基础密切相关,常导致外感病的非典型性与复杂性,呈现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与复杂的临床特点。
一方面,内伤基础可以影响外感病的病程和预后。无内伤基础时,外感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外感后急性发病、传变快、层次清、病势剧烈但病程较短、预后良好、同一环境下患者常具有相似表现等特点。“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存在内伤基础时,不同的内伤可以导致不同的正气虚弱,从而招致不同的病邪,使其发病呈现内伤外感并存的局面。以外感咳嗽为例,素体心气、心阴不足之人,暑热之邪易通于心而发暑热咳嗽;素体脾虚湿盛之人,外湿易与其体内湿邪相合,从而引发湿邪咳嗽;素体肾阳不足之人,易后背着凉而发生寒邪咳嗽。同时,内伤因素也会影响外感病的传变过程,使其传变规律不一定遵循典型的“表证期”到“表里证期”再到“里证期”的顺序。病情的演变可能表现为先出现表里证再出现表证,或者直接表现为里证而无表证,甚至可能长期停留在某一期,导致病情加重或缠绵不愈,进而引发并发症。由于内伤基础改变了外感病的一般规律,因此也影响着外感病的转归预后,若久病不愈,在原有内伤的基础上正气愈加虚弱,邪气内陷,脏腑气机逆乱,引起严重的后果。
另一方面,外感病也可影响内伤病,从而有利于分析内伤的病机。临床上有以下4种情况:外感病加重了内伤病变。外感病诱发或遗留了内伤病。原有内伤病再加外感病。内伤基础虽可对外感病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外感病并未对内伤病产生多大的影响,保持了内伤病的规律,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外感病的典型性,而两者在病机上的联系不十分紧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发生外感病时,内伤病有所减轻,常常是暂时的,可暴露出内伤病中隐蔽的病机。
因此,中医临床不可不辨内伤基础。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诊疗中要留心询问患者病史,关注发病前后的状态变化。治疗上既要把握外感病的基本特点,又要结合内伤基础了解当前的主要病机,并警惕病机演变,综合论治。

暑湿风寒二香饮【草根一生】

 外感病状态与内伤基础密切相关 (2016-07-08 10:24:44)[编辑][删除]
                                                   暑湿风寒二香饮【草根一生】

               藿香、香薷各6克,代茶饮。防治暑湿风寒感冒。

暑湿感冒 【草根一生】

  暑湿风寒二香饮【草根一生】 (2016-06-29 11:34:27)[编辑][删除]

                                     暑湿感冒 <wbr><wbr><wbr>【草根一生】

 夏季暑邪当令,且多雨潮湿,感邪之后易从热化,以及湿困脾胃,中医称之为“暑湿感冒”。夏季感冒,常见的有两种类型:

热伤风 以全身症状为主,多为过度贪凉,风寒外袭所致。表现为头痛昏沉,全身困重或酸痛,倦怠嗜卧,或伴有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等。本证中医又称为“阴暑”。治宜解表化湿,解毒利咽。常用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藿香,扁豆各12克,厚朴,银花,连翘,荷叶,芦根,荆芥各10克。水煎服,日1剂。

肠胃型感冒 以肠胃症状为主,多为过食生冷所致。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脘满闷,不思饮食等。治宜和中化湿。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紫苏各12克,白芷,大腹皮,厚朴,半夏各10克,陈皮,白术,茯苓各15克,生姜3片。水煎服,日1剂。

一味妙药解暑湿【草根一生】

 

   盛夏暑湿,闷热又潮湿,不开窗睡觉则闷热难受,开窗睡觉则老幼体弱者很容易感冒受夜寒。轻者全身酸懒不适,重则发热、头痛、身痛、腹泻。且夏天喜食冷饮、瓜果,食物又易腐败,很容易患吐泻等胃肠道疾病。因此,介绍如下几种中药,对健康大有好处。

藿香:有解暑化湿、理气和胃作用。治疗感冒头痛、胸脘闷胀、恶心呕吐、腹泻。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鲜藿香量加至25~35克。

佩兰:有解暑、化湿、醒脾的作用。治疗头晕昏闷、胸脘闷胀、食少、恶心呕吐、腹泻。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如有鲜佩兰更好,量加至25~30克。

荷叶:有清暑利湿的作用。治疗中暑头晕、痱毒、身痒。每次15克,分2~3次煎服。做荷叶粥食,亦有疗效。方法是用大米2~3两,粥煮熟时,用洗净的鲜荷叶一张将抑面(即有绿茸面)向下放粥内,浸焖10分钟后可食用。粥色碧绿,气味清香,为夏季良膳。

香薷:有发汗解表、祛暑化湿的作用。治疗夏日受夜寒后发热无汗、腹痛腹泻等症。每次3~5克。平素体弱、汗出过多及中暑者慎用。

西瓜翠衣:即西瓜的青色外皮。有清暑、止渴、利尿的作用。治疗中暑心烦、燥热、口渴、小便短少。每次用30克,煎服数次,多食西瓜亦有上述作用。

竹叶:有清热除烦、利尿的作用。治疗夏日受热心烦、小便色深黄、量少不畅。每次10克,分两次煎服。如有口舌生疮时,更为相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