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喘不远虫类药

(2024-11-22 03:10:53)
治喘不远虫类药
摘自2024-11-21中国中医药报
江流 安徽岳西王业龙中医诊所
虫类药窜透性强,具深搜细剔之特性,尤适用于久治不愈之疑难杂病。诚如叶天士所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笔者现将运用虫类药治疗哮喘医案两则整理分析如下。

案一

余某,男,70岁,2022年4月9日初诊。有哮喘史,于1个月前感寒而发咳嗽,继而出现哮喘,曾服过多种西药效不显。刻下:面黯神疲,喘而气急,胸闷,咳嗽,痰少难咯,咳嗽剧烈时伴胸痛,饮食减少,几无食欲。大便不爽,或稠滑或结滞。舌质淡,舌苔滑腻,脉弦滑。

辨证:寒喘。

处方:麻黄4g,杏仁12g,白芍12g,甘草10g,细辛4g,法半夏10g,茯苓12g,地龙5g,蝉蜕5g,防风10g,芥子9g,全蝎3g,白术12g,陈皮10g,干姜5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服上方后,症情大减。宗上方继进7剂。再处:麻黄4g,杏仁12g,白芍12g,甘草10g,细辛4g,法半夏10g,茯苓12g,地龙5g,蝉蜕5g,防风10g,芥子9g,全蝎3g,白术12g,陈皮10g,干姜5g。5剂,煎服法同上。

案二

彭某,女,38岁,2021年10月21日初诊。2年前,因陪孩子读书,租房潮湿,加之平时不注意,偶作胸闷咳嗽,未曾介意。1年来,常觉胸闷气急,喉痒伴咳嗽,总觉有痰咯吐不尽。2周前因感寒而咳剧,继见气息急迫,喘息,胸部憋闷,吐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痰浊阻肺。

处方:法半夏10g,陈皮10g,细辛4g,干姜5g,五味子10g,冬花10g,茯苓12g,全蝎5g,蝉衣5g,芥子10g,甘草12g,白芍12g,远志10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药后,喘减咳平。处方:麻黄4g,杏仁10g,法半夏10g,细辛4g,五味子10g,百合15g,紫菀10g,干姜5g,蝉衣5g,全蝎5g,芥子10g,紫苏子10g,远志10g,当归10g,陈皮10g。5剂,煎服法同上。以巩固疗效。

按 案一,患者素有喘疾,今偶感风寒而致喘疾发作,方以麻黄、杏仁发汗平喘;干姜、细辛、芥子辛润行痰;法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甘草燥湿健脾化痰;全蝎剔瘀通络,搜秽逐浊;地龙协麻、桂平喘;白芍益阴,防辛药以耗阴;蝉蜕、防风散风抗敏,现代药理研究蝉蜕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滞过敏介质释放,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

案二,平素系阳虚痰湿之质,体肥面白,方中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健脾化痰;细辛、芥子、干姜辛润行痰;五味子收敛肺气;冬花、远志润肺止咳;全蝎剔瘀通络、蝉蜕息风脱敏;白芍益阴,兼制细辛、芥子、干姜之燥烈之性。

喘疾日久,迁延难愈,顽痰瘀浊,闭孔滞窍,毒根深藏,必“藉虫蚁血中搜剔,以攻通邪结”,虫类药具有搜剔风邪、息风止痉、通达经络、活血通经、逐瘀散结诸多作用。因此,有针对性地用虫类药,确能提高疗效。

从脾论治变异性哮喘案(转)【草根一生】

 (2016-02-11 16:25:11)[编辑][删除]


 王建强 董天宇 甘肃中医药大学

 

殷银霞,甘肃省第二批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指导老师、主任医师。笔者跟师期间,发现殷银霞从脾论治变异性哮喘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傅某,女,51岁。于2009年4月15日初诊。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量少,以夜间明显,严重时伴有呕吐、呕出胃内容物。以后逐渐加重,除上述症状外,伴见晚间眼睑浮肿,咳嗽不能平卧,直至次日清晨,甚为痛苦。在西医院多次诊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以舒利迭、万托林等治疗,疗效不显。一周前,因劳累引起症状再次加重,彻夜难眠,而寻求中医治疗。刻下症见:咳嗽、咳白色泡沫痰,严重时伴见呕吐及胃内容物,以夜间尤甚,甚至颜面浮肿,整夜不能入眠,纳可,大便二日一行,偏干,小便调。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滑。体查:T36.8、P100次/分、R22次/分、BP130/80mmHg ,颜面轻度浮肿,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未闻及杂音,余(-)。既往有反流性食道炎、糖尿病病史。

西医诊断:变异性哮喘;反流性食道炎。

中医诊断:咳嗽,证属痰湿壅肺,治以化痰除湿,降逆止咳,方以二陈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处方:陈皮12克,半夏10克,厚朴15克,生薏米20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20克,葶苈子10克,枳壳10克,桔梗12克,前胡12克,款冬花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生姜10克。7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4月23日):自诉晚间咳嗽明显减轻,眼睑浮肿减轻,可以平卧睡4个小时,但痰仍多,易咳,呈白色泡沫样,清稀,后背怕冷,二便调,舌淡,水滑苔,脉滑。考虑脾胃虚弱,痰湿盛,兼卫阳不足,故在上方基础上,加健脾除湿、温肺化饮之品,在上方基础上加党参15克,细辛10克,桂枝15克,继服7剂。

三诊(2009年5月2日):咳嗽、咳痰减轻,痰量较前明显减少,近日又觉胸骨后有烧灼感,嗳气,尤其是平卧后,后背仍怕冷,易激动,睡眠不佳,二便调,证属脾虚肝郁,肝气横逆犯胃,方以逍遥丸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处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茯苓12克,制半夏10克,炒白术10克,木香10克,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党参12克,炙甘草10克,陈皮12克,薄荷10克,生姜10克,桂枝15克,炒麦芽10克,生麦芽10克,合欢皮12克,取10剂。煎服法同上,药后诸症大为缓解。

按:《素问·咳论》:“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本病的治疗重心在脾胃,以杜绝生痰之源为其要务,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脾以升为健,胃从降为顺。因此,只有脾胃运化正常,气机协调,痰无从生,则肺气正常,咳嗽自止。(王建强 董天宇)

五味子治咳

  (2017-12-30 15:56:09)[编辑][删除]


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现提供治久咳方三款。

方一:五味子60克,鸡蛋2个。用水1大碗,将五味子和鸡蛋浸泡一昼夜。鸡蛋生吃,并将五味子煎至1小碗,用白糖调味冲服。宜凉服。治肺虚久咳。

方二:五味子30克,好茶叶120克,甘草15克,共研细末,熬浓成膏状,每次开水冲服1汤匙。治慢性支气管炎,入冬遇冷风即发者,在三伏酷暑时服用效果较好。

方三:五味子500克,加水煎汁,去渣,入鸡蛋15个,放阴凉处浸泡7天,每天吃鸡蛋1个(生吃或煮熟吃均可),连服2-3料。主治同方二。

咳嗽特效穴

   五味子治咳 (2017-12-23 05:10:55)[编辑][删除]

 

http://xueweitu.net/wp-content/uploads/2015/08/lieque00.jpg              列缺穴在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它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在该穴处按摩,除能治疗腕臂部病变外,还有助于治疗头部、项背部病证,故有“头项寻列缺”的歌诀流传。

寻找方法:取此穴位时患者应正坐或仰卧,微曲肘,侧腕掌心相对,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症状:列缺穴的主治症状为: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取穴方法: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疾病: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合谷穴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穴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列缺穴,络穴,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童玄,腕劳。
穴义: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
名解
列缺。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名意指肺经经水在此破缺溃散并溢流四方,本穴物质为孔最穴下行而来的地部经水,因其位处桡骨茎突上方,下行的经水被突出的桡骨(巨石)所挡,经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童玄。童,少儿也,与老人相对,少为阴,老为阳,此处代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水液。玄,带赤的黑色也,即暗红色。赤为火之色,为热,意指穴内气血特点有温热之性,黑为肾之色,表示穴内气血为水液。童玄之名所指乃穴内气血为温性水液,即是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血。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即血),性温热。
运行规律:本穴的气血走向有三支。第一支经水流向任脉,第二支经水流向大肠经,第三支经水循肺经主干道而下行于经渠穴(当肺经经水量大并超过上述渠道的分流作用时,肺经经水则循脾部溢流)。
功能作用:将肺经经水分穴流于任脉、大肠经。
治法:任脉不通则向内直刺多提插捻转,表里不通则横向外刺,本经受阻则循经而通。寒则补之,热则泻之,皆无灸,灸亦无功。

气管炎简方来释家【草根一生】

 治喘不远虫类药 (2014-02-25 17:32:58)[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气管炎:喝大豆腐水,连续喝1月;神奇般的根除;
    佛教释永空提供。(大豆腐水是做大豆腐挤压出的水)


熱盐敷久咳【草根一生】

  气管炎简方来释家【草根一生】 (2014-02-02 16:12:00)[编辑][删除]


     用热盐敷肚脐和两胁能温肺止咳。两胁通肺,肚脐连肾。

    取粗盐200克,炒15分钟,倒在致密的干毛巾,扎好口。待温热时将盐包放在脐上,持续5分钟。再把盐包置于两侧胁肋部,上下熨敷两侧皮肤,每侧5分钟。这些部位均可以重复3~4次,直至盐包变凉。1天1回,一般7回后咳嗽可止住,严重者连续15天。

哮喘针议【草根一生】

   熱盐敷久咳【草根一生】 (2014-04-14 19:48:08)[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哮喘是一种反复急性发作的慢性艾灸肺俞、膏肓、气海穴。急性发作,可针刺天突、定喘穴。咳痰稀薄,发冷头痛加风门;咳喘,痰稠,发热口渴或兼有便秘加丰隆。

   提醒:天突定喘,切勿直刺。应先进针0.2寸,然后针柄向喉结方向靠拢,针尖向胸骨后缘进针1寸。  

按:《玉龙歌》曰:“哮喘之证最难当,夜间无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说明天突是治哮喘主穴之一。定喘穴亦是治疗哮喘的经验穴。可参《症治要穴歌》之法:“哮喘先教中脘寻,肺俞天突中府临,气海三里俱称妙,列缺针之病不侵。”在这一组穴中,主要为天突、中脘与气海之任脉三穴。取天突是利其息道以畅呼吸之门,中脘是补土生金以助宣化之用,气海是培补元气以助生化之源,上下同取,有天地人“三才”之义。辅以诸穴,其用更效。  

哮喘喘息熄【草根一生】

    哮喘针议【草根一生】 (2014-05-30 07:45:41)[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老姜100克绞汁,与白芥子、白芷、轻粉各适量研末,调成

糊状,加冰片0.3克混匀,将药摊于风湿膏上,敷贴于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及膻中(平第四肋,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等穴位处,

贴敷3-5小时后,待有痒痛感时取下。本方温肺散寒、平喘化痰。

      将一个新鲜的大苹果挖洞去籽后,放入一个  巴豆,隔水蒸30分钟,晾凉后,取出巴豆吃苹果,  每天早晚各吃一个,连吃3天可缓解,一周后喘息  性支气管炎即好。

辩治哮喘方【草根一生】

     哮喘喘息熄【草根一生】 (2014-05-01 13:03:50)[编辑][删除]

                

  验方1

  白芍、法半夏、干姜、五味子各10克,麻黄、桂枝各6克,细辛、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寒型哮喘。

  验方2

  蚯蚓炒黄研为细末,川贝研为细末,每次各取3克,温开水冲服。每日1次。主治痰热哮喘。

  验方3

  莱菔子(炒)、白芥子、苏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痰浊哮喘。

  验方4

  党参15克,法半夏、白术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气虚哮喘。

  验方5

  右归丸,每次3克(8~10小粒),每日服用3次。或金匮肾气丸,每次3克,每日服用3次。主治阳虚哮喘。

桔梗汤治肺痈【草根一生】

      辩治哮喘方【草根一生】 (2014-05-03 19:43:55)[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桔梗汤治肺痈【草根一生】

  桔梗汤是治肺痈的有效方,出自《金匮要略》由桔梗和甘草组成。曹颖甫先生曰:“除痰之药有碱性者为长,故咯痰不出者,用桔梗甘草汤,无不克日取效,以桔梗含有碱性故也。痰黏胸膈而不出,则用有碱性之桔梗以出之,所谓在高者引而越之也。胶痰在中脘,则用有碱性之皂荚以下之,所谓在下者引而竭之也。凡用药有彻上彻下之异,可因此而观其通矣。”

 遇咳嗽、脓痰之痰热咳嗽多选取千金苇茎汤或麻杏甘石汤等方剂,有时不甚理想,试用本方,取桔梗15克,甘草30克,服药,次日咳嗽明显减轻,再服而愈。可见此方之神验。

  桔梗汤药少力专,但本方服用刺激胃肠,饭后服用更佳。在汤药中加用本方不如原方疗效佳,可见经方应慎加减。

    合欢皮一味熬水(即《千金方》之“黄昏汤”),味道颇为相似,疗效亦可。黄昏汤治肺痈,咳有微热,烦满,肺炎末期亦可选用。

    张仲景留下“咽炎方”!两味药,一提一降,治咽痛咽红、嗓子上火

【加减法】1、失音,加半夏;2、咽痛而不红,加桂枝;3、扁桃 体肿大,加连翘、石膏、柴胡。4、消瘦、咽喉干燥,加玄参、麦冬。曾治食管炎病例:加瓜蒌、元胡、陈皮、乳香、黄芩、金银花、沙参、麦冬五剂愈。
【药理研究】清肺热,祛痰、抗炎。


 咽炎
     桔梗3克,甘草6克。两味药都切成小块,代茶饮。饮用之前,可以先张开嘴,对着茶杯口做深呼吸,使得药效和咽喉部位有充分的接触。《伤寒论》中记载的桔梗汤配伍。

       桔梗汤,原方是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它能干啥呢?就是清热利咽。中医的话语讲,就是治疗少阴客热咽痛之症。少阴,指的是足少阴肾经。客热,指的是邪热犯于少阴经。少阴经走我们的咽喉。邪热客于少阴经,所以容易体现在咽喉部位。患者的主要表现,就是咽喉肿痛、发红,心烦尿黄,舌红苔黄,脉象数。

      尤其是轻症患者,就是疾病刚发作的时候,用之最妙。甘草是调和诸药的,在方子里头当“国老”,能缓和药性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咽喉肿痛不甚的,单用甘草就好使。邪热客于少阴咽喉部位,它能给你清热。
      桔梗性味苦、辛、平,入肺经,善于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去火解毒了,而是能体宣肺气。咽喉,为肺之所系啊。咽喉有火,我们利用桔梗的提宣之能,可以把火给散开。另外,桔梗还味苦能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助甘草去火。所以说,这两味药配合起来,一提一降,宣散和清解相结合。
       药理研究,桔梗有明确的抗炎、镇痛作用。甘草有效物质可以对发炎的咽部黏膜进行覆盖,缓和炎症刺激。

如果是一些虚寒症候的咽炎,用此法就不对了。

桔梗主利肺气,通咽膈、宽中理气、开郁行痰之药也。

凡咳嗽痰喘,非此不除,以其有顺气豁痰之功事头目之病,非此不疗,以其有载药上行之妙。

中膈不清,胁肋剌痛,或痰或气之所郁,剂用二陈,佐以枳壳、桔梗治之无有不愈;咽喉口齿,腹满肿结,或火或热之所使,剂用荆、翘,佐以甘草、桔梗治之无有不愈。

所以桔梗配于枳壳,有宽中下气之效;桔梗配于甘草,有缓中上行之功。

桔梗性浮,载药上升,入肺、胆、胸膈、上焦。

载散药表散寒邪,载凉药清咽疼喉痹,亦治赤白肿痛;载肺药解肺热肺痈、鼻塞、唾脓咳嗽;载痰药能消痰止呕,亦可宽胸下气。

清气既得上升,则浊气自能下降,下气之说,理根于此。

桔梗有止痛效用,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不但可治胸痛、胁痛,还可治胃痛、腹痛、癥积结痛,其机理与其有宣气、调气、运血、安神功能有关。

现代药理证实粗桔槐皂苷具有镇痛作用。

古方表剂多用桔梗,盖其开提气血、通窍宣滞,与羌、防、橘、半等为伍,殊有捷效,鼻塞尤宜。

桔梗配甘草,名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宋仁宗加荆芥、防风、连翘,名如圣汤,极言其验。

又王好古《医垒元戎》有配伍法,载之颇详:云失音加诃子,声不出加半夏,上气加陈皮,涎嗽加知母、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气加人参,呕加半夏、生姜,

唾脓血加紫菀,肺痿加阿胶,胸膈不利加枳壳,心胸痞满加枳实,目赤加栀子、大黄,面肿加茯苓,肤痛加黄芪,发斑加防风、荆芥,疫毒加牛蒡子、大黄,不得眠加栀子。

桔梗引大黄可使上升,引青皮平肝止痛。

又本品入治痢药,开肺气之郁于大肠;入治嗽药,散火邪之郁于肺中。

桔梗得牡蛎、远志,疗恚怒;得消石、石膏,疗伤寒。

桔梗配紫菀,有畅利肺气、通利三焦、宣通窒滞之功,对消除肝性腹胀有较好效果。

桔梗用至9克以上,具有排脓作用,故凡大便溏泄夹有黏冻或痢下脓血者,用之甚效。

桔梗,凡头面部疾病如咽痛、咳痰、声带病、鼻病、耳病等均可辨证应用。其升中有降,能引药直达病所。

治衄证时不必顾忌其升腾助逆,可配合收涩、降逆止血药同用,常用量3~6克。

十一

若专用降剂,桔梗不宜同用。

又本品功著于肺脏,攻补下焦药中不宜配用。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临证本草》,陶御风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3。


久咳方【草根一生】

       (2014-05-18 03:51:21)[编辑][删除]


方药及用法:沙参30克,炙麻黄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水煎分2次温服。
主治:久咳、燥咳。
沙参有南沙参和北沙参之分。南沙参的祛痰作用较强,北沙参则养阴作用较强。久咳痰多宜用南沙参,燥咳则宜用北沙参。
名医名方
苏叶子饮
摘自2024-10-18中国中医药报
沈炳章,1943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脾胃病及疑难杂病。

组成:紫苏叶6g,紫苏子10g,桑叶6g,薄荷3g(后下),桔梗3g,甘草3g,牛蒡子6g,白前6g,前胡6g,杏仁10g,旋覆花12g(包),炙麻黄3g。

功能: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主治:外感风邪初起,或慢性咳嗽的复发阶段,见咽痒咳嗽阵作,鼻塞流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证属风邪犯肺者。

用法:每日1剂,武火煮沸15分钟,早中晚温服。

方解: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一个常见证候,多见于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咳嗽变异性哮喘等。本病在秋冬、冬春季节好发,病位在肺,与风邪密切相关。

肺为五脏之华盖,居于上焦,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气而司呼吸。外感风邪从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邪气最易从上呼吸道犯肺而影响气机升降,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肺位最高,邪必先伤。”其次,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每当季节变化时,风邪常与寒、热、湿为伍来袭,此时卫表虚弱,腠理疏松,最易犯病。风邪久恋,郁闭于肺络,则咳嗽不已。在治疗上着重于疏散风邪,恢复肺的宣降功能。因苦寒药伤肺而走下,大辛则过于辛散而耗气,故取“微苦微辛”之品,具流动之性,直达上焦。

苏叶子饮中,用辛温之紫苏叶、紫苏子散风邪、降肺气。杏仁、桔梗一宣一降调畅气机。白前、前胡化痰止咳。桑叶芳香,横纹多,走肺络而宣肺气。薄荷、牛蒡子疏风利咽。“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佐以旋覆花增强降气之力。少入麻黄鼓邪外出又不耗气。甘草既可缓肺气之急,又能调和诸药。全方在治则上遵循叶天士提出的“辛以散邪,佐微苦以降气”。在用药上轻清灵动,彰显苏派特色。在选方上又以平淡之剂,平和之方,在治肺的同时,不损脾害胃,集苏子降气汤、桑杏汤、止嗽散等诸方之长,共奏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之功。

加减:咳嗽痰多者,加法半夏、炒陈皮;痰黄者,加鱼腥草、浙贝母;胸闷气喘者,加全瓜蒌、葶苈子;畏寒怕冷者,加荆芥、防风;汗多易泄者,加防风、生黄芪;口燥咽干者,加南沙参、麦冬;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芦根。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吴力强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