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喘不远虫类药

(2024-11-22 03:10:53)
治喘不远虫类药
摘自2024-11-21中国中医药报
江流 安徽岳西王业龙中医诊所
虫类药窜透性强,具深搜细剔之特性,尤适用于久治不愈之疑难杂病。诚如叶天士所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笔者现将运用虫类药治疗哮喘医案两则整理分析如下。

案一

余某,男,70岁,2022年4月9日初诊。有哮喘史,于1个月前感寒而发咳嗽,继而出现哮喘,曾服过多种西药效不显。刻下:面黯神疲,喘而气急,胸闷,咳嗽,痰少难咯,咳嗽剧烈时伴胸痛,饮食减少,几无食欲。大便不爽,或稠滑或结滞。舌质淡,舌苔滑腻,脉弦滑。

辨证:寒喘。

处方:麻黄4g,杏仁12g,白芍12g,甘草10g,细辛4g,法半夏10g,茯苓12g,地龙5g,蝉蜕5g,防风10g,芥子9g,全蝎3g,白术12g,陈皮10g,干姜5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服上方后,症情大减。宗上方继进7剂。再处:麻黄4g,杏仁12g,白芍12g,甘草10g,细辛4g,法半夏10g,茯苓12g,地龙5g,蝉蜕5g,防风10g,芥子9g,全蝎3g,白术12g,陈皮10g,干姜5g。5剂,煎服法同上。

案二

彭某,女,38岁,2021年10月21日初诊。2年前,因陪孩子读书,租房潮湿,加之平时不注意,偶作胸闷咳嗽,未曾介意。1年来,常觉胸闷气急,喉痒伴咳嗽,总觉有痰咯吐不尽。2周前因感寒而咳剧,继见气息急迫,喘息,胸部憋闷,吐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痰浊阻肺。

处方:法半夏10g,陈皮10g,细辛4g,干姜5g,五味子10g,冬花10g,茯苓12g,全蝎5g,蝉衣5g,芥子10g,甘草12g,白芍12g,远志10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药后,喘减咳平。处方:麻黄4g,杏仁10g,法半夏10g,细辛4g,五味子10g,百合15g,紫菀10g,干姜5g,蝉衣5g,全蝎5g,芥子10g,紫苏子10g,远志10g,当归10g,陈皮10g。5剂,煎服法同上。以巩固疗效。

按 案一,患者素有喘疾,今偶感风寒而致喘疾发作,方以麻黄、杏仁发汗平喘;干姜、细辛、芥子辛润行痰;法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甘草燥湿健脾化痰;全蝎剔瘀通络,搜秽逐浊;地龙协麻、桂平喘;白芍益阴,防辛药以耗阴;蝉蜕、防风散风抗敏,现代药理研究蝉蜕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滞过敏介质释放,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

案二,平素系阳虚痰湿之质,体肥面白,方中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健脾化痰;细辛、芥子、干姜辛润行痰;五味子收敛肺气;冬花、远志润肺止咳;全蝎剔瘀通络、蝉蜕息风脱敏;白芍益阴,兼制细辛、芥子、干姜之燥烈之性。

喘疾日久,迁延难愈,顽痰瘀浊,闭孔滞窍,毒根深藏,必“藉虫蚁血中搜剔,以攻通邪结”,虫类药具有搜剔风邪、息风止痉、通达经络、活血通经、逐瘀散结诸多作用。因此,有针对性地用虫类药,确能提高疗效。

从脾论治变异性哮喘案(转)【草根一生】

 (2016-02-11 16:25:11)[编辑][删除]


 王建强 董天宇 甘肃中医药大学

 

殷银霞,甘肃省第二批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指导老师、主任医师。笔者跟师期间,发现殷银霞从脾论治变异性哮喘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傅某,女,51岁。于2009年4月15日初诊。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量少,以夜间明显,严重时伴有呕吐、呕出胃内容物。以后逐渐加重,除上述症状外,伴见晚间眼睑浮肿,咳嗽不能平卧,直至次日清晨,甚为痛苦。在西医院多次诊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予以舒利迭、万托林等治疗,疗效不显。一周前,因劳累引起症状再次加重,彻夜难眠,而寻求中医治疗。刻下症见:咳嗽、咳白色泡沫痰,严重时伴见呕吐及胃内容物,以夜间尤甚,甚至颜面浮肿,整夜不能入眠,纳可,大便二日一行,偏干,小便调。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滑。体查:T36.8、P100次/分、R22次/分、BP130/80mmHg ,颜面轻度浮肿,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未闻及杂音,余(-)。既往有反流性食道炎、糖尿病病史。

西医诊断:变异性哮喘;反流性食道炎。

中医诊断:咳嗽,证属痰湿壅肺,治以化痰除湿,降逆止咳,方以二陈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处方:陈皮12克,半夏10克,厚朴15克,生薏米20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20克,葶苈子10克,枳壳10克,桔梗12克,前胡12克,款冬花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生姜10克。7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9年4月23日):自诉晚间咳嗽明显减轻,眼睑浮肿减轻,可以平卧睡4个小时,但痰仍多,易咳,呈白色泡沫样,清稀,后背怕冷,二便调,舌淡,水滑苔,脉滑。考虑脾胃虚弱,痰湿盛,兼卫阳不足,故在上方基础上,加健脾除湿、温肺化饮之品,在上方基础上加党参15克,细辛10克,桂枝15克,继服7剂。

三诊(2009年5月2日):咳嗽、咳痰减轻,痰量较前明显减少,近日又觉胸骨后有烧灼感,嗳气,尤其是平卧后,后背仍怕冷,易激动,睡眠不佳,二便调,证属脾虚肝郁,肝气横逆犯胃,方以逍遥丸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处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茯苓12克,制半夏10克,炒白术10克,木香10克,旋覆花12克,代赭石30克,党参12克,炙甘草10克,陈皮12克,薄荷10克,生姜10克,桂枝15克,炒麦芽10克,生麦芽10克,合欢皮12克,取10剂。煎服法同上,药后诸症大为缓解。

按:《素问·咳论》:“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本病的治疗重心在脾胃,以杜绝生痰之源为其要务,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脾以升为健,胃从降为顺。因此,只有脾胃运化正常,气机协调,痰无从生,则肺气正常,咳嗽自止。(王建强 董天宇)

五味子治咳

  (2017-12-30 15:56:09)[编辑][删除]


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现提供治久咳方三款。

方一:五味子60克,鸡蛋2个。用水1大碗,将五味子和鸡蛋浸泡一昼夜。鸡蛋生吃,并将五味子煎至1小碗,用白糖调味冲服。宜凉服。治肺虚久咳。

方二:五味子30克,好茶叶120克,甘草15克,共研细末,熬浓成膏状,每次开水冲服1汤匙。治慢性支气管炎,入冬遇冷风即发者,在三伏酷暑时服用效果较好。

方三:五味子500克,加水煎汁,去渣,入鸡蛋15个,放阴凉处浸泡7天,每天吃鸡蛋1个(生吃或煮熟吃均可),连服2-3料。主治同方二。

咳嗽特效穴

   五味子治咳 (2017-12-23 05:10:55)[编辑][删除]

 

http://xueweitu.net/wp-content/uploads/2015/08/lieque00.jpg              列缺穴在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它属于手太阴肺经穴位。在该穴处按摩,除能治疗腕臂部病变外,还有助于治疗头部、项背部病证,故有“头项寻列缺”的歌诀流传。

寻找方法:取此穴位时患者应正坐或仰卧,微曲肘,侧腕掌心相对,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症状:列缺穴的主治症状为: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取穴方法: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疾病: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合谷穴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穴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列缺穴,络穴,手太阴手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童玄,腕劳。
穴义: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
名解
列缺。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名意指肺经经水在此破缺溃散并溢流四方,本穴物质为孔最穴下行而来的地部经水,因其位处桡骨茎突上方,下行的经水被突出的桡骨(巨石)所挡,经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童玄。童,少儿也,与老人相对,少为阴,老为阳,此处代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水液。玄,带赤的黑色也,即暗红色。赤为火之色,为热,意指穴内气血特点有温热之性,黑为肾之色,表示穴内气血为水液。童玄之名所指乃穴内气血为温性水液,即是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血。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即血),性温热。
运行规律:本穴的气血走向有三支。第一支经水流向任脉,第二支经水流向大肠经,第三支经水循肺经主干道而下行于经渠穴(当肺经经水量大并超过上述渠道的分流作用时,肺经经水则循脾部溢流)。
功能作用:将肺经经水分穴流于任脉、大肠经。
治法:任脉不通则向内直刺多提插捻转,表里不通则横向外刺,本经受阻则循经而通。寒则补之,热则泻之,皆无灸,灸亦无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