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希雍:著述流后世启迪温病说
(2024-09-08 04:02:27)
缪希雍:著述流后世 启迪温病说
摘自2024-9-6中国中医药报
马俊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明代名医缪仲淳(江苏常熟人),名希雍,号慕台,虞山医派代表性医家。缪希雍以医术闻名于当时,对后世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故被《明史》列入《方技传》。笔者参阅大量古代文献,力求还原缪希雍之英貌。
侠医缪希雍
为人侠义,交友挚诚。缪希雍一生为人侠义,交友甚广,正如邑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所说:“缪仲淳,布衣也。而东林诸公与订交,皆以兄事之。”
倾囊相授,无遮无掩。缪希雍一生医学同道及弟子众多,每每倾囊相授,无遮无掩。如丁元荐,此人亦为东林党重要人物,曾罢官在家,与缪希雍医寓相邻,过从甚密,又同是东林党人物,更为契合,丁氏心服希雍医术,常侍诊左右,缪希雍必真心教导,辑得缪希雍医案及医方等,汇编成《先醒斋笔记》,后得缪希雍增益群方,更名为《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又如王肯堂,缪仲淳旅游行医到秣陵(今南京)时,结识了名医王肯堂,两人一起谈医论药,十分投机。缪仲淳介绍了许多精辟的学术见解,并无私地将酸枣仁补血、桑白皮治鼻塞及健脾开胃消食的效方资生丸等学术传授于他。
私淑丹溪,后启天士。缪希雍之学博采众长,其中与名医朱丹溪渊源尤深,虽未得丹溪亲授,然缪希雍全面继承了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对阴虚的概念作出较为明确的定义,充实了阴虚的证候,并对相应治疗提出补充,对丹溪滋阴学说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缪希雍之说对后世叶天士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叶天士诸多理论及方药皆受益于仲淳之说,如叶天士的胃阴之说,即缪希雍脾阴说之发展,其用药特点亦非常类似。
走方游历,广载刀笔。缪希雍在青壮年时就远离家乡常熟,云游四方,据缪希雍《葬经翼》记载“因之周览吴会,薄游七闽,历齐鲁燕赵之墟,纵观乎都会之大,返策袜陵,浮江西上,涉云梦,溯三湘而入豫章”,踏遍了江山半壁。如丁元荐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序中所言“多侨寓,所至称寓公”。缪希雍游医生涯到处寻师访友,缁流羽客、樵叟村竖,相与垂盼睐,披肝胆,更不放过与同道切磋的机会,所至必访药物,载刀笔,接受新知识,其传奇行医经历极大丰富了其学术思想。
大医精诚,主动叩门。缪希雍行医秉持“生死人,攘臂自快,不索谢” 之大医精诚宗旨,以下三个医案足见缪仲淳医德的高尚。“有小青衣患伤寒,愈而复,复而愈,愈而再复,不知其几。”其他医生不肯往诊,仲淳闻之亟驰诊之。医案又载:“杭州陈赤石,因校士(考评士子)过劳感暑,遂下痢纯血,医皆难之。”有人说:“此非缪仲淳莫能疗也。”病家遂差人寻缪希雍,时值仲淳在苏州出诊,闻讯后,他不顾旅途劳累,又策马就道,“一日夜驰至武林”,投药二剂,挽救了患者性命。还有一次,昆山友人张大复之弟张元长患病,缪希雍竟主动到昆山“叩门”诊视。因此, 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记下了当时缪希雍为其弟诊视的情况,并云:“吾后甚毋忘仲淳也。”
为国为民,痛失慈母。缪希雍早年丧父,曾混迹于市井,与任侠(黑社会、小混混一类)为伍,其母曾痛斥其悔改,母亲要求严厉,对缪希雍一生影响巨大,故他对母亲感情不言而喻。他曾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间,应尚宝司丞徐贞明之召,至京东垦田,推广水稻种植,母病逝于松江友人康孟修家,也未能及时回来收殓。缪希雍悲痛欲绝,参悟生死,师从达观禅师研习佛学原理。万历十八年,他又与同邑友人瞿汝稷合刻《略释新华严经修订次第决疑论》,在庐山购置香火田赠予当地寺院。万历二十年,缪希雍随巡抚许孚远至福建,为许氏操练兵士。他的交往相当广泛,上至当朝贵卿,下至庶民百姓。
驾鹤西去,青山忠骨。缪希雍先后寓居浙江长兴、江苏金坛,死后葬于阳羡(江苏宜兴),然关于缪希雍墓地所在地,目前亦有葬于虞山兴福寺南之说(《常熟市志》有此记载)。据钱谦益《初学集》卷二九《本草单方序》记载:“仲淳讳希雍,吾里之右族也。侨居长兴,后徙于金坛,老焉,葬在阳羡山中。”钱谦益和缪希雍是同时期的人,又素与缪希雍交往,钱谦益的这一记载应是比较可靠的。又据冯梦祯《缪母周孺人墓志铭》记载:“仲淳择地葬孺人,几遍浙以西山水,而卒定宜兴某山之原,南去汉阳孙孺人之墓不数里。”汉阳是指缪仲淳的父亲尚志,曾任汉阳府通判,孙孺人为仲淳嫡母,因其无出,故又娶生母周氏。由此可知缪仲淳的父母亲均安葬在宜兴山中,这或可解释缪仲淳为什么会葬在阳羡(今宜兴)。
著述流后世
缪希雍不仅善于医学之说,亦精通药学,其流世之作诸多,涵盖医药诸类。
《本草经疏》,该书“据经《本经》以疏义”,又名《神农本草经疏》。书中记载了作者研究药物的心得,在“续序例”上卷中,撰有药学论文33篇。其中“药性差别论”“论治吐血三要”“论痰饮药宜分治”等,均有新的见解。各论部分为卷3~30,共收药490种。编排次序,悉依《证类本草》。所论药以《本经》《别录》所载为主,兼采后世常用之品。在临床用药和中医药理的探讨方面,该书是明代仅次于《本草纲目》的一部本草名著。清代众多以阐释《本经》为主旨的本草,多受该书的影响。清人吴仪洛评价:“缪希雍之《经疏》,不特著药性之功能,且兼言其过劣,其中多所发明。”
《本草单方》,该书分内、外、妇、儿及杂病五科。卷中以疾病为目,归纳诸方。伤寒方因有仲景《伤寒论》可稽,故不录;药品价昂难求及药性峻烈者不收;方中品味多者,虽效著,但难于制得者亦不载。卷一至卷九,为内科疾病,载有卒中暴厥、疟疾、痰饮、反胃、胸痛、黄疸等八十九类疾病。卷十至卷十一,为五官科疾病,载有眼目、耳、鼻、口等十五类疾病。卷十二至卷十三,为妇科疾病,载有调经、经闭等二十类疾病。卷十四至卷十五,为儿科疾病,载有初生、疳、滞颐等二十八类疾病。卷十六至卷十八,为外科疾病,载有痈疽、疔疮、手足皲裂、金疮等四十五类疾病。卷十九,杂病,分奇病、服食、杂治、解中诸毒等七类疾病。门类齐全,载方多,纲目清晰,易于查寻。其方以单方为主,药简易得、运用方便。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该书较突出地反映了缪希雍的临证心得和经验。前3卷分述中风、寒、暑、疟、痢、脾胃、消渴等病证,重点介绍缪希雍对这些病证的临床心得及验案、效方,并能从中提炼出对一些病证规律性的认识和治疗大法,如“中风治法大略”“三阴治法总要”“春温夏热病大略”“吐血三要法”等,其中“吐血三要法”尤为后人所重视。从他的治案中并可看出,缪希雍治病不泥于古,掌握圆机活法,有较好的疗效。
《炮炙大法》,该书为《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之卷四,后有单印本行世。全书按药物类别,分为水部、火部、土部、金部、石部、草部、木部、果部等14部,共载439种中药制法。书中以简明的手法叙述了各药的炮制方法,也包括各药的出处、采集、优劣鉴别、炮制辅料、炮制过程、炮制后的贮藏,对某些药物还阐述了炮制前后性质的变化和不同的治疗效果。在书末附有“用药凡例”,对药物的炮制原则,以及煎药、服药等都进行了详细说明。该书在总结前人炮制经验的基础上,对炮制方法进行了分类,总结出“雷公炮炙十七法”,有一部分炮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启迪温病说
温病学为清代江浙地区所诞生的学术流派,其中叶天士为吴门医派代表医家、提出卫气营血辨证,而吴鞠通为山阳医派的代表医家,其提出的三焦辨证是继叶天士辨治思想之后温病学又一重要辨证思想,仔细研究温病学的学术思想,能明显发现缪希雍的学术之风。
首先,邪从口鼻而入之说的继承。随着对伤寒、温病等疾病认识的深入,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首先提出“凡邪气之入必从口鼻”,打破了几千年来邪从皮毛而入的藩篱。吴有性提出:“伤寒之邪,多从毛窍而入;瘟疫之邪,多从口鼻而入”。喻嘉言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应分为清浊两种。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说“ 温病由口鼻而入”无疑也是继承了缪希雍之说。
其次,对缪希雍“吐血三要法”的继承。缪希雍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降气, 不宜降火;宜补肝,不宜伐肝”。吴鞠通非常重视此治法在血证疾病中的运用,如其曾治疗一王姓患者,前二诊是遵“宜行血,不宜止血;宜降气, 不宜降火”,后二诊是遵“宜补肝, 不宜伐肝”。标本、缓急,层次分明,可见吴鞠通深得缪希雍之法。
再次,对疾病治疗中自然汁的运用。中药自然汁为植物类鲜药绞取之液汁,以直接饮服应用于临床。因取法简便,并保特有药物的自然性味,故被历代医家广为使用,缪希雍将中药自然汁称之为“液”,尝谓:“液者,捣鲜药而绞自然真汁是也。”其治外感热病自有独到之处, 治疗上顾护津液是其本旨,喜用甘蔗汁、梨汁、芦根汁等,以甘润之液增水行舟,对后世运用自然汁不无启迪。温病治法,素有“存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 之说,故对津伤而邪热不甚者或温病愈后调治,柔润滋阴为其大法,选用药物有梨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蔗浆之属,功能清补生津。如吴鞠通曾用自然汁治疗热伤胃阴的周姓患儿。
最后,对酸甘化阴法的继承。酸甘化阴最早由张仲景所运用,代表方芍药甘草汤,缪希雍重视酸甘药物的组合应用,特别擅长应用芍药、甘草药对,其对脾阴不足以及其他阴虚病证的治疗主张以酸甘寒凉滋润为法,并创名方资生丸,缪希雍虽并未从理论上明确提出“酸甘化阴法”,然其对后世的温病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学术界认为明确提出“酸甘化阴治法”的代表医家有两位:一是清代王子接,其在著作中对酸甘化阴类方,特别是含有芍药与甘草药对的方有详尽和系统的阐述;二是叶天士,他运用酸甘化阴之法治疗肝阴虚耗、胃阴不足的病证。虽有争议,但可肯定的是,“酸甘化阴”的正式提出是在清代,尤其是清代的温病学派十分重视酸甘化阴法的应用,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言:“阴伤既定,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
缪希雍行医数十载,一直是“儒医同源”思想的践行者,他深谙药道,医术高明。他的学术思想承前启后,在临证方面灵活变通,将求真务实的思想与丰厚的学术成果融会贯通,所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等是中国医学史上珍贵的成果。从世济其美到另辟蹊径,从发潜阐幽到吐故纳新,缪希雍临证之独到、用药之灵巧无不体现着虞山医家的缩影,欲以深层次了解虞山医派,缪希雍思想是其不可不谈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2024-9-6中国中医药报
马俊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明代名医缪仲淳(江苏常熟人),名希雍,号慕台,虞山医派代表性医家。缪希雍以医术闻名于当时,对后世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故被《明史》列入《方技传》。笔者参阅大量古代文献,力求还原缪希雍之英貌。
侠医缪希雍
为人侠义,交友挚诚。缪希雍一生为人侠义,交友甚广,正如邑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所说:“缪仲淳,布衣也。而东林诸公与订交,皆以兄事之。”
倾囊相授,无遮无掩。缪希雍一生医学同道及弟子众多,每每倾囊相授,无遮无掩。如丁元荐,此人亦为东林党重要人物,曾罢官在家,与缪希雍医寓相邻,过从甚密,又同是东林党人物,更为契合,丁氏心服希雍医术,常侍诊左右,缪希雍必真心教导,辑得缪希雍医案及医方等,汇编成《先醒斋笔记》,后得缪希雍增益群方,更名为《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又如王肯堂,缪仲淳旅游行医到秣陵(今南京)时,结识了名医王肯堂,两人一起谈医论药,十分投机。缪仲淳介绍了许多精辟的学术见解,并无私地将酸枣仁补血、桑白皮治鼻塞及健脾开胃消食的效方资生丸等学术传授于他。
私淑丹溪,后启天士。缪希雍之学博采众长,其中与名医朱丹溪渊源尤深,虽未得丹溪亲授,然缪希雍全面继承了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对阴虚的概念作出较为明确的定义,充实了阴虚的证候,并对相应治疗提出补充,对丹溪滋阴学说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缪希雍之说对后世叶天士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叶天士诸多理论及方药皆受益于仲淳之说,如叶天士的胃阴之说,即缪希雍脾阴说之发展,其用药特点亦非常类似。
走方游历,广载刀笔。缪希雍在青壮年时就远离家乡常熟,云游四方,据缪希雍《葬经翼》记载“因之周览吴会,薄游七闽,历齐鲁燕赵之墟,纵观乎都会之大,返策袜陵,浮江西上,涉云梦,溯三湘而入豫章”,踏遍了江山半壁。如丁元荐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序中所言“多侨寓,所至称寓公”。缪希雍游医生涯到处寻师访友,缁流羽客、樵叟村竖,相与垂盼睐,披肝胆,更不放过与同道切磋的机会,所至必访药物,载刀笔,接受新知识,其传奇行医经历极大丰富了其学术思想。
大医精诚,主动叩门。缪希雍行医秉持“生死人,攘臂自快,不索谢” 之大医精诚宗旨,以下三个医案足见缪仲淳医德的高尚。“有小青衣患伤寒,愈而复,复而愈,愈而再复,不知其几。”其他医生不肯往诊,仲淳闻之亟驰诊之。医案又载:“杭州陈赤石,因校士(考评士子)过劳感暑,遂下痢纯血,医皆难之。”有人说:“此非缪仲淳莫能疗也。”病家遂差人寻缪希雍,时值仲淳在苏州出诊,闻讯后,他不顾旅途劳累,又策马就道,“一日夜驰至武林”,投药二剂,挽救了患者性命。还有一次,昆山友人张大复之弟张元长患病,缪希雍竟主动到昆山“叩门”诊视。因此, 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记下了当时缪希雍为其弟诊视的情况,并云:“吾后甚毋忘仲淳也。”
为国为民,痛失慈母。缪希雍早年丧父,曾混迹于市井,与任侠(黑社会、小混混一类)为伍,其母曾痛斥其悔改,母亲要求严厉,对缪希雍一生影响巨大,故他对母亲感情不言而喻。他曾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间,应尚宝司丞徐贞明之召,至京东垦田,推广水稻种植,母病逝于松江友人康孟修家,也未能及时回来收殓。缪希雍悲痛欲绝,参悟生死,师从达观禅师研习佛学原理。万历十八年,他又与同邑友人瞿汝稷合刻《略释新华严经修订次第决疑论》,在庐山购置香火田赠予当地寺院。万历二十年,缪希雍随巡抚许孚远至福建,为许氏操练兵士。他的交往相当广泛,上至当朝贵卿,下至庶民百姓。
驾鹤西去,青山忠骨。缪希雍先后寓居浙江长兴、江苏金坛,死后葬于阳羡(江苏宜兴),然关于缪希雍墓地所在地,目前亦有葬于虞山兴福寺南之说(《常熟市志》有此记载)。据钱谦益《初学集》卷二九《本草单方序》记载:“仲淳讳希雍,吾里之右族也。侨居长兴,后徙于金坛,老焉,葬在阳羡山中。”钱谦益和缪希雍是同时期的人,又素与缪希雍交往,钱谦益的这一记载应是比较可靠的。又据冯梦祯《缪母周孺人墓志铭》记载:“仲淳择地葬孺人,几遍浙以西山水,而卒定宜兴某山之原,南去汉阳孙孺人之墓不数里。”汉阳是指缪仲淳的父亲尚志,曾任汉阳府通判,孙孺人为仲淳嫡母,因其无出,故又娶生母周氏。由此可知缪仲淳的父母亲均安葬在宜兴山中,这或可解释缪仲淳为什么会葬在阳羡(今宜兴)。
著述流后世
缪希雍不仅善于医学之说,亦精通药学,其流世之作诸多,涵盖医药诸类。
《本草经疏》,该书“据经《本经》以疏义”,又名《神农本草经疏》。书中记载了作者研究药物的心得,在“续序例”上卷中,撰有药学论文33篇。其中“药性差别论”“论治吐血三要”“论痰饮药宜分治”等,均有新的见解。各论部分为卷3~30,共收药490种。编排次序,悉依《证类本草》。所论药以《本经》《别录》所载为主,兼采后世常用之品。在临床用药和中医药理的探讨方面,该书是明代仅次于《本草纲目》的一部本草名著。清代众多以阐释《本经》为主旨的本草,多受该书的影响。清人吴仪洛评价:“缪希雍之《经疏》,不特著药性之功能,且兼言其过劣,其中多所发明。”
《本草单方》,该书分内、外、妇、儿及杂病五科。卷中以疾病为目,归纳诸方。伤寒方因有仲景《伤寒论》可稽,故不录;药品价昂难求及药性峻烈者不收;方中品味多者,虽效著,但难于制得者亦不载。卷一至卷九,为内科疾病,载有卒中暴厥、疟疾、痰饮、反胃、胸痛、黄疸等八十九类疾病。卷十至卷十一,为五官科疾病,载有眼目、耳、鼻、口等十五类疾病。卷十二至卷十三,为妇科疾病,载有调经、经闭等二十类疾病。卷十四至卷十五,为儿科疾病,载有初生、疳、滞颐等二十八类疾病。卷十六至卷十八,为外科疾病,载有痈疽、疔疮、手足皲裂、金疮等四十五类疾病。卷十九,杂病,分奇病、服食、杂治、解中诸毒等七类疾病。门类齐全,载方多,纲目清晰,易于查寻。其方以单方为主,药简易得、运用方便。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该书较突出地反映了缪希雍的临证心得和经验。前3卷分述中风、寒、暑、疟、痢、脾胃、消渴等病证,重点介绍缪希雍对这些病证的临床心得及验案、效方,并能从中提炼出对一些病证规律性的认识和治疗大法,如“中风治法大略”“三阴治法总要”“春温夏热病大略”“吐血三要法”等,其中“吐血三要法”尤为后人所重视。从他的治案中并可看出,缪希雍治病不泥于古,掌握圆机活法,有较好的疗效。
《炮炙大法》,该书为《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之卷四,后有单印本行世。全书按药物类别,分为水部、火部、土部、金部、石部、草部、木部、果部等14部,共载439种中药制法。书中以简明的手法叙述了各药的炮制方法,也包括各药的出处、采集、优劣鉴别、炮制辅料、炮制过程、炮制后的贮藏,对某些药物还阐述了炮制前后性质的变化和不同的治疗效果。在书末附有“用药凡例”,对药物的炮制原则,以及煎药、服药等都进行了详细说明。该书在总结前人炮制经验的基础上,对炮制方法进行了分类,总结出“雷公炮炙十七法”,有一部分炮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启迪温病说
温病学为清代江浙地区所诞生的学术流派,其中叶天士为吴门医派代表医家、提出卫气营血辨证,而吴鞠通为山阳医派的代表医家,其提出的三焦辨证是继叶天士辨治思想之后温病学又一重要辨证思想,仔细研究温病学的学术思想,能明显发现缪希雍的学术之风。
首先,邪从口鼻而入之说的继承。随着对伤寒、温病等疾病认识的深入,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首先提出“凡邪气之入必从口鼻”,打破了几千年来邪从皮毛而入的藩篱。吴有性提出:“伤寒之邪,多从毛窍而入;瘟疫之邪,多从口鼻而入”。喻嘉言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应分为清浊两种。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说“ 温病由口鼻而入”无疑也是继承了缪希雍之说。
其次,对缪希雍“吐血三要法”的继承。缪希雍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降气, 不宜降火;宜补肝,不宜伐肝”。吴鞠通非常重视此治法在血证疾病中的运用,如其曾治疗一王姓患者,前二诊是遵“宜行血,不宜止血;宜降气, 不宜降火”,后二诊是遵“宜补肝, 不宜伐肝”。标本、缓急,层次分明,可见吴鞠通深得缪希雍之法。
再次,对疾病治疗中自然汁的运用。中药自然汁为植物类鲜药绞取之液汁,以直接饮服应用于临床。因取法简便,并保特有药物的自然性味,故被历代医家广为使用,缪希雍将中药自然汁称之为“液”,尝谓:“液者,捣鲜药而绞自然真汁是也。”其治外感热病自有独到之处, 治疗上顾护津液是其本旨,喜用甘蔗汁、梨汁、芦根汁等,以甘润之液增水行舟,对后世运用自然汁不无启迪。温病治法,素有“存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 之说,故对津伤而邪热不甚者或温病愈后调治,柔润滋阴为其大法,选用药物有梨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蔗浆之属,功能清补生津。如吴鞠通曾用自然汁治疗热伤胃阴的周姓患儿。
最后,对酸甘化阴法的继承。酸甘化阴最早由张仲景所运用,代表方芍药甘草汤,缪希雍重视酸甘药物的组合应用,特别擅长应用芍药、甘草药对,其对脾阴不足以及其他阴虚病证的治疗主张以酸甘寒凉滋润为法,并创名方资生丸,缪希雍虽并未从理论上明确提出“酸甘化阴法”,然其对后世的温病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学术界认为明确提出“酸甘化阴治法”的代表医家有两位:一是清代王子接,其在著作中对酸甘化阴类方,特别是含有芍药与甘草药对的方有详尽和系统的阐述;二是叶天士,他运用酸甘化阴之法治疗肝阴虚耗、胃阴不足的病证。虽有争议,但可肯定的是,“酸甘化阴”的正式提出是在清代,尤其是清代的温病学派十分重视酸甘化阴法的应用,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言:“阴伤既定,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
缪希雍行医数十载,一直是“儒医同源”思想的践行者,他深谙药道,医术高明。他的学术思想承前启后,在临证方面灵活变通,将求真务实的思想与丰厚的学术成果融会贯通,所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等是中国医学史上珍贵的成果。从世济其美到另辟蹊径,从发潜阐幽到吐故纳新,缪希雍临证之独到、用药之灵巧无不体现着虞山医家的缩影,欲以深层次了解虞山医派,缪希雍思想是其不可不谈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一篇:周岱翰治疗肺癌经验
后一篇:理解阴阳平衡深化中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