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止园自创方剂用之灵验
(2024-09-06 14:33:31)
罗止园自创方剂用之灵验
摘自2024-9-5中国中医药报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罗止园(1879~1953年),名文杰,字亦才,山东德州人,近代著名医学家。初受业于章丘邵敬甫,专攻中医;后从姜子全、丁福保学习西医。中西医汇通,但重视中医理论,不拘旧说,每有新义。著《止园医话》《止园医话续集》等。岳美中先生谓其“对其部分疾病有独到见解,自创方剂,具有选药较精的特点,临床用之很灵验”(《岳美中医话集》)。今摘其医案、医话数则,析其要义,与读者共飨。
头 痛
医案:余少年时,身体甚弱,罹患偏头痛数年,一见凉风立即头痛。某年从京回籍,为次子结婚。忽以感冒无暇疗治,日久竟诱起偏头痛,下午尤甚。鼻流黄涕,长途往返,痛苦异常。一服西药,即便呕吐。改服中药,发散之中,兼止头痛,服药微效。每至午后,不但体温升高,而其偏头痛更甚。急以连翘、菊花、桑叶、黄芩、薄荷、苦丁茶、夏枯草、藁本、白芷、荷叶边、鲜茅根治之。一剂奇效,病减大半,三剂大效,六剂痊愈。(此方治偏头痛极灵,屡试屡验也)
医话:头痛及眩晕,此指日久头痛或眩晕,或偏头痛而言……西医则更属于神经中枢衰弱之现象,而中医则率以肾虚阴亏、内风旋动八字为主旨。中医有效治法,率以滋阴、清热、平肝、补肾为主。
大凡头痛时发时愈,或偏头痛,或眩晕,最为常见……盖中医无神经二字,凡所谓络及孙络等名词,多指神经系而言,故有久病入络之说。其法之最有效者,例如熄内风(平肝滋阴之药)滋肾阴,及镇摄潜阴,宣和清阳等药,屡试屡验,绝非玄虚(参看医验方)。
赏析:罗氏所拟治头痛及眩晕方,岳美中将其收录于《岳美中医话集》中,认为此方主治“急性偏头痛和三叉神经痛,发作时一侧头痛剧烈,太阳穴有热感,伴眼睛抽痛,甚者痛连面齿,或午后体温升高,舌质赤红,脉浮数。证属肝经风火上攻诸阳之会,用之可获平肝火,散风热之效”。且在《岳美中医案集》中,特举用此方治愈小女沛芬头痛案,并说明其药效:“本方连翘轻浮,为解热清气分之妙品;菊花、薄荷消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桑叶搜肝络之风邪,黄芩除中上焦之火邪,苦丁茶祛头部之热邪,夏枯草解散结热,荷叶边疏散邪热,鲜茅根清除痰热,更使以白芷通窍散发表邪,引以藁本上升直达头顶。共成祛风散热之方,以治风热上攻的偏正头痛。”笔者常用此方治疗风热头痛或肝火上亢之眩晕,每收良效。唯苦丁茶苦寒太甚,不宜于脾胃虚弱者。笔者常用蔓荆子代之。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最大的功效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并有止痛作用。但阴虚火旺者慎用。
疝 气
医案:薛荫槐君,年二十余岁,于民国十二年患疝气。右睾丸肿痛特甚。先经医治,原方为川楝子、小茴香、荔枝核、橘核等普通治疝气等药,愈治愈甚,乃请余诊治。病者来时,不良于行,门坎几至不能迈过,则其肿痛可想而知。余认定此外疝症也,即与经验良方一剂,立见大效,痛减大半,五剂肿痛全消,完全病愈。兹录验方于下。
熟附子片二钱,川楝子四钱,荔枝核二钱,山楂核一钱,小青皮二钱,熟大黄二钱,小茴香二钱,橘核一钱,炒元胡一钱。姜引,煎服。
医话:此余经验多年之特效方也,凡痛引少腹、睾丸缩入腹内,痛不欲生,或睾丸肿大,痛不可忍等极剧烈之疝气,无不立奏奇效。然减去附子与大黄则不效,其他各味,不过辅佐药品,然亦不可妄为加减。唯附子与大黄之分量,不必一律。医者须斟酌病人之强弱,及病势之轻重,寒多或热多,与其脉象,临时酌定,大约自一钱至三、四钱不等。例如病症脉沉细,现寒象,则附子可用一钱五,大黄可用一钱,以此类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但附子大黄,必须并用,缺一不可,则为一定不易之理,万勿犹豫,致减本方效力也。
赏析:此例经验亦被岳美中收录在《岳美中医话集》中,并举治验佐证之。云此方“主药为附子、大黄,大寒药与大热药相配伍,可起激化作用,攻邪之力凶猛,舍此,止痛效力当即逊色”。附子与大黄配伍,为大黄附子汤之主药,为经方相反相成之代表方。对于寒热互结、络脉不通之顽疾,每能如期取效。余常将此类配伍用于下焦寒热错杂证,诸如慢性结肠炎、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盆腔积液、痛经等,凡少腹胀满疼痛,日久不能缓解者,随证加减,常获良效。在具体使用上,常视证候之寒热修正分量,若热结凸显者,大黄用量大于附子;若寒结凸显者,附子用量大于大黄,切不可孟浪加量。
怔 忡
医案:吕东生,年三十余岁,旧有肺病。
于民国九年,忽患大吐血,衰弱殊甚。血止后,心脏衰弱症象大作,诊脉右手细微已极,左手无脉,每隔数分钟,即觉心脏突突跳动,渐渐喘促,失眠,忐忑次数,愈来愈急,心脏将停,询悉曾自服“自来血”旬余,毫无效力。症势危笃,以致于此,乃以大补气血之剂与之,服三剂后症象稍轻,左手现结脉,右手现芤脉。原方列下。
大台参(即党参)八钱,炙黄芪八钱,当归身一两,炒枣仁四钱,柏子仁四钱,龙眼肉四钱,炙甘草二钱。此方服药三次,即见大效。共服十六剂,痊愈。
医话:西药对此症之唯一治法,为强心剂,有特效,然根本治疗此症,乃中药之大补气血法……其效力之大,起死回生,真有研究之价值。但历经试验,若于此数味之中药外,加减太多,或太减轻其用量,则仍无效。故此数味中药,真可定为本症之标准方矣。原方列后(方药同上),用时不可随意更改药味。
赏析:这里所说的“怔忡”,是指“心脏衰弱”,非一般“心悸”而言。笔者将此七味名为“心病七味方”,经数年临床应用,正如罗氏所言“真有研究之价值”。黄芪与当归配伍,即当归补血汤,为益气养血之良剂;加入党参,其益气之力更大。可见,罗氏对心脏病重在益气而养血。其他如酸枣仁、柏子仁与龙眼肉三味,为滋阴养血安神之最佳配伍;炙甘草益气复脉,缓急止痛。七味合方,功效在益气养阴复脉,为治疗心脏疾病提供了一首补益良方。
肺 痨
医案:王维山,二十四岁。直系血族中,因患肺痨病而死者已数人。因供警职,不易请假,故仅有咳嗽,仍勉强支持。以前仅有剧烈之咳嗽,自觉身体格外疲劳,不思饮食,近忽失音,咯血,咽痛而干,自汗,吐稀痰较多,特别感觉胸内灼烁极甚,午后体温更高,不能向左边躺卧,诊脉细数。应用“肺痨病主方”治之,即止血,未出一月,嗽止,汗止,失音亦去,饮食增加,即最痛苦之胸内灼热与最可虑之午后发热,亦随之即愈,诚大幸也。
肺痨病主方:白芍六钱至一两,茯苓五钱至一两,山药三钱至八钱,生地三钱至八钱,熟地四钱至八钱,芡实四钱,薏苡仁四钱,贝母二钱至五钱,沙苑四钱,杏仁四钱至六钱,橘红五分至一钱,梨一枚为引。
吐血加藕节八钱,三七末一钱;虚汗加生牡蛎一两,鳖甲一两(先煎);咳甚加炙紫菀四钱,粟壳三钱,炙桑皮三钱;痰多而稀,重用茯苓,加远志三钱;咽干咽痛,加玄参三钱,竹叶三钱,去茯苓。
医话:然肺痨者,则阴虚者多,不可误用补阳药也……以余对此症,历试中西药已四十余年,临证何止千百,试之又试,煞费苦心,一字一句,皆实验谈也,余治此症,实有独到之妙,颇绕兴趣也。
此方各药,虽皆平常习用之品,然不知几经比较,几经试验,几经失败,而后始能成功。余确认此寥寥数药,实为治肺痨病之主药,此药凡遇对于极重之肺痨,十剂内外必见大效。凡咳嗽、痰喘、失音、吐血、虚汗、胸内热灼、午后发热、泄泻、全身软弱之现象,耐心服之,自然诸症减退。
肺痨病,服中药五六剂,如见效后,不可常服汤剂,以常服膏剂为愈,恐伤胃也。余喜将汤剂加重分两,改作膏剂,一日三次,用开水化服,但有泄泻倾向者,不可加蜜,可以饴糖代之。
赏析:所述肺痨,即肺结核,古时列为难治之疾。中医对肺痨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如培土生金法、泻南补北法等。罗氏所用方药,既有培土生金法(如用茯苓、山药、薏苡仁等),又有泻南补北法(如用生熟地、白芍、芡实、沙苑、梨等),更有肃肺化痰之杏仁、橘红与贝母。随证加味,多为清热凉血、化痰止咳之品。罗氏喜将汤剂改为膏剂,一是口感好,服用方便;二是肺痨属慢性病,慢性病宜守方服用,不可“朝令夕改”,这是治疗慢性病经验所需。
(以上医案、医话,均源于《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罗止园《止园医话》,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月)
失 眠
医案一:王妪,年四十余岁。
患失眠半年,彻夜不寐,经血滴漏不止,常觉怔忡自汗。经诊为心脏衰弱,脉代而微。治宜大补气血,乃立一中药方,并与西药强心剂。凡一月余,完全病愈。兹录中药最效一方于下。
酒归身三钱,台参二钱,炙黄芪三钱,炒白芍二钱,生首乌四钱,熟地二钱,炒枣仁二钱,龙眼肉一钱,生地二钱,炙甘草一钱。水煎服。服药二十余剂,自汗怔忡均愈,失眠已渐去。又制膏剂,服一月,遂痊愈,经血正常。
医案二:许夫人,二十余岁,失眠已半年。
头微晕,大便燥,失眠甚顽固,彻夜精神不困,不能合眼,即或疲极,稍朦胧,偶闻轻微声音,立即醒觉,常年累月,痛苦已极。经多数医家治疗,展转寻访,始到余处诊治。脉象:右手大而实,左弦长,体格似强实,精神有沉郁状态。余认为肝郁血热,为“实证”。经治数月,已见大效。每夜能安睡六小时左右。后经调药,脉甚和平。尚无失眠征象。兹摘录其最效一方于下。
菊花三钱,鲜生地三钱,朱麦冬二钱,枳实一钱,熟大黄二钱,归身三钱,远志三钱,黄芩三钱,磁石一钱先煎,朱砂五分冲,水煎,临睡前服一次。
医话:以上二症,均系失眠,而治法迥殊。许夫人病已日久,仍系实证。又热性病中,亦有失眠,此不必治失眠,只治其热性病,本病既愈,失眠不治自愈矣。
(《止园医话续集》増利印刷局,北京,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
赏析:两例失眠症,前后并述之。前例显系虚证,故用大补气血方药;后例虽病日久,仍系实证。并不以久病属虚为准则。但后例之实,为“虚中夹实(热象)”,如大便燥,脉弦长等,故方药在用菊花、大黄、黄芩、枳实等清泄血热基础上,加用生地、麦冬、归身以滋养阴血;另用远志、磁石、朱砂以祛痰、镇肝、安神。顽固失眠,非药物所能,更无一剂药而愈者。必辅以心理疏导,方能见效。
摘自2024-9-5中国中医药报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罗止园(1879~1953年),名文杰,字亦才,山东德州人,近代著名医学家。初受业于章丘邵敬甫,专攻中医;后从姜子全、丁福保学习西医。中西医汇通,但重视中医理论,不拘旧说,每有新义。著《止园医话》《止园医话续集》等。岳美中先生谓其“对其部分疾病有独到见解,自创方剂,具有选药较精的特点,临床用之很灵验”(《岳美中医话集》)。今摘其医案、医话数则,析其要义,与读者共飨。
头 痛
医案:余少年时,身体甚弱,罹患偏头痛数年,一见凉风立即头痛。某年从京回籍,为次子结婚。忽以感冒无暇疗治,日久竟诱起偏头痛,下午尤甚。鼻流黄涕,长途往返,痛苦异常。一服西药,即便呕吐。改服中药,发散之中,兼止头痛,服药微效。每至午后,不但体温升高,而其偏头痛更甚。急以连翘、菊花、桑叶、黄芩、薄荷、苦丁茶、夏枯草、藁本、白芷、荷叶边、鲜茅根治之。一剂奇效,病减大半,三剂大效,六剂痊愈。(此方治偏头痛极灵,屡试屡验也)
医话:头痛及眩晕,此指日久头痛或眩晕,或偏头痛而言……西医则更属于神经中枢衰弱之现象,而中医则率以肾虚阴亏、内风旋动八字为主旨。中医有效治法,率以滋阴、清热、平肝、补肾为主。
大凡头痛时发时愈,或偏头痛,或眩晕,最为常见……盖中医无神经二字,凡所谓络及孙络等名词,多指神经系而言,故有久病入络之说。其法之最有效者,例如熄内风(平肝滋阴之药)滋肾阴,及镇摄潜阴,宣和清阳等药,屡试屡验,绝非玄虚(参看医验方)。
赏析:罗氏所拟治头痛及眩晕方,岳美中将其收录于《岳美中医话集》中,认为此方主治“急性偏头痛和三叉神经痛,发作时一侧头痛剧烈,太阳穴有热感,伴眼睛抽痛,甚者痛连面齿,或午后体温升高,舌质赤红,脉浮数。证属肝经风火上攻诸阳之会,用之可获平肝火,散风热之效”。且在《岳美中医案集》中,特举用此方治愈小女沛芬头痛案,并说明其药效:“本方连翘轻浮,为解热清气分之妙品;菊花、薄荷消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桑叶搜肝络之风邪,黄芩除中上焦之火邪,苦丁茶祛头部之热邪,夏枯草解散结热,荷叶边疏散邪热,鲜茅根清除痰热,更使以白芷通窍散发表邪,引以藁本上升直达头顶。共成祛风散热之方,以治风热上攻的偏正头痛。”笔者常用此方治疗风热头痛或肝火上亢之眩晕,每收良效。唯苦丁茶苦寒太甚,不宜于脾胃虚弱者。笔者常用蔓荆子代之。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最大的功效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并有止痛作用。但阴虚火旺者慎用。
疝 气
医案:薛荫槐君,年二十余岁,于民国十二年患疝气。右睾丸肿痛特甚。先经医治,原方为川楝子、小茴香、荔枝核、橘核等普通治疝气等药,愈治愈甚,乃请余诊治。病者来时,不良于行,门坎几至不能迈过,则其肿痛可想而知。余认定此外疝症也,即与经验良方一剂,立见大效,痛减大半,五剂肿痛全消,完全病愈。兹录验方于下。
熟附子片二钱,川楝子四钱,荔枝核二钱,山楂核一钱,小青皮二钱,熟大黄二钱,小茴香二钱,橘核一钱,炒元胡一钱。姜引,煎服。
医话:此余经验多年之特效方也,凡痛引少腹、睾丸缩入腹内,痛不欲生,或睾丸肿大,痛不可忍等极剧烈之疝气,无不立奏奇效。然减去附子与大黄则不效,其他各味,不过辅佐药品,然亦不可妄为加减。唯附子与大黄之分量,不必一律。医者须斟酌病人之强弱,及病势之轻重,寒多或热多,与其脉象,临时酌定,大约自一钱至三、四钱不等。例如病症脉沉细,现寒象,则附子可用一钱五,大黄可用一钱,以此类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但附子大黄,必须并用,缺一不可,则为一定不易之理,万勿犹豫,致减本方效力也。
赏析:此例经验亦被岳美中收录在《岳美中医话集》中,并举治验佐证之。云此方“主药为附子、大黄,大寒药与大热药相配伍,可起激化作用,攻邪之力凶猛,舍此,止痛效力当即逊色”。附子与大黄配伍,为大黄附子汤之主药,为经方相反相成之代表方。对于寒热互结、络脉不通之顽疾,每能如期取效。余常将此类配伍用于下焦寒热错杂证,诸如慢性结肠炎、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盆腔积液、痛经等,凡少腹胀满疼痛,日久不能缓解者,随证加减,常获良效。在具体使用上,常视证候之寒热修正分量,若热结凸显者,大黄用量大于附子;若寒结凸显者,附子用量大于大黄,切不可孟浪加量。
怔 忡
医案:吕东生,年三十余岁,旧有肺病。
于民国九年,忽患大吐血,衰弱殊甚。血止后,心脏衰弱症象大作,诊脉右手细微已极,左手无脉,每隔数分钟,即觉心脏突突跳动,渐渐喘促,失眠,忐忑次数,愈来愈急,心脏将停,询悉曾自服“自来血”旬余,毫无效力。症势危笃,以致于此,乃以大补气血之剂与之,服三剂后症象稍轻,左手现结脉,右手现芤脉。原方列下。
大台参(即党参)八钱,炙黄芪八钱,当归身一两,炒枣仁四钱,柏子仁四钱,龙眼肉四钱,炙甘草二钱。此方服药三次,即见大效。共服十六剂,痊愈。
医话:西药对此症之唯一治法,为强心剂,有特效,然根本治疗此症,乃中药之大补气血法……其效力之大,起死回生,真有研究之价值。但历经试验,若于此数味之中药外,加减太多,或太减轻其用量,则仍无效。故此数味中药,真可定为本症之标准方矣。原方列后(方药同上),用时不可随意更改药味。
赏析:这里所说的“怔忡”,是指“心脏衰弱”,非一般“心悸”而言。笔者将此七味名为“心病七味方”,经数年临床应用,正如罗氏所言“真有研究之价值”。黄芪与当归配伍,即当归补血汤,为益气养血之良剂;加入党参,其益气之力更大。可见,罗氏对心脏病重在益气而养血。其他如酸枣仁、柏子仁与龙眼肉三味,为滋阴养血安神之最佳配伍;炙甘草益气复脉,缓急止痛。七味合方,功效在益气养阴复脉,为治疗心脏疾病提供了一首补益良方。
肺 痨
医案:王维山,二十四岁。直系血族中,因患肺痨病而死者已数人。因供警职,不易请假,故仅有咳嗽,仍勉强支持。以前仅有剧烈之咳嗽,自觉身体格外疲劳,不思饮食,近忽失音,咯血,咽痛而干,自汗,吐稀痰较多,特别感觉胸内灼烁极甚,午后体温更高,不能向左边躺卧,诊脉细数。应用“肺痨病主方”治之,即止血,未出一月,嗽止,汗止,失音亦去,饮食增加,即最痛苦之胸内灼热与最可虑之午后发热,亦随之即愈,诚大幸也。
肺痨病主方:白芍六钱至一两,茯苓五钱至一两,山药三钱至八钱,生地三钱至八钱,熟地四钱至八钱,芡实四钱,薏苡仁四钱,贝母二钱至五钱,沙苑四钱,杏仁四钱至六钱,橘红五分至一钱,梨一枚为引。
吐血加藕节八钱,三七末一钱;虚汗加生牡蛎一两,鳖甲一两(先煎);咳甚加炙紫菀四钱,粟壳三钱,炙桑皮三钱;痰多而稀,重用茯苓,加远志三钱;咽干咽痛,加玄参三钱,竹叶三钱,去茯苓。
医话:然肺痨者,则阴虚者多,不可误用补阳药也……以余对此症,历试中西药已四十余年,临证何止千百,试之又试,煞费苦心,一字一句,皆实验谈也,余治此症,实有独到之妙,颇绕兴趣也。
此方各药,虽皆平常习用之品,然不知几经比较,几经试验,几经失败,而后始能成功。余确认此寥寥数药,实为治肺痨病之主药,此药凡遇对于极重之肺痨,十剂内外必见大效。凡咳嗽、痰喘、失音、吐血、虚汗、胸内热灼、午后发热、泄泻、全身软弱之现象,耐心服之,自然诸症减退。
肺痨病,服中药五六剂,如见效后,不可常服汤剂,以常服膏剂为愈,恐伤胃也。余喜将汤剂加重分两,改作膏剂,一日三次,用开水化服,但有泄泻倾向者,不可加蜜,可以饴糖代之。
赏析:所述肺痨,即肺结核,古时列为难治之疾。中医对肺痨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如培土生金法、泻南补北法等。罗氏所用方药,既有培土生金法(如用茯苓、山药、薏苡仁等),又有泻南补北法(如用生熟地、白芍、芡实、沙苑、梨等),更有肃肺化痰之杏仁、橘红与贝母。随证加味,多为清热凉血、化痰止咳之品。罗氏喜将汤剂改为膏剂,一是口感好,服用方便;二是肺痨属慢性病,慢性病宜守方服用,不可“朝令夕改”,这是治疗慢性病经验所需。
(以上医案、医话,均源于《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罗止园《止园医话》,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月)
失 眠
医案一:王妪,年四十余岁。
患失眠半年,彻夜不寐,经血滴漏不止,常觉怔忡自汗。经诊为心脏衰弱,脉代而微。治宜大补气血,乃立一中药方,并与西药强心剂。凡一月余,完全病愈。兹录中药最效一方于下。
酒归身三钱,台参二钱,炙黄芪三钱,炒白芍二钱,生首乌四钱,熟地二钱,炒枣仁二钱,龙眼肉一钱,生地二钱,炙甘草一钱。水煎服。服药二十余剂,自汗怔忡均愈,失眠已渐去。又制膏剂,服一月,遂痊愈,经血正常。
医案二:许夫人,二十余岁,失眠已半年。
头微晕,大便燥,失眠甚顽固,彻夜精神不困,不能合眼,即或疲极,稍朦胧,偶闻轻微声音,立即醒觉,常年累月,痛苦已极。经多数医家治疗,展转寻访,始到余处诊治。脉象:右手大而实,左弦长,体格似强实,精神有沉郁状态。余认为肝郁血热,为“实证”。经治数月,已见大效。每夜能安睡六小时左右。后经调药,脉甚和平。尚无失眠征象。兹摘录其最效一方于下。
菊花三钱,鲜生地三钱,朱麦冬二钱,枳实一钱,熟大黄二钱,归身三钱,远志三钱,黄芩三钱,磁石一钱先煎,朱砂五分冲,水煎,临睡前服一次。
医话:以上二症,均系失眠,而治法迥殊。许夫人病已日久,仍系实证。又热性病中,亦有失眠,此不必治失眠,只治其热性病,本病既愈,失眠不治自愈矣。
(《止园医话续集》増利印刷局,北京,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四月)
赏析:两例失眠症,前后并述之。前例显系虚证,故用大补气血方药;后例虽病日久,仍系实证。并不以久病属虚为准则。但后例之实,为“虚中夹实(热象)”,如大便燥,脉弦长等,故方药在用菊花、大黄、黄芩、枳实等清泄血热基础上,加用生地、麦冬、归身以滋养阴血;另用远志、磁石、朱砂以祛痰、镇肝、安神。顽固失眠,非药物所能,更无一剂药而愈者。必辅以心理疏导,方能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