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参:集天地精气于一身

(2024-08-19 14:12:21)



人参:集天地精气于一身

 (2025-02-08 05:08:37)[编辑][删除]
摘自2025-2-6中国中医药报
季旎瑰 上海长征医院
“参”这个字最早是甲骨文里的象形字,字体的下方是个人形,人形的上方有3颗星。这3颗星分别代表着“参宿一”“参宿二”“参宿三”。在民间故事里,这三颗星也被称为“福星”“禄星”“寿星”,这3个星宿是吉祥的象征。
人参有很强的补气作用,“百草之王”的美誉。如果气虚严重、脉微欲绝,大量使用人参可以起到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的用药目的。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作用,人参的有效成分可以改善记忆,人参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人参对肿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等。在临床上,人参被应用于急症重症的急救、抗肿瘤治疗、冠心病、气虚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等。
人参花呈淡黄绿色。经过炮制后的人参花可以代茶饮,有兴奋作用。人参条是人参根茎上的不定根,它的作用和人参须的作用有点类似。
人参叶以前称为“参叶”,参叶是人参的叶片可以有效防止品种混用。最初人参的叶片是不入药的,只是作为贩参人日常交际的礼物。
人参须是人参的细支根和须根,始载于清代《本经逢原》。研究证实,人参须中的人参皂苷含量较高。出于经济原因考虑,部分中医处方时会用一定剂量的人参须对人参片替代,其性价比较高,有时还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但在面对急危重症需要应用人参时,建议还是谨遵古训。
人参子是人参的果实,把人参子叫作人参果更合适一些。

马鞭草代茶饮【草根一生】

 人参:集天地精气于一身 (2015-05-14 20:32:53)[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马鞭草首载于《名医别录》。中医认为该药味苦、辛,微寒,归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疟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黄疸,痢疾,血瘀经闭,痛经,症瘕,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该药可以利水消肿,通过利小便以实大便,清热解毒,用治感冒发热。

  马鞭草代茶饮能治轻微胃痛、泻,增进食欲,也治感冒。马鞭草茶的制法为:2茶匙叶泡1/4公升沸水,五分钟后过滤用。

马鞭草又叫铁马鞭、自马鞭、疟马鞭。为马鞭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马鞭草的全草或根。有清热解毒、活血凉血止血,通经散瘀,截疟杀虫、利水消肿之功效,治疗热毒所致的各种炎症及瘀血内存所致妇科疾病。

  治感冒及流行性腮腺炎:马鞭草 50,金银花30g,连翘20g,水煎服,分2次服,连服4日。

  治疟疾:马鞭草60120克,水煎,取浓汁300毫升,于疟发前4小时、2小时各服1次,每次服150毫升,连服57日。

  治白喉:鲜马鞭草60,洗净,捣汁,加米醋少许,分2次服,连服数剂,即显效。

治百日咳:取马鞭草500,蜂蜜60。先将马鞭草煎成浓汁,以蜂蜜收膏。3岁以下患儿每次服用10-20ml,日服3次,开水送服。

治痢疾:鲜马鞭草60,土牛膝15,水煎,分3次服,以愈为度。

  治肝炎:马鞭草、金钱草、车前草各30,水煎服,分23次服,连服23周。

  治血淋:马鞭草、白茅根各45,水煎,分 34次服,连服36日。

治急慢性盆腔炎:马鞭草、鱼腥草、一枝黄花、蒲公英各30,水煎,分3次服。  治疔疮肿毒:鲜马鞭草60,水煎服,每日一剂。再用鲜马鞭草适量,加白糖少许,共捣烂敷患处,每日一换。

  治乳痈初起:马鞭草、丹参各30,败酱草20,水煎服,分3次服,连服35日,即见效。

  治经闭:马鞭草60,黄酒30,水煎服,午饭、晚饭饭前服,经来即止后服。

  治产后恶露不尽:用马鞭草30,泽兰 15水煎服,每日服23次。

 

马鞭草,又称野荆芥、退血草,多年草本生,秋季晒干后,切段能入药。

治病功效

马鞭草味苦,性凉,具有利水消肿、活血通络、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减少下半身水肿,治疗痛经、闭经、水肿、流行性感冒、肝炎等病,但是有些人服用后,会有头痛、呕吐、恶心等症,要谨慎使用。

鼓胀:烦渴,身干黑瘦,用马鞭草锉细,晒士,加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渣温服。

疟疾寒热:用马鞭草捣汁五合,加酒二合,分二次服。

大腹不肿:用马鞭草、鼠尾草适量,加水,去渣,再次浓煎,和粉做成丸子,如大豆大。每服二三丸,渐加至四五丸,极效。

阴囊肿痛(肿大中升,睾丸疼痛):用马鞭草捣烂,涂搽。

妇女经闭,结成索子:用马鞭草的根和苗,锉细,加水煎煮,去渣熬成膏,每服半匙,热酒化下。1天服2次。

乳痈:用马鞭草一把、酒一碗、生姜一块,共捣汁内服,以渣敷患处。

疥疮:用马鞭草捣汁,生饮半碗,忌触铁器,十日内愈。

赤白痢:用马鞭草、陈茶,水煎服。病初起时,用马鞭草根、焙干、捣碎成末,每服一匙,米汤送下。

治骨鲠:用马鞭草、天名精,去根,同白梅肉、白矾,捣碎后做成弹子大小的丸,用棉布包裹后再嘴里咽汁,骨刺便会变软脱下。

治流行性感冒:取马鞭草、羌活、青蒿,加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或者研末加面粉,做成茶剂来冲服。

治疟疾:取新鲜马鞭草,洗净后加水煎服,每4个小时饮用1次,连续服用2~4天。

马鞭草的现代药理研究

抗炎止痛作用 

镇咳作用 

马鞭草甙对交感神经末梢小量兴奋,大量抑制;对哺乳动物可促进乳汁分泌。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拟副交感作用。

马鞭草的适宜人群

下半身堆积过多:特别烦恼臀部,大小腿粗大者。

摄取过多,消耗过少:想保持完全腿型曲线的女性。

久座的上班族,中年发福人群冲泡方式:取少许,代茶饮。

马鞭草蒸猪肝

材料:生姜末10g,新鲜猪肝100g,鲜马鞭草60g,味精,葱,大蒜,盐适量

做法:马鞭草洗净后切碎,猪肝洗净也切片,将二者一起放入瓷盆里,加盐、生姜末等其他调味品,隔水蒸熟即可。

功效:活血散瘀,清热解毒。

马鞭草瘦腿茶

材料:迷迭香、柠檬草、马鞭草各6g,蜂蜜适量

功效:促进血液循环,降脂减肥,消除下半身水肿。 (雷启宸 整理)

泽泻诗释【草根一生】

  马鞭草代茶饮【草根一生】 (2015-05-22 19:29:11)[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命名泽泻不须疑,利水通淋效可知。 六味去邪乃有路,五苓通寒已无堤。

   湿疮岂虑能留肾,泄痢何愁更在脾。若是目昏虚太甚,莫教一泻更无遗。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泽泻味甘咸,微寒无毒,入肾膀胱二经。命名泽泻,功长利水通淋。入五苓散、四苓散,治一切湿热。入六味地黄丸,除阴虚并有湿热。同人参、白术、半夏、茯苓、橘皮、紫苏、猪苓,为治饮之要药,一切停饮停水无不效。湿疮、泄痢因湿停体内,故泽泻能利之。暴服能明目,多服则目昏。泻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肾气虚,故昏目。久服轻身延年,然若肾虚精滑、无湿者,切勿轻与。


 泽泻  :利水通淋 止泄止眩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泽泻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性寒,味甘、淡,归肾、膀胱经,主要作用为利尿消肿,去饮邪,定眩晕,另外有降脂轻身、泻虚火、止遗泄的功效。
利尿消肿
本品味甘而淡渗利湿,利水消肿,健脾利湿的功效较茯苓为强,因而《神农本草经》云其可“消水”,《名医别录》谓其“逐膀胱三焦停水”。临证时用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常配伍茯苓、白术、猪苓、桂枝,如《伤寒论》之五苓散。若水湿壅盛,水肿较重,可以与商陆、赤小豆、木通等同用,如《济生方》之疏凿饮子。对于阴虚水热互结,小便不利,则与茯苓、猪苓、阿胶、滑石同用,如《伤寒论》猪苓汤。若妊娠小便不利,遍身浮肿,上气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者,可以与桑白皮、槟榔、赤苓同用,如《妇人良方》之泽泻散。刘渡舟先生治水肿较重者,常用茯苓导水汤,方载《医宗金鉴》,由泽泻、赤茯苓、白术、麦门冬、紫苏、木瓜、槟榔、陈皮、砂仁、木香、大腹皮组成,有行气化湿,利水消肿之效,主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应手而高突,喘满倚坐不得息,不能转侧,不能平卧,饮食不下,小便短涩,溺痛如割,大便绝少,虽有亦如黑豆汁。此方虽原为妊娠水肿而设,实际上可以用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水肿。本人临床上对于西医心、肾、肝、内分泌疾患所致较重之水肿,常以恩师习用之方治之,效果颇佳。
降饮止眩
本品能“行痰饮”,渗利水湿,《金匮要略》用以治心下支饮,症见头目昏眩者,重用本品,并伍之以白术,共奏利水化饮,消痰止眩之功。又治痰饮积于下焦,症见瘦人脐下悸动,吐涎沫而头眩者,如《金匮要略》之五苓散。现代重用本品加减治疗耳源性眩晕有很好的效果,有报道用复方泽泻汤辨证加减治疗102例,痊愈90例,显效7例,复发5例,复发者经二次冶疗痊愈3例,好转2例。平均用药5.4剂,效果极佳。另有报道用泽泻合剂(泽泻、白术、益母草)治疗梅尼埃氏病患者77例,其纯音测听改善者55例,占63.7%,电耳蜗图改善者占82.6%。本人在临床上有一治耳源性眩晕的良方,方用泽泻30克,白术30克,仙鹤草30克,川芎20克,天麻10克,有效率在八成以上。
分消止泄
本品有淡渗利湿,利小便而实大便的功效,《药品化义》中说,“清润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主治水湿泄泻,使大便得实”,此可谓本品治疗水湿泄泻最确切的注解。对于一般的水湿泄泻兼小便短少者,常与猪苓、茯苓、薏米同用。若用治湿热泄泻,则与赤茯苓、车前子、茵陈等同用,如《世医得效方》之通苓散,亦可以合用《伤寒论》之葛根芩连汤。若属伤湿夹食滞而致腹胀泄泻,可以配伍苍术、厚朴、陈皮等,如《丹溪心法》之胃苓汤,即平胃散与五苓散的合方。
清热通淋
本品不唯甘可淡渗利水,而且性寒,有清热通淋之功,故对于下焦湿热之淋症,也有较好的治疗效用。如治疗阴虚有热的淋证小便不利而疼,可以用《伤寒论》之猪苓汤。若属下焦湿热之淋证,可以配伍木通、黄柏、栀子、生地等,如《卫生宝鉴》之龙胆泻肝汤。再有《圣惠方》治疗虚劳,膀胱气滞,腰中疼,小便淋,用本品配伍丹皮、桂心、甘草、榆白皮、白术、茯苓、木通,从配伍看也当属于湿热所致。本人的经验是,本品利水之中,性寒而擅长泄热,治湿浊小便不利时,多与萹蓄、瞿麦、石韦、海金砂、白茅根、栀子等同用,效果满意。
泻火止遗
本品性寒入肾,《医经溯洄集》谓其可“泄肾邪“。因其有泄降肾火之功,故对相火妄动之遗精、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者较为适宜,临床常与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等同用,即六味地黄丸。有报道称对于相火妄动的遗精,单用本品10~12克,治疗14例,均获良效。用治心肾不交之遗精、心悸,可与知母、黄柏、地黄等同用,如知柏地黄丸。又可与生地、山萸肉、黄柏、天门冬同用,如《名老中医秘方验方精选》之益肾固精丸。本人在临床上治疗遗精者多配伍本品,用量20~30克,确能增加疗效。
降脂降糖
20世纪80年代,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品的水提物、醇提取物都可以明显降低肥胖型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浓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具有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而泽泻的醇提取物可使正常小鼠的血糖明显降低,使体内胰岛素水平增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基于现代的研究成果,泽泻近年来用于降脂降糖的临床报道也不断增加。如口服泽泻片每次3~4片(含生药24~42克),每天3~4次,治疗193例,用药1~2个月,总胆固醇平均下降44.8%,用药1~3个月,甘油三酯平均下降32.50%。用本品配伍天竺黄、山楂、丹参,制成含生药0.5克的片剂,每次4片,每天3次,连服3个月,治疗132例高脂血症的患者,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总有效率为90.75%,有效下降百分率为65.25%;降低甘油三酯有效率为78.39%,有效下降百分率为63.21%。在此基础上,还有的制成了新药血脂灵片,由本品配伍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等组成,也有较好的降血脂作用。当今临床上代谢综合症患者大幅增加,多同时伴有血糖增高、血脂增高,而又呈肥胖状态。本人学习张志远经验,常以本品配伍何首乌、决明子、山药、黄芪、玉竹、黄精、桑叶、枸杞子、玄参、山楂、黄连、牛蒡子等,效果满意,在降脂降糖的同时还可达到减肥的效果。
引火下行
古人认为泽泻有引火下趋的作用,张景岳对此体会最深。其遇气火逆上之症,常配泽泻以引火下行。如其自拟治“气逆动火”的化肝煎,由青皮、陈皮、山栀子、丹皮、泽泻、芍药、土贝母等七味药组成,治疗“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另有治“胃火上冲”的安胃饮,由陈皮、山楂、麦芽、木通、泽泻、黄芩、石斛等组成,主治胃火上冲,呃逆不止,胸脘痞闷,便结口渴,苔黄脉数。这两方中都用了泽泻,就是为了引火下返。另外,他在治“水亏火盛”“阴虚动血”的一阴煎的加减时也谓:“如虚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泽泻一二钱。”从他这几张方子来看,泽泻引火下趋的效用,主要是针对肝火、胃火、心包之火自下上冲而设,本人学习张景岳的经验,对于上述证候均有意识地加用泽泻,体会到确如其论,若配用牛膝、代赭石,更易引导火邪下行。
利水通经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论述了血与水的关系,其云:“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由张仲景之论可知,血与水互相影响,水饮内停,可以影响月经而导致月经不下等疾病,而利水可以调经。张景岳于此理解甚深,据其经验,不论是“妇人血虚经滞”,还是“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均可在补血理气调经药中,加用泽泻一味,方如《景岳全书》之决津煎与通瘀煎。决津煎由当归、泽泻、牛膝、肉桂、熟地、乌药组成,主治妇人血虚气滞,痛经,闭经,经来量少,产后败血不散,流入阴中而作寒热。通瘀煎则由当归、山楂、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木香、泽泻组成,主治妇人气滞血积,经脉不利,痛极拒按,及产后瘀血实痛,并男妇血逆、血厥等证。两方配伍巧妙,临床疗效确实。两方中配伍泽泻的原因在于:血水同病,即水液停滞每能妨碍血行,导致经脉不畅,而泽泻长于行水,故于调畅月经有益。此意甚深,余至天命之年方能参悟其理,望读者切勿轻视。
泽泻内服用量约10~15克。本品用药安全,无特殊注意。但偶有引发过敏者,须知之。(王庆国)

地榆诗释【草根一生】

   泽泻诗释【草根一生】 (2015-05-20 15:33:22)[编辑][删除]
标签: 

佛学

     叶如榆树认还非,布地出生土欲肥。疗却恶疮脓可散,除将风痹步如飞。

   烹茶酿酒功非小,烂石烧灰力岂微。尚得一斤医血痢,宝珠明月不为希。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地榆味苦寒无毒,入肝经。叶似榆而狭长,作锯齿状。初生布地,独茎直上,高三、四尺,对分出叶。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根可入酿酒,叶亦可采之作饮,以解山人乏茗之需。道方烧作灰,能烂石,故煮石方用之。苦寒,为凉血之专剂;性沉,专主下焦之血热。凉血止血,解毒敛疮。除恶肉,疗金疮,止脓血,诸瘘恶疮热疮并治。止冷热痢疳痢,疗吐血鼻衄肠风。《齐民要术》载:地榆汁酿酒,治风痹,补脑。得犀角,治热痢;配黄芩,治疮痒。配苍术,治肠风痛痒不止;佐砂仁、甘草,治下血腹痛。得金银花等分,佐以芍药、甘草、枳壳、黄连、乌梅,治血痢:如热在心经,下利纯鲜血,则加生犀角汁十五匙,神验。古词云:宁得一把地榆,安用明月宝珠?

川芎诗议【草根一生】

    地榆诗释【草根一生】 (2015-05-31 04:46:15)[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川芎诗议【草根一生】


    体及穹窿可上交,真芎须向蜀中捎。 血同归芍堪滋补,风配羌防莫混淆。

   却喜引经偏有用,只愁耗气欲相抛。头疼单把头来救,谁为庸工一鲜嘲。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川芎味辛温无毒,入肝经。《图经》曰:关陕、川蜀、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或云:人头穹窿穷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之名。上行头目,中开郁结,下调经水。上行头角,引清阳之气而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之血以调经。助清阳而开诸郁,润肝燥而补肝虚。为血中之气药,治少阳厥阴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东垣云: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同地黄、当归、芍药为四物汤,通主入血分补益。同当归芍药补血行瘀,同羌活防风祛风止痛,配香附苍术疏肝解郁。然其性善散,多服、久服令人走散真气,能致暴亡,用者须识之。凡病人上盛下虚、虚火炎上、呕吐、咳嗽、自汗、易汗、盗汗、咽干口燥、发热作渴烦躁,法并忌之。

 血中气药推川芎

                                                            ----颜德馨

  川芎味辛气温,归肝、胆、心包经,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主治气血瘀滞证。“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余治疑难病证,每取川芎为君臣之品,川芎上行头目,中开郁结,下调经水,既能活血化瘀,又可行气通滞,辨证而施,则有“气通血活,何患不除”之功。

 

川芎配羌活 功擅祛风止痛

  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尤能上行头目,为治疗头痛要药。“头为诸阳之会,唯风可到”,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对风寒、肝火、痰浊、瘀血等引起的顽固性头痛,当取川芎为君,以活血通络,配以羌活宣发风邪,二者相使,引药上行脑络,奏止痛之效,既治表证头痛,亦疗内伤头风,故《本经逢原》谓:“羌活与芎穷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外感头痛多以川芎花调散化裁,内伤头痛则取桃红四物汤加减,若痰湿甚头痛且重者,配苍术、半夏、升麻;肝火旺头痛且胀者,辅黄芩、夏枯草、石楠叶;久痛不已者,则辅以全蝎、蜈蚣、露蜂房等虫蚁搜剔之品。

  宋×,女,32岁,头痛反复发作7年,多方治疗无效,拟诊为偏头痛,头颅摄片阴性。患者自觉头痛彻巅,日轻暮甚,痛甚则彻夜难寐,每于劳累或气候变化时加剧,经事前后易诱发,脉细缓,舌苔薄腻,久痛入络为瘀,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例立法。药用:川芎15g 羌活9g 当归9g 生地12g 赤芍12g 桃仁12g 红花9g。服药1周,头痛见减,但夜间仍有小发,原方加全蝎粉、蜈蚣粉各1.5g另吞。1周后头痛痊愈,随访经年未发。

 

川芎配黄芪 功能引血上行

  川芎善长祛风行血,黄芪功擅补气升阳,二者相配,则能补气活血,引血上行。血液上行头目,全赖清阳之气升发,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清阳之气日渐衰弱,以致气血上奉减少,血气不升,脑络失养,则头痛、眩晕、健忘、痴呆等症丛生,诸如老年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老年性痴呆等,多由清阳下陷,血瘀内滞所致,治此习用清暑益气汤、益气聪明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出入,并重用黄芪、川芎二味,收事半功倍之效。

  胡×,女,67岁,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曾大小中风数次,左侧肢体不用,头项易于下坠,口苦,舌苔薄腻,脉细弦。瘀阻脉络,阳气不行,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黄芪30g 桃仁9g 赤芍9g 广地龙6g 虎杖15g 红花9g 千年健9g 蜂房9g 菖蒲4.5g 丹参15g 炒苍术9g 扦扦活15g 防风6g 川芎9g。上方出入治疗1月,患者已能独立行走,颈项不坠,其它症状亦减,原方继续治疗半月,以竟全功。

 

川芎配当归 功效补血化瘀

  川芎与当归合方,名曰佛手散,众多传统名方中多含有此方。当归性润,功能补血和营,配以川芎活血行气,则补血而不滞,活血而不伐。血虚者常兼血瘀,盖血液盈余则流畅,若病久营血耗损,血脉空虚,无余以流,则艰涩成瘀,而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互为因果。故治疗再生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难治病,则取当归、川芎为君,尝谓“于补血药中加入行血药,其效益倍”。属热者则辅以虎杖、升麻等清营泄热;属寒者则佐以补骨脂、肉桂、鹿角、牛骨髓等温经壮阳;兼有脾运失健,纳呆腹胀者,则加入苍白术、谷麦芽,以鼓舞中州,促进药物吸收,寓“上下交损,当治中焦”之意。

  方××,女,50岁,乳腺癌术后化疗,导致白细胞在2100~3000/立方毫米,用西药升白药无效,诊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口干唇燥,脉细数,舌紫苔薄,气血俱虚,瘀血阻滞,治拟养血化瘀。药用:当归9g 川芎6g 赤芍9g 虎杖30g 鸡血藤30g 何首乌30g 丹参15g1周后精神渐振,口干见减,复查白细胞6700/立方毫米,药合病机,仍守前法治疗半月,疗效巩固。

 

川芎配苍术 功用疏肝解郁

  朱丹溪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创越鞠丸,用苍术、川芎以疏肝行气,活血化瘀,示后人治郁大法。余认为百病皆生于郁,《内经》虽有“五郁”之说,但总以木郁气滞为多见,肝主疏泄,斡旋周身阴阳气血,使人的神志活动、水谷运化、气血输布、三焦气化、水液代谢宣通条达,一旦肝失常度,则阴阳失调,气血乖违,气滞、血瘀、痰生、火起、风动,诸疾丛生,魏玉璜谓“肝为万病之贼”,确具至理。苍术气味芳香,不仅善长燥湿,更能行气解郁,配以川芎,气血双调,用于多种难治病,有“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之效。

  李××,男,71岁,中风3次后,出现神识呆滞,终日不言不语,面色苍白,皮肤干皱,小便淋漓不畅,舌胖紫苔白腻,脉弦数,脑电图示局灶性慢波,脑血流图示两侧脑血管弹性减退,CT检查示轻度脑萎缩。气虚血滞,积瘀阻于清阳之巅,治宜益气活血。药用:黄芪15g 川芎9g 生蒲黄()15g 白术9g 赤芍9g 川牛膝9g 川断9g 杜仲9g 海藻9g 通天草9g 菖蒲6g 水蛭3g。服药半月,神识呆滞好转,生活基本自理,续服上方半年,病情缓解。


 

  【草根一生】" TITLE="黄连诗议 【草根一生】" />

   黄连鸡爪重川西,作颂江淹有品题。  脏毒疮疡除痛楚,心疼蛔厥止悲啼。

   木香共用肠无痢,人乳同蒸眼不迷。试问苦寒谁可制,盐汤姜汁酒和醯。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黄连味苦寒无毒,入心经。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者佳。治诸火邪,依各制炒。火在上炒以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实火朴硝,虚火酽醋。痰火姜汁,伏火(火伏下焦者)盐汤。《象》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梁·江淹作《黄连颂》称“黄连上草,丹砂之次”,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也。香连丸广木香和搀,为腹痛下痢要药;茱连丸吴茱萸佐助,乃吞吐酸水神方。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也。又治赤眼,人乳浸蒸,或点或吞,立能劫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