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肺化痰川贝母
(2024-08-08 04:22:06)
润肺化痰川贝母
摘自2024-8-7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川贝母,简称“川贝”。《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川贝母”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川贝入药历史久
《本草经集注》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贝母之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言“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此时并未分立百合科贝母属川贝母、浙贝母及葫芦科贝母属土贝母等专条。至兰茂《滇南本草》苦马菜条附案中,首次出现“川贝母”之名。
《本草汇言》言“川者为妙”。《本经逢原》也言:“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可见自古以来,便以川贝母为贝母中的佳品。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的功效。现代临床常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等症的治疗。常见止咳中成药如川贝雪梨膏、小儿止嗽糖浆、蛇胆川贝散等,皆有用川贝母组方入药。川贝母苦寒清热,故脾胃虚寒者慎用;其甘寒质润,故湿痰证也不宜用。按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川贝母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川贝母含西贝素、川贝酮碱等生物碱和有机酸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贝母有镇咳、降压、祛痰、平喘、抗炎、抗菌及抗肿瘤等作用。
川贝母有四类
松贝,旧时以四川松潘为集散地,故此得名。其植物来源为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和甘肃贝母,抽茎前采挖药用。松贝体积最小,其形如豆如珠,故又名“米贝”“珍珠贝”。松贝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松贝颗粒圆整而均匀,可置于桌上而不倒,形似观音坐莲台,习称“观音坐莲”。药材质硬而脆,粉性强。
青贝,因旧时集散于四川青川而得名。其药材来源同松贝,采收时间更晚,抽茎后采挖。因生长时间更久,体形比松贝稍大,呈类扁球形,两枚鳞瓣近等大,相对抱合,顶端开裂,犹若双手捧合,习称“观音合掌”。
炉贝,因旧时集散于打箭炉(今四川省康定市)而得名,以梭砂贝母为药材来源。呈长圆锥形,两枚鳞瓣大小相近,顶端瘦尖,均开口,外形酷似马牙,故习称“马牙嘴”。有的外表具有黄棕色斑块,形似老虎的斑纹,称“虎皮斑”。
栽培品,指目前引种栽培的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药材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两枚鳞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表面稍粗糙,有的具有浅黄色斑点。太白贝母主产于甘肃西和、礼县,当地习称西贝母。
多数药皆以生长时间久、形体大者为佳,贝母反其道而行,市场上同种小个子贝母价格高于大个子贝母。如川贝母,以个子最小的松贝为佳,青贝、炉贝及栽培品递减。
贝母品种多混乱
贝母品种繁多,混用现象十分严重。不过历代本草多将贝母分三种,即川贝母、浙贝母及土贝母。三类贝母功效各有所长,不可混用。川贝母偏于甘寒,药效偏于补,以扶正为主,善润肺化痰,宜治肺阴虚久咳痰少者;浙贝母苦寒,药效偏于散,以去邪为主,清热之力为优,善于清肺化痰、开郁散结,而无“润肺”之效;土贝母没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解毒之效为著,长于散结消肿。
整个百合科贝母“家族”药材外观较相似,川贝母伪品众多。其中,最常见的是以小粒的平贝、浙贝、伊贝或薏苡仁等非贝母类形似之物冒充松贝。小平贝大小瓣极为悬殊,中部小瓣多不到底部,高度仅为大瓣的1/2左右。而松贝的中间瓣则是“顶天立地”,极易区分。小浙贝不能“坐立”,质地较硬,没有明显的“怀中抱月”特征,一侧仅为一浅纵沟或隐约可见一细小心芽。伊贝与炉贝相似,但没有炉贝的典型特点“马牙嘴”。薏苡仁腹面是一条较宽、较深的纵沟,没有川贝“怀中抱月”的特征。
摘自2024-8-7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川贝母,简称“川贝”。《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川贝母”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川贝入药历史久
《本草经集注》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贝母之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言“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此时并未分立百合科贝母属川贝母、浙贝母及葫芦科贝母属土贝母等专条。至兰茂《滇南本草》苦马菜条附案中,首次出现“川贝母”之名。
《本草汇言》言“川者为妙”。《本经逢原》也言:“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可见自古以来,便以川贝母为贝母中的佳品。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的功效。现代临床常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等症的治疗。常见止咳中成药如川贝雪梨膏、小儿止嗽糖浆、蛇胆川贝散等,皆有用川贝母组方入药。川贝母苦寒清热,故脾胃虚寒者慎用;其甘寒质润,故湿痰证也不宜用。按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川贝母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川贝母含西贝素、川贝酮碱等生物碱和有机酸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贝母有镇咳、降压、祛痰、平喘、抗炎、抗菌及抗肿瘤等作用。
川贝母有四类
松贝,旧时以四川松潘为集散地,故此得名。其植物来源为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和甘肃贝母,抽茎前采挖药用。松贝体积最小,其形如豆如珠,故又名“米贝”“珍珠贝”。松贝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松贝颗粒圆整而均匀,可置于桌上而不倒,形似观音坐莲台,习称“观音坐莲”。药材质硬而脆,粉性强。
青贝,因旧时集散于四川青川而得名。其药材来源同松贝,采收时间更晚,抽茎后采挖。因生长时间更久,体形比松贝稍大,呈类扁球形,两枚鳞瓣近等大,相对抱合,顶端开裂,犹若双手捧合,习称“观音合掌”。
炉贝,因旧时集散于打箭炉(今四川省康定市)而得名,以梭砂贝母为药材来源。呈长圆锥形,两枚鳞瓣大小相近,顶端瘦尖,均开口,外形酷似马牙,故习称“马牙嘴”。有的外表具有黄棕色斑块,形似老虎的斑纹,称“虎皮斑”。
栽培品,指目前引种栽培的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药材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两枚鳞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表面稍粗糙,有的具有浅黄色斑点。太白贝母主产于甘肃西和、礼县,当地习称西贝母。
多数药皆以生长时间久、形体大者为佳,贝母反其道而行,市场上同种小个子贝母价格高于大个子贝母。如川贝母,以个子最小的松贝为佳,青贝、炉贝及栽培品递减。
贝母品种多混乱
贝母品种繁多,混用现象十分严重。不过历代本草多将贝母分三种,即川贝母、浙贝母及土贝母。三类贝母功效各有所长,不可混用。川贝母偏于甘寒,药效偏于补,以扶正为主,善润肺化痰,宜治肺阴虚久咳痰少者;浙贝母苦寒,药效偏于散,以去邪为主,清热之力为优,善于清肺化痰、开郁散结,而无“润肺”之效;土贝母没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解毒之效为著,长于散结消肿。
整个百合科贝母“家族”药材外观较相似,川贝母伪品众多。其中,最常见的是以小粒的平贝、浙贝、伊贝或薏苡仁等非贝母类形似之物冒充松贝。小平贝大小瓣极为悬殊,中部小瓣多不到底部,高度仅为大瓣的1/2左右。而松贝的中间瓣则是“顶天立地”,极易区分。小浙贝不能“坐立”,质地较硬,没有明显的“怀中抱月”特征,一侧仅为一浅纵沟或隐约可见一细小心芽。伊贝与炉贝相似,但没有炉贝的典型特点“马牙嘴”。薏苡仁腹面是一条较宽、较深的纵沟,没有川贝“怀中抱月”的特征。
前一篇:李延芳治皮科常见病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