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医名方银翘消瘰丸

(2024-07-22 16:40:36)

名医名方

银翘消瘰丸

时间:2024-07-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沈玉鹏,女,1962年生,甘肃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原儿科主任,甘肃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近40年,对小儿肺系、脾系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经验丰富。兼任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儿科杂志》编委。主持完成省级课题4项,获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三等奖1项,参编著作2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组成:金银花10g,连翘10g,玄参10g,浙贝母10g,生牡蛎15g(先煎),柴胡10g,当归10g,夏枯草10g,僵蚕6g,贯众10g,焦山楂10g,甘草6g。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主治:热毒蕴结、痰瘀互结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炎及化脓性腮腺炎等。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忌生冷、油腻、辛辣及发物。

方解:金银花味甘辛苦,性寒,归肺、心、胃经,甘润辛散,苦泄寒清,既善清解全身热毒,又具轻宣疏散之性,故温热疫毒,邪在卫气营血各阶段均可应用,为“内外痈肿之要药”;连翘性微寒,味苦,归肺、心、小肠经,苦寒入心,长于清心火,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余,又能防疮毒入心,善治热毒疮痈、瘰疬结核等,有“疮家圣药”之称。两药配伍,并行于上,既增强了透热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又能疏通气血,宣导经脉的气血凝滞,以达到消肿散结的目的,共为君药。

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以清热化痰、解毒散结之功见长;玄参性微寒,味甘苦咸,归肺、胃、肾经,苦寒而质润,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但苦重于甘,又具咸味,善于解毒散结;夏枯草味辛散结,苦寒泄热,尤善清肝泻火,散结消肿;牡蛎咸寒,归肝肾经,善于益阴潜阳,收敛固涩,软坚散结。四药配伍使用,共为臣药,可以加强君药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的作用。

柴胡芳香微寒,善于疏散退热,又入肝经,可疏泄肝气而解郁结,升举阳气,可引诸药上行;当归辛散温通,为补血活血行瘀之要药;僵蚕不仅可通过祛风达到止痛止痒之效,且其味咸可化痰散结;贯众苦寒,善清气分、血分之热毒,有清热解毒,凉血之效,凡温热毒邪所致之症皆可用之,进一步加强了金银花、连翘的解毒之功,共为佐药。

焦山楂酸甘微温,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利咽,调和诸药性。二药相配,以增强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之功,且矫正药味,共为使药。

中医认为,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等大多为痰、热、瘀、毒“作祟”,上述诸药合用,有升有降,有清有温,有散有收,共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效。故可应用于热毒蕴结、痰瘀互结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炎及化脓性腮腺炎等。

加减:咽痛明显者,加桔梗、牛蒡子、射干、板蓝根,以增强解毒利咽;咽部干痒不适,可加薄荷、蝉蜕、木蝴蝶、青果,疏风祛风以利咽;咽部可见脓性分泌物,加大青叶、天花粉、黄芩、鱼腥草,以增加清热解毒透脓之功;发热明显,可加芦根、白茅根、生石膏、知母、桑叶、枇杷叶,以清热凉血;扁桃体增生明显,加当归、赤芍,以活血消肿;颈部痰核,加皂角刺、胆南星,以增强消肿散结;纳差者,加乌梅、枳壳、槟榔,以消食和胃;病程日久,痰瘀互结,可加少量三棱、莪术以增强活血散结之功。(甘肃省中医院沈玉鹏名中医工作室任耀全韩珍珍万瑞霞杨志华整理)

辛凉透表法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

 (2024-06-27 09:48:13)[编辑][删除]

 

辛凉透表法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
摘自2024-6-26中国中医药报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自限性疾病,简称亚甲炎。本病多见于20~50岁的中青年女性,冬春季节高发,病程长短不一。近期,笔者用辛凉透表法治疗了一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疗效满意,遂与诸位同道分享。
张某,女,50岁,2024年4月29日初诊。主诉:反复颈部疼痛3个月。患者3个月前开始出现颈部疼痛,吞咽时加重,反复发作,未重视,4月23日至五官科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5.67×109/L,血红蛋白122g/L,血小板25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0%,血沉35mm/h。促甲状腺素:0.43MIU/L,游离T3:5.64pmol/L,游离T4:17.46pmol/L。甲状腺彩超提示甲状腺回声不均(考虑亚急性甲状腺炎可能)。转内分泌科就诊,予夏枯草、栀子、虎杖等清热解毒中药汤剂及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但颈部疼痛未缓解。刻下:颈部疼痛,左侧为甚,触之明显,无发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西医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断为瘿病。
辨证:风热袭表,咽喉不利。
治法:疏散风热,解毒利咽。
处方:桑叶10g,菊花 10g,薄荷(后下)5g,炒赤芍10g,连翘10g,荆芥10g,炒牛蒡子10g,芦根20g,桔梗5g,甘草5g。7剂,水煎服,常法温服。
5月6日二诊:咽痛明显改善,但洗澡后咳嗽阵作,少痰,苔脉同前。守上方去连翘、牛蒡子、菊花、桑叶,加炙百部10g、枇杷叶10g、杏仁10g、浙贝母10g。7剂。
5月20日三诊:药后咽痛未作,偶有咳嗽,遇凉则作。平素夜寐欠安,苔脉同前。复查血常规、血沉及甲状腺功能均正常。处方:防风10g,炒白术10g,生黄芪15g,炙甘草3g,杏仁10g,炒陈皮5g,桂枝6g,桑叶10g,枇杷叶10g,木蝴蝶6g。7剂。
6月5日电话随访,咳嗽已愈,颈部疼痛未作。
按 甲状腺局部明显疼痛是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特征性表现,可放射至下颌、耳部,吞咽时疼痛可加重。其临床症状与呼吸道感染较为相似,故容易造成误诊。西医治疗多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短期疗效可,但存在用药时间长、不良反应多,以及复发率高等问题。
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瘿病”的范畴,风热客邪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颈部、咽喉为肺系所属,肺之经脉通于喉咙。本案患者以颈部疼痛为主症,结合舌脉,热势不甚,属“卫气营血”之卫分证。叶天士云:“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温热论》)故初诊以辛凉轻剂桑菊饮加减。二诊时,咽痛已缓解大半,考虑药已入路,但腠理疏松,卫表仍虚,洗澡后肺失清肃,干咳少痰,遂去部分清解之品,加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枇杷叶、浙贝母等以宣降肺气。
值得注意的是,当外邪侵袭肺卫时,祛邪外出是治疗的首要任务。本案属于风热轻证,叶天士曰:“在卫汗之可也。”故用辛凉透达之剂,疏泄腠理,透邪外出,即轻可去实。而清热解毒较甚之品如夏枯草、栀子、虎杖等药物,虽有清泄火热、直折火势之能,但叶氏在《温热论》也提及“到气方可清气”,故运用时仍须谨慎,不可早投滥用,以防寒凉遏邪而不利于透邪外出。
岐黄针疗法治甲状腺切除术后慢性咳嗽
摘自2025-9-25中国中医药报
偶鹰飞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
咳嗽是肺气急促上逆,奔迫于声门发出“咳”样声响,常伴咯痰特征的一种症状,古有咳谓无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之分,实际难以截然划分。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肺气上逆所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气上逆也可出现咳嗽。笔者近期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一例甲状腺切除术后慢性咳嗽患者,起效迅捷,现与诸位同道共享。
钱某,女,59岁,2025年6月9日初诊。患者于2025年4月体检超声发现右侧甲状腺实质占位(TI-RADS 4a类),怀疑恶性病变,遂至上海行甲状腺切除手术。术后至今时有咳嗽,自觉咽中有痰,不易咳出,用力则可咯出少量白色黏痰,无咽痛,伴胸前区闷堵感,无口干苦,纳眠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薄少,脉沉弦。
诊断:咳嗽(肺脾气虚,痰瘀互结,宗气不利)。
治则:健脾补肺,化痰活血利气。
取穴:穴位组1为天突、肺俞;穴位组2为膻中、脾俞;穴位组3为扶突、中脘。
操作:上述3组穴位交替使用,隔2~3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上述穴位均常规消毒,针具选用0.5mm×50mm岐黄针,其中天突、膻中、肺俞均浅刺约2~3mm,此“半刺”之意。《灵枢•官针》曰:“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肺俞直刺行半刺法后,沿经脉以15°角向风门穴、厥阴俞方向透刺。膻中以30°角向下斜刺,而后以5°角向左右两侧透刺。天突先直刺2mm,而后调整方向沿着胸骨、气道之间向下进针2mm,再以5°角向左右两侧透刺。扶突、中脘、脾俞直刺5~8mm至筋肉层,得气后稍退针,以30°角向着经脉上下透刺,以激发经气。出针后注意按压针孔,防止出血形成血肿,所有穴位均应操作轻柔,不宜长时间操作或强刺激。
患者于6月9日、6月11日、6月13日共行3次针灸治疗,诉咳嗽大减,后再行1个疗程予以巩固。近电话随访,诉治疗后咳嗽已除,至今未作。
按 本案患者病程中未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外感见证,且有明确的手术病史,属于内伤咳嗽。内伤咳嗽是由于多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但仍以肺为中心。肺系功能失司,影响津液的正常运行,肺主治节,久病入络,瘀血内停,痰浊内生,至痰瘀互结,故久咳难止。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足太阴脾经上膈夹咽,术后脾胃虚弱,生化乏源,运化失常,酿生痰湿,且经脉受损,以致精微不得上承,咽部失去滋养,故发为久咳。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曰“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肺脾两虚,痰瘀互结,进一步导致宗气的紊乱。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若宗气不利,则痰瘀更无从得化,病理产物不易经呼吸道排出体外,以致咽堵胸窒。取穴以扶突开通咽部痰结,天突、膻中、肺俞三穴宣通宗气以行血,肺俞、脾俞、中脘健脾胃、补肺气、化痰浊。诸穴合用,共奏健脾补肺、化痰活血利气之功。针具、针法采用中国针灸学会岐黄针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陈振虎团队研发的岐黄针疗法,该疗法具有取穴少、疗程短、微痛或无痛等特点,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且起效迅捷、临床疗效确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