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顾中欣治痹证验案二则

(2024-05-20 05:35:05)
顾中欣治痹证验案二则
摘自2024-5-17中国中医药报
夏娟 葛勤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江苏省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顾中欣擅长治疗内科杂病、中医妇科、中医男科及肝胆系统疾病,对治疗痹证也颇有研究。笔者有幸跟师学医,现将其治疗痹证验案二则整理分享如下。
案一
患者女,52岁,2017年3月16日初诊。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6年余,病情时轻时重,每遇疼痛则自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扶他林),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刻下:神清,精神尚可,肢体关节疼痛,双手指关节晨僵明显,面色少华,倦怠乏力,纳谷不香,夜寐欠安,小便调,大便每日1~2行,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辨证:气虚血滞,筋脉失养。
治则:益气和营,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处方:羌活10g,独活10g,桑枝10g,海风藤15g,秦艽10g,川芎10g,炙黄芪20g,当归10g,煨木香12g,茯苓10g,白术10g,怀山药10g,淫羊藿10g,鹿衔草15g,首乌藤15g,柏子仁15g,酸枣仁15g,甘草6g。7剂。
3月24日二诊:患者服上方1周后,诸症减轻,纳食可,大便每日一行。守初诊方去柏子仁、酸枣仁,加茯神10g。连服14剂,诸症蠲除。
按 顾中欣治疗痹证以益肾壮督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其尤重视治风理血,故益肾壮督的同时常配以祛风养血、宣痹止痛之药,常以黄芪、当归为对。黄芪性甘温,可以荣筋骨,更擅长补气,气足则血旺,血旺则气行有力,顾中欣常用于因气虚血滞、筋脉失养的痹证患者。当归性甘平柔润,擅长补血,《名医别录》谓其可除“湿痹”,《伤寒论注解》谓其能“通脉”,《得宜本草》曾云黄芪“得当归能活血”。顾中欣认为黄芪、当归两者相使为用,则补血生血活血之效更加显著,有阳生阴长、气旺则血生之义。现代药理学认为,黄芪煎剂可促进骨髓造血细胞DNA合成,加快核细胞分裂,从而促进各类血细胞的生长、发育、成熟过程,加强骨髓的造血功能。有研究用黄芪煎剂灌服小鼠,结果显示黄芪煎剂可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顾中欣以黄芪、当归为药对治风理血,实乃从化源滋生入手。盖人之阳气,资始在肾,资生在脾,且顽痹证多久服风药,当有疏风勿燥血之意。
案二
患者女,63岁,2017年5月31日初诊。患者既往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10余年,病情渐重,多次于医院就诊,病情反复,长期服用白芍总苷胶囊(帕夫林)。刻下:神清,精神可,双膝关节疼痛、僵硬变形,屈伸不利,纳寐尚可,二便调,舌偏紫,苔白腻,脉弦涩。
辨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则: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处方: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地龙10g,僵蚕10g,茯苓10g,清半夏10g,陈皮10g,白芥子10g,三七粉(冲服)5g,甘草6g。7剂。
6月8日二诊:患者服上方1周后,双膝关节疼痛有所缓解,仍屈伸不利,守初诊方加伸筋草15g、千年健15g。7剂。
6月16日三诊:患者双膝关节疼痛不显,屈伸有所改善,继服上方14剂。
按 痹证初起时多为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脉,络道阻滞,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累及筋骨、肌肉、关节,痹症日久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痹阻经络则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等,大多疼痛不已,即所谓“络瘀则痛”“久痛入络”。顾中欣认为此时用祛风、散寒、清热、逐湿等草木之品疗效多不佳,必须借助虫类药物,剔风搜络,直达病所,方可奏效。地龙、僵蚕均为虫类药。《本草纲目》谓地龙可治疗“历节风痛”;《得配本草》谓其“能引诸药直达病所……除风湿痰结”。其性善走窜,长于通络止痛,且又有利湿清热之功,凡经络痹阻、血脉不畅、肢节不利等,皆可用之,乃治疗痹证的常用药,有“通则不痛”之义。有学者研究得出,地龙提取物具有溶血栓和抗凝血作用。僵蚕辛咸平,可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亦善于搜风通络。僵蚕“气味俱薄,体轻而浮升”,地龙药性咸寒,咸能降泄,两者一升一降,升降协和,舒展经络,以助通络止痛之功。

强筋壮骨和胃健脾龙牡壮骨颗粒

 (2024-04-01 08:08:46)[编辑][删除]
强筋壮骨 和胃健脾
龙牡壮骨颗粒
摘自2024-3-29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医院
家有儿女的人都知道,只有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才能安心。但在儿童发育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让父母担忧的健康问题,比如稍微一活动就出汗较多、睡着之后容易醒、不爱吃饭、不长个儿……其实,有一个中成药能很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它就是龙牡壮骨颗粒。
组方与功效
小儿厌食、五迟、夜惊、多汗,其根本原因乃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肺气不足,从而造成气、血、精之化生不足所致,其中夜惊多与惊恐和食积相关。明代名医汪绮石《理虚元鉴》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基于此理念,中成药龙牡壮骨颗粒将益气固表的玉屏风散、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补肾壮骨的龙骨汤三首经典方剂作为基本架构,通过加减化裁,同时又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添加了钙剂和维生素D2制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本药由党参、黄芪、山麦冬、醋龟甲、炒白术、山药、醋南五味子、龙骨、煅牡蛎、茯苓、大枣、甘草、乳酸钙、炒鸡内金、维生素D2、葡萄糖酸钙组成。方中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收敛固涩以达到固精、止汗、止惊的目的,两者又都含有大量碳酸钙和磷酸钙以资钙源,可防治佝偻病。龟甲滋阴补肾,因为小儿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故全方仅用一味补肾阴药龟甲,与龙骨、牡蛎配合既补精又藏精,解决肾虚问题,以治五迟。黄芪补脾益肺,固表止汗。以上四味用为君药,达到肺、脾、肾三本通补之效。党参、茯苓、白术、山药、鸡内金、大枣六味用为臣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益气以生血。五味子潜阳滋阴,强壮筋骨,宁心安神,收敛止汗;麦冬清养肺阴,滋肾水之上源,宁心除烦,二药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又可补中益气,故为使药。乳酸钙、葡萄糖酸钙可补充钙源,维生素D2能促进钙、磷吸收。诸药合用,共奏强筋壮骨、和胃健脾之效,可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对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也有治疗作用。
服法及禁忌
本品为淡黄色至黄棕色的颗粒,气香,味甜。每袋装5g,或每袋装3g(无蔗糖)。开水冲服。二岁以下一次5g或3g(无蔗糖),二至七岁一次7.5g或4.5g(无蔗糖),七岁以上一次10g或6g(无蔗糖),一日3次。
服用本品期间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服药期间应多晒太阳,多食含钙及易消化的食品。本品冲服时有微量不溶物,须搅匀服下。婴儿及糖尿病患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感冒发热患者不宜服用。请按推荐剂量服用,不可超量服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名医名方通痹六藤饮

 (2024-07-05 03:51:20)[编辑][删除]
名医名方
通痹六藤饮
摘自2024-7-4中国中医药报
葛友庆,男,1946年出生,江苏省太仓市名中医,太仓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曾任太仓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擅长治疗肾病、内分泌疾病等内科杂病。
组成:鸡血藤30克,海风藤10克,天仙藤10克,络石藤10克,忍冬藤20克,青风藤10克,桑枝20克,桂枝10克,赤芍15克,生甘草5克,生姜3片(约10克)。
功能:祛风止痛,通利关节。
主治:各种中医痹证,西医诊断为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忌生冷辛辣食物。
方解:《素问•痹论》:“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后世治疗痹证方法皆围绕风、寒、湿三因而治。各种痹证起因往往隐蔽,病程较长,一旦患者肢体关节等部位出现变形,影响活动功能后,会对工作、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及早治疗。
通痹六藤饮中合用鸡血藤、海风藤、天仙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六味藤类药。其中,鸡血藤活血补血,舒筋活络,可治疗风湿痹痛、手足麻木等,重用为君药。其他五味藤药为臣药,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对于疼痛明显的痹证效果明显。天仙藤行气活血,利水消肿,对于关节处肿胀明显的痹证,既能理气又能活血,且其善治妊娠水肿。络石藤具有祛风湿、舒筋、清热解毒的功效。忍冬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善治关节红肿明显的痹证。青风藤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的功效,对于关节不利、肿胀明显且小便不利者,效果益佳。从中医取象比类的角度,这六种藤类药物大都生长在阴暗潮湿之地,攀延向上,故有通关活络,祛湿利水的功效。配伍桂枝与桑枝一热一凉,可以相互牵制,防止各自热性与凉性过盛。赤芍活血凉血,配桂枝,甘草有桂枝汤之意,针对风寒之证,效果俱佳,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之用,生姜还可引药达表。
加减运用:瘀血明显者加用丹参、桃仁、红花等;湿重者加薏苡仁、木瓜等;热重者加知母、牡丹皮等;痛重者加延胡索、全蝎、蜈蚣等;上肢加川芎、片姜黄等;下肢加川牛膝、怀牛膝等。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金浪卫生院 徐军奇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孙文才整理)
下瘀血法治虚劳血痹验案一则
摘自2024-7-4中国中医药报
刘泽 上海中医药大学 秘智彤 山东省莱州市中医医院 侯爱画 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
曲某,男,43岁,2022年11月10日初诊。主诉:小腹胀满2年余。患者自述因前段时间工作繁忙,连续熬夜且饮水较少后出现小腹胀满,有尿意时胀满加重,小便亦受影响,时有断续。自觉小腹寒冷,冷至阴部。于当地医院行超声检查后未见明显异常,矢气较多,或影响食欲,常因小腹胀满而难以入眠。触诊脐周及肚下肌肉紧张,较为板硬,压痛明显,无反跳痛,且越靠近耻骨联合处压痛越重。口苦,晨起明显。舌淡红胖大,齿痕,苔白,脉弦细。
诊断:腹胀病(干血内结证)。
治法:下血逐瘀,通经除胀。
方用柴胡桂枝汤合抵当丸加减:柴胡18g,黄芩8g,清半夏9g,生白芍15g,生姜12g,炒枳实9g,大枣10g,大黄15g,桂枝12g,桃仁15g,竹茹12g,水蛭5g,虻虫2g,土鳖虫1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温三服。
12月22日二诊:患者服药前期腹中胀满加重,自觉有气乱窜,时有绞痛,痛后腹泻,大便偏黑,次数3~4次/天,泻后痛、胀均减,口苦亦减。触诊腹部肌肉已无紧张板硬,但耻骨联合周围仍有压痛,小腹仍冷。舌淡红略胖大,苔薄白,脉细。调整用药,联合两种剂型攻逐余邪。汤剂:桂枝30g,当归30g,生白芍30g,川芎45g,制吴茱萸6g,桃仁20g,北刘寄奴15g,益母草10g,泽兰10g,瞿麦15g,川木通15g,醋柴胡9g,酒大黄6g,黑顺片9g,细辛3g。10剂,水煎服,日1剂。散剂:蜈蚣10条,土鳖虫30g,水蛭30g,炒桃仁60g,川牛膝18g,虻虫6g,生没药10g。共成细粉,随汤药同服,每次3g,1天2次。
2023年1月6日三诊:患者服药前期耻骨联合上方胀满加重,随后矢气多,味臭,大便3~4次/天,色黑,小便较前明显通利,食欲增进。按压腹部已无明显疼痛,小腹及阴部寒冷明显减退,仅有胀满之感尚未根除。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调整处方,改汤为丸:桂枝180g,生白芍240g,当归120g,川芎180g,桃仁120g,石菖蒲60g,黄芩24g,酒大黄24g,水蛭24g,虻虫12g,土鳖虫60g,瞿麦60g,泽兰60g,北刘寄奴40g,红花24g,菟丝子40g,补骨脂40g,川牛膝60g。做水蜜丸,1次10g,1天3次,饭后2小时温水送服。并嘱其平时多饮水,避免熬夜。
患者反馈药未用完小腹胀满已经消失,小腹及阴部寒冷亦除,小便通利,故自行停药,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 该患者之病,虽然表现为小腹的胀满疼痛,然而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腹痛,也可认为腹痛只是其症状的表现。根据患者对自身患病经历的描述,可以得知其病机实为虚劳血痹,盖劳累忙碌,煎熬阴液,外加饮水过少,导致血液干枯,结在下焦。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率先提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劳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认为五劳七伤可以引起干血内结,从而导致腹满、虚衰。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在其所著《经方实验录》抵当丸证中亦提及类似的案例,认为男子过劳会引起瘀血积于下焦膀胱关元之处,导致小腹胀满坚硬,日久则变生干血痨之症。故当立下其瘀血,使干血得去,新血得生。而对于干血这种病因,非依赖虫类药之噬血、破血之效不能为功。《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凡治疗顽固之瘀血、干血的方剂,皆遵此理。
对于疾病的不同状态和阶段,应当采用不同的剂型。汤者荡也,汤剂能够快速起效,且可将汤剂整体作为佐药,借其通阳行气活血,加速体内血液的运行,辅助散剂中各破血之品抵达病所。散者散也,散剂有助于顽积的消散,而且作散直接吞服,既避免了高温煎煮导致药性的改变,同时将药物整体服下,有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达到最大的利用效率。丸者缓也,邪去大半,恐伤正气,以此图之,久久为功。此种剂型的调整,在《伤寒论》抵当汤与抵当丸中可见一斑,笔者于此处,无非是经方思想的化用。
对于患者小腹及阴部出现寒冷之感,此瘀血内积,不能充盈经脉所致,瘀血积聚,可化热,亦可生寒,切不可当作阳虚处理。若妄用温肾助阳之品,血被热劫,其结更甚。故但求其血脉通利,其寒必将随之而除。患者得之津液亏虚,因此告知其平时尤其应当注重补充水液,避免复发。
张仲景提出将“小便利与不利”作为鉴别是否为下焦蓄血的关键指征,然而通过此案可知,此种鉴别方法是有局限性的。该患者小便不利,但从治疗后的效果来看,确属下焦蓄血无疑。可知血积蓄于下焦之时,导致三焦气化失常,小便亦受影响,故临证之时,当尊古而不泥古,一切以临床实践为检验手段,在继承当中不断发展、进步。
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治间断性腰痛
摘自2025-10-13中国中医药报
何庆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张某,男,77岁,2013年11月28日初诊。主诉:间断性腰痛10余年,加重不能转侧5天。现病史:患者有10余年腰椎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每遇弯腰或提重物时发病,局部喜热敷,热敷后疼痛缓解。腰痛严重时不能转侧、弯腰,只能卧床休息。5天前活动后出现腰痛加重,不能转侧、屈伸。刻下症:腰痛难忍(以肌肉痛为主),连及下肢,不能转侧、屈伸,腰部喜热,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后加剧,偶有咳嗽,咳白痰,痰不稠,易咳出,全身乏力,眠可,口苦略干,喜温饮,纳食不香,无食欲,小便可,大便平素偏干,成形,一日一行。舌淡胖,齿痕多,苔薄白,右脉弦细,左脉滑。腰椎X线片:腰椎骨关节病,L2/3,L3/4,L5/S1椎间盘病变。膝关节X线片:右膝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面边缘骨质增生,胫骨髁间嵴变尖,关节面欠光整,内侧关节间隙狭窄。无周围软组织钙化。提示右膝关节骨关节病。

中医诊断:骨痹(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证)。

方用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黑顺片30g(先煎1个小时),生白术30g,炙甘草15g,生姜20g,大枣20g。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

二诊:患者诉腰痛减轻约70%,右膝关节疼痛亦减轻,继续服用原方3剂后,患者诉腰痛,膝关节疼痛均愈。

按 本案患者的治疗采用的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原方,仅5味药,为单捷小方,患者服用3剂后症状改善约70%。继续服用3剂痊愈,真可谓力专而用宏,故立竿见影。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记载:“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去桂加白术汤方: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左季云的《伤寒论类方汇参》说:“此阳虚脾气不化,致身重湿着肉分。为制扶阳行痹,崇土去湿之温方也。土虚不能运湿,而津气下流,无以滋润肠胃,故大便反硬,而小便自利。”笔者临床体会到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的方证是:身体疼烦(剧),不能自转侧,恶风,恶寒,大便干,小便调。本案患者症见腰痛难忍(以肌肉痛为主),连及下肢,不能转侧、屈伸,腰部喜热,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后加剧,小便可,大便平素偏干。用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治疗旨在温脾阳,去风湿。

(本文摘编自《何庆勇经方治疗疑难危重症实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