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3-10-12中国中医药报
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经开区骊山茗居卫生室
打呵欠是日常常见现象,人犯困了或者休息不好时会不由自主地打呵欠。西医认为打呵欠多数是因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多,身体生理性疲劳或睡眠不足,刺激大脑呼吸中枢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通过打呵欠的深呼吸运动使血液中增加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人精力更加充沛。但如果是顽固性打哈欠,即一次连续打哈欠半个小时以上,则为病理现象。笔者曾用中医药治愈一例顽固性打哈欠,收效甚显。
周某,女,54岁,七八年前一次坐车后出现打呵欠现象,之后因劳累或者睡眠不足就会打呵欠,但能自行停止。近一个多月加重,不管是否劳累,最多间隔一天发作,劳累时每日发作数次且持续半小时以上,喝开水则减轻。在医院做脑部磁共振检查,未有阳性发现。患者有高血压、高血糖病史,服西药控制中。患者形体偏胖,疲倦面容,睡眠可、二便可。脉细滑,舌淡,苔薄腻,舌底静脉迂曲。就诊时连续打哈欠且无法控制,因打哈欠导致神情痛苦,眼角流泪,最后只能趴在桌上。
诊断:中焦阳虚、痰瘀、清阳不升。
处方:党参15g,焦白术15g,茯苓15g,甘草9g,桃仁9g,红花3g,当归12g,丹参15g,川芎15g,葛根20g,石菖蒲9g,制远志9g,陈皮9g,胆南星6g,桔梗6g。10剂,日1剂,水煎服。
半个月后复诊:自述服药后不再打呵欠,劳累时也未出现打呵欠症状,服完药后主动要求巩固。由于患者舌底静脉迂曲减轻,脉滑好转,效不更方,嘱原方再服10剂。
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
患者打哈欠,考虑病因还是在脑部,头为诸阳之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清阳出上窍”,当清阳不升时,大脑就缺乏营养(富含氧气的血液),于是刺激人体引起打呵欠。结合患者的舌象、脉象,考虑是脾虚导致,脾主升清,加之脉滑、舌底静脉迂曲,说明痰瘀互结。尤其是中医认为“怪病从痰治”,本患者的症状可谓“怪病”,“痰”的致病因素不容忽视。本方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石菖蒲、制远志、陈皮、胆南星化痰醒脑开窍,桃仁、红花、当归、丹参、养血活血化瘀,川芎、葛根升阳,桔梗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升阳、活血化瘀、醒脑开窍的功效。
突发张口咬合难谨防颞下颌关节紊乱
(2023-10-12
05:24:06)[编辑][删除]
摘自2023-10-11中国中医药报
郭仲华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22岁的王婷(化名)是一名大二学生,1周前因犯困不知不觉爬在教室桌子上睡了会,后来就莫名出现张口时左侧下颌关节弹响不适,局部疼痛,张口受限,她试着小心按揉观察几天,但并没有缓解,于是在同学陪同下到中医院就诊,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经采用中医手法治疗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愈。
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骨伤科主任医师冯海军指出,颞下颌关节紊乱又称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是一种介于骨伤科和口腔科间的常见病,20~40岁青中年女性多发,病因与诸多因素有关,许多患者感觉关节出了问题,首先会到骨伤科门诊就医。
颞下颌关节很特殊
“颞下颌关节是一个特殊球窝状关节,它是颌面部具有转动和滑动运动的左右联动关节,其构成和运动都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冯海军解释说。它位于面部耳朵前下方,当人咀嚼时,可见此关节与面部肌肉一起用力咬合的动作。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由下颌骨髁状突、颞骨关节面、居于二者之间的关节盘、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关节韧带组成。它的球状部分称髁突,窝状部分称关节窝。在髁突与关节窝之间有一个软骨构成的关节盘,用于缓冲压力并协助髁突进行张闭口运动。在关节的后部,关节盘的附着处含丰富的神经和血管,是一处非常敏感的部位。关节韧带能确保髁突与关节盘处于正确的位置,颞下颌关节周围的肌肉也可起到稳定关节的作用,并帮助下颌进行咀嚼、说话等功能性运动。它的关节囊松而薄,是人体中唯一不受外伤即可脱位,而脱位时关节囊又不撕裂的关节。
当与颞下颌关节相关的各因素协调共处时,关节就能发挥正常的功能。颞下颌关节在运动方面非常灵活,包括开口(张嘴)、闭口(闭嘴)、前突、退缩和侧向偏斜(包括内外侧的移位运动)。在咀嚼时,它们称为切和磨,切可用来切断食物,磨则为挤压和研磨食物。
颞下颌关节因何紊乱
据冯海军介绍,发病与以下几种因素相关:面部外伤、打哈欠张口过度,可造成关节、肌肉和韧带的损伤发病。精神因素,临床上,有焦虑、易怒、精神紧张、好激动以及失眠等症状者,可影响肌肉功能,易患此病。关节负荷过重,经常咬坚硬食物、夜间磨牙、紧张时咬牙习惯,使颞下颌关节负荷过重,挫伤或劳损。偏咀习惯,单侧咀嚼会引起两侧关节不均衡运动,或睡觉姿势不良,一侧下颌关节受力过大,出现关节错缝,功能失调。面部受风受凉,肌肉痉挛,经脉气血不畅,关节不利。关节滑膜的无菌性炎症。
此外,观察发现,有些人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等也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发病后表现为,下颌运动异常,张口小,口型偏歪,张闭口时关节出现绞锁等;局部有疼痛,表现为张口和咀嚼运动时关节处酸胀疼痛,且有按压痛;关节弹响和杂音,张口运动中的“咔、咔”音,有的出现令人烦恼的似揉玻璃纸样摩擦音。一旦发病,应及时就医,早期治疗。延误诊治,不仅影响美容及生活,也会造成心情郁闷和烦躁。
中医治疗有妙招
中医认为此病属“骨错缝”、“颌痹”、“口噤”范畴。《金匮要略》曰:“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由于人体血虚津伤,或阳气虚弱;阴精亏损,或外伤而气血瘀阻;或感外邪而气血不畅,致筋膜失养,痉挛强直,牙关紧张而见“口噤”。临床上,采用中医手法治疗,配合针灸、中药内服外用等,可取得良效。
中药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对于风寒湿痹型,治宜温经散寒、舒筋通络,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对于肝肾亏虚型,治宜补益肝肾、通利关节,方选桂附地黄汤加减;对于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选七厘散加减;对于肝郁脾虚型,治宜疏肝解郁、健脾益胃,方选逍遥散加减。另外,还可采用疏肝理气、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中药如当归、白芷、乳香、没药、川乌各10克,香附、薄荷各6克,红花5克、冰片2克,适量装布袋蒸热,局部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
推拿手法
冯海军认为,颞下颌关节的“骨错缝”虽然比关节脱位(脱臼)从程度上讲要轻得多,但也可引起关节功能活动的障碍和局部疼痛、肿胀等。采用中医正骨3步手法可松解粘连,使轻度移位的关节软骨盘和髁状突恢复原位。
第一步揉捻法,患者坐位,医生一手掌托其下颌,另一手拇指放在颞颌关节处,用拇指在颞颌部揉捻。
第二步勾摇法,助手站在患者身后,用手稳住患者后枕部,医生右拇指缠绕绷带伸入患者口内,勾住下牙,余四指拿住下颌向前下方拔伸,并轻轻摇动,左手拇指在颞颌部揉捻。
第三步归挤法,一手掌放在颞颌部,另一手掌放在健侧下颌部,嘱患者作张口动作,再令患者闭口,同时两手归挤;最后,医生一手中指在患侧耳后揉捻。手法要求轻稳柔和,力量不可过大。一般2~3次即可。
穴位按摩
取穴下关穴(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翳风(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即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每穴拇指按摩3~5分钟,每日2~3次。具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之功效。
预防七注意
“颞下颌关节紊乱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注意调护,多数可以自愈,预后良好,不必背上精神包袱。”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口腔科主任周永利强调说。针对本病预防,他提出7项建议。
日常注重保护关节。小心面部撞击、碰伤或打击伤,以防关节软组织及软骨盘损伤错缝。发生颞下颌关节急性损伤时,可使用冰袋冷敷减轻肿胀。
改变生活方式。避免咬嚼生冷坚硬的食物,改变不良嚼咬习惯,比如单侧咀嚼习惯,紧咬牙关动作等,尽量双侧咀嚼。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勿张口大笑。打哈欠时注意用手遮掩,以防嘴巴猛然张大。做到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避免经常加班熬夜。
注意情绪管理。消除精神紧张、焦虑,保持乐观心态,知足常乐;工作紧张时,听听音乐,适当户外活动,放松心情。由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为口腔医学领域中与精神心理状态关系十分密切的一种疾病,必要时可进行心理疏导。
天冷时须注意面颈部保暖。避免风寒刺激,痹阻经脉,气血瘀阻,凝滞关节。
不宜长时间采取侧卧位睡眠,亦不要俯卧位,以免下巴受压。减少在两餐之间进食需要咀嚼的食物。避免持续讲话。日常还要注意下颌休息,无张口动作时可让上下牙分开,保持一个放松的姿势。
当出现关节酸困疼痛时,不妨给予湿热敷,可放松肌肉,改善血循,对养护关节、减缓疼痛不适有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