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张景岳对《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理论的发挥
(2025-04-30 09:43:35)摘自2023-9-22中国中医药报
邵畅 浙江中医药大学
•张景岳认为阴阳是人体生命的根本,阴阳之理是医理的基础,因此强调学医首先必须明了阴阳之理。由《黄帝内经》的阴阳纲领,参悟出阳气乃一身之大宝,并非常有存余。
•张景岳偏重于补命门益元阳,以先天之火养后天之气。其在治病之时,观其病情,因人、因时、因地而施治,并据其多年临证经验,创立温补学说,影响后世医界甚深。
浙派中医是浙江地区的中医流派,以注重临床实践和实效为特点,强调温补和温通,擅长内科杂病和脾胃病的治疗,其中温补派的代表医家就是张景岳。张景岳(1563—1640),又名介宾,字会卿,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博览群书,通晓医术,撰《景岳全书》《类经》以传世,医术精湛,兼擅温补。其受《黄帝内经》影响深远,在阴阳理论上尤甚。张景岳由《黄帝内经》的阴阳纲领,参悟出阳气乃一身之大宝,并非常有存余。根据阴平阳秘的阴阳总论,景岳治病之时,观其病情,因人、因时、因地而施治,并据其多年临证经验,创立温补学说,影响后世医界甚深。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意为阴气平和内守,阳气固密于外,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此句阐述平和之人,阴阳应调和而达到平衡,实为《黄帝内经》“阴阳之要”也。而张景岳指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由此启蒙了张氏的阴阳观以及对后续温补理论的指导应用。张景岳认为阴阳是人体生命的根本,阴阳之理是医理的基础,因此强调学医首先必须明了阴阳之理。
阴阳一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发掘阴阳一体乃自然界之普遍规律,并在《景岳全书》中提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此阴,亦名元阴、真精,真精与阳气互根,而不可分,故阳非有余,阴亦仍然不足也。在阴阳同源一体理论的基础上,张景岳还结合周易与太极,提出“万生于一,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三百八十四交,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策,而交感之妙,化生之机,万物之数,皆从此出矣”的论断。张景岳的阴阳一体观认为,万物都是由太极之一气,动静变化后,一分为二,化为阴阳二气,阴阳的运动变化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根本。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这种观点强调阴阳的平衡和谐,认为阴阳二气必须相互配合,不能偏废。在临床应用上,张景岳注重调和阴阳,认为治疗男性疾病的关键在于恢复阴阳的平衡。他提出“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理论思想,倡导阴阳一体论,并逐步在现代科学免疫水平及基因水平方面得到验证。这种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温补学派,成为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重阳三辨
《类经附翼•求正录》云:“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余请先言其二,而后言其一。夫二者阴也,后天之形也;一者阳也,先天之气也……是形虽在阴,而气则仍从阳也。此死生之机,不可不辨。余所谓先言其二者,即此是也。何谓其一?一即阳也,阳之为义大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篇即论“阳化气,阴成形”。张景岳认为,气乃是先天之阳化生而来,形则是真阴之身,此处“阳气”乃人体生命之本神,“阴形”不过是承载真阳的躯壳,若本神离决于体,唯独空壳又有何用?《类经•疾病类》亦云:“然则天之阳气,唯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无分,四时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唯此阳气而已。人而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一百六十二篇,天人大义;此其最要者也,不可不详察之。”这与《素问•生气通天论》用“若天与日”“天运当以日月明”类比人体生命活动与阳气的关系一脉相承,突显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在重视阳气的基础上,张景岳又提出支持重阳理论之三辨:“姑举其最要者,有三义焉:一曰形气之辨,二曰寒热之辨,三曰水火之辨。”所谓形气之辨:“夫形气者,阳化气,阴成形,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是形气阴阳之辨也,非阴多于阳乎?”此乃承接上文“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而寒热之辨:“二曰寒热者,热为阳,寒为阴;春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当长夏之暑,万国如炉,其时也,凡草木昆虫,咸苦煎炙;然愈热则愈繁,不热则不盛。及乎一夕风霜,即僵枯遍野。是热能生物,而过热者则病;寒无生意,而过寒则伐尽。然则热无伤而寒可畏,此寒热阴阳之辨也,非寒强于热乎?”其于万物生长繁茂之夏季,与草木枯竭之凛冬相比,气温难耐的夏季更适合万物的繁衍,则是热愈盛而长愈繁,此热即自然界阳气的代表。又见水火之辨:“三曰水火者,水为阴,火为阳也。造化之权,全在水火,而水火之象有四,则日为太阳,火为少阳,水为太阴,月为少阴,此四象之真形而人所未达也……故阳唯畏其衰,阴唯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自然界之水火日月周而复始,生生不竭,张景岳面对“阳岂独在于日乎”的质疑,提出更深层次的阴阳盛衰——即阳独存于日,而月本就无阳,亦是阳衰后阴方盛。此理论与日心说不谋而合,后世历经千年才觉察月本绕日而行,太阳终日熠熠生辉,月不自亮而借以日光,故曰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实乃妙哉。
阳非有余
《类经附翼•大宝论》提出:“《内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此言阴之所恃,阳为主也。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可见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孰谓阳常有余,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阳气,欲保生可如是乎?”金元以后,众多医家盲目跟随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滥用寒凉下法方药,使很多急危重症绵延难愈。此时,张景岳独树一帜提出“阳非有余”观点,并以“大宝”形容阳气犹如一身之宝。《类经附翼》谓:“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又云:“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夫形阴也,神气阳也,神气去而形犹存,此正阳常不足之结局也。”张景岳与朱丹溪之说并非对立,因张景岳所言之“阳”,指人体乾坤之元阳,乃是命门之火也。而朱丹溪所指之“阴”和“阳”,乃是人体中两极偏颇的物质,故“阳常有余”指阴阳两极偏于阳的部分较多,而极少偏颇于阴。“阳非有余”是指命门之真阳常被消耗,难以扶正。如:“欲固此阳,计将安出?但知根本,此其要也,命门是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生我,由此而受;后天之我生,由此而栽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至夫脾胃,乃后天水谷之本,犹属元阳之子耳。”在《类经附翼》和《质疑录》中,尤其是《类经附翼》中的《三焦包络命门辨》《大宝论》《真阴论》三篇,张景岳对命门学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文章系统地表达了张景岳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创新见解。他根据这些见解,系统地整理了相关疾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由此窥见张景岳偏重于补命门益元阳,以先天之火养后天之气。
医易相通
《类经附翼•医易义》曰:“天地之道,以阴阳三气而造化万;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能。《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己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口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通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张景岳认为《周易》偏于动态平衡,《内经》偏于意会言传,而二者的共同桥梁则是阴阳理论。而上文中的“阴阳一分为二”则是来源于理学和周易。“道产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阴阳篇》论述了阴阳互根关系,其云:“其在人身,是即元阴元阳,所谓先天元气也。”“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 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由此可见张景岳从医易相通的观点出发,从联系上认识自然界,从宏观上探索人体的生命现象。
|
|
东汉末年,史书的记载是这样的:“东汉末年,疫疬横行,万户萧瑟。”当时很多地方“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亡,或举
族而丧者”。其时,南阳、洛阳等地是重灾区。 南阳人张仲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大约有一半人在这次被称为“伤寒”的大疫中死于非命。悲愤的张仲景遂开始潜心医术,张仲景与瘟疫的抗争不但使得无数人得救,《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这部书“借一病为万病立法”,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他本人被尊为医圣。后人在他的家乡南阳建起了医圣祠。
走进中医的圣地
大疫横行万民哀 人们说,“医门之仲景,犹儒家之孔子”,“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他被尊为医圣,他的书被尊为医经,他的药方被尊为经方。 医圣祠内,张仲景的墓亭飞檐翘角,万世医宗就长眠在亭下的陵墓之内。站在亭前“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的石碑旁,怎能不让人怀念先贤……
医圣差点错过中医
仲景奠定中医之基
应用古朴深邃的哲学思想,总结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创建了一套以中草药、针灸、按摩、导引等为主要手
段的综合自然疗法。张仲景集前代医学之大成,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用望色、闻声、问症、切脉等4种方法来分析病人所患的是哪种疾病,以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8种方法来判断病症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他所提出的“六经分证,八纲辨证”的辨证论治理论,为中医学建立了基本规范和框架。1800年后的
今天,这仍然是中医的支柱性理论。
坐堂医生是太守?
历史在嘲弄医圣?
医者仁心留美名 张仲景的书也多次险些失传。没有印刷术,甚至纸张都很少,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文化传承之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唐代药王孙思邈遗憾地说,医生得到《伤寒杂病论》,就像武林中人得到绝世秘籍一样,成为高手,得到就绝不外传。宋代出现的印刷术,给文明插上了翱翔云天的翅膀。张仲景的光芒再也难以遮掩,他的学说逐渐占据了中医临床学的统治地位。
旷世奇书 惊险旅程
修建祠堂 缘于怪梦 |
|
在日本,用张仲景原方生产的药品是免检的,日本人对张仲景很尊敬,称之为“张先师”。 正午的医圣祠很安静,没有风,地上的树影纹丝不动。南阳张仲景博物馆副馆长张兼维说,没有风不代表没有能量,1800年前的张仲景如今仍具有强大的、 可以升级的能量。台风中心都是很平静的,这13亩大的医圣祠没准儿什么时候就成了台风眼。一旦台风刮起来,整个南阳都能带起来。当然,这个台风要刮起来, 需要我们注入新的能量。平常百姓家不可能挂一张吴道子的真迹,你挂不起,挂起也保不住,只有大户人家才能挂得起吴道子的画。所以医圣能量的发挥还有待时 日,随着南阳经济的发展,仲景品牌会越来越辉煌。
仲景经方 花开日本
世界看好 中医中药
南阳盛产 纯正药材
黄帝 轩辕氏
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神农氏」 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神农氏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 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讨伐。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时代,黄帝就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 代表人物,人们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他带领中华文明从野蛮向文明发展,从而将他奉为人文始祖。根据《二十五史新篇》:黄帝可能实有 其人,是父系氏族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长。他通过战争,使中原各部落实现了联合,并做了许多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传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京城易安(北京)中医药研究院、京城易安(北京)中医门诊部经国家卫生部门、工商管理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设立。京城易安位于北京市中心繁华地段
——北京东城区朝内南小街16号楼6号,是集中医药研究开发、市场推广;临床、诊疗、休闲养生、会员服务、专利医药技术转化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010651296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