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7,756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张景岳对《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理论的发挥

(2025-04-30 09:43:35)

摘自2023-9-22中国中医药报
邵畅 浙江中医药大学
•张景岳认为阴阳是人体生命的根本,阴阳之理是医理的基础,因此强调学医首先必须明了阴阳之理。由《黄帝内经》的阴阳纲领,参悟出阳气乃一身之大宝,并非常有存余。
•张景岳偏重于补命门益元阳,以先天之火养后天之气。其在治病之时,观其病情,因人、因时、因地而施治,并据其多年临证经验,创立温补学说,影响后世医界甚深。
浙派中医是浙江地区的中医流派,以注重临床实践和实效为特点,强调温补和温通,擅长内科杂病和脾胃病的治疗,其中温补派的代表医家就是张景岳。张景岳(1563—1640),又名介宾,字会卿,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博览群书,通晓医术,撰《景岳全书》《类经》以传世,医术精湛,兼擅温补。其受《黄帝内经》影响深远,在阴阳理论上尤甚。张景岳由《黄帝内经》的阴阳纲领,参悟出阳气乃一身之大宝,并非常有存余。根据阴平阳秘的阴阳总论,景岳治病之时,观其病情,因人、因时、因地而施治,并据其多年临证经验,创立温补学说,影响后世医界甚深。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意为阴气平和内守,阳气固密于外,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此句阐述平和之人,阴阳应调和而达到平衡,实为《黄帝内经》“阴阳之要”也。而张景岳指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由此启蒙了张氏的阴阳观以及对后续温补理论的指导应用。张景岳认为阴阳是人体生命的根本,阴阳之理是医理的基础,因此强调学医首先必须明了阴阳之理。
阴阳一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发掘阴阳一体乃自然界之普遍规律,并在《景岳全书》中提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此阴,亦名元阴、真精,真精与阳气互根,而不可分,故阳非有余,阴亦仍然不足也。在阴阳同源一体理论的基础上,张景岳还结合周易与太极,提出“万生于一,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三百八十四交,万有一千五百二十策,而交感之妙,化生之机,万物之数,皆从此出矣”的论断。张景岳的阴阳一体观认为,万物都是由太极之一气,动静变化后,一分为二,化为阴阳二气,阴阳的运动变化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根本。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这种观点强调阴阳的平衡和谐,认为阴阳二气必须相互配合,不能偏废。在临床应用上,张景岳注重调和阴阳,认为治疗男性疾病的关键在于恢复阴阳的平衡。他提出“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理论思想,倡导阴阳一体论,并逐步在现代科学免疫水平及基因水平方面得到验证。这种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温补学派,成为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重阳三辨
《类经附翼•求正录》云:“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余请先言其二,而后言其一。夫二者阴也,后天之形也;一者阳也,先天之气也……是形虽在阴,而气则仍从阳也。此死生之机,不可不辨。余所谓先言其二者,即此是也。何谓其一?一即阳也,阳之为义大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篇即论“阳化气,阴成形”。张景岳认为,气乃是先天之阳化生而来,形则是真阴之身,此处“阳气”乃人体生命之本神,“阴形”不过是承载真阳的躯壳,若本神离决于体,唯独空壳又有何用?《类经•疾病类》亦云:“然则天之阳气,唯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无分,四时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唯此阳气而已。人而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一百六十二篇,天人大义;此其最要者也,不可不详察之。”这与《素问•生气通天论》用“若天与日”“天运当以日月明”类比人体生命活动与阳气的关系一脉相承,突显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在重视阳气的基础上,张景岳又提出支持重阳理论之三辨:“姑举其最要者,有三义焉:一曰形气之辨,二曰寒热之辨,三曰水火之辨。”所谓形气之辨:“夫形气者,阳化气,阴成形,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是形气阴阳之辨也,非阴多于阳乎?”此乃承接上文“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而寒热之辨:“二曰寒热者,热为阳,寒为阴;春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当长夏之暑,万国如炉,其时也,凡草木昆虫,咸苦煎炙;然愈热则愈繁,不热则不盛。及乎一夕风霜,即僵枯遍野。是热能生物,而过热者则病;寒无生意,而过寒则伐尽。然则热无伤而寒可畏,此寒热阴阳之辨也,非寒强于热乎?”其于万物生长繁茂之夏季,与草木枯竭之凛冬相比,气温难耐的夏季更适合万物的繁衍,则是热愈盛而长愈繁,此热即自然界阳气的代表。又见水火之辨:“三曰水火者,水为阴,火为阳也。造化之权,全在水火,而水火之象有四,则日为太阳,火为少阳,水为太阴,月为少阴,此四象之真形而人所未达也……故阳唯畏其衰,阴唯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自然界之水火日月周而复始,生生不竭,张景岳面对“阳岂独在于日乎”的质疑,提出更深层次的阴阳盛衰——即阳独存于日,而月本就无阳,亦是阳衰后阴方盛。此理论与日心说不谋而合,后世历经千年才觉察月本绕日而行,太阳终日熠熠生辉,月不自亮而借以日光,故曰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实乃妙哉。
阳非有余
《类经附翼•大宝论》提出:“《内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此言阴之所恃,阳为主也。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可见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孰谓阳常有余,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阳气,欲保生可如是乎?”金元以后,众多医家盲目跟随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滥用寒凉下法方药,使很多急危重症绵延难愈。此时,张景岳独树一帜提出“阳非有余”观点,并以“大宝”形容阳气犹如一身之宝。《类经附翼》谓:“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又云:“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夫形阴也,神气阳也,神气去而形犹存,此正阳常不足之结局也。”张景岳与朱丹溪之说并非对立,因张景岳所言之“阳”,指人体乾坤之元阳,乃是命门之火也。而朱丹溪所指之“阴”和“阳”,乃是人体中两极偏颇的物质,故“阳常有余”指阴阳两极偏于阳的部分较多,而极少偏颇于阴。“阳非有余”是指命门之真阳常被消耗,难以扶正。如:“欲固此阳,计将安出?但知根本,此其要也,命门是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生我,由此而受;后天之我生,由此而栽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至夫脾胃,乃后天水谷之本,犹属元阳之子耳。”在《类经附翼》和《质疑录》中,尤其是《类经附翼》中的《三焦包络命门辨》《大宝论》《真阴论》三篇,张景岳对命门学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文章系统地表达了张景岳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创新见解。他根据这些见解,系统地整理了相关疾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由此窥见张景岳偏重于补命门益元阳,以先天之火养后天之气。
医易相通
《类经附翼•医易义》曰:“天地之道,以阴阳三气而造化万;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能。《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己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口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通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张景岳认为《周易》偏于动态平衡,《内经》偏于意会言传,而二者的共同桥梁则是阴阳理论。而上文中的“阴阳一分为二”则是来源于理学和周易。“道产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阴阳篇》论述了阴阳互根关系,其云:“其在人身,是即元阴元阳,所谓先天元气也。”“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 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由此可见张景岳从医易相通的观点出发,从联系上认识自然界,从宏观上探索人体的生命现象。

 姚 伟


东汉末年,史书的记载是这样的:“东汉末年,疫疬横行,万户萧瑟。”当时很多地方“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亡,或举 族而丧者”。其时,南阳、洛阳等地是重灾区。
  南阳人张仲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大约有一半人在这次被称为“伤寒”的大疫中死于非命。悲愤的张仲景遂开始潜心医术,张仲景与瘟疫的抗争不但使得无数人得救,《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这部书“借一病为万病立法”,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他本人被尊为医圣。后人在他的家乡南阳建起了医圣祠。

走进中医的圣地
  医圣祠位于南阳市东关的温凉河畔,坐南朝北。祠的大门是汉代建筑风格,门口双阙对峙,古朴优雅。郭沫若于1952年题写的“医圣祠”三个 大字。进了院门,看到的倒是清代建筑风格的房屋。这些房屋不高大也不华美,但满院草木茂密,举目皆是茂盛的绿树繁花。
  清晨的阳光透过树阴,斑斑驳驳地洒在院子中的古代医学家塑像群上。南阳张仲景博物馆(即医圣祠)副馆长张兼维告诉我,中间的塑像是医圣张仲景,四周分别是医和、华佗、王叔和、李时珍这四大医学家。
  张兼维看上去是一位典型的浸润于中国古文化的知识分子,他长得高高瘦瘦的,眼神沉静多思,走起路来每一步都让脚轻轻缓缓地在地面上舒展开,让人感觉他 心里很安适,那显然不是浮躁的文化所能陶冶出来的神态。他带着我在医圣祠漫步,走过山门、张仲景墓冢、过殿和正殿。他告诉我,这祠堂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 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屡有重修,现在的建筑多是上世纪80年代修复的。张仲景墓比祠要早,但世事如烟,已经没人知道墓冢始建的年代 了。
  张兼维习惯称张仲景为“医圣爷”,把张仲景当成神来敬的。正月十八是医圣爷的生日,每年这一天,都有几万人自发地来祭祀张仲景。在正月十八那天,这院子里里外外都是人,大家没有了 高低贵贱之分,都是满脸的虔诚。那种发自内心的景仰,让整天在医圣祠工 作的张兼维心里一阵温暖。
  在学术界,张仲景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的。他辨证论治的理论,至今也是中医在西医面前足以自傲的核心理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每任领导上任后,都要来南阳,来医圣祠。为中医的圣地,很多人在这里写下景仰的留言。在南阳 宛西制药厂和医圣祠举办“张仲景经方研讨会”。
  张兼维说,张仲景于东汉末年在南阳出现不是偶然的,那是中医发展到一定时候必然的结果。汉代就好像 一个人恋爱成功,成家立业了,是中国文化定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同样是中医学建立理论框架的时期。南阳在汉代人文荟萃,医药文化发达,历史选择这里成 就中国医圣自有道理。

大疫横行万民哀
  东汉末年,一场可怕的大疫在中国蔓延开来,发病的人突然高烧、咳嗽、胸闷,症状与现代典型流行病近似。以往医 生们见到发热就用石膏、大黄这样的寒凉药,治疗当中却适得其反。
 著名诗人王粲歌吟:“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唐朝人写诗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较早的时候,人们认为疫病的发生是由于身体受了寒气 的伤害,所以古代中国人将疫病统称为“伤寒”。古代中医所说的伤寒与西医的伤寒是不同的。
  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公元150年,他出生于南阳郡涅阳(今镇平,一说邓州)的一个望族。南阳是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当时称帝乡、南都,这里自古山清水秀,物产富庶,人文荟萃。但大疫来临,山河变色,
  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悲愤中,开始潜心伤寒病的诊治。
 张仲景认为这种疾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体质下降,外界寒邪偏重,正气不能抵御,寒邪直接侵入肌肤,阻遏了气机而出现高热和各 种类似感冒的症状,这与以内热为主的感冒发热是大不相同的,不能使用寒凉药。于是,他大胆地提出了使用温热药来治疗“热病”的方法,用辛温发散的药品发汗 解表,使郁闭于内的寒邪随汗而出。这种辨证论治的思路,使伤寒病的诊治出现转机,而后来“发汗”也就成为中国人都知道的法儿。

  在现代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医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充分的生存空间,近年来在国际上更是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其原因就是中医在古朴深邃的中国古代哲 学的指导下,创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还是中医在西医面前的优势。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框架的创建者就是张仲景。
  人们说,“医门之仲景,犹儒家之孔子”,“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他被尊为医圣,他的书被尊为医经,他的药方被尊为经方。
  医圣祠内,张仲景的墓亭飞檐翘角,万世医宗就长眠在亭下的陵墓之内。站在亭前“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的石碑旁,怎能不让人怀念先贤……

医圣差点错过中医
  当时医术和巫术界线不清楚,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甚们以追逐名利、攀附权贵为荣,而耻于学习医术。
  当张仲景16岁时,父亲带他去拜访南阳名士何颙。何颙以善于识人而闻名天下,一番交谈后,他对张仲景做出了判断:“君用思 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这是史书上有关张仲景的为数不多的记载之一。
  当时在南阳张氏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思维敏捷,辨析能力特别强,又刻苦好学, 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尽得其传,“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距今3000多年 前,甲骨文中,已有“虫”、“蛊”、“疟疾”等疾病的记载;《史记》中已用“疫”、“大疫”表示传染病的流行。 做是古代中国人对传染病认识的“萌芽”。在和疫病的抗争中,古人留下了不少医学文献。《国语》、《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的“五行志”中都 有关于瘟疫流行和防治的文献记载。
  张仲景认真钻研这些文献和《素问》、《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学著作,又向各地名医博采单方、验方,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 验,总结出一整套治疗伤寒和杂病的理论、方药。他几乎耗尽全部心血,写下了《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在总结大量治疗传染病经验的基础上,对发病因 素、临床病候表现、治疗过程等共性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综合分析。书中条分缕析,对疫病传播过程中的征候、脉象,各阶段的审证、辨脉、论治的结果,以 及给方、用药等,进行了有规律的论述。
  据邓拓先生在《中国救荒史》一书中统计, 中国在南北朝时期有17次疫病流行的记载,隋唐五代时期17次,两宋金元时期32次,明代64次,清朝74次,民国6次。古人说“百病之急,无急于伤 寒”。在所有疾病中,疫病是最迫切的问题。
  ———伤寒学派,而在明、清发展壮大起来的瘟病学派是伤寒学派的一个分支。这就是中国医学抗击疫病的主力军。《伤寒杂病论》在疫病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仲景奠定中医之基
  数千年中国史上的上百位名医齐聚一条长廊,他们或长须拂胸,慈眉善目,或清癯冷隽,灵秀聪睿。记者漫步长廊,端详着这些仙风道骨的石刻画像,阅读着他 们不凡的经历,心情由好奇到佩服再到感动:他们是座座令人仰视的高山,贯通古今,连绵数千年。正是这些人一次次“扶正祛邪”,护卫着我们的祖先将灾难踩在脚下,一路走过数千年沧桑曲折而又辉煌壮丽的岁月。注视着他们的画像,古老的中医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
  这是南阳医圣祠的一座长廊,镶嵌着自伏羲以来117位历代名医的石刻画像,据说这是我国目前最大容量的名医画像宝库。记者流连在那些画像前,久久不愿 离去。这117个人,当他们活着的时候个个都名震天下、活人无数,是不同时期生命和健康的最智慧的守护者;而故去以后,化为中国医学天空闪烁的繁星, 光耀后世。
  《伤寒杂病论》太伟大了!这部书提出了中医的核心理论,创建了中医的理论框架,很多内容是终极性的,永远不可超越。张仲景创建了 中医的‘Windows平台’,后世的中医研究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展开的。他对于中医学的贡献,相当于孔子对儒家,牛顿、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
  古人传说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把神农、黄帝两位始祖分别塑造成药祖和医祖,把中医的产生与中华文明的 诞生联系起来。其实,
《黄帝内经》也会聚了从战国到西汉末 年众多医者的智慧。中国人喜欢把神农、黄帝两位始祖分别塑造成药祖和医祖,把中医的产生与中华文明的诞生联系起来,显示出古代文明对医疗的极端看重。

 应用古朴深邃的哲学思想,总结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创建了一套以中草药、针灸、按摩、导引等为主要手 段的综合自然疗法。张仲景集前代医学之大成,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用望色、闻声、问症、切脉等4种方法来分析病人所患的是哪种疾病,以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8种方法来判断病症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他所提出的“六经分证,八纲辨证”的辨证论治理论,为中医学建立了基本规范和框架。1800年后的 今天,这仍然是中医的支柱性理论。
  后来,《伤寒杂病论》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把这两部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人们更把《伤寒论》与《论语》相比,尊之为“医经”,认为“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 明本论(即《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人们把张仲景与孔子相比,尊为“医圣”,认为“医门之仲景,犹儒家之孔子”。《伤寒论》中的113个处方,都是颇 具奇效的经典配方,被后人称作“经方”、“医方之祖”。清代所编的《医宗金鉴》评价《伤寒论》说:“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诚医门之圣书。”
  从晋朝到现在,中外学者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整理、注释、研究、发展而写成的书已超过1700余部,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据记载,张仲景 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 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就足以使张仲景成为万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而由于张仲景的出现,中医具有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才得以流传至今,并且近年来在全世界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

《后汉书》、《三国志》中没一个字提到这位伟大的医者,直到唐代有人写《名医录》,才为他立传。

坐堂医生是太守?
  医圣祠的心脏无疑是张仲景墓。这是座砖砌方形墓,3米来高,一间房子大小,上有挑檐高亭。如果历史没有出错,张仲景在这下面已经长眠了近1800年。 墓的四角各有一个石雕羊头,每个羊头和弯弯的双角被人抚摩得光滑圆润。张仲景博物馆副馆长张兼维说,在中国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义的两个字,象 征着吉祥,所以游人喜欢抚摩石雕羊头以祈福。民间的说法是“摸摸羊头,百病没有”,据说以此为父母祈福最灵。记者忍不住闭目挨个抚摩羊头,讨个吉利吧,什 么能比没病没灾重要呢?
  张仲景墓前,有一块立于清顺治十三年?穴公元1656年?雪的石碑,上书“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墓西侧有一座房子,陈列着张仲景为人把脉的塑 像。张兼维说,这展示的是张仲景担任“长沙市长”期间,在自己办公室为百姓看病的情形。“坐堂医生”这个称呼,就是从张仲景那儿来的。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期间,当地疫病流行,他心里很着急,想为百姓把脉诊治。但当时的官箴规定,太守不得擅进民屋,不能随便接近普通老百姓。怎么办 呢?他想出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群众进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个仔细给群众治病。每逢初 一、十五,张仲景的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后世医生怀念张仲景济世救民的胸怀,就把在药铺里看病称为“坐堂”,称药铺里的医生为“坐堂医 生”。药铺也给自己起名为“某某堂”。
 湖南中医学院教授周贻 谋。周教授告诉他们,张仲景的药方医术在长沙以至湖南地区广泛施行与传播,对湖南医药的发展影响深远。湖南的历代医家大都信奉张仲景的理论,有的还著书对 张仲景的理论进行阐述,如清代长沙陈贤书的《伤寒论笺》,宁乡黄载鼎的《伤寒秘要》、周世教的《金匮发明》,零陵陈德懋的《编次注解伤寒论》等。长沙本地 关于张仲景的传说很多,张仲景的医方过去都称为“长沙方”,学医叫做“问道长沙”,这里的长沙都指张仲景。旧时湖南各地中医师收徒弟,都必行“拜仲景先师 礼”。长沙以前建有张仲景祠,以示对医圣的追念敬仰之情,抗战时期,该祠毁于战火。张仲景祠所在的地方现在是湖南省中医学院二附院,如今那里还有纪念性石 碑。早几年,长沙市中医院改名为长沙市张仲景医院,表达了长沙人对医圣的怀念。

历史在嘲弄医圣?
  这是撰写著名史书《帝王世纪》和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的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写下的故事。皇甫谧生于汉末,和张仲景生 活的时代很接近,他的这段记载和《何颙别传》中关于少年张仲景的记载,是古书中最早的有关张仲景的两个片段。这成为人们推测张仲景生卒年月的重要依据。
  直到唐朝,甘伯宗撰写《名医录》,才为张仲景立传,称他为汉长沙太守。张兼维说,这就像现代人为元代人立传,很多事情已经说不清楚了。其后,为医圣补 传的不乏其人,而以章太炎的《张仲景事状考》、陆九芝的《补后汉书张机传》、黄竹斋的《医圣张仲景传》等尤为著名。
 张仲景对于当时人为什么都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表示奇怪。“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医学没人爱学,大 家的才能和精力都用在追逐名利、攀附权贵上面,张仲景认为这是“举世昏迷,莫能觉悟”。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的只有三点:张仲景是南阳人;他肯定生活在东汉末年;他写了一部伟大的《伤寒杂病论》。其余的一切都若真若幻、似有似无。

医者仁心留美名
  东汉末年,南阳疫病严重,张仲景架起大锅,熬药救人。冬天特别寒冷,很多忍饥受寒的穷人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叫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免费向穷人提供药物。
  “祛寒娇耳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 给乞药的病人。人们吃下“娇耳”、喝下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人们为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 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后来,饺子逐渐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这“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南阳民间流传
 千百年来一直被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医圣爷足可以含笑九泉了。
 的药王孙思邈把自己的书叫做《千金要方》,因为“人命至贵,有过千金”。从 神农尝百草,到张仲景一辈子跟传染病打交道,到孙思邈行医民间,不接受皇帝的征召,历朝历代的名医都展示了难能可贵的理念:不图名 利,爱惜百姓,珍视生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张仲景留下的药方来看,都是在合理、有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单,有的药 方只有几味药,既能治病又让患者省钱。撇开医术不说,就这一点,也足以让现在那些为多挣钱动辄开大药方的医生感到羞愧。

  所幸那个年代的中国有两个集大成的医学奇才,而且另一个医学奇才张仲景的书流传了下来。
  张仲景的书也多次险些失传。没有印刷术,甚至纸张都很少,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文化传承之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唐代药王孙思邈遗憾地说,医生得到《伤寒杂病论》,就像武林中人得到绝世秘籍一样,成为高手,得到就绝不外传。宋代出现的印刷术,给文明插上了翱翔云天的翅膀。张仲景的光芒再也难以遮掩,他的学说逐渐占据了中医临床学的统治地位。

旷世奇书 惊险旅程
  大约在公元219年,年约七旬的张仲景告别了这个世界,也告别了凝聚他毕生心血的《伤寒杂病论》。10多万 字的书只能被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在竹简上传播。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没有了张仲景的庇护,这部伟大的著作只能靠片片的竹简载着,漂泊在茫茫无 边、风高浪险的时间河流中。今天我站在医圣祠回望千年,仍觉得那实在是一段惊险的旅程。
  张仲景去世那一年,山西高平一个叫王叔和的孩子年近10岁,此人长大后博学多才,医术高明,当上了晋朝的太医令。王叔和偶然看到一部医书,见解独到, 论述精辟,令人如拨开云雾见青天。可惜这本书已经是断简残章,连接竹简的绳子也断了不少,书的顺序也错乱了。整理之后,王叔和才知道这是张仲景几十年前写 下的《伤寒杂病论》。读着这部断断续续的旷世奇书,王叔和如同武林高手找到了一本残缺不全的绝世秘籍,既兴奋又着急。
  利用太医令的身份,王叔和决心搜集仲景旧论。他到各地寻找《伤寒杂病论》的其他抄本,终于成功地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 论》。《伤寒论》共10卷,记述了397条治法和113个医方,总计5万余字。之后,《伤寒论》逐渐在民间流传开了。但《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没了踪 迹。
  此后《伤寒论》仍是在民间口诵手抄。由于中医传统的家族传承方式,这本书的传播受到很大局限。唐初名医、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孙思邈就曾经为张仲景的书难得一见大发感慨:“江南诸师得仲景方秘而不传。”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尊重文化成果的时期,国家政权出面对有价值的古书进行了校订和发行。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的书库 里发现了一本“蠹简”,就是被虫蛀了的竹简,叫《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里面的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同,另外还有一些内容,是论述杂病的文句,当 时尚未有人见过,但其文风与《伤寒论》极为相似。名医林亿等人考证后认为,这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较全的抄本,于是将伤寒部分的内容删去,将杂病部分整 理出版,取名《金匮要略》。一般认为,这只是一个摘抄本,并非完整的内容,但其内容已经为后世医家处理棘手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除数以百计的经方外, 《金匮要略》更创造性地总结了十分丰富的医疗技术,如温熨疗法、肛门坐药、灌肠、烙法、洗浴法、鼻内用药、吹耳疗法、灌耳、浸足等等。
  在宋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如今我们看到的就是宋代的校订本。除去重复的,这两本书共载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世代医家几乎众口一词地把这两本书尊为“医方之祖”。
  北宋印刷术的发展对文化传播的重大意义。使那些被校订的古书广为传播,张仲景的杰作就此结束了危险的旅程,走上了广 泛传播的坦途。在对张仲景学说的阐释、研究、争论中,伤寒学派发展壮大,出现了许多分支,蔚然而成大观。

修建祠堂 缘于怪梦
  明朝崇祯年间,兰考廪生冯应鳌染上了伤寒,病情沉重,几乎不治。一天午夜,突然有一黄衣金冠的神人来到病床前,以手抚摩冯应鳌,冯“百节俱活”。于是 他问是哪位神人救了自己,神人告诉他:我是汉长沙太守南阳张仲景,我救活你是千古奇事;我也有千古憾事,你可以为我弥补。南阳府东四里许有祠,祠后七十七 步有冢,岁久湮没,荡为平地,重起墓冢就靠你了。说完神人就不见了。
  冯应鳌并不知道张仲景是谁,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医门的圣人。他病愈后不远千里从兰考赶到南阳,在城东果然看到一座庙,庙内的十代名医像中有一个宛然就 是他梦中见到的神人,拂去尘土,看到画像下是张仲景的名字。冯应鳌向父老询问,得知庙后原来确实有古冢和石碑,相传明初指挥使郭云修建府邸时推倒了石碑, 后来这里就成了菜地。冯找到这块地的主人祝家说明情况,要求买原墓冢附近的地。但祝家觉得他的说法太荒诞,很生气,坚决不答应,说:“要买我的地你就全买 了!买绸缎有挑中间一小块买的吗?”冯应鳌没办法,就刻了块“灵应碑”记述他的故事(这碑现存医圣祠),然后离开了南阳。
  几年后,祝家打井时挖出来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字样(碑存),打井时还出现了种种怪异的事情。于是这事的前前后后就传开了,人们都相信了冯应鳌的说法。
  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南阳府丞张三异募捐建造医圣祠,而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叶县训导的冯应鳌也再度来拜,重刻灵应碑。
  以上这个故事,是记者能找到的关于医圣祠始建过程的资料。我不打算相信这个故事。但为什么会有这个故事呢?翻阅了医圣祠数百年来建造和修缮的记录,我 大约明白了个中原因。医圣祠的修建和解放前的十多次修缮,没有花官方一文钱,都是由医生、地方名人出面集资,即便有官府中人参与,也是以私人身份出现的。 在中国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为一个不相干的古人出钱修建祠堂是很难的,而有了这些灵异的故事,事情就会容易得多。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是谁导演了这些故事,但他 的动机应该是很清楚的。
  写到这里,记者不禁为医圣感到双重的悲哀:与堂皇的孔庙相比,堂堂医圣在传统文化中寒酸的地位令人悲哀;张仲景把医术从巫术中解放了出来,而1400多年后还得借助神鬼故事建起他的祠堂,同样令人悲哀。
  近百年来,医圣祠数毁数建,几乎成了中医兴衰的晴雨表。
  “五千年文化,忽有一落千丈之势……无论杀人之利器、养生之妙诀均以西人为长,中国为短,几欲一扫而空之。”这是1935年南阳一位中医在《南阳医圣 祠墓志发刊辞》中表露的愤慨之情。此时的医圣祠房倒屋颓,一片荒芜。1928年,军阀石友三的部队驻军南阳时拆毁了医林会馆,将医圣祠开成了菜地。石友三 的部队撤走后,倔强的南阳中医界人士先后于1934年、1940年两度修缮了医圣祠。
  中医可以扶正祛邪,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有助于调整身体正常功能,这些观点得到了不少国际研究机构的认可。


在日本,用张仲景原方生产的药品是免检的,日本人对张仲景很尊敬,称之为“张先师”。
  正午的医圣祠很安静,没有风,地上的树影纹丝不动。南阳张仲景博物馆副馆长张兼维说,没有风不代表没有能量,1800年前的张仲景如今仍具有强大的、 可以升级的能量。台风中心都是很平静的,这13亩大的医圣祠没准儿什么时候就成了台风眼。一旦台风刮起来,整个南阳都能带起来。当然,这个台风要刮起来, 需要我们注入新的能量。平常百姓家不可能挂一张吴道子的真迹,你挂不起,挂起也保不住,只有大户人家才能挂得起吴道子的画。所以医圣能量的发挥还有待时 日,随着南阳经济的发展,仲景品牌会越来越辉煌。

仲景经方 花开日本
  医圣祠的一条长廊上有很多石碑,刻的都是名人瞻仰医圣时留下的墨迹。记者漫步其间,无意中看到一通繁体字的石碑,那上面的汉字实在不怎么入流,仔细一 看,后面署的是个日本名字:渡边武。张兼维告诉我:“这个渡边武在日本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是日本东洋医学会原会长。在医圣祠留下墨迹的日本名医不止渡 边武一个,这不,旁边就是矢数道明、寺师睦宗等人留下的墨迹。”
  在医圣祠,张兼维接待过不少来自日本的朝拜者。日本人的拜是五体投 地,全神贯注,敛气屏息,景仰之情发自内心,让旁观的人觉得此时此刻他们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医圣墓前,而中国人来拜基本上都是鞠躬。感觉中国人对医圣的尊崇似乎不够。
  不过日本人不叫中药,叫汉方药。中国传统医学大约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日本化后被称为汉方医,汉方药则是 在其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日本人当然要来拜医圣,汉方医把《伤寒杂病论》看作他们的圣经,把医圣称为张先师,而汉方药大部分用的是仲景原方。在日本国 内,只要是用《伤寒杂病论》所载的药方生产的药品,就不需要作临床验证。
 

世界看好 中医中药
  西方人的惊奇是因为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截然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系统,其支柱是古代哲学,中医则是把古代哲学思想应用于医学领域所产生 的学科。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理论影响下,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的形体组织都可纳入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通过经络的联系,人 体所有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气血津液在其中运行。西医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从手腕脉搏的跳动能了解身体状况,而怎么解剖也找不到 的经络,却能成为治病的依据!
  

南阳盛产 纯正药材
  国家中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金世元在南阳西峡的深山中抓起一把草,他一棵一棵地介绍,最后发现这一把草中竟然有八种中药。
  地处伏牛山深处的西峡向来是重要的中药产区,其实不仅西峡,状如一条苍龙横卧中原大地的800里伏牛山,在古代就号称“天然药库”。中国人自古就相 信,大自然已经为我们准备了战胜疾病的物质,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我们的祖先对天然植物药的认识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伏牛山是一座得天独 厚的宝山,正好处于亚热带和北暖温带分界线上,这里气候温润,立体性气候明显,是华北、华中、西南植物的镶嵌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条 件,使这座大山成为很多中草药的最佳适生地。据专家考证,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收录了1500多种中草药,而在西峡境内就有1328种,其中包括许 多纯正、名贵、珍奇的中草药品种。目前,伏牛山深处的森林植被保存较好,仍是一座天然的中草药宝库。
  在南阳盆地的另一侧,桐柏山蜿蜒曲折,这座山的中草药资源同样很丰富。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耀志说起南阳的这两座“天然药库”就很自豪:“为 什么南阳出医圣?这里有天然的药库呀!800里伏牛山培育了南阳古代发达的医药文化,也为医圣提供了治病救人的足够武器。”
  由于宛西制药的带动作 用,西峡40万农村人口中的一半成了药农。目前,南阳基本建成了南召辛荑花、西峡山茱萸、桐柏桔梗、方城裕丹参、内乡黄姜、邓州麦冬、唐河半夏、社旗板蓝 根等中药种植的龙头基地。2003年,南阳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64万亩,实现产值18.2亿元。其中,南召的辛荑花和西峡的山茱萸被列为河南省 优先重点发展的优质地道中药材。南阳的辛荑花年产量达840万公斤,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0%;山茱萸年产量达35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60%多。
  伏牛山中的山茱萸、辛荑花、裕丹参已分别通过国家原产地认证。而西峡的山茱萸基地、方城县的“裕丹参”基地,更是先后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AP(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基地现场验收。
  除了在中草药种植和制药业上的努力外,南阳这些年没少利用张仲景做文章,先后办过张仲景国医大学、张仲景医院、仲景农贸市场等。近两年的“张仲景医药节”很热闹,但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似乎不大。张仲景无疑是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南阳的一张王牌,但释放张仲景的能量、在 南阳刮起中医药的台风,看来尚需时日。


 


黄帝 轩辕氏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神农氏」 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神农氏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 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讨伐。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时代,黄帝就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 代表人物,人们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他带领中华文明从野蛮向文明发展,从而将他奉为人文始祖。根据《二十五史新篇》:黄帝可能实有 其人,是父系氏族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长。他通过战争,使中原各部落实现了联合,并做了许多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传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脉学介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京城易安(北京)中医药研究院、京城易安(北京)中医门诊部经国家卫生部门、工商管理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设立。京城易安位于北京市中心繁华地段 ——北京东城区朝内南小街16号楼6号,是集中医药研究开发、市场推广;临床、诊疗、休闲养生、会员服务、专利医药技术转化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京城易安秉承厚德载物,仁术济世的企业文化,以弘扬中华文化精粹,发展传统中医中药为宗旨;服务于专家,服务于患者;以名医、名方、名药为特色;争创 中医门诊的第一品牌。并以此为窗口,进行国际间交流,促进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使之成为展示中医药最高成就的平台。   京城易安荟萃了陈文伯、吴定寰、梁贻俊、张士杰、陈彤云、许润三、许彭龄、余瀛鳌、周超凡、宋祚民、方和谦、柴嵩岩、陈大启、裴俊、张祥生、邹树明等 百余位各具专长的国家级名老中医,为内科、外科、男科、妇科、乳腺科、儿科、皮肤科、肿瘤科、骨伤科、针灸科、推拿科的全国各地患者提供高档次服务。



01065129699 01065123899   北京东城区朝内南小街16号楼6号  


 

  许彭龄教授,男,1934年生,河南开封人,国家级中医专家,硕士、博士生导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自1992年起承担北京市及全国著名老中医师带徒的继承工作。

      许彭龄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许公岩(享誉全国著名老中医)学医,精通古典医籍,在50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 的辩证思路。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及其它系统疾病,如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窦炎,慢性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哮喘,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疗效显 著。

      许彭龄教授高尚的医德,高超的诊疗技术,得到了不同层次患者的认可,曾多次参与中央领导及重要人物的医疗会诊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许彭龄教授努力学 习现代医学知识,并能与传统的中医辩证思想相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证,如慢性心功能不全,白塞氏病,雷诺氏病等,屡屡产生奇效,受到了患者的赞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