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舌七绝歌---中医奥妙作者:庭瑞中医论剑
(2023-09-05 10:04:24)若问舌诊有何难,五色动态是关键。 舌部多人重叠影,多重层次要分清。
舌为心窍主脾胃,脑肾肝胰外生殖。 舌淡苔薄胃气存,纵然有病亦无碍。
有根之苔从舌生,紧贴舌面铺均匀。无根之苔厚一片,四围净洁如涂面。
苔之五色分表里,苔之厚薄晓内外。表寒均薄各症兼,邪积苔厚内多实。
腐苔松厚揩即去,正虚邪化阴有余。腻而粘舌刮不脱,痰湿居中阴阳遏。
腐苔如霉或如脓,胃气败坏内有痈。表症薄白腻属痰,用药审慎防变幻。
由白而黄正胜邪,白黄灰黑渐加重。舌苔骤退不渐化,邪气内陷病危急。
染苔一事要分清,枇杷橄榄变黄黑。白苔表湿并虚寒,苔白而滑感风寒。
舌红苔白风瘟起,白苔转黄邪传里。白苔降底湿热伏,白苔粘腻主痰湿。
虚症苔白多明净,舌嫰苔滑为阳虚。苔黄主病属里热,微黄不糙初传里。
黄而干糙里已热,舌苔骤黄阳明实。黑生芒刺或发裂,热深腑实阴液伤。
黄而滑腻痰湿热,黄而舌嫩为脾虚。津润而冷为有湿,边尖齿印亦痰湿。
灰苔主病阴阳辩,由黄转灰热传里。苔灰薄滑三阴结,苔灰黑滑主痰饮。
灰黑渐来里热深,黑而糙裂热极盛。平素痰饮苔灰黑,舌面润滑无险症。
淡红明润气血充,干枯无血气将绝。心火炎上尖赤色,红在两边热肝胆。
头痛失眠舌尖红,内热深重深红赤。舌心干红阴液劫,镜面舌则多主凶。
舌红而绛热传里,舌绛鲜明心胞热。干枯而萎肾涸竭,兼见嗌干命将倾。
绛红少苔或舌裂,阴精将竭命难全。绛而粘腻湿挟痰,芳香化浊神功见。
紫舌主病分阴阳,舌紫苔黄内积热。 青紫浮滑中三阴,酒客瘀血舌紫斑。
中心白滑醉伤寒,紫舌肿大酒毒患。光蓝无苔元气败,冲心危难命难全。
舌蓝苔粉秽浊瘟,黄腻苔浊湿瘟热。黑主热重有阴阳,嫩滑而润寒极殃。
粗涩干焦极热盛,坚敛苍老热壅结。浮肿虚寒亦痰湿,娇嫩齿印病属虚。
纹在舌质如碎瓷,血热阴虚多见此。光剌阴伤病情重,无苔之舌定主死。
舌生芒剌有黄黑,不论先后均化燥。舌体肿大痰热饮,瘦瘪诸虚证更急。
痿降阴亏动无力,舌见淡红气血虚。舌体强硬风火痰,舌强瘫痪入心脾。
赤肿而硬苔灰浊,无力颤动气血弱。伸舌不便病有三,燥寒痰涎病经脉。
舌强语蹇风痰粘,舌歪一侧中经络。吐恶舐舌心脾热,小儿惊风亦常见。
光红无苔病已深,舌卷卵缩命倾刻。熟读舌诊七决歌,再世华佗神话传。
主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
——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
——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
——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乘火位之寒证;
——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
——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
——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肿胀舌合论。实则,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有也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
胖大舌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宜八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类。
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用金匮肾气丸、真武扬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
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补腰健肾膏、肾炎温阳片、肾炎消肿片等。
图解: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两型: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图解:薄白苔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发汗法),……如麻黄羌活之类 ”常见的舌苔薄白而润滑,舌质正常,多属外感风寒症,若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头项强痛。无汗或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风寒解表的麻黄汤加减;若舌质红,苔薄白而润,属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图解:薄白干苔: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升阳益气之法。
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清热养阴类——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
宣肺益气类——通宣理肺丸、通宣理肺口服液、急支糖浆、止咳橘红口服液。
图解:厚白腻苔: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
《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
厚白腻苔主病:主湿、主痰、主寒。
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方选羌活胜湿汤。
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原饮。
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方用温脾汤。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也可按证试用部分中成药。常用的此类中成药有:小青龙合剂、苏子降气丸、止嗽定喘口服液、玉屏风口服液、洋参保肺口服液、蛤蚧定喘丸、生脉散口服液、冠心生脉口服液、活心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益心口服液、安神养心丸等。
图解:白苔燥裂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
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
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等。
图解:黄腻苔: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黄色粉末调涂舌面。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
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
——若淡红舌,黄苔满布舌面,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主病,热入阳明证,气分湿热症,肝胆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种发热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通表里。
——若红舌,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热痰互结,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结于胃肠,尚未至阳明燥实。
——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中焦湿热;胃肠宿食。治宜清热化湿,涤淡导滞。
——若紫舌,灰黄厚苔,苔润而不燥,即为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热病不愈,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霍乱;阴盛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有瘀血。又感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心肾阳衰,霍乱吐泻,哮喘诸证。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活血化瘀。
——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黄苔。夹有白苔,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证央食,可因痰湿内郁,可因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
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黄燥苔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黄燥苔:成因有数种:
(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
(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黄燥苔主病: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
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常用的清热去火药中成药有:清热解毒丸、新清宁片、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等。
图解: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
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3)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
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由于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黄。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薄黄苔: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淫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若薄黄而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里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
——若薄黄而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刚刚进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轻剂以濡养津液;
——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辛凉解表。
上述薄黄苔有伴有:
(1)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2)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剂、银翘解毒冲剂等。
(3)上述症状较重者除可适用上述药外,还可试用清肺抑火丸、竹沥化痰丸等药。
图解:灰苔: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黑”。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
灰苔严格说,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
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轻也。加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等,均可见灰苔。
总之灰苔主病:灰苔干燥,主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脉细数,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腻,主痰湿内阻,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灰苔滑润,兼吐利脉细,主阳虚有寒之阴证,治宜温阳祛寒,如四逆,理中等。
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
图解:黑苔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黑苔:常出现于疾病严重阶段。
《舌鉴辨正。黑舌总论》认为:“凡舌苔见黑色,病必不轻,寒热虚实各证皆有之,均属里证,无表证也。”但当辨吸烟染黑之苦。《中医舌诊。诊察苔色》辨黑苔,灰黑色为黑中带紫;乃邪热在三明经,淡黑色为黑中带白,属寒湿在里;若苔薄而黑如烟煤之色,属中焦阴寒。若中黑而边白质润,为虚寒央湿,多见脾阳不振,或水饮内停。若白苔中满生干黑芒刺,当分润燥;如湿润不碍手,剥之即净,属真寒假热,如干糙而刺手,为寒邪化热,为十二经皆热极;若黄边黑腻苔,为湿热内蕴之征,嗜酒之人尤多见,治当燥湿清热。
黑苔主病:主里、上热极,主寒盛。
若黑灰滑腻苔,为寒湿浊邪停于胃肠之象,主寒饮痰湿。湿痰郁热,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
若黑苔分布于舌之左右,中为白苔,舌色正,干、润适中,为寒实证,为中焦虚弱,外袭之寒邪入于胃腑,致饮食停积不运;主病:中焦寒况;脾胃实热,当温中散寒。
临床多见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胃癌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 暗紫舌:舌色暗紫,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色。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暗紫舌成因有三:
(1)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瘀滞。主病:热邪入血,治宜凉血散血。
(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定,肌肤甲错,黑黯消瘦,主病:营热夹瘀,治宜清营破瘀。
(3)温热夹湿兼瘀,湿与热并,瘀蕴不解,主病:血瘀湿热,治宜化瘀利湿。
由于暗紫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焦黄苔:舌象为苔色老黄而焦,或厚而色深黄,黄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甚。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焦黄苔为胃家实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黄而干者,胃液伤也;老黄焦裂者。热甚也;老黄甚而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黄而燥刺,中黑通尖。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
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部干而少津,呈焦黄色。
黄苔乃胃热炽盛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黄乃胃、肾阴液大伤,故主病:阳明腑实证,脏腑三焦实热,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
又绛舌,焦黄苔,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黄色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伤营血,津液耗损,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由红到绛,令苔色由黄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长期发热不退。治宜清热通里,凉血解毒。
由于焦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舌上津液不足,甚至没有津液。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少津舌多因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阳虚水停,津液敷布不利,不能上承舌体所致。舌色淡白少津,津液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温煦而化生,复经阳气运行而输布全身,若中、上焦脾肺阳气虚弱,则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如腹中停水患者,口舌反而干燥,即是一证。阳虚,则既不能化水成津,荣润诸窍,又不能散布津液而致舌淡白少津。
淡白少津舌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上述舌象如伴有:
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肢体沉重,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者可试用健脾燥湿类药;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软弱者可试用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平胃丸、香砂枳术丸、香砂养胃丸、理中丸、黄芪建中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图解:舌苔薄白,舌质淡白,有瘀斑。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夹瘀舌:前人关于淡白含文献中,较少论及淡白夹瘀(斑、点)舌象,临床确有此类舌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当与血虚兼瘀有关。现代舌微循环研究发现,淡白白舌之凿状乳头内微血管充盈不足,且血流缓慢,血管口径变细,而导致局部血流瘀滞,红细胞聚集,引起局部血瘀而即见淡白舌,边尖可见瘀斑、瘀点。主病:气虚血瘀。血虚血瘀。
临床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重度贫血病人的舌象。
治宜:养血益气活血。常用的中成药有:
——气血两亏:归芪茸血晶、八珍丸等。
——脾肾阳虚:血速升冲剂、再障生血片、生血丸等。
图解:舌色淡白,舌面苔全部脱光,颗粒全无,平滑如镜,舌质似新剥皮之鸡肉。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光莹舌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复,造成营养不良,舌质的不到足够的营养,使舌苔逐渐脱落,又无新苔续生,使全舌淡白而光莹。
另外当辨淡白光莹舌与纯熟白舌和淡白透明苔舌之区别。《伤寒舌鉴。白苔舌总论》:“舌见白苔如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可见亦有白苔厚积之象,为阳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气血双亏。有淡白透明首舌,为全舌明净,被覆一层极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湿亮,《舌鉴辨证》:“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见此者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附……。”即认为此舌由于中阳不振,水湿之气反而上显,出现骤视无苔的透明薄苔,当温补脾肾之阳。当予鉴别。
在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水肿的病人多见此舌。
治宜养胃健脾,补气生血。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等。
图解:淡白湿润舌:舌色淡白,舌上润,或湿润多津。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前者淡白舌为气血两虚,其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气虚则不能生血,或血虚而后又气虚,最终气血两虚。不能上荣舌面,多由于疾病久延,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以十全大补汤之类,缓缓图功。
后者湿润舌为脾虚寒湿淡白舌,其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多因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之,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则舌淡白无华,脾虚无以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则舌体湿润胖嫩。治宜温脾助阳,祛寒逐湿。
临床多见于虚证、妇科大失血后气血两虚证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补气养血类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养荣丸、安坤赞育丸等。
图解:舌色鲜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形等状。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
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毒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面有很多裂纹如刀切状深沟,多见明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川”字,或如直槽者,为热盛伤津,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
鲜红裂纹舌主病: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
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
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舌色鲜红,舌面有散在白色小点,鼓起于舌面,为热毒炽盛,舌将糜烂之兆。或散在白点,凹陷而低于舌面。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鲜红舌白点是由于脾胃气虚,不堪热毒攻冲之象。
鲜红舌白点主病:热鼓炽盛,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治宜清热败毒,养胃清热。
临床多见于心血管疾病心悸、浮肿等病人的舌象。
鲜红舌白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 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即为苍老舌。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老舌多由于邪气方盛,正气不衰,故质坚色苍。《临床验舌法。验舌分虚实法》认为,凡物之理,实则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而且,气尚稚,其质尚嫩,其气已盛,其质则坚。故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且邪热亢盛,气血塞实于上,正邪剧争,致使舌形色坚敛,故多主实热证。
《辩舌指南。辨舌之神气》亦认为舌质坚敛苍老,不论苔色黄白灰黑,病多属实。
《察舌辨证新法。黄苔类分别诊断法》认为,不反舌质有老嫩,苔色亦有老嫩之不同。凡苔色深浓枯暗质暗为老色,或老苔亦主实证。其中老黄色苔,为胃中阳气旺盛之候。黄如炒枳壳色为胃阳盛极,阳亢阴虚之候,黄黑相间,如锅焦黄色,抚之棘手,看之不泽,为胃中津液焦灼,口燥舌干之候。亦有阳气为阴邪所阻,不能上蒸而津液缺乏。
《临证验舌法》也指出,舌青苍老,是肝胆邪盛,宜泻火精肝饮治之;黄而苍老,为啤胃两经邪盛,宜泻黄散治之;赤而苍老,为心与小肠邪盛,宜泻心汤;白而苍老,为肺与大肠邪盛,直泻白散;黑而苍老,为肾与膀眈邪盛,宜清肝饮。
现代研究认为:舌之苍老当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减低而交感神经张力亢进有关,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粘液分泌代之。
老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鲜红干燥舌:舌色鲜红或深红,舌面干而少津。
http://www.med66.com/html/upload/20062wa77851265802260028
主病及相关研究:《舌鉴辨证》:“红嫩无津舌,全舌鲜红,柔嫩而无津液,望之似润而实燥涸者,乃阴虚火旺也。”在外感病中,热邪入里,营阴受损,津液被劫可见此种舌象。或为内伤病中,素体阴亏,久病气血俱虚,津液不布,虚上上浮,失其清润而成。若仅在舌尖部鲜红而干,其余为淡红色,则是心火独旺之征候。
鲜红干燥舌主病:
——主热邪入里,营热津伤。治宜清营养阴。
——主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
——主心火独旺,治宜泻心火导热下行。
总之凡因暴泻、消渴而致气阴俱伤,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之鲜红干燥舌,均可立清热生津,滋阴降火之法。
由于鲜红干燥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浅学医理已多年,精微奥旨岂敢言.
阅历自信知症处,不敢秘密载简编.
有病先要望气色,面色光泽病易痊,
赤红如潮血虚极。实火唇红并口干,
口唇白者阳分弱。鼻孔红燥肺火炎,
耳疼肾热或君火。心热舌红又燥烦。
肝肺有热现于面,左肝右肺见两颧。
面色青黑肝肾亏,白主气虚宜培元,
色若黄滞脾有积。眼下青色定主痰,
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难全。
色见生气如何认,青如翠羽黄蟹解。
赤似鸡冠白豚脂,黑如乌羽俱能全。
面色难治亦当辩,白如枯骨黑炱烟,
青若草兹红衃血,黄似枳实寿难延。
虫积口唇主白点,似肌吐酸腹痛缠。
阳虚腹痛按即止,按之转甚食火痰。
脐腹疼痛少阴证,小腹疼痛厥阴寒。
察眼观色辨虚实,先视瞳神清浊焉。
清者无病浊有疾,浊而散大肾虚传。
瞳神枯小肾有火,绿水灌咮医亦难。
黑睛高起肝之实,淡红浸睛血虚烦。
小眦淡红心虚悸,大眦红者心实燔。
眵多不结肺气虚,眵多而结肺火煎。
白睛红者肺有热,红甚破血散风寒。
白睛青者肺肾弱,白睛黄者不一般。
深黄一定主湿热,黄如败草是气寒。
黄如金灿肺有火,胆虚口苦睛黄边。
脾实热极眼皮肿,虚肿不红又不坚。
复看舌胎分表里, 红黄有火清即安.
阴虚之极胭脂舌,实火便赤兼舌干。
火之深者黄多燥,脉实下之莫迟延。
黄滑有寒宜温表,白滑便常是阴寒。
白滑里寒温中急,白涩里热黄滑寒。
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热在里饮达原。
舌黑原来分数种,仔细观察要心虔。
火极似水生芒刺,误服热药丧黄泉。
水极似火气息冷,回阳救急妙同仙。
肾气虚极舌胎黑,滋阴润燥莫迟延。
精液枯极舌燥黑,回阳八味妙通玄。
瘟疫舌黑皮自脱,先下后清自然安。
惟有伤寒辩阴阳,察形的当病易痊。
阳证心烦身恶热,阴证声低体畏寒。
阳证气粗兼口臭,阴证蜷卧并懒言。
阳证谵语目如火,阴证郑声理旧言。
阳证面红思饮水,阴证面青闭目眠。
七日以前若误下,转成漏底病难痊。
定要问病知来历,细心察实病易痊,
畏风一定是伤风,畏寒一定是伤寒。
伤风发热身有汗,壮热无汗是伤寒。
不思饮食定伤食,脾虚健脾自安然。
喜饮冷水知有火,好饮热汤是有寒。
阳虚自汗气不足,阴虚盗汗不归元。
血虚五心多内热,气虚时常体畏寒。
阴气冲阳耳鸣闭,阳气限阴腹鸣弦。
冬至以后多阳症,夏至以后阴症缠。
暑伤于肺多烦喘,暑扰于营汗不干。
血不养筋为拘挛,气湿争热肢肿痛。
湿伤筋骨成痿弱,眉棱骨痛有风痰。
牙床经肿阳明热,牙床红肿胃火焮。
腰痛耳鸣肾气虚,头痛耳闭是有痰。
口苦胆虚并心热,口酸肝实虚命元。
口辛脯热脾上乘,脾家有热口常甘。
口淡胃热或虚元,口咸肾热宜滋水。
腰痛宜分寒与湿,腰酸房劳不待言,
劳神头眩心怔忡,肥人头晕多主痰。
色欲头昏腰膝软,气虚头晕神不全。
风肿皮肤多淋闭,气肿时消又时旋,
食积肿来肚腹痛,血肿皮肤赤脉缠。
阳水肿兮小便涩,阴水脾肾两虚看。
上肿下消宜发汗,下肿上消贵培元。
手陷起迟知水肿,手陷随起气使然。
朝宽暮肿血亏损,暮宽朝肿气虚传。
脱肛不痛气血弱,脱肛肿痛风火连。
昼疟表邪兼补气,夜疟补血并疏肝。
化痰消积更利水,虚者补之始能痊。
痰热流走疮疡见,痰寒凝结在胸前。
寒胜则痛火胜肿,风麻湿麻木气滞。
气郁结者胸胁痛,湿郁周身痛不安。
痰郁气喘多胁痛,血郁四肢无力焉。
肝气痞塞胸胁胀,脾气不升头昏眩。
中风脉浮手足暖,中气脉沉手足寒。
腹满时痛为不足,腹满有余痛缠绵。
痛在泻前为实积,痛在泻后是虚元。
咽痛红肿三阳热,咽痛不渴三阴寒。
气虚血热必发疹,表虚里实使之然。
病系假寒清内热,病系假热温真元。
胎前宜凉疏兼补,产后温补逐瘀先。
真阴将亡小便绝,真阳将脱面红鲜。
面青舌红子可救,面赤舌青子难全。
真阴将亡小便赤,真阳将脱面红鲜。
阴证脱兮眸子暗,阳证脱者见鬼牵。
初病实热苦寒用,病后虚热宜甘寒。
实而误补犹堪解,虚而误攻命难延。
如此望闻问的当,方才切脉细心研。
略言大概虚实理,神而明之世称贤。
高明阅之休见哂,人间捷效小补焉。
若问是篇何人作,亚拙山人在鱼泉。
证候
证候云者,乃概括诸般之病状而言。种类颇多,范围至广,而于诊断上之关系,殊深密切。就中如舌苔之变化,寒热之真假,乃至神色声音之观察,皆为西医所不屑道。而国医则视为临床医典中之鸿秘焉。抑犹有言,国医之所以为国医者,亦于是乎在,舍此而欲他求,吾未见其有得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下例所举,不过全豹中之一斑耳。
1验舌:
前人验舌之法,系将整个的舌,划分数部,如前中后左右,以配脏腑。说近于鑿,殊不可信。吾人就临床上之经验,以为舌之诊察,应分舌本与舌苔。舌本者,即舌之体质,舌苔者,即附着于舌面之衣也。其它凿说,概不与焉。盖验舌本,可以辨气血之障碍。验舌苔,可以明胃肠之变。故本书于验舌,固重视其苔,而同时亦兼察其本也。试约略分述于下。
白苔:微白而润者,为表寒。白润中黑者,为里寒。白而滑者,为水邪。白而厚腻者,为中湿。白而干燥者,为津伤。白如积粉者,为疫疠。同时更宜兼察其舌本,如舌本淡红者,为阳气不足,红者为化热之渐。淡白者,为血虚。萎白者,为亡血。
黄苔:微黄而润者,表证失汗,热郁于里。纯黄而干者,为阳明府热。纯黄而腻者,为湿已热化。纯黄中黑而燥者,为热甚伤津。(以上苔色,皆属鲜明。若见晦暗者,多属假象。即前人水极似火之谓。临床家应加以郑重注意)舌本鲜绛者为里热已炽。余则可与上述之舌本互参。
灰苔:有寒热之别。如纯灰而润,舌本淡红,或暗紫者,为寒邪直中三阴,及伤生冷。(倘服药后,而苔转微黄色者,生。见灰缩者,死。是宜注意及之。)灰而腻,舌本淡红者,为寒湿,此属于寒者。灰而干燥,舌本深红,或鲜绛者,为里热已炽,胃液受伤,此属于热者。
黑苔:见之者皆属危候。亦有寒热之别。如纯黑而润,边底淡白,舌本不红者,为阳微寒甚。纯黑而干,舌本不红者,为脾阳将竭,水精不布,此属于寒者。纯黑而干,边底深黄,舌本红绛者,为府热亢甚,此属于热者。(即前人火极似水之谓。)
浊苔:其色驳杂,而姤腻如浆,凡胃有积滞时,多见之。但有寒热虚实之别。如浊而白滑者,为寒积。浊而黄燥者,为热滞。浊而拂之不去者,为邪实。浊而拂之剥离者,为正虚。舌本,可与首节白苔下参照之。
裂舌:苔中呈裂纹,如界划之状者。裂而干白者,为寒积胸中,脾津不布。裂而燥黄者,为热极伤津。裂而纯黑者,为胃阳将竭,津液枯涸。而舌本亦有见裂纹者,无论平时病时,皆为中气衰薄,饮邪内聚之征。其它舌本之诊候,与前互参可也。
剥苔:有全部与限局之分。凡剥之见于全部而润者,为中气虚寒。干者,(即前人所谓镜面舌。)为阴虚液竭。其剥之限局于一处,或在中心,或在左右,厥如钱如条者,皆为中有积饮。今人每视剥苔为阴虚者,殊与事实不符。其有腻苔中,兼见局部剥落者,亦以阴虚名之。几何而不杀人也。吁可慨哉。舌本之参证如前。
刺苔:乃因舌面乳头燥硬,扪之如芒刺也。(即俗所谓杨梅苔。)刺而深黄者,为热邪内陷。刺而灰者,为少阴热结。刺而黑者,为不治之候。舌本鲜而刺者,为热甚亡阴。余皆无刺可觅。
按上述外,尚有其它多种之舌别。如卷舌、萎舌、硬舌等。前人言之綦详,恕不备载。又苔之生成,必由根达尖,故病重者,其苔满布,轻者,乃不及尖。而苔之化也,则与生成为反比。故病解时,必先化其尖,而后及其根,已成为临床上之公例。至前人所谓苔之在尖者,主某病,殊属非是。盖未有根无苔,而尖独见之者。此亟应纠正其谬误焉。
2察色:
有苍、黄、赤、白、黑之分。例如色苍者,多属寒。黄者,多属湿。赤者,多属热。白者,多属血虚。黑者,多属水病。其详分隶于各该主证下,参照自明。兹不赘述。而其要点,在鲜泽与暗晦之间。色泽者,其病易差,色晦者,其病难已也。
恶寒:此为自觉证状。盖言病者自觉寒冷之可畏,但有真假虚实之分。例如抵抗不足,卫气衰弱之恶寒,惟遇寒时,始呈畏怯之状,此属于真者虚者。反之热被寒郁之恶寒,虽在夏月,亦有非御重棉不可之势。此属于假者实者。恶寒而限于局部者,如金匮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是也。大都恶寒,除由于阳虚者外,属表证者居多。
发热:此为自觉而兼他觉的证状。盖言病者医者,皆能感觉其热度之如何也。亦有真假虚实之分。例如壮热不减,烦渴便燥,脉数而实,小溲赤涩,发言壮厉,此属于真而实者。反之,热而不壮,且有起伏,燥渴不欲饮,便秘溲浊,脉大而虚,或细弱,语声低微,脚下不热,此属于假而虚者。其局部发热,而身有恶寒现象者,乃将发痈肿之征。他如疟疾、阳明府实、虚劳等,发热有定时者,名曰潮热,以其如潮之有信然。
大便:此种证候中,关于泄泻、滞下、便秘之寒热虚实,前人所言者,多有可取,无俟申说。惟于滞下便秘二端,尚有补充之意见,试略言之。滞下之属于湿热者,其初期,亦必因滥食生冷,或腹为寒侵所致,必无由纯热而成者,此应补充者,其一。便秘非仅由津血虚涸使然,而阳虚失化者亦有之,此应补充者,又其一也。
小溲:此种证候中,属于闭、癃、频、数、遗尿、淋浊等之寒热虚实。前人已辨之甚晰,二烦赘述。惟须加以说明者,仅在其色之清浊耳。通常皆认溲色黄而浊者,为热。殊不知凡患湿病者,其溲皆浊,于此而亦可谓之热乎。故其着眼处,应于清浊上辨之。如黄而清者,始属于热。白而清者,则属于寒。白而浊者,属于寒湿。黄而浊者,乃系阳为湿郁,故肾阳虚损失化者,亦多见之。
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但有寒热之不同。例如喜热、恶寒、苔白、肢冷、吐蛔、脉弦迟者,为寒。喜冷、恶热、烦渴、泛酸、苔滑、脉洪者,为热。又呕吐清水甚多,不生渴感,而胸中反觉舒畅者,盖缘夙欲所致。此又不可不知也。
呕逆:即古之所谓哕。喉胸间呃呃作声而无物也。但有虚实寒热之别。如伤寒发汗、吐、下后,下利日久,及妇人产后等,皆虚之例也。饮食停积,暴怒气逆,及阳明热结失下等,皆实之例也。然虚实中,又当脉苔参合,辨其寒热焉。
嘈杂:其状似饥非饥、懊憹不宁,病经发汗吐下后,及小儿食积时,多见之。
齘齿:齿牙相摩作声也。除痉厥外,多见于睡眠中。小儿胃有积滞时,每呈此种状态,成人则罕见之。
口渴:渴必喜饮。例如伤寒阳明病,温病、三消等,皆是。倘欲饮而不喜咽,如伤寒少阴病、湿病等,由于中寒脾津不布者,皆干而非渴他。设使喜热饮者,则亦中寒之类耳。
口靡:口腔舌面布,如糜粥之浑浊物也。多由中寒脾败所致。大概伤寒湿温,初病时为苦寒之剂所伤,或重用滋腻者,多呈此状。时师以为热邪伤阴,是认糜烂为口糜,殊不可从。
痞满:胸中气机阻滞,痹而不舒,按之濡软,为一种无形的障碍也。见之者,皆由脾胃虚寒,中阳失化之故。俗谓肝气横阻,良堪喷饭。即以旧说论,肝主疏泄,岂有不能泄其痞满,而反增其痞满者乎。盖亦不思之甚矣。
肿胀:肿由组织侵润而起之病变,故多见于全身,如水肿是。胀为水液蓄积而来之病变,故仅见于体腔。如胸水、腹水是。但有充血与郁血之分。大凡充血性者,皆属于热,郁血性者,皆属于寒。
积聚:有形固定而不散移者,为积。为形散在而非固定者,为聚。积之病变在形质,如瘀血癖块等是也。聚之病变在势力,如肝气胃气等是也。
咳嗽:无痰有声曰咳。有痰有声者曰嗽。皆有虚实之别。如肺劳则属于虚,痰饮则属于实。惟咳之中,寒热均有,而嗽则有寒无热也。
哮喘:哮与喘相类似,哮为呼吸紧迫,喉中如水鸡声。喘乃呼吸急促,息粗有音。但哮属于寒,喘属于热。故哮虽有寒包热者,而其原因究由于寒也。喘虽有积饮而致者,然其原因,究由于阳气上逆也。
上气:其状似喘,口张肩息。但觉气由脐下上冲,此缘肝肾下虚,不能潜纳使然。但须注意,上气固有兼痰喘者,惟痰喘非必由于上气耳。
短气:呼吸皆短。即仲景所谓,短气不足以息者是也。但有虚有实,如病后、产后、及高年正虚,皆虚之例也。如饮食壅滞,皆实之例也。
瘖哑:语言失声也。但有虚实之不同。虚者,如久病正虚,津血枯槁是也。实者,如寒邪外束,及先感而后食冷物者是也。惟无论虚之与实,皆系间接。他如白喉、喉痹、候头结核等,乃由直接伤其音带故耳。
鼻冷:鼻尖有他觉上之冷感也。此为中阳衰败,故虽表热甚者,亦当于解表中兼顾及之。
鼻扇:呼吸时鼻孔扇动,为肺气将绝之征。凡病之末其,见此状态者,皆属危候。小儿麻疹时为尤甚。
鼻煤:鼻孔色黑,如着烟煤状。此为阳毒热极所致。见之者多属不治之证。
颠狂:颠之为状,沉默寡言,失其常态。狂之为状,妄言诟詈,昏不识人。故颠系神经郁滞,多见于末其之忧郁病时。狂乃神经错乱,每显于极度之实热病时。盖前者为阴性,后者为阳性,即书所谓重阴为颠,重阳为狂是也。
失神:知觉迟钝,神志不清也。神经衰败者,每易见之。他如伤寒,湿温,滥用苦寒,真阳被伤者,亦多呈此状。
郑声谵语:郑声者,即郑重言之,语多重复,而其声低微。谵语者,即乱言无次,如见鬼状,而其声洪厉。郑声属虚,谵语属实。
头眩:头部昏晕,如坐舟中。例如脑贫血时见之,病痰饮者亦见之。
耳鸣:耳中作响,如闻风雨声。例如气虚、精损、肾衰、暴怒、及痰饮格拒等,皆见之。但有虚实之互异。凡手按之而响剧者,为实。按之不响,或微减者,为虚也。
惊悸:恐慌之由他动而起者,为惊。由自动而来者,为悸。而其原因,则皆为神虚。故惊悸多见于心肾不足之人。惟悸则有独见于水饮病者。
多寐失眠:多寐系嗜眠,失眠乃不寐也。前者为神经疲劳,后者为神经兴奋。但均有虚实之别,当与其它之证状,及色脉等参合自知。
项强脊强:皆为肌肉紧张,转侧不遂之状态也。例如伤寒中风之太阳病,及小儿痉病等皆见之。
拘挛:四肢搐搦,不能伸展也。凡病见此,皆为病邪入脑之征。证象殊恶。例如伤寒、温病、痨瘵之末期。中风、及小儿惊痫等,均呈此态。
麻痹:筋肉疲滞,麻木不仁,此末梢神经之为病,而虚实皆有。虚者言其正虚,例如营养不足,气血衰败是也。寒者言其邪实,例如风、寒、湿、三气交阻是也。
痿废:组织坏死,肢体废而不用也。例如偏枯、瘫、痪等,皆是。
战栗:战为振振动摇,栗系皮肤粟起。例如伤寒、温病欲解时,则作战,此乃正与邪争也。暴感寒邪,则见栗,此因卫气郁闭也。
厥逆:谓四肢寒冷。与内经之大厥、颠厥,由脑出血与充血而成者迥异。但二者有别。寒及肢膝者,为厥。寒在四末者,为逆。厥系阳伏,逆乃阳虚。故伤寒厥阴病,多见肢厥。而少阴病,多见四逆也。
自汗盗汗:醒时汗出,曰自汗。寝时汗出,曰盗汗。但自汗有虚有实,而盗汗则仅有虚之一种。例如伤寒阳明病、中风、温病之自汗出者,为实。亡阳、卫虚之自汗出者,为虚。而盗汗皆系无意识神经之虚性兴奋所致。故有虚无实也。
上视歧视:上视系眼球上戴,歧视乃视线分歧,前者多见于痉厥,后者多见于虚损。盖一则目系紧张,一则神经衰惫故也。
散瞳缩瞳:瞳孔之散大缩小,其病变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例如小儿痉病、虚脱,及热病之热已入脑时,(即前人所谓热入心包。)皆见散瞳。小儿痫病、中寒、及各种痹证等,皆见缩瞳。
露睛:睡眠时目睛显露,由于脑力衰微,神不内敛。例如老人、气衰、小儿慢惊,及病后正虚等,皆见之。
阴缩囊缩:阴茎肾囊收缩也。但须知者,上述两种证状,多有连带关系。不能截然划分。盖阴缩时,每并见囊缩,而囊缩时,亦每并见阴缩焉。例如伤寒脏结之入阴筋者(即阴缩之谓)寒疝、及温病之热入厥阴等,皆呈此状。而其原因,则多属于寒。
肌肤甲错:肌肤枯糙,扪之如鳞甲错逆,此系内有干血之征。例如血痹、虚劳等末期,多见之。
癍疹:癍则成片,发由肌肉。疹则为粒,出自皮肤。例如伤寒、温病之已至阳明者,多发癍。风湿多出疹。但于此有须加以说明者,普通所谓麻、(疒昔)、痧、(疒立/口)等,皆疹之类也。
诸痛:皆属血郁气滞使然。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大都为寒证。个中虽有阳气被郁而痛者,然其原因毕竟属于寒也。世固有明系痛证,清散之而反得愈者,此盖由阳郁热化而来,时间性有不同耳。
诸血:凡血证之来,皆由血管破裂而招致之。但有寒热虚实之区别。例如肺病之咳血,下虚上盛之咯血、吐血,及脾肾不足之下血、尿血等,皆属于寒者、虚者。伤寒太阳病之衄血,厥阴病之下血,及内经热移膀胱之溺血等,皆属于热者实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