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素问》虚邪贼风论看中医养生智慧

(2023-03-07 04:19:24)

摘自2023-3-6中国中医药报
贾海忠 慈方中医馆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上古时期的圣人传授知识给后人
“夫”字在这里一般解释为发语词,表示要开始说话了,而且它并不是无意义的发语词,代表强调的意思,当古人要开始讲一个重要问题时常会用“夫”字。
“上古”一般是指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或称为“上古时代”“远古时代”“三皇五帝时代”。
“圣”的繁体字是“聖”,由一个“耳”、一个“口”和底下一个“王”字组成。“耳”代表感知,“口”代表表达,“王”是上边一横加底下一个“土”字,代表通达天地之间一切事理。因此,能够感知并讲出天地之间真理的人方可称为“圣人”。
在古代常把“神”“圣”合在一起使用,前面讲过,变幻莫测谓之神,阴阳不测谓之神,即所有东西之间有一种联系——神,这种联系变幻莫测。“神用无方谓之圣”,“神用无方”表示不偏不倚、发挥没有倾向性的影响,所以“圣”就是没有偏向性的“神”。在《黄帝内经》中,“圣人”是指中正和众、一视同仁的人。
“之”是对“之”前的词进行强调。
“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攵”,“孝”的上边是“耂 ”,下边是“子”,“耂 ”代表年岁大的人,“子”表示下一代,“攵”是从前老师惩戒学生用的戒尺,用于敲打。因此,“教”是年岁大的人传授给年岁小的人经验知识,不听话时还得敲打。在《黄帝内经》里,“教”的涵义即传授。
“下”在《黄帝内经》中使用频率极高,其涵义有下方、向下、下端、低下、后人,与上、高是反义词。在此处“下”是后人的意思,是指比圣人知见少的人,比圣人境界低的后人。
“也”是对“也”之前内容表示肯定与强调。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这句话两头都有表示强调的词,说明后面要讲的内容很重要,都是上古圣人教育后人的箴言。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上古时期的圣人传授知识给后人时。
皆谓之虚邪贼风
都一致严肃地告知,虚邪贼风是损伤正气的外邪和造成强大伤害的风邪
“皆”字上面是“比”,底下一个“白”。“比”就是把近似一样的东西并列放在一起,“比”字就像两个人并列,“白”是日光照射,意为显而易见。因此“皆”的涵义就是显而易见的一致。我们再看含有“皆”字的其他字:第一个是“谐”,就是所有言语一致,相当于“和”;第二字是“揩”,即擦抹干净;第三个字是“階”,是“阶”的繁体字,是用于衔接高低两处的,台阶就是供上下通行的建筑;第四个字是“楷”,是统一的典范、法式,是标准;第五个字是“锴”(ki),意为质量较好、不掺杂质的铁。可以看出“皆”字表示显而易见的一致、全部都是一样。
当说话用“谓”时,表示所说内容真实、可靠、可信,可作为其他讨论的基础,因此“谓”字不可随意乱用。《黄帝内经》中“谓”的涵义有二:一是严谨地称为;二是严肃地告知,告知的事情是真实可靠的。
“之”是对“之”前的词进行强调,“皆谓之”的“之”就是强调“谓”。
《黄帝内经》里有将近200处用了“虚”字,通过综合分析,“虚”字的涵义包括不足、不实、不满,也可作为动词使用,表示“使虚”,常用的词汇有虚实、盈虚、盛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和肝虚等。
“邪”是指外来或内生的致病因素。在大家印象中,“邪”与“正”相反,实际在《黄帝内经》中,“邪”与“真”相反,与“邪气”相对应的就是“真气”。《黄帝内经》中“真气”是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空气和阳光等,而“邪气”是指侵入人体导致疾病的外来因素。
“虚邪”是损伤正常人体正气的外邪,是反时令的病邪。比如夏天受热中暑,这不叫“虚邪”,而是“正邪”,但如果夏天乘凉生病,这个寒邪就是“虚邪”,因为寒邪与时令不一致。“正邪”是人体虚弱时导致疾病的条件病邪,像身体强壮的人在夏天晒一晒不容易中暑,但是体质弱的人就特别容易中暑,即正气不足、人体虚弱时,“正邪”就可以导致疾病。
“贼”的繁体字是“賊”,左边是“貝”,右边是“戎”。“貝”基本是指贝壳,古代人们交换物品时会以一种非常精美的贝壳当作货币使用,因此“貝”代表财物。“戎”代表武器。“贼”字把财物与武器放在一起,是抢劫财富的意思,那么抢劫财物、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就叫“贼”,这种行为亦称为“贼”。在《黄帝内经》中,“贼”指造成强大伤害的邪气,是故常说“贼伤人者也”。
在《黄帝内经》里,“风”的涵义有三方面:一是流动的气,如自然界刮的风;二是致病因素之一,具有风特征的致病因素称为风邪;三是风邪导致的疾病,如中风。
“贼风”就是对人体造成强大伤害的风邪。
下面谈谈虚邪与贼风的关系。一般而言,虚邪即是贼邪,虚风即是贼风。《灵枢•岁露论》里讲冬至这一天后,“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正常而言冬至后天气是变冷的,但是从南方来的风是热风,是反时令之风,这时就称为“虚风”,伤人非常厉害。这里清晰地阐述了虚邪就是贼邪,虚风就是贼风。
“皆谓之”可翻译为:都一致严肃地告知。“虚邪贼风”可翻译为:损伤正常人体正气的外邪和对人造成强大伤害的风邪。
避之有时
要及时避免接触虚邪贼风
“避”是由“辶”和“辟”组成。“辶”字义是忽走忽跳、连跑带跳,所以含有“辶”的字都与跑或跳相关。我们看几个含有“辟”的汉字以便把握其涵义:第一个字是“劈”,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如劈柴;第二个字是“僻”,是指远离人群中心,跟一般人合不来,如乖僻;第三个字是“霹”,即雷电轰击,如雷把树霹了;第四个字是“壁”,就是墙;第五个字是“襞”,是衣服或某些器物上的褶子。通过这些字我们可以看出,“辟”是开、分的意思。因此“避”的字义是走开、不相遇,如避开。在《黄帝内经》中“避”的涵义就是隔开、让开、走开、不接触、不相遇。
“之”在此是一个代词,“避之”就是避开虚邪贼风。
《黄帝内经》中“有”的涵义就是可见的存在、可以直接感知的存在,只要我们能感知到、能看到的都属于“有”。
“时”是一段持续的存在,是一个自然时段。
“有时”是指虚邪贼风出现、存在的这一段时间。
“避之有时”就是说要及时避免接触虚邪贼风。

汉唐时期柏实在养生服食中的应用

 (2023-03-07 04:13:34)[编辑][删除]

摘自2023-3-6中国中医药报
郭幼为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柏实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中药材,其声誉的获得一方面是基于自身药效,另一方面则基于某些树木崇拜的心理因素。本文追寻汉唐史上的柏实,重点从中医药用、服食养生等方面进行深层探讨,从而揭示其横跨药、饵、养生三维度,并能够探寻到药用、食用以及养生三者兼具的历史文化因子。
柏实的药用植物志
从《神农本草经》到《新修本草》再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便会发现,柏药在中国古代的本草典籍中亦呈现如下几种特点。
柏树入药部位和附属品在逐渐增多。《神农本草经》中记录了柏实、柏叶两种;在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中柏树的皮、枝、根以及附产品子仁等大量的出现在典籍之中。到了明朝,李时珍便综合以上诸家所说,构成今日柏树的药用体系。
在《神农本草经》中柏实位列上品。该书与古代方士存在历史渊源关系,其三品分类或是受到方士服食成仙思想或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而在该书关于柏实的记录中也多记有成仙的基本条件,即“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等词汇。柏叶也在道医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被附着了更多的宗教意味。除继续录有“不饥”“不老”“轻身”“延年”“发不白而长生”等字眼。最明显的莫过于陶弘景提示用柏叶入药时要“忌取冢墓上”。为何要忌取冢墓上的柏,冢上松柏一方面是如《史记》所云,“松柏为百木长也而守宫阙也”,看重了松柏的这种具有宗教权威的社树性质,可以镇压诸邪。另一方面因松柏寿命较长,人们往往种植松柏来寄托对亲人友人的哀思。正如前述《新修本草》逐渐清除宗教鬼神痕迹一样,这种忌“冢上松柏”的提示在《本草纲目》中便没了作用,李时珍转引陈承的说法“陶隐居说柏忌冢墓上者,而今干州皆是干陵所出,他处皆无大者,但取其州土所宜,子实气味丰美可也”,使各处之柏皆可药用。
柏实的药食同源
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凡食性与药性相顺,会增强药物的作用;食物与药性相反,会降低药物的作用。
早在汉时,柏实在房中养生与治病驱疾方面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使得其在当时需求量可能已经很高,所以崔实才会在《四民月令》录有,“七月收柏实”。到了唐朝,柏子仁也是唐朝重要的土贡药品之一,成为雍州(包括今陕西、甘肃的大部分及青海额济纳等地)、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县)、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代州(今陕西米脂、佳县地区)等地的道地药材。而因为对柏子仁需求过多,导致采集量加大,使得唐时一些区域资源不堪重负,出现资源枯竭的现象。《新修本草》即说柏子仁,“唯出陕州、宜州为胜。太山无复采者也”。而早在西汉时期,柏脂就已成为重要的药材商品进行买卖,这在西汉时期成书的《范子计然》中有所体现,“《范子计然》曰:柏脂出三辅,上价七十,中三十,下十”。而早在汉代及以前,柏实也广泛用于疗病祛疾,这在出土医药文献与两汉时期传世文献可以找到佐证材料,如在《武威汉简医方》“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中即可见到柏实的身影,该方是具有房内养生功效,主要用来疗治男子有七疾及七伤。而疑成书在汉代刘向之前的房中类著作《素女经》中,同样具有房中养生性能的茯苓散中也有柏子仁,久服该散不但长生延年还“老而更壮”。此外,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也有柏叶汤方的记载,用来疗治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从《本草经集注》《千金翼方》对柏实的辨证施治情况来看,柏的叶、节、子、仁、皮等部位都具有疗病功效且药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且在敦煌文献中有柏叶以及柏叶和槐皮配伍成生发及治头风痒白屑膏方和洗百疮方。从汉唐时期的方书《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以及敦煌出土文献、龙门药方来看,以柏命名的丸、膏、酒等剂型已相当完备且内外兼有,疗病的范围也较广。
柏实的服食辟谷
唐朝诗人李颀在《送王道士还山》便提道,“嵩阳道士餐柏实,居处三花对石室”。事实上,服食是道教医学养生术中外养的重要方式。就柏来说,汉晋间的一些典籍中(《晋书》《梁书》《异苑》《博物志》)都有记载柏叶等在荒年可助粮充饥的记录,且食完后无饥饿感。而道医陶弘景也认为,柏叶与柏实“亦为服食所重,炼饵别有法。其脂亦入用”。而在疑似魏晋时期道教著作的《大清经》中亦有“服柏脂法”,反映了当时服食柏实之盛。到了唐代,道医的另一著名人物孙思邈亦在其撰就的《备急千金要方》“服食法”中记录“饵柏实方”,在其之后撰就的《千金翼方》“养性服饵”“养老食疗”中亦有“彭祖延年柏子仁丸久服强记不忘方”的记录,来指导时人服用柏实。而在敦煌出土文献中亦有记录,可见这种服食松柏槐的影响范围是较广的,如道家医方残卷中也有“临川何诠廿四岁传得方”其配方的药物为“松五两、柏花五两、侧柏者,兼绝人行处者妙”。而佛家服食养生方是受道教的影响,服食的植物种类是大同小异的,所以在敦煌出土文献佛家医方中我们亦能看到柏子仁的身影,如佛家医方第二种残卷中有柏子仁,它也与茯苓、茯神等十六味药一起组成方剂,服食该方可以“清雅、骨健身安、不惊疑、开心益智、驻颜”。
道教服食养生体系之中,辟谷也是重要方面。魏晋之时,葛洪便言,“若得游涉之地,周所山泽间者方:但取松柏叶细切,水服一二合,日中二三升,便佳”。到了唐代,孙思邈在对《备急千金要方》补充完善的基础上撰就《千金翼方》,其中在《避谷》一卷中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采、炼、服柏脂和柏实,如“服松柏脂第二”“取柏脂法”等,和“服松柏实第三”“采柏子法”“高子良服柏叶法”“仙人服柏叶减谷方”等。柏实的养生属性也使得孙思邈在《千金方》《千金翼方》都录有“仙方凝灵膏”,其药物是由36斤的茯苓加上24斤的松脂加上12斤的松仁以及12斤的柏子仁配伍而成,服用该膏后可绝谷、不饥、延年。
在汉代,柏实因时人食之不饥而被方术士所注意。道教成立后,这一功能进一步升华,表现为柏仁被建构成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汉唐服食风气对柏实形象进行了多重文化意义建构,而文化的建构又反作用于柏实,影响到对其实际药用价值的判断,使汉唐时期的柏实与养生服食呈现出多重应用属性。

筋长一寸,真能寿长十年吗?

 (2023-05-30 03:34:24)[编辑][删除]

摘自2023-5-29中国中医药报
程少丹 葛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
中医理论认为,筋遍布全身,与人体运动功能紧密相关。人在相对年轻的时候,筋的灵活性、柔韧度相对较好,所以筋所带动身体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正常。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筋功能也随之衰退,人体活动范围也会因此受限,身体变得越来越“僵硬”。将筋养好,使之恢复“青春”,让身体恢复曾经的活力,成了越来越多老年人所期望的事。所以,无论是小区楼下还是公园里,经常能看到一群热爱抻胳膊、抻腿的中老年人,他们崇尚“筋长一寸,寿长十年”的说法,认为每天“拉筋”就是在延寿。
“拉筋”真的能延寿吗
“拉筋”这种易学、易做的保健法,已成为当下很多人远离亚健康的一大“法宝”。有些人在生活中通过坚持“拉筋”,不仅步履轻快了许多,经常出现的腰背酸痛感也有所减轻甚至消失。“拉筋”与寿命虽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确实可以缓解身体不适、提升生活质量。所以说“筋长一寸,寿长十年”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筋络骨,骨连筋,骨居筋内,筋位骨外,筋为联络全身之纽带,骨为全身之支架。中医理论认为“骨正筋柔,气血自流”,因此,通过拉筋可以达到“筋柔”的目的,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直接表现为放松肌肉,改善身体的僵硬状态;间接作用为加强身体的代谢功能,消除软组织劳损引起的疲劳感。
有些老年人自从把筋“抻开”后,不仅感觉身体“畅通”了,腰酸背痛也不见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筋柔”后,错位的脊椎、紊乱的小关节得以修复,“断桥”被修好,“障碍物”被清除,则腰、膝、四肢及全身各部位充分得到气血的濡养,痛、麻、胀等问题自然有所减缓。
其次,“拉筋”可以疏通经络,对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人体背部有两条重要的经络——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位于人体背部正中脊柱上,为诸阳之会,主一身阳气,上通脑髓;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督脉的两侧,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拉筋”后疏通了经络,起到了“通则不痛”的作用。
“拉筋”要循序渐进
有些人看到别人能劈“一字马”,自己也想速成,便下了狠功夫,天天使劲压腿。这种蛮力“拉筋”的行为不可取。
人们在“拉筋”时,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幅度,不能一次到位,更不能超过自身的生理活动范围。如果急于求成,极易造成筋伤,不但起不到锻炼保健的效果,反而会导致新的问题,从而得不偿失。
“拉筋”应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可以通过感觉身体是否有不适来判断方式是否正确。如果“拉筋”后身体感觉舒服,或者稍有疲劳感,休息后则疲劳消失,就说明方法是正确的;如果“拉筋”后出现了明显的疼痛不适,且不适感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则说明方法有误。同时,还要注意当身体处于受伤状态,或所患疾病处于急性发作期且疼痛明显时,不宜做大幅度的运动。
“拉筋法”推荐
“拉筋”的功效主要在于放松肌肉、消除肌肉疼痛,适用于健康人群。除了老百姓常做的“腿部拉筋法”之外,身体其他部位也都可以进行拉伸,不同部位的“拉筋”方法不一样。现代人因长期伏案、低头看手机等行为习惯,多见肩颈不适,下面以颈、肩为例,介绍两种“拉筋法”。
颈部“米”字操
对于经常伏案感觉颈部发僵的人,可以通过颈部“米”字操锻炼来缓解不适。在进行颈部“拉筋”时,要配合呼吸完成。
做法:仰头看天(吸气)-还原(呼气)-低头看地(吸气)-还原(呼气);左转(吸气)-还原(呼气)-右转(吸气)-还原(呼气);左上方(吸气)-还原(呼气)-右下方(吸气)-还原(呼气);右上方(吸气)-还原(呼气)-左下方(吸气)-还原(呼气)。每天可做3次。
天鹅式肩部舒缓操
每天适时地练习几次天鹅式肩部舒缓操,可有效缓解和预防肩部僵硬。练习此法时要注意肩胛骨需充分展开和收拢,大幅度地前后活动胸部肌肉,手臂、肘部、肩部不要用力过猛。
做法:坐在椅子上,含胸弓背,充分放松左、右肩胛骨,伸展后背;挺胸,用力收拢肩胛骨;轻弯肘部,尽量使胸部往前挺,同时双手、双肘用力向后夹紧,尽力收拢左右两侧的肩胛骨;再轻弯肘部,以大臂为半径在体侧划圈。每日可做3次。
(本文摘编自《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23年5月刊)
老年人脾胃虚弱 试试中医这些招
摘自2025-3-3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脾胃虚弱尤为常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其虚弱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进而使老年人易患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和便秘等。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穴位按摩、艾灸等中医外治疗法,可以有效刺激身体局部,调理气血,从而增强防病抗病能力,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对脾胃虚弱认识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同居中焦,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二者互为表里。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输布精微;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脾主升清,喜燥恶湿;胃主通降,喜润恶燥。二者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运相助,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过程,化生气血,因此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运化、升清和统血功能失常,常见证型包括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和脾不统血。脾气虚者,常表现为纳少、腹胀、便溏、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脾阳虚者,可见纳少、腹胀、腹痛、便溏、肢体浮肿等阳虚症状;脾气下陷者,可出现眩晕、泄泻、脘腹重坠、内脏下垂、神疲乏力等气虚症状;脾不统血者,则表现为便血、尿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状,同时伴有食少、神疲乏力、便溏等脾气虚表现。
胃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受纳、和降和腐熟功能障碍,常见证型包括胃气虚、胃阳虚和胃阴虚。胃气虚者,常表现为纳少、胃脘痞满、隐痛、神疲乏力等气虚症状;胃阳虚者,可见胃脘冷痛、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胃阴虚者,则表现为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等阴虚症状。
脾虚与胃虚常相互影响,老年人脾胃虚弱时,易出现食欲减退、脘胁疼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腹痛泄泻、腹胀便秘等病症。此外,脾胃虚弱还可引发其他脏腑病变。例如,脾胃虚衰可能导致九窍不通,脑失所养,进而引发脑病。由于脑髓和骨髓的充盈依赖脾胃化生的气血,因此老年痴呆和骨质疏松的发生也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
腧穴调理
公孙
足太阴脾经腧穴,在足内侧,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能够联络沟通胃经,具有健脾化湿、和胃理中的功效。作为络穴,它具备治疗表里两经病变的特性,因此按揉公孙穴既可以改善脾虚所致的腹胀、泄泻、胸闷、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又可以缓解胃虚引起的胃痛、呕吐、饮食不化等问题,正所谓“络脉正在两经之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治”,这体现了古人对络穴独特功效的精准总结。
此外,公孙穴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冲脉循行于腹、胸、咽喉等部位,发病时常表现为气从少腹上冲,导致胸腹胀满、胃脘疼痛。在临床实践中,公孙穴常与内关穴配合使用,对脾胃虚弱引起的多种症状均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丰隆
足阳明胃经腧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肌肉丰满隆起之处,是针灸临床治疗痰湿相关病症的重要穴位。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是谷气隆盛之脉,而丰隆穴凭借其独特的经络属性,具有健脾化痰、和胃宁心的功效。
按揉丰隆穴,既能调理胃经相关的症状,如脘腹胀痛、下肢瘫软、肌肉萎缩等胃虚表现,又能改善脾虚所致的腹胀、腹泻、肢体肿胀等问题。此外,由于肺胃脉气相通,丰隆穴对老年人常见的咳喘多痰、梅核气等肺系痰湿病症也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堪称治疗痰湿相关疾病的要穴。
脾俞、胃俞
二穴皆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同在背部,分处第11和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脾俞和胃俞分别是脾和胃的背俞穴,主要用于治疗脾和胃的慢性虚损性病症,同时也能改善与脾胃相关的五官疾病和五体病变。对于老年人常见的脾胃虚弱问题,按揉脾俞穴和胃俞穴可以有效调理脾胃功能,显著改善腹胀、腹泻、呕吐、食欲不振、肢体浮肿、大便溏稀等症状。
艾灸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方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温阳补虚、补中益气、降逆下气以及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在临床上,艾灸常用于治疗寒证、慢性疾病以及阳虚久病者。对于老年人常见的脾胃虚寒症状,采用艾灸进行调理,正契合《黄帝内经》中“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以及“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的论述。
在艾灸穴位的选择上,除了常用的穴位外,还可交替选用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肾俞、命门等穴位。这些穴位的选取,既能温补脾胃,调理气血,又能补肾益阳。这种调理方式体现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中医理论精髓,通过相互促进的方式,共同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增强其防病抗病能力,助力延年益寿。
吃出春季“三好”健康态
摘自2025-3-19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杨晓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笔下,为我们生动描绘了一幅惠风和畅、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初春,人体气机也随着气温的回升而逐渐活跃起来,进入到一个新的生理周期。对此,黑龙江省第三医院中医心身科主任王新本指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不养,夏易病。”春季是养生的关键时期,通过中医饮食与养心安神的调理,有助于为新一年的身心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吃出好心情
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春在五行属木,与人体的肝气相应。肝主疏泄,具有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特性。王新本建议,在饮食上应顺应这一特点,适当食用韭菜、薤白、葱、姜、蒜等辛温发散的食物,使人体气机得以舒展顺畅,避免过度收敛压抑。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这类食物不仅能调味,还能有效杀菌,阻止病原体入侵,防患于未然。
王新本还介绍,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咬春”的习俗。在春天食用应季的嫩芽类蔬菜,如香椿、豆芽、春笋、蒜苗、豆苗等,这些时蔬新鲜爽口,有助于阳气升发和疏通肝气,进而舒畅情志,吃出好心情。
推荐药膳——荠菜豆腐羹
食材:荠菜100克、嫩豆腐1块、山药50克、枸杞10粒。
做法:荠菜焯水切碎,山药切丁,与豆腐同煮成羹,撒枸杞点缀。
功效:疏肝健脾,舒畅情志。
吃出好睡眠
王新本指出,春季肝气旺盛,在五行中肝属木,心属火,木火相生,肝为心之母。因此,春天养肝就是为养心打基础,也是养心的绝佳季节,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认为,心血充足,神明得安,水火相济,睡眠自然香甜。从这个角度出发,春季的饮食既要补养又要清淡,既要养心血,又要防止心火过亢,否则会引起口干舌燥、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干燥等症状。
《本草纲目》中提到,龙眼肉、莲子、百合、酸枣仁等食材性味温和,可助益养心补肝、清心安神,用来改善失眠、多梦、健忘等问题。王新本还提到,清淡饮食一直被视为餐桌上的好习惯,尤其适合春季。多吃时令的新鲜蔬果,少食油腻、刺激之品,才能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促进身体阴阳调和,避免上火而扰乱心神,从而确保安稳的睡眠。
推荐药膳——丹参黄豆汤
食材:丹参10克,黄豆50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丹参洗净,黄豆泡发备用。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丹参和黄豆,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炖煮1小时,最后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即可。
功效:活血化瘀,补虚养肝。
吃出好营养
《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王新本强调,春天肝气旺盛,容易克伐脾胃,若再摄入过多酸味食物,则会助长肝气,导致脾胃受损,影响营养吸收,诱发消化不良。因此,春季应遵循“多甘少酸”的饮食原则,在肝木和脾土之间寻求平衡,悉心养护脾胃。他建议,日常可以多吃红枣、蜂蜜、山药等甘甜之味。水果如草莓、桑葚、枇杷、菠萝、葡萄、苹果等含有较多糖分,适量食用有益,但其中的果酸属于生冷之品,食用过量反而会伤害脾胃。
推荐药膳——枸杞红枣鸡蛋羹
食材:鸡蛋2个,枸杞10克,红枣5枚,清水适量。
做法:将鸡蛋打入碗中,加进少许清水搅拌均匀。枸杞、红枣洗净备用。锅中添加适量清水,放入红枣,煮沸后再加入枸杞,煮1分钟捞出备用。锅中再次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将搅拌均匀的鸡蛋液倒入锅中,用筷子搅拌。等待羹熟之后,放进红枣和枸杞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滋补肝肾。
吕沛宛:春分宜健脾祛湿平衡体重
摘自2025-3-20中国中医药报
3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时令节气与健康”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春分时节的健康养生知识。
“中医认为,肥胖大多和脾虚湿盛有关,当脾虚时,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输送全身,堆积腰腹,形成了大腹便便。”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吕沛宛表示,养成吃动平衡的健康生活习惯是保持健康体重的重要方法,每天要按时吃三餐,多咀嚼,另外睡眠前尽量避免进食。同时,日常工作中要适量运动,开展跳绳、竞走、挥拍等运动,中小学生要做好课间操,上好体育课,适当增加户外的活动时间。
如何使用中医方法平衡体重?吕沛宛建议,一是饮用“黄芽汤”代茶饮,它的组方是茯苓5克、干姜5克、党参10克、炙甘草5克,一起煮代茶饮,能够温阳健脾祛湿,增加活力;二是揉通两个穴,第一是脐旁两寸的“天枢穴”,第二个穴位是在侧腰部凹陷处“带脉穴”,它在脐水平线和腋中线相交的一个点上,它能够促排便和瘦腰,每次按揉3分钟;三是每天早晚做好一套操,双手叠掌,绕脐,顺时针摩腹100圈,同时搭配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能够疏通中焦的湿气。
拥有好的睡眠对身心健康非常重要。“春困是因为人体阳气升发不及,与肝脾功能相关。”吕沛宛表示,中医通过调节人体内在的平衡实现自然睡眠,强调先睡心、后睡目。
吕沛宛建议,一是可以通过吐纳法助眠,闭目,缓缓地吸气,冥想气从骶尾部沿督脉到达头顶,然后慢慢呼气,冥想气从任脉下行到会阴;二是睡前泡脚,睡前泡脚会使气血通达,肌肉松弛,绷紧一天的身心得以舒缓,益于睡眠;三是可以通过食用红枣膏食疗方改善;四是睡前按摩位于耳后的“翳风穴”和“风池穴”之间中点的“安眠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