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姚鹏宇
茯苓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原文载:“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全方以茯苓、泽泻、甘草、桂枝、白术、生姜六味药组方,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用以治疗水饮内停、胃气上逆所致病证。茯苓泽泻汤临证多以“吐”“渴”为施用主症,然于“眩”症论之未备。兹将茯苓泽泻汤用方主症概括为“吐”“渴”“眩”三者,浅论如下。
吐
茯苓泽泻汤原文首冠“胃反”病名,乃言其呕吐之症。“胃反”一词为仲景首提,治法方药悉备于《伤寒杂病论》之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而列大半夏汤、茯苓泽泻汤等方。脾胃虚弱、胃气上逆为“胃反”核心病机,亦为吐症之由来。呕吐,茯苓泽泻汤主症也,然其病机为水饮内停、胃气上逆,与大半夏汤有异。脾胃虚羸,饮停于胃,气逆不降而呕吐,健脾化饮,通阳和胃,则饮去呕止。除胃反外,亦有用此方治疗妊娠恶阻者。
渴
茯苓泽泻汤原文谓:“吐而渴欲饮水者。”口渴系临床常见症状,《伤寒杂病论》一书中30余处论渴,然其症虽一,其机不同。茯苓泽泻汤之渴症,非津亏之渴,乃气化受阻之渴。曹颖甫云:“茯苓泽泻汤方治,于五苓中去猪苓以泄水,可知渴欲饮水为水气阻于心下,津液不能上达喉舌,而初非真渴。”《金匮要略》载:“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病机证治与茯苓泽泻汤颇为相似,不过一重在膀胱利水,一偏于健中化饮。水饮内结,气不化津而致口渴,是茯苓泽泻汤主症之一。《外台秘要·卷十一·消渴方十七首》言其“消渴阴脉绝,胃反吐食方”,加小麦以疗消渴,后世亦多将此方用于消渴病的治疗。
眩
观茯苓泽泻汤现代应用,多用于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慢性原发性低血压、梅尼埃病、大面积小脑梗死等以眩晕为主症的疾病。仲景原文未言及眩,而何以医家皆施之,概明此方病机也。水饮内停,湿浊蒙窍,故见眩症,以此方疗之。观茯苓泽泻汤之组成,可视为苓桂术甘汤、泽泻汤之合方,“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二方皆疗眩晕,茯苓泽泻汤亦具此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家礼指出,茯苓泽泻汤所治症状当有“头眩,心下悸,便溏,初起舌质淡,久则暗红,苔薄白而润,脉缓滑”。
脂质代谢紊乱与中医之脾胃失司,痰浊、水饮内生关系密切。膏脂类津液,正化则供养人身,失和则为患致病,脂浊因于痰浊,脂质代谢紊乱可归属于中医痰浊、湿阻、水饮等病证范畴。因而高脂血症等脂代谢紊乱疾病亦可施茯苓泽泻汤健脾化浊以疗之。饮邪蒙蔽清阳,胃阳受阻失和,茯苓泽泻汤通阳方也,桂枝、茯苓、泽泻通脾、胃及膀胱之阳,助其化气,以化水饮。糖尿病胃轻瘫亦有用此方治疗者,应是取其通胃阳之功效。
此文虽言茯苓泽泻汤“吐”“渴”“眩”三主症,然此方何止三症可概之,不过抛砖引玉之意,但能把握饮阻之病机,纵千般症状,亦可剖其根源,明方之用。(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王玉生:无形外湿,宣化搜剔以除之
(2023-03-01
04:37:06)[编辑][删除]
摘自2023-2-27中国中医药报
石朝顺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丁庄镇仙人桥村卫生室 邱奕霏 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玉生认为,湿邪致病缠绵难愈,临证要以湿邪的形态、性质及致病的不同加以区分,以指导临床。
概念认识
大自然中散布在空气中的湿气,是处在人体之外而不易察觉的湿邪,谓之“无形外湿”。无形外湿来源于大自然的湿气,可以说是各种水湿之气,如江河之水、大海之水、雨露之水及土地中散发出来的湿气等。早在《内经》中即有相关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说明了云、雨、地皆是散发外湿的源头。它充斥在一年四季之中,处在东、西、南、北不同的地域环境之中,可谓无处不到,人们也在日日夜夜不停地呼吸着不同性质、不同浓度的湿气。
无形外湿致病,即指六淫中湿邪因季节不同、入侵人体部位不同和所兼邪气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疾病。寒湿、风湿、湿热入侵皮肤,可引发各种皮肤病,如各种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症、痤疮、癣疮、荨麻疹等;寒湿、风湿、湿热入侵筋骨肌肉,可造成痹证,例如风湿性关节炎及一般的肢体筋骨麻木、疼痛等;风湿、湿热、暑湿入侵脏腑,可伤肺而引发咳、喘、痰诸症,伤胃肠可造成胃脘胀痛、泄泻等。
治疗法则
化湿法
因湿为阴邪,其性滞腻,极难分解,湿邪在表,不可只取发汗解表,更不可燥湿及里,以防汗出湿留或引邪入里。只有宣化湿邪方能解除。
芳香化湿:代表方剂如藿香正气散,用于湿邪或寒湿外袭卫分证。多见于感冒、急性胃炎初期等,以恶寒重、发热轻、头身重痛、脘闷呕恶、少食、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濡等为特征。常用藿香、佩兰、砂仁、草豆蔻等。
清化暑湿:代表方剂如香薷饮,适用于外感暑湿的卫分证,常见于感冒、乙脑初期等,以发热头痛、鼻塞流涕、恶心呕吐、舌苔薄黄、脉浮濡等为特征。常用香薷、白豆蔻等。
宣化湿热:代表方剂如霍氏芳香化浊方(《时病论》),适用于外感湿温之卫分证,多见于感冒、痢疾初期等,以发热、头身重痛、咽痛、恶心、舌苔薄黄、脉浮濡数等为特征。常用连翘、金银花、薄荷等。
除湿法
适用于湿邪伏流肌肤筋骨者。症见肢体关节酸痛,阴雨天加重等。湿邪多夹寒、夹风侵入肌肤筋骨,或蕴久化热,多成缠绵痼疾,不易速解,故必以搜剔驱除之。
祛寒除湿:代表方剂如乌头汤。适用于寒侵入筋骨所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神经痛等。以肢体关节痛有定处,局部畏寒或肿痛,遇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质暗淡,苔白滑,脉弦为特征。常用药物如乌头、桂枝、威灵仙等。
祛风除湿:代表方剂如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用于风湿所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以肢体、关节痛游走不定,阴雨天加剧,舌苔薄白、脉沉缓为特征。常用药物如独活、防风、桑寄生等。
除湿清热:代表方剂如三妙散、葛根芩连汤。用于湿热内蕴筋骨所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或湿热内蕴中焦、下焦所致之泄痢。以肌肉或关节红肿热痛、发热、口渴不欲饮、腹痛便泄、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为特征。常用药物如黄柏、黄连、黄芩等。
温阳除湿:代表方剂如理中汤。用于中焦虚寒湿盛或肾阳虚而寒湿内盛者,以腹痛、四肢凉、泄泻或尿频水肿等为特征。常用药物如黑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