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真一气汤探骊

(2023-02-19 07:42:44)


时间:2019-01-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毛德西

 

  全真一气汤出自《冯兆张锦囊秘录》,为明清间名医冯兆张的得力方药。冯兆张在学术上继承明代薛立斋、赵献可等温补学说,推崇命门理论,善于化裁古方,创立新方,重视补气温阳、滋阴敛纳等法。全真一气汤为其学术思想的代表方剂。

  立论

  冯兆张在其著作中,立“水火立命论”,指出“夫人何以生,生于火也”“有形之火,水之所克;无形之火,水之所生”“火生于水,亦还藏于水”。当时的医者,“唯知气血,则曰气阳血阴,唯知脏腑,则曰脏阴腑阳,即知水火者,不过离心坎肾而已。”而不知气血有根,脏腑有根,阴阳有根,而这个根就是水火。作为医者,应当明确“水火为气血之根,水火为真阴真阳之所。”还在“调护水火论”篇说道,“水火者,生身之本,神明之用也。”“天非此火,不能化生万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冯兆张所说的“水火”藏于何处?藏于命门。他推崇赵献可的命门说,即两肾俱属水,左为阴水,右为阳水,命门在两肾中间。水为阴精,火为阳气,两者相配,名曰阴阳和平。正因为水火是人身之根本,所以就要“调护水火”。

  病证

  如果水火不能相配,会发生哪些病证呢?冯兆张认为,“苟不知摄养,纵恣情欲,亏损真阴,阳无所附,因而发越上升,此火空则发之义,是周身之气并于阳也,并于阳,则阳愈盛而阴愈亏……久则孤阳不能独旺,无根之火,岂能长明?”(“调护水火论”篇)这就是“壮火食气”所引起的恶果。如此不止,就会出现寒热失调、阴阳乖戾的病证。由是上焦发热,喘嗽生痰,迫血吐衄,头痛烦躁,胸前骨痛,口干舌苦,五心烦热,潮热骨蒸,小便短赤等。在下者,饮食不化,泄泻无度,丹田不温,筋骨无力,梦遗精滑,眩晕自汗,卒倒僵仆等。综合上述症状,可以概括为上实下虚,上热下寒。上实热者,可以使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下虚寒者,可以使人阴阳耗竭,渐至离决。所以决不可将水火失衡之病证视为小疾。实际上这是对《素问》“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探讨与发挥。为此,他在书中特设“全真一气汤治疗方按”专篇进行讨论。(以下简称“方按”篇)

  治法

  对于这种上实下虚、上热下寒的病证如何治疗?冯兆张在“水火立命论”篇中说道,“芎、归辛窜,仅可调荣,难补真阴真水;苓、术、甘草,仅可调卫,难补真阳真火。即炮姜、炙草,仅可温中,难到肾经。其为水火真阴真阳之宝者,唯仲景八味而已。”可见他对命门学说及其治法,渊源于张仲景受惠于赵献可,绝非空穴来风之说。

  真气者,根于肾,充养于脾胃,系人体阴阳气血冲和之气。“脾肾阴阳两虚,上焦火多,下焦火少,脾阴不足,肾阴虚损。盖少阴脏中,重在真阴,阳不回则邪不去。厥阴脏中,脏司藏血,血不养则脉不起,故用此方以使火降,水土健运如常,精气一复,百邪外御,俾火生土,土生金,一气化源,全此一点真阴真阳,镇纳丹田,以为保生之计而已,即名之曰全真一气汤。”(“方按”篇)由此可见,冯兆张将水土之精气视为真气之主宰,尤以肾中之真阴真阳为真气之化源。所以其治法应以恢复真阴真阳或使真阴真阳复其宅为原则。

  方义

  全真一气汤仅七味药,即人参、白术、附子、麦冬、熟地、牛膝、五味子。其药效有三,一是补气扶阳,如人参、白术、附子;二是滋阴补肾,如麦冬、熟地;三是敛纳其位,如牛膝、五味子。冯兆张凡遇阳气虚弱,不能潜藏,虚阳上浮者,善用人参、白术、附子甘温补气,以固其真元;滋补肾阴,善用熟地、麦冬,以阴配阳;而对于虚火上炎,不能归元者,善用牛膝以接引、五味子以收纳。这三法用药的结合,组成全真一气汤。主治真阴、真阳之亏虚,虚阳浮越者。冯兆张说:“上喘下泻,上实下虚,上热下寒之征,投服即愈”。(“方按”篇)陈修园评价为“滋阴降火之神方。”(见陈修园《医学从众录》)

  若从组方之方元来看,全真一气汤含有益气养阴的生脉饮(李东垣《内外伤辨惑沦》),有扶阳健脾的术附汤(《金匮要略》方),有益气扶阳的参附汤(《严氏济生方》),有补气养血的两仪膏(《景岳全书》);从药物性味来讲,温阳益气的药力大,滋阴养血的药力比较小。所以此方以温阳益气为主,辅以滋阴补血之药,并用牛膝引火下行,滋阴以配阳。从而使内环境稳定,恢复到“阴阳自和”的状态。

  纵观全方之性能,“阴阳具备,燥润合宜,祛邪扶正,达络通经,药虽七味,五脏均滋,保护森严,外邪难入,功专不泛,补速易奏,滋阴而不滞,补脾而不燥,清肺而不寒脉,壮火而不热,火降而心安,荣养而肝润。”(“方按”篇)全方宗义是“滋阴降火”,而非补养之剂。其病机的要害是下焦虚弱不固,上焦虚火浮越。上焦虚火如口渴、头痛、咳嗽、咽痛等;下焦虚弱如泄泻、早泄、梦遗等。其用药之法为:“燥涸则熟地倍之,肺热则麦冬多用,脾虚则白术重投,阳虚则附子多加,元气大虚则人参大进,气浮气散则牛膝、五味略多。”(“方按”篇)

  评述

  近代何廉臣认为,“此为冯梦瞻《锦囊》中得意之方。功在于一派滋养阴液之中,得参、附气化,俾上能散津于肺,下能输精于肾,且附子得牛膝引火下行,不为食气之壮火,而为生气之少火,大有云腾致雨之妙,故救阴最速。”(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

  章次公对全真一气汤用于湿温病较多,如湿温病高热、神昏,正气不支,先生以全真一气汤治之,毫不动摇;又如湿温病上见鼻衄,下见便血,不能纯用辛温,章先生予全真一气汤治之。又见湿温病牙龈出血,章先生用全真一气汤合紫雪丹治之,实为附子与石膏之合用法。(病案见《章次公医案》)

  岳美中将全真一气汤归于温补法,认为是“柔剂养阳”,因为肾为阴多之脏,肾阳不足常影响肾阴,所以要用柔剂养阳法。犹如“春风初有温暖之意。”其功效与金匮肾气丸同属“少火生气”。

  钱远铭在其所著《竹堂医镜》中说:“本方具有补气维阳、滋阴敛纳之功,较之六味、八味、左归者,似有更胜一筹之秘。”钱氏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以及肺心病、冠心病之脾肾两亏、阴阳两虚者,用作固本培元之治,往往收到良好效果。

  验例

  冯兆张在其“方按”篇中,数尽应用全真一气汤的验例,其病症有五脏俱伤昏晕案、暑月壮热伤阴案、麻疹神气欲脱案、小儿先天虚损案、阴虚眩晕不醒案、口舌咽喉溃烂案、劳极发热案、暑月中风案、劳伤吐血案等。其中尤以张宅令郎治验最具说服力,今摘录如次。患儿未及一周,嬉笑如故,似无痛苦。但手不能握,足不能立,脉洪大无力。乃知先天不足,气血不周所致也。冯兆张以全真一气汤予之。张氏见其方中有参、附,似有疑惧。冯兆张曰,“火在下而水在上,则循环转运,百病俱无,生之兆寿之征也。火在上而水在下,则机关绝灭,百病踵起,死之由夭之象也。”(“方按”篇)又将全真一气汤的方药性能讲解一番,颇有把握地说,“此笔者得心应手之方。凡治中风大病,阴虚发热,吐血喘嗽,一切虚劳重病,更治沉重麻疹,喘促燥热欲绝者,凭斯捷效,实有神功。”(“方按”篇)张氏听后“大悟”。照方投服,六剂而手足轻强,精神更倍。接着冯兆张道出他对治疗虚劳病的体会,“如水不足者有六味,水火不足者有八味,气不足者有四君,血不足者有四物,气血不足者有十全八珍,心脾不足者有补中、归脾。独脾肾不足,兼心肺之火宜抑,而肝肾之阳宜温者,实无其药,笔者梦寐求之,始定此方,加减出入,亦水中补火之法,土内藏阳之义,为土金水一气化源之药也。”(“方按”篇)可以说,全真一气汤是对水火失济的纠偏方,脾肾虚损的救逆方。

  体会

  此方所以能治疗许多疑难杂病,乃是由于它注意到了阴阳、气血、水火等失衡状态,故而选用了中药里最具扶阳、益气、滋阴的药物,它还注意到了五脏六腑的升降之序,选用了降而不沉、敛而不滞的牛膝、五味子等。这样就使该方在补益的前提下,还使气机的升降有序,阴阳互应,气血互生,呈现出一派生机的效应。故而得到后代医家的重视,起到了解决疑难杂病的作用。

  今举验案一则以资证之。

  苏某,男,46岁,公务员,于2013年10月就诊。

  患者近月来极感疲劳,精神不振,语言低怯,大便溏薄,一日两三次,夜眠似睡非睡,白日头昏不爽,并有口咽干燥,咽痛,或有口腔溃疡发作,舌苔白滑、舌质淡红,脉象弦细而数。脉、舌、症状综合分析,乃系脾肾气虚,肾阳虚馁,下焦相火上越所致。治以补益脾肾之气,扶阳培元,并引火归元。由于患者外差有事,不能服用汤剂,开始用金匮肾气丸(水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8粒,每日3次。服用半月后,见效不显,改为全真一气汤加味治之。

  方药:熟地15g(砂仁5g拌),麦冬10g,炒白术10g,炮附子5g,党参15g,五味子5g,川牛膝5g,煨肉豆蔻10g,炙甘草10g。水煎服。

  二诊:服用上方14剂,症状有所缓解,精神有所振作,大便成形,别无他变。上方加用砂仁8g,黄柏8g,山萸肉15g。

  三诊:继服14剂,症状明显改善。精神如常,无困顿之感,下肢有力,但有一次梦遗。脉象仍弦细数。上方加用生龙骨15g,生牡蛎15g。

  四诊:继服14剂,自述病去七八成,未见口腔溃疡发作。但感同房时阳举不坚。给予滋膏方巩固之。

  按:本例问其致病因素,言其与工作时间长和房事不节有关。笔者对于全真一气汤的应用,多是在患者自述疲劳、乏力、精神不振的前提下想到的。第二步还要看他是不是有虚火上越的症状。如有的女性患者说“下肢发凉,畏风,怕冷”,这使医生会想到是脾肾虚寒证。但患者接着会说“常有咽痛、口干、鼻腔干燥等”,这就具备了应用全真一气汤的条件,然后再诊其脉,望其舌,就可以确定是否改用全真一气汤了。笔者的体会是,方中的附子不要轻易用大剂量,否则患者在复诊时会说“这药吃了冒火”,感到非常燥热,这就是用附子太多了。其他药物的分量,也要注意分寸。凡阴阳性味对立的药物,都不可贸然大剂量使用,以免偾事。(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按摩除湿气

 (2019-10-14 03:45:51)[编辑][删除]
敷和汤验案三则
摘自2025-10-31中国中医药报
段尚勤 山西省河曲县人民医院

敷和汤出自《三因司天方》,由半夏、五味子、枳实、茯苓、诃子、炮干姜、陈皮、炙甘草、枣仁等组成。原书曰:“巳亥之岁,厥阴司天,少阳在泉,气化运行后天。民病中热……耳鸣,掉眩……宜敷和汤。”笔者临床用此方治疗眩晕、泄泻、牙齿酸困病例,均获良好疗效,兹分述如下。

案一 眩晕

刘某,男,1959年11月28日出生,2025年6月4日初诊。主诉:眩晕2月余。患者于2025年3月31日无明显诱因突发眩晕致跌倒,次日眩晕甚,不能转头。入某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做头颅CT及核磁、心电图、颈部血管彩超未见异常,查血压、血糖、血脂、心肌酶、甲功、电解质均未见异常。对症治疗10天症状未改善,后又去某医院住院一周,亦未改善。患糖尿病10年。刻下:眩晕,失眠,乏力,大便秘结,溲频色黄。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诊断:眩晕(风阳上扰清空,气血逆乱)。

治疗:佐金平木。

方用敷和汤加减:生、熟酸枣仁各15g,五味子9g,枳实10g,诃子9g,清半夏9g,陈皮10g,茯苓12g,紫菀15g,炙甘草9g。5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6月10日二诊:眩晕大减,效不更方,又进5剂。眩晕止。

按 患者生于1959年(己亥年),卑监之纪,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故属脾虚风火内盛体质,就诊于2025年(乙巳年)6月4日三之气时段,其运气气化特征为火乘自馁之肺金,木失金制,客主之气为厥阴风木加临少阳相火,遂使内外之邪相合,风阳上扰清空,气血逆乱而眩晕作矣。故选敷和汤加紫菀,佐金平木,适中病机,眩晕立止。

案二 泄泻

邬某,男,1994年10月28日出生,2025年6月16日初诊。主诉:腹泻2月余。患者2月前出现腹泻,水样便,日5~6次,曾服用乳酸菌素片、布拉氏酵母菌散2周,大便仍不成形,现日3次,起床即便,肠鸣,大便急迫,腹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右弦,左弦滑。

诊断:泄泻(肝气乘脾,寒湿内盛)。

治则:抑肝扶脾。

方用敷和汤加减:陈皮10g,茯苓15g,干姜10g,枳实6g,诃子10g,熟酸枣仁15g,法半夏10g,五味子9g,炙甘草9g。5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服。

6月23日二诊:大便稀,日1次,肠鸣减轻。舌淡苔薄白,脉右弦,左弦滑,效不更方,又进5剂。腹泻肠鸣止。

按 患者生于甲戍年,土湿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偏寒湿体质,又逢乙巳年,岁金不足,木失金制,肝气偏亢,且厥阴风木司天,遂使肝木克伐本就虚弱之脾土,则水湿不运,则大便溏泄,肝疏太过,则肠鸣频作,腹痛时发,泻下急迫。方用敷和汤扶土抑木则泄止。

案三 牙齿酸困

李某,女,1951年5月23日出生,2025年7月22日初诊。主诉:下牙齿酸困2年余。2023年1月患者因新冠住院治疗半月,随后出现下牙齿酸困,曾做头颅核磁等相关相查无异常,且服用过六味地黄丸、中草药(药物不详)数十剂无效且逐渐加重。现下牙齿酸困尤以困甚,偶有阵发性晕厥伴有睡眠差易醒,心前区出汗,身困乏力,夜尿多,后背发热,下肢冷,易出汗,大便时溏时秘。舌暗红苔薄腻,舌下络脉瘀滞,脉左沉细,右寸关沉尺浮。

诊断:牙齿酸困(肝失疏泄,大肠传导失职,气机升降失常)。

治则:调肝理肠。

方用敷和汤加减:法半夏9g,生、熟酸枣仁各15g,五味子9g,枳实10g,茯苓12g,诃子9g,干姜6g,陈皮10g,浮小麦(先煎)30g,丹参15g,炙甘草9g。5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7月28日二诊:牙齿酸困已明显缓解,余症略有改善,效不更方,又进7剂。

8月5日三诊:牙齿酸困已愈。余症亦明显减轻,嘱服原方7剂以资巩固。随访至今未发。

按 《灵枢•经脉》曰:“大肠手阳明之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是动则病齿痛颈肿。”《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医学入门•脏腑》中提出脏腑间非表里关系的功能互通机制“肝与大肠相通”,从这可以看出足厥阴肝与手阳明大肠同处于六气气化状态的“阖”,所以厥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也可影响阳明大肠的传导功能,从而发生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牙齿酸困)。故方选敷和汤以调肝理肠,疏通经络,恢复气机升降,则牙齿酸困随药而愈。
名医名方
温肾固卫汤

摘自2025-11-5中国中医药报
李瑞玉,男,1965年4月出生,河北省邢台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耳聋重点研究室主任。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4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肿瘤研究,善用经方治疗疑难病。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及省、市科研课题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河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96篇;主编著作5部。

组成:淡附片20g,山萸肉6g,泽泻10g,黄芪20g,防风15g,白术15g,党参15g,桂枝10g,炒白芍10g。

功能:温补肾阳,补气固表,调和营卫。

主治:脾肾阳虚,营卫不和导致的症候群,症见漏汗、漏乳、恶寒、四肢发凉、精神疲倦、饮食欠佳;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

方解:本方组方思路包含以下3组药物。第一组为淡附片、山萸肉与泽泻。淡附片功擅温补肾阳。临床所见,肾阳虚者常易外感,盖因肾阳乃卫气生成之根本。《灵枢•营卫生会》有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说明卫气的化生与下焦肾中阳气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阳,为人体阳气之根。卫气属阳,其生成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与推动;肾阳充沛,方能蒸化肾中津液,使卫气源源不绝。故方中用附子,意在助肾阳以强卫气。《景岳全书》强调“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因肾阳乃由肾精化气而生。故佐以少量山萸肉,寓滋阴于助阳之中,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淡附片与山萸肉相配,阴阳双补,更佐泽泻泻浊阴,三者合用,补泻兼施,且补力胜于泻,旨在补中寓泻,以求补泻平衡之效。

第二组由黄芪、防风、白术、党参4味药组成。此组融合了玉屏风散与补中益气汤的立方思路。黄芪主入肺脾,长于补益肺脾之气。防风功擅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兼可疏风散邪。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并能“培土生金”,间接补益肺气。白术健运脾气,促使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气充盛则卫外功能得以增强。黄芪与白术相配,共奏补肺固表之效。党参健脾益肺、养血生津,与黄芪、白术协同,既可补中益气,又能兼顾祛邪而不伤正,共成“屏风”护卫之功。

第三组为桂枝与白芍的配伍。此配伍源自《伤寒论》桂枝汤,方中以等量桂枝与芍药为核心。桂枝功擅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白芍则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二者相配,一散一收,动静相宜,共奏调和营卫与气血之效。桂枝得白芍,则汗出有源,不致过汗伤正;白芍得桂枝,则滋而能行,养血而不滞血。全方配伍严谨,散收并用,寓调和于补泻之中。

以上三组药物配伍共同构成温肾固卫汤,系统阐释了本方表、中、里三层次的综合治疗机制:在里以温补肾阳为根本,在中以补中益气为枢机,在表以调和营卫为外护,三法兼顾,共奏扶正固卫之效。

加减:肝郁气滞者加柴胡;失眠者加炒酸枣仁;肝阳上亢者加天麻。

(河北省邢台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李星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