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成瑶治疗崩漏验案两则

(2023-02-13 14:44:48)


时间:2023-02-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周微 何秀秀 潘潘璠 马卫东

 

国医大师何成瑶系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她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尤擅长以中西医结合、中医为主对崩漏病进行论治,形成了自己的专长、优势和特色。笔者通过跟随何成瑶学习,受益良多,在此分享崩漏病的临床验案2则。

医案一孔某,女,15岁,否认性生活史。2017年1月15日来诊。末次月经(Lmp):2017年1月14日。诉月经量多3月。平素月经周期紊乱,近3月来月经量多如注,甚则淋漓不尽,血色淡红,质稀,平素手足冰冷,恶寒。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弦。

诊断:(肾阳虚型)崩漏病(西医称为异常子宫出血)。

治则: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药用妇科调经1号方加减:鹿角霜12g,巴戟天12g,枸杞12g,杜仲12g,菟丝子15g,阿胶12g,熟地10g,当归10g,覆盆子12g,党参15g,白术10g,黄芩10g,桔梗10g,砂仁6g,大枣6g,麦冬12g,白芍10g,五味子10g,甘草6g。加小茴香10g,肉桂10g。每日水煎服1服,连服5服。

1月20日二诊:患者服上药后,阴道出血明显减少,经色淡红,质稀,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弦。继续服用妇科调经1号方。每日水煎服1服,连服3服。

随访:3月后随访,患者称经以上治疗后,月经30天一至,经量较前减少,色质正常,无血块,无腹痛。

按崩漏病本在肾,病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主要的病因有虚、瘀、热,三者可单独或复合成因,又互为因果,其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表现在子宫的藏泄无度。本例患者15岁,经乱无期,经量多或淋漓不尽,平素手足冰冷,恶寒,证属肾阳虚型。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互根,元阳不足当以水中求之。

医案二张某,年龄52岁,孕产史G3P2,现采用工具避孕。2017年8月14日来诊。Lmp:2017年7月17日。诉阴道流血27天。现每天仍有少量阴道流血,色淡红,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既往月经:7/30天,量中,色红,块少,无经行腹痛。舌淡紫,苔白,脉细弦。

诊断:(肾虚血瘀型)崩漏病(西医称为异常子宫出血)。

治则:补肾化瘀止血。

药用妇科调经4号方:仙茅10g,仙灵脾15g,当归10g,川芎10g,巴戟12g,鹿角霜12g,枣皮12g,二地各10g,山药12g,茯苓10g,泽泻12g,牛膝12g,丹参15g,桃仁10g,金樱子15g,麦冬12g,五味子10g,远志10g,知母10g,黄柏10g,枳壳10g,甘草6g,加炒蒲黄10g(另包),荆芥炭15g,补骨脂15g,龙牡各15g,白蒺藜15g。每日水煎服1服,连服7服。

中成药:妇乐片2.5g,口服1天2次,定坤丹7g,口服1天2次,各3盒。

8月21日二诊:中药已服完,阴道出血未止,偶感头晕,乏力,纳眠差,舌淡紫,脉虚细。治则:益气健脾止血为主。药用妇科调经3号方: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升麻10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茜草12g,益母草30g,金樱子15g,乌贼骨15g,白芍10g,麦冬12g,五味子10g,艾叶炭15g,炒栀子15g,乌药12g,生地炭15g,甘草6g,加炒蒲黄10g(另包),荆芥炭15g,补骨脂15g,龙牡各15g,地榆炭15g,公英15g,仙灵脾15g,当归10g,川芎10g,酸枣仁15g。每日水煎服1服,连服7服。嘱继服中成药妇乐片、定坤丹。

8月28日三诊:上药均服完,阴道血已止3天,但仍感疲乏无力,眠差,舌淡紫,脉细。药用妇科调经4号方加用补骨脂15g,龙牡各15g,白蒺藜15g,百合15g,酸枣仁15g,柴胡10g,蛇床子15g。每日水煎服1服,连服7服。

9月18日四诊:诉昨日月经来潮,量中,色红,有少许血块,无腹痛,精神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脉细。药用妇科调经4号方加用鸡血藤15g,三棱15g,莪术15g。每日水煎服1服,连服7服。

10月23日五诊:诉经净2日,此次行经5天,量中,色红,无血块,无腹痛,精神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脉弦细。药用妇科调经4号方加用鸡血藤15g。每日水煎服1服,连服7服。

按何成瑶强调了本病属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紊乱。本病的治疗首先分出血期与血止后,按标本缓急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更年期的崩漏治疗主要为排除子宫内膜的恶变,重在健脾养血善其后。

本案在治疗时谨守肾虚血瘀、冲任失固的病机。肾失封藏,冲任失调,阴血不能内守,加之瘀血阻滞,新血不能归经,故经漏不止。治之当补肾化瘀止漏,故选调4方加味。此方由二仙汤、四物汤加减变化而来,如仙茅、仙灵脾、巴戟、鹿角霜补肾阳,知母、黄柏、麦冬、五味子滋肾阴,当归、地黄、川芎养血活血,加重补肾治本,远志安神。另加炒蒲黄、荆芥炭止血,补骨脂补肾,龙骨、牡蛎收敛固涩,白蒺藜清肝凉血。二诊时,血不止,出血时间长,气随血脱,感头晕、乏力,心神失养,则眠差。以治标为主,益气止血,选调3方加味,黄芪、党参、白术、升麻大补元气,升阳固本。女贞子、旱莲草补肝肾,益冲任,麦冬、五味子滋阴,茜草、益母草、金樱子、乌贼骨、艾叶炭、炒栀子、生地炭化瘀止血,同一诊加用蒲黄、荆芥炭,以达止血之效。经治后患者血止。三诊至五诊,治本为主,补肾调经,故以调4方加味,巩固疗效以善后,调整月经周期。(周微 何秀秀 潘潘璠 贵州中医药大学  马卫东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肖承悰治疗卵巢早衰经验

 (2023-02-13 14:43:03)[编辑][删除]


时间:2023-02-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吴丽婷 石玥 刘雁峰 杨巧慧

 

国医大师肖承悰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家学渊源,精研经典,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临床、科研工作,对卵巢早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

卵巢早衰是指因卵巢功能过早衰竭致使女性40岁之前出现闭经,同时伴有低雌激素、高促性腺激素水平的一种疾病,表现为月经失调、性欲减退、性功能降低、不孕、围绝经期综合征等一系列症状。卵巢早衰的病因复杂,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化疗、手术损伤等有关。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常使用激素替代疗法、免疫抑制剂治疗、诱导排卵等,但上述药物长期应用副作用明显,其疗效也不确定,不易为患者所接受。卵巢早衰归属于中医学“闭经”“血枯”“血隔”“经断前后诸症”“不孕症”等范畴。肖承悰认为,卵巢早衰产生的关键因素是肾虚冲脉不足、血海空虚,治疗可以自拟七子益肾理冲汤加减。现结合验案介绍肖承悰对卵巢早衰的理论认识及治疗经验如下。

病因病机

肾虚为病之根源肾为冲任之本,月经的产生有赖于肾气充盛,肾气盛则天癸至,故肾阳为天癸化生与运行的动力,肾精为其物质基础。正如《医学正传》所述:“月经全凭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以干涸”,故天癸的“至”与“竭”、冲任的“盛”与“通”、月经的“行”与“止”,皆与肾紧密相关。肾气不足,精不化血,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温煦失职;肾精亏损,精血不足,均可导致月水难行,发为此病。正如《脉经》所云:“肾脉微涩则不月”。由此可见,肾虚是卵巢早衰的根源。

血虚为病之基础女子经、孕、产、乳等过程无不以血为用,故血的充盈对于女子生命活动尤为重要。女子生理的特殊性使得其阴血易于耗损,《灵枢·五音五味》就指出:“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现代社会女性承受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负担,身心常处于紧张状态,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更加重了阴血的耗伤,故极易出现血虚;血虚则子宫气血无法满盈,无血可下,月经自然无法如期而至。因此,血虚是卵巢早衰的发生基础。

冲脉虚衰为病之关键月经之本重在冲任,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一身之阴。肖承悰认为,卵巢早衰属于月经病范畴,故冲脉虚衰与本病的关系尤为密切。《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可见太冲脉在月经的产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证指南医案》言:“血海者,即冲脉也……女子系胞,不孕,经不调,冲脉病也。”提示冲脉虚竭,势必血亏精少,以致月经不调。因此,冲脉虚衰是卵巢早衰的病机关键。

临证经验

古方化裁,溯本求源七子益肾理冲汤由五子衍宗丸化裁而来。五子衍宗丸滥觞于唐代“五子守仙方”,并一直延续到两宋乃至明初,直到明朝中后期,从张时彻辑著的《摄生众妙方》开始,才正式定型为“五子衍宗丸”,并传承至今。全方由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组成,具有补肾精、温肾阳、涩精止遗之功,方中以性温味甘的菟丝子和性平味甘的枸杞子为君,同补肝肾之阴,为精血的化生提供物质基础;覆盆子、五味子补肾固精;车前子能泻有形邪浊,补而不滞、涩中兼通。肖承悰紧抓卵巢早衰的生理病理特点,化裁五子衍宗丸而成七子益肾理冲汤,全方由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沙苑子、香附、桑椹等组成。师于古方而不拘泥于此,临证加减,机圆法活,疗效显著。

益肾为主,阴阳双补肖承悰强调,卵巢早衰的患者当以补益精血为主,方中女贞子、桑椹、枸杞子、沙苑子、菟丝子、覆盆子均入肝、肾二经,同补肝肾之阴,为肾精肝血的化生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辅以补肾气,一是因为肾气盛则天癸至,肾气充足,才能使关乎人体生殖功能的天癸发挥作用;二是肾气具有鼓动作用,从而利于卵泡的发育。此处强调益肾,既非补肾亦非温肾,其意为补益精血,兼顾肾气;精血为阴,气为阳,以期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使肾之阴阳在新的基础上达到相对平衡,以奏益肾之功。

理冲为要,兼顾气血《医学源流论·妇科论》云:“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强调冲脉与月经病相关,任脉与妊娠病相系,加之脏腑之血皆归于冲脉,故在治疗卵巢早衰时尤其重视调理冲脉。香附为血中气药,用以疏肝理气,以动制静,动静结合,冲脉得理。在临证中多用黄芪、黄精相配以补气健脾,因气能生血,气充则血足,气行则血行,以达助冲行血之效。肖承悰从气血的生成、运行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用药,使得冲血充盛,月事以时下。

衷中参西,分期用药肖承悰在临床中非常重视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尤其注重妇科B超在卵巢早衰诊治过程中的应用。常根据子宫内膜的厚度及卵泡体积判断疾病所处时期,以协助辨证论治。卵巢早衰多表现为月经后期、月经稀发甚至闭经,理论上来说总是处于经后期(卵泡期)。经后期本属阳消阴长期,此时当以滋补肾阴、精血为主,但由于卵巢早衰,所以不能按照正常生理周期的固定模式,应当紧密动态观察卵泡的体积大小,配合带下情况和基础体温来综合判断。对于2~3个月月经不潮者,必须配合妇科B超检查,若子宫内膜仍处于卵泡期,应补肾养精血以促进卵泡生长;若观察卵泡为窦卵泡大小或成熟卵泡,则去熟地黄、女贞子等偏于益阴之品,加土鳖虫、苏木,入血行血,以促排卵。

结合生活,疏导心理卵巢早衰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所以患者常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临床中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通过与患者良好的沟通来帮助其解除身心压力,从而辅助药物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典型医案

患者,女,28岁,已婚。2015年4月21日初诊。诉月经推迟2年余。患者近两年来月经量逐渐减少,月经周期逐渐延长。平素月经周期1~2个月,行经时间3~5天,孕1产0,工具避孕。末次月经:2月20日,5天经净,经量少、色暗红,第4、5天月经色淡红,夹有血块,无痛经。末次前月经:1月初(具体日期不详)。刻诊:潮热汗出,心烦易怒,急躁,偶见头晕,夜寐差,舌红、苔白少津,脉细数。辅助检查:2015年4月18日阴道超声示:子宫大小4.1cm×4.0cm×2.7cm,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厚0.2cm,左侧卵巢1.9cm×1.7cm,右侧卵巢1.6cm×1.7cm,子宫后体液1.6cm。提示:双侧卵巢体积小。盆腔积液。

内外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

 (2023-02-13 08:15:01)[编辑][删除]


时间:2019-07-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罗华昌

 

  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子宫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下腹疼痛和带下增多为主症。慢性盆腔炎症往往是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来,其发病时间长,病情较顽固,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盆腔炎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景岳全书·妇人规》曰:“瘀血留滞作癥,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流……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由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慢性盆腔炎常见于中医学癃、瘕、带下病、痛经、不孕症等。

  笔者认为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机为瘀。妇女经行产后则正气不足,寒、湿、痰热等毒邪乘虚入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而蕴集胞脉,迁延未愈则耗伤气血,病久则多虚多瘀而以致虚实错杂。本病多于月经前后发作或加重,因月经后期胞宫空虚且肝肾精血不足,或因月经前期肾虚肝郁,寒、湿、热等邪乘虚而入致腹痛。笔者总结主要为气滞血瘀或兼夹湿热。然气滞血瘀和湿热皆从湿热、热毒、寒湿发展而来,其在表为实证。又因本病缠绵难愈且又易反复发作,正邪相持则病邪黏滞缠绵,难以速除则日久气血耗伤,使正气久而难复而无力祛邪,故为因实致虚、虚实夹杂之证,本质而以虚为主。故笔者主张治疗应以“本为虚,而湿热,气滞血瘀为标”为总纲,自拟治疗慢性盆腔炎基础方,根据不同病因辨证加减后,效果明显。

  方药:黄芪、人参或党参、黄柏、败酱草、苍术、红藤、茯苓、土茯苓、当归、生苡仁、桂枝、茯苓、牡丹皮、白芍、桃仁、三棱、莪术。

  方中大量用黄芪伍人参大补元气,治疗慢性盆腔炎“以虚之本”,为君药。只有元气充足,冲任胞宫的气血才能得以温煦和濡养,月经前后期才不会有邪气乘虚而入,才可以放心使用各种活血、行气、破瘀药物,不致攻伐太过反生耗气、耗血之他弊。方中桂枝茯苓丸加当归、三棱、莪术活血破瘀,为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为标的主要用药。茯苓清中焦之湿以除湿之来源,加土茯苓除下焦之湿以除湿热之标。以丹溪二妙之法,加红藤、败酱草药对,清热泄毒,活血排脓,燥湿清热。方中重用生薏米一药多效,又是治疗盆腔炎的专病专药,其淡渗利湿的作用超越了诸如泽泻、车前子、萆薢等传统利湿药。

  加减:急性发作高热者,去黄芪、人参等补气血之品,加金银花藤、青蒿、白薇清虚热;月经量多者,去桂枝茯苓丸和三棱、莪术,加乌贼骨、茜草、炒荆芥,活血、止血、敛血并引血回经;化脓者,加冬瓜仁以破瘀滞而化脓;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芒硝破滞而通腑;大便干结者,加生地、大黄,清热滋阴、消胃肠积滞;腹胀严重者,加广木香、大腹皮行气消胀;尿痛者加滑石、甘草梢缓急且清下焦湿热;腹部疼痛者,加元胡、香附加强行滞消胀的功效;气滞血瘀严重引起月经血块伴乳房胀痛严重者,可加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子、路路通,加强破滞破瘀血的功效;寒湿凝滞严重而腰骶部酸困、腹痛,得热则舒者,加附片、干姜、小茴香、川牛膝,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治冲任虚寒而瘀血内阻者;如有下腹胀痛,劳累后加重,腰酸无力者,此为肾精亏虚而致慢性盆腔炎者,可加熟地、龟板、鳖甲,滋补肾精以培元气之根。

  笔者治疗慢性盆腔炎常配合中药外敷和灌肠。

  外敷药:红藤、败酱草、丹参、赤芍、乳香、没药、连翘、三棱、莪术、透骨草、苍术、白芷各等分,共研细末,用纱布包裹,水蒸后外敷少腹部,每天换药1次;或用纱布包加醋热蒸,敷于少腹部,每天1次,每次半小时,7天为1疗程。

  灌肠药:大量红藤和百部、蒲公英、败酱草、薏苡仁、虎杖等煎水取浓汁,保留灌肠。

  慢性盆腔炎用中药内服联合外治能有效改善症状,副作用小,且患者依从性高。中药灌肠和外敷,可促进局部皮肤和直肠黏膜对药物渗透吸收,效果良好。(罗华昌 江西省丰城市华康诊所)

补肾活血调周治疗继发性闭经
杨俏田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

闭经,是常见病、多发病,有些病种又是疑难病,治疗难度较大。从西医角度讲,既有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区别,又有子宫、卵巢、垂体、丘脑下部、肾上腺皮质、甲状腺功能障碍等不同,但从中医的辨证讲,无非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故治疗原则是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虚实夹杂证当补中有通,通中有养。笔者认为,肾虚是闭经之本,血瘀是闭经之标,故补肾活血调周应是治疗闭经的基本法则。从医五十年,笔者总结的治疗本病的思路,一是补肾调经以治本,二是活血引经以来潮,三是调周治疗固疗效。

辨治思路

补肾以治本

肾虚是闭经的基本病机,不论是原发还是继发,多以肾虚为本。故补肾为基本大法。然肾虚又有肾阴虚、肾阳虚之分,故临床治疗上,一定要掌握以阴虚为主还是以阳虚为主,阴虚是否兼火旺、血燥。阴虚者补肾阴,阳虚者助肾阳;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阴虚血燥者滋阴润燥。

活血以引经

闭经之证,不论原发还是继发、属虚属实,其治疗目的是引经来潮,故引经治疗是第一要素。然引经之法,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燥者润之,寒者温之,瘀者活之,皆治本之法。诸法之中,活血引经最为主要。故不论辨证为何种证型,凡闭经之证,方中必加小剂量的引经药。如当归、川芎、赤芍、桃红、红花、益母草、川牛膝、鸡血藤、泽兰、王不留行、鬼箭羽等。

调周以固效

闭经是临床难治病证,疗程长,疗效尚不理想。对于生殖功能衰减的闭经,尤其是接近更年期的患者,主要的目的是引月经来潮,改善全身症状,延缓生殖功能衰老的过程。而对于有妊娠要求的育龄期患者,需要调至自发、连续及有排卵的月经,这是治疗闭经的一大难点。故一定要告知患者坚持服药,坚持调周治疗。

笔者的调周治疗思路是,排卵前(经后期),补肾阴为主,以促进卵胞的发育成熟;排卵期(经间期),在补肾阴的基础上,加入行气活血药如丹参、当归、乌药等,以促进卵胞破裂排卵;排卵期后(经前期),子宫内膜充血增厚,此期当平补肾阴肾阳。

辨证选方

闭经一证,不论是中医妇科的教科书,还是中医专科专病丛书,诸多医家辨证分型不统一,用方灵活性太大。笔者的选方特点是,初潮年龄偏晚的闭经者,偏于补益肾气,多选四物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卵巢功能早衰的闭经者,偏于滋肝肾。阴虚者多见30岁左右的妇女,多选一贯煎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阴虚火旺者,多见于40岁左右的妇女,多选知柏地黄汤加减;偏于肾阴肾阳虚者,多见已近绝经年龄的妇女,多选四物汤、二仙汤、五子衍宗丸合方加减。肝郁型闭经,多由巨大的精神创伤或长期的情绪抑郁引发,多选逍遥丸、四逆散、四物汤加味。肥胖型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多系痰湿阻滞,多选苍附导痰汤加减。人流术后闭经,多有产时出血或人流诊刮过度,子宫内膜基底受损所致,多选二仙、五子衍宗汤丸加紫河车、肉苁蓉、鹿角片。子宫内膜薄的闭经,多选四物汤、二仙汤、五子衍宗汤加减。闭经溢乳综合征,多以溢乳、体胖、血催乳素增高为特点,在重用生麦芽60g、生山楂30g的基础上辨证选方,或导痰汤,或逍遥散,或膈下逐瘀汤等。

验案举隅

子宫发育不良继发闭经

赵某,女,18岁,2023年5月3日初诊。患者体质瘦弱,16岁初潮后,未能按月而至,多2至3月一行,经量偏少,白带少,乳房发育小。月经已7个月未至(末次月经时间2022年9月30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B超:子宫发育偏小。

辨证:肾气不足。

治则:补益肾气,调理冲任。

方用四物汤加减:熟地黄12g,当归12g,川芎6g,白芍12g,枸杞子12g,五味子12g,女贞子12g,菟丝子15g,山茱萸15g,制何首乌15g,覆盆子12g,肉苁蓉12g,紫河车粉3g,淫羊藿12g。水煎服,隔日1剂。

7月26日二诊:间服上方20剂后,月经来潮,经期短、仅2天,经量少。守上方加川牛膝、益母草、桃仁。服药至40剂后,月经按月而至,经期4天,经量尚可。

按 该患者年仅17岁,初潮年龄偏晚,子宫小于常人,虽无任何不适,月经近7个月未至,说明肾气不足。在嘱其加强营养的前提下,服用上方40余剂后,月经按时而至,且经期、经量亦恢复正常,其白带亦增。方中补肾阴药为多,补肾阳药较少,意在使肾阴得养,肾阳得振。又加川芎、川牛膝、桃仁、益母草以通经。这种先补后引的治疗方法,是笔者治疗此类闭经的思路。

卵巢早衰闭经

潘某,女,40岁,2023年3月15日初诊。患者40岁前月经正常,从40岁开始,月经延迟,经量减少,至今已5个月未行,伴有面潮红、易汗出、五心烦热、阴中干涩、白带渐少、咽干舌燥。B超:子宫附件正常。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辨证:阴虚血燥。

治则:滋阴益血,充盈冲任。

方用一贯煎合知柏地黄汤加减:白芍12g,熟地黄12g,知母10g,黄柏10g,当归12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沙参15g,枸杞子15g,地骨皮12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炙鳖甲10g。水煎服,日1剂。

3月28日二诊:服上药10剂,月经未至,潮红汗出、五心烦热症减,阴中干涩、咽干舌燥仍存。守上方加生地黄12g、炙龟板10g。继服10剂。

4月26日三诊:服上药后,月经未至,但伴随症状皆减。嘱其按末诊方隔日间服1剂,共服30剂后,患者电话告知月经至,但经量偏少,经期3天。嘱其每月服上方4剂,连服3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 本案例为卵巢早衰闭经,故多伴有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从临床伴随兼症分析,属阴虚火旺、阴阳俱虚、阴虚血燥者为多。本案为阴虚血燥,故治疗以滋阴养血为主。阴血得充,冲任得养,经血自通。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益气摄血治崩漏急症验案一则
摘自2025-9-3中国中医药报
卢雪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严用和的《济生方》有云:“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临床上崩漏并称,且常交替出现,因果相干,致使病变缠绵难愈,成为妇科的疑难重症。至于其治疗,则有“塞流、澄源、复旧”之论。具体而言,对于崩漏急症,张景岳立足于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提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的法则,成为治疗此类急症的指导思想。现笔者分享一例崩漏急症的诊治历程,试说明其中道理,以期能为各位同道提供思路、方法的借鉴。
王某,女,51岁,2024年11月24日初诊。主诉:月经淋漓不尽1年余,加重1月。患者自2023年7月份渐发月经淋漓不尽,且经量偏多,严重时候持续40余天,经诊刮术后方才干净。此次月经自10月23日来后持续至今,量大如崩,诊刮后未见缓解,艾灸隐白等脾经穴位后出血加重,曾因血红蛋白偏低输过血,前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结果出血不减反增胃胀。刻下:经血量大,色鲜红,每隔2~3小时即溢满1片卫生巾,稍活动即觉血出,躺坐则不明显。胃口很好,大便偏软,近来胃胀,平素怕热多,晚上睡觉踢被。形体偏壮实,面色偏淡黄,眼睑色偏淡白,但语声高亢有力。舌质淡粉少血色,苔白满布,脉细弱。
既往史:年轻堕胎7~8次,未予以休养后即照常干体力活,自觉并无不适。
诊断:崩漏(血分热盛,阴亏浮热,两热相加,扰动血海,血液丢失后气亦随之不固)。
治法:益气固摄,兼清血热。
方用当归补血汤合丹茜四物汤加减:生黄芪60g,当归10g,仙鹤草60g,茜草炭15g,牡丹皮10g,鸡血藤15g,生地黄15g,白芍10g,侧柏炭15g,地榆炭15g,炒白术10g,陈皮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嘱3天查一次血常规,监测血红蛋白指标,若偏低应立即输血对症治疗。
2天后回访:服药后经血量逐渐减少,未查血常规,嘱继续服药。
12月1日二诊:服药6剂后月经即完全干净。舌同前,脉力度见起,脉管见充盈。考虑急症已除,以调体为主,治宜凉血热、益阴血、化痰湿,以四物汤、二至丸、温胆汤等方加减治疗月余以善后。
3月后回访:至今未再反复,月经渐少而至绝经,人也未有其他不适。
按 本案患者为素有血热蕴伏于内,适逢妇人七七之数叠加阴亏浮热,两热相加扰动血海,以致血不归经,则崩漏作矣,崩漏日久,血液丢失之后气亦随之不固,这是整体的发病机制。《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即妇人年近49岁,主管一身阴血的任脉空虚,阴血不足是其生理衰退的必然结果。而阴血不足无力制约阳气,致其浮越于外形成浮热,阴亏浮热的病理机转即由此而来,这也与现代医学中更年期妇女出现雌激素断崖式下跌的机制耦合。病患素有血分热邪,其平素怕热、晚上睡觉踢被等症是其明证,但其热尚缓不足为患,叠加阴亏浮热之后,两热相合则血海为之不宁,此时只需治以凉血热、益阴血,崩漏之疾或能痊愈。然治不得法,艾灸辛温助其邪热,伤其阴血,所以出血反而加重,正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说:“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用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提有余,而清泻火热不足,反而壅堵中州出现胃胀一症。经血量大、其色鲜红显然是热邪为患,然稍活动则血出、躺卧则缓、脉弱等症,又是出血日久、气随血失后继发气不摄血、气弱无力鼓动血脉的有力之征。而形体偏壮实、语声高亢有力、既往堕胎后正常干活等提示病非纯虚使然,反证气弱见证当为失血过多继发而来。面色淡黄、眼睑色淡、舌质淡粉、脉细等皆是失血过多后,血液失其荣养之功所致。
发病机制既已明确,治疗则宜遵“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急需益气固摄以防脱,兼以凉血养血以固本,故治疗选用当归补血汤合丹茜四物汤加减。其中当归补血汤中黄芪药量数倍于当归,即是益气以摄血之义,亦如吴谦在《删补名医方论》中所言:“五味之中,惟甘能补,当归味甘而厚,味厚而补血;黄芪味甘而薄,味薄则补气。令黄芪多数倍,而云补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丹茜四物汤是在四物汤基础上加丹皮、茜草以增强其清肝经血热之功,尤适宜于肝经血热血虚所致月经提前、量多者。其中以鸡血藤易川芎,是因川芎为血中气药,防其动血不利于止血之故,此亦《删补名医方论》中所载“欲止血去芎,随所利而行之”;改用鸡血藤而发挥行血补血、补而不滞之功。加侧柏炭、地榆炭是既能炭用以止血、又能凉血以止血。仙鹤草民间称之为“脱力草”,重用至60g是取其止血补虚劳之功,正如《滇南本草》所言:“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赤白带下,面寒腹痛,日久赤白血痢。”而加炒白术、陈皮是避免血药碍胃、气药壅塞之弊。
嘱病患监测血红蛋白指标,若偏低应立即输血对症治疗,是对病患生命安全的极度负责,因为对于急性失血患者,现代医学在开通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这方面确实更胜一筹,可以结合其急救技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以达到共同救治患者的目的。所幸诸药合用切中病机,2剂后经血量逐渐减少,6剂服尽月经即完全干净。脉力度见起、脉管见充盈等也是血气渐复之佳兆,是急症已除,转以益阴血、凉血热、化痰湿等法以固本源,其后渐至绝经而无其他不适当是恢复其生理之常。

运用《金匮要略》温经汤治疗不孕症
江流 安徽岳西王业龙中医诊所
温经汤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科临床常称本方为“大温经汤”,其原方组成为“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川芎二两,芍药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生姜二两,牡丹皮(去心)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其功能为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导致的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或小腹冷痛,久不受孕者。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丹皮养血祛瘀为臣;阿胶、麦冬养阴润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半夏、生姜降逆温中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
古人将本方誉为妇科调经之祖方。因其配伍严谨,虽有温经、活血、益气、养阴之功,却无燥、耗、壅、腻之弊,方中用药照顾到妇女各方面生理特点,所以本方之适应范围是很广泛的,凡寒凝血瘀兼气血耗伤之闭经、痛经、不孕、月经不调诸病,皆可以加减应用。笔者用本方加减治疗妇人不孕症,每每应手取效,兹举验案四则。
案一
李某,女,32岁。曾于1998年足月顺产一女,于5年前已取出节育环,计划再孕一胎,但至今未能受孕,先后易数医,未果。2011年4月来诊,刻下诊见:体丰腴,面色浮白,肢冷畏寒,喜吐痰涎,纳谷不香,时觉腹胀,月经后期而量少,质稀并挟有块状物,经来腹痛,平时带下清稀,大便时硬时溏,舌质淡嫩,苔滑白腻。
辨证:冲任虚寒,痰瘀阻胞。
方用温经汤加味:吴茱萸10g,当归15g,白芍12g,川芎10g,人参10g,桂枝10g,阿胶10g(烊化),牡丹皮10g,生姜9g,甘草10g,法半夏10g,麦冬10g,茯苓15。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7剂,肢冷畏寒有改善,食欲转旺,带下亦减。上方再进7剂。
三诊:尽剂后,月经来潮,量中等,经来腹已不痛。在上方中加鸡血藤15g,再服5剂。同年怀孕,足月顺产一男婴。
案二
余某,女,28岁。患者因多年未孕与前夫离异,两年前再婚,至今未孕。2011年8月来诊,刻下诊见:发育良好,体态适中,月经或前或后愆期,经量或多或少,有时挟有小血块,经来胁肋疼痛,心烦易怒,舌质淡红,少苔,脉弦。少腹时有冷,带下量多,质黏稠。
辨证:肝气郁阻结,胞宫阻滞。
方用温经汤加味:吴茱萸5g,红参10g,桂枝尖10g,阿胶10g(烊化),姜半夏10g,香附12g,麦冬10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2g,牡丹皮10g,甘草6g,生姜3片,柴胡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渐觉心情舒畅,胸宽体适,少腹无冷感。上方再进10剂。同年怀孕,喜得一子。
案三
刘某,女,20岁。出嫁后三年未孕。一日,其母携女来诊。观其形瘦面白,苔白滑,脉沉。询知月经量少、质稀色淡,周期或先或后,经行小腹冷痛、得按稍减,兼见白带量多、质稀。四诊合参,辨证为冲任虚寒、瘀阻胞宫。治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法,方予温经汤。患者服药15剂后,月经恢复正常,面色转显红润。停药一个月后即成功受孕,并于次年喜得千金。
此后,夫妻未采取任何节育措施,但多年未能再次怀孕。四年后,因有再生一胎的计划,开始备孕。其时,患者在杭州打工,其间遍访当地各大医院,尝试多种治疗方法,均未见效。直至2021年国庆节,患者回老家后前来就诊。经四诊合参,辨证仍属同类证候,故再次予温经汤加减治疗两周。此次治疗后,患者于2022年成功怀孕,并足月顺产一子。
案四
刘某,女,婚后四年未孕。曾就诊于多家不孕不育医疗机构,未能如愿。2019年回娘家时,到笔者诊所就诊。观其形体丰腴,询知月经后期、量少,经行腹痛,痛甚于胀,白带量多、质稀无味,时或呕吐清涎。患者自述曾于江浙一带打工,当时乘凉饮冷较多。脉证合参,治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法,方用温经汤加减。
治疗三周,服药21剂后,患者次月即怀孕,后足月顺产一男婴,活泼可爱。每当论及此事,其娘家父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按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妇人患病,病因多因虚损、积冷与结气所致,其病机在于积冷与结气客于子宫,寒邪损伤经络。
不孕症病因多样,常见有寒、热、虚、实、痰、瘀等不同证型,其中以宫寒不孕临床最为多见。温经汤组方严密,融温经散寒与活血祛瘀于一体,兼顾扶正与祛邪。案一仅对原方稍作加减,即收温补冲任、涤痰祛瘀之效,故药尽剂而受孕。案二患者在冲任虚寒、痰瘀阻滞之外,兼见肝气郁结之象,故于原方基础上增入疏肝解郁之品,疗效亦佳。案三与案四病机大体相类,皆存在“虚、积冷、结气”之候,唯其程度与侧重有所不同。
温经汤功能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后世医家据此辨证分型,灵活化裁,使其治疗范围大为扩展。《金匮要略》温经汤方下有“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之语,可见此方亦为治疗不孕症而设。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对多种妇科疾病有治疗作用。通过辨证分型加减,此方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宫寒、经前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发育不良、部分子宫肌瘤等。此外,对于黄褐斑、痤疮、慢性盆腔炎以及部分习惯性流产和不孕症,也有较好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