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入五脏,不同的口味偏好或摄入,直接影响着我们五脏六腑的健康。中药治疗就是利用五味之偏,以纠正偏性的脏气,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同时,饮食五味又是脏腑营养的来源。
古代养生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说的是春天的饮食要防止酸味之品摄入过度,同时适当多食甜味之品,以补养脾胃之气。如一些甘味的药材人参、党参、白术、黄芪、甘草等,均具有健脾补气的功效;人们所熟知的药食两用之品如山药、大枣、扁豆、龙眼、薏米、蜂蜜等也有健脾的功效。而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各种食用糖,就更是如此了。
除了麦芽糖外,白砂糖、黄糖、红糖、冰糖等各种食用糖,它们都主要由甘蔗提炼而成,按照精制程度分是:冰糖>白糖>红糖(黄糖)>黑糖。精制程度越高,品质越纯,反之所含的杂质越多。但不同的糖的功效与其纯度无关,而与其所含成分有关。
冰糖
冰糖是由白砂糖煎炼而成的冰块状结晶,我国在汉时已有生产,冰糖带有清爽不腻的甜味,可用作各种滋补食品的调味辅料。中医认为,冰糖性平,味甘,归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中气不足、饥不欲食、口燥咽干等病症。
在乌梅冰糖饮中,酸味的乌梅开胃消食,甘味的冰糖可补益脾土,两者配合共奏开胃养阴之功。
白砂糖
白砂糖是最常用的甜味品,蔗糖含量一般在95%以上。白砂糖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其内服具有补中缓急、生津润燥等功效,适用于口干舌燥、久咳不愈等证;如《本草纲目》记载:“润心肺燥热,治嗽消痰,解酒和中,助脾气,缓肝气。”
白砂糖外用还具有凉润的营养作用,如口舌生疮或溃烂时,白糖外敷有利于创面愈合。又如《河北中医药集锦》记载:“白糖散治汤火伤,白糖一两,梅片一钱,用砂锅将白糖炒黑,成块为度,加冰片研细末,用香油调涂伤处。”
红糖
红糖是指由甘蔗经榨汁后浓缩形成的带蜜糖。红糖没有经过高度精练,几乎含有蔗汁中的全部成分,营养价值相对较高。红糖味甘、性温,归脾、胃、肝经,具有健脾暖胃、缓中止痛的功效,适合脾胃虚寒之胃痛、腹痛患者。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常泡在空调房、偏嗜生冷,一杯红糖水可以起到健脾暖胃的作用。
与白糖相比,红糖性温的同时还能活血化瘀,这也是推荐经期宫寒腹痛妇女喝红糖水而不是白糖水的原因。如《本草从新》记载:“补,和中和血,功用与白者相仿而稍逊。和血则紫者为优。”
黄糖
黄糖严格意义上,是红糖的一种。红糖在熬制过程中火候较小,色泽较淡时,会呈淡黄色或青色,制成的便是黄糖。黄糖的功效作用和食用禁忌与红糖相类似,其温性应较红糖弱。
黑糖
黑糖是一种没有经过高度精炼带蜜成型的蔗糖,制作工艺较红糖复杂,制作温度也比红糖高,颜色较深,有独特的焦香味。黑糖的功效与红糖类似,但温通力度更强,所以除了具有红糖的功效,其还可温经通络。
现在市场上流行黑糖姜母茶,所谓的姜母就是老姜,味道辛辣,最善温中祛寒,搭配甘温的黑糖,适合寒证疼痛者服用。
麦芽糖
相比上面各种食用糖,麦芽糖较为特别。它又叫饴糖,一般由玉米、大麦、小麦、粟(小米)或玉蜀黍(玉米)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制成,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饴糖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生津润燥和润肺止咳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劳倦伤脾、脾胃气虚、中焦虚寒、里急腹痛、口渴便秘、肺虚久咳和气短气喘等症。
脾胃虚寒的人适合吃饴糖。中医治疗中焦虚寒胃痛最经典的小建中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熬成汤剂,最后加上饴糖,有“缓而去疾,故能止痛”之妙。单味饴糖内服亦有补脾益气的功效,可冲服,每次15~20克,饭前服用。
关于饴糖,《品汇精要》记载:“中满不宜用,呕家勿用”;亦有医书记载:“秘结、牙露、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也就是说湿热内郁、腹胀呕吐、痰热咳嗽和小儿疳积等人群不适合食用。
简言之,黑糖、红糖和黄糖均有温养脾胃的功效,温中力度依次递减。白砂糖和冰糖可以平补脾胃,而冰糖还有助补胃阴的功效,更适合阴虚者食用。麦芽糖温中补虚,但质地黏稠,积食之人不宜。
《黄帝内经》载:“甘走肉,多食甘则痰溢,皮肤粟(sù)起”,适当吃点甘味食物可以补益脾胃,但是如果过量就容易造成壅滞。平时胃酸过多的人要少吃甜食;痰湿或者湿热较盛的人就不能过食肥甘厚腻之物,尤其是糖类;糖尿病病人或肥胖者也需慎用。糖类容易受潮,故而应放置于阴凉干燥处。受潮后的糖容易滋生细菌,最好不要再食用。(黄穗平
广东省中医院)
名医名方
柴蒌泻心汤
时间:2020-04-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章浩军,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十二五”国家重点中医专科——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名中医。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30余载,善用经方治疗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胃痞(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疾病)、胃脘痛(胃溃疡)、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主持并参与省、市科研课题8项,主编《伤寒心悟》《六经辨治脾胃病》等专著,并在国家级、省级公开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
组成:姜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瓜蒌10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辛开苦降,寒热平调,和胃消痞。
主治:胃痞病,证属气机升降失常,痰饮弥漫胃脘、心膈。临证多以胃脘部胀闷、胸闷不舒、恶心欲呕、肠鸣下利、舌淡苔腻微黄,脉弦滑为主要表现。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两次药液,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柴蒌泻心汤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合小陷胸汤及四逆散而成。《伤寒论》第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张仲景创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因太阳病不解出现的少阳证,本该用柴胡汤治,误用下法,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气机升降失常而成心下痞。少阳之证误用下法,邪传里者,结于心中为结胸,留于心下为痞,临证二者可兼具,盖上下不交,脾不散精,津液凝聚,为痰为饮,则弥漫胃脘、心膈。若单用半夏泻心汤则力不足,故本方君半夏而辅以干姜,辛以开上;加党参、甘草替换大枣,甘以补中;加黄芩、黄连、瓜蒌,苦降以泻心膈之蕴热;配合柴胡、白芍、枳实加强疏利气机。诚如《医门法律》曰:“若知其在气则顺之,在血则行之,郁则开之,滞则逐之,火多实,则或散或清之,寒多虚,则或温或补之。”全方苦辛并用,寒热平调,上下同治,共奏开上、补中、泻热之效,则痞满得解。
临证加减:纳差,嗳腐吞酸为夹食滞,可加神曲、鸡内金、谷芽、麦芽等以消食导滞;若脘腹胀甚,可加厚朴、砂仁、槟榔等行气消滞;胃痛者,可加木香、郁金、枳壳、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伴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橘皮以清胃降逆;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锻瓦楞子中和胃酸。
验案:林某,男,30岁。患疟疾三天,经服奎宁片后,疟疾虽除,但觉胃脘及胸中痞闷,食后欲呕,但又不得呕,尤见油腻食物即生恶心感,情绪焦躁不宁,舌淡红苔腻微黄,脉有弦象,诊断为邪踞心下,胃使和降,脾虚夹实,治以辛开苦降,予柴蒌泻心汤(姜半夏10克、瓜蒌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服3剂后,恶心顿除,胃脘及胸中痞闷稍减。照原方再服3剂遂愈。
按:患者始病少阳,截之过早,邪无出路,乘虚入脾胃、心膈,寒热互结而成痞;胃气有失和降,故恶心欲呕。治用柴蒌泻心汤,药取苦、辛、寒、热,消补并进,仍不越少阳和解之意。
(福建中医药大学喻爱萍整理 章浩军指导)
行气宽中化浊解毒治胃痞病
时间:2019-09-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宋金勇
贾苏杰
患者王某,女,45岁,已婚。初诊时间2019年7月25日。诉间断食后胃脘部胀满2年余,加重10天。患者自述进食后胃胀不适2年余,自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变化。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X线示:无力型胃,胃炎;左肺下野外带小斑块影。现症食后胃脘部胀满,伴有胃凉、咳嗽有痰、量多、痰色白、易咯出、平素全身乏力、四肢畏寒、肢冷、腰、臀部发凉、无反酸、呃逆、大便不通畅、质黏腻、3~4日1行。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胃痞病(气滞痰阻型)。
治则:行气宽中,化浊解毒。
方药:厚朴15g,枳实15g,姜黄9g,半夏12g,绞股蓝9g,百合12g,乌药12g,当归9g,白芍30g,川芎9g,白术6g,茯苓15g,鸡内金15g,豆蔻12g,三七粉2g,茵陈12g,黄连9g,香附12g,苏梗12g,砂仁12g,瓜蒌12g,广木香9g,合欢皮12g,焦槟榔12g,焦三仙各10g,芦荟1g。7剂,1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辨证分析:患者平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日久犯胃,则纳食后胃胀不适;脾失健运,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化生痰湿,浊毒内蕴,困厄脾胃,则四肢寒冷、全身乏力及腰、臀发凉;中气不足加之湿浊内生,故大便秘结,排便不畅,便质黏腻。肝郁气滞、浊毒内蕴,则见舌红苔黄,脉弦,脾精不足则见脉细。
2019年8月19日二诊:患者上方中药服完,未见不适。患者诉胃脘部胀满减轻,乏力明显好转,自觉胸部有痰,无其他不适。眠差多梦,大便3日一行,质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调整处方如下:香附15g,苏梗15g,柴胡15g,甘草6g,厚朴15g,枳实15g,姜黄9g,半夏12g,绞股蓝9g,焦三仙各10g,焦槟榔12g,炒莱菔子12g,砂仁12g,瓜蒌12g,广木香9g,合欢皮12g,当归15g,火麻仁20g,郁李仁15g,川军4g,芦荟1g。7剂,1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9年8月26日三诊:患者服药7剂后,诉胃脘胀满明显好转,近日纳少,早饱,自觉胸部有痰,寐一般多梦,大便日行1次,便软不成形,小便黄。全身沉重感较前好转,双足凉。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滑。调整处方如下:香附15g,苏梗15g,青皮15g,柴胡15g,甘草6g,厚朴15g,枳实15g,姜黄9g,半夏12g,绞股蓝19g,焦三仙各10g,焦槟榔12g,炒卜子12g,砂仁12g,瓜蒌12g,黄连12g,广木香9g,合欢皮12g,当归15g,白芍20g,火麻仁20g,川军6g,芦荟1g,太子参12g,黄芪12g。7剂,1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按:本案属肝郁气滞横逆犯及脾胃,脾胃内伤,痰湿内生,日久化浊毒,浊毒内阻,气机不利而成痞满。治疗以疏肝理气、降逆通便、健脾和胃、化浊消痰等为主。疏肝则用柴胡、香附、苏梗、广木香;降逆通便则用厚朴、枳实、焦槟榔、乌药、芦荟、川军;健脾和胃则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焦三仙、鸡内金;化浊消痰则用砂仁、豆蔻、半夏、瓜蒌、绞股蓝。经治疗已好转,继续治疗以观后效。盖痞满之证或因虚而致实,或因实而致虚,多虚实兼夹,要权衡轻重、分清缓急、灵活施治。(宋金勇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宋金勇诊所 贾苏杰 河北中
泛酸,饭后喝杯陈皮水
(2023-01-24
09:28:02)[编辑][删除]
时间:2020-05-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项凤梅
泛酸,是胃肠病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自觉有胃内容物从胃经食管反流至嘴里,且有酸苦味。从中医角度看,该症主要由积食、寒湿、胃热、气滞、脾胃虚弱、阴虚所致,日常可在饭后适当喝点陈皮水调理。
积食
积食一般是指进食量过多而损伤脾胃,导致食物停滞中焦而引起的胃肠疾患,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胃疼胃胀、大便溏腐而臭等。可用陈皮3克,苏梗6克,麦芽5克,谷芽5克,甘草2克,煎水当茶饮。
寒湿 寒邪内蕴的人群有胃寒表现,饮食生冷后尤为不适。可用陈皮3克,干姜5克,苏梗6克,甘草3克,花椒1克,煎水当茶饮。
胃热
可见胃胀不适、易饥嘈杂。通俗讲就是,当胃中没有东西了就感觉饥饿,但由于胃热、胃胀、胃口不开,又感觉很饱,同时有口干、口苦、口臭等表现。可用陈皮3克,蒲公英5克,竹茹5克,甘草3克,煎水当茶饮。
气滞 临床表现为胃胀嗳气、屎气多等症。可用陈皮3克,木香3克,砂仁2个,甘草3克,煎水当茶饮。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导致的泛酸常有胃隐痛、口淡无味、纳食减少、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可用陈皮3克,党参5克,苏梗5克,甘草3克,大枣2个,煎水当茶饮。
阴虚 这种情况的人群经常有口干不欲饮、经常吐酸等症状。可用陈皮3克,百合5克,淮山药5克,枸杞3克,甘草1克,煎水当茶饮。
以上药物也可需磨成粗末,装无纺药袋,饭后开水泡服,约100毫升。每天一次,持续服用一周。由于陈皮具有理气和胃、燥湿化痰的效果,故阴虚或津液亏虚者不可多用。服用一周后未见效果不宜再用,应到正规医院就诊。(项凤梅
江西省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