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是中医师在整个医疗过程中,运用思维工具对患者、病证及相关事物和现象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形成决策、实施和验证,以探求疾病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医临床思维体现在整个辨证施治过程中,包括对通过四诊合参得来的临床资料进行思考分析,确立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正邪双方的对比情况,正确地诊断、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中医临床思维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对疾病的诊疗水平。因此,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对于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怎样提高中医临床思维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全面掌握患者资料,网格化管理,去伪存真
应该全面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仅详细询问病人发病的原因、此次发作(或历次发作)、加重的诱因,患病后检查、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疗效如何,现在的情况,既往史、个人史、妇女的经带胎产史等,还应对患者的工作情况、生活状况、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心理状况、甚至兴趣爱好等有所了解,对患者所有资料进行网格化管理。这样,对患者发病的原因基本就心中有数了。弄清楚病因,对病机的探究也就更接近本质规律了。比如,一个反复胃胀的患者,检查胃镜、上消化道造影、B超以及生化等均无异常发现,经常食后发作,多食加重,早饱嗳气,嗳腐吞酸,纳差,排气臭秽,舌苔白腻,脉滑。看到这里,也许一般医生会辨证为饮食停滞。但是追问病史,又了解到患者最近工作压力大,夫妻关系紧张,心情抑郁,这时候,我们也许恍然大悟,这其实是由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胃不和、胃气上逆的胃痞,辨证为肝胃不和证。
掌握疾病规律,抓住核心病机,层次分明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性、病位、病势、病传及预后等。病机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的现象,从而得出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清晰分析病机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关键,也是进行正确诊断和恰当治疗的重要前提。每一种疾病都有其发生、发展、演变、预后的规律,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其特有的病理机制,即核心病机。抓住核心病机才是辨证施治的根本所在,核心病机是真正推动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核心病机也称为基本病机。疾病某一阶段的病机称之为证。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机的概括,所反映的是疾病某一阶段的本质。比如,胃痛的核心病机是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痞的核心病机是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因七情不和导致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者,该患者辨证为肝胃不和;因暴饮暴食、饮食不节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者,辨证为饮食停滞。对一个疾病的认识,既要有对疾病核心病机的认识,也应该对疾病的某一阶段的病机——证的认识。
量化分析表现,梳理分析主次矛盾,纲举目张
要掌握疾病的基本病机,必须全面分析所掌握的临床资料,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得来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去伪纯真,去粗存精,找出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规律。在分析过程中,一定要把主要临床表现和次要临床表现量化分层,按照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梳理,使之条理清楚。这样,就能抓住主要矛盾,拨云见日了。比如,某患者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30年,出现了肝硬化,现症见右胁疼痛隐隐,口干,咽干,眼睛干涩,头晕乏力,腰膝酸软,大便干燥,体检可见肝区肋下3厘米,质硬,有轻触痛,脾肋下可及,质硬,无触痛。舌质紫暗有瘀点,苔少而干,脉弦细。从上述临床表现分析,中医诊断为胁痛,辨证为肝肾阴虚,兼有气滞血瘀。为什么把肝肾阴虚做为主证,把气滞血瘀做为兼证呢?因为在现阶段,他是以肝肾阴虚为主要矛盾的,通过右胁疼痛隐隐,口干,咽干,眼睛干涩,头晕乏力,腰膝酸软,大便干燥,以及舌苔少而干,脉弦细即可做出判断;但是,他又有长达30年的慢性乙型肝炎病史,久病多瘀,久病入络,加上他有胁痛,体检又见腹中有癥积,故考虑他有气滞血瘀存在。但现阶段他的主要表现还是以肝肾阴虚为主,故辨证为肝肾阴虚,兼有气滞血瘀了。还有病机更为复杂的患者,一定要根据他的证候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如纲举目张。
辨证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圆机活变,条理清楚
中医临床思维的特点体现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而后者正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在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非逻辑思维活动,非逻辑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直接根据事物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的一种思维方式,包括想象、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是中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逻辑思维的补充,对于治法等的创新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医思维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又是前者的补充。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激烈的辩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融合贯通。没有严谨缜密的逻辑关系,中医学将变成诡辩医学,不能客观地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更不能方证对应、有效地治疗疾病;没有灵活机变的辨证思维,中医学将变得僵化、呆板,不能正确反映人体千变万化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也不能针对疾病的变化发展有效地治疗疾病。中医是以象思维为基础进行认知生命的,以直观的形象、物象、现象为基础,以意象、应象为特征和法则来类推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从而认知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最经典的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用阴阳、五行来类比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但是,以后衍生出来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预防治疗法则是逻辑非常严谨缜密的。比如,理法方药、环环相扣,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联系紧密,逻辑性强。所以,辨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一定要紧密结合,既要圆机活法,随机应变,也要思路清楚、逻辑清晰。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古今相融
从《内经》开始,就已经有了辨病论治及辨证论治的雏形,关于辨病论治,《灵枢·五阅五使》曰:“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关于诊病的方法,《素问·五脏别论》说:“凡治病必察其下”“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关于治病的原则,《灵枢·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素问·疏五过论》曰:“治病之道,气内为宝”“治病必求于本”。关于辨证,《素问·脏气法时论》曰:“气虚则少气不能以报息”,说明肺气虚则气息短促。《灵枢·决气》曰:“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阐述了津脱证和液脱证的临床表现。对于辨证施治的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到了东汉时期,张仲景在辨病的基础上,用六经辨证治疗疾病,开辨证施治之先河。如太阳病,风寒表实证用麻黄汤治之;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治之。阳明病,阳明经证用白虎汤治之,阳明腑证用承气汤治之。少阴病,寒化证用四逆汤,热化证用黄连阿胶汤等治疗。中医学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中医院也有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辅助检查,从单纯的望闻问切四诊过度到五诊,这第“五诊”实乃现代医学检查,所以有了辅助检查乃望诊之延伸的说法。因此,应该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全面、多维度地诊察疾病,提高临床疗效。
勤求古训,传承经典,守正创新
王永炎院士关于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曾经说:“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厚积薄发,厚今薄古为治学常理。所谓勤求古训、融会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进学科之进步。因此,我们要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古今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正确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辨证施治方法,与现代医学检查紧密联系,中西并重,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守正创新,推动中医事业进一步发展。
王永炎院士认为中医需要“悟性”。“悟性”体现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思考、思辨的能力,破解疑难病例获得良好疗效的能力。而提高悟性,需要博览群书,勤求古训,不仅要读经典、跟名师、勤临床,还要重视跨学科的学习,如重视易经相关理论的学习,做到医理和易理相通,重视对逻辑学、生命科学原理与生物信息学甚至人工智能的学习。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终身学习,不断思索,不断探究,批评、否定与创新,这样才能提高中医思维的高度、宽度以及深度,才能为中医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中医人才。(刘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
医医
走出中医“死胡同”【草根一生】
(2015-02-13
05:00:10)[编辑][删除]

长期以来,中医药“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却也是一个“黑匣子”。难怪人们常说,中医让人稀里糊涂地活,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如此不明不白,临床定位不清,医生不知该如何用。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中医回不到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传统坐堂医时代。如果依然抱残守旧,脱离现实需求,不顾社会进步,没有创新,没有突破,靠吃老本,中医药发展就走进了“死胡同”。解开中医药的奥秘,打开神秘的“黑匣子”,中医药要讲“现代话”,这是中医药发展创新亟须解决的现实难题。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方法。“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模糊的整体。”中医药发展创新,要吸纳现代最新成果,既用望远镜看到宏观的整体,又用放大镜看到清晰的局部,从模糊的整体中找到清晰的局部,瞄准目标人群,把中医药功效发挥到最大。
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创新驱动同样不能单兵突进。目前,中医药创新中存在着中药腿长、中医腿短的尴尬,容易导致“废医验药”的结局。如果只注重某种新药研发、某种疾病治疗方法的改进,创新发展只能停留在“术”的层面,而不能跃升到“道”的层面。
创新驱动中医药发展,最容易出现跑偏的倾向。打着现代化、科学化的旗号,中医药不断地被西化已是遍体鳞伤,面目全非。有的中药研究机构挂着中药的牌子,走的是西药的路子,希望从复方中药里筛选某种有效成分。离开中医的指导,或许也能找出几种新物质,但多数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传承不够与创新不足,制约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需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使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这株老树才能开出新花,形成杏林春暖之势!
大道中医【草根一生】
(2015-02-08
08:43:49)[编辑][删除]

对中医肃然起敬的情感,缘于我的中医世家,得以近距离被中医文化沐浴、熏陶。
中药让你嗅出芳香。每到中药架前抓药,如同超越时空与天地对话。面对一排排抽斗里,那些枝枝叶叶、花花果果、草木虫贝,它们曾经或生于高山之巅,或藏于幽谷深涧,是经过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阳光雨露无数个阴阳交媾机缘偶合,孕育出来的天地之精。进入体内它们将会与你的五脏六腑交换冥冥之中的神秘信息,将会带着和平使者的使命,去说服,去调停,去和谐,为你祈福消灾。这一刻始信万物皆备于我。
再看端坐的伯父,号着病人的脉,望着病人的舌苔,问着病人的饮食起居,你会想象他是在俯察山川地貌,仰观宇宙星象,推演阴阳风水,预测人间吉凶,这一刻他仿佛就是堪舆家、气象家、天文学家。把病人的身体当成了一个小宇宙,一个具有复杂关联的此消彼长的运行,一番望闻问切后,便进入阴阳虚实的战略思考。强制与迁就,压服与妥协,包抄迂回,闪躲腾挪,攻防转换,生克制衡,战术灵活,全凭审时度势,辨证施治。拟方遣药时医生定要讲究君臣佐使,精巧配伍,一如运筹帷幄,排兵布阵的相帅,又俨然是一位哲学家、军事家。
中医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与天地万物共生共存,从来不强求绝对,不非此即彼,存我亡他,对细菌、病毒也绝不赶尽杀绝,坚守和平共处,化敌为友,主张抑强助弱,扶正祛邪,任其相生相克自然平衡,充分信任和发挥人体的自主谐调和抵御能力。常常是几味中药,一个手法便能四两拨千斤,兵不血刃,化干戈为玉帛。
看中医治病如同在观棋,在欣赏艺术,在聆听智者就教于贤哲。然而,智者劳心,需要博极医源,通透古今,熟谙经典,虔诚修炼,融汇儒释道文史哲,方能成为驾驭风云变幻,应对世事沧桑的智者,用器者,匠也。
我情钟中医只是缘于自己的血脉,仰慕祖先国学风范。可惜自己才智敦鲁,至今未得岐黄精髓,但我矢志不移。我深爱着中医, 崇尚着中医文化!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过“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古今中外,都十分注重励志教育。励志的“励”是指激励、鼓励、勉励之意;“志”有志气、志向、意志之意,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坚定做成某事的气概,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的意愿和决心,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意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目标。
激励人生格言
作者:唯美慧仙阁
激励人生格言
001 追踪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002
谁不向前看,谁就会面临许多困难003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004 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005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006 不怕路远,就怕志短007 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008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009 有志登山顶,无志站山脚010 有志的人战天斗地,无志的人怨天恨地011
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感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012 人生志气立,所贵功业昌013 人若有志,万事可为014
并非神仙才能烧陶器,有志的人总可以学得精手艺015 有志者能使石头长出青草来018 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019
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贤020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021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022 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023
在年轻人的颈项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事业心这颗灿烂的宝珠024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025 褴褛衣内可藏志026
志气和贫困是患难兄弟,世人常见他们伴在一起027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028
困,你是人类艺术的源泉,你将伟大的灵感赐予诗人029贫穷是一切艺术职业的母亲030 无钱之人脚杆硬,有钱之人骨头酥032
贫困能造就男子气概033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034 贫困教会贫困者一切035 对没志气的人,路程显得远;对没有银钱的人,城镇显得远036
有志者,事竟成037 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038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039 志正则众邪不生040 鹰爱高飞,鸦栖一枝041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042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043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04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045
志,气之帅也046 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047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048
志坚者,功名之柱也。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050 一人立志,万夫莫敌051 强行者有志052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053 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054 才自清明志自高055
寄言燕雀莫相唣,自有云霄万里高056 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057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058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059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060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061 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062
与其当一辈子乌鸦,莫如当一次鹰063 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064 远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066 鱼跳龙门往上游067
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068 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069 以天下为己任070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071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072 志当存高远073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 074
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075 鸟不展翅膀难高飞076 丈夫志气薄,儿女安得知? 077
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既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078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079080
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081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083 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084
胸无大志,枉活一世085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086 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夜读 【草根一生】
大风防风夜关门,萤火决明故纸温。
百部锦纹欣益智,启窗望月满天星。
(大风子、防风,夜关门、萤、决明子,故纸、百部、锦纹大黄,益智仁、望月砂,月见草、满天星皆为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