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顽石亦有情

(2023-01-22 05:44:37)

石膏,在医者手中,治病救人,发挥奇效,帮助我们度过疫情难关。


时间:2020-05-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施仁潮

 

  经历了清肺排毒汤是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新冠肺炎的通用方剂,可以分解为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4个经典方,其中石膏这味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抗疫创奇迹

  1954年夏天,乙脑。当时,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的郭可明认为,从乙脑的发病时节、以发热为主症、具有强烈传染性等,应该属于中医温病中“暑温”的范畴,提出以白虎汤、清瘟败毒饮为主方,重用生石膏,配合使用安宫牛黄丸和至宝丹的治疗方案。经中西医合作治疗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

  今年新冠肺炎,处方就用到了石膏。湖北荆州的西医内科蔡医生联系了我。他接管的陈姓患者,47岁,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因低热伴咳嗽3天入院,肺部CT显示双肺感染,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后,热度是退下来了,但憋喘加重。医院给他用了清肺排毒汤,有明显效果,取效后考虑到他的阳虚体质,有明显的怕冷症状,改用了紫苏、橘红、桔梗、厚朴、太子参、党参、黄茋等一类中药,结果病情出现了反复,呼吸不畅、憋喘严重。蔡医生向我远程求助。我认为患者寒湿未除,痰气阻滞,疫邪方盛,不能用黄芪、党参一类的补药,再从苔黄腻滑润判断,属于痰湿有热化之象,还是应该坚持以清肺排毒汤加减,其中生石膏用到了30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咳嗽减轻、憋喘好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转阴,顺利出院。

  退热有良效

 9岁的小姑娘琪琪被医院诊断为淋巴组织EB病毒感染,中医认为,琪琪的病症应属于温病范畴,可以利用石膏的寒凉之性对症下药,小姑娘恢复得很快。

  张锡纯视“石膏为寒温实热证之金丹”“退外感实热,诚为有一无二之良药”。他在治疗实热证时,尤其擅用石膏,轻则两许、重则数两,每次都能获得极佳疗效,称他为“石膏先生”。

  他有一张方子叫“石膏粳米汤”,被认为是退热奇方,仅用生石膏和生粳米两味药,只要辨证是温病初起、脉浮有力、身体壮热,便可对症用之。后世多番实践皆有效果,甚至有人提出:“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都可以用。”

  石膏,辛甘大寒,古人甚至以“白虎”来比喻它的肃杀之性,临床多用于外感热病之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等。我在临床也常常用到,只要辨证是内有实热且热在气分,都可以用,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

  清朝时期有位叫余霖的老中医,十分擅长使用石膏,而且在临床上往往重剂量用之,清热解毒、凉血泻火名方清瘟败毒饮就是他创制的。据说乾隆年间,京城发生了一场疫病,余霖就给患者用上了超大剂量的石膏,有的人一剂药里就用到了八两石膏,获得了极佳的效果。经余霖之手却“活人无数”,石膏之功名也因此得到确立。

  杂症建神功

  石膏性凉而能散,为治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又善清瘟疹之热,清头面之热,为杂症祛疾良药。《对山医话》载:“鲁藩某病寒,时方盛暑,寝门重闭,床施毡帷悬貂帐,身覆貂被三重,而犹呼冷。”名医李士材诊之,曰:“此内热也,古有冷水灌顶法,今姑通变用之。”于是用石膏三斤,浓煎作三次服,一服去貂被,再服去貂帐,服三次而尽去外围,体蒸蒸流汗,遂呼进粥,病若失矣。

  我从气分积热论治痤疮,重用生石膏清肺祛痰热,两周即有明显效果,新脓疮未再出现,面部烘热退去,口干口苦口臭改善,连服45天后,患者宿疮渐次退去,痘疮未见新发,面部皮肤也变得光洁了。

  刘女士,49岁,失眠五六年,四处求医,中西药吃了不少,针灸推拿都已试过,效果不显。我从患者舌质干、多烦热、夜间因口干醒来、醒后一定要喝开水分析为心胃火炽,以竹叶石膏汤为主方,生石膏用50克,结果收到理想的效果。七剂中药使她睡了一觉长年难以实现的安稳觉。(施仁潮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豆豉助寿

 (2018-03-23 13:54:33)[编辑][删除]


豆豉是不可多得的调味品,素有“营养豆”的美誉。豆豉属于发酵食品,更是老人的“长寿豆”。老人常吃豆豉不仅有助于开胃消食、祛风散寒,还能预防脑血栓和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豆豉营养丰富,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及钙、磷、铁、钴、硒、钼、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微量元素。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它的功效记载最为详细,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蒸暑,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意思是说,豆豉可以开胃消食、祛风散寒、治疗水土不服。豆豉中含有多种营养素,可以改善胃肠道菌群,常吃豆豉还可帮助消化、降低血压、增强脑力、提高肝脏解毒功能,并有极强的抗癌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豆豉中钴的含量是小麦的40倍,有良好的预防冠心病的作用;豆豉中还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素,能有效地预防脑血栓的形成,对改善大脑的血流量和防治老年性痴呆很有效果。

豆豉制作方法为将所需量的黄豆或黑豆先用清水淘净,倒入锅内蒸或煮烂,滤去汁,装入一个透气的容器里,用厚盖布捂严,保持温度恒温(约15),发酵15天后取出,用适量凉开水浸泡两天后,再加入适量盐和姜片(盐放早了豆质会发硬)继续浸泡。其间每天用饭勺搅动一次,15天后开始食用。这时的豆豉呈稀糊豆粒状,色质棕黄,浓香味美。如食后再掺入少量煮熟的花生米,营养和味道更佳。民间素有“无豉不下饭,无菜不用豉”之说。

目前的川、粤、湘菜用的都是黑豆豉,比较干瘦,香味浓郁,味咸而略苦。除直接用于菜肴,几乎所有罐头食品用的也都是黑豆豉。黑豆豉最宜炒菜,如豆豉炒青椒腊肉、豉油炒空心菜、豉油焖鱼、豆豉炒牡蛎等。黄豆豉则基本上保持了豆子的原色和原形,主要是咸味,可以直接也可以加辣或加香油食用,更多的是加工成其他豆豉制品。


豆豉虽好,老人也不能多吃,每日以50克内为宜。而且豆豉加工中会加入很多盐分,所以如菜肴中已加入豆豉,则应减少烹调用盐量,以免摄入盐分过多,增加患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滥补出祸端

  (2018-03-23 11:57:21)[编辑][删除]

 



现在人认为补药可以养身体、除病恙,可以生精、补血、抗衰老。其实,这都是片面的认识,滥用补药也会引起祸端:


《清宫秘史》说的是光绪皇帝患上了痰壅证,气喘咳嗽、脘腹胀满,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气管炎。他要太医给他补药吃,太医听从皇帝之令开了补药。光绪皇帝服药后,病势不但不减轻,反而加剧。后来太医在皇帝吃的药中,加入一味莱菔子,光绪皇帝吃了一剂就见轻了,吃了两剂身体轻松,吃了三剂病告痊愈。光绪大喜,赏赐太医。小小的莱菔子居然是治好光绪皇帝的良药药。这是因为太医考虑到,皇帝生活奢侈,平日过食高粱肥厚、每日饮酒无度,久而久之,食滞不化、湿浊内生、湿聚生痰,便会发生痰浊壅塞气管,出现咳嗽、腹胀等症。治疗此疾,不须补药,而要消食导滞,肃肺化痰。莱菔子正是最佳的选择。

吃补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如人参具有补益元气、强心固脱、安神生津的药效,但长期服用,可引起兴奋、激动、失眠、烦躁、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又如甲鱼(鳖),具有养阴清热、软坚散结的功效,但经常食用,反而会引起腹泻、腹胀、纳呆等。

补药分清补和温补两大类。清补的药偏凉,温补的药偏热。例如人参、当归、鹿茸、阿胶、黄芪、熟地、羊肉、鸡肉、狗肉等都是偏于温补的药或食品;而生地、麦冬、金石斛、甲鱼、黄精、西洋参、百合、鸭肉、猪肉、海产品等都是偏于清补的药或食品。

使用补药要从小剂量开始,少量多服。有的人脾胃虚弱,一吃补药就胃满腹胀,这叫“虚不受补”。对于这类病人,在进补之前,可以先用适量的怀山药、大枣、砂仁、小米煮之成粥,服用几天,待脾胃功能好转后再进补药,这样就不会发生“虚不受补”的现象。

 

使用补药也要辨证论治,不管是一般的补药或贵重的补品,最好是请医生作指导。在使用补药或补品前,要明了它们的性质、功效、主治什么?有哪些副作用?使用补药与补品,也受到时空的限制,如果结合体质进行滋补,那就比较复杂了。所以进补不要自作主张,还是请医生作指导为好。

中药保健不保健不是成分说了算

   (2018-03-03 14:53:52)[编辑][删除]

 


近日,阿胶的养生保健功效遭到质疑,阿胶的药用、营养价值是否可以简单等同于“驴皮煮水”、胶原蛋白,在社会引起很多议论。中医认为,阿胶是“补血圣品”,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中西医对于阿胶功能认识不同,其根源在于中西医思维方式的不同。

养生保健是中西医共同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中医与西医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在对待养生问题上也往往持有不同的观点。比如,西医在还原论思想的指导下,注重对物质成分的解析,在饮食方面注重通过分析摄入的营养成分来评估养生价值;中医则在“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下,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运用“象思维”来使用中药。

中医养生强调“向内求”,若用西医的视角来看待中医,难免会有一些疑惑。比如,一些观点用西方营养成分论来分析评价中药,否定三七粉、冬虫夏草、蜂王浆、松花粉、阿胶等常用保健品的保健作用。

其实,食品营养学与中医养生有很大差别,比如,按照营养学的标准,萝卜与人参没有多少区别,都含着差不多比例的纤维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但是,以中医“象思维”来看,人参与萝卜的寒热温凉属性和性味归经有很大差异,绝不能一概而论。

中药的功能作用,是在神农尝百草之后,经过历代中医的不断探索逐渐归纳总结出来的。只有用中医理论的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来认识中药,才能说清楚、讲明白。如果用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来评价中药就会陷入“唯成分论”的陷阱,甚至可能把中药看成是草根树皮,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运用中药养生一定要遵从中医理论的指导,要根据身体的寒热虚实、气血津液代谢的状况,以及脏腑功能的强弱来选择养生中药。如果只知成分,不辨寒热虚实,便会因为误用而带来不良后果,比如如果阳盛体质的人吃了热性的食物、药物,就会越吃越上火,甚至可能出现口鼻流血的症状;虚寒体质吃凉性食物、药物,就有可能造成脾胃虚寒,腹泻便溏,形寒畏冷等。

中医养生首先是养心,然后才是起居、饮食和适量运动,针灸、按摩、刮痧、拔罐、气功、导引,都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吃保健品只是其中的一项,而且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质状况。夸大保健品的作用,与一概否定其价值,都是错误的。

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中医养生理念应该融入人们的思想和衣食住行之中,所以加强中医科普宣传至关重要,只有建立正确的舆论氛围,才能避免盲目跟风,才能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作者曹东义单位系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过犹不及

    (2018-03-05 11:06:10)[编辑][删除]

 


成语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形容做事过了头,就像没做一样,甚至比没做还可怕。

中医中的致中和

此成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与道家的物极必反”“执中有相同的意思,成为中医学致中和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哲学总结。

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致中和通俗地说就是维持平衡。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机体动态平衡被打破的结果,而中医治疗疾病就是通过各种办法,使机体回复到平衡的状态,这也是很多人所说的调理。

中医治病八法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都是致中和必要的方法,正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就是为了使矛盾的任何一方不能太过,太过就要破坏平衡。

过犹不及 物极必反

中医治病是如此,在中医养生保健上也是如此。中医有五劳所伤的理论,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看久了、睡久了、坐久了、站久了、走久了,都是伤害身体的。

日常运动中有过犹不及的例子。我们很多人知道运动的好处,却不知道过度运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比如行走,一些人每天连续走上万步甚至几万步,不知不觉中,膝关节就磨损了;有的人每天用很多时间爬山、登楼梯健身,却不知道半月板慢慢损坏了。这些都是过犹不及的例子。

日常饮食也有很多过犹不及的例子。很多人听别人说哪样食品好、哪样饮料好,就使劲吃、使劲喝,以为多多益善,其实又错了。再好的饮食天天吃,也会因饮食单一导致营养失衡,产生疾病。所以正确的饮食方法是,有益人体的饮食稍微加重食用比例就可以了,要保证粗细搭配,主副搭配,还要饮食多样化,换着品种吃,换着花样吃。这才是均衡饮食、促进健康的好方法。

很多人喜欢喝酒。酒不仅是一种特殊饮料,它也是一味中药,可以入十二经,起温脾胃、破癥结、助药力、通血脉的作用。少量饮酒,能驻颜色、通血脉、除风湿痹痛。但是若每天狂饮,不加节制,也可致人伤神损寿、耗血亡精、生疾动火、视力减退、智力迟钝、记忆力衰退甚至暴毙。有些人听说葡萄酒可以软化血管,延年益寿,就像喝白开水一样,最后一样会酒精中毒。

在进补过程中也有过犹不及的例子。就拿人参进补来说,如果适量,可以达到滋补作用,但如果过量,或者本来就是阴虚阳亢体质,再以人参进补,不但达不到滋补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使病情加重。

记住过犹不及给我们的启示:做任何事,坚持致中和的原则,保持身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是身体健康的第一保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