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用方氏头针从心肝论治失眠

(2023-01-21 23:27:14)


时间:2020-05-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黄琳娜 刘艳芳 安军明

 

http://image.cntcm.com.cn/www/data//attachement/png/site2/20200528/IMG003067ce8f3254064414413.png

方氏头针治疗失眠取穴示意图。

  失眠症是指患者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寐困难、睡而轻浅、时常觉醒或醒后难以入睡,重者彻夜不眠。流行病学显示,我国成人中失眠发生率高达38.2%,长期失眠的人约为15%,有过失眠现象的人约为50%,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睡眠是人的精神、体力恢复的重要生理过程。若长期夜晚不能入睡,白天无精打采,严重时会引起大脑缺血缺氧,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免疫力下降等,亦可引起患者焦虑、抑郁、心脑血管等疾病,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且因迁延不愈、愈后复发的特点,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西医治疗失眠主要以镇静药及抗精神病药为主,如艾司唑仑、氯氮平等,此类药物虽起效快,但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性、依赖性及戒断效应等不良反应,亦可产生宿醉效应。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安军明主任运用针灸从心肝论治失眠取得满意疗效,无副作用,现介绍如下。

  重视方氏头针应用

  方氏头针由已故陕西名中医方云鹏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传统针灸学、西医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发明的,1978年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科研成果。方氏头针有别于传统头皮针理论,通过针刺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外表投影的特定刺激点来治疗疾病,近50年来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针灸临床,疗效确切,深受好评,尤其对精神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安军明是方氏头针流派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全面继承了方氏头针理论体系,坚持致力于方氏头针的临床实践总结与研究,方氏头针在其门诊应用率可达100%。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与方氏头针有关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成果,发表了多篇方氏头针相关论文。安军明指出,根据生物全息理论,大脑可视为一个独立的全息单位,不同穴区对应着相应脏腑,针刺头皮部穴区可调理相对应的脏腑功能,这与中医“头者,身之元首,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及“头为元神之府”之说相契合。

  安军明临床治疗失眠症,多从心肝论治,以方氏头针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穴必先取之,选取伏象头部、伏象腰骶部、伏脏上焦、倒像上部、书写、记忆、信号、思维,收效甚佳。在方氏头针理论中,伏象为总运动中枢,为人体神经机能反射区,而伏象可调节全身经气活动;伏脏为总感觉中枢,代表了全身内脏情况,并对精神、情绪、记忆等起调节作用。针刺伏象头部、伏脏上焦可调节失眠患者精神状态。倒像与伏象作用相近。书写穴位于额上回、额中回后部,中央前回前上部,可调节和维持身体机能平衡。记忆穴位于角下叶的角回中,可醒脑调神。信号穴在颞上回后部1/3处,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思维穴位于额下回与额中回前端正中处,是进行思维活动的集中场所和核心部位,该穴可调节人体精神、记忆、思维等活动。针刺上述诸穴可扶正祛邪、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之作用,从而治疗失眠。

  手法是针刺治疗的灵魂。安军明经多年临床实践,推崇一种独特的进针方法,即飞针直刺法,其特点是“稳、准、狠、快”。操作时医者用拇指、食指、中指在距离针尖10毫米处将针夹紧,保持针体平直,垂直进针,要求进针方向与穴位所在平面保持垂直。施术时,以肩关节为轴,上臂带动前臂发力,以前臂带动腕关节垂直用力,快速飞针,针尖刺透皮肤,直达骨膜。安军明认为,方氏头针的疗效与其特有的“飞针直刺”操作手法有关,飞针在头皮穴位上直刺至骨膜,较大的冲力可在头颅局部形成电位差,并随带电粒子的位移在颅内局部形成电流,这种电流可直接影响与其相对应的大脑皮层,产生生理效应。方氏头针独有的行针手法,即重压轻捻震颤三联行针手法,每穴行针约30秒,15 分钟行针1次,进一步使有效信息叠加、放大,增加针刺效应。与普通进针法相比,有透皮不痛、刺激量大的优点。该手法很好地解决了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与提高针刺强度这一矛盾。

  安军明在治疗失眠时辨证取穴,针刺必以调神,下针遵循次序,注重手法,强调刺激量,形成了其独特的诊疗思路,提高了针刺治疗失眠临床疗效。

  疏肝宁心并重

  当今医家对失眠治疗认识颇多,有主张“调卫健脑”“镇静安神”者,有以“阳盛瞋,阴盛瞑”的跷脉理论、“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为法者,各有见地。安军明治疗不寐则从心肝论治。他认为,随着现代人社会及生活压力增重,情志因素已成为诱发失眠主要原因,如生活、工作、情感中承受的压力过大等,且长期失眠亦会导致或加重情志不舒,再次导致失眠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中医学认为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失眠多因情志所伤,病位虽在心,与肝密不可分,病机为心肝功能失常,导致气血不和、阴阳失调。《景岳全书·不寐》曰:“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肝主藏血,血舍魂安则寐安。《普济本事方·卷一》曰:“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血证论》曰:“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可见肝乃失眠之源,心为传变之所。治疗应从心肝论治,以疏肝宁心为治疗原则,达到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的目的。安军明从心肝论治失眠,结合辨证论治,临床取穴精简,力求“针至病除”。穴取期门、神门、内关、三阴交、太冲。期门为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阴维脉之会,有舒肝郁、清肝热、泻肝实之功。神门为心经原穴,五输穴之输穴,有宁心安神、通经活络作用;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可调节心与神志病变,两穴共用可宁心安神。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交会穴,有健脾益血,调肝补肾、安神的作用。太冲又名“消气穴”,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可疏肝泻火而宁心神;诸穴共用可调和阴阳、安神定志。

  同时结合患者的个人疾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情志疏导,舒缓患者情绪,恢复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协调,则对失眠疗效愈佳。安军明强调“医病先医心”,找到心结所在,充分发挥医者身心同治的主观能动性,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通过“话疗”疏导,卸下患者心中的重担,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不良生活行为习惯,进而改善他们的睡眠问题。同时嘱患者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参加文体活动,怡情易性。实际上“话疗”就是中医的心理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以此来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的身体更快得到恢复。

  临床验案

  张某,男,64岁,2020年4月7日就诊。主诉:入睡困难20年余,加重2月。患者20年前因工作压力大出现入睡困难,多梦,睡眠轻浅易醒,长期自行交替口服艾司唑仑、右佐匹克隆、地西泮片和脑白金,早年服药后入睡较快,睡眠可持续3~5小时,近年来服药后仍入睡困难,近2月经常彻夜不眠,心情烦躁不已。经人介绍前来安军明主任医师门诊寻求针灸治疗。现症见:入睡困难,多梦,睡眠轻浅易醒,醒后不能再睡,近2月睡眠时长平均2~3小时,严重时彻夜不眠,头昏沉不适,烦躁易怒,饮食差,易腹胀、呃逆、返酸,大便干,2天1次,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不寐(肝郁化火)。

  针刺处方:伏象头部、伏象腰骶部、伏脏上焦、倒像上部、书写、记忆、信号、思维、期门、神门、内关、三阴交、太冲,采用飞针直刺法进针,轻捻重压震颤手法行针,1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治疗4次后患者未服安眠药可正常入睡,睡眠时间大约5小时,中途醒来可再次入睡,安军明建议继续治疗以巩固疗效。治疗9天后患者睡眠基本正常,睡眠质量可,胃胀、呃逆、返酸消失,烦躁易怒缓解,1月后随访患者未见反复。(黄琳娜 刘艳芳 西安市中医医院 安军明指导)

一“枕”清凉入梦来

 (2023-01-21 22:50:37)[编辑][删除]


时间:2020-05-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缪士毅

 

  枕头是睡眠的伴侣,恰如人们所吟道:“谁说绣枕小,夜夜有好梦。”而一些对健康有益的药枕,如菊花枕更为人们所喜爱,民谚云:“菊枕常年置头下,老来轻身眼不花。”

  药枕因对健康有一定裨益,历来受人喜爱,如有绿豆枕、蚕桑枕、决明枕等。宋代诗人陆游素有“收菊作枕”的习惯,其《剑南诗稿》记载:“昔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如今八十零,犹抱桑荷眠。榕下抚青笛,意气白发春。”他还留下了不少赞咏菊花枕的佳句,其《老态》诗云:“头风便枕菊,足痹倚藜床。”在《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写道:“采得菊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元代文学家马祖常写诗赞美菊花枕保健作用:“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中药决明子也常用于制枕,宋代诗人黄庭坚在《种决略》中写道:“枕囊代曲肱,甘寝听芬苾。老眼愿力余,读书真成癖。” 诗人盛赞决明子枕清热安神、明目助眠的作用。明代诗人朱之藩的《决明甘菊枕》诗:“无如药裹最相安,熟寝通宵即大丹。”寥寥数语道出了用决明子、菊花做成的药枕使人睡得香、赛过仙丹。

  枕头入诗历史悠久,《诗经》中就有“辗转伏枕”之吟唱。唐代刘禹锡有诗赞曰:“纵使凉飙生旦夕,犹堪拂拭愈头风。”诗人认为枕头不仅可以乘凉,且可以治头风。唐代岑参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道出了枕头、梦境、睡眠、健康的关系。唐代杜牧的“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乡”别有一番意境。有趣的是,古时有的瓷枕两侧刻有诗句,谓之枕上题诗,如“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等,这些题枕诗句道出了夏夜里枕着瓷枕入眠,凉爽恬然的情景。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喜爱清凉沁肤的瓷枕,有一次得到一个瓷枕后,不禁诗兴大发,题诗曰:“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古往今来,人们常以书为枕,恰如古人所吟道:“三更有梦书作枕。”枕边书墨香,枕着枕头看书,古已有之,宋代词人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中写道:“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词人枕上翻书、家中观景,情趣盎然。(缪士毅 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

自血穴注疗法简介【草根一生】

 运用方氏头针从心肝论治失眠 (2015-03-03 14:25:52)[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不寐的中医证治

 (2024-03-19 03:25:00)[编辑][删除]
不寐的中医证治
摘自2024-3-18中国中医药报
丰广魁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不寐又称失眠,是指以不易入睡,或睡眠不沉、多梦,或睡而易醒,醒后难以再睡,甚至彻夜不寐,或早醒,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而影响白天工作、生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或伴有其他症状,但以失眠为主要表现。古籍中称为“不得眠”“不得卧”等。
历代论述
历代中医典籍对不寐均有论述。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有“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的论述,并提出了具体的治法和方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不寐的病机和方药有精辟的论述。在少阴病篇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在血痹虚劳病篇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为阴虚火旺、肝阴不足所致不寐的证治奠定了基础。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记载了用丹砂、琥珀等重镇安神药治疗不寐,并提出温胆汤是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的首选方剂。王焘在《外台秘要》中阐述了热病后期阴血耗损是导致不寐的常见原因。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不寐》中指出:“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对不寐的病机做了高度概括。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不得卧》中论述到:“而知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之类。大端虽五,虚实寒热,互有不齐。”
如清代医家林珮琴在《类证治裁•不寐》中说:“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阳出于阴则寤,阳入于阴则寐。阳由静转动人即清醒,阳由动转静人即入眠。可见阳不入于阴是不寐的总病机。
现代的生活节奏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胃不和、血脉亏虚所致的失眠已少,情绪成为主要影响因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成为重要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中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综合征、不安腿综合征、贫血等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失眠者可参考本篇论治。
病因病机
导致不寐的病因有感受外邪、情志失常、劳倦内伤、久病体虚等,感受外邪、情志失常所致不寐以实证为主,劳倦内伤所致不寐以虚证为主,久病所致不寐以虚实夹杂为主。
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有关。起病有急有缓,受到剧烈情绪刺激起病为急,长期情志不遂、劳倦、体弱所致起病为缓。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证包括阴血不足,心脾两虚,实证包括肝郁气结,阴虚火旺,痰热内扰,虚、实也可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本病由于外邪侵袭、情志不遂、劳倦内伤、久病体弱等因素造成气血阴阳亏虚或脏腑功能失调,化火、生痰、致瘀,导致气机出入失乖,阳不入于阴或阴不涵阳,阴阳交合失常,神不安舍而形成不寐。不寐初期病情为轻,多以情志不遂引起居多,因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致,用舒肝解郁之法往往奏效,若失治、误治,病情迁延,病机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则病情缠绵难愈,可致不寐重证。
感受外邪 素体亏虚,表卫不固,每遇气候变化则感受风寒,正邪交争不甚,故无发热、恶寒,仅见风寒或风寒郁而化热扰动脑神所致阴阳交合失常,阳难入阴则入睡困难或早醒。
情志失常 五志过极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出入失乖,阴阳交合失常而发生不寐。或有情志不遂,肝郁气结,肝气疏泄不及,或肝气疏泄太过,阳热扰动脑神,神不安则不寐;或肝火扰动心火,心火亢盛,扰动神明,神志不宁,难以入睡,夜寐不安;或喜笑无度,神明被扰而不寐;或遭受惊恐,损伤心肾,导致心虚胆怯,夜不能寐。
劳倦内伤 心劳、体劳、房劳均耗损真气,导致阴阳交合失常而发生不寐。或见心脾两虚,气血不荣神明;或肝肾亏虚,阴不涵阳,或阴不制阳,虚火上炎,脑神被扰而致不寐。
久病体弱 或病后体弱,或年老体弱,或久病肾阴耗伤,不能上济于心,心阳独亢,阴阳失调而不寐。或崩漏日久、产后失血,或病后体衰,或行大型手术,以及年老体衰、气血衰少,均可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奉养脑神,脑失其养而致不寐。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睡眠 根据睡眠状态辨别证候的寒热虚实,在阴在阳。入睡困难,病在阳亢,阳不入阴,多见于感受风邪,肝郁化火,阴虚火旺,痰热内扰;入睡不沉、易醒,病在阴虚血亏,阴不涵阳,营不舍神,多见于心肝阴虚,心(肝)血亏虚;夜间易醒,入睡不沉,晨起困倦,病在气血两虚,阴阳交合失常,多见于心脾两虚,或气血两虚;早醒,病在阳亢,亢阳随阳气升发而异动,多见于肝郁气滞、痰热内扰、外感风邪郁而化热。
辨梦景 根据梦景辨别证候的寒热虚实。恶梦纷纭,有凶杀之梦,多属心肝火旺,肝郁为甚;梦中恐惧害怕多属心脾两虚;常梦故(死)去之人,多属于体虚(心脾为主),元气不足;常做劳作梦,多属肝郁气滞;多梦,醒后缺乏精力,多为睡眠质量不佳的表现。
分证论治
慢性失眠病机复杂,临证当中如理乱麻,难找头绪。通过虚、实辨证,可以执简驭繁,事半功倍。
实证
阴虚火旺
证候:入睡困难,心烦易醒,恶梦纷纭,手足心热,身热喜凉,夜间口渴,舌红,苔薄少,脉细或数。
病机:阴虚生内热,热扰神明,阳旺难以入阴则心烦、失眠易醒、入睡困难;阴虚内热则五心烦热、身热喜凉、夜间口渴;阴虚内热则舌红苔少,阴血不足则脉细,若火旺甚可见数脉。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黄连阿胶汤(《伤寒论》)。黄连6g,黄芩12g,生白芍18g,阿胶6g(烊化),鸡子黄1枚(搅入)。黄连阿胶汤证心烦多见于夜间。若易怒者可加郁金12g;伴潮热汗出者合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百合30g,生地黄15g。
痰热内扰
证候: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口臭口苦,脘痞便滞,舌红,苔黄腻,脉滑。
病机:痰热内扰则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痰热阻滞中焦则见口苦口臭、胸脘痞满、大便溏滞不爽;热则舌红,痰热内扰则苔黄腻、脉滑。
治法:化痰清热。
方药: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黄连6g,法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5g,炙甘草6g,枳实15g,竹茹12g。若热不重、痰多,去黄连,予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若口臭,加黄芩10g、竹叶12g;若患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甘草3g易炙甘草。
肝郁化火
证候:入睡困难,恶梦易醒,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口渴,纳差,舌红,苔薄黄,脉弦。
病机:肝郁化火,阳亢则阳不入于阴,故入睡困难、恶梦易醒;肝气郁结、木失调达则易怒、纳差、胸胁胀满;肝火扰心则心烦、口渴;肝火旺则舌红、苔薄黄,肝气郁结则脉弦。
治法:疏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柴胡12g,生白芍15g,当归12g,炒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栀子12g,丹皮12g,薄荷(后下)6g。丹栀逍遥散证的心烦不分夜间和白天。若易怒甚者加郁金15g。
肝郁气结
证候:夜寐不安,易醒,梦中惊吓,善惊,心烦,舌红,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郁气结,气机出入失乖,阴阳交合失常故夜寐不安、易醒;肝郁气结,神明被扰,神不安舍则梦中惊吓、善惊、心烦;肝气郁而化热则舌红、脉弦,苔薄白为中焦尚安之像。
治法:解郁镇惊。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寒论》)。柴胡12g,黄芩12g,法半夏12g,人参10g,桂枝10g,茯苓15g,大黄(后下)6g,牡蛎15g,龙骨15g,生姜15g,大枣12g。根据大便结、溏增减大黄用量。若不惊悸而见坐卧不安,予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珍珠母镇逆安神为佳。
虚证
心肝阴虚
证候:易醒,夜寐不深,手足心热,口干喜饮,舌红,苔薄少,脉细或沉。
病机:心阴、肝阴亏虚,阴不涵阳,故易醒、夜寐不深;阴虚则热,故手足心热、口干喜饮;舌红、苔薄少、脉细或沉为阴虚内热之像。
治法:养阴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柏子仁12g,炒枣仁18g,麦冬15g,天冬12g,生地黄12g,当归12g,丹参15g,玄参12g,人参6g,茯苓15g,五味子6g,制远志10g,石菖蒲10g,桔梗3g,甘草6g。若兼有脾胃虚寒者,去玄参,加陈皮;若手足心热轻而心烦辗转者,宜酸枣仁汤(《金匮要略》),炒枣仁30g,知母12g,茯神15g,炙甘草6g,川芎6g;若兼腰膝酸软、脱发者,宜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编》),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2g,茯苓10g,丹皮12g,泽泻10g,生白芍15g,当归10g,炒枣仁15g,柴胡12g,栀子12g。
心脾两虚
证候:入睡尚易,夜寐不深,时寐时醒,惊吓、劳作梦多,晨起头昏赖床,倦怠乏力,或心悸、健忘,舌淡红,苔薄白,脉弱或沉。
病机:心脾两虚,气血亏虚不能养神故时寐时醒,夜寐不深,惊吓、劳作梦多;脾气虚,清阳不能实四肢,心血亏虚,血不养心故晨起头昏赖床、倦怠乏力或心悸、健忘;舌淡红、苔薄白、脉弱或沉为心脾两虚之像。
治法:健脾养血。
方药:归脾汤(《正体类要》)。红参10g,白术15g,茯苓12g,炙甘草6g,黄芪15g,当归10g,龙眼肉15g,炒枣仁15g,制远志12g,木香10g。若易口干、患口疮,人参10g易红参;若失眠甚、食欲欠佳,加合欢皮30g;若哈欠频作、喜悲伤欲哭,宜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淮小麦30~45g,炙甘草10g,大枣30g;若自汗或盗汗,浮小麦30g易淮小麦,本剂因甘草量大,不宜久服,效或不效均以1周为宜;若胆怯、心悸甚,宜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人参10g,茯苓12g,茯神15g,制远志12g,石菖蒲10g,龙齿30g。
虚实夹杂证
心肾不交
证候:入睡困难,易醒,早醒,恶梦纷纭,胸口烦热喜凉,下身喜暖,足冷,舌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或沉。
病机:心火亢盛不能下济于肾以温肾水,肾阴独居于下不能上济于心以涵心火,而成心肾不交、上热下寒之像。心火亢则入睡困难、恶梦纷纭,阴不涵阳则易醒、早醒;上热下寒故胸口烦热喜凉,下身喜暖、足冷;舌红苔黄、脉弦为心火亢之像,心火不甚而下寒甚者则见苔薄白,脉沉。
治法:交通心肾。
方药:交泰丸(《韩氏医通》)。黄连6g,肉桂(后下)6g。若心火亢、心阴虚者,可加栀子、柏子仁;若龙雷之火不能潜降,可加龙骨30g、茯神15g安神宁志。
阴阳失调
证候:夜寐不安,多梦,惊吓梦,惊醒则汗出、心悸,自汗或盗汗,汗出恶风,舌淡红,苔薄白,脉虚。
病机:久病之后阳气亏虚,阳不入阴,阴阳失调则夜寐不安,多梦;久病,营卫两虚,心神失养则惊吓梦,心悸;营卫不和则自汗或盗汗,汗出恶风,舌淡红苔薄白;脉虚为阴阳、气血、营卫亏虚之像。
治法:调和阴阳。
方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桂枝12g,生白芍12g,炙甘草6g,龙骨30g,牡蛎30g,生姜15g,大枣15g。汗出甚者,加浮小麦30g;夜寐不安甚者,加制远志12g。
寒热错杂
证候:夜寐不安,多于夜间凌晨1点至3点醒来,醒后身热、汗出、心烦,口苦、口干、喜热饮,便溏,畏寒、肢冷,舌暗红,苔白或薄白,脉滑。
病机:心肝火旺、脾肾阳虚、寒热错杂故阴阳交合失常,阳亢则易醒于阴阳交互的凌晨1到3点,并见醒后身热、汗出、心烦,口苦;脾肾阳虚则口干、喜热饮,便溏,畏寒、肢冷;热甚则舌暗红,脉滑,中寒则苔白或薄白。
治法:调和阴阳。
方药:乌梅丸(《伤寒论》)。乌梅15g,黄连6g,黄柏6g,细辛3g,川椒6g,干姜6g,当归12g,制附子6g,肉桂(后下)6g,人参10g。若热重,黄连、黄柏可重用;若寒重,椒、姜、肉桂重用;多汗者,加煅牡蛎30g。
感受风邪
证候:头脑兴奋,无法入眠,早醒,入睡后夜寐尚安,头昏,无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或有鼻塞、鼻干、流涕。素体虚弱,易疲劳,汗出恶风,起居不慎即易伤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治法:解表安神。
方药: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减。荆芥6g,防风6g,苏叶10g,茯苓12g,炙甘草6g。若鼻中出热气或有黄鼻涕,属风热,宜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菊花10g,银花10g,苏叶10g,茯苓12g,甘草6g。
验案举例
于某,男,35岁,因“失眠2年,加重1周”于2009年4月30日初诊。入睡困难,似睡非睡,易醒,且不欲起床,晨起头痛,不欲睁眼,闭目舒适,急躁易怒,纳食不振,情绪低落,二便尚调,舌红,苔薄白,脉弦。此乃心肝火旺,热扰心神而不得眠,法当滋肝阴补心血,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柏子仁12g,炒枣仁18g,丹参15g,太子参12g,元参12,麦冬15g,天冬12,生地黄15g,当归12g,夜交藤15g。7剂,水煎服。
5月7日二诊:药后仍入睡困难,易醒,晨起头痛减轻,情绪低落,急躁如前,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舌尖属心,舌尖红则说明心火仍炽,此乃阴虚火旺,心火亢盛。天王补心丹滋阴之力强,清火之力弱,法当滋阴降火、清心安神。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9g,黄芩6g,生白芍15g,阿胶(烊化)9g,鸡子黄(冲)1 枚。7剂,水煎服。
5月14日三诊:服药后患者有两晚能安然入眠,睡眠时间达3~4小时,但易醒,急躁,情绪低落,晨起头重,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此乃虚火得清,心火渐平,仍处以原方7剂。
5月21日四诊:服药后每夜均易入睡,睡眠时间在4~5小时左右,易醒,急躁减轻,情绪低落改善,晨起后无头痛, 食纳尚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此乃阴液得养,心火得清,心神渐安,法当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柏子仁12g,炒枣仁18g,丹参15g,太子参12g,麦冬15g,生地黄15g,当归12g,夜交藤15g。7剂,水煎服。
5月27日五诊:服药后入睡佳,不易醒,无头痛,急躁、情绪低落较前减轻,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此乃心血得养,肝旺仍在,法当滋阴养血,兼以疏肝理气,守上方加郁金15g、枳壳18g,7剂。
6月2日六诊:服药后夜寐安,已不烦躁,情绪佳,无头痛,停药2周后不寐未再出现,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此乃阴血得济,心神得安,不再拟方,嘱其戒怒,多吃百合。
按 本案患者为年轻男性,因工作压力大而见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急躁易怒、情绪低落、舌红、苔薄白、脉弦等症,此为心肝火旺,先予天王补心丹滋补有余、清泄不足,但效差,遂予黄连阿胶汤加强清泻心火之力而收效,待舌色转淡,复予天王补心丹而痊愈。两方虽均有滋阴降火之力,但侧重不同,不可不辨。
(作者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

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

  (2024-03-23 10:56:49)[编辑][删除]
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
黄鸿昊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
足浴即泡脚,是我国传统保健养生方法之一,苏轼《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曾诗咏“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体现了足浴的助眠效果。 在经络学说上,足部由三阴经、三阳经六条经络循行及分布,针对足部进行适度刺激,能够起到通经调络、平衡阴阳的作用。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行水渍之”等记载,即通过水的热力作用,或借助药液熏洗,发挥通腠理、理气行血、舒筋活络和降火祛湿等保健功效。
不少医书古籍中也有记载足浴的保健、防病作用。如《饮膳正要》称:“凡夜卧,濯足而卧,四肢无冷疾。”夜卧前足浴促使气血运行,驱除四肢冷疾。《随息居饮食谱》认为:“凡无病人濯足,汤中常加盐卤,永无脚疾。”指出适当加入药物调配,有利于防病。现代也盛行中药足浴,根据保健需求或病情配伍中药浸泡,拓宽了保健和治疗范围。
足浴配伍药物在治疗某类疾病有独特优势。《冷庐医话》曰:“泄泻不止,服诸药罔效者,用梧桐叶煎汤浴足,大有神效。”《世医得效方》写道:“治下虚上壅,口舌生疮。上以白矾为末,用汤化以濯足。”从中分析,白矾外用能解毒、燥湿止痒,足浴体现了“上病下治”“引气下行”治则。《谷荪医话》记载:“李瞻治一人目,以气虚,暗如行雾中,瞻先令以沸水浴洗两足,三日后以一药而瘳,或间其故?瞻曰气虚人荣卫不和,涌泉穴位足底,热之则上,可达于泥丸,必血活而药始效。一是实证故忌浴,一是虚证故宜浴足。”从案例可见,治疗虚证目病应注重治疗顺序,先从局部入手,用足浴以“上病下治”、通经活血后,再配合内服药物以愈。
然而,足浴要注意的事项也不少。《本草纲目•水部》 载:“夏月远行,勿以冷水濯足;冬月远行,勿以热汤濯足。”指出必须注意季节和水的温度。《饮食须知》说:“木瓜树作桶濯足,甚益人。”表明选择合适的足浴用具,也能提高足浴疗效。在日常保健方面,足浴必须注意避风、忌空腹等。此外,低血压、心脏病患者和经期女性等人群足浴有风险,不养生反伤身。

自血穴注疗法简介【草根一生】

     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用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是以病人的静脉血注入到身体相应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该疗法最早是治疗哮喘见长,但我四十几年不断研究,已扩充到治疗支气管扩张等常见疾病上,疗效较好。

     初步发现许多自血穴位注射疗效的机理:发现了自身血液注射进穴位后,可在穴位停留7天。与此同时,血液中丰富的免疫物质如抗体、补体和大量的血细胞并自身激素等可对机体作缓慢、多靶点的良性针灸样作用,从而达到许多其他疗法所达不到的作用。

     如治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疾病病人,进行自血穴位注射治疗,疗效得到同行认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自血疗法对呼吸系疾病,包括哮喘、支扩、慢阻肺等有确切的疗效,特别对肺脾肾虚型的病人明显并较快速的疗效,加大和加快推广在临床上应用,使其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操作方法:在穴位选取上,突出了宣肺平喘的“背三针”为主穴,同时又选取了健脾、祛痰的胃阳明经的“足三里、丰隆”,选取了抗过敏效果较好的“曲池”,还选取“脾俞、肾俞”为配穴以加强健脾补肾。

    将主穴、配穴整合,既突出了治疗的效果,又注意到不太疼痛,容易接受。

    以背三针(肺俞、大杼、风门)和定喘为主穴,配以:脾虚加脾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痰多加丰隆。每次抽出病人5毫升静脉血(儿童可2毫升)。每5次为一个疗程,每次选一对同名穴位(5次均为不同穴位,主穴与配穴适当搭配),每一侧注射1毫升静脉血(儿童可0,5毫升),隔天注射一次。第一疗程结束10天后以上述方式进行第二疗程,再隔10天进行第三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治疗。

关于李跃华先生4个穴位注射组方正确的理据:

一、穴位的功能

1、 扶突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上之穴。功效清咽开音,消肿散结,主治咳嗽,气喘等症。

解剖位置在胸锁乳突肌上,齐平喉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起自胸骨柄前面,锁骨头起自锁骨内1/3段上缘,该肌向上后外方,止于乳突外面及上项线外侧1/3,是躯干与头部重要的连接肌。

中医分人体前后阴阳:前为阴后为阳,头为阴阳相接部,扶突穴位于胸锁乳突肌上,当刺激此穴可助阴气上行,与阳气相接,气血循环加快,机体祛病之力增强。

2、 天突穴,属于任脉上的经穴,功效通利气机,主治咳嗽,哮喘,胸中气逆等症。

解剖位置为颈前区,胸骨切迹中央,左右胸锁乳突肌之间,在肺区胸腔之上,如肺之窗户,因此选用此穴可通利胸气及肺气,气行则百病去。另外,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扶突穴为大肠经经穴,天突穴在肺之上,三穴同用可表里同治,内外兼攻。

从解剖位置而论,三穴并用加强了躯干与头部的联系,从而阴阳相续加快。

3、 大椎穴是督脉经穴,手足三阳经相会于此,该穴道的物质丰富,气血饱满。功效解表清热,通阳理气,益气壮阳,主治外感病的常用穴。

该穴为全身阳气汇聚之穴,外邪侵犯人体,阳气起而攻之,当刺激大椎穴,可加速阳气的反应能力,从而使人体祛邪能力增强。

临床现代研究表明,连续刺激大椎穴一周,可增强肺功能,舒张气管,呼吸道阻力下降,对白细胞有双向调节功能,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

大椎穴对人体免疫力作用的补充说明:大椎穴为人体阳气汇聚之地,人体阳气具有抗邪之功,即现代医学的免疫力。从这个角度亦能证明刺激大椎穴可加强人体免疫力,抗邪能力强,外邪就不能存之。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为胸骨入口,与天突穴相呼应,选用此四穴,前后阴阳之气相接更快,气血循环加速,机体的抗邪力增强。

 

二、于氏的段线全息论分析

此组4穴位,都在于氏段线全息论的二段起始位,主治各种心肺病症。故此选用此四穴准确合理实用。

三、穴位注射的功效

该方法也叫水针,是赤脚医生年代盛行城乡一种中西医结合简便廉而捷效的一种方法。

它由针刺力,推注药之力,拔针(刺血)之力,中西药作用力组成的一种复合疗法。

 

1、针刺力

此针头与一般的针刺毫针不同:粗于毫针,针头为空管状。

刺入力的作用大于毫针力

2、推注药之力

向穴位注射药物时产生的能量,对经络穴位及病灶区段片的刺激产生的作用远强于单个毫针力。

4、拔针(刺血)之力

因其是空心,拔针时带出所刺穴位的血液,由此产生刺血作用,通过出血祛除邪气而达到身体局部或区段整体的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的功用。

四、苯酚水溶液的作用

苯酚(Phenol,C6H5OH) [1]  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针状晶体, [2]  有毒,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于消毒外科器械和排泄物的处理, [3]  皮肤杀菌、止痒及中耳炎。

苯酚水中允许极限:前苏联 MAC:0.001mg/l(饮用水) 中国 MAC:0.002mg/l

李医生的论文《一种穴位注射剂---微量苯酚在临床中的应用》发表于《求医问药》2013年2月第11卷第2期,已被中国知网收录。该论文介绍了苯酚在微量水平(万分之三至万分之十四)的应用。里面讲到的苯酚溶度及其使用:取苯酚在常温下的饱和溶液1毫升,加入到生理盐水100毫升中,再加入百分之二利多卡因5毫升,即得浓度在万分之6.4的苯酚溶液,备用(此配方已经获得中国专利授权)。整个过程注意消毒无菌操作。由于苯酚的致死剂量为350mg/kg(前苏联的资料),因此,微量苯酚溶液用作穴位注射剂是安全的,李先生临床应用也说明了这一点。

 

写于北京:2020年3月2日 于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