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经辨治脾胃病

(2023-01-21 10:46:13)


时间:2020-05-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章浩军

 

“自古医家出经典,从来创新源继承。”余学医临证四十余载,尤长于六经辨治脾胃病,以“吐、利、痞、痛、秘”概括脾胃病证候病机,用经方治之,注重内外治结合,达事半功倍之效。

六经辨治脾胃病溯源

六经之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太阴者脾土也。阳明者,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脏腑,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为太阴阳明论”“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脾行气于三阴,为五脏之本”。六经中包含脾胃,同时脾胃又是六经基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脾行气于三阴,为五脏之本。人体体表之营卫、体内五脏六腑阴阳,均得益于脾胃后天生化补充。

张仲景继承《内经》脾胃学术理论,在《伤寒论》中注重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作用,处处“顾护胃气”。《伤寒论》第16条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六经辨证不仅为伤寒所设,同样是诊治百病的辨证纲领。清代著名医家柯韵伯曰:“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

余以仲景六经辨治为纲,在脾胃病中探寻证治规律,验诸临床,得出“六经之中有脾胃,脾胃之中有六经”的学术见解和“六经辨治脾胃病”的临床思路。

六经辨治脾胃病实践

六经代表脏腑、经脉、阴阳、六气等诸多含义。六经病证体现了脏腑组织病理在时间和空间上传变特征。症随机转,应用六经辨证能及时、动态的全面分析、综合归纳疾病发生发展、病位、证候性质以及邪正消长等诸多因素,提升中医临床辨治水平。

余在辨治脾胃诸病时,以六经为纲,分辨各证,治用经方,辅以中医外治,疗效显著。

理法探微

以六经辨治泄泻,认为本病传变与六经传变理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相符,故将泄泻病分为“三阳热利证”“少阳太阴寒热利证”“太阴少阴寒利证”“厥阴热利证”“厥阴久利证”等分五个证型论治。

从六经论治便秘,可由“阳明热结”到“少阳阳微结”,再由“太阴阴结”到“少阴纯阴结”,体现出阳气由盛至弱再至衰的全过程。可见,六经辨证较固定不变之脏腑辨证,更能精准地反映人体正气情况与邪气犯人深浅的变化。“腹满而吐、时腹自痛”同时出现,可辨为太阴病,此时腹满为主症,腹痛仅为次症。若腹痛上升为主症,则应考虑是否已转为少阴病,病机已从太阴脾虚转为少阴阳虚。病机变主症亦变,症随机转。脾胃诸疾应用六经辨证较能适时、动态辨析疾病传变、邪正盛衰。

方药析要

治疗泄泻“三阳热利证”可用黄芩汤合葛根汤;“少阳太阴寒热利”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太阴少阴寒利”用附子理中汤;“厥阴热利”用白头翁汤;“厥阴久利”用乌梅丸。诸证辨治用药,既不能过于繁杂,避免相互掣肘,扰乱胃气,又不能过用苦寒或燥热之品徒伤脾胃。

治疗便秘,“阳明热结”用小承气汤;“少阳阳微结”用小柴胡汤;“太阴阴结”用枳术理中汤;“少阴纯阴结”用四逆汤。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盛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临证用药不过用寒凉,注意配伍,始终注意顾护脾阳,并重视调节饮食,以利脾胃功能之恢复。

  在中药辨治同时,余尤其重视中医外治的优势,诚如《针灸大成·诸家疗法》所言:“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炳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不可缺一者也。”将内科辨治用药与针灸、推拿、穴位贴敷、指针疗法、中药熏蒸等外治方法相结合,特别是在脾胃病六经各证中,强调配合督脉灸、雷火灸等特色外治宣通经络、脏腑气机,温补不足之阳气,以达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对于人体至关重要,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故无论内、外治疗脾胃病,均需以“保胃气”“顾阳气”为宗旨。(章浩军 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

理气化湿治疗胃凉

 (2023-01-21 10:44:20)[编辑][删除]


时间:2020-05-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刘竺华

 

  胃凉可见于胃痛、痞满等多种脾胃系统病证之中。大多数医家都认为胃怕凉、不喜冷食即是胃寒,因而关于寒邪犯胃、脾胃虚寒的论述较多。许多患者在就诊时会讲述自己胃部怕冷,遇寒加重,得热则舒,喜食热饮,而许多医家都会认为此是胃寒,因而使用温热之品温胃散寒。在临床上,胃凉不一定都是胃寒,可能有多种原因。由于病因病机的变化,肝胃气滞、湿阻中焦、胃热炽盛等导致阳气郁阻,胃脘失于温煦所致也可出现胃凉,但临床以肝胃气滞和湿阻中焦最为常见。

  气滞

  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人的气机是不通畅的,肝气郁结者多见,气机郁滞导致阳气郁遏,无法温煦胃脘,故见胃凉。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胃凉、胃脘部怕冷,或伴见手足不温、胃脘胀满、嗳气频发得热则缓、胸闷叹息、进餐后嗳气甚、大便不爽、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腻、脉弦。治疗当以调畅气机为先,开郁达阳,阳气得以畅通,温煦功能恢复,胃凉必然缓解。临床上理气药大多为辛温香燥、辛散走窜之品,但久用易耗气伤阴,助热生火,尤其是气郁日久易化火伤阴,治疗时辛香燥烈的药物应适可而止,不宜多用、久用,以免损伤胃气,耗伤胃阴,宜“忌刚用柔”选用玫瑰花、佛手、香橼等辛平之品。

  湿阻

  湿邪困阻中焦是导致胃凉的重要原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阳郁不达,故见胃凉。患者常表现为胃怕凉或胃脘部局部发凉、堵闷、纳呆、恶心、呕吐、头身困重、大便不爽或稀溏、舌淡胖大苔腻、脉滑。治疗此证导致的胃凉当以祛湿为主,湿祛则气机通畅,胃脘可得阳气之温煦而病愈。但多数医家误用温阳散寒治之,湿郁日久化热而成湿热阻遏阳气,患者可兼有口干、口苦、低热、小便黄等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如过用温热之品,如附子、干姜之类,则会使湿不去而热更盛,甚至损伤胃阴,加重病情。

  对于此种胃凉的治疗,因结合舌脉,四诊合参,抓住主要病机,以免失治误治。

  医案

  付某,男,60岁,2019年6月26日就诊,患者诉近三年自觉腹中有气,不喜冷食,2018年10月曾行胃镜示1.贲门口炎,2.胃角溃疡,3.慢性胃炎。肠镜检查正常,幽门螺杆菌(+),DOB=35.3,心电图正常。患者诉近三年间断服用中药(用药不详)、中成药如附子理中丸、开胸顺气丸等治疗,去年10月胃镜检查后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并又开始间断加服奥美拉唑胶囊,患者自诉开始服中西药尚有效,后服药无缓解。现症见:腹中有气,嗳气后症状减轻,偶有反酸,无烧心,口干时苦,纳少,不喜冷食,大便日一次,不畅,精神不振,舌质紫红,舌底络脉迂曲,脉弦滑。予疏肝和胃法为治,方以百合乌药汤合四逆散加减化裁并嘱患者复查胃镜。

  处方:百合20克,乌药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地黄10克,鸡内金10克,炒麦芽20克,炒谷芽20克,紫苏梗10克,丹参6克。7剂,冲服,日1剂,早晚分服。

  患者服药后自觉症状减轻,2019年6月28日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胃多发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继以上方加减调理并加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毫克口服。调理6周患者症状消失,体重增加3斤,胃镜复查溃疡愈合。

  按:临床上很少能见到单纯的病机。回顾该病例,患者初始服用附子理中丸、开胸顺气丸均有一定疗效,可以推测该患者必有脾胃虚寒、气机郁滞的一面,但气滞日久难免化热,久用温燥之药难免伤阴,故患者久服无效。临床治疗疾病时要注意病机转化。就诊时该患者气滞仍然在,但已伤阴,且久病入络,“胃凉”乃假象也,故以百合乌药汤合四逆散加减化裁。百合乌药汤乃陈修园方,可用于治疗“服热药无效者”,两者用量比为2:1。百合味甘,气平,性润,《神农本草经》谓其可“补中益气”;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本草备要》谓:“辛温香窜。上入脾肺,下通肾经。能疏胸腹邪逆之气,一切病之属气者皆可治”。二药合用为百合乌药散,行气而无耗气伤阴之弊。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第288条,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故以二方加减化裁,胃喜润,考虑久病入络,故酌加以养阴活血之药治疗,效佳。(刘竺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从“郁”论治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

 (2023-01-21 10:41:51)[编辑][删除]


时间:2020-05-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翟兴红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指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法用形态学或生化异常解释的一组综合征。这些症状因发生的主要部位和症状特征而有不同命名,涉及部位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肠道、胆道、肛门等。功能性胃肠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反酸、烧心腹泻、便秘等。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影响因素较多,治疗很棘手。笔者在临床中病证和参,从郁论治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郁证病机贯穿疾病全程

  郁证病机贯穿功能性胃肠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所谓“郁”,医家多认为有郁滞不通之意,如刘完素曰:“郁者,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叶选医衡》曰:“夫郁者,闭结瘀滞瘀蓄抑遏之总名”。郁证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郁证是指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诸多因素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火、食、湿等壅塞郁滞,使气机不得发越的一系列病证。狭义的郁证指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的病证。

  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病程日久,气血失和、脾胃功能紊乱,属于郁证的范畴。尤其对于常法治疗没有效果的病例从郁论治,调和气血、调畅脾胃气机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证候兼杂、虚实互见

  功能性胃肠病初为气滞,多为实证,久则郁而化热化火,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可兼挟瘀血、痰湿、食积、郁热(火)等。若失治误治、久治不愈,亦可发展成为癥瘕、积聚、噎膈、痞满、腹胀、胁痛、经闭、崩中、虚劳等一系列变证。《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指出:“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化多端。”《丹溪心法》言:“热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瘀而成癥,食郁而成痞满,此必然之理也。又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此六者皆相因而为病者也。”

治疗关键在于调畅气机、调和气血

  从郁论治功能性胃难治性肠病的关键在于调畅气机、调和气血。即所谓“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治疗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重在疏肝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郁证责之于肝,故疏肝理气是郁证的治疗法则。正如《医方论·越鞠丸》所言:“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

  在疏肝理气的同时,调气与通利三焦并重,根据不同病因、病机和兼证对气、血、痰、火、湿、食进行辨证论治。如《丹溪心法·六郁》提出:“治郁之法,顺气为先,降火、化痰、消积,分多少而治。”代表方药包括:越鞠丸、六郁汤、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等。

  辛开苦降

  辛开苦降、寒温并用、和解疏利治疗寒热错杂证的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辛味药主升主散,苦味药主降主收。故辛、苦药同用,能调畅气机,对于寒热错杂的郁证,常易取效,如张仲景的泻心汤类、四逆散、小柴胡汤等。 常用辛开苦降药对包括:干姜配黄连、干姜配黄芩、桂枝配黄芩、吴茱萸配黄连等。

  根据脏腑虚实辨治

  郁证初期以实证为主,久则虚实夹杂,甚则气血亏虚、脏腑虚损。临床应根据病程发展、脏腑虚实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或补泻兼施。正如张景岳《景岳全书·郁证》提出:“若初郁不开,未至内伤,而胸膈痞闷者,宜二陈汤、平胃散,或和胃煎,或调气平胃散,或神香散,或六君子汤之类以调之。若忧郁伤脾而吞酸呕恶者宜温胃饮,或神香散。若忧郁伤脾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者,宜归脾汤,或寿脾煎。若忧思伤心脾,以致气血日消,饮食日减,肌肉日消者,宜五福饮、七福饮,甚至大补元煎。”

  调畅气机,以平为期

  调畅脾胃气机,目的是为了恢复脾胃正常升降、运化受纳的功能,恢复气血以及脾胃与其他脏腑功能之间的平衡。

  临床上,苦温理气药不可久用过用,以免耗伤脾胃阴津及肝脏阴血。可以在理气药中佐用白芍、沙参、麦冬、玉竹等药物以防伤阴。调畅气机应上、中、下三焦同时兼顾,肝脏疏泄和肺脏宣降同时调整,选取同入肝胃、肺胃二经药物,如香橼、佛手、苏子、枇杷叶、莱菔子等。又如苏叶、檀香理上焦气机,枳壳、佛手理中焦气机,乌药、橘核理下焦气机等。

  此外,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郁的经验亦值得借鉴。叶氏治郁贯穿了宣通的原则,用药常用苦辛凉润宣通,忌投燥热敛涩呆补。“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 (翟兴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刺治顽固呕吐 【草根一生】

 六经辨治脾胃病 (2015-10-22 14:35:31)[编辑][删除]
                                                    


刺治顽固呕吐 <wbr><wbr>【草根一生】

      呕吐一证,可有外感、内伤之分。多为外邪客胃,饮食不节,肝胃不和,内伤脾胃,功能紊乱,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所引起的病症。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肠炎,贲门、幽门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辨证要点
 
1.寒邪客胃 呕吐清水或痰涎,喜暖恶寒,胸脘胀满,大便溏薄或腹泻,苔白脉迟。
 
2.痰饮内阻 呕吐清水或痰涎,胸闷纳差,头晕目眩,苔白腻,脉滑。
 
3.肝气犯胃 呕吐随情志不遂而发,嗳气频繁,两肋胀满,舌苔白腻,脉弦。
 
4.脾胃虚弱 病史较长,呕吐时发时止,纳差便溏,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治疗要点
 
1.治则 降逆和胃,行气止呕。2,实泻虚补,虚实夹杂则平补平泻。
 
2.单穴取穴
 
承浆穴:适于寒邪客胃,脾胃虚弱型。
 
内关穴:适于肝气犯胃,寒邪客胃型。
 
胃俞穴:适于外邪客胃,痰湿内阻,脾胃虚弱,肝气犯胃等。
 
3.治疗方法 用毫针治疗,三棱针放血治疗。
 
操作方法
 
承浆穴:用28号1.5寸不锈钢毫针,平刺承浆穴,得气后,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40分钟。每日1次,轻者7次为1疗程,重者15天为1疗程。
 
内关穴:直刺内关穴,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轻者7天为一疗程,重者15天为一疗程。
 
胃俞穴:取坐位,皮肤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挑刺穴位皮肤放血,挑断数根肌肉纤维,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用创可贴外敷处理,隔2~3日治疗1次。
 
临床体会
 
单穴急刺承浆穴、内关穴,见效快。对顽固性的恶心,呕吐,胃俞穴挑刺放血效果卓著。
 
承浆穴属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相通,善调胃肠疾患,降逆和胃、消胀止痛,因此治疗恶心呕吐、胃炎疼痛。
 
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宽胸利膈、降逆和胃、善通三焦。呕吐多为三焦不畅,胃肠功能紊乱所致,因此,针内关穴。
 
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本经腧穴主治头面、项背、腰、下肢病症及神志病,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胃俞穴挑刺放血治疗顽固性呕吐效果显著,说明胃俞穴具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之功能。由此可知,胃俞穴用三棱针挑刺放血疗法,强于单纯性针灸治疗。是我家祖传五代刺血救急要穴之一。

补中气治便秘

 (2018-07-20 09:13:36)[编辑][删除]


矦某,女,53岁,2012年8月初诊。诉近一年来,大便秘结,数日不行,脘腹胀满,便时用力,大便难出,汗水淋漓,痛苦不堪。观其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烦不欲食,六脉沉弱无力,舌淡苔薄白。一年来,多方治疗,终难收效。观前医多用四磨、承气、平胃散之属,也有用麻仁丸之类,药后时有小效,但停药后便秘如故。余观其实属气虚之候,气虚则大便无力推送,致使浊气在下难以升提,故气滞肠胃,腹胀满闷,大便艰涩,断然治以补气为法。立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50g,党参15g,白术20g,升麻3g,柴胡3g,当归18g,陈皮6g,枳实9g,乌药5g,川朴6g,木香6g,甘草3g,生姜3片。3剂,水煎服。

一周后,患者复诊,诉其药后食纳好转,已有转机,嘱其继以原方服药治疗。患者共服药20剂后,大便正常,腹胀消失。困扰一年之便秘告愈。

本案实属脾气虚弱、中气不足、气化无权、升降失司所致之便秘、腹胀。治以塞因塞用,法以升阳益气,健脾补中,使清升浊降,大便得以畅通,便畅腹胀自消。此案之启发在于临症时若不详察辨证,而对症下药,必贻害无穷。真可谓“大实有羸状,误补而益疾,至虚有盛候,泻之反含冤。”实值得为医者深思。(李亮)

泄泻案

  (2018-07-28 08:31:06)[编辑][删除]

 

康某,男,43岁。因腹泻十余天,医治疗无效。来我所诊治。

刻诊:腹泻1天7~8次,水样便,便前腹痛。饮食减少,疲乏无力,只想睡觉。查见脱水貌,慢性病容,疲惫状。脉沉弱无力,手指凉;舌体大,质淡,苔白腻,明显齿印。

诊断:(中焦虚寒,脾胃失职)泄泻

治则:温中健脾止泻。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党参15g,炒白术15g,苍术12g,干姜15g,茯苓20g,制附子(泡透)10g,防风10g,甘草6g,生姜30g。8剂,水煎服。方中党参温补脾气,以复脾运;干姜温脾阳,附子补肾阳,共使阳气复,气化行;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茯苓淡渗,利湿健脾;苍术醒脾和胃;防风意在以风胜湿。诸药相合,使阳气得复,脾胃得健,水湿得利,则泄泻自止。

此患既往脾胃虚寒。时处夏季,天气炎热,故人体阳气亦外越,使内里阳气更虚。连续饮冷,使寒邪直中,更损脾胃之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但必须在阳气的推动下才可实现。今因阳气虚弱,使胃不能腐熟水谷,脾不能运化水湿。则水走肠间,漉漉有声,随肠而出,发为泄泻。治疗之法,当温里健脾。遣附子理中汤加味,使阳气得复,胃可腐熟,脾复健运,则泄泻自止。

小建中汤治验四则

时间:2025-07-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闫云科

 

 

小建中汤由饴糖30~50g、桂枝10~30g、白芍20~60g、炙甘草10~15g、生姜10片、红枣12枚组成。煎前水浸30分钟,煎煮30分钟,得约600ml,去渣,入饴糖搅匀,分早、午、晚饭前服。

小建中汤温养中气,补益心脾,调和营卫,缓急止痛。临床应用时须着眼于虚寒二字,以腹痛绵绵、喜温喜压、得食可缓、舌淡苔白润、脉象虚弦为目标。

本证以脾胃虚弱、气血双亏、阴阳两虚为特点,何以既有咽干口燥、手足烦热之热象,复有腹痛、喜温畏寒之寒症?山西名医李翰卿谓:“脾胃阳气虚弱,不能和阴,经脉失去濡养,故腹痛,腹部有纠急感;由于阳气虚弱,运化功能不足,津液因之亏虚而见心悸、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阴不和阳之证,及阳不摄阴而遗精,肌肉失养而四肢酸痛等证。”如此寒热症象,异于黄连汤、三泻心汤证之寒热错杂,故不可以寒治热、以热治寒,唯从健运脾胃、温中补虚中求之。《灵枢·终始》云“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此饴糖为君药之诠释也。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亦云:“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中者,脾胃也,为后天之本,居中州,运四旁。中气得充,脾胃得健,自能化生气血,以滋养脏腑髓脑、四肢百骸,调和营卫,扶正祛邪。故诸多虚寒病证从脾胃着手,可投本方求效。

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可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大病、久病或攻伐太过、滥用抗生素而起,临床常见脘腹疼痛、憋胀。疼痛特点为绵绵作痛,喜温喜压,饥饿则痛,得食可缓;憋胀特点呈坠胀,站立、活动则甚,睡卧休息则缓。此外,可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少华,畏寒喜温,体倦乏力,不耐繁劳,心悸短气,汗出恶风,劳则加剧,长期低热,颧赤少寐,手心热,手背、手指凉,小腿转筋,饮食无味,消化不良,咽干口燥,渴不欲饮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嫩,苔薄白润,脉弦细缓。腹诊可见腹壁柔软而薄,腹肌紧张拘挛,心下、当脐动气应手。

饴糖甘甜,补虚健脾,本属君药,但药房多不备,余常以调味品店中麦芽糖或甘温之白术、甘平之山药代之。白术、山药合用,健脾阳,益脾阴,亦可收饴糖之效。虚劳里急,诸不足,加黄芪治之;血虚者,加当归以治。

案一

孙某,男,61岁。一年来神疲乏力、不耐繁劳,动则汗出、心慌,体重减轻10公斤,日步虚劳之途。某医院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肠镜示:直肠炎。望其面色萎黄,肩削项长,唇干少荣。舌淡红,苔白腻。询知胃纳不馨,食后难化,口咽干,不思饮,腹中时痛,喜温,按压可减,大便一日二次,善思少寐,每晚两三点即醒,再难入睡。诊得脉象弦细长,腹肌紧张,无压痛。

脉症观之,此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证也。盖脾胃虚则纳运呆滞,化源告竭,气血不足。气虚则神疲汗出,不耐繁劳;血虚则血不养心,早醒难寐。沿流寻源,虚劳诸症皆缘于脾土虚弱也。治当虚者补之,劳者温之。脾健则气血生,土厚则植蕃盛,此灌根溉柢之治也。

处方: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茯苓15g,饴糖50g,生姜10片g,红枣10枚。5剂。

二诊:神疲略轻,中虚一时难复也。守方加黄芪30g。7剂。

三诊:腹未痛,汗出减,神疲、消化均有改善。守方10剂。

四诊:可睡至4点之后,体重增加1公斤,中虚渐复,坤德渐充。嘱守方续服一月。

案二

段某,女,20岁,大学生。云13岁月经初潮,16岁行经腹痛,18岁后痛经加剧。望其面白泛红,鼻头微青,舌质淡,苔白腻。询知月经如期而汛,行7天左右,经至二、三日疼痛甚剧,色暗杂块,冷汗直冒,手足厥冷,下利,热敷可减,但必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第四日渐缓。云病前不懂经期保养,吃水果、喝冷饮、浴凉水、衣短裙皆有之。平日纳便正常,食寒凉饮食易泄泻。诊得脉沉弦细,腹诊无压痛。

脉症相参,此寒邪凝聚胞宫也。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皆可治寒瘀痛经,然实者可行,虚则不相宜也。本案喜温喜按,脉象弦细,腹无压痛,显属虚寒夹瘀。《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经后腹痛当归建”,谓经后血海已泄,气血不足,胞宫失养,加之寒凝血泣,故而痛也。宜建中温经,活血止痛。本案虽非痛于经后,然同属虚寒证也。预计10日后行经。

处方:黄芪30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当归15g,五灵脂10g,生姜10片g,红枣10枚,麦芽糖50g。7剂。

二诊:经期腹痛明显减轻,此寒散瘀化之故也。守方7剂。

今年暑假归来,因痤疮求诊,知痛经不再。

案三

胡某,女,46岁。自17岁行经,自云月月如遭刑。每先期而至,色鲜,量一般,行经四五日。至则小腹疼痛,冷汗淋漓,近乎休克,上吐下泻,四肢厥冷,夏季亦需厚被裹盖,怀热宝、饮姜汤,注射黄体酮、阿托品,仅止一时,卧床两三日渐缓。B超检查子宫正常。云其姑姑亦如是,且尤甚,曾两次休克,为此赴京诊治,某院检查无异常,主张切除子宫,彼不同意。患者自知系家族遗传,只好自认倒霉,承受月月之殃。自产后疼痛有减,一年中有几月较轻。望其面色萎黄。舌淡红,齿印深,苔薄白。平日胃纳尚可,饥则胃不适,口不干苦,大便日一行,腹不胀不痛。素畏寒倦怠,小腿夜里抽筋。切其脉,沉弦细,诊其腹,腹软,心下悸动。

察色按脉,此气血虚弱,寒邪侵袭胞宫,经脉不通而痛也。考通之法,《医学真传·心腹痛》云“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本案之通,宜温之、助之。虽云祖上所遗,然未必系不治之症,刻下月经将至,当速用药。

处方:黄芪30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白术15g,砂仁10g,生姜10片g,红枣10枚。7剂。

二诊:经来未痛,已净四日,唯腰困而已。此寒邪散,气血畅,肾府亏虚也。守方加补骨脂30g、紫石英30g。7剂。嘱下月经前守方勿误。

案四

郭某,男,75岁。右侧胸胁、右臂患带状疱疹,先后住市某院、省某院,服普瑞巴林、加巴喷丁、氯芬待因、甲钴胺,服中药(全蝎、蜈蚣、附子、白芍、甘草、熟地、当归、龙牡)20余剂,每日输维生素C、B1、B6、B12,同时施以激光、针灸。刻下皮损康复已逾两月,唯疼痛难忍,尤以右臂为甚,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卡马西平,然仅止一时,故来求诊。望其面色萎黄,患处皮肤光滑,有暗红斑块、斑纹。舌质淡红,苔薄白。询知右臂阵痛如锥如刺,轻时如蚁走窜,白日重于夜间,热敷、按压可减,行走需左手扶抱。胃纳呆,口干渴,大便日一行,夜尿频。神疲嗜睡,畏寒,膝冷,手足心热。患者5年前行膀胱癌手术,并有肺大疱、高血压病,日服缬沙坦、硝苯地平,血压一般160/90mmHg左右。诊得脉象弦细无力,腹软不痛。

西医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症之疼痛,系病毒侵入脊髓后根神经节,引起发炎、坏死所致,甚者数十年疼痛不休,为医学界公认之难治疼痛。本案脉症观之,系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也。今表邪已净,则专主扶正建中,务使脾胃得健,气血得充,四肢百骸得养,其痛当自失也。

处方:黄芪60g,桂枝15g,炙甘草15g,白芍30g,生姜10片g,红枣10枚,麦芽糖50g。7剂。

二诊:疼痛较前时间短暂,范围缩小,晚上痛止。舌质淡,脉弦细。此人至衰年,桑榆暮景,其气血亏损,非短期可复,补气养血之治,任重道远。守方7剂。

三诊:疼痛明显减轻,精神大好,佳象环生,缘于气血冲和也。守方7剂。

12月25日,电话追访,仅偶尔微痛而已。(闫云科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中医医院)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