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500克),薏苡仁一斤(500克),缩砂仁一斤(500克),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50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克),白茯苓二斤(1000克),人参二斤(1000克),甘草炒二斤(1000克),白术二斤(1000克),甘草二两炙(6克),山药二斤(1000克)。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现代生产成药既有散剂也有丸剂,携带和服用方便。
参苓白术散具有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治疗脾虚湿盛证。证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实际临床中,参苓白术散远远不止用于治疗腹泻,只要用之对证,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胃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溃疡不少患者都表现有胃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当患者舌质淡舌苔白润或者白腻的时候,一般属于脾虚湿盛,这个时候可以单用参苓白术散。如果有食积表现可以加神曲、麦芽、山楂、炙内金等消食化积。
参苓白术散里面内含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是治疗胃病的基础方剂,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用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为佐药;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因此参苓白术散对于辨证为脾虚湿盛的胃病效果较好。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的治疗大多考虑脾肾二脏,为脾虚不能健运升清。而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恰合病机。因此单纯性脾虚湿盛型腹泻单用参苓白术散,即可以收效。对于急性腹泻后期也可用参苓白术散巩固。而脾虚泄泻日久必然累及肾阳虚,患者出现畏寒怕冷,稍一受寒或饮食生冷则腹泻,就要考虑脾肾同治。笔者习惯用参苓白术散加制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散寒的药物,收效后可以用成药参苓白术散合金匮肾气丸巩固服用。
咳嗽
咳嗽急性期更多从肺治,但是不少患者咳嗽日久、痰多,单纯宣肺止咳无效或者疗效不佳。这个时候就要考虑从脾治疗,尤其是患者痰多、稀白、食欲不振的时候。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因此治疗须从健脾入手,这也恰恰符合“培土生金”的原则。笔者临床用参苓白术散加二陈汤,疗效很好。尤其是反复发作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尤为适用。
带下病 参苓白术散治疗带下病报道相对前几种疾病较少一些。这是遵从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理论。
参苓白术散治疗带下主要适合脾虚湿困的患者。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质黏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淡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恶心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淡胖,苔白腻,脉缓弱,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除湿正好符合病机。如果患者是黄稠白带、有异味就不宜单用,这个时候可以在参苓白术散加清热燥湿的药物如黄柏、苦参、丹皮、败酱草等。
笔者治疗一中年女性,面黄体胖。自述白带量多质稀,走路多时感觉白带往下掉。察患者舌质淡胖苔薄白腻,给予参苓白术散一周两服用,嘱患者忌食生冷,注意休息。一周后复诊,白带量大为减少,继续巩固一周痊愈。
总之,参苓白术散因为具有健脾益气祛湿的功效,药性平和,根据中医辨证原则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但是全方稍偏温燥,阴虚火旺者须慎用,高血压及感冒热症者忌用。(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大河村卫生室)
陈绍宏活用参苓白术散治验
摘自2022-4-27中国中医药报
袁杰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中医院
口腔溃疡
陈某某,女,35岁。2012年10月16日初诊。反复发生口腔溃疡1年余,倦怠乏力伴口干及咽干、口干不欲饮,痰多,纳差口淡无味、大便不成形,舌质淡苔白脉细。诊断:脾虚湿盛型口腔溃疡。
方药:生晒参100g,茯苓60g,炒白术30g,白扁豆30g,陈皮30g,山药30g,莲子30g,砂仁30g,薏苡仁30g,桔梗30g,芡实100g,白及100g,焦山楂30g,厚朴30g,健曲30g,黄芪100g,当归30g,蜜甘草30g。打粉,每次15g,鲜开水冲服,每日3次。3个月后复诊,口腔溃疡发生次数逐渐减少,继续原方打粉每次15g鲜开水冲服,每日3次,续治3个月后复诊诸症消失,随访未复发。
慢性萎缩性胃
张某某,男,49岁,2012年9月21日初诊。胃脘不适、痞满、纳差、倦怠乏力、渴不欲饮,便秘、3日1次,不成形,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既往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脾虚湿盛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生晒参100g,茯苓60g,炒白术30g,白扁豆30g,陈皮30g,山药30g,莲子30g,砂仁30g,薏苡仁30g,桔梗30g,芡实100g,白及100g,焦山楂30g,厚朴30g,健曲30g,蜜甘草30g。打粉每次20g,鲜开水冲服每日3次,3个月后复诊胃脘不适,痞满,纳差,倦怠乏力,渴不欲饮症状好转,大便1日1次已成形,在原方基础上去白及、芡实,打粉每次15g,鲜开水冲服每日3次,续治3个月后诸症消失,复查胃镜痊愈。
溃疡性结肠炎
张某某,男,36岁,2012年9月21日初诊。下腹胀痛伴黏液脓血便3年,症见:下腹胀痛,倦怠乏力,口淡无味、纳差,大便不爽伴黏液脓血、每日2~3次,舌质淡苔白脉细。既往行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为(脾虚湿盛型)溃疡性结肠炎。处方:生晒参100g,茯苓60g,炒白术30g,白扁豆30g,陈皮30g,山药30g,莲子30g,砂仁30g,薏苡仁30g,桔梗30g,芡实100g,白及100g,焦山楂30g,厚朴30g,健曲30g,蜜甘草30g。打粉每次20g,开水冲服每日3次,3个月后复诊下腹胀痛,倦怠乏力,口淡无味、纳差,症状好转,大便1日1次已成形,继续原方打粉每次15g,鲜开水冲服每日3次,续治6个月后复诊诸症消失,复查肠镜痊愈。
糜烂性胃炎
杨某某,女,50岁,2012年7月16日初诊。反复胃胀痛2年,症见:胃脘胀痛纳差,呃逆,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爽,舌质淡、薄白苔、脉细。既往胃镜提示糜烂性胃炎。诊断:(脾虚湿盛型糜烂性)胃炎。方药:生晒参100g,茯苓60g,炒白术30g,白扁豆30g,陈皮30g,山药30g,莲子30g,砂仁30g,薏苡仁30g,桔梗30g,芡实100g,白及100g,清半夏30g,焦山楂30g,厚朴30g,健曲30g,蜜甘草30g。打粉每次20g,鲜开水冲服每日3次,3个月复诊:胃脘胀痛纳差,呃逆,口渴不欲饮好转,大便1日1次已成形,在原方基础上去白及、芡实,打粉每次15g,鲜开水冲服每日3次,续治7个月后诸症消失,复查胃镜痊愈。
慢性浅表性胃炎
陈某某,女,56岁,2012年8月12日初诊。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陈旧性出血、反复胃胀7年,纳差,倦怠乏力、口淡无味、大便干结,2~3日1次,舌质淡苔白腻,脉细。诊断:(脾虚湿盛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方药:生晒参100g,茯苓60g,炒白术30g,白扁豆30g,陈皮30g,山药30g,莲子30g,砂仁30g,薏苡仁30g,桔梗30g,芡实100g,白及100g,半夏30g,焦山楂30g,厚朴30g,健曲30g,蜜甘草30g。打粉每次20g,鲜开水冲服每日3次,3个月后复诊:胃胀纳差,倦怠乏力、口淡无味、症状好转,大便1日1次稍不成形,继续原方打粉每次20g,鲜开水冲服每日3次,6个月后诸症消失,复查胃镜痊愈。
干燥综合征
肖某某,女,59岁,2013年1月21日初诊。反复口干、咽干、阴道干涩3月伴眼干鼻干3天,于某西医院行免疫检查指标异常,唾腺组织萎缩,诊断为干燥综合征。症见:口干、咽干、口干不欲饮,阴道干涩、鼻干,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舌质淡苔白、脉细。
诊断:(脾虚湿盛型)干燥综合征。方药:生晒参30g,茯苓15g,炒白术30g,白扁豆30g,陈皮15g,山药30g,莲子15g,砂仁15g,薏苡仁30g,桔梗30g,大枣30g,焦山楂30g,厚朴15g,健曲15g,蜜甘草15g。口服12剂,口干、咽干、口干不欲饮,阴道干涩、鼻干,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症状好转,照上方加减,续服24剂,诸症消失,随访无复发。
便秘
徐某某,女,81岁,2013年2月15日初诊。习惯性便秘10年,大便4~5日1次,初头硬后稀溏,症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口干不欲饮,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诊断:(脾虚湿盛型)便秘。方药:生晒参30g,茯苓15g,炒白术30g,白扁豆30g,陈皮15g,山药30g,莲子15g,砂仁15g,薏苡仁30g,桔梗30g,焦山楂30g,厚朴15g,健曲15g,蜜甘草15g。口服12剂,面色萎黄,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症状好转,大便1日1次不成形。继续原方续服6剂,现大便1日1次,成形,诸症消失,随访无复发。
失眠
任某某,女,54岁,2013年1月10号初诊。失眠半年,长期口服舒乐安定方能入睡,症见:面色萎黄,失眠多梦,倦怠乏力,伴胃痛曾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纳差,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诊断:(脾虚湿盛型)失眠。方药:生晒参30g,茯苓15g,炒白术30g,白扁豆30g,陈皮15g,山药30g,莲子30g,砂仁15g,薏苡仁30g,桔梗15g,大枣30g,芡实30g,白及30g,浮小麦30g,蜜甘草15g。共服6剂,失眠减轻已停用舒乐安定,大便1日1次已成形,胃痛减轻,面色好转。照上续服12剂,诸症消失,随访无复发。
按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脾主散津。”脾病不能散津则可导致眼干鼻干、口干、阴道干涩的干燥综合征,《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为后天之本,脾病则气血生化无源。由于脾虚失运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导致血不养心所致的失眠,脾病可导致无力行舟所致的便秘,脾胃同处中焦,互相络属,脾病则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脾气亏虚则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可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脾主升清,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病浊气不降、脾虚运化失职则可导致腹胀疼痛伴黏液脓血便的溃疡性结肠炎。全国名中医陈绍宏认为脾主散津,脾虚不能散津则可导致眼干鼻干、口干、阴道干涩的干燥综合征,脾虚运化失职则可导致便秘,诸病虽表现各有不同,但致病原因,均由脾虚失运、脾虚湿盛所致,所以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抓住各种疾病的主证(主要症状为倦怠乏力,口淡无味,纳差,胃胀痛,大便干结或稀溏,舌质淡、脉细弱),则可异病同治,可不受中西医病种所限,主张治病抓病机,临床上这样的实例屡见不鲜,这也是中医辨证的执简驭繁的验案。
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参苓白术散以人参、白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自拟四二六方加味治疗慢性咳嗽
摘自2024-5-15中国中医药报
杨俏田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
常某,男,68岁,2019年11月5日初诊。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年,肺气肿6年,每年冬天加重,靠反复输抗生素维持。现以咳嗽吐痰、气短乏力、痰白质稀、呈泡沬状为主要症状,舌淡,苔白,脉虚。
辨证:脾虚湿盛。
治则:健脾运湿,化痰止咳。
方用自拟四二六方加味: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半夏10g,陈皮10g,杏仁10g,苏子10g,炒莱菔子15g,白芥子5g,葶苈子10g,五味子10g,牡荆子10g。10剂。
二诊:间日一剂,连服10剂后,咳痰减少,气短减轻。嘱继服20剂后停服观察,当年冬天诸症平稳,未输抗生素治疗。之后近10余年的冬季,患者均靠服本方维持过冬,至今仍健在。
按
慢性咳嗽的治疗,尤其是在平稳期,治首以健脾化湿以除生痰之源为主要目的,首选四君子汤。止咳首选二陈汤,重在降肺之气。化痰首选三子养亲汤,加苏子、五味子、牡荆子,重在排化气道分泌物以止咳。笔者体会,应用上方治疗咳嗽吐痰,气短乏力,痰白质稀呈泡沫状,疗效较好。
本病的特征是咳、痰、短气,咳源于肺气不降,痰源于脾虚湿聚,短气源于肺肾气虚。故对于慢性咳嗽的治疗,主要应调整好肺、脾、肾三脏的虚损,治肺在不兼表证的情况下,不可透表宣肺,应选用补肺气的党参、黄芪、山药等,敛肺气的五味子、乌梅等。治脾以健脾化湿为主,注意不可伤及脾气,更不可伤及胃阴,可选用白术、茯芩、山药等。治肾以补肾纳气为主,因肾为先天,为诸脏腑正气之根,所以应用菟丝子、山萸肉、补骨脂等。具体地说,慢性咳嗽的治疗,尤其是在平稳期,治肺宜收敛不宜宣散,宣散则更耗伤肺气;治脾宜温补不宜清降,清降则更伤脾气;治肾宜温固不宜滋补,滋补则易滞腻而致痰阻气道。
参苓白术散和人参健脾丸的功效都是健脾益气止泻,这两味药非常相似,其主要成分中都含有人参,那么呢?
呢? 第一, 具体成分不同,参苓白术散主要成分为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薏苡仁(炒)、莲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等,人参健脾丸主要成分是人参、白术(麸炒)、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比参苓白术散多了几味药。
第二, 参苓白术散主治脾气虚弱,湿邪内生。所治病症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泻(即拉肚子),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象细缓等。从药理作用出发,参苓白术散水煎液小剂量对肠管蠕动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可解除肠管的痉挛,并能增加肠管对水和氯离子的吸收。人参健脾丸主治功能与参苓白术散相似,主要为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等。
他们的根本区别就是参苓白术利湿,而人参健脾丸则有安神功效,参苓白术散劲小,以补脾气为主,药性平和;治疗脾虚湿盛证。人参健脾丸不太适合阴虚体质的人,会上虚火。
参苓白术散主要用于治疗肠道疾病,用于消化不良,那么参苓白术散与人参归脾丸区别?哪个效果更好?
两者主治疾病不一样.人参归脾丸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食少体倦,面色萎黄。 人参归脾丸主要用于益气补血:
益气中医名词。指补益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内伤劳倦或病久虚羸,而见气短懒言.面色苍白.神疲无力.肌肉消瘦等症。常用药物如党参.黄耆.白术.甘草等。
相比之下,参苓白术散主要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主要用于肠道疾病 :
肠道的功能:小肠粘膜层表面覆以肠绒毛,主要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各种消化液在小肠中将食糜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使食物消化吸收后,剩余之废形成粪便,贮存于左半结肠而后排同体外。一旦肠道有病,就有会引起消化吸收障碍,以及一系列相关症状。
因此,如果治疗消化性疾病,参苓白术散效果好于人参归脾丸。
健脾益胃
理气消食
健儿消食口服液
摘自2025-6-19中国中医药报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尚方剑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天气一热,儿童最易因脾胃娇弱而发生积食,影响食欲、睡眠和健康。可服用健儿消食口服液。
组成与功效
健儿消食口服液其组方最早载于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五册)》本药选用黄芪、炒白术、陈皮、麦冬、黄芩、炒山楂、炒莱菔子等7味中药,
本药有健脾益胃,理气消食之功,用于小儿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引起的纳呆食少、脘腹胀满、手足心热、自汗乏力、大便不调,舌淡或偏红、苔少或白厚、指纹郁滞或脉细弱、脉滑,以至厌食、恶食等症。药理学研究发现,本药有增强胃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改善胃肠功能、保持机体微生态平衡、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提升免疫力等作用,也用于小儿厌食症、功能性消化不良、小儿腹泻、营养不良等见上述证候者。
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而脾主运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易为饮食所伤。若长期喂养不当,或饱食、偏食、嗜食肥甘厚腻等,均可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常,运化不力,从而引起积食停滞,甚或化热伤阴,出现纳呆食少、腹胀诸症,治疗重在补气运脾,兼以理气消食、清热滋阴,这正是本方的立意。方中黄芪补脾升阳,益气固表,以资生化之源,为君药。白术补气健脾,固表止汗,为臣药。陈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理气运脾;莱菔子下气消食,长于消谷面之积;山楂酸甘,功擅助脾健胃,尤擅消肉食油腻之积;脾虚食积易于化热,故以苦寒之黄芩和甘寒之麦冬来清湿热、益胃阴,共为佐药。全方配伍紧凑,既“健脾胃”以治本,又“助消化”以治标,体现了中医“整体调理”优势,是一款药性温和、服用方便的儿童“胃动力药”。
市场上有一款中成药与此药名字相似,叫健胃消食口服液,但二者成分、功效、适用人群等有所差异,请注意区别。
本品每支装10毫升,口服,3岁以内一次10毫升,3岁以上一次20毫升;一日2次。
凡小儿食积不适没胃口,或晚上哭闹,或面黄肌瘦,鸡矢藤粉2克,竹叶1克熬水喝。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2018-02-02
07:25:21)[编辑][删除]
|
食粥
宋·陆游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古诗今译】
世间的人都想学长寿之道,却不曾领悟到长寿的秘方就在自己眼前。我得到诗人张耒(人称宛丘先生)的平和简易养生方法,只需食用粥就可以延年益寿似神仙。
【诗词赏析】
这是陆游74岁时写的一首诗。诗中的宛丘,指宋代诗人张耒,其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陆游在这首诗的前面还有一段序文:“张文潜有食粥说,谓食粥可以延年,予窃爱之。”张耒曾在《粥记赠邠老》一文中说:“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
【养生解读】
所谓“食粥致神仙”并不是说喝粥就能成仙。这句诗的本意是说粥有很多养生功效,经常有选择地食粥有助于养生长寿,如清代名医王世雄在其所著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享年90多岁的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其所著的《粥谱说》中也指出:“粥能益人,老人尤宜。”“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食宁过热,即致微汗,亦足通利血脉。”书中还列出了上品粥36种、中品粥27种、下品粥37种,此外还介绍了择米、择水、火候和食候等方法。
到了现代,喝粥养生依然被世人所推崇。国医大师何任曾说过,喝粥四季皆宜,常食有调养作用,对延年益寿有一定作用。粥以米为主要原料,粳米为佳,籼米次之,新米尤为甘香可取。他的女儿,国家级名中医何若苹也喜欢喝粥,60多岁的她仍旧头发乌黑、皮肤红润光泽。
粥是养生佳品
粥具有温、软、淡、香、黏等特点,利于消化吸收,又增添津液。特别是粥熬好后上面漂浮着的一层黏稠的物质,中医里称为“米油”,具有很强的滋补作用,甚至可以和参汤相提并论。对于老年人来说,常喝粥还能起到益寿延年的效果。
很多长寿老人都有早上喝粥的习惯。张耒《粥记》云:“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
早晨喝粥易消化吸收,有益肠胃健康。早晨若是直接吃一些干硬的食物,如面包、油条、馒头等,不利于肠胃的养护。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吃早餐的时候喝些粥胃会感觉很舒服,吃其他主食的时候也会更容易消化和吸收。
“喝粥养胃”不是人人适宜
很多人有“喝粥养胃”的观念,认为喝粥会促进胃酸的分泌,对于胃酸分泌不足的人,如萎缩性胃炎患者,喝粥确实有助于肠胃消化,从这个角度讲,喝粥确实“养胃”。
但是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孙刚介绍说,“粥养胃”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因为喝粥不用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可以帮助消化的口腔唾液腺的分泌,而且水含量偏高的粥在进入胃里后,会起到稀释胃酸的作用,加速胃的膨胀,使胃运动缓慢,不利于消化。因此,胃病患者不宜老喝粥,而应选择其他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细嚼慢咽,促进消化。
孙刚说,以前生活条件差,吃不饱,患萎缩性胃炎、低血糖的人比较多,导致胃酸分泌不足。这时喝粥能促进胃酸分泌,有助于食物消化,还能提升血糖。但现在的生活水平明显比以前好得多,而且很多人饮食不节制、不科学,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也大幅增加,这类患者就不适合经常喝粥。此外,像胃酸分泌过多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也应减少喝粥的频率,免得加重病情。肠胃不好的人能否喝粥,最好还是要听医生的建议。
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喝粥
最近网上热传“一碗粥=一碗糖水”的说法,导致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不敢喝粥。其实,糖尿病患者只要把粥的原料搭配合理,日常也是可以喝粥的。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病科副主任医师张永文介绍说,糖尿病患者煮粥的时候不要煮白米粥,这种粥的含糖量较高,确实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可在白粥中加入燕麦、大麦、糙米等低糖的粗粮食材,少量加入红枣和葡萄干等甜味食材。虽然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喝粥,但要关键要控制好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因人而异地计算好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同时还要按时监测血糖。
另外,适当喝粥确实有益,但不可顿顿喝。粥属于流食,在营养上与同体积的米饭比要差,且粥“不顶饱”,吃时觉得饱了,但很快又饿了。若顿顿只喝粥,会因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而营养不良。所以喝粥也要注意均衡营养,将粥煮得稠一些,配个菜,或在两餐之间吃些点心等,都能补充能量。有些人夏天喜欢喝冰粥,但它不适合体质寒凉、虚弱的老年人以及孩子。冰粥喝多了不仅会使人体的汗毛孔闭塞,导致代谢废物不易排泄,还有可能影响肠胃功能。(杨璞)
|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有不少关于养生方面的诗作,我们不妨细品其中之味。
白居易曾在《眼暗》一诗中写道:“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因读书伤眼,他提倡闭目休息以保护眼睛。白居易《逸老》一诗云:“白日浸浸下,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白居易将一生中少壮与衰老,比作一天中的劳与逸,认为人累了就必须休息,既然衰老是不可避免的,那就顺应自然规律、注意保养。
白居易非常重视气功养生,在《负冬日》就提及气功养生法。他认为气功其实就是闭目静坐,用呼吸节奏来调养身体,以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所以一到冬季,白居易就“负暄闭目坐”,结果便是“初似饮醇醪,又如蜇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
白居易在被贬作江州司马时,在庐山香炉峰下结茅舍,政务之余常来此栖居。那里岩石清流,松柏翠竹,风岚烟霞,鸟兽时聚,茅屋旁有飞泉溅玉,小院里有白莲净池,恰如“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源”。如此纵情于山水之间,实在是修养身心的好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