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汉代以前药学理论与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本经》的出现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世诸家本草典范,其后陆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本草著作,如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唐代苏敬等集体所撰《新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张璐《本经逢原》等。《本经》对于中医临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云:“人不学医,则不可救人;医不读《本草》,则不可用药。”
因《本经》年代久远,言辞古奥,义理深远,再加上目前学校中药学教材对《本经》介绍有限,中医执业医师、规培医师等各种中医临床考核也很少涉及相关内容,导致许多中医学子对《本经》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谈起麻黄功效时,大部分人只知麻黄可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而对其“破癥坚积聚”的功效置若罔闻;言及柴胡功效,只知柴胡可以“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而对其“推陈致新”的功效鲜有人知。《本草新编》曰:“行医不读《本草》,则阴阳未识,攻补茫然,一遇异症,何从用药。”
近些年,经方研究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使得张仲景学术思想绽放新的光芒,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方证研究,而轻视医理思辨;重视方剂应用,而忽略中药考究。实际上,在研究方证的基础上应该更深入的研究其中的中药及配伍,而不能简单地运用《中药学》课本上的功效来解释张仲景的方剂。
从历史发展来看,张仲景所处的时代为东汉,同时期出现的《本经》对其临床组方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用《本经》记载中药的功效和主治来解释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证则较为合理。清代医家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言:“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病施方,应验如响。”中药专家祝之友教授也指出:“《伤寒杂病论》方证源于神农时代,《神农本草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要读经典,就要还原《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的本来面貌,就要注意以下两个要点:一、要以经方来解读《神农本草经》之功效主治;二、要用《神农本草经》之意来推衍经方之用与配伍。唯有如此,方能继承和正确解读经典之奥秘,阐明中医用药之准绳。”浙江中医药大学连建伟教授在《连建伟中医文集》中有专篇论述《本经》与《伤寒杂病论》的关系,可谓独具慧眼。
拿张仲景医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大黄来举例分析。大黄,《本经》云:“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张仲景用大黄治疗瘀血、血闭,代表性方剂有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大黄虫丸、下瘀血汤、大黄牡丹汤、大黄甘遂汤等。《金匮要略》中鳖甲煎丸用大黄破癥瘕积聚,椒苈黄丸用大黄治肠间有水气的留饮;《伤寒论》中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方俱用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清理肠中宿食。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本经》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内容有历史局限性,有些是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这需要我们辨证的认识和学习。如《本经》总论讲道:“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上品药中记载丹砂(朱砂)“久服,通神明,不老”,细辛“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但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知道朱砂、细辛均为有毒药物,临床需谨慎使用,更不能久服,即使是药食两用的中药,如薯蓣、大枣等,也不可以长期使用,否则会引起中焦气滞,导致脘腹痞满。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讲:“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故临证和研究时,还是要辨证认识《本经》的内容,取其精华。(申子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三十多年前,我大学毕业从事六年中西结合临床工作后,考入到刘渡舟教授的门下攻读硕士生。年长的同志都知道,刘老是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临床大学与教育大家,一生学验俱丰,著书无数,活人无数,当时健康报有一篇报导的标题就是——中医泰斗刘渡舟,可见对他评价之高。他在国际上影响也非常大,多次出国讲学,日本人称其为——中国治伤寒学第一人。
我能拜在刘老门下作学生,是一生最大的幸事。从八一年考取刘老的研究生,到二零零一年刘老病逝,我在刘老身边学习了二十年,基中跟刘老抄方有十五年。应该说在刘老身边的二十年,我获益良多,进步很大,如果说今天我有了一点小的成绩,都与刘老的辛勤培养分不开。
我开始随刘老学习的时候,也是这个季节,82年的三月份,气候是乍暖还寒,拿李易安的诗形容,就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个季节感冒的人很多,有段时间,正值感冒流行,当时,刘老一个半天总要看几十个病人,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一百人,当然是从早晨看到中午两点钟,其中有不少是发烧感冒的。但是,对这些感冒的患者,刘老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我们先看几个典型的病例:
第一个病人,是一个二十九岁的小伙子,身体很壮实,头一天着凉了,晚下就开始发烧,最高时烧到三十九度,但是不出汗,发烧时不感觉热,反而感觉全身怕冷,就是我们所说的恶寒,嗓子不疼,但伴有全身的肌肉酸疼,关节也疼。发烧时盖下被子还觉得冷。切了一下脉,浮而有力,按起来很有劲,舌苔白滑。对于这个病人,刘老诊为伤寒表实证,给他开了三副麻黄汤,四味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第二个病人,是上一个病人的太太,身体明显地偏弱,一米六五左右的个子,看起来不到一百斤,体形瘦弱,面色黄白,平时就总是胃肠不好,也是刘老的老病人,这次与爱人一起感冒了,但是症状不一样。她也发烧,但是热度不高,不超过三十八度。发烧的时候感觉怕风,一见风就难受,感觉象清明时节雨纷纷,落在身上的感觉。全身伴有微汗出,周身总是湿润的,但又看不到汗,伴有鼻塞,恶心,看一下她的脉,浮,就是飘在水上的那种感觉,舌苔白,刘老诊为中风表虚证,开了三副桂枝汤,五味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第三个病人呢,是一个八十岁的老者,男性,这人年高体弱,平时身体还好,这次不知为什么,着了点凉,家人看到这几天没有精神,总是疲偹,总想打盹,低烧,腋下体温三十七度一,但手脚反而发凉。脉一点力气都没有,舌苔紫暗,有水滑苔。刘老说,这是太少两感证,少阴阳虚,兼有表证,开了三副麻黄附子细辛汤,三味药(麻黄,细辛,制附片)。
第四个病人的病情听起来挺怪的,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女同志,她得病有一个多月了,开始得病的时候,正值经期,感冒时发烧,然后经就停了,也没有介意,但是这一个月来,总是低热不止,白天尚好,一到晚上八九点钟,就发烧,不超过三十八度,还一阵冷,一阵热,感觉没有精神,胸闷,胁肋部也不舒服,总有憋闷的感觉,小腹部也发胀,一侧头角疼,一陈陈恶心,不想吃东西,口苦,嗓子干,而且眼睛发花,吃了些西药与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什么的,也没有好。现在月经过去一个多月了,还没有来,更感觉心烦,因为有恶心欲吐,怕是怀孕了,但化验又不是怀孕。深以为苦。刘老切脉后,说是脉细而弦,舌苔是白的,微带点黄。刘老诊断为是热入血室,邪在少阳,开了小柴胡汤,加了当归。八味药。
这四个病人的治疗效果怎样呢?
第一个病人,服药一服后,全身出了一阵透汗,也不烧了,全身轻松,服第二次后,又有小汗出,就痊愈了。剩下的药也没有再用。也没有复诊,就好了。可能大家要问,病人没有来,你怎么知道的?他没有复诊,但是他爱人复诊了,说了服药的情况,所以知道的。
第二个病人,三天后复诊,服第一次药后,周身出小汗,热就退了些,但全身仍不舒服,仍按法服用,服完后,感冒好了,不再发烧,也不再恶风恶寒,但是由于平素脾胃不好,想再来调治,刘老又给她开了其他的调治脾胃的药。
第三个病人,也是三天后复诊,精神转佳,不再发烧了,手足不冷,但仍感觉力气不足,以桂枝汤加参芪善后。
第四个病人,服药三天后,低热已轻,口苦恶心减,但仍感觉全身不适,月经未下,少腹胸胁仍胀满不适。仍以原方,加牛膝、泽兰,后又服五剂,经下,色黑,诸证若失而愈。
以上的四个病,从现代医学来看,都是感冒,但是中医认为四个病人各有不同的情况,虽然都可以称为伤寒,但一是伤寒表实证,一是中风表虚证,一是太少两感证,一是热入血室证,病虽同但证不同,故而不应用一方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这是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精神,也是中医最具特色与优势之处。刘老所用的方子,都是经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的药食两用
(2018-12-20
11:02:40)[编辑][删除]
当归生姜羊肉汤首载于《金匮要略》。本方药食两用,为千古第一药膳,药物组成简单,临床应用广泛。
古代医家对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加减应用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曰:“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曰:“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原为治疗血虚寒疝、胁痛里急、产后腹痛而设。后世医家则将其加减应用于治疗多种虚寒性疾病,如《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羊肉汤”,既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入干地黄、桂心、芍药、川芎、甘草,用于治疗产后虚羸喘乏,白汗出,腹中绞痛等症;《鸡峰普济方》则在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加入了理气之川芎,治虚人及产妇腹中痛,头目眩晕,两胁、当脐急痛,气上冲,前后相引痛;《陈素庵妇科补解》则在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去生姜加入补益脾胃的山药、白术、砂仁、杜仲、糯米,用于治妊娠阴吹;《奇效良方》在当归生姜羊肉汤中加入芍药、川芎、黄芩、甘草、防风,用于治风冷,气血虚乏。
方义解析
当归甘温,入心、脾、肝经,补血养血,为血中圣药,且其气轻而辛,可辛散活血,调经止痛,为治妇女妊娠诸疾之良药,尤宜于血虚、血瘀有寒者。配羊肉,可增强羊肉温中补虚之功、又补而不滞。生姜辛温,入脾胃经,辛温可鼓动生发气血;温中焦,理胃气,善治腹痛呕恶。羊肉甘温补虚,入脾肾经,温养气血,补益脾肾,生肌健力,疗疝止疼,正如《金匾要略心典》所云:“羊肉者,补虚益血也。”也有唐代医家孟诜言:“凡与羊肉同煮,皆可补也。”三药合用共奏增益气血,温中补虚、散寒止痛之功。
食用禁忌
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提出了食用生姜的禁忌:“多食、久食,耗液伤营。病非风寒外感、寒湿内蓄,而内热阴虚、目疾、喉患、血证、疮疡,呕泻有火,暑热时疟,热哮火喘,胎产、痧胀,及时病后、痧痘后,均忌之。”他认为生姜味辛性温,耗伤营阴,故不宜多食久食。该书中还介绍了羊肉的食用原则:“与海参、芦菔、笋、栗同煨,皆益人。加胡桃煮则不膻。新产后,仅宜饮汁,勿遽食肉。产后虚羸,腹痛觉冷,自汗,带下,或乳少,或恶露久不已,均用羊肉切治如常,煮糜食之。”他认为食用羊肉的禁忌是“多食动气生热。不可同南瓜食,令人壅气发病。时感前后、疟、痢、疳、疸、胀满、癫狂、哮嗽、霍乱诸病,及痧、痘、疮、疥初愈,均忌。”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未病食药膳可强身健体,谓之“食养”;既病用之,可以祛疾疗伤,谓之“食疗”;病后调养食之,可帮助康复。但当归生姜羊肉汤并不能随意食用,如果患者热象明显应禁止食用。(吕鹏
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