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川药不成方

(2023-01-02 07:29:08)


——原创四川道地药材诗词及川药赏析

时间:2020-08-1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杨殿兴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钟灵毓秀,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系西南边陲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前沿与通道,山川险峻秀美,气候多样,物产丰富,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中医界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本文从文化角度,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吟唱有代表性的道地川药,介绍川药之功。

  西蜀成都聚药商

  盛唐家国业辉煌,西蜀成都聚药商。车水马龙人鼎沸,藤花木草气幽香。大慈寺主慈悲事,玉局坛尊局王。千古流传声显赫,大名川产质优良。(《咏唐代成都药市兴起》)全国最早的药市出现于唐中期的蜀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南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置药市》记载:“唐,王昌遇,梓州人,得道,号元子,大中十三年(859年)九月九日上升。自是以来,天下货药辈,皆于九月初集梓州城。八日夜,于州院街易元龙池中,货其所赍之药,川俗因谓之药市。递明而散。逮国朝天圣中,燕龙图肃知郡事,又展为三日,至十一日而罢。药市之起,自唐王昌遇始也。”宋人祝穆地理书《方舆胜览》记载:“成都,古蚕丛氏之囯,其民重蚕事,故一岁之中,二月望日鬻花木、蚕器号蚕市,五月鬻香、药号药市,冬日鬻器用者号七宝市,俱在大慈寺前。”

  成都出现药市,一是受梓州药市影响,二是唐末大乱,全国来蜀避难、经商者日众,成都人口迅速膨胀,药材需求量大增,全国也需要蜀地药材,刺激成都药市兴起。宋代成都药市进入一个新阶段,官员参与观市,与商、民共庆成为传统,药市举办地发展到大慈寺和玉局观两处,市期由原来1天延长到3~5天。大慈寺和玉局观药市具有庙会性质,虽有百货汇集,但药材是主要交易商品。成都药市发展,促进了四川道地药材的销售与扬名。

  川附子:回阳温脏腑

  花若碧蓝星,根含烈焰精。回阳温脏腑,壮火解寒凝。医圣扶心肾,钦安救卫营。四维魁首将,川药搏英名。(《咏附子》)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而以四川所产者为优,故有川附子之称。《本草宗原》在附子项下注曰:“附子以蜀地绵州出者为良,他处虽有,力薄不堪用也。”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等功效。其性刚烈迅捷,走而不守,通上达下,行表彻里,补火助阳,温通诸经,乃治阳虚诸证及寒凝痛证之要药,尤其能救治亡阳重证,拯救生命于垂危。《本草经读》谓:“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明代医家张景岳称:“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但因附子有毒,又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之药”。

  医圣张仲景开创了运用附子的先河,《伤寒论》中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是回阳救逆、温补心肾方。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在《伤寒论》基础上,又发挥了附子等温阳药物的应用,撰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

  川大黄:抽薪釜底瘀邪泄

  西黄杰,荡涤腐朽川军烈。川军烈,苦寒通降,热消倾竭。斩关夺隘功奇绝,抽薪釜底瘀邪泄。瘀邪泄,四维悍将,止炎凉血。(《忆秦娥·川军大黄》)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又有将军、川军、黄良、西庄黄、火参、锦文、锦纹等别称。《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味苦,性寒,归胃、大肠、肝经,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大黄生用泻下作用较强,熟用泻下作用较缓,长于泻火解毒、清利湿热。酒制大黄功擅活血,善清上焦血分之瘀。炒炭大黄有凉血止血之功。

  《伤寒论》中以大黄为主要配伍的三承气汤是釜底抽薪、通腑泄热霸道治法的代表,在阳明病有三急下证,在于通腑泄热;在少阴病也有三急下证,在于急下存阴。其中大承气汤是典型代表,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大黄、芒硝泻下里实,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可谓斩关夺隘,具有将才之用。

  川郁金:破瘀行气解癫狂

  郁金辛苦性轻扬,花白丝纹体淡香。功擅怡情通结滞,破瘀行气解癫狂。(《川郁金》)川郁金又名白丝郁金,姜科姜黄属植物。根状茎白色或淡黄,芳香;花冠筒浅黄,漏斗状,花瓣白色中心具一黄条丝纹状。郁金味辛、苦,性寒,归心、肝、胆经,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的功效,主治胸闷胁痛、胃腹胀痛、黄疸、吐血、尿血、月经不调、癫狂等。

  郁金分为川郁金、广郁金两种,川郁金主产于四川,广郁金主产于浙江温州,又有温郁金之称,二者在功效上差不多,各有一些偏重。川郁金长于活血行瘀、清心除烦,多用于血瘀内阻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癥瘕痞块等,还用于湿浊蒙蔽清窍、胸脘痞闷、神志不清以及痰气壅阻、闭塞心窍所致的癫狂等证,多与菖蒲、竹沥、半夏等配伍。广郁金长于疏肝行气、利胆退黄,多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痛,多与柴胡、香附等配伍,还可用于湿热黄疸、胆石症,多与茵陈、黄柏、山栀等配伍。

  川红花:跌打损伤功独善

  橘红花蕊气芳香,活血通经止痛良。跌打损伤功独善,妇人经产效而康。(《川红花》)川红花为菊科属植物,又名草红花、红兰花等,一年生草本。其茎直立,上部分枝,叶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齿裂,齿端有针剌,头状花序顶生,排成伞房状,全部为管状花,橘红色,花入药,气芳香。

  川红花是活血药,也是止痛药,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二经,气香行散入血分,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经、经闭、产后血晕、瘀滞腹痛、胸痹心痛、血积、跌打瘀肿、关节疼痛、中风瘫痪、斑疹紫暗等。

  川贝母:苦甘清热化痰涎

  花紫色,貌悠然,欢喜斗严寒。苦甘清热化痰涎,消肿散核坚。珍珠弹,优品赞,润肺止咳功善。雪梨搭配美食鲜,名药产西川。(《鹤冲天·川贝母》)川贝母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鳞茎入药。叶对生,花通常单朵,紫色至黄绿色,主要产于四川西部、西藏南部至东部和云南西北部。川贝母喜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温、喜荫蔽的特性。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主治虚劳久咳、肺热燥咳、肺痈吐脓、瘰疬结核、乳痈、疮肿等。以雪梨蒸贝母,治疗肺燥咳嗽,味美效专,常为医家喜用。

  川芎:调行气血两为功

  香气怡人性味雄,调行气血两为功。上通巅顶专头项,蜀产川芎属正宗。(《咏川芎》)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其根茎发达,形成不规则的结节拳形团块状,具有浓烈的香气,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其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上行可达巅顶,下行可达血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

  川芎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的各种病症,又具祛风止痛功效,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本草多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效。

  干姜:虚寒冷痛此堪尝

  辛辣温脾暖胃肠,燥湿蠲饮属干姜。通厥逆,理中阳。虚寒冷痛此堪尝。(《渔歌子·干姜》)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湖北、广东等地。其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之功,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等。与人参、白术、甘草配伍为理中汤,温中健脾;与附子、甘草配伍为四逆汤,温肾回阳。

  川黄连:燥湿止痢效优良

  黄连上品苦寒王,解毒清心泻火殃。目赤疔疮邪热盛,燥湿止痢效优良。(《川黄连》)川黄连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又有川连、雅连、云连、味连、鸡爪连等名称。其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等地。《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主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湿热泻痢、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与大黄、黄芩配伍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热痞证,具有泻热消痞的作用。

  川白芷:头痛鼻渊效果彰

  蕙芷汀兰馥郁芳,白花如冠玉珠镶。辛香走窜通巅顶,头痛鼻渊效果彰。(《川白芷》)白芷为伞形科植物川白芷的根。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直生,下面有数条支根;花小白色,形成顶生或腋生的复伞状花序花,花期5~6月;根入药,川白芷根呈长圆锥形,条粗壮,体重,质坚实,断面的放射状纹理及棕色油点明显,香气浓郁。

  白芷主产于四川、河北、河南、浙江,为白芷四大历史产区。按照产区不同,又分别称为川白芷、祁白芷、禹白芷、杭白芷。川白芷主产于四川遂宁、安岳等地。白芷栽培历史悠久,据1919年《遂宁县志》记载:四川栽种白芷始于13世纪。白芷性温,味辛、微苦,气芳香,有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之功,可治头痛、鼻渊、齿痛、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等。

  川石斛:补虚延寿强身好

  金钗貌,姿淑窈,品优兰韵还魂草。花颜俏,芳香绕,玲珑娇贵,紫萦仙傲。妙妙妙。神农考,甘平药,补虚延寿强身好。滋阴燥,消烦了,津伤枯竭,特殊功效。宝宝宝。(《钗头凤·金钗石斛》)川石斛又名金钗石斛,为兰科石斛属下的一个种,又称作仙斛兰韵、不死草、还魂草、紫萦仙株、吊兰、林兰、金钗花、金石斛、金丝斛。石斛花姿优雅,玲珑可爱,花色鲜艳,气味芳香,被喻为“四大观赏洋花”之一。茎直立,为肉质状肥厚稍扁的圆柱形,长10~60厘米,粗达1.3厘米。《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谓其“味甘平,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石斛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等地。

  川石斛味甘、淡、微咸,性寒,归胃、肾,肺经,有清热生津、滋阴润燥、益胃润肺、明目强腰之功效,主治热病伤津、口干烦渴、胃阴不足、胃痛干呕、肺燥干咳、虚热不退、阴伤目暗、腰膝软弱等。石斛作为滋阴之品,能有效补充体内的血、精、津液等物质,是治疗消渴病的良药。

  川丹参:活化通瘀入血乡

  紫红圆润品优良,活化通瘀入血乡。一味丹参同四物,消中带补妇人方。(《川丹参》)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四川平武、中江等地栽培者习称“川丹参”,质佳。丹参是有名的活血化瘀药,表面紫红色或黄红色,有纵皱纹,质坚实,皮细而肥壮,呈圆柱形或长条状,偶有分支。陈仁山《药物生产辨》云:“丹参产四川龙安府(四川平武县)为佳,名川丹参”。

  丹参味苦、性寒,归心、心包、肝经,有活血化瘀、养血安神、凉血消肿的功效,为入血分之药。《妇人明理论》记述,“以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川芎。妇人诸病,不论胎前产后,皆可常用。”由此,便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丹参主治瘀血疼痛、积聚、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关节痹痛、跌打瘀肿、心烦少寐、血虚心悸、疮疡肿毒、丹疹疥癣等。后世将其誉为妇科要药,但其属凉血活血通经之品,以血热瘀滞所致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用之为宜。

  川麦冬:润肺养阴平嗽患

  叶似幽兰,子若葡萄味甘寒。粒大色明绵州产。惊叹,淡紫花香串串艳。杏苑名喧,清热除烦愈失眠。润肺养阴平嗽患。称冠,道地麦冬品质赞。(《南乡子·川麦冬》)川麦冬又名麦门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多年生常绿草本。叶丛生,细长,深绿色,形如兰草。花茎自叶丛中生出,花小,淡紫色,成串状。须根细长,先端或中部常膨大成纺锤形的肉质块根,两端略尖,长1.5~3厘米,直径0.3~0.6厘米。川麦冬块根呈一线穿珠,干燥后呈纺锤形,两头钝尖,中部肥满,微弯曲,表面乳白色,有光泽,质较坚硬,微香,味甜较浓,嚼之发黏。

  四川麦冬种植历史悠久,明代绵阳即开始种植麦冬,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主产区在四川省三台县。绵阳麦冬素以绵麦冬、涪麦冬驰名中外,以颗粒大、断面色白、明亮者为佳。麦冬味甘、微苦,性寒,归心、肺、脾经,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清热润燥之功效,可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喉肿痛等。(杨殿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

天麻
摘自2025-3-26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平肝息风又止痉,惊痫抽搐得安宁。
平抑肝阳治头晕,祛风通络麻木轻。
天麻质润不耗津,调节血压益身心。


药敷掌心“握药”法

 (2018-03-26 05:10:07)[编辑][删除]


握药,又称药敷掌心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它是把中药材研粉制成丸状、饼状,让患者握于手心(劳宫穴),令药物气味不断渗透掌心进入全身的一种治病方法。握药法属古老而新颖、安全而有效的治病方法。

操作方法:将药物研末或捣烂,搅拌均匀,加水、醋或酒等搓合成丸(或饼)。施药前把手掌用热水清洗一遍,取药丸握于手掌心中,可用手指轮流缓慢按压贴药部位2030分钟,一般多以手汗微出为度。用于婴幼儿时,药物宜以纱布或绷带固定。如用鲜药,可直接捣烂握在手中。

治病机理:中医认为,手掌是诸多经脉交汇、穴位聚集的部位,手心也是最易吸收药物的部位之一。握药是利用手掌的温度和湿度,通过皮肤、经穴渗透以吸收药物。适当按压药物还能刺激手心、活动手指,能起到通经活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的作用,进而获得防病治病的效果。

握药治疗的常见病


面神经麻痹(面瘫):天麻15克、川芎15克、防风15克,白附子10克。共为细末,葱白适量捣烂,与药和糊,分2份,握于手心,以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本方用于突受风寒引发的面瘫。

中风先兆:桃仁7枚,栀子仁7枚,用麝香0.3克(无麝香可用冰片2克替代),共研为末,以白酒适量调膏,男左女右,涂于手心,胶布固定,7天换药1次。可治中风先兆(即患者出口唇瞤动,语言不利,嘴角流涎,进食妨碍等表现)。

顽固性头痛:巴豆(不去油)10克,朱砂5克,桃仁(去皮)2克。朱砂研细末,后入巴豆、桃仁,共研如胶泥,装瓶备用。每次3.5克,分2份,用2层纱布包裹,晚上睡前将药包置于两手心,外用胶布固定,用手指轮流缓慢按压药包3050分钟,次晨将药取下,连用10天。冬天先用热水烫手10分钟后使用,夏天可加少许麻油调药粉合用。

寒湿腰痛:丁香30克,茴香30克,干姜30克,牡蛎30克,烧成灰后混匀。用时取15克,以黄酒调成糊状,分2份,两手心各握1份药糊,以塑料薄膜覆盖,用纱布固定,握至汗出为度。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对受寒、凉、湿腰痛加剧者效佳。

慢性咽炎:食盐80克,硼砂40克,两药拌匀。双手用热水泡15分钟,然后两手对搓50下,将药粉分2份,握于两手心,用塑料薄膜覆盖,纱布固定,每次握30分钟,每日2次,7日为1个疗程。本方能清热化痰,治慢性咽炎有效。

虚寒便秘:巴豆霜、干姜、高良姜、白芥子、甘遂、槟榔各等量,共研细末,以米饭合丸。清晨起床后或早饭后,用花椒水洗手,双手掌心涂些香油,各握1药丸。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治疗虚寒性便秘(冷秘),握药20分钟即可通便。虚寒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面色苍白,腰背冷痛,小便清长等。

小儿外感高烧:蚕沙30克,陈皮10 克,竹茹30克。共为细末,用水调成糊状,分2份,敷于两手心,以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半天换药1次。同时取鲜芦根100克(干品50克)煎水,当茶饮用,至高热退至身体正常温度。

消化不良:白萝卜50克,生姜20克,香附10克。共捣成泥状,分2份,握于两手心,以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每日2次,7日为1个疗程。本方能消食除胀。

遗精:芒硝30克,装纱布袋内,放手心握紧,任其自然溶化。每日2次,10次为1个疗程,病愈停用。可治阴虚火旺型梦遗、滑精、阳强。

使用此法治疗时,应注意:握药前用热水浸泡双手后,再行治疗,可提高疗效。用药出现皮肤过敏时,应暂停使用。手掌发生溃疡或破损时,应禁用。上肢瘫痪或麻木,无力手握的患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1、受凉腰痛:取丁香、茴香、干姜、牡蛎各30克,烧成灰后混匀。用时取15克,以黄酒调成糊状,分2份,两手心各握1份药糊,以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握至汗出为度,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对受寒、凉、湿腰痛疗效甚佳。

2、阳虚便秘:表现为大便艰涩、排便困难,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面色苍白,腰背冷痛,小便清长等。取高良姜、白芥子、甘遂、槟榔各等份,共研细末,加水做成丸状,每丸6克。用时先以花椒水洗手,再用麻油涂于掌心,两手握各握1丸,至汗出。本方温中散寒通大便。每日2次,7日为一个疗程。

3、寒性胃痛:取九香虫200克,焙黄,研为细末,每次18克,温开水调成糊状,分2份,握于两手心,以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至痛消失即可,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主要功效理气止痛,是治疗气郁不舒、腹胀不适、胃脘疼痛的要药。比较严重的胃痛,当一般药物治疗无效时,九香虫止痛效果最佳,一般10分钟左右疼痛可止。但是,九香虫治胃痛以虚寒性疼痛为宜,带有热象的胃炎不宜服用。注意胃部要保暖,饮食上要注意,不吃凉性的食物。

4、咳嗽、咽炎:取百部、连翘、黄连、黃芩各18克,冰硼散9克,鸡胆、陈醋适量。先将前四味药研为细末,加入冰硼散搅伴均匀,分4等份,每晚取一份药末,加入适量鸡胆汁、醋调成糊状,敷于手心,以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次晨取下,10天为1个疗程。本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咽炎(儿用药,量减半)。

5、遗精:取知柏地黄丸数丸,用时取2丸,以淡盐水将药丸调成糊状,分别握于两手心,,以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主治肝肾阴虚,火旺型遗精、滑精,伴有五心烦热,口干、小便短赤、腰酸膝软等症。

6、面瘫:取天麻、川芎、防风、各15克,白附子10克。共为细末,葱白适量捣烂,与药和糊,分两份,握于手心,以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令面微出汗,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本方祛风散寒,主治感受风寒后引发的面瘫。

7、外感高烧:取蚕沙30克,陈皮10克,竹茹30克。共为细末,用水调成糊状,分2份,敷于手心,以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半天换药1次。同时取鲜芦根100克(干品50克)煎水,当茶饮用。至高热退至身体正常温度。

8、咽炎:取食盐80克,硼砂40克,两药拌均。先将双手泡于热水15分钟,然后两手对搓50下,马上将药分2份,握于两手心以,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每次握30分钟,每日2次,7日为1个疗程。本方清热化痰利咽。

9、消化不良:取白萝卜50克,生姜20克,香附10克。共捣成泥状,分2份,握于两手心,以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每日2次,7日为一个疗程。本方消食除胀。

10、胸闷:葱白15克,冰片5克,一同捣成糊状,分成2分,分别敷于双手心,以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11、头痛:桂枝6克,川芎9克。上药研为细末,加葱白适量,捣成泥状。分2份,敷于双手心,以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12、口眼斜:取去皮巴豆仁6克,捣碎,晩睡前敷于患侧手心处,以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固定,12小时后洗去。每日1次,连用3天,要避风避寒。巴豆性热,有大毒。本品含有脂肪油及毒性蛋白,敷于手心能通过手太阳经直达头面部,使头面部出现肿胀,刺激面部麻痹的神经运动,帮助其恢复正常功能。面部肿胀消退后达到祛风除痹的效果,口眼斜也随之消失。

 

掌心有破损者或出现水泡者停止握药。

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