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代谢有两种,一种是合成代谢,一种是分解代谢。细胞的合成代谢是合成有形物质,属“阴”;细胞的分解代谢是释放能量,属“阳”。人体的细胞代谢就是一个完整的“阴阳太极”。从逻辑思维结构中,中医、西医应当在理论上结合,在临床上互补。
阴阳与细胞代谢的关系
《黄帝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笔者理解为人体的物质结构,细胞代谢。阴阳不平衡是由于细胞代谢失调,调整细胞代谢就能平衡阴阳,反之平衡阴阳也能起到调整细胞代谢的作用。
细胞代谢正常了,人体的阴阳也自然平衡。细胞是构成人体最小的生命体,而生命体又是靠环境生存的,这就不难理解中医治病的原理,是通过平衡人体的阴阳变化来达到改变细胞的生态环境,将疾病治愈。阴阳与细胞代谢相结合是唯一的选择。
细胞代谢的阴阳属性
下面以血液检测为例,探讨细胞代谢的阴阳属性。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会伴随着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发生变化,这是由微观运动变化到宏观整体发生改变。即细胞代谢发生变化,会促使宏观整体的阴阳发生改变;宏观整体的阴阳发生改变,也会激发细胞代谢发生变化。人体的阴阳是出自细胞代谢过程之中,调整阴阳与调整细胞代谢如出一辙。
当阴阳与细胞代谢相结合,既能说清疾病治愈的原因,同时也证实了阴阳理论的科学性。不妨以肝功能血液检测为例。肝功能异常,血液检测显示,谷丙转氨酶指数升高大于40u/L,白蛋白下降或小于35g/L。这是由于肝脏受损,肝细胞代谢受到破坏,谷丙转氨酶从肝细胞内释放进入血液,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指数自然升高。同时,肝脏在血浆中合成蛋白的能力下降,致使白蛋白指数下降或小于正常值。患者会出现头晕眼花、肢体乏力、双目干涩、心中烦热、舌苔淡黄腻、脉弦数等症状,在中医辨证中称之为肝胆湿热、肝血不足,阴虚阳亢,虚阳外泄。中医诊断的阴阳是一种抽象的定性概念,如何把它转换为定量呢?当阴阳与细胞代谢相结合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血液检测的是血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是阴阳属性的分类。中医读解血液检测则分为四个区域:大于正常值,小于正常值,阳线区域,阴线区域。在正常值内,检测结果数据在正常值平均数以上,为阳线区域,在正常值平均数以下,为阴线区域。
人体白蛋白合成的阴阳属性
下面以白蛋白为例,探讨人体白蛋白合成的阴阳属性。健康人白蛋白值是35~50g/L,取中间数为42.5g/L。血液化验结果,数值在正常值平均数以上标出“定量”属性为“阳”,反之,数值在正常值平均数以下标出“定量”属性为“阴”。大于正常值为阴虚阳亢或虚阳外泄,小于正常值为阴盛阳虚或阴阳皆虚。由此,肝功能血液检测结果与阴阳属性标在一个基点上,构成区域对应。白蛋白指数是坐标,如果将肝功能所有指数联在一起,就构成一组肝功能“阴阳曲线图”。
人体的阴阳并不能独立存在,它只有与体内某种物质结合后,反应某种物质在运动中的阴阳变化。将阴阳与细胞代谢相结合,阴阳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有细胞代谢的物质支撑。
临床上,不但要治好病,而且在科学层面上要说得清道理,拿得出客观依据。在临床上以平衡阴阳为目的,来改变细胞的生态环境。让细胞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吸收营养,排出废物,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来平衡自身的合成和分解,细胞代谢正常了疾病也自然治愈。(戴元涛
上海港联门诊部)
立秋民俗与养生小招
摘自2024-8-7中国中医药报
李志尚 广东省中医院
立秋暑去凉来,是秋天的开始。正如民间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的清晨,少了一份闷热,多了一份清爽;到了阳光普照的中午,气温升高,又变成夏天一般,此时若加上一两场雨,暑热、潮湿之感又会渐生;等到太阳下山,温度再次下降。在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的立秋,调养不当容易出现肺部不适、脾胃不适等。下面就介绍一下立秋养生民俗和中医养生小招,帮助大家在此时节少生病、不生病。
立秋民俗特点
立秋吃“渣”
秋季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方的民俗都带有祛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比如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渣和青菜做成的食品),因此也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吃瓜“咬秋”
天津人在立秋这天吃甜瓜或西瓜,所以当地有“早甜瓜,晚西瓜”的谚语。江苏人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寓意不生秋痱。浙江等地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其实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咬秋”的习俗,但是每个地方“咬秋”吃的食物又不尽相同。比如山东地区吃饺子,还有些地区吃秋桃,并把桃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据说可以免受一年的瘟疫。
贴秋膘
从前,人们因为夏天天气太热,农活儿太累,消夏的能力有限,常常热得没有食欲,也没有睡意,所以日渐消瘦,没精神也没力气。所以在立秋天气渐渐转凉后,要吃得多一点油水,赶紧补回来。
然而现在情况不同,人们夏天吃冷饮、喝凉茶、吹空调后,脾胃很容易出现寒湿内困的情况,产生身体困重、疲倦乏力、腹泻腹胀等不适。故饮食方面要注重健脾祛湿益气,可以食用山药、茯苓、芡实等。酸味收敛,辛味发散,秋天养收不宜散,应尽量少吃葱、蒜、姜等。
此外,立秋后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因此会出现口干舌燥、鼻腔干燥等不适,可在药膳中适量加入沙参、玉竹、麦冬、百合等养阴润肺的药材。
中医养生妙招
刮痧祛初秋燥火
取穴: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风府穴,在颈后部,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大椎穴,在颈后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操作方法:涂适量刮痧油,刮痧板紧贴于皮肤,斜45度,刮照海、风府及大椎穴处,手腕放松,力度均匀,由上到下,力度由轻到重,以身体耐受为度。
坐功补益虚损
功法:坐位,盘坐。上身前俯,两臂伸直以撑地,两臂分开与肩同宽。含胸,闭住呼吸,耸身向上,重心前移,稍停,还原。如此反复做五十六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因躬背时,背部诸阳经得到撑拉,故可振奋全身阳气,达到补益效果。
新秋到顺时养生须有道
(2024-08-08
03:49:47)[编辑][删除]
新秋到 顺时养生须有道
摘自2024-8-7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今天是立秋节气,“立”有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立秋之后,自然界万物从繁茂趋向成熟,草木开始结果孕籽,庄稼也要收获。中医认为,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白天仍旧炎热,而早晚逐渐转凉干燥,昼夜温差加大,不仅延续了夏天的“热”,而且兼具秋天的“燥”,若调养不当容易出现多种疾病。下面就来了解立秋的养生原则和中医妙招,一起健康迎接金色的秋天吧。
立秋养生四原则
摘自2024-8-7 中国中医药报
黄卫玲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院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灵枢•本神》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可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秋季从立秋之日起,至立冬前而止,经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季是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过渡阶段,人体受自然界影响,肌肤腠理由疏松趋向致密,阳气开始收藏,身体的生理功能活动也随之改变。
秋天以燥为主气,炎炎夏日所耗的阴津尚未完全恢复,又受秋令燥气耗伤,容易出现口咽干燥、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涩等不适,即中医所说的“秋燥”之症。秋冬应养收、潜藏,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的发生打基础。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具体而言,如何在秋季为身体筑建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呢?
饮食:宜清润平补,忌温燥
秋季饮食应以清润平补为主。当令蔬果是养生佳品,可以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能起到清热润燥的作用。蔬菜可选择新鲜的萝卜、黄瓜、冬瓜、莲藕、西红柿等,水果可选葡萄、梨、杨桃、柚子、香蕉等,并可多吃泥鳅、甲鱼、银耳、百合、沙参、玉竹等生津、养阴、润燥的食物。
早晨可以喝些粥,如生地石斛粳米粥、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粳米粥、黑芝麻粥、杏仁川贝糯米粥等,以益胃生津、养阴润肺。
注意应少吃辛辣香燥之品及炸、烤、熏、煎的食物。除阳虚体质者外,不宜过多食用温热之品,如羊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埋下病根。
起居:宜早睡早起,忌熬夜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天自然界阴气渐增、阳气渐收,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收。应尽量早睡早起,以顺应天时收敛阳气。建议避免熬夜,在子时(23时)前入睡,保证良好充足的睡眠以贮存体内阳气,更好地养护阴精、滋培元气。
此外,立秋后夜晚渐凉,注意及时添减衣物,以防早晚受凉感冒。阳虚体质的人睡前可用热水泡脚,也可加艾叶、花椒、干姜等温热之品,能起到很好的温通经络作用,也有助于睡眠。
运动:宜轻松舒适,忌过度
秋季人体处于内养收敛阶段,故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微汗为宜。过度运动会汗出过多,导致人体津液的丢失,所以要尽量避免。运动方式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运动,动作舒缓,柔中有刚。秋季早晚稍凉,不宜过早晨练,最好在下午或傍晚锻炼。
清晨可练《玉轴经》所载秋季养生功法,具体做法如下: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津液充满,漱几遍,分3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停留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并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呬(xì)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持之以恒,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情志:宜宁静平和,忌悲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应保持宁静乐观的情绪,要懂得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忌情绪不稳定,烦躁易生心火,忧郁易伤肺脾,从而损伤脏腑气血津液,造成各种疾病。在秋令时节,要让情绪慢慢收敛,凡事不作过激反应。可多参加户外活动,约三五知己好友,或登高赏景,或养花垂钓,或琴棋书画,均可调畅情绪,使心旷神怡,心态平和,有助于培补元气。
摘自2022-1-12中国中医药报
陆为民 江苏省中医院
俗语说,“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可见小寒时节的寒冷程度,在北方甚至有“小寒胜大寒”一说。近期,不少人有这样的感受:不管穿得多厚实,手脚还是冷冰冰,一不小心还容易拉肚子或咳嗽,人也提不起精神。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十有八九是阳气不足。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中医认为,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袭、主持气化开合、维持阴阳平衡的功能。阳气虚衰则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疾病冬季高发。
阳气不足的表现
食欲不振
阳气不足的人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能力弱的情况。这是因为阳气不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养护脾胃之气,才能让阳气渐渐充足。
身体怕冷
阳气充足的人通常手和脚都是热的,如果阳气不足,无法推动气血温养四肢末端,离心脏较远的手和脚就会感觉冰凉,比别人更怕冷。
精神差,易疲劳
如果阳气不足,生命活动能力就会降低,容易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易疲劳乏力、头晕、面白无华等症状。
免疫力下降
阳气和免疫力是相辅相成的,当体内阳气充足的时候,就会为机体构筑一道坚固的屏障。相反,如果阳气不足,免疫力会下降,身体抵抗外邪的能力减弱,则会影响健康。
中医护阳8法
进入寒冷冬季,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人体也不例外。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固阳治寒”,即通过扶助人体阳气,来达到祛寒驱邪,增强机体抵抗能力的目的,使某些宿疾尤其是冬季受寒后易复发加重的疾病得以恢复。那么如何温补阳气呢?不妨试试这些护阳大法。
三九贴
三九贴敷是中医穴位贴敷的一种,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于三九时节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进行中药贴敷,药物透皮吸收后,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阳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三九贴是三伏贴的延续,可以预防慢性病的冬季复发和加重,对改善寒性体质也有积极作用。
中药足浴
足浴时,热水可促进药物更好地渗透进人体,药力通过足部经络穴位透达周身,能起到调节气血阴阳、散寒通经的效果。
穴位按摩
寒冷的天气里,适当按摩相关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鼓舞阳气、促进新陈代谢。
如按摩足三里,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使手脚暖和起来,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按摩关元穴,可补益阳气,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等有较好的调理效果;也可以把双手搓热之后反复按摩腹部,能起到祛除体内的寒气的作用。
艾灸
艾灸疗法历史悠久,艾草的药力通过穴位经络到达病痛之处,加之温热刺激,达到疏通气血、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温经散寒、温阳补气的功效。艾灸对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等骨关节痛症,以及痛经、哮喘、慢性胃肠炎等久寒侵体引起的症状有较好的调养效果。
多晒太阳
冬天晒太阳有助于钙的吸收、合成,还能提高免疫力,每次晒20分钟左右为宜。尤其要多晒背部,因为背部是人体督脉经过的地方,督脉主一身之阳,通过晒太阳可以有效提升体内的阳气。
避免熬夜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熬夜最伤阳气,所以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以养阳气,晚起以固阴精。
精神调养
阳气不足的人容易出现悲伤情绪,应学会自我调节心态,消除不良情绪。可以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振奋阳气。
适当食补
中医养生学认为,生姜、韭菜、核桃仁、羊肉等食物对于提升人体阳气、祛寒暖身有积极作用,可根据自身体质适当食用。
外治小妙招助您暖洋洋过冬
摘自2022-1-24中国中医药报
卫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黄帝内经》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入冬后,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体,都开始进入阳气衰、阴气盛的状态,这种状态也是多种慢性疾病发作的潜在风险。对健康人和会养生的人而言,冬天可以闭藏、蓄积精力精神,等待春天的勃发;但对于阳虚体质或亚健康的人群来说,冬天除了藏精,也积累了寒湿、阴浊之邪。如肿瘤患者,多属阳虚体质,冬天尤其容易出现乏力倦怠、手足寒凉甚至疼痛等症状;再如老年人等抵抗力差的人群,也会更容易感冒。
正所谓“夏养三伏,冬补三九”,中医学也有养正积自除的说法。今年冬天不妨试试以下这几招,帮助改善阳虚症状,增强体质,提高祛邪能力。
手法开背宣肺气
《太平圣惠方》记载:“夫肺为四脏之上盖,通行诸脏之精气,气则为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而气者皆肺之所主也。”
在背部肺所在的反射区域进行按、摩、推、揉等手法,可重点按揉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以调畅气机,开宣肺气,可改善部分阳虚患者容易感冒咳嗽、心肺功能差等症状。
艾灸通阳祛邪气
艾灸产生的温热一方面可温化阴邪,另一方面可鼓动脏腑阳气。在祛邪的同时振奋阳气,达到养正积自除、改善阳虚体质、提高祛邪能力的目的。
贴敷补肾助阳气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当下正适合利用穴位贴敷疗法补充元阳之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膏摩温中归元气
可在医师指导下选购温阳药物制成的药膏,涂在关元穴,进行点揉、按摩。通过药物渗透,达到温通经脉、调理气血的目的,可改善脏腑机能,促进健康。
摘自2022-1-12中国中医药报
姚鹏宇 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陶汉华传承工作室
《医痴叶天士》《延禧攻略》等许多影视作品中都有着同一个医者的身影,那就是叶天士。这位真实存在的清代名医,不仅妙手回春,有大量的医案名方流传千古,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颐养摄生之法。静养,就是叶天士十分推崇的妙法之一。静者,安静、静止、恬淡、平和之意,静养指安静、静心的修身之道、养生之法。叶天士的静养之道对现代人养生仍有启示作用。
静以养神
在这个纷繁复杂、信息饱和的快节奏时代中,情绪浮躁,思虑不定等精神因素,扰乱了人体健康,导致眩晕、中风、抑郁、焦虑等病证频频发生。
面对精神因素诱发的多种疾病,单靠药石之功则势单力薄。名医叶天士很早就提出了静养的疗疾之法。叶天士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自能知惜静养则神藏”(《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强调静以制动的自我调养之法,静以养神,通过消除和减少精神压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平日注意静养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病后静养则能加快机体的痊愈。叶天士倡导“静以待之”,患病后应休养身心,慢慢等待康复。“静”强调心静气宁,克服焦躁、压抑的情绪,心无旁骛,神思专注,这样康复起来也会事半功倍。
节劳戒怒
静与动相对,静养之要在于形神俱静,身之过动,则劳其形,神之过动,则劳其神,故宜节劳戒怒,形神皆静。节劳,指过度体力劳动的形劳、劳神过度的心劳及恣情纵欲的房劳均需要有所节制。
叶天士说:“病君相上亢莫制,都因操持劳思所伤。若不山林静养,日药不能却病。”(《临证指南医案•虚劳》)指出过度操劳思虑,是导致疾病的关键因素,单纯依赖药物往往不能取得显著疗效,唯有摈弃烦琐之事、抛开心中愁忧和戒掉过激情绪,节劳安神,才能彻底治疗疾病。叶天士虽然谈到“山林静养”的生活方式,但更强调独善其身,修身养性。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和缺乏节制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导致现代人亚健康和疾病状态的两大因素,而从叶天士等古人的养生智慧中汲取经验,节劳戒怒,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虚损静养
虚劳又称虚损,是中医学特有病名,指多种慢性虚弱性证候的总称,过度透支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及多种现代慢性疾病均可归属于虚劳的范畴。此类虚损劳伤应当据病情加以静养。
叶天士指出:“渐延劳怯之途,勿忽视之,须静养为妙。”(《未刻本叶氏医案》)意思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劳累,虽小也不能忽视,要及早地静养治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在身体和心理略有疲劳之感的时候,就秉承静养身心的观念,从生活方式、精神世界去与自己和解,也许就会减少许多疾病的发生。
叶天士说:“久虚不复,不徒恃药,当以静养身心为要。”(《眉寿堂方案选存》)就是说,针对长期虚损日久不愈的情况,不可单纯依仗药物的作用,要将静养身心作为主要治法。静养身心才能更快痊愈。
在喧嚣中寻找宁静,于静养中获得健康。不妨学习叶天士静养之道,从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智慧中领会摄生颐养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