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个时辰夜醒怎么调

(2022-12-18 05:37:13)


时间:2020-11-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贾超

  古人将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这12个时辰又分别代表着人体的12个脏腑和相对应的12条经脉,如子时(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对应胆经、丑时(凌晨1点到3点)对应肝经、寅时(凌晨3点到5点)对应肺经,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并按照特定的时间和流注次序循环灌注,构成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醒,多半是胆有问题。该时段为子时,气血流注至胆经,胆经气血旺盛,同时也是阴气最盛之时,阴主静,此时最需要安静休息。《黄帝内经》说到:“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全身气血取决于胆气的升发,胆的生理功能是收集储存肝脏分泌的胆汁,并供给其他内脏,协助食物消化代谢。如果在子时醒了,会导致胆脏得不到充分休息,久而久之胆经就会出现问题,表现为口苦、呕吐、厌食、腹胀等。严重时,还可出现黄疸、皮肤干燥粗糙以及大腿至足踝外侧感觉发热等。此外,“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主决断,胆气不足,多见善惊易恐、胆怯等情志异常改变。

  调养胆经的办法有敲打大腿外侧的胆经,尽量不吃夜宵,也可经常按揉风池穴(后脑勺两侧下方)等。

  凌晨1点到3点醒来,可能提示肝有问题。丑时,气血由胆经灌注至肝经,是进入深度睡眠的黄金时段。肝主藏血,有储藏全身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素问·五脏生成篇》提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即当人处于睡眠状态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可视物。睡得越深,肝血的回流效果越好。如果在肝经气血最旺的丑时醒来,会导致血液无法归养于肝,血不停地运行诸经。肝脏在超负荷工作下就会出现问题,表现为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且“肝主疏泄”,疏泄失常,多表现为头目胀痛、烦躁易怒、抑郁、胸肋部疼痛等。《黄帝内经》也讲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脏与人体思维活动密切相关,肝气足,思维活动就敏捷;反之,经常在凌晨1点到3点醒来,不少人在白天时就会出现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等问题。

  调养肝经的方法有敲揉、点揉肝经的阴包穴、太冲穴,并在痛点最明显处敲、揉5~10分钟。还可推肝经:坐位,伸直右腿,左腿弯曲平放,双手重叠,掌根压住大腿根部,沿右侧大腿内侧肝经位置,用力向前推至膝关节处,反复推50遍左右,再推左腿。

  凌晨3点到5点醒来,多半提示肺有问题。此时段气血由肝经流注至肺经,是阳气的开端,人体的气血开始新一轮分配。《黄帝内经》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朝百脉,主治节,意思是肺有宰相之能,主气,通过宣发和肃降将人体气血津液重新分配至各个器官,合理的资源分配过程同样要在深度睡眠中进行。如果经常这个时候醒来,并伴有鼻塞、喷嚏、恶寒、呼吸不畅、咳嗽气喘等症状,多半是肺部出问题了。

  调养肺经可拍打肺经:手前臂平举,掌心向上,另一侧手握空拳,从肺经的云门穴(锁骨处)、中府穴(云门穴下一寸)拍揉至少商穴(大拇指指甲盖外侧,距指甲角0.1寸处),痛感明显处可着重按揉5~10分钟。

  此外,饮食起居要符合十二时辰的规律,以平衡脏腑阴阳,唤醒人体自我修复潜能,做到顺时养生;睡前可适当听听音乐放松大脑,勿过多使用手机。保持平和心态,稳定情绪,坦然接受“夜醒”,找准病因,对症下药。(贾超)

睡前捶背宁心安神

 (2022-12-19 04:50:59)[编辑][删除]


时间:2020-11-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田晓彦

  中医认为,捶背可行气活血,舒经通络。背部脊柱是督脉所在,脊柱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共有53个穴位。这些经穴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通路,通过捶打刺激穴位,能起到很好的养生效果。

  老人常会出现腰酸背痛和肌肉紧张,捶背不仅利于肌肉放松、消除疲劳,还能防止腰肌劳损的发生。对于心神焦虑的老人,捶背带来的良性刺激能宁心安神。给长期卧床的老人捶背,可帮助排出痰液。老夫妻之间相互捶背,更是为感情增加“润滑剂”,哪怕白天拌了几句嘴,晚上也能恩爱如初。

  捶背通常有拍法和击法两种,均沿脊柱两侧进行。前者用虚掌拍打,后者用虚拳叩击。自上而下或自下向上轻拍轻叩,接受者可站可卧。捶背速度以每分钟60~100下为宜。每次捶背不超过30分钟,睡前是最佳时间。

  捶背应掌握几个要点:应握空心拳,不要把力量用在握拳上;捶打时讲究快慢适中,刚柔相济,力度以能使身体震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可用轻而缓的手法,能抑制肌肉和神经紧张;如精神不振、倦怠乏力,可用强而快的手法,能使神经兴奋;对于患有严重心脏病、尚未明确诊断的脊椎病变以及晚期肿瘤患者,不要捶背,以防加重病情或引起意外。(田晓彦)


古人的睡眠养生智慧

 (2022-11-27 08:20:18)[编辑][删除]


时间:2021-03-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董杨

  古人非常重视睡眠,认为睡好觉胜过吃补药,有“熟寝通霄即大丹”的说法。

睡眠黄金时间

  古人的子午觉是睡眠养生法之一。子时指夜里23时~凌晨1时,属一日时辰中的阴中之阴,同时阳气初生,阴阳俱虚,所以此时段必须休息。午时指中午11~13时,此时是一日时辰中的阳中之阳,阴气初生,阳气由此由盛转衰,所以午后需稍事休息以培补阳气。子午之时,阴阳交接,体内气血阴阳极不平衡,此时静卧,可避免气血受损。

  晚上熬夜不可取,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中曾说过:“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意思就是,读书的时间不能超过子时,如果熬夜读书的话将严重透支健康。明代陈继儒在《珍珠船》说:“睡是眼之食,七日不眠,眼则枯。”如果每晚11点仍不睡觉,对肝血消耗巨大,日久伤及肾。会逐步造成身体气血双亏,肤色暗沉,痘痘、出油等各种问题冒出来,这时候就是天天用昂贵护肤品,拼命锻炼身体,也不能挽回睡眠不足带来的伤害。有的人认为晚上睡得晚了,白天可以补回来,其实不然,根本补不回来。白天要么睡不着,要么睡不够,即使感觉补过来了,身体气血其实已经损伤大半了。医书《十问》可是说了:“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至于午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高质量的午睡并不需要很长时间,10~30分钟即可让你精力满电。国外研究证明午睡不仅有利于提高记忆力,还能降血压。如上班或上学条件有限,中午不能睡觉,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

  《类修要诀》中总结了四季的起卧规律:“春夏宜早起,秋冬任宴眠,宴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句中“宴”是“晚”的意思。直白讲就是,春夏两季应该早起,早不能早过鸡叫(凌晨3~5点);秋冬两季适合晚起床,晚不能晚过日出(凌晨7~8点)。

合适的睡姿选择

  人睡觉的姿势主要有仰卧、俯卧、侧卧三种,古人对此给出了“侧龙卧虎仰瘫尸”的总结。

  “侧龙”,即侧卧,是许多人常用睡姿,有时即使仰卧入睡也很容易转为侧卧。由于肝经位于人体两侧,且《黄帝内经》言“卧则血归于肝”,“肝主藏血”,因此不管是左侧卧还是右侧卧,都能养肝气肝血。《希夷睡诀》提倡:右侧卧,则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左侧卧,与前相悖。佛门规定右侧卧,名之曰“吉祥睡”,这也是有科学道理的,人的心脏在左侧,如果左侧卧则可能压迫心脏。需要注意的是,侧卧时应确保枕头能给肩膀足够的支撑,过高和过低的枕头都可能引起肩颈不适。

  “卧虎”,也叫趴着睡,睡姿如老虎俯卧。传统认为龙即是肝,肝主血;虎即是肺,肺主气,有人认为趴着睡能养肺气,可以增强肺脏机能。但对于颈椎病患者或颈背部不适者来说俯卧是最差的睡姿,这种睡姿不仅对颈椎和腰背部造成过多的压力,也会对胃部的肌肉产生压力,“胃不和则卧不安”。俯卧时头颈部长时间转向侧面,致使颈椎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肩胛提肌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是引起落枕的主要原因之一。

  “仰摊尸”,也就是人仰面朝天躺在床上,这种睡姿最不为古代养生家所提倡。

  当然,在睡觉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一个姿势是不太可能的,可以选择感到最舒服的姿势入睡。如果仰卧使得你打鼾更加严重,那么不妨采取侧卧的姿势;俯卧是不推荐的,如果有俯卧的习惯但又想避免俯卧的话,可以在身体的侧面放上枕头以防俯卧。

安眠之法

  很多时候,失眠都是因为躺在床上千头万绪胡思乱想。南宋·蔡元定《睡诀》指出:“睡侧而屈,觉正而伸,勿想杂念。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要想在晚上11点前入眠,提前上床静心安卧摒除杂念也很关键。明末清初医家曹庭栋所著《老老恒言》中的 “操纵二法”值得我们学习。“操”须先“贯想头顶”(意念领先),而后“默数鼻息”(用鼻子呼吸,并默记其次数),然后再“返观丹田”(再把意念收回到自己的丹田中来)。如此反复多次,便可使“心有着落,得不分驰”,渐渐进入梦乡。“纵”与“操”相反,“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心静,忘己,“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要想有好的睡眠,应做到以下十点。

  寝不语 中医认为,肺为五脏华盖,主出声音,当人躺下后肺即收敛,如果此时言语,则易耗损肺气。肺好像一口钟一样,不悬挂不能发声。另外,睡前说话会使精神兴奋、思想活跃,从而影响入睡,导致失眠。

  卧不覆首 这一说法源于《千金要方》:“冬夜不覆其头,得长寿。”蒙头睡觉一来影响气血的运行,二来可能引发头部出汗,腠理舒张,从而令病邪乘虚而入。覆首而卧会影响到呼吸的顺畅,降低睡眠质量。所以,卧不覆首的讲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因此《三叟长寿歌》中亦写道:“夜卧不覆首。”

  寝不横尸 出自于《论语》,原话是“寝不尸”。仰面睡觉在孔子看来就如横尸一样,是不吉利、不健康的。孔子提倡“睡不厌蹴,觉不厌舒”,睡时宜侧身屈膝,精力不散;醒时宜舒展活动,气血流通。在所有的睡姿中,仰面睡觉肢体的放松程度最差,且容易把手放在胸口,引发噩梦。最重要的是,仰面入睡可能诱发睡眠呼吸暂停。

  睡眠不可忧虑恼怒 睡时一定要静心安稳,如果睡下以后总在思虑日间或过去未来的杂事,甚至忧愁焦虑,不但会失眠,而且对身体的损害会比白天更大。《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凡情绪的变化都会引起气血的紊乱,从而导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恼怒,还应防止任何情绪的过激。

  睡前不可进食 临睡进食容易增加胃肠负担,既影响入睡,又伤害脾胃。如睡前感觉饥饿,吃东西后宜稍休息一段时间再睡。老百姓常说:“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这的确是个值得注意的养生经验。

  睡卧不可对灯 《千金方》中说,睡卧对灯光,“令魂魄及及六神不安”,使心神不能安定,不易入睡。

  睡时不可张口 孙思邈说:“夜卧常习闭口”是保持元气的最好方法。张口呼吸有很多缺点,不仅不卫生,而且使肺脏易受冷空气和灰尘等的刺激,胃内也易进入凉气。

  卧处不可当风 古人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人体睡眠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最易受风邪的侵袭。《琐碎录》说,“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

  卧时不可头对火炉(暖气) 《琐碎录》说:“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头部温度过高,睡醒后会觉得昏昏沉沉。同时容易在入睡后将被子撩开,反而着凉。

  眠不北向 出自于《老老恒言》,原文讲:“首勿北卧,谓避阴气。”《千金要方》也说:“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古人为什么忌讳向北而卧呢?很简单,北者,阴也。头部作为诸阳之会,睡眠时北卧,易受阴气所扰。尤其是秋冬季节,风寒之邪易从北而来,若于睡眠中直入于脑,则容易形成风寒头痛,甚则影响一身气血运行。睡眠时头的朝向确实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孙思邈主张:“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即春夏两季头朝东睡,迎接阳气,秋冬两季头朝西睡,安养阴气。如果是嫌麻烦或者需要补阳气的人群,可以简单地保持头朝东的睡姿,就是很好的睡眠养生法了。《礼记·玉藻》要求“恒东首”,即一年四季均头向东睡。(董杨)


常抱药枕胜于宝玉

  (2022-11-27 08:23:31)[编辑][删除]
时间:2021-03-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清荷

  药枕,大概起源于古人枕香草风俗。古代人住茅草屋,常有蛇类小虫出没,枕香草可以驱虫驱蛇。据文献考证,枕香草在西汉时已流行。司马相如作《长门赋》即有句曰:“搏芬若以枕兮,席荃兰而芷香。”这里的“若”,即“杜若”,别称“竹叶莲”,为一种香气浓郁的药草,可以治疗虫蛇咬伤。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绣枕,枕中装有佩兰叶,佩兰叶气味芳香,有化湿辟秽之效,这大概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药枕了。唐朝“药王”孙思邈早有“闻香祛病”的理论,终生使用药枕。宋代养生家蒲虔贯著《保生要录》赞誉“常抱药枕胜于宝玉”。他强调,制作药枕的药物,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选择,“药枕性太热则热气冲上,太冷又冷气伤脑,唯用理风平凉者乃为得宜。”书中介绍治疗头风、目眩的“药枕方”,是采用蔓荆子、甘菊花、白香芷、白术、防风、石菖蒲、黑豆等11种中药剉成碎末,用绢囊盛之作成枕芯。陆游一生酷爱药枕,在《剑甫诗稿》中写道:“昔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如今八十零,犹抱桑荷眠。”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苦荞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作枕头,至老明目。”慈禧太后对药枕有特别的爱好,晚清大臣裕庚之女德龄所写《清宫二年记》记载慈禧深信药枕除了健身治病之功效外,还有延缓衰老和美容的作用,她拥有名目繁多的药枕,茶叶枕、菊花枕、茉莉花枕等。

  中医认为,人的颈项和头面分布着许多穴位,如风池、风府、翳明、翳风、百劳等,使用中药枕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头部及颈项,再通过经络的传导,对人体有调和气血、祛病延年的作用,且简便易行,为大众所喜爱。药枕制作上一般多做成传统的圆枕,药枕中的药物多具有芳香走窜的性质,花、叶、种子最常用。通过不断挥发,中药微粒子借头温和头上毛窍的吸收作用透入体内,疏通气血,调整阴阳;同时通过鼻腔吸入,经过肺进入体内,此所谓“闻香治病”的道理。

  使用药枕时应注意几点事项:药枕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恢复期以及部分外感疾病急性期。枕内容物宜选辛香平和、微凉、清轻之品,以植物花、叶、茎为好,不宜使用大辛大热、大寒及有毒之物,如附子、乌头、狼毒、斑蝥等,慎用动血、破血之品,如麝香等。孕妇禁用药枕。药枕宜定期更换枕芯,以一个月至三个月为宜,夏天宜常晒晾,以防发霉变质。

  小儿宜选不凉不燥又细碎的小米枕,以保护头骨;老人宜选微寒的菊花枕;阴虚火旺体质宜选绿豆枕、黑豆枕;阳亢体质宜选夏枯草枕、蚕砂枕;耳鸣耳聋患者可选磁石枕;目暗目花患者可选菊花枕、茶叶枕和决明子等“明目枕”;神经衰弱者、心脏病患者可选琥珀枕或柏子仁枕。夏季暑热炽盛时,宜选竹茹枕、石膏枕。

  决明菊花枕 明代朱之藩有诗《决明菊枕》:“警枕神劳石枕寒,无如药裹最相安。”白菊花500克,决明子500克,同装入枕芯中。菊花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清代刘灏《广群芳谱》中载:“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胜黑豆。”此枕对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目赤羞明,视物昏花有良效,尤宜于高血压病患者。

  蒲虔贯药枕 蔓荆子40克,菊花40克,细辛30克,白芷30克,白术20克,通草40克,芍药30克,防风40克,羚羊角40克,犀角(水牛角代)40克,石菖蒲40克,藁本30克,黑豆40克,以上共剉碎,装入枕布中。对于头风头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缓解头晕目眩,头昏重,眼睛昏暗甚至疼痛,鼻塞等症状。

  养心安神枕 夜交藤200克,合欢花100克,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各30克,白菊花100克,石菖蒲60克,远志60克,竹叶100克,上药装于布袋内,对于心绪烦乱之失眠患者有安神定志之功效。 (清荷)

自拟百合养心汤治疗顽固性失眠

  (2022-11-28 05:29:46)[编辑][删除]


时间:2021-03-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顾自悦

  自拟百合养心汤组成:生百合30g,太子参20g,麦冬15g,知母10g,当归15g,白芍20g,炒酸枣仁30g,龙齿30g,茯神20g,刺五加20g,合欢皮20g,怀小麦30g。

  功效:益气养阴,安神定志。

  验案举隅

  刘某某,女,46岁。2017年3月就诊,诉失眠4年余,近期加重。

  患者4年来长期失眠,曾服用多种西药。近期因工作劳累失眠加重,并伴有心烦、胆怯、心悸、遇事易惊,气短乏力,记忆力明显减退,服用2片艾司唑仑后,仍不能入睡,且白天头昏、乏力更甚,遂来就诊。刻下症:失眠,心烦易惊神疲乏力。舌淡红,苔少,脉弦细。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

  诊断:(气阴两虚,心神失养型)失眠。

  方剂:自拟百合养心汤。

  方药:生百合30g,太子参20g,麦冬15g,知母10,当归15g,白芍20g,炒酸枣仁30g,龙齿30,茯神20g,刺五加20g,合欢皮20g,怀小麦30g。嘱患者忌劳累,调畅情志,清淡饮食。

  二诊:药后失眠稍有好转,夜间已能睡4~5小时,仍觉心悸、乏力、神疲,前方加远志10g,柏子仁10g,炙甘草12g,继服2周。

  三诊:自述药后失眠已明显好转,夜间能睡5~6个小时,且白天心悸乏力亦有所改善,患者自述近几天精神状态显著好转。效不更方,嘱患者此方继服2周后而愈。

  按: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其特征的一种病症,属于中医“不寐”“不得卧”范畴。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入睡困难,或眠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入睡,严重者可整夜不眠。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竞争不断加剧,或工作生活压力增加,失眠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轻人发病率增加。失眠还会产生系列严重后果,包括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其他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医疗成本等。失眠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阴。所以阴阳不通,阴阳失交是本病的根本病机。故睡眠的阴阳学说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交泰,起居有常。

  本患者4年来长期失眠,从未从中医角度进行治疗调理,故予自拟百合养心汤治疗,以益气养阴,安神定志。

  方中百合为主要药,因其归心、肺经,其功能养阴宁心安神,故重用30g;太子参甘,微苦,平,归脾、肺经,其功效益气养阴,生津安神;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其功效养阴生津,清心除烦安神;知母辛甘,寒,归肺、胃、肾经,其功效滋阴润燥安神;当归甘、辛,温,归心、肝、脾经,其功效养血活血,养心安神;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其功效养血敛阴,能合当归酸甘化阴,加强养血之功;炒枣仁甘、酸,平,归肝、胆、心经,其功效养心安神;龙齿甘涩,凉,归心、经,其功效镇静安神;茯神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其功效宁心安神;刺五加甘,微苦,温,归脾、肺、肾、心经,其功效益气健脾,补心肾安神;合欢皮甘、平,归心、肝、肺经,其功效解郁安神;怀小麦甘,微,归心经,其功效益气养心,除烦安神。

  以上诸药合方,共奏益气养心安神之功效,药证相符而获效。(顾自悦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茶叶泡脚胜似吃补药

 三个时辰夜醒怎么调 (2022-12-18 09:18:50)[编辑][删除]
时间:2020-11-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冯泽辉

  每天坚持用茶叶泡脚不仅能缓解疲劳,解表散寒,疏通经络,驱除寒湿,杀菌止痒,同时还能改善睡眠,预防感冒。

  每天晚上睡觉前,将适量茶叶放入进木桶中,加进一定量的沸水,用毛巾覆盖木桶,浸泡5~10分钟,然后将双脚放进去足浴15分钟左右,身心放松的同时用手按摩整个脚背和脚底,待全身微微出汗后,用干毛巾将双脚擦干净,注意做后脚部保暖,趁热上床,用被子覆盖双脚即可。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只要根据不同的症状,调整即可。

防治感冒用清茶

  清茶泡脚能宣通腠理,解表发汗,温通血脉,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既可以预防感冒,又能缩短感冒病程,减少并发症及预防感冒的复发。

驱除寒湿用红茶

  红茶性质温燥,其含有的咖啡碱、茶多酚等物质能够有效去除体内湿气,加上少许生姜末,可以有效驱除体内寒湿,缓解腰、肩、臂、腿等疼痛。

促进睡眠用普洱茶

  脚掌上的无数神经末稍与大脑紧密相连,刺激脚底上的神经,通过经络达于“心”,经过发酵的普洱茶,茶碱和茶多酚含量比普通茶要少,不会兴奋神经,反而能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对大脑皮层产生足够的抑制,加快入睡,减少做梦。

除脚臭加点盐

  茶叶里含有单宁酸,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尤其对导致脚气的丝状菌特别有效,长期使用会对脚癣等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有不错效果。此外,茶叶本身还有收敛和吸附异味的作用,吸臭效果非常好。在茶水里加点食盐,能起到去脚臭的作用。

治疗足裂兑点醋

  茶叶的收敛固涩之功效,能很好地修复裂开的皮肤,如果在泡足的水里加点醋,可以增加皮肤光滑度,一周后可愈合裂口。(冯泽辉)


龚廷贤辨证治王妃

  (2022-12-18 07:51:06)[编辑][删除]
时间:2020-11-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田一笑

  龚廷贤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一生行医60多年,临床诊治尊古而不拘泥,经常药到病除,被称为“回天国手”。

  万历二十一年,鲁王妃患膨胀病,腹大如鼓,左肋积块刺痛,坐卧不宁,而且伴有咳喘吐痰不止、四肢瘦弱等症状。鲁王请宫中多位太医前来治疗都没有效果,于是请龚廷贤诊治。

  龚廷贤仔细诊脉后认为,王妃脾胃元气亏损过度,且肾水、心血不足,肺火亢盛,肝火太旺,病已垂危。他查看前边医生开的处方,大多是用活血化瘀、消食利膈、除胀祛邪的治疗方法。他认为必须改变治疗方法,以培补正气为主。于是采用李东垣《脾胃论》的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方中重用人参、白术,加熟地、黄芩、黄连,重用人参达五钱。

  没想到此方一出,在场的人一片哗然,质问龚廷贤:“王妃本身就腹胀,还咳喘吐痰不止,大家都不敢用人参这类补药,就怕补邪火加重咳喘,你这方中补药开了这么多,不怕出事吗?”龚廷贤答道:“病以脉为主,王妃脉象散乱,正气大虚,用之无妨。”

  王妃服药后一夜安稳,鲁王心安了不少,次日一早又找到龚廷贤问:“现在已是冬天,你使用黄芩、黄连这样的寒凉药物治疗,合适吗?”龚廷贤说,王妃“肺火盛,非黄芩不清;肝火太旺,非黄连不平。所谓舍时而从证也。” 他进一步解释说:“用补药以治胀,初服则胀,久服则通。此正《内经》塞因塞用也。”龚廷贤所说的“塞因塞用”,是看上去胀满不通的病证,却要使用补益药物进行治疗,正气充足之后,推动升降的动力得到加强,就可以通畅了。也就是用“补”的方法,达到“通”的效果。

  鲁王听了龚廷贤的解释,甚为折服,就用这个药方继续治疗。王妃服至五十剂,各种症状逐渐消失,到一百剂的时候,所有病痛都不见了,身体逐渐康复。 (田一笑)

补肾有法事半功倍

  茶叶泡脚胜似吃补药 (2022-12-16 04:41:34)[编辑][删除]

摘自2022-12-14中国中医药报
孟宪锋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学常将肾虚分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等证型。证型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尽相同。
肾气虚多表现为神疲乏力、气怯、语声低微、易于受外邪侵扰、舌质淡、舌苔薄、脉细弱等。肾阳虚多表现为自汗、畏寒怕冷、肢端发凉、足跟痛、易疲劳、舌体胖大、脉沉弱无力。肾阴虚大致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视物模糊、耳鸣、舌质偏红、舌苔少、脉细数等。
《黄帝内经》有“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的记载。当代社会快速发展下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上要求的高效率、家庭中的各种琐事,均费心耗神,是导致“烦劳”的因素所在。这就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养好自己,正所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那么,当我们发现自己出现以上肾虚症状的时候该怎么做?下面推荐三种中医调养法。
饮食调养
肾气虚、肾阳虚:养生羊肉汤
羊肉有温中补虚、补中益气和散寒的功效,冬季吃羊肉尤为适合。下面介绍一道适合肾气虚和肾阳虚者的食疗方——养生羊肉汤。
材料:鲜羊肉500g,当归10g,黄芪30g,葱白30g,生姜30g,食盐适量。
做法:当归、黄芪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将当归、黄芪、葱白、生姜放入锅中,文火水煎30分钟取汁1000ml。羊肉切块,焯水后倒入药汁文火煮1小时,加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温补肾阳,补中益气。
肾阴虚:海参滋养汤
肾阴虚者饮食上应注意少吃或不吃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荔枝、生姜等,避免加重阴虚出现阴虚火旺的情况,可适当食用一些滋肾阴的食物。笔者认为,海参作为一种脂肪含量低、蛋白含量高的海味珍品,阴虚之人可常用之,但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人群慎用。下面介绍一道海参滋养汤。
材料:鲜海参200g,鲜牡蛎肉200g,黄精15g,枸杞子10g,大枣10枚,食盐适量。
做法:先将鲜海参、鲜牡蛎肉用清水洗净,海参切小块,而后将全部食材放入砂锅内,加500ml水,小火慢炖1~2小时,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补肾填精,益髓养血。
养生功法
可练习颠脚跟养生法,此法与八段锦最后一式“背后七颠百病消”相似,均是通过脚跟下落拍打地面以刺激肾经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肾气虚及肾阳虚之人经常会出现畏寒、足跟痛、双下肢水肿等症状,而颠脚跟养生法恰好可以补益肾气,促进肾的温化作用,效果明显。
具体做法为:站立,双脚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拔颈,随之两脚跟自然提起,提起后下落颠7次。本动作一起一落颠7次为1组,每日7组即可。
穴位按摩
酉时(17时至19时)是足少阴肾经最活跃的时段,肾在酉时即进入贮藏精华的时间,因此可在酉时选取特定穴位进行按摩。如足少阴肾经井穴——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按揉此穴有补肾气、益精血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将拇指指尖放于穴位正中处反复按揉,每日百次即可。

阳虚之人怎么过冬

   (2016-11-15 15:09:12)[编辑][删除]


罗大伦

立冬之后,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来说,养生又该注意什么呢?

阳虚体质特征

阳虚之人总是怕冷恶寒、面色苍白或发黑、手脚冰凉、小便清长、大便容易溏薄、白天总是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夜尿多、性欲减退、舌淡脉迟弱。其实,阳虚之人最佳的养阳时期应该是在夏天。夏天天气温暖,补阳可以达到最佳效果,把阳气的阈值提高了,到了冬天,阳气这个曲线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整体还是高水平的。所以,用温阳药物治疗哮喘的“三伏贴”,都是在三伏天用的。如果夏天没有养阳,则阳虚之人到了冬天会比较难过,此时更会怕冷,也更容易被寒邪伤到。

保暖避寒扶阳气

冬季,阳虚体质之人应尽量避免风寒侵扰,因为阳虚之人,稍有着凉,后果可能比其他人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一些防寒保暖的小细节。比如,阳虚之人外出时,要随时根据天气增减衣服,尤其是寒流来袭的时候,要注意保暖。而此时的衣服,尽量不要选择化纤等料子,要尽量用天然材质的衣服。因为化纤的东西,虽然耐用,但是外面冷,它也凉,而且透气性差,容易将汗气留在里

面,这样容易感受寒湿。而棉衣、羽绒服、皮衣等,则透气性,保暖性较好。

另外,阳虚体质之人尽量避免夜里出行,如果真的要出去,最好在出门前,喝

点热汤。另外,也可以每天泡脚,泡脚的时候,可以放入一点艾叶或者艾绒,

效果更


调理睡得好

 (2022-07-26 04:08:06)[编辑][删除]

如果连续3个月,每周3次以上出现以下四症状中的任意一条,说明你已经被失眠症所“俘虏”:一是入睡困难,即在30分钟内无法入眠;二是睡眠维持困难,入睡后会频繁醒来,且醒后半小时难以重返梦乡;三是早醒,睡眠时间严重缩水;四是醒后不解乏,起床后仍哈欠连天,打不起精神。
只有充分了解睡眠、学会睡眠、做好睡眠调理,才能获得高质量睡眠,增强免疫力,保证饱满充沛的精力。
学会有效管理睡眠
《类证治裁》云“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阐述了中医对睡眠的认知和理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应。健康的睡眠,应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法则。
睡眠时间管理
睡眠时间因人而异,不是睡眠时间越长,睡得就越好。青少年睡眠时间应为8~9个小时,中年人7~8个小时,老年人只睡5~6个小时也属正常。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只要有足够的深睡眠,就会让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养。不管睡5小时还是8小时,如果第二天没有嗜睡现象,保持神清气爽的状态,则表明睡眠时间合适。
睡眠习惯管理
确定每天睡觉时间,不轻易改变。形成了规律生物钟就会“走时准确”,按部就班正常入睡。中医建议在亥时(21时至23时之间)入睡为好,可以养脏腑、调精神。过了23时还不能入睡,次日头晕脑涨、气短乏力、心悸不安,即使白天补觉也不解乏。
非睡眠时间管理
一觉醒来不能赖床,白天保持活跃的状态。如果白天犯困,不妨出门活动活动,以振奋阳气。实在太困,可以设定一刻钟的闹钟,小憩一下。许多老年人,日间经常蒙头大睡,不辨晨昏,导致晚上失眠。这类人群动起来,比如上老年大学,参加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游泳、慢跑等。
生活习惯管理
睡眠质量欠佳的人,下午不要喝茶、酒、咖啡等令人兴奋的饮品且不要抽烟;晚饭不要吃得过饱或吃难以消化的食物,“胃不和则卧不安”。此外,睡前应让身心都逐渐静下来,不要做剧烈的体育运动,不要看令人激动的电视节目,跌宕起伏的小说,临睡前避免思考问题,尽可能心无杂念,放下负担。临睡前听些舒缓轻柔的乐曲。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保持居室清洁安静,不在卧室内放置电视电脑等家用电器;不戴手表睡觉,尤其不要在休息时把手机放在枕边;在卧室挂上厚窗帘,避免光线刺激,确保入睡时不受干扰。
中医调理睡眠有妙法
中医治疗失眠多从养心安神入手,常用中成药有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柏子养心丸、酸枣仁口服液等,对经常心悸、失眠、多梦、易醒等轻症失眠者有较好疗效。此外,选用炒酸枣仁、炒莲子、灵芝、桂圆等代茶饮。
“热水洗脚,胜吃补药”,有助于消除疲劳、加速血液运行、提升夜晚睡眠质量。人体脚部有60多个足部反射区,与五脏六腑都有紧密关系。浴足并按摩脚,对这些反射区进行刺激,可起到帮助气血循行、舒筋活络、缓解疲劳、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使身体得到放松和松弛,进而顺利进入梦乡。
对于长期睡眠质量不好的人,千万不要害怕失眠,产生焦虑情绪。这些会加重失眠,导致恶性循环,对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要想治愈失眠,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实现内心安定、平和。
失眠患者应多了解和掌握睡眠的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注重生活规律。同时,应及早求助精神心理专家,针对失眠的具体程度和状态给予调节和非药物手段进行干预,如饮食疗法、顺势疗法、按摩、芳香疗法等。


巧用耳穴调睡眠

时间:2020-05-0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罗曼

 选用耳穴疗法缓解症状。失眠症耳穴治疗的主要穴位是心、脾、胃、肝、肾、神门、交感。

  中医认为,失眠症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调。其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当调和阴阳,使心平寐安。耳穴治疗取神门以镇静安神利眠,再配肝穴疏肝理气,心、脾、肾穴以补益心脾,交通心肾。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由于大脑皮质中枢功能紊乱,使自主神经兴奋和抑制的平衡失调。耳穴取神门、交感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为主的迷走神经兴奋能促进良好睡眠。 耳穴压豆法和按摩法所刺激的穴位,都分布在耳甲区,耳甲区是副交感为主的迷走神经的分布区,因此压豆法和按摩法刺激耳甲区可直接刺激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兴奋,提高疗效,改善睡眠。

  以下介绍耳穴压豆和耳穴按摩疗法具体操作过程。

  耳穴压豆法

  操作方法:先用酒精棉球消毒耳廓皮肤,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耳穴压豆贴,对准穴位贴好,然后轻揉按压穴位,刺激强度由患者自行掌握,以自己能耐受为度,以出现发热、酸胀感或放散感为宜,一般每次2~4分钟,每天按压刺激3~5次(临睡前必须再按压1次),每3天更换1次胶布。如无上述材料也可用圆珠笔芯点按。 耳穴按摩法 操作方法:首先点按心穴,手法轻揉,逐渐加重;逐步挪移点按脾、胃、肝、肾、神门、交感穴,以出现发热、酸胀感为宜,以自己能耐受为度。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每天按摩2~3次(临睡前必须再按摩1次)。(罗曼 中国中医科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