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承陈彤云守初心重创新学术思想

(2022-12-10 14:36:56)


时间:2020-12-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张亦舒

  陈彤云,燕京赵氏皮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师从名医陈树人、哈锐川、秦伯未、任应秋、陈慎吾、宗维新、杨树谦等。70年前,她与中医外科专家哈玉民一起捐家兴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建校元老,是北京中医药学会的创建者之一。自成一家,创“文质”学说,倡调通理论,建中医皮肤病的“内、外、气、血”“四维”诊疗体系,总结色素性皮肤病病因为三脏为根,瘀滞成斑,完善疑难性皮肤病从“湿、火、血、瘀”论治的理论。

  她专精学术,化育英才,献方捐药,期颐之年依然临床带教,是我国中医院校教育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我随京城皮外科四大家之一的赵炳南老先生学习,陈彤云的传承弟子曲剑华、陈勇、马一兵、徐佳、方玉甫分别就陈彤云学术经验、损美性皮肤病诊治、中医治疗硬皮病经验等研究进行了学术研讨。 (张亦舒)

消风散治皮肤病举隅(转)【草根一生】

 (2015-09-29 19:30:39)[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消风散出于《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由荆芥、防风、当归、生地、知母、牛蒡子、苍术、苦参、蝉蜕、石膏、木通、胡麻仁、甘草组成。据其清热散风、祛湿止痒、养血润肤等功效,在临床中加减治疗某些皮肤病变,效果显著,举例如下。

皮肤瘙痒

李某,女,51岁,201139日初诊。周身肌肤瘙痒5个月余,尤以晚间及安静时痒感加剧,痒甚时难以入眠。几家医院诊断为皮肤瘙痒症,给予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赛庚定、马来酸氯苯那敏、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注射内服,外用数种激素类霜膏,只能止痒当时或几小时,过后仍痒入故。诊见患者痛苦表情,烦躁不安,皮肤上有不规条状搔痕、血痂薄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舌质淡,苔薄,脉滑缓。

据病辨属风邪久蕴肌肤腠理,伤及阴血所发。治宜养血润肤,散风止痒。消风散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生地15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牛蒡子10克,苦参10克,蝉蜕9克,胡麻仁12克,蛇床子10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9剂后,痒症大减,基本已能控制住搔抓,肌肤有润感,余症俱轻。原方略作调整,复服7剂,诸症治愈。

按:本例皮肤瘙痒,迁延时间较长,始用西药注射内服外用,获效不著,据病详辨,故投消风散加减内服。方以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益阴润肤;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蝉蜕等散风止痒;甘草调和诸药。药症相符,获得佳效。

神经性皮炎

郭某,男,42岁,20131016日初诊。颈项部双侧、双肘关节、臀部、双小腿正侧、踝足部,发生大小不一片状皮损,阵发性剧烈瘙痒近1年。经按神经性皮炎内服抗组胺药,外用数种激素类药膏涂抹仍罔效。查见上述部位皮损有抓痕、鳞屑、血痂,有的皮疹肥厚,部分呈苔藓样变,以颈部、双小腿处为甚。口干,舌质红,苔少,脉弦细。

此神经性皮炎辨属风邪久蕴肌肤腠理,伤阴化燥所致。治宜消风止痒,养阴润燥。消风散化裁。

处方:荆芥9克,防风9克,苦参10克,牛蒡子12克,当归20克,生地20克,知母12克,胡麻仁15克,蝉蜕9克,蛇床子12克,白蒺藜9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剂。嘱其第3煎水适量待温,纱布蘸药液洗擦患处。

二诊:服药7剂后,口干、原瘙痒症状开始减轻,部分苔藓样皮损趋于变薄,方中去牛蒡子,当归、生地易为15克,知母、蛇床子减为9克,续服7剂。

三诊:皮损已大部分消退,痒感症状很轻。上方略作加减,继进6剂后,皮疹全消。

按:本例病因病机皮损表现为风邪内蕴,伤阴化燥而发。取消风散加减,药用荆芥、防风、苦参、牛蒡子、蝉蜕等消风止痒;当归、生地、知母、胡麻仁养血滋阴润肤,甘草调和诸药。药症合拍,收效显著。

 慢性单纯性苔藓方【草根一生】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中医名叫牛皮癣摄领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其特点是颈、肘、膝及骶尾部出现 红斑、丘疹,融合成片,表面粗糙,纹理加深,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成年人多见。             处方:苦参30克,地肤子25克,蛇床子25克,白矾25克,白鲜皮20克,白芷15克,花椒10克。

用法: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剂,每剂可用3次,每次30分钟。 

风寒荨麻疹 【草根一生】

  消风散治皮肤病举隅(转)【草根一生】 (2015-08-28 19:22:14)[编辑][删除]                                                 慢性荨麻疹 (风寒型):乌梅  防风各15克,紫苏叶10克,白鲜皮15克,猪瘦肉30克,生姜5片。将中药包裹和猪瘦肉、生姜一起煮汤,熟时去药包,饮汤吃猪瘦肉,每日1剂。

回忆董建华二三事

 (2023-01-01 08:28:41)[编辑][删除]
时间:2020-08-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江淑安

 

  董建华是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医泰斗。

  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湖北麻城学习中医,。董建华医术精湛、理论渊博,早在六七十年代就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保健医师。他主编《中医内科临床手册》。

  1976年湖北中医药大学)在麻城开展全国中医函授教育试点工作,由我负责中医函授站管理工作。为了函授学员提供一个学习和临床交流的平台,我创办了《杏林新秀》杂志。

  董建华老师,创刊号题词:“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热烈祝贺《杏林新秀》杂志创刊,成为杏林中光彩夺目的鲜花。”《杏林新秀》杂志从1976年到1993年共出版了20多期,每期印发2万多份。

  

  1996年3月,我到北京参加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当即挥毫题词:“赠淑安同志,发展中医学术,振兴华夏医药。”(江淑安)

浅述大医文化之内涵
摘自2025-3-26中国中医报
洪蕾 杨艳梅 代浩云 王启航 重庆中医药学院
“大医”之名出自唐代医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首《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两篇文章。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化梳理与研究,挖掘大医文化内涵,完成大医文化凝练,挖掘其中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拟从苍生大医、天道大医、国之大医、民族大医四个层面阐释大医文化内涵。
苍生大医
苍生,指世间生灵、众生百姓之谓。苍生大医,意指拯救百姓生命之医者。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在其序言中专门注“千金”之名源于“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大医”之德立足对生命敬畏的“人命至重”,“大医”之责在于“普救含灵之苦”,“大医”之心源自对生命“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的诚意,“大医”之术乃是对医技精湛的追求。孙思邈对医者“大医精诚”的升华,传承至今。
自《黄帝内经》为中医药学奠基,就已经明确医药活动以挽救生命为宗旨。医学本质的核心就在于对生命敬畏,树立起“生生”之学的医学目标。《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明确将医疗技术类归类为“皆生生之具”,孙思邈正因为树立起“生命至重”指导思想,才会“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只有对生命敬畏,才会悲悯黎民众生、才谈得上“医者仁心”,有仁心才能让医疗技术成为“仁术”。视生命贵千金的医者“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让医药之道承载了对苍生的责任与使命感。正如《医学正传》所言“夫医之为道,民命死生所系,其责不为不重。”千百年来,中医药从业者共同维护“生命至重”的理念与“一心赴救”的行为规范,一方一汤、一粥一茶都承载拯救苍生之德。这也正是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思想基础。
此外,至重的生命还承载着无可替代且不可更改的血缘关系。这也提示行医不仅仅是单纯的医疗行为,更需要谨慎处理临证所面对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也是苍生大医必备的能力之一。
“大医”之大,源自苍生至重的生命及其所系的血缘关系。
天道大医
“天道”指事物自然规律,《古今医统大全•内经要旨•序》明确指出“医之有道,古也”。医道乃天道,医药活动行为呈现“因医见道”的过程。《医原•张序》指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凡道之所分寄,亦必探原于天,医其一端也。”也提示因医见道,见天之阴阳大道。古往今来大医者均乃得道之人,所以《医原•张序》强调“夫就医论,医其小之也,固宜,若医而探原于天,则因医见道为圭臬”。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除了读经方、读生命相关之典等,还要读《周易》、读老庄,“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与“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进而强调“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医原》提到“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不见医道,枉谈医药,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何况论及大医。《类经》明确指出“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指出医理通天,医药学从业者行为须符合天之大道。
“大医”之大,源自天道至大,因医者活动均是见天之大道、寻找“天理”的行为而大。
国之大医
大医文化形成,尤其不能忽略“盖有宋一代,于医学最为留意”。宋仁宗利用其政治权威,把医学话语权付与儒家学者,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医学群体——儒医,条件亦已形成。
其一,儒医开始成为一种社会角色,呈现“无儒不通医,凡医皆能述儒”的社会局面。儒士往往以不知医为羞,不少士大夫亲自整理收集验方、家藏方,如苏轼和沈括的《苏沈良方》、陆游的《集验方》。尤其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将良医与良相并论,巧妙地将“医”与儒家传统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结合起来,将医者称为“大夫”,提倡“医相无二”,升华了医药学家地位,使得“儒而从医者”心安理得于岐黄之术。
其二,医学与儒家经典《易经》同源,儒家“仁者”的人格魅力,提升了医药学的地位。有专家指出,自宋,“儒医”逐渐成为医学传承的主流,这类医者大多具有儒学的根底,注重对医学经典的研读,其行医作风也多合乎儒家的道德标准,与那些仅凭数张药方或几味单方便为人疗疾的医者,有本质上的不同。医家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其三,宋朝时,医药学被视为实现国家治理的“仁政要务”。如宋太宗、宋徽宗等直接将医学称为“仁术”“仁心”,将发展医学称为“仁政之急务”等。
其四,据宋史记载,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朝廷接受大臣昭文馆与大学士韩琦建议,在编修院设置校正医书局,并任命校正医书官,开始了《黄帝内经素问》等10部最重要的医学经典的勘正工作。儒生以“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为荣,这直接关系到官方的医学立场移位。
其五,儒家提倡“百善孝为先”,强调“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孕育了“知医为孝”的理念。其后南宋史崧在《灵枢悬解•黄帝素问灵枢序》中也提到:“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至此,“大医”不再只是孙思邈提炼的个人感悟,已经演绎成为全社会认同的文化基础。
“大医”之大,源自国家之“仁政要务”,源自医药学与儒学的融合升华,源自百善之先的孝道举措,进而形成全社会医药普及之大。
民族大医

其一,中医药学是生命之学。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轴心时代”,伴随中华文化思想成熟,生命文化基础也得以奠定。先秦诸子虽然不是医药学家,但对生命由来、生命养护有深刻理解。诸子百家思想共同形成生命文化基础。
其二,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囊括了藏族医药、苗族医药、傣族医药、维吾尔族医药、蒙古族医药、朝鲜族医药、畲族医药、土家族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擎起中华民族医药的大旗。
其三,中医药学包容海外传统医药学。将中医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同时,外来医药传入,如唐朝海药、香药,元朝回回医院等,丰富了中医药交流内容。这体现着中医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海纳百川的大同思想,及其兼济天下、悬壶济世的胸襟气度。“大医”之大,源自中华民族医药海纳百川之大。

疥疮外洗方

 (2018-03-27 17:07:59)[编辑][删除]

 

中医认为疥疮,多因虫毒湿热,结聚肌肤所致。

方法:取夜交藤200克,加水1000毫升浓煎,每日分2次外洗。10周岁以下儿童用夜交藤100克,加水700毫升煎水外洗。若同时应用硫磺软膏治疗,则效果更佳。

注意事项:患者用药后应同时勤洗烫晒衬衣裤及被褥等,以防再度感染。

皮科小方

  (2018-05-29 05:40:32)[编辑][删除]

 

各种皮炎:生鸡蛋一只,醋内泡7天。取蛋打破用蛋清涂患处,每日3次,7天可愈。忌酒、辣物。

手掌脱皮

1.苍术、白蒺藜各10克,放入保温杯中,开水冲泡后代茶频饮,水尽加水,每日换药。一般服用2周左右即可获效。

2.夏枯草100克,水煎2次,用煎液泡洗双手。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一般连用10-15日。

3.当归15克,紫草30克,用香油200毫升炸焦,过滤去渣留油备用,用油搽手,每日3次,以愈为度。

4.白鲜皮20克,白芷、防风、地肤子、蛇床子各15克,朴硝12克。水煎外洗,先熏后洗,每日2次,隔日1剂。

皮肤瘙痒

香蕉皮中含有焦皮素,可以抑制细菌和真菌滋生,具有治疗因真菌或细菌所引起的皮肤瘙痒及脚气病的作用,效果很好,用新鲜香蕉皮内面反复摩擦皮肤瘙痒处(脚癣、手癣、体癣等),或将其捣成泥末,敷在瘙痒处,连用数日,即可起效。

皮肤干燥、皲裂,多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每100克香蕉中就含10微克维生素A,是防皲裂的法宝。香蕉不仅可治皮肤瘙痒,还能护肤。将熟透的香蕉,皮色发黑的烂香蕉更佳,捏软,剥皮,挤出一点香蕉肉泥,每晚洗净擦干手足患处后,均匀地涂抹在手足皲裂处。使用3-5天即可治愈。

皮肤瘙痒:鲜韭菜与淘米水,按一比10重量配好,先泡两小时再一起烧开,去韭菜用水洗痒处或洗澡,一次见效,洗后勿用清水过身,一日一次,连洗3天可愈。


自拟三皮方治疗皮肤病

三皮方由牡丹皮、地骨皮、白鲜皮组成,功可凉血清热止痒。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颜面皮肤呈红色斑块,毛细血管扩张,表皮变薄,色素沉着,触之皮损灼热。处方:丹皮12克,地骨皮12,白鲜皮12克,水煎服,每日1剂。第三煎水适量待凉,纱布蘸药液拧至不滴水为度湿敷患处,至皮损消失,诸症消失。

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发生在上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皮肤松弛部位。表现为色红肿胀有弹性,伴轻度痒感,边缘不清,触之灼热。处方: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白鲜皮10克,水煎约300毫升待凉,纱布蘸药液拧至不滴水为度敷患处,5-10分钟更换1次,至皮损消退,痒感消失。

丘疹性荨麻疹:腰、腹、臀部、四肢起散在约蚕豆大小红色纺锤形丘疹,其上有一米粒大水泡,奇痒难忍,多发于儿童及春夏秋季。处方:丹皮30克,地骨皮15克,白鲜皮30克,水煎400毫升待凉,用棉签蘸药液搽皮疹处,感痒即搽,不拘次数,至皮疹消退,痒症消失。


玉米须治湿疹

玉米须性平,味甘淡、无毒,可清利湿热,不仅有降糖、降血脂、降压的功效,巧用还能治湿疹。

内服:将玉米须10克,放入800毫升水中,煮开20分钟取出;再放莲子50克(去芯),冰糖15克,用微火炖成羹即可。每日服用2次,每次200毫升。

外敷:用玉米须250克烧成灰,研成末,以香油调拌成糊状,外敷患处,10天为1个疗程。

湿疹为风、湿、热客于肌肤所为,当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解肌止痒为治。可选用下列外治法。

中药热熨

鲜鱼腥草、松树内层皮各半切碎共捣烂,纱布包紧,将药包加热后揉擦患处,药包愈热,效果愈显,但不可熨伤皮肤。每日2次。

 外敷中药

1. 土茯苓适量,研为细末,外敷患处,每日3-5次,连续5天。

2. 苍术、黄柏、青黛、滑石、龙骨各30克,冰片、轻粉各10克,共研细,消毒后,用凡士林调糊外涂,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用1-3个疗程。

3.茉莉花茶2份,雄黄1份共研细末,取药末适量,用温水少许调为糊状,外涂患处,每日1-2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可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药浴

1.芒硝50克,蛇床子30克,苦参、白鲜皮各20克。将上述诸药(芒硝除外)择净,水煎取汁,加芒硝溶化,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用纱布蘸药液洗浴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3-5天。

2. 吴茱萸25克,蛇床子20克,苦参10克,枯矾、雄黄各5克,如上法水煎取汁洗浴患处,连续5天。

  3.银花、连翘、蒲公英、生地、水牛角、丹皮各10克,薄荷、竹叶、甘草各5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候温时熏洗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2-3天。

4.蒲公英、赤芍、茅根、红紫草、鱼腥草各10克,竹叶、通草、甘草各5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候温时熏洗患处,每日2-3次,每次10-20分钟,连续2-3天。

药酊疗法

苦参60克,加45%酒精或上等白酒适量浸泡1周即成。局部常规清洗后,以棉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1-2周。

湿疹:樟脑丸一个,放半斤陈醋内浸3天后,用醋搽患处,一日3次,至治愈。特效。


治老年斑偏方

干红枣:干红枣7枚,研细末,过筛后,用适量白凡士林油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洗脸后,薄薄涂抹一层,第二天洗掉即可。坚持数月,有预防和治疗老年斑之效。

姜片蜜水:取适量鲜姜片放入水杯中,用200-300毫升开水浸泡5-10分钟后,加入少许蜂蜜搅匀当水饮。

薏苡仁:取薏苡仁40克左右煮熟或蒸熟,再入白糖适量,一次吃完。老年斑轻者两个月左右可痊愈,重者可继续服用至有效为止。

黑木耳:取黑木耳适量,洗净焙干为末,每日餐后热汤送服3克,一个月后即可见效。

银耳鹌鹑蛋:水发银耳50克,煮熟鹌鹑蛋3枚,加少量黄酒、味精、盐,文火煨炖,煮烂后食用,坚持吃可清除老年斑。

云南白药:将云南白药稀释于白酒中,每天坚持蘸此酒涂抹患处数次,老年斑即可自行脱去,且不留疤痕。


人参外用防脱发

   自古以来人参拥有“百草之王”的美誉,中医称为“滋阴补虚,扶正固本”之极品。现代研究发现,人参含多种皂甙和多糖类成分,可被头发毛囊缓慢吸收,深层次滋养发根,可增加头发的营养,提高头发的韧性,减少脱发、断发,对损伤的头发产生保护作用,并且没有任何不良刺激。

    用时,取10克人参煎成浓汁,洗完头发后,用毛笔或者其他小毛刷,蘸药汁涂抹在头皮上即可。

五瓜治痱子

黄瓜具有解毒消炎、清热利水的功效,将黄瓜切片,涂擦长痱子的部位,每日3次。

丝瓜能清暑除烦、凉血解毒,将新鲜的丝瓜叶子做成汁液,用棉签蘸取汁液涂擦起痱子的部位,每日6次。

苦瓜具有清暑解毒的功效,将新鲜的苦瓜切片,涂擦痱子集中的部位,每日3次。

西瓜能清热解暑,用新鲜的西瓜皮涂擦身体各部位,能预防身上生痱子。就算已生了痱子,也可以在2-3天祛除病症。

冬瓜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的功效,将冬瓜片捣成汁液涂抹生痱子的部位,每日2-3次,可起到消肿、止痒的作用,能有效治疗痱子。


虫咬皮炎外用方

1. 鲜马齿苋100克,洗净后捣烂敷于患处,并用手反复揉搓。疼痛及肿胀一般4-10

分钟即可消失。

2. 苦参10克,黄柏3克,冰片3克,75%酒精100毫升。先将苦参、黄柏研成粗末,

冰片研成细末,一起装入干净玻璃瓶内,再倒入酒精,密封瓶口,每日晃动瓶子3次,使药物充分溶解。浸泡5天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取上清液备用。用棉签蘸药液涂搽皮损处,每日3-5次,3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外用药物。

3.取新癀片适量研成粉末,以食醋或开塞露调成稀糊状外涂,面积稍大者覆盖消毒纱布,每日1-2次。一般用药1天后痒痛感减轻,连用5天。

4.六神丸10-60粒,研末后用食醋。米醋或温开水调成糊状,涂于皮损处,每日3-5次。一般用药1-2天后患处红肿减轻痛痒感消失。

蚊虫咬伤(红肿、痒):可选用大蒜头、生姜擦,或用醋、牙膏、盐水、香烟灰加入人的口水调匀涂,均可立即见效止痒,解毒消肿。


    疥疮、恶疮、无名疮:白鸡毛一把烧成灰,用芝麻油调成糊状,每日涂患外2--3次,连用5--7天,效果极佳。

    蛇胆疮:用旱烟油一小团(或抽过的香烟过滤嘴3个),用适量水调匀,涂患处,每日3次,连用3~5天痊愈。  


 汗斑癣:独头蒜捣烂,用纱布包好,蘸陈醋擦患处(擦至局部发热伴轻微刺痛),一日三次,用5~7天。  


 扁平疣:每次用马齿苋* 20,板蓝根*15,煎汤一碗内服,并留少量外涂,一日二次,连用10天。可除疣。 ­


 白癜风:取露水(最好用韭菜叶上露水)一斤,蛇壳*5,装入瓶内,埋地下过半月后取出,用水涂患处,一日三次,连用1--2月。同时可用马齿苋*30--60,煎汤一碗内服,一日二次。


 风疹块、痱子:鲜韭菜汁加适量明矾,每天涂患处,擦至皮肤发红、发热,一日三次,3天即愈。


  脚气、手气:陈醋一斤,加入去皮大蒜头一两,明矾1钱,泡3天后用醋浸手、脚,一次5分钟,浸后可以洗去,一日一次,连用10天,不会再发。

 

 手、足多汗:明矾*5钱,热水2,一起溶化浸手脚,一次10分钟,浸后站其自然晾干,一日一次,5天后手脚汗正常。

 

 冻疮未破:尖头辣椒10个,生姜半两,白酒半斤,一起放入瓶内浸3天后,在冻疮初起,皮肤红肿发痒时搽患处,一日5次,有特效。连用十天至半月痊愈除根,不再复发。  

 

  、冻疮已破:陈旧棉花(越陈旧越好),烧成灰,用麻油调匀搽患处,一日三次,搽好为止,不发。

 

    14、鹅掌风、灰指甲:陈醋1斤,加入去皮大蒜头一两,香烟丝(十支),泡二日后用醋浸手,一次10分钟,一日二次,浸后可用清水洗净,连用10日有特效。(此方最好在大伏天使用) 

 

     15、疔、疖、痈(无名肿痛、搭背):生土豆捣烂,涂患处,用布包好,日换一次,一般5天内可愈。  

 

     16、鸡眼、瘊子:先用快刀将患处外部老皮削去。再涂上清凉油,用香烟火熏烤,至疼时稍坚持后拿掉烟火,一日二次,连用10天,半月后可脱落不发。

 

     17、流火、丹毒(多患于下肢、皮肤红、肿、热、痛并伴有寒战、高热、头痛):鲜冬瓜皮一次一两,烧一碗汤内服并外搽,一日两次,连用5天可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妙治瘊子

 (2018-05-14 15:20:42)[编辑][删除]

    一般人称之为“刺瘊”、“瘊子”即寻常疣初发时可表现为单个疣体,医学多称之为“母疣”,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母疣周围陆续出现形状相似,大小不等的疣体,医学上常常将这些疣体,称之为“子疣”,中医学将寻常疣称之为“千日疮”,
   用紫皮大蒜3瓣,捣成糊,用胶布将寻常疣根基部皮肤粘贴遮盖。75%酒精消毒疣体后,用无菌剪刀剪破疣的头部,以见血为度,随即用适量蒜泥贴敷疣体及剪破处,随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5天后疣体即可脱落。若惧怕剪破疣体者,可将蒜瓣切开涂擦疣体。3~5次/日,2周后疣体即可脱落。

股癣外洗方

  (2018-03-27 17:10:27)[编辑][删除]

股癣中医称之为“圆癣”或“阴癣”。由于真菌喜好温暖潮湿的环境,本病往往夏季发作,冬季消退或减轻。本病初起是在股内侧与阴囊对应部位出现小片状丘疹样损害,边缘境界清楚,微隆起,发红,常伴有明显瘙痒。若病情较长的患者,皮损可向会阴部、臀沟及两侧发展,甚至还可达到腹部及脐周围。常因搔抓形成苔癣样改变,此时称为泛发性股癣。

药物组成:黄精15克,肉桂6克,五倍子15克,藿香15克,蛇床子30克,土槿皮15克,苦参12克,明矾6克,苍术15克,黄柏15克。每日1剂,水煎熏洗患处,早晚各一次,5剂为一疗程。大多数患者用1个疗程可治愈,病情严重者可再用一个疗程。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期间,用慎用肥皂等碱性物质洗患处,避免长期应用皮质激素药膏。日常应注意个人卫生,与患病部位接触的衣物应定期更换烫洗。若患者伴见手足癣,必须同时治疗,以免由于搔抓再次发生感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