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土茯苓两药皆有祛风利湿、解毒利关节之功,作用相近,相互辅成。萆薢利关节力强,作用偏于肺肾经;土茯苓解毒力大,作用偏于脾胃经。故风湿热痹或肌肉红肿、挛急疼痛者,土茯苓量宜大,可用至60~90g,辅用萆薢。而痹证日久见于筋骨疼痛,屈伸不利者,萆薢量宜大,一般用30~60g,合用土茯苓。《本草纲目》言土茯苓:“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又云:“萆薢之功,长于去风湿,所以治缓弱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风湿者。”王好古谓萆薢“补肝虚”。《药性论》有萆薢“主男子肾腰久冷”之说。萆薢和土茯苓合用,治痛风性关节炎有效。尝治某司机,两足肿痛发热不用,血沉、血尿酸升高,原有痛风肾石发作,初经三妙散治疗好转,不久反复如初,仍守三妙,重加土茯苓、萆薢,6剂而能行,11剂后恢复驾驶工作。其效之骤,始未料及。
淋证白浊,多见于前列腺炎,此两药相伍,亦长祛风解毒、分清泌浊之功。时珍谓:“漩多白浊,皆是湿之下流。”虚则合五子衍宗丸,热则合通灵散、虎杖散等。曾治某壮,尿浊淋涩,痛引茎、睾,形瘦神疲,尿液及前列腺液均见白、红细胞,乃以陈士铎散精汤(刘寄奴30g,车前子15g,黄柏1.5g,白术30g)加大剂萆薢、土茯苓,3剂症减,9剂尿畅神快。
两药相伍,除湿通淋,解毒力强。某采购员患淋病而龟头溃破0.5厘米大小,小便欲解难出,1988年底入院,选用陈士铎二生汤加味:生黄芪90g,生甘草9g,土茯苓90g,萆薢30g,配合青霉素治疗获效,1989年再发,又用前法得愈。
角药”配伍是以三味药物为组合单位的一种药物配伍方法。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以及药物自身性味功用限制,单味药或两味药有时不能适用临证需要,以三味药组成的角药配伍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配伍形式,中医角药
有的医者,在组方配伍用药中,注意运用“药对”
,即两味药一组,或寒热相伍、或气血相合、或润燥同行、或升降相因。有名的如“徐之才药对”、“施今墨药对”等。还有一种是三味药配成一组,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这种配伍,比起“药对”来,作用就比较复杂一些,无以名之,姑妄命之曰“角药”。
运用“角药”最早的是医圣张仲景。
《伤寒论》里小青龙汤中的“干姜、细辛、五味子” ,可说是“角药”之滥觞。小青龙汤是治表有邪而内有饮的痰喘咳嗽症之要方,而“姜、辛、味”是方中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的主药。《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论痰饮咳嗽服青龙汤后的几种变局,俱以“姜、辛、味”为主药,或减桂枝,或加半夏、杏仁、大黄,而这三味药却不变,成为治疗痰饮咳嗽症的“角药”。
陈修园曾论小青龙汤说:“干姜以司肺之开,五味以司肺之合,细辛以发动其开合活动之机。小青龙汤中当以此三味为主,故他药皆可加减,此三味则缺一不可。”笔者经验,但凡肺失宣肃之痰喘咳嗽,不论其病机寒热,皆可用此三味为“角药”进行加减组方,唯热咳者加寒凉药如黄芩、生石膏、鱼腥草以监制之,治咳之功有如桴鼓之应。是此三味诚司肺开合枢之要药也。
又如《金匮·妇人杂病篇》“温经汤”中的“当归、川芎、芍药”是妇人调理经血的主药,后世加地黄变为“四物汤”
,成为妇科祖方,在临床广泛应用。
再如“小陷胸汤” ,方中之黄连、半夏、瓜蒌,治痰热聚于膈上,形成胸脘痞痛之结胸证。用黄连清热、半夏化痰、瓜蒌开胸。其中瓜蒌伍半夏,涤痰利膈之力增强;半夏伍黄连,清热化痰效能加大;瓜蒌伍黄连,涤痰泄热之功更著,三药相伍,分则各有其长,合则互借其能,形成组合最佳的“角药”
,配伍成清热涤痰散结的名方。
又如“三物备急丸”
,方中用干姜温中、巴豆辛热峻下、大黄苦寒攻下,三味药配伍形式奇特,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相须又相畏的关系,因而行气破气、涤荡胃肠壅结的功能甚剧。至后世,中药的配伍研究更加深入,类似的“角药”日臻增多,各具风彩。
其中的姣姣者如“玉屏风散”
(《世医得效方》方)治表虚外感自汗及虚人感冒,药用黄芪、白术、防风,用黄芪益气固表,防风祛风解表,白术健脾补气。三味药中有相畏(黄芪、防风)、相须(白术、黄芪)、相使(白术、防风)关系,配伍周密而合节度。黄芪畏防风,解表有节;白术助黄芪,固表益气;白术使防风,固泌脾气。相畏相成,相得益彰,为虚人外感解表固表益气止汗之最佳配伍,所以疗效卓著自有其理。
类似“角药”在中药方剂配伍中俯拾即是,如“三子养亲汤”
,方中用苏子降气行痰、白芥子畅膈除痰、莱菔子消食化痰,运用药物治疗功效的不同侧重点进行配伍。各用所长,互为犄角,协同作战是其特点。
类似的配伍还有,如“焦三仙”等。要之,“角药”的配伍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但也并不是任何的三味药相配伍便称之为“角药”
,依愚见认为必须有下列三个条件而占其二者方够条件称之为“角药”:
存在着相须相畏关系者;
存在着相反相成关系者;
存在着协同相辅关系者。
附:验方角药
解表角药
桑叶-羌活-独活——主治外感
柴胡-羌活-板蓝根——主治外感热病
麻黄-生石膏-怀山药——主治外寒内热型感冒
泻下角药
大黄-三七-花蕊石——主治急性脑卒中便秘
桑白皮-木香-莱菔子——主治便秘
附子-大黄-薤白——主治寒性积滞泄泻
苁蓉-白术-枳壳——主治气虚便秘
大黄-牡蛎-昆布——主治水肿、便秘
大黄-西洋参-京菖根——主治尿闭
当归-桃仁-杏仁——主治血虚肠燥便秘
和解角药
茯苓-白术-桂枝——主治眩晕
白术-白芍-黄芩——主治妊娠恶阻
柴胡-黄芩-青蒿——主治外感发热
清热角药
石膏-知母-人参——主治消渴
柴胡-黄芩-僵蚕——主治外感发热
竹茹-桑叶-丝瓜络——主治胎漏
紫草-羚羊角粉-防风——主治红斑狼疮
升麻-鳖甲-紫草——主治紫癜
生地黄-石莲子-白茅根——主治膏淋
丹参-王不留行-连翘——主治乳痈
蝉蜕-白僵蚕-虎杖——主治外感发热
葛根-白蒺藜-地龙——主治头痛
六月雪-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主治肺热咳嗽
温里角药
吴茱萸-人参-大枣——主治胁痛
麻黄-细辛-附子——主治阳虚外感
盐附子-麻黄-桂枝——主治痹症
");
color: var(--weui-FG-2); display: inline-block; vertical-align:
middle; font-size: 10px; width: 1em; height: 2em;
-webkit-mask-position: 50% 50%; -webkit-mask-repeat: no-repeat;
-webkit-mask-size: 100%; background-color:
currentcolor;">
公众号
补益角药
生黄芪-山药-生地黄——主治消渴
人参-蛤蚧-三七——主治咳嗽
白术-党参-木香——主治胸痹
太子参-黄精-鸡血藤——主治胁痛
太子参-天冬-麦冬——主治心悸
党参-丹参-苦参——主治心悸
石膏-知母-苍术——主治痹症
威灵仙-透骨草-伸筋草——主治痹症
钩藤-鸡血藤-威灵仙——主治痹症
祛痰角药
化橘红-百部-蕺菜——主治咳嗽
鱼腥草-生黄芩-野荞麦根——主治咳嗽
夏枯草-鱼腥草-鹿衔草——主治咳嗽
栝楼-浙贝母-蒲公英——主治奶疮
地龙-白僵蚕-射干——主治咳嗽
浙贝母-栝楼-生牡蛎——主治咳嗽
海浮石-海蛤壳-海藻——主治咳嗽
麻黄-杏仁-桃仁——主治咳嗽
香附-五灵脂-牵牛子——主治哮证
白矾-郁金-茯苓——主治痫症
川芎-石楠叶-石菖蒲——主治虚劳
消导角药
青蒿-大腹皮-神曲炭——主治食积郁热
茵陈-紫河车-三七——主治癥瘕积聚
土鳖虫-蜈蚣-全蝎——主治癥瘕积聚
瓦楞子-三棱-莪术——主治癥瘕积聚
雷丸-龙葵-露蜂房——主治癌肿
治燥角药
太子参-石膏-阿胶——主治温燥咳嗽
桑叶-蝉蜕-胖大海——主治燥咳
涌吐角药
防风-瓜蒂-藜芦——主治痫证
在日常学习及临证时,很多常用的有效方剂都是由三味药物组成,如很经典的方剂小陷胸汤、茵陈蒿汤、生脉饮、丹参饮、玉屏风散等,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
即使是药味较多的“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及“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的方剂,几乎在每一方剂中也能找出起主要作用的“三味药组”,如桂枝汤中的桂枝、芍药、甘草,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升麻、柴胡等。仔细揣摩及研究其中的组方意义及配伍规律,可得中医方剂之“三味”矣。
“三味药组”成方
我们曾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在《伤寒论》所载112首方剂中,有17首是由“三味药组”组成,“三味药组”成方占所有方剂的15.2%;在《金匮要略》所载的205首方剂中,有34首是由“三味药组”组成,“三味药组”成方占所有方剂的16.6%。
其中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制附子)、小承气汤及厚朴三物汤(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甘麦大枣汤(炙甘草、陈小麦、大枣)、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炙甘草)、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薏苡附子败酱散(败酱草、薏苡仁、附子)、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等。还有后代的许多名方如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缩泉丸(乌药、山药、益智仁)、失笑散(五灵脂、蒲黄、黄酒或醋)、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三妙丸(黄柏、苍术、牛膝)、香薷散(香薷、炒扁豆、厚朴)、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消瘰丸(玄参、牡蛎、贝母)、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玉壶丸(天南星、半夏、天麻)等,不一而足。
分析这些方剂可以发现:一是药味虽简,规矩存焉。如调胃承气汤以大黄苦寒泄热为君药,芒硝润燥软坚、通利大便为臣药,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而成缓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燥热结实,或大便燥坚痞满不甚、或腑实重证下后邪热宿垢未尽者;瓜蒌薤白白酒汤以瓜蒌开胸涤痰为君药,薤白行气通阳为臣药,白酒通阳行痹、清扬善行以助药势为佐使药,功能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以治胸痹之病……君臣佐使,配合恰当。
二是相互为用,功专效宏。如四逆汤“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医宗金鉴》)功成回阳救逆之剂,主治少阴病阴盛阳衰之证;麻黄细辛附子汤以麻黄解表散寒,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既佐麻黄解表,又助附子温经,三药同用,散中有补,共奏助阳解表之功,用于少阴病兼表证的治疗……三药鼎立,缺一不可。
三是药性相似,方义明确。如三子养亲汤中白芥子利气消痰,苏子降气行痰,莱菔子行气祛痰,主治咳嗽喘逆、痰多胸痞;增液汤中玄参养阴生津、润燥清热,麦冬、生地养阴清热,主治阳明温病、津液不足……三药一义,针对性强。
“三味药组”配方
《内经》中把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在药味较多的大方、复方中,虽然药物组成较多、配伍关系较为复杂,但我们也可从中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或特殊作用的“骨架”“三味药组”。
其中一类是性味类同,相须为用的“三味药组”。如黄连、黄芩、黄柏三味药均为苦寒之品,均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故常相须配方,用于湿热、实热、热毒等证,是以这个“三味药组”无论是在黄连解毒汤中位列君臣,还是在当归六黄汤中职为佐使,都在发挥着苦寒清热的作用(黄连解毒汤中黄连与黄芩、黄柏相配以苦寒清热,黄连泻心火及中焦之火,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泄下焦之火;当归六黄汤中亦黄连、黄芩、黄柏相须为用以清热泻火除烦),可谓“经典组合”“最佳搭档”。
第二类是起着特殊作用的佐使“三味药组”。如麻子仁丸用于治疗肠胃燥热、大便硬、小便数的“脾约证”,其中的“三味药组”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汤)固然起着泄热去实、行气导滞的作用,但方中润肠通便的麻子仁与降气润肠的杏仁和养阴和里的芍药组成的另一“三味药组”,对于本方所起的润肠滋燥、缓下通便的作用更为重要。
又如《景岳全书》之济川煎,肉苁蓉、当归、牛膝固然为君臣,但方中的泽泻“入肾而泄浊”、升麻“欲降而先升”及枳壳“宽肠而下气”的佐使作用,可谓“四两拨千斤”。
还有一类是君药与佐使药组成的“三味药组”,如补中益气汤中的黄芪、升麻、柴胡,方中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为君药,升麻、柴胡协助君药升提下陷之阳气为佐使药;《景岳全书》之玉女煎,生石膏清胃火而“泻有余”为君药,麦冬养胃阴以济肾水而“补不足”、牛膝“引热下行”以降上逆之火为佐使药……通过这些佐使药的作用,仿佛使方中各个药物的升降气化都“灵动”起来,“各司其职,上下同心”,共同针对相应病症而发挥治疗作用。
“三味药组”偏方
常用“三味药组”组成的以治疗一些常见病的偏方验方也很多,如白附子、白芷、川芎相配治疗偏头痛,青皮、柴胡、香附相配治疗胁肋胀痛;石膏、白芷、升麻相配或石膏、生地、牛膝相配治疗胃火牙痛;羌活、川芎、细辛相配或羌活、白芷、细辛相配治疗风寒头痛。
葛根、麦冬、天花粉相配或黄连、知母、天花粉相配治疗胃热消渴;穿心莲、大青叶、牛蒡子相配或野菊花、金银花、桔梗相配,或金荞麦、大青叶、牛蒡子相配治疗咽喉肿痛;白前、紫苑、半夏相配治疗肺寒咳嗽;枇杷叶、前胡、桑叶相配治疗风热咳嗽;竹茹、黄芩、瓜蒌相配治疗热痰咳嗽;穿心莲、地骨皮、桑白皮相配治疗肺热咳喘;枇杷叶、桑白皮、沙参相配治疗燥热咳喘;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相配或白前、桑白皮、地骨皮相配,或瓜蒌、知母、浙贝相配治疗肺热咳嗽等。这在有关书籍或相关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
“三味药组”应用
治疗失眠不寐的方剂中就有许多“三味药组”组成的“安眠三联”,如法半夏、夏枯草与珍珠母,酸枣仁、山萸肉与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与合欢花,莲子肉、桂圆肉与茯神,酸枣仁、柏子仁与五味子,人参、灵芝与黄芪,桂枝、炙草与龙骨(或牡蛎),香豉、栀子与连翘等。常用于治疗中老年慢性失眠的燮理阴阳汤即由以下药物组成:法半夏、夏枯草、酸枣仁、山萸肉、五味子、桂枝、生龙牡、夜交藤、合欢花、炙甘草等。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东汉·许慎《说文》说:“三,天地之道也”。《汤头歌诀》叙说:“盖古人制方,佐使君臣,配合恰当;从治正治,意义深长。如金科玉律,以为后人楷则。唯在善用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如淮阴背水之阵,诸将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此言得之!
本文来源: 本文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作者贾文魁。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
姚鹏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胸为清阳之府”是中医临床常用术语,明晰其内涵意义,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价值。著名医家岳美中指出胸为清阳之府,心体阴而用阳理论是指导胸痹诊疗重要两点内容。
理论诠释
“胸”是指横膈上缺盆以下,外有肋骨的空旷之处。《医宗金鉴》载:“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寓意草》言:“人身胸中空旷如太空”。“清阳”一词早在《内经》即有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清阳为天”“清阳实四肢”“清阳发腠理”“清阳出上窍”等。《临证指南医案》中清阳一词共出现五十余次,如“上脘部位为气分,清阳失司,仿仲景微通阳气为法”“清阳不肯转旋,脘中不得容纳”“俾清阳旋转,脾胃自强”“清阳不得舒展,浊气痞塞僭踞”等。清阳常指代阳气清轻升发的特点,而“胸为清阳之府”中的“清阳”是相对于浊阴的概念,包含宗气、心肺阳气等内容,且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阳气关系密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和任脉等7条经脉均循行过胸,故《金匮要略直解》言:“诸阳受气于胸”,明确了胸廓之区的阳气对人身的重要性。其中宗气即胸中大气,是胸阳功能体现的基础。《说文解字》载:“府,文书藏也”,“府”多指代所在之处或储藏处故。《内经》中关于府的论述十分丰富,包括“血之府”“神明之府”“精明之府”等。唐代王冰云“府,聚也,谓气之所聚处也”。“胸为清阳之府”的“府”指代“阳气聚处”。故“胸为清阳之府”概指胸居阳位,为人体清轻之阳气聚集之处,以阳为用。《医门法律》言“胸中与太空相似,天日照临之所,而膻中之宗气,又赖以包举一身之气者也。”可知“胸为清阳之府”这一理论与中医学取象比类,天人相应的观点一致。
整体思维
“胸为清阳之府”这一理论并不是孤立的,胸阳的产生及生理作用的正常发挥依赖于多脏腑协同,除心肺两脏外,与脾肾关系也十分密切。《高注金匮要略》:“夫三焦之化,阳从底生,盖以命门之温热,蒸熟水谷,而化悍气,然后上熏如雾,而贮为胸阳者也”,明确命门火温煦中焦,促其运化上输精气于胸中而为胸阳,其次经络循行加强了脏腑与胸腔的联系,如《灵枢·经脉》载:“足少阴肾之经也,其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大抵伤胃则胸满”(《扁鹊心书》)“伏热在胃,令人胸满”(《诸病源候论》)中胃病及胸的论述,体现了胃阳与胸阳的密切关系,而其中胃阳与心阳联系最为密切。山东中医药大学周次清教授根据《内经》理论与临床经验提出:“胃络通心”。从整体观着眼,才能更好地诠释“胸为清阳之府”。
病理论述
诸阳受气于胸中,胸阳不足导致全身阳气失用。胸中内运清阳,心之主血脉、肺司呼吸,均以阳为用,赖胸中大气调摄。清阳之位,最忌阴邪来乘,胸中清阳不足,大气下陷,则痰饮、瘀血乘袭,表现“阳微阴弦”的病机。《素问·调经论》言:“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李东垣《脾胃论·随时加减用药法》曰:“浊气在阳,乱于胸中,则月真
满闭塞,大便不通”,论述了清浊混淆,浊犯清阳的病机,遵“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多以通阳法治之。亦有热邪结聚胸府而病,如《诸病源候论》载:“结胸者,谓热毒结聚于心胸也”,盖因胸中大气之虚,热邪得隙乘居。《医门法律》曰:“见营卫两不和谐,气即痹而难通。必先令营卫相得,其气并行不悖,后乃俟胸中大气一转,其久病驳劣之气始散。然则大气之关于病机若此,后人不一表章,非缺典乎?”论述了“胸为清阳之府”概念对于人体正常生理的重要性,也明确胸阳痹阻是胸府病变的主要病理机制。
治法方药
胸处阳位,清旷之区,诸阳受气于胸中,故凡素体阳气不足,皆可从胸阳立论。“胸为清阳之府”胸阳微而不达,宗气滞而不转,气血运行不畅,痰浊、水饮上犯,凝聚于胸中,阳气失于斡旋,痹阻胸中,加重阳虚气阻之机,诸症皆作,治疗当通阳宣痹,选用辛散温通之品宣通胸阳,药如附子、干姜、薤白等。胸中为清旷之地,宣畅气机为治疗之要,选用桔梗、枳壳、厚朴、瓜蒌等。方选张仲景《金匮要略》栝蒌类方最为恰当。《苏沈良方》枳壳汤以桔梗开提升清,枳壳宽胸下气,舒展气机,且有“火郁发之”之意,不仅适用于胸阳痹阻,对于热邪内郁等证亦可。栀子豉汤是胸中热郁的代表方。据痰、饮、瘀等邪气不同,“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化裁加减,随其所得而治。若兼痰饮合苓桂术、小陷胸汤诸方;兼瘀血合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方。
“胸为清阳之府”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理论之一,明晰其内涵意义,以常衡变,阐释疾病病机,指导立法组方,对于诊疗心肺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姚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