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麦冬:补五脏之阴,止吐血衄血

(2022-11-10 07:53:52)


燕京刘氏

时间:2021-06-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庆国

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之功效。

补诸脏之阴

本品甘寒质润,不唯有补阴之效,而且有微寒清解之功。故多用于诸脏之阴液阴津不足之证,虽入肺、胃心经,实则对五脏之阴都可补之,只是对于补肺、胃、心经之阴更为偏重而已。

肺阴虚证本品养阴润肺,兼能清热,对于燥伤肺阴证及阴虚肺热证尤为适宜。如燥邪伤阴所致的口干咽燥,干咳无痰,苔燥乏津之证,常与沙参、玉竹、天花粉等同用,如《温病条辨》之沙参麦冬汤。若温燥伤肺,燥热较重,身热咳喘,咽干鼻燥,以之与桑叶、石膏、枇杷叶、阿胶等同用,如《医门法律》之清燥救肺汤。上述两个方子也是笔者临床的习用方之一,效果十分可靠。对于阴虚肺热证,本品也十分适合,《珍珠囊》言其治“肺中伏火”,概即指此而言。本品常用于治疗肺痨、肺痿、肺痈、白喉等证属阴虚肺热者。如《张氏医通》二冬膏,以本品与天冬同用,治阴虚劳嗽,甚则咳血等证。亦可与生地、百合、贝母、知母等同用以增强疗效,如同书的二冬二母膏。

胃阴虚证《本草正义》云:“麦冬,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品。”本品甘而微苦微寒,长于养阴益胃清热,为治疗胃阴不足诸证之佳品。对于温病燥热伤阴引起的舌干、口干、咽干等证,常与沙参、玉竹、生地等养阴生津之品配伍,如《温病条辨》之养胃汤、玉竹麦冬汤皆是。亦可与苇根汁、梨汁、藕汁等配伍,如同书五汁饮。对于胃阴不足之消渴证,麦冬善于养阴生津止渴,故《本草正义》称其“补阴解渴,为必用之药”。常用于内热伤阴耗津消渴,症见口燥多饮多食等症。如《卫生宝鉴》麦冬汤,即为消渴而设,治疗伴有日夜饮水不止者,有类于今之糖尿病上消证,以麦冬与黄连、冬瓜干配伍。亦可与乌梅同用,治消渴喉干不可忍,饮水不可止者,如《圣济总录》麦冬汤。另前述之五汁饮、益胃汤等也可以作为治疗消渴证参考。治疗糖尿病,常用麦冬与生地、鬼箭羽、山萸肉、黄芪、天花粉等配伍。此外,对于暑热所致的口渴多饮等证,麦冬亦为常用之品,如《杂病源流犀烛》之麦冬汤,治疗中暑燥渴之证,以之与石膏、知母、人参等相伍,效果佳。现代研究发现,本品有较好的降糖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糖尿病的现代机制。

胃阴亏虚、火气上逆,常致呕逆烦热。麦冬养阴清热、微苦而降逆止呕,故与此合拍。《金匮要略》麦门冬汤重用麦冬,并以之与半夏、甘草、粳米等同用,治疗胃阴虚而见气逆呕吐、口渴咽干之证。亦可与生地黄汁、生姜、陈皮等配伍,治虚热、呕逆不下食,食则烦闷之证,如《外台秘要》地黄饮子。对于阴虚性肝胃不和所致的胃痛,胃脘胀满,不思饮食,刘渡舟先生常以叶氏养胃汤加用白梅花、生麦芽、石斛,名曰益胃和肝汤,效果颇奇,方中用麦冬以滋胃阴。

津亏肠燥证胃阴不足、燥热伤津,导致肠燥津亏之便秘,用麦冬养阴清热,润肠通便。如《温病条辨》增液汤,即以本品与玄参、生地相伍,为治阴亏便结之名方。同书之麦冬麻仁汤,用本品与麻子仁、白芍、何首乌相伍,治疗疟伤胃阴,便秘等证。若伴有热结者,又可以加入大黄、芒硝等,以成泻热润肠通便之方,名曰增液承气汤。

肝肾阴虚证麦冬虽不入肝、肾经,但五脏之阴皆有关联,而麦冬作为一味重要的滋阴药物,对于肝肾阴虚也有不凡的作用,如治疗肝阴不足的名方一贯煎,方中即有麦冬,麦味地黄丸也是治疗肝肾阴虚的名方,在临床上多有应用。

气阴两虚证麦冬甘寒柔润,滋阴润肺,且能益心肺之气,前人有“强阴益精”“定肺气”“补心气”之说,常用于治疗心肺气阴两伤,症见神疲体倦,口渴汗多,脉虚气短等,常与人参、五味子相伍,即著名的生脉散。据笔者临床经验,本方治疗心脏功能不足效果很好,可以起到强心作用。但是治疗此证时,麦冬用量宜大不宜小,以20克以上为宜。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麦冬的水煎剂能提高实验动物的耐缺氧能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对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能拮抗心律失常,可能是其治疗心气不足的现代机制。

除心神不安

《名医别录》认为麦冬“保神”,《日华子本草》言其“安神定魄”,《本草汇言》则谓“麦门冬,清心润肺之药,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健忘恍惚,精神内守”。故麦冬有养心安神、清心除烦的作用,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心神不安之证,尤其长于治疗虚烦失眠。若阴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可以与生地、当归、玄参、柏子仁同用,如天王补心丹。本方临床常用,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不齐,尤其是功能性心律不齐效果满意。用于气血两虚者,则以《伤寒论》之炙甘草汤最为著名,方中麦冬与炙甘草、生地、阿胶等相伍,治疗伤寒热病及杂病“心动悸、脉结代”者,本方也为笔者临床常用。外感热病中,热邪内扰于心,导致心烦不眠,此时可用麦冬治之,如《温病条辨》中清营汤、清宫汤,以麦冬与犀角、丹皮、生地、银花等配伍而取效。

止诸般血证

麦冬止血之功,一般本草书并未记载,只是《医学启源》中言其“治血妄行”。麦冬不像三七、仙鹤草、血余炭等具有直接的止血作用,而是用于治疗阴虚有热,血液不循常道所致的出血。这可以从总结历代方书中所载的含麦冬止血方中得出结论,如《太平圣惠方》治吐血衄血诸方之生麦冬煎;《济生方》之麦冬饮;又如《活人心镜》治吐血衄血诸方不效者,用麦冬捣汁同蜜服;《保命集》治衄血不止,以之与生地黄水煎服;《医宗金鉴》之生地麦冬饮,以麦冬、生地各五钱,水煎服,主治上焦血热,目窍时流鲜血,尺脉虚数者,更能有力地支持这一观点。当今临床上也有报道,如用麦冬60克,配生地、玄参各30克,治一女青年鼻中流血,时断时续,历时一年,伴口苦,大便干结,鼻中干,喜冷饮,服上方仅数剂而愈。由此可知,麦冬对于阴虚有热之出血证颇有效验。

主咽喉不利

麦冬治咽喉不利,早在汉代的《伤寒杂病论》就有记载“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此方重用麦冬至七升且以其名方,可见其为方中主药。而《安徽药材》认为本品主“咽喉肿痛”,也是经验之谈。原因在于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麦冬养阴清热,补肺胃之阴且能清热,故对于阴虚风热上侵所致的咽喉疼痛最为适宜,因而用作主药。笔者在临床上治疗咽痛属阴虚者,喜用玄麦甘桔汤,即以麦冬与玄参、桔梗、生甘草配伍,如果兼有音哑或音声不出者,常加蝉蜕、木蝴蝶;若有热结者,可以再加金银花、连翘、山豆根等,一般都能取效。

治妇人缺乳

除上述所论,《药性论》载麦冬“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临床上用本品利水者较少,但是《千金方》中治缺乳之麦冬散至今仍在临床上应用。有报道,治妇人缺乳,用麦冬、瞿麦、王不留行各12克,山甲、甘草各10克,每日1剂,连服3~5剂即效。

需要注意的是,麦冬与天冬均属于甘寒之品,补液生津,其力相伴,且常配伍应用,名为二冬汤。二者的区别在于天冬寒凉性大,擅长滋养肺、肾之阴,麦冬尚入心胃之经,医心烦不安,为天冬所不及。

麦冬性微寒,除脾胃虚寒者外,一般用量偏大,笔者常用量为20~30克,尤其是治疗心气不足时,必须30克以上方有效,期望用10克左右取效是不现实的。本品属甘润微寒之品,故风寒感冒、痰湿咳嗽,以及脾胃虚寒泄泻者,需慎用。据临床报道,有服用麦冬后引起过敏者,多与体质因素有关,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慌、烦躁,全身红斑遍及会阴,腹部有针刺样掣痛、瘙痒,甚至出现谵语、两目直视等症状。但笔者在临床上未曾遇到此种情况。(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忍冬解毒快石斛似金钗

 (2022-11-09 08:21:32)[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金钗”及其药用价值

时间:2021-06-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黄新生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钗头凤》是陆游的作品,描写与前妻唐琬的爱情悲剧,词牌《钗头凤》因无名氏“可怜孤似钗头凤”句而得名。钗是古代女性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而成,黄金制成的钗称为“金钗股”,钗头有凤型装饰者称为凤钗。石斛因茎似金钗而有“金钗”之名,钗子股因形似石斛而有“金钗股”之名,忍冬藤则因疗效非凡而有“金钗股”之名。

益胃滋阴话石斛

“故曳黄,学道妆,数茎风外婉清扬。非关水土天然活,略润烟霞别自芳。高髻步摇金雀艳,深宫龋齿玉鱼凉。何人为寄华阳洞,早辨山中服食方。”(清代邓显鹤《咏石斛花》)石斛是兰科石斛属植物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流苏石斛等多种植物的统称,以茎入药,是常用的补阴类中药。斛是古代量器名,石斛多生水旁石上,形状如斛,故而得名。或说斛是秦汉时期皇室专用酒具,象征尊贵地位,石斛药效非凡、名贵稀有,故有石斛之名。金钗石斛的茎两头细小,中间粗壮,整枝呈扁平状,色泽金黄,形如金钗,又名金钗花、千年润。《本草纲目》载:“石斛名义未详。其茎状如金钗之股,故古有金钗石斛之称。今蜀人栽之,呼为金钗花。”

“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浅滩。清池上几案,碎月落杯盘。老去怀三友,平生困一箪。坚姿聊自儆,秀色亦堪餐。”(苏轼《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石斛种植简单而干净,只需经常喷水即可,是古人常用的盆景植物,它姿态优雅、小巧玲珑、花色鲜艳、气味芳香,被喻为“四大观赏洋花”之一。石斛具有生津益胃、养阴清热的功效,被历代医家奉为滋阴圣品,被道家奉为“九大仙草”之首。

“石斛丛生石上多,金钗一股赠娇娥。配姜代茗偏收效,灌水经年永不磨。入肾强阴精可益,厚肠止泻胃俱和。酥蒸酒浸能常服,遍体身疼不用那。”(清代赵瑾叔《石斛》)石斛味甘,性微寒,归胃、肺、肾经,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用于热病伤津、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肾阴亏虚、目暗不明、筋骨萎软、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的治疗。《神农本草经》将石斛列为上品,载其“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药性切用》载:“石斛平胃气而除虚热,益肾阴而安神志,为胃虚夹热伤阴专药。”

“蚱蜢髀多节,蜜蜂脾有香。藓痕分螺砢,兰颖聚琳琅。药谱知曾有,诗题得未尝。瓦盆风弄晚,彼拂一襟凉。”(宋代洪咨夔《石斛》)石斛甘而微寒,入胃经,长于滋养胃阴,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热,配伍天花粉、鲜生地、麦冬等,可治疗热病伤津、烦渴、舌干苔黑;单用煎汤代茶饮,或配伍麦冬、竹茹、白芍等,可治疗胃热阴虚之胃脘疼痛或灼痛,食少干呕;配伍地骨皮、黄柏、麦冬等,可治疗病后阴虚津亏、虚热不退。

“丹砂伏火有光景,石斛依空无死生。叶落时间多月色,瓢亡林下欠秋声。”(元代陈樵《霜岩石室》)石斛能滋肾阴、降虚火,适用于肾阴亏虚之目暗不明、筋骨痿软及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等证。石斛配伍枸杞子、熟地黄、菟丝子等,可治疗肾阴亏虚、目暗不明,如石斛夜光丸;配伍熟地、杜仲、牛膝等,可治疗肾阴亏虚、筋骨痿软;配伍枸杞子、黄柏、胡黄连等,可治疗阴虚火旺、骨蒸劳热。

“百部披寻手不停,肠留藁本味精英。林泉甘遂高良性,石斛何如五斗轻。”(宋代李光《次韵补之药名诗》)石斛能敛邪,故温热病不宜早用;石斛能助湿,若湿温尚未化燥伤津者忌服。《百草镜》曰:“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忌用。”

忍冬花开热毒疏

“记得炎天香气浓,深黄淡白绕如龙。蓬门不识金银气,唤取芳名作忍冬。”(清代刘荫《忍冬藤》)忍冬又名金银藤、鸳鸯藤等,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其茎枝入药,名为忍冬藤;其花蕾入药,名为金银花。忍冬因凌冬不凋,能耐岁寒而得名,因药效非凡,又有金钗股之名。李时珍曰:“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而藤左缠,故有金银、鸳鸯以下诸名。金钗股,贵其功也。”忍冬藤首载于《名医别录》,将其列为上品。忍冬藤为消肿散毒治疮要药,陈自明《外科精要》曰:“忍冬酒,治痈疽发背,初发时便当服此,其效甚奇,胜于红内消。洪内翰迈、沈内翰括诸方所载甚详。”

“金银藤合两鸳鸯,最喜凌冬耐雪霜。一切湿风俱可散,五般尸注复何伤。杨梅疥癣消余毒,发背痈疽治恶疮。不意草中称至贱,熬膏酿酒效殊常。”(清代赵瑾叔《忍冬》)忍冬藤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具有清热解毒、通络的功效,用于温病发热、疮痈肿毒、热毒血痢、风湿热痹的治疗。忍冬藤清热解毒之力虽不及金银花,但兼有清热疏风、通络止痛之功,《医学真传》曰:“夫银花之藤,乃宣通经脉之药也。通经脉而调气血,何病不宜,岂必痈毒而后用之哉。”

“金银赚尽世人忙,花发金银满架香。蜂蝶纷纷成队过,始知物态也炎凉。”(清代蔡淳《金银花》)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的功效,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中暑、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本草正》载:“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

“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宋代范成大《余杭》)金银花性味甘寒,清热解毒、散痈消肿力强,为治热毒痈疮之要药,可治疗各种热毒壅盛之外疡内痈、喉痹、丹毒。金银花本品煎服,并用渣敷患处,或配伍当归、赤芍、白芷等,可治疗疮痈初起,红肿热痛;配伍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等,可治疗疔疮肿毒,坚硬根深者;配伍红藤、败酱草、当归等,可治疗肠痈腹痛;配伍鱼腥草、芦根、薏苡仁等,可治疗肺痈咳吐脓血;配伍板蓝根、山豆根、马勃等,可治疗咽喉肿痛;配伍大青叶、板蓝根、紫花地丁等,可治疗血热毒盛,丹毒红肿。

“疏篱翠蔓玉交加,雨后清香透幔纱。独表芳心三月尽,忍冬宜唤忍春花。”(清代陈曾寿《忍冬花》)金银花甘寒质轻,芳香疏透,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可治疗外感风热、温热病。金银花配伍连翘、薄荷、牛蒡子等,可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身热头痛,咽痛口渴;配伍石膏、知母等,可治疗温病气分热盛,壮热烦渴;配伍生地黄、玄参等;可治疗热入营分,身热夜甚,心烦少寐,有透营转气之功,如清营汤;配伍连翘、生地黄等,可治疗热入血分,高热神昏,斑疹吐衄。金银花兼能清解暑热,单味煎汤代茶饮,或配伍鲜扁豆花、鲜荷叶等,可治疗外感暑热。

“金银花性待如何,气味芳香甘且和。清湿散风除热痢,更于疮证立功多。”(清代王如鉴《忍冬》)金银花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可治疗热毒痢疾,下痢脓血,单味浓煎口服即可奏效;配伍黄芩、黄连、白头翁等,则止痢效果更佳。

“金虎胎含素,黄银瑞出云。参差随意染,深浅一香薰。雾鬓欹难整,烟鬟翠不分。无惭高士韵,赖有暗香闻。”(王夫之《金钗股》)金银花生品长于疏散风热、清泄里热;炒碳长于治疗热毒血痢;露剂长于治疗暑热烦渴。金银花性寒,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赋分微官即忍冬,衣单无计可防风。四方远志从头去,一水空青到底穷。地骨自寒谁与祛,天门欲到愧无功。是谁直上凌羊角,却更从容使脱空。”(宋代曹彦约《次耿令君药名韵》)金银花露为金银花的蒸馏液,味甘,性寒,归心、脾、胃经,具有清热、祛暑、解毒的功效,用于暑热烦渴、恶心呕吐、热毒疮疖、痱子的治疗。忍冬的果实名为金银花子,味苦、涩、微甘,性凉,具有清血热、化湿热的功效,用于肠风泄泻、赤痢的治疗。

清热解毒钗子股

“分断金钗股,全遮玉镜辉。竟令鸾独舞,愁见雉双飞。”(宋代刘克庄《挽方宜人》)钗子股为兰科钗子股属植物,以根及全草入药,又名金钗股、三十根、松寄生、虫寄生、金环草等。钗子股因与石斛相似而得名金钗股,李时珍曰:“石斛名金钗花,此草状似之,故名。”《本草纲目》载:“《岭表录异》云:广中多蛊毒,彼人以草药金钗股治之,十救八九,其状如石斛也。又忍冬藤,解毒,亦号金钗股。”钗子股味苦、辛,性平,归肺、心、肝、肾经,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功效,用于疟疾、痈疽、咽喉肿痛、风湿痹痛、水肿、白浊、白带过多、跌打损伤、药物或食物中毒的治疗。

另有兰科植物印缅金钗股(柱叶钗子兰),与钗子股种属相近,药性相似,也有金钗股之名。

石斛和忍冬藤皆性味甘寒,一为滋阴圣品,一为疮科圣药,并有金钗之名。金银花一蒂两花,新旧相参,黄白相映,如金似银,芳香味甘,而为治热毒痈疮之要药。钗子股形如石斛,也有金钗股之名,入药可清热解毒、祛风利湿。(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石斛与铁皮石斛
摘自2023-10-27中国中医药报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石斛品种虽不同,功效相似常通用。益胃生津为共性,滋阴清热也类同。
热病津伤且烦渴,食少干呕渐轻松。目暗不明且昏蒙,石斛夜光有奇功。
赤水霍山雁荡山,地理标志亦不同。
注:赤水指金钗石斛,霍山指霍山石斛,雁荡山指铁皮石斛。

马齿苋单方【草根一生】

 麦冬:补五脏之阴,止吐血衄血 (2015-07-11 10:17:12)[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马齿苋又名马齿菜、五行草(叶青、梗赤、根白、花黄、子黑)、五方草、长命菜、九头狮子草、马踏菜、长寿草、长命苋、酱瓣豆草、瓜子菜、酸味菜、地马菜等。

   性味酸寒无毒,归大肠、肝、脾三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血、凉血消肿,治热痢脓血,热淋,金疮血流,破血癖癥瘕,用于痈肿疔疮、湿疹、丹毒,蛇虫咬伤,瘰疠,便血,痔出血,崩漏下血,赤白带下,益气,清暑热,宽中下气,润肠,消积滞,杀虫,利大小便。溻洗和捣敷能治蜂窝组织炎,肛周脓肿甲沟炎;溻洗可用于黄水疮、臁疮、足癣感染等;湿敷主要用于治湿疹、漆疮、婴儿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禁忌:凡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勿用,煎服时不得与鳖甲同入。

                                                                                                                                   糖尿病干马齿苋100克,水煎分二次服,每天1剂,一般服用二周后,尿糖可转阴。

2带状疱疹.:取鲜马齿苋适量,洗净,捣烂成糊状,敷在患处,每天早晚各换药一次。

3淋病马齿苋150克(鲜品加倍)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连服10天为一疗程,可服3个疗程。

4 白带增多:马齿苋150克,14剂。水煎服。

普通单味草药;药简效宏,所谓“偏方气死名医”。药不在名贵,有效就是良药。                                                                                             

    健康的保护神——马齿苋

    上天赐予我们好东西,但是我们却不珍惜。比如马齿苋,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可真正知道它保健作用的人却不多。春天去郊外踏青,采上一大把拌凉菜吃,既可以降肝火、清心火,又可以清肠热,解毒,调理便秘,驱除宿便,把他们做给爸爸妈妈吃,让他们肠道通畅胃口好,爸爸妈妈该多开心呀?
    
五行俱全的长寿菜
    
小时候春天去郊外踏青,最高兴的事是可以采一些野菜回来尝鲜。荠菜、香艾、马齿苋都是记忆中的美味。其中,吃得最多的是马齿苋,因为它到处都是,一采就是一大把。

   
马齿苋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不论南方北方,随便找个花园或者田间地头都能采到。它长得不高,也就是三十公分左右,而且大部分是趴在地上的。》叶子小而圆,茎是红色圆圆的,肉质肥厚,夏天开黄色的小花,很好认。新鲜马齿苋的口感脆嫩,吃起来象苋菜一样滑滑的,略有些酸。
    
作为蔬菜来说,马齿苋的味道不算特别好,但是它的保健价值却相当的高。
    
历代的本草书中对马齿苋是这么描述的:马齿苋,又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也。马齿苋能得造化之青眼,把五行都占全了,它的作用自然不可小看。
    
马齿苋性寒凉,能够清除心、肝、肺和大肠之热。
    
马齿苋可明目、降血脂、使白发转青
    
马齿苋入肝经,可以凉血、降肝火。有的人熬夜后眼睛会发红,这是肝火上炎的表现,吃点马齿苋就可以好转。有些年纪轻轻就长白头发的人,不要怀疑自己肾虚或是未老先衰,这种白发是血热,是由于你的肝火太盛,上冲头顶引起的。对付少白头,你吃补肾药的疗效还不如多吃马齿苋来得直接。
    
马齿苋又有别名叫长寿菜,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保肝作用。在所有的植物中,马齿苋的欧米茄3脂肪酸含量最高,可以与海鱼相媲美。欧米茄3脂肪酸是对于人体非常重要的脂肪酸,它可以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防治心血管疾病。从中医角度来说,这些作用实际上就是促进肝脏的功能,使脂肪得到正常的分解代谢。

    马齿苋可治皮肤病
    
马齿苋入心经,可以清心火。入肺经,可以散肺热。《黄帝内经》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而肺主皮毛。就是说各种痈肿、溃疡、湿癣,都跟心火和肺热有关。马齿苋既清心火,又散肺热,它的排毒功效既走血分,又走皮肤,内外兼治,所以对于上面所说的皮肤问题都有疗效。调理皮肤病,可以内服和外敷双管齐下,把新鲜的马齿苋捣烂敷在患处,或者用干品煮水来泡澡,都是很不错的方法。
    
马齿苋是肠道的清洁剂,是各种肠道病的首选良药
    
马齿苋最大的功效,是治疗大肠经的疾病。它既能解毒,又能消炎,还能祛热,对于肠道病属于热证的基本上可以通治。哪些肠道病属于热证呢?像痔疮出血、细菌性痢疾、肠道息肉、实热便秘这些都是。简单地说,大部分的肠道病都属于这个范畴,受寒引起的腹泻和脾虚引起的长期大便稀溏除外。
    
马齿苋对于急性的肠道病效果更是显著,尤其是调理细菌性肠炎和细菌性痢疾(拉血泡的那种)的效果非常好。
  
简易的食疗方:锅中水烧开,把新鲜的马齿苋入锅焯两分钟,捞出来过一下凉水,拌一点蒜泥和香油当凉菜吃。然后把焯过的水加适量白糖喝下就可以了。要注意一点:只能放白糖,不要放红糖。
   
马齿苋的作用是杀菌,促进肠道蠕动,把毒排出来。因此吃过后拉肚子的症状会暂时加重,不用担心。注意:如果是单纯受凉造成的一般性腹泻不要误食。
   
白糖也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同时中医讲究酸甘化阴,酸味的马齿苋加上甜味的白糖可以起到滋生体液的作用,可以缓解拉肚子造成的脱水症状。
    
为什么不用红糖?因为红糖是温性的,与治疗的方向背道而驰。
   
在缺乏抗生素的年代,我的曾祖父就靠这个简单的食疗方治好过很多患痢疾的病人呢。那个时候卫生条件差,越是穷人家越容易得痢疾,而当时得痢疾可是能要人命的事情。外曾祖父用这个几乎不用花钱的方法活人无数,真是功德无量了。
    

    
马齿苋是肠道的清洁剂。它可以清肠热,解毒,能调理便秘,驱除宿便。
   

    
有人要避免吃马齿苋:
    
一、腹部受寒引起腹泻的人;
    
二、孕妇。马齿苋是滑利的,有滑胎的作用。
    

车前子疏议【草根一生】

 马齿苋单方【草根一生】 (2015-04-25 08:01:29)[编辑][删除]

                                                       车前子疏议【草根一生】


                http://dashulin.com/wp-content/uploads/2008/05/11.jpg                                                                              《神农本草经》载:“车前子,气味甘寒,无毒,主气癃止痛,利水道,通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劳。”

    车前子归肺、膀胱、小肠、胃、肝经,其甘寒滑利之性,可利水通淋,凡热结膀胱所致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证,皆可用之。

    急性前列腺炎、膀胱炎、尿路感染等所致尿频不利、小便灼热混浊、短涩刺痛及尿血等,可借车前子甘寒之性以利之,但其清热解毒之力稍逊,故配伍银花、败酱、公英、当归等药则效果更佳。若泌尿系结石,则可用车前子配海金沙、金钱草等化石通淋,以利水道。

    “除湿痹”三字,是此条经文之要,指车前子能除无形之水气,利水道以除湿痹也。水湿为患,可滞于五脏六腑,经络关节皮肤,可谓无所不至,且多与风、寒、热、瘀及痰气相纠结,故为病最为广泛。车前子药性缓和,与诸药相合甚宜。

    此外,火热诸症挟带湿邪者,可用车前子以清利之。脾胃虚弱诸证,于健脾益气方中加车前子一味,可除蠲除脾胃之湿,而使脾气健运。暑湿泻痢,可用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妇科白带,可用车前子以除胞宫之湿浊治之。阳虚而湿气郁于肝胆之慢性肝炎,可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加车前子治之,每获良效。

    肾虚诸症,肾窍常因湿气痹阻而宗筋弛纵,可于益肾方中加车前子以清利之。若阳痿而属湿热下注,宗筋弛纵者,可用三仁汤加车前子治之。又有老年性前列腺肥大之小便不利而属“癃闭”范畴者,多以肾阳虚为本,可用金匮肾气丸加车前子治之,虽为佐使,但不可缺,用之则效。

车前子治疗高血压

                                                            ----颜德馨   

   高血压为常见病,而较理想的降压药尚缺少。余早年受“双氢克尿塞”利尿降压作用的启发,遂选择茯苓、泽泻、车前子作实验研究,动物实验和25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验证结果表明,茯苓,泽泻基本无效,而发现车前子疗效确切,作用温和,有效率达82.5%,尤其是在改善浮肿、眩晕、头痛、目糊、失眠等症状方面疗效显着。而且,车前子不降低正常血压,对于血压偏低者还能起到升压的调节作用。这些特点是其它降压药物所不能比拟的。

   服法为每日9g 经治一月不效,则加至30g 水煎服。三个月为一疗程。其中对舒张压降低特别具有临床意义。

车前子降压原理经实验研究认为:

   第一,车前子利尿作用能减少细胞外液体及心输出量,从而降低血压,这一作用与“双克”相似。

   第二,临床发现其止咳化痰平喘作用颇佳,引起对其降压作用与组织胺有关的认识,车前子酸、琥珀酸、车前甙、胆碱这些成分,能引起某些组织释放组织胺或直接作用于组织胺受体,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在用抗组织胺药苯海拉明后,降压作用明显减弱,说明其降压作用是通过组织胺受体来实现。

   第三,车前草素能兴奋副交感神经,阻抑交感神经,由此使末梢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另外,减慢心率,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降血脂,对血小板的解聚,镇静等作用,亦是车前子降压作用的部分原因。中药疗效奇妙之不可思议者甚多,正有待发掘。单味车前子水煎服治疗高血压的报道尚未见之,颇堪作进一步探讨。

牡丹本草诗【草根一生】

   车前子疏议【草根一生】 (2015-04-23 17:21:13)[编辑][删除]

 

                                                                     http://www.hihey.com/images/201208/goods_img/4793_P_1344824855487.jpg                                              牡丹富贵占春多,入药根皮去积疴。理却劳伤经自利,除将吐衄血俱和。

骨皮退热功同等,黄柏滋阴效更过。贵重浑如金百两,排脓还好痔疮科。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牡丹皮味苦性寒。牡丹乃天地之精,为群花之首。冬月含苞紫色,春初放叶,三月开花,五月结子。雷公云:凡采得根晒干,以铜刀劈破去骨,锉如大豆许,用清酒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其色赤而其性寒,故能去血中之伏火。因入手厥阴与足少阴,故能退无汗之骨蒸。消瘀通经,乃其辛散之用,排脓生血,皆其去热之功。且能入厥阴风木,而善消瘀滞,又何诸风诸痛之患哉。痈疮者,热壅血瘀而成也。凉血行血,故疗痈疮。同骨皮能退热除蒸,同黄柏善滋阴降火。和血凉血而生血去瘀,滋阴降火而退热除蒸。为心主血脉要药,滋阴养血必用之药。

芦根治多痰

 (2017-10-18 05:07:13)[编辑][删除]

本草纲目》认为,初生的芦苇为“蒹”,开花前为“”,花后结果实为“苇”。芦苇对于秋季易受呼吸道疾病困扰的人而言,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

《本草逢源》表述:“芦苇中空,专于利窍,善治肺痈,吐脓血臭痰”。《金贵要略》中的“千金苇茎汤”就是以芦根(芦苇的根茎)为主药,再加桃仁、薏苡仁、冬瓜子三味组成,对肺脓肿、支气管炎、百日咳等症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又因为鼻子为肺的开窍端,自然也在肺的管辖之内,所以此方对于鼻窦炎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现代中医也认为,芦根可清肺热、祛痰排脓。性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治咽喉炎症、声带疲劳、肺热咳嗽、痰稠而黄以及热病后的伤津口渴等症。

芦根甘草饮:芦根50克,甘草5克,加入1000毫升水煎,煮沸10分钟后去渣取汁饮用。每天1-2次,每次50-100毫升。此茶平喘止咳、清肺化痰,缓解急慢性支气管炎效果非常不错,但需注意的是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芦根粥:新鲜芦根100克,竹茹15克,粳米适量备用。先将芦根切成小段,与竹茹加适量水煎汁。之后将药茶去除,在汁液中加入洗净的粳米,煮熟后即可食用。竹茹民间又称其为“竹二青”。它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入肺、胃两经,也有清肺化痰、清胃止呕的作用,与芦根一起配合煮粥,两者药效可相得益彰。

息风化痰法治酒后咳嗽案
摘自2024-11-14中国中医药报
徐玉禄 安徽省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查向阳 江苏省太仓延天龄康顺齐中医诊所
秋季天气干燥,易患咳嗽,若遇生活起居饮食不当,则咳嗽猝然发作或加重。近期笔者遇一位酒热犯肺的咳嗽患者,用息风化痰法治之,服药3剂,咳嗽遂止,现将验案整理分享如下。

徐某,男,43岁,2024年9月24日初诊。主诉:咳嗽3天。患者3天前晚上饮酒,夜间口干,喝凉水后出现咳嗽,咽痒时咳,燥热动火时亦咳,痰初少,后增多且黏稠,咳时头胀,头部、胸背微汗出,遂来诊。纳可,二便尚可,夜寐可。舌红,苔黄厚腻,两寸关脉沉滑有力,尤左寸关弦滑。患者既往有慢性鼻炎病史,感冒时偶发鼻塞流涕,体型肥胖,喜饮酒。

诊断:咳嗽(肝热生风,痰湿蕴肺)。

治则:凉肝息风,肃肺止咳。

处方:钩藤(后下)15g,荆芥10g,炒白芍10g,郁金10g,栀子10g,广藿香10g,瓜蒌皮15g,法半夏6g,茯苓15g,炙甘草6g。3剂,颗粒剂,开水冲服,早晚饭后各服1次,忌生冷辛辣食物。

9月27日二诊:咳嗽已经基本缓解,未予处方,嘱其近日清淡饮食,避免饮酒。10天后随访咳嗽已愈。

按 本案患者为中年男性,形体肥胖,喜饮酒,多属痰湿体质。就诊时正值秋分时节前后,天气转凉,患者夜饮白酒。李东垣《脾胃论·论饮酒过伤》曰:“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痹》曰:“酒气先入肝胆也。”饮酒入肝,肝经因酒热侵袭,酒热生风,木火刑金,则咽痒作咳,燥热动火时亦咳;夜间口干,饮凉水,致外湿引动内湿而致痰湿蕴肺作咳;舌红苔黄厚腻,两寸关脉沉滑有力,尤左寸关弦滑,提示心肝火旺,扰动肺经。四诊合参,属酒热入肝,肝热生风,痰湿蕴肺证,其病机特点是素体痰湿郁热,饮凉引动痰湿,酒性助热化风,风火痰湿交织,犯肺而咳。

笔者以息风化痰法自拟一方,方中钩藤甘寒,入肝经,以清热平肝息风;瓜蒌皮甘、微苦寒,入肺、胃经,善于清肺化痰,宽胸散结。二药合用,相得益彰,凉肝息风,清热化痰之功著,共为君药。郁金入心、肺、肝、胆经,行气解郁,清心凉血;栀子入心、肺、三焦经,能清热泻火利湿而不燥湿,不凝滞气机。郁金、栀子和瓜蒌为笔者常用的一个药对,清肝润肺,宽胸透热,用于肝肺郁热或者木火刑金之证,共为臣药。左寸弦滑,心火亢盛,《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藿香化湿的同时佐助栀子泻心脾;茯苓健脾,利水渗湿;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消痞,佐助瓜蒌皮、郁金化痰散结;《证治汇补》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三药合用,共化痰;炒白芍养肝柔肝,使凉肝而不伤肝;荆芥解表散风,佐助钩藤,使内外风皆去,共为佐药。炙甘草补脾,祛痰止咳,且和中调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息风与凉肝、祛湿与化痰并进,风停则火息,湿去则痰消,痰消则火无以附,诸证悉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