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加减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病,一般以脐周腹痛,彩超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为特点,西医输液虽可缓解,但往往容易反复发作。在临证中,笔者诊治过数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经用中医辨治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案一
解某,男,7岁,2012年4月2日初诊。平素易腹痛,以脐周为主,曾查腹部彩超示:“肠系膜淋巴结炎”。每因感冒诱发,伴见咽痛,咳嗽等。发作时输液治疗可缓解,但腹痛易反复。现腹痛1天,兼见咽痛,大便秘结,隔日一次。脉浮略数,舌红苔后部薄黄。诊断:腹痛;病机:风热犯肺,热结肠胃;治则:清热宣肺,缓急止痛。处方:银翘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双花15g,连翘15g,射干10g,防风10g,白芍15g,当归15g,白术15g,半夏6g,苏叶10g,陈皮15g,甘草6g。服药5剂,腹痛消失,共服12剂,随访2年腹痛未复发。
案二
王某,男,7岁,2015年4月24日初诊。腹痛时作时止日久,曾查彩超示:“肠系膜淋巴结炎”,输液可缓解。现腹痛3天,以脐周为主,大便正常,平素嗜食生冷。脉缓,舌红苔薄白润。诊断:腹痛;病机:寒湿困脾;治则:散寒除湿,和中止痛。处方:藿香正气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藿香6g,木香10g,砂仁6g,陈皮5g,苏叶10g,白豆蔻6g,半夏6g,当归15g,白芍10g,元胡10g,肉桂3g,白术15g,茯苓15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嘱慎食生冷,服药1剂腹痛消除,共服6剂,随访1年未复发。
案三
高某,女,3岁6个月,2015年6月21日初诊。平素易腹痛,查有“肠系膜淋巴结炎”。饮食生冷加重,大便2~3日一行,平素易感冒,脉滑,舌红苔薄白,有剥脱。诊断:腹痛;病机:寒邪凝滞,腑气不通。治则:散寒通腑,缓急止痛。处方:半夏泻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白芍15g,当归15g,元胡10g,肉桂3g,防风6g,炒白术15g,木香6g,砂仁6g,白豆蔻6g,半夏6g,黄连3g,山药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服药3剂,腹痛减轻,共服6剂,腹痛消失,随访1年腹痛未复发。
按:本病中医诊断为“腹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属于“脐腹痛”。多为素有寒凝或郁热结于小肠,每因外感或饮食生冷诱发,多无泻下症状,甚至伴有便秘。案一有风热外感,且大便秘结。故用疏散风热和泄热通腑的方法而愈。案二有饮食生冷诱因,符合寒湿困脾,故用散寒除湿而愈。案三有饮食生冷诱因,兼见大便秘结,故散寒之中兼以通腑,和中缓急而愈。
以上3案,除了辨证之外,都合用了芍药甘草汤。本方能缓急止痛,对于腹部挛急疼痛效果理想。白芍尚有缓下作用,对于兼见便秘的患者,可使寒邪或热邪自大便而出,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输液治疗只是针对“淋巴结肿大”的表现,虽然暂时缓解,但并没有祛除寒凝、郁热等病因,故而腹痛容易反复。而中医治疗,通过散寒、清热、通腑等治疗,使寒凝、郁热等病因祛除,则腹痛不再反复,疗效更为巩固。(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
张仲景立芍药甘草汤治疗汗后络脉空虚、津血不足、筋肉失养的脚挛急。挛急,为肌肉紧张或抽搐,即筋急、拘挛,俗称抽筋。
芍药味苦微酸、性凉多汁之,十月生芽,正月出土,三月开花,花大而荣,意似少阳渐入阳明,禀厥阴风木之气可治肝。气之盛者,必赖酸以收,故能收拾木气,使返本归根,而令之不妄行,以杜其有余肆暴,犯肺伤脾,所以号为敛肝之液。甘草色黄,味甘性平,春苗夏叶,秋花冬实,得四气之全,正禀土中冲和之阳气以生,故《名医别录》称之为九土之精。《本草正》称甘草“其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升,下药得之缓其速。”物之味甘者,至甘草为极,特甘则性缓,甘愈甚者,缓亦弥甚。盖一身之气,因急疾而为患者,甘草能缓急以调之,若纵弛而阻滞者,则非所宜。
遵《内经》肝苦急,即食甘以缓之,酸以泻之旨意,芍药伍甘草,甘苦化柔,酸甘益阴,有养血和营、通痹缓急之功,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柯韵伯在《伤寒附翼》中指出:“脾不能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足挛急。用甘草以生阳明之津,芍药以和太阴之液,其脚即伸,此亦用阴和阳法也。”虽《伤寒论》第29条取芍药甘草汤是对太阳病误治的变证遣方,但后世沿用,在临证时只要符合芍药甘草汤的挛急证,如筋脉失濡所致的腿脚挛急抽筋、脘腹拘挛疼痛、颈椎综合征等属阴血亏虚、肝脾失调者,总获良效。
脚挛急疼痛,也不仅只是下肢肌肉拘紧痉挛,患者腹部亦常有表现。日本汉方名家吉益东洞在《建殊录》中记载,一人足跟痛甚如锥刺,似刀刮,不敢触及,有外科疡医开刀取脓亦乏效,众医束手皆不能处方。于是求诊于吉益东洞,察其腹肌挛急发硬,按之不弛,故用芍药甘草汤大剂饮之,一帖而痛消。张元素谓白芍得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夏月少加黄芩,恶寒加肉桂,乃仲景神品之药。
曹颖甫治女佣右足静脉曲张、拘急,入夜呼痛达旦,遂投赤芍八钱,生甘草四钱,一剂而见功。他认为动脉之血由心脏放射于外,其力属原动而强,故少有阻塞;静脉之血由外内归于心脏,其力近反动而较弱,所以多有迟滞。迟滞为甚终成血痹,亦称恶血,《神农本草经》曰芍药除血痹,《名医别录》谓芍药散恶血。曹氏虽持中西医之法为见,但用芍药甘草汤治静脉之“曲张”与筋脉失濡之“挛急”,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及芍药之用,后世或主赤芍,或主白芍,各抒己见而不一。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认为:“赤芍药与白芍药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刘渡舟验案精选》中记载刘渡舟治髋关节痛病案一例,某男,疼痛始于右腿髋关节,后及左腿亦痛,双腿抽搐拘急,步履维艰。医院诊为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建议手术治疗。视其舌质红绛,脉弦细,当为阴血虚少、筋脉失养、血脉不利之证。故投芍药甘草汤以养血柔筋、缓急止痛:白芍24克,炙甘草12克。服3剂,疼痛、拘急大减。二诊以仙方活命饮疏通经络血脉、解毒止痛,服7剂,疼痛进一步减轻。续诊用赤小豆当归散及芍药甘草汤交替服用2月余,患者弃杖行走,医院复查X线片显示:两侧股骨头血流运行通畅,恢复正常。
芍药甘草汤原方用量为芍药、甘草各四两,分温再服,据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考证,汉代1两约为15克,后世又常据临床调整比例,如《伤寒论方解》的芍药、甘草比例为5:2至2:1,即30~60克:12~24克至30~60克:15~30克。遣方用药之所以能如汤沃雪,除了辨证准确,和药味的比例及用量亦密不可分,如《金匮要略·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治腹中痛的当归芍药散、《伤寒论》第100条治腹中急痛的小建中汤、第279条主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治腹大实痛的桂枝加大黄汤,芍药用量比例皆为最重。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指出:“芍药少用之,往往难于奏效。盖肝木恶急,遽以酸收少济之,则肝木愈急,而木旺者不能平,肝郁者不能解。”(曹俣 陕西省西安市六君子堂中医馆)
抽筋不都是因为缺钙
什么是抽筋
抽筋的学名叫肌肉痉挛,是一种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
自古即有之,在中医学中当属“筋痹”范畴,《素问·长刺节论篇》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医宗金鉴》曰:“筋痹,筋挛节痛,屈而不伸也。”
抽筋可发生于身体的多个部位,日常生活中的“抽筋”多以小腿和脚趾的肌肉痉挛较为常见,发作时疼痛难忍,有僵硬感觉。尤其是半夜抽筋时往往把人疼醒,持续长时间不能止痛,而且影响睡眠。
抽筋的原因
提起抽筋的原因,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缺钙了。诚然,缺钙是抽筋的常见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抽筋都因为缺钙,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抽筋原因,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抽筋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寒冷刺激 在寒冷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如冬泳前未做好准备活动等情况下常可抽筋。
低温使肌肉兴奋性突然增高从而发生强直收缩,从而造成抽筋的发生。同时,应注意的是,在空调房内睡觉没有盖好被子,也是夏季夜间抽筋的原因之一。
运动疲劳 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使肌肉产生疲劳,代谢产物乳酸增多,从而在运动过程中或之后引起肌肉痉挛。
电解质缺失 短时间大量出汗或吐泻之后,体内离子及液体大量丢失,易造成肌肉痉挛。同时孕妇、青少年易出现缺钙的现象,当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过低时,会造成肌肉的神经兴奋性增加,促使肌肉收缩从而导致抽筋。
抽筋的预防
1.注意防寒保暖。寒冷环境中要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可加用护膝、护腿等装备保护薄弱环节。2.科学锻炼,运动前做充足的准备活动,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运动后进行拉伸训练。3.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活动量大,需要及时补充液体及电解质以避免电解质紊乱。4.均衡膳食,保证营养。需要注意的是,单纯补钙可能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应该多晒太阳从而补充维生素D,辅助钙的摄取。(张启栋 郭万首)
摘自2022-11-10中国中医药报
朱明馨 高军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喉源性咳嗽是小儿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咽喉干痒,咳嗽,无痰或少痰,咽喉有异物感,咳嗽多为阵发性,昼轻夜重,病久可发展为持续性咳嗽。虽为小恙,却颇难治愈。现介绍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治疗喉源性咳嗽经验。
辨病辨证 相得益彰
喉源性咳嗽是国医大师、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干祖望基于“喉为肺系”的理论提出的病名。喉源性咳嗽病位在喉,实为外感或其他诱因引发的一种咽喉部疾病,应区别于普通咳嗽。孙浩指出,咽喉为气息出入之门户,今喉核肿大,气行不畅,刺激会厌故咳,此名“喉咳”(喉源性咳嗽),病在喉,应从喉治,如按急性支气管炎治疗则误矣。
孙浩认为,该病临床辨证必须病证结合:喉源性咳嗽特点是喉痒即咳,喉不痒则如常人,咳嗽轻重程度不一,可阵发性频咳、剧咳,患儿多无胸闷气急、喉间痰鸣,异于喘证、哮证。查体可见咽喉部充血水肿,咽后壁可见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肿大。听诊两肺无干湿啰音,胸片一般正常。首辨疾病,再根据全身状况及舌脉进一步分辨风、寒、热、火、燥、虚、实、痰、郁、瘀等证,分而治之。
肃肺止咳 清咽利喉
孙浩认为本病多在外感后出现,究其病机,多为风邪从口鼻而入,内犯于肺,循经搏结于咽喉,使肺气不得宣肃,咽喉失于清利所致。因此,治疗不仅应重视肺气的宣降,亦应重视咽喉的清利,以肃肺止咳、清咽利喉为先。
前人治疗本病多以宣肺为主,然孙浩认为喉源性咳嗽持续时间较长,可阵发性频咳、剧咳,多属肺失清肃,气机上逆,肺气本已宣发有余,加之小儿素体薄弱,若再多与宣发之品,恐耗气动气,所以应以肃肺止咳为主,少佐宣肺之品。清咽利喉法使喉的功能正常,则呼吸通畅、肺气宣降有道,咳嗽自止。
孙浩创制“肃肺利咽汤”治疗本病,基本药物如下:蝉蜕6g,僵蚕6g,荆芥5g,薄荷3g(后下),杏仁6g,桔梗3g,浙贝母8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方中蝉蜕、僵蚕祛风解痉、止痒镇咳;荆芥轻宣解表、疏风止痉;薄荷疏风止痒、清咽利喉;杏仁肃肺降气止咳,桔梗宣肺化痰利咽,两药一升一降,恢复肺气宣降功能,杏仁用量大于桔梗,是以肃肺为主;浙贝母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甘草利咽止咳,调和诸药。
在肃肺利咽汤基础上,可随症加减:风热重加金银花、连翘;风寒重加苏叶、防风;咳声嘶哑加木蝴蝶;咽痛明显加马勃;咽痒甚加百部;咽干咽燥,加天花粉、沙参;咽部充血加桃仁、赤芍;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明显加丹参;咳痰色黄,加黄芩;气郁血瘀加郁金;肝肾虚血瘀加土牛膝;肺卫气虚加黄芪、白术。
疏风通络 善用虫药
风为百病之长也,肺为诸脏之华盖,咽喉为肺之门户,故风邪最易侵犯。风邪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进而影响咽喉主气息出入的功能而致咳。风胜则痒,风性善行数变,故表现为咳嗽阵作、时发时止、喉痒逆呛作咳。因此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当疏风通络,此即《外科正宗》所谓:“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在各种证型的喉源性咳嗽治疗中均可配伍疏风通络的药物,如蝉蜕、僵蚕、荆芥、薄荷之属。
孙浩认为虫类药性味至轻至清,善入络搜风,易上达咽喉,治疗此病疗效甚好,常用药有蝉蜕、僵蚕等。蝉蜕,《本草备要》言“其气清虚而味甘寒,故除风热”,《现代实用中药》记载其主治“咳嗽失音”。僵蚕,《神农本草经疏》云其“气味俱薄,浮而升”,《本草图经》云其治“急喉痹”,《本草求真》载其可“祛风散寒,治失音、喉痹咽肿”。
荆芥为风家圣药,辛而不烈,微温不燥,对风寒引发或因过服寒凉药致寒凉遏伏、郁遏气机的咽痒作咳,可借其发汗解表之功,使邪散郁开,气机调畅。薄荷为清利咽喉要药,《滇南本草》谓其“祛风痰,治伤风咳嗽”,《本草纲目》谓其“利咽喉”。
久病入络 活血散瘀
喉源性咳嗽病程日久,久病多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有说:“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叶天士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这反映了疾病由气至血、由浅入深的必然过程。喉源性咳嗽多经久不愈,或失治误治,无不由气及血,由经入络。气滞不解可致血脉瘀滞,寒药频投致脉络凝涩,痰浊壅盛而痹阻经脉,阴虚血少而气血艰涩难行等,均可导致咽部痒痛,或有痹阻之异物感,或呛咳少痰。咽部黏膜呈慢性充血状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肿大。
孙浩临床治疗喉源性咳嗽十分重视活血散瘀,后期常佐以桃仁、土牛膝、赤芍、丹参、川芎之类。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可改善微循环,消除咽部充血水肿状态,使增生的滤泡缩小,局部炎症消除。孙浩谓:“桃仁治咳之效优于杏仁,是故桃仁一味而兼有破瘀止血和肃肺止咳二用。”土牛膝散瘀消肿、凉血利咽,为广东地区常用喉科要药,《陆川本草》云其:“退热、消炎、解毒,治心肺热、白喉及一切喉症。”
喉源性咳嗽验案之肝郁痰阻
《经络考》云:“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处。”提示咳嗽可由肝脏引起。临床上肝咳可见肝火犯肺之黛蛤散证;然肝郁痰阻所引起的喉病也不少见,此类证型症状多见咽部不适,如物堵感,情志不畅时加重,咳嗽稍微舒服,但仍不解,少痰,甚至出现两胁胀闷等症,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滑。可予半夏厚朴汤加减;若偏于肝气郁滞,可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火上犯,可予龙胆泻肝汤加减。
病案:患者陈某,女,58岁,平素急躁易怒、性情忧郁、慢性咽喉炎病史数年,因1个月前与家人发生争执后,出现咽痒、干咳、异物感等,偶有少量白色黏痰,偶伴心慌、胸闷,门诊行喉镜、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自行服用慢咽舒宁、川贝枇杷膏5天,咳嗽症状无缓解。现夜寐欠佳,晨起口苦、口渴症状明显。舌红,苔薄黄,脉弦。辨证为肝气郁结之喉咳,以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柴胡15g,赤芍10g,白芍10g,枳实10g,甘草5g,川芎10g,香附10g,陈皮10g,法半夏15g,厚朴10g,苏梗10g,龙胆草10g,栀子10g,天花粉10g,瓜蒌皮10g,蝉衣10g,僵蚕10g。上方7剂,日1剂,水煎服,7剂服完后,咳嗽、咽痒症状明显改善,偶有异物感,继续原方不变,服用5剂后,诸症皆除。
按:患者七八之年,症见“咽痒、干咳、异物感,偶有少量白色黏痰”,且“平素急躁易怒、性情忧郁”,结合舌脉,辨证为肝郁痰阻兼以化火,故以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汤加减,并予清肝之龙胆草、栀子,患者口干胸闷,此为痰热蕴结于胸之象,予天花粉、瓜蒌皮清热生津、化痰宽胸。服7剂后患者诸症缓解,再服5剂而安。(郭天颖 湖北省枣阳市中医院五官科)
喉源性咳嗽相火浮越型证治
《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若肾阴虚火旺,虚火循经熏燎咽喉,则咳嗽可见。此类喉咳证候以喉头奇痒,灼热干燥、频繁咳嗽无痰、口渴多饮为主症,口腔及喉部黏膜多干燥,可伴随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要治疗大法,可予知柏地黄汤、左归丸合养阴利咽之品如沙参、麦冬、木蝴蝶、胖大海等加减。
田某,男,36岁,2018年12月3日初诊,初中教师,干咳半年余,口渴多饮,饮后不解渴,无明显午后潮热,夜间时有盗汗,手足心汗多,易烦躁,睡眠欠佳,二便调。于当地诊所多次输抗生素,口服含片治疗,疗效差,遂来我院就诊。门诊行胸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纤维鼻咽镜示:双侧鼻腔黏膜红润,鼻腔内无脓性分泌物,双侧中下鼻甲无增生肥大,鼻中隔无偏曲,鼻咽部未见异常分泌物附着;咽喉部黏膜稍充血伴毛细血管扩张,咽后壁可见散在滤泡,扁桃体无肿大,会厌形态正常,双侧声带水肿充血,动度可,无息肉、结节。查体:咽部黏膜干燥,咽后壁可见散在滤泡,舌红,舌面较干燥,苔少,脉沉细。以滋阴降火、镇咳利咽为治疗大法,知柏地黄汤为主方加减。
处方:知母20克,黄柏15克,熟地15克,山药10克,山茱萸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麦冬10克,牛蒡子10克,沙参10克,桔梗10克,百部15克,蝉蜕10克,甘草5克。七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两次。
患者服完后咳嗽明显减轻,夜间未再出现盗汗,手足心汗亦较前有所减少,原方不变。继续服用十剂后无咳嗽、咽干痒等不适。
按:患者男性,因职业所需用嗓较多,声带疲劳,遂出现干咳、无痰等症状,患者又表现出夜间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多饮渴不解等,结合舌红苔少、脉沉细等,四诊和参,辨证为阴虚火旺、相火浮越之喉源性咳嗽,故予以知柏地黄丸加减。患者口渴多饮、饮后渴不解则提示津液亏损,夜间盗汗、烦躁不得眠则示肾阴亏虚、相火浮越,知母、黄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熟地滋补肾阴;山茱萸补养肝肾,山药补益脾阴以资后天而充先天;泽泻利湿泄浊,以使虚热随小便而利并防熟地之滋腻恋邪;丹皮倾泻相火,并能制约山茱萸之温燥;茯苓渗湿健脾,助山药健运脾胃之功,伍以泽泻又助清泄浊阴使真阴得复其位;沙参、麦冬以润燥养阴清肺、清心除烦;牛蒡子、蝉蜕以疏风通络、利咽开音;百部润肺止咳,桔梗宣肺开胸、利咽开音,全方清中有补,补中有泻共奏滋阴降火、镇咳利咽开音之功效。(郭天颖 湖北省枣阳市中医院)
喉源性咳嗽风邪犯肺型证治
喉源性咳嗽为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中医认为本病属 “咽痹”“咳嗽”“梅核气”等范畴。在临床工作中,本病在四诊合参后证型基本可分为风邪犯肺证、肝郁痰阻证、心火上炎证、相火浮越证、胃气上逆证、气血瘀阻证等六证。目前西医给予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或止咳化痰药物治疗,但疗效不明确。今结合临床所见,对喉咳之风邪犯肺证作一举隅。
风邪犯肺之喉咳多为邪客肺经,肺气失宣;或外感误治,邪伏肺经。此类喉咳发病时间短,多合并上呼吸道感染,以咽痒、呛咳、痰色黄白、咽干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若风邪挟寒者,可予三拗汤、荆防败毒散、射干麻黄汤及小青龙汤等方加减;若风热犯肺者,可予桑菊饮加减;风燥者,可予杏苏散或桑杏汤加减。若伏风久遏不退入于里,发为久咳顽咳,治疗则需用虫类药物,如辛散入络之蜈蚣、全蝎、僵蚕、蝉蜕、地龙等。
陈某,女,52岁,2019年2月4日初诊。主诉:干咳3月余。多次用抗生素和止咳化痰类药物,无明显效果。症见干咳剧烈,夜间常咽痒咳嗽,影响睡眠。患者恐癌心理较重,于多地就诊,行胸部MRI未见明显异常。鼻窦CT示:上颌窦黏膜增厚,余窦腔未见明显异常,纤维鼻咽镜示:鼻腔黏膜红润,双中下鼻甲正常,鼻道内未见异常分泌物,咽喉部黏膜充血伴毛细血管扩张,双侧扁桃体无肿大,会厌形态正常,双侧声带动度可,闭合良好,无结节、息肉。后服用半月余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片)、止咳化痰药(川贝枇杷膏)、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效果欠佳,遂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咽痒咳嗽,偶有少量白色黏痰,畏寒怕冷,咽干、口渴喜热饮,饮后自觉喉中稍舒,口臭、口中黏腻,小便略黄,大便正常,饮食、睡眠欠佳。查体:咽后壁不红肿,可见散在淋巴滤泡并少量毛细血管扩张。舌淡,薄白苔,舌体稍胖,舌边有齿痕,脉沉。以小青龙汤为主方加减。
处方:炙麻黄20克,桂枝15克,干姜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5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 ,麦冬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细辛3克,百部15克,石膏15克,知母15克,桔梗10克,陈皮10克,酸枣仁10克。七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两次,温服。
七剂后患者夜间基本无咽痒咳嗽,日间言语多时咽痒、咳嗽呈阵发性,频率较前明显减轻,无口臭、口黏腻之证,夜寐安。遂于原方去酸枣仁、石膏、知母加僵蚕10克, 蜈蚣1条,十剂。服后诸症皆消。随访一个半月,患者无咽痒、干咳、咽干、口渴等症。
按:患者以咽痒咳嗽、畏寒怕冷、喜热饮为主证,结合舌苔脉象辨证为风寒犯肺、痰湿困脾之喉源性咳嗽,故以小青龙汤为主方加减,以解表散寒、清利咽喉为法,散中有收,开中有合,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利咽之功。然患者又有口臭、口中黏腻等郁热之象,故加入石膏、知母稍以清热,也有于大队辛温燥热药物起佐制之意。二诊又加蝉蜕、蜈蚣息风通络,镇咳利咽。诸药合拍,效如桴鼓。(郭天颖 湖北省枣阳市中医医院)
标签: 健康 |
标签: 健康 |
标签: 健康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