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秀文与朱良春治崩漏之异同
(2022-11-07 07:46:31)崩漏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其病机复杂,治疗多变,属妇科疑难重症。历代医家对崩漏描述颇多,遣方用药也各具特色。国医大师班秀文与朱良春在治疗崩漏上,经验丰富,习古而不泥于古,充分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加以发挥,自成一体,余敬仰已久,现就二老治崩漏之异同提出粗鄙见解。
对病因病机认识之异同
理论来源崩漏病因病机繁杂多变。《黄帝内经》首指“阴虚阳搏谓之崩”,泛指一切下血势急之妇科血崩证。《严氏济生方》指出:“崩漏一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隋代《诸病源候论》将崩漏主要病机归纳为冲任二脉虚损,不能制约经血。李东垣在《兰氏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又认为“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崩漏“先损脾胃,次及冲任”“穷必及肾”。尤其认为与五脏阴虚阳搏有关,“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搏”“凡阳搏必属阴虚,络伤必致血溢”。清代《妇科玉尺》将其病因概括为“六大端”,“一由火热、二由虚寒、三由劳伤、四由气陷、五由血瘀、六由虚弱”。
历代医家对崩漏的见解虽各有不同,但总体明确了崩漏属月经病的范畴,并逐步深化认识了崩漏的病因病机。
理论继承与发展班老认为崩漏虽病因多端,但不出寒、热、虚、瘀范畴;就病机论,崩漏的根本在肾,因肾主蛰、藏精、系胞,藏真阴而寓元阳,且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俱通于肾,故治崩应从肾论治,四诊合参。
朱老辨崩漏则首分气虚或阳虚、血虚或阴虚、血热或郁热、血瘀或兼夹之不同,并遵“崩中为气不摄血,漏下乃血不归经”之说,认为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崩漏,均是气血功能失调的反映,又都与肝脾肾有关。
辨证论治之异同
崩漏为妇科血证、急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朝方约之首提治崩三法,即“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此为后世诸多医家所尊崇。班老与朱老禀其学术思想,加以推陈出新。即暴崩之时寓澄源于塞流防脱之中;血减之后寓复旧于求因治本之中;止血之后亦需固本善后,辨证求因,平调肝、脾、肾,以防复发。
同尊治崩三法,班老在辨证论治时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审证求因,综合调治;即中西合参,不苛求一法一方,或一味药物即达到止血或调经的目的。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考虑女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在青春期以治肾为主,兼以柔肝,注重肾的固藏;生育期以治肝为主,养血柔肝,兼理脾肾;围绝经期以治脾为主,兼以调肾,养后天以济先天。在用药上,以“补而不腻,利而不伐,温而不燥,凉而不凝,补阳配阴,补阴配阳,止中有化,化中有止”为原则,强调药物的冲和之性。
朱老在辨证论治时则较为重视调理冲任奇经,从脾、肾入手以固冲、安冲;同时也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根据崩漏的病因病机特点,在张锡纯与章次公治疗崩漏之经验基础上,通涩并进,创安冲清补汤、固冲温补汤、羊藿逍遥汤等,治疗血热阴虚、气阳虚等崩中、漏下之疾。在药物配伍时,注重时时顾护胃气,“不使有伤,滋而不腻,补而不呆”,以防损伤脾胃冲和之气。
小结
崩漏作为妇科疑难重症,其辨治受到历代医家所重视。《证治准绳》提出“治崩养血升提加诸止血药止之”;《景岳全书》主张“以甘药生血养营以益生发之气”;《傅青主女科》则认为“不可独用止血药,当于补阴之中求止崩之法”。班老与朱老在辨治崩漏时,虽有兼从女子生理特点入手分期论治和兼从冲任入手审因论治之不同,但皆点明了治崩之本在肾、在冲任胞宫,用药宜冲和、宜通涩并进。《傅青主女科》指出:“经水出诸肾。”肾精、肾气的异常,可致气血失司,子宫非时下血。以肾为主导辨治崩漏,来恢复冲任气血蓄溢之周期和胞宫定期藏泻之规律,即旨在调整肾-天癸-冲任-胞生殖轴的功能,使其恢复至正常状态。这也与西医从生殖内分泌辨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不谋而合。
综上,班老与朱老辨治崩漏殊途同归,皆围绕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功能,从不同阶段使胞宫藏泻有度。临床辨治崩漏时,除灵活运用“治崩三法”外,我们可借鉴二老之经验,注重以肾为本,调和冲任,药用冲和,通涩并进,以期为崩漏治疗提供更多参考。(赵明慧 张菁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止漏两地汤固冲止漏
洪秀珍,女,1963年生,陕西洛南人,师承商洛郭氏经方流派第四代传人郭池,为第五代传人代表,商洛市首批名中医,于内、妇、儿科均有所长。止漏两地汤是洪秀珍自创经验方,用于治疗妇人漏下之证,临床疗效显著,故将方药组成和用法归纳如下。
组成:熟地15克,生地15克,黄连6克,黄芩6克,山药15克,续断15克,槐米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棕榈炭10~15克,地榆10克,贯众炭10克。
功效:清热凉血,固冲止漏。
主治:妇人漏下之证。临证多以癸水至而难净,淋漓十余日甚则更久,或止而复来,反复发作,伴腰酸困、痛,或小腹作痛,或白带量多,证属血热者,均可加减运用。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超过药面两横指,浸泡2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再加水超过药面一横指,武火煎开,文火煮20~30分钟即可,混合两次药液,分两次饭后半个小时温服。
方解:漏下之证,《妇科经论》谓为缓证,然前人有漏为崩之渐,崩者漏之甚明训,故须活看。漏下之机,万氏密斋谓:中虚积热;傅氏青主谓:冲脉太热,血沸为病,其论均不离血热,然热有虚实,又须明辨,本方所宜,乃系实热所致。
方中二地养血、清热、消瘀,其中熟地养血滋阴,生地泻热凉血。《本草从新》谓:“经漏不止曰崩,血热则妄行,宜以此(生地)清之。”因热势偏重,用黄连、黄芩、地榆、槐米以清之。黄连清热、凉血、除烦;黄芩清热凉血,此处运用与其安胎之理相同;地榆性沉而涩,入下焦,除血热而擅治崩中、肠风下血、血痢等证。《本草从新》谓:“凡治血,防风为上部之使,黄连为中部之使,地榆为下部之使”,故黄芩、黄连、地榆同用可清三焦之热。肝藏血,肝胆火盛则迫血妄行,故辅以槐米清肝胆热、凉血。山药清虚热而涩精气。续断不但能补肝肾、通血脉、理筋骨,还能暖子宫、缩小便、止遗泄,更可破瘀血,治腰痛胎漏、崩带肠风血痢,清代医家吴仪洛评其:“补而不滞,行而不泄,取用宏多,女科外科,需为上剂”。白芍,性收降,能入血海,泻肝火、通血脉、收阴气,与甘草酸甘化阴,兼补血脉之虚。漏下为出血之证,故加棕榈炭、贯众炭凉血止血。全方生地、地榆、槐米、白芍、熟地、山药、续断凉血生血,黄芩、枳壳清热宽气,少加炭类以止血,相伍而通涩有度,清补相宜。
本方颇似治肠风下血之方,肠风下血与崩漏均为血热妄行所致,均属下焦之病,故治法大致相类,实异病同治,只在各别用药有异。
注意:崩漏之病,虽系缓证,血热妄行为其主要病机,本方只宜于急性漏下不止之证,若漏下已止,须尊朱丹溪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中用清热凉血,末用补血)之法以调补气血。
验案:李某,女,45岁,2019年3月20日初诊,诉本次月经3月8日至,至今淋漓难净,伴有少腹不舒,白带量多,外阴时有瘙痒,舌红苔白,舌下络脉色紫迂曲,脉弦数。
处方:止崩二地汤去枳壳,加茜草10克。5剂。
患者服用5剂后血止。
按:本案以血热兼瘀为主,腹痛即为瘀血之征,故去枳壳,加茜草消瘀止血。(雷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标签: 健康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