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班秀文与朱良春治崩漏之异同

(2022-11-07 07:46:31)


时间:2021-06-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赵明慧 张菁

崩漏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其病机复杂,治疗多变,属妇科疑难重症。历代医家对崩漏描述颇多,遣方用药也各具特色。国医大师班秀文与朱良春在治疗崩漏上,经验丰富,习古而不泥于古,充分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加以发挥,自成一体,余敬仰已久,现就二老治崩漏之异同提出粗鄙见解。

对病因病机认识之异同

理论来源崩漏病因病机繁杂多变。《黄帝内经》首指“阴虚阳搏谓之崩”,泛指一切下血势急之妇科血崩证。《严氏济生方》指出:“崩漏一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隋代《诸病源候论》将崩漏主要病机归纳为冲任二脉虚损,不能制约经血。李东垣在《兰氏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又认为“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景岳全书·妇人规》指出崩漏“先损脾胃,次及冲任”“穷必及肾”。尤其认为与五脏阴虚阳搏有关,“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搏”“凡阳搏必属阴虚,络伤必致血溢”。清代《妇科玉尺》将其病因概括为“六大端”,“一由火热、二由虚寒、三由劳伤、四由气陷、五由血瘀、六由虚弱”。

历代医家对崩漏的见解虽各有不同,但总体明确了崩漏属月经病的范畴,并逐步深化认识了崩漏的病因病机。

理论继承与发展班老认为崩漏虽病因多端,但不出寒、热、虚、瘀范畴;就病机论,崩漏的根本在肾,因肾主蛰、藏精、系胞,藏真阴而寓元阳,且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俱通于肾,故治崩应从肾论治,四诊合参。

朱老辨崩漏则首分气虚或阳虚、血虚或阴虚、血热或郁热、血瘀或兼夹之不同,并遵“崩中为气不摄血,漏下乃血不归经”之说,认为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崩漏,均是气血功能失调的反映,又都与肝脾肾有关。

辨证论治之异同

崩漏为妇科血证、急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朝方约之首提治崩三法,即“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此为后世诸多医家所尊崇。班老与朱老禀其学术思想,加以推陈出新。即暴崩之时寓澄源于塞流防脱之中;血减之后寓复旧于求因治本之中;止血之后亦需固本善后,辨证求因,平调肝、脾、肾,以防复发。

同尊治崩三法,班老在辨证论治时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审证求因,综合调治;即中西合参,不苛求一法一方,或一味药物即达到止血或调经的目的。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考虑女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在青春期以治肾为主,兼以柔肝,注重肾的固藏;生育期以治肝为主,养血柔肝,兼理脾肾;围绝经期以治脾为主,兼以调肾,养后天以济先天。在用药上,以“补而不腻,利而不伐,温而不燥,凉而不凝,补阳配阴,补阴配阳,止中有化,化中有止”为原则,强调药物的冲和之性。

朱老在辨证论治时则较为重视调理冲任奇经,从脾、肾入手以固冲、安冲;同时也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根据崩漏的病因病机特点,在张锡纯与章次公治疗崩漏之经验基础上,通涩并进,创安冲清补汤、固冲温补汤、羊藿逍遥汤等,治疗血热阴虚、气阳虚等崩中、漏下之疾。在药物配伍时,注重时时顾护胃气,“不使有伤,滋而不腻,补而不呆”,以防损伤脾胃冲和之气。

小结

崩漏作为妇科疑难重症,其辨治受到历代医家所重视。《证治准绳》提出“治崩养血升提加诸止血药止之”;《景岳全书》主张“以甘药生血养营以益生发之气”;《傅青主女科》则认为“不可独用止血药,当于补阴之中求止崩之法”。班老与朱老在辨治崩漏时,虽有兼从女子生理特点入手分期论治和兼从冲任入手审因论治之不同,但皆点明了治崩之本在肾、在冲任胞宫,用药宜冲和、宜通涩并进。《傅青主女科》指出:“经水出诸肾。”肾精、肾气的异常,可致气血失司,子宫非时下血。以肾为主导辨治崩漏,来恢复冲任气血蓄溢之周期和胞宫定期藏泻之规律,即旨在调整肾-天癸-冲任-胞生殖轴的功能,使其恢复至正常状态。这也与西医从生殖内分泌辨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不谋而合。

综上,班老与朱老辨治崩漏殊途同归,皆围绕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功能,从不同阶段使胞宫藏泻有度。临床辨治崩漏时,除灵活运用“治崩三法”外,我们可借鉴二老之经验,注重以肾为本,调和冲任,药用冲和,通涩并进,以期为崩漏治疗提供更多参考。(赵明慧 张菁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止漏两地汤固冲止漏

时间:2019-06-17    作者:雷辉

 

  洪秀珍,女,1963年生,陕西洛南人,师承商洛郭氏经方流派第四代传人郭池,为第五代传人代表,商洛市首批名中医,于内、妇、儿科均有所长。止漏两地汤是洪秀珍自创经验方,用于治疗妇人漏下之证,临床疗效显著,故将方药组成和用法归纳如下。

  组成:熟地15克,生地15克,黄连6克,黄芩6克,山药15克,续断15克,槐米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棕榈炭10~15克,地榆10克,贯众炭10克。

  功效:清热凉血,固冲止漏。

  主治:妇人漏下之证。临证多以癸水至而难净,淋漓十余日甚则更久,或止而复来,反复发作,伴腰酸困、痛,或小腹作痛,或白带量多,证属血热者,均可加减运用。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超过药面两横指,浸泡2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再加水超过药面一横指,武火煎开,文火煮20~30分钟即可,混合两次药液,分两次饭后半个小时温服。

  方解:漏下之证,《妇科经论》谓为缓证,然前人有漏为崩之渐,崩者漏之甚明训,故须活看。漏下之机,万氏密斋谓:中虚积热;傅氏青主谓:冲脉太热,血沸为病,其论均不离血热,然热有虚实,又须明辨,本方所宜,乃系实热所致。

  方中二地养血、清热、消瘀,其中熟地养血滋阴,生地泻热凉血。《本草从新》谓:“经漏不止曰崩,血热则妄行,宜以此(生地)清之。”因热势偏重,用黄连、黄芩、地榆、槐米以清之。黄连清热、凉血、除烦;黄芩清热凉血,此处运用与其安胎之理相同;地榆性沉而涩,入下焦,除血热而擅治崩中、肠风下血、血痢等证。《本草从新》谓:“凡治血,防风为上部之使,黄连为中部之使,地榆为下部之使”,故黄芩、黄连、地榆同用可清三焦之热。肝藏血,肝胆火盛则迫血妄行,故辅以槐米清肝胆热、凉血。山药清虚热而涩精气。续断不但能补肝肾、通血脉、理筋骨,还能暖子宫、缩小便、止遗泄,更可破瘀血,治腰痛胎漏、崩带肠风血痢,清代医家吴仪洛评其:“补而不滞,行而不泄,取用宏多,女科外科,需为上剂”。白芍,性收降,能入血海,泻肝火、通血脉、收阴气,与甘草酸甘化阴,兼补血脉之虚。漏下为出血之证,故加棕榈炭、贯众炭凉血止血。全方生地、地榆、槐米、白芍、熟地、山药、续断凉血生血,黄芩、枳壳清热宽气,少加炭类以止血,相伍而通涩有度,清补相宜。

  本方颇似治肠风下血之方,肠风下血与崩漏均为血热妄行所致,均属下焦之病,故治法大致相类,实异病同治,只在各别用药有异。

  注意:崩漏之病,虽系缓证,血热妄行为其主要病机,本方只宜于急性漏下不止之证,若漏下已止,须尊朱丹溪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中用清热凉血,末用补血)之法以调补气血。

  验案:李某,女,45岁,2019年3月20日初诊,诉本次月经3月8日至,至今淋漓难净,伴有少腹不舒,白带量多,外阴时有瘙痒,舌红苔白,舌下络脉色紫迂曲,脉弦数。

  处方:止崩二地汤去枳壳,加茜草10克。5剂。

  患者服用5剂后血止。

  按:本案以血热兼瘀为主,腹痛即为瘀血之征,故去枳壳,加茜草消瘀止血。(雷辉 陕西省商洛市中医医院)

产后第一汤【草根一生】

 班秀文与朱良春治崩漏之异同 (2015-07-29 19:01:4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http://www.baobei360.com/upfile/News/20150414/201504140955222227.png

  生化汤首见于《傅青主女科》一书,方由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草五味组成。用童便、黄酒各半煎服。其功用是专治因产后血虚阴亏血瘀留滞等。瘀血除去,新血始生,若单用破瘀则血愈伤,单用补益则血反滞。故方中用芎、归及桃仁三味攻旧血、生新血,佐以黑姜入血分协助化瘀生新,配炙草调和诸药,使急中有缓,行中有补,补中有化,去旧生新,故名生化汤。

     盖妇女产后虚、寒、瘀者多,实、热证者少也。且本方服用,有加速子宫复元,减轻腹痛和促进乳汁分泌等作用。如恶露过多,出血不止,甚至汗出气短神疲,辨证属热,则不宜原方照服,应辨证加减变通使用,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生化汤确系治疗产后各种疾病的良方妙药,如产后血晕、产后恶露不下、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发热、产后自汗等证。以往生化汤临床运用仅限于产后病,现在临床中抓住妇女“久病多瘀”的特点,广泛用于临床,尤其在治疗妇科方面疾病。如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安放节育环后阴道出血、痛经、宫外孕、葡萄胎、子宫肌瘤、不孕症、阴吹症、闭经、习惯性流产、中期妊娠引产等。临床根据不同疾病的病机和病状进行加减,灵活运用,均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临床治用生化汤加减如下:

  产后恶露不绝加益母草、泽兰、地榆炭;产后血晕气血双亏加炙黄芪、党参;烦渴加麦冬、五味子;汗多加桑叶、麻黄根;恶露已停,瘀不重者,破血之桃仁可不用或少用。腹中有块而疼痛者,瘀血重者,或子宫缩痛加元胡、五灵脂、生蒲黄;产后血虚、宫寒腹冷加肉桂;产后血虚发热加丹参、赤芍,或加减小柴胡汤,热甚者可酌加黄芩、金银花;胞衣不下、胎盘残留,出血腹痛者,加益母草、牡丹皮、艾叶等,亦可与胶艾四物汤合方治疗;产后食积不化加山楂;产后便秘属血虚精亏者加枳壳、肉苡蓉。

  “产后宜服生化汤,芎归桃草与炮姜。”生化汤不失为一个妇科常用名方,临床辨证施治多取效。金元名家宋丹溪提出:“产后必大补气血为先,虽有它证,以末治之,斯言尽治产之大肯。”张子和则认为产后慎不可作诸虚不足治之。傅青主虽同意丹溪治虚补损为主的治疗原则,但亦感张氏之说未尽全面。这是因为产后气血暴虚者因多,但因气滞瘀停、恶露不停或瘀血未散等虚中挟实而导致其他病者亦不少,但最根本的病机是阴血骤虚阳易浮散而致病。傅青主合二氏之论,既不泥于丹溪之全补,亦不拘于子和之主攻,乃以治虚为主,兼去其实,治疗亦为全面有效。此论切合临床实际。

  附  生化汤加减歌诀

  产后宜服生化汤,芎归桃草与炮姜。

  恶露已行去桃仁,腹块疼痛胡灵黄。

  血寒腹冷加肉桂,血虚发热丹芍堂。

  血块未消参芪莫,气虚血脱参无妨。

  胞衣不下坤丹艾,或合艾胶四肠汤。

  恶心呕吐山楂好,产后便秘枳苁镶。

  血虚津枯便艰难,养正通幽亦良方。

  生化原方为根本,临证知变才算良。

不全流产验案【草根一生】

  (2015-09-30 20:04:17)[编辑][删除]
标签: 

育儿


 


验案

李某,女,27岁,2015年5月27日初诊,自诉妊娠3月余,引产后阴道少量出血7天,行B超检查示宫内残留,在宫底部,经缩宫素肌注5天,不效,遂来我处诊治,见阴道少量出血,腰酸,面色无华,纳眠可,二便尚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

流产后气虚,血瘀胞宫,                                                      理气散瘀汤加减,方药如下:党参30克,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茯苓9克,红花5克,丹皮9克,枳壳12克,益母草9克,炮姜炭3克,甘草3克,3剂,水煎400毫升,分两次早晚空腹口服。

复诊,自诉阴道出血停止,复查B超显示,子宫附件未见异常。


按:傅青主理气散瘀汤是治疗跌扑闪挫致小产的方子,患者主要表现为血流紫块,昏晕欲绝者。理气散瘀汤药用:人参30克,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茯苓9克,红花3克,丹皮9克,姜炭5克。是治疗不全流产的常用方。本案方中用党参、黄芪大补元气,使流产后之气血迅速恢复,增强祛瘀排毒之力,当归、红花,丹皮养血活血,冲任充盛则瘀血排出通畅。茯苓健脾利湿,水道利则血利,炮姜温经止血,防出血过多。温经而不凉血是取产后不宜凉之意,凉血血凝为瘀,温则瘀化经行,不难理解。方中加枳壳理气止痛,益母草活血通经,增强子宫收缩力量。

缓解更年期综合征代茶饮(转)【草根一生】

   (2015-09-26 15:12:55)[编辑][删除]

缓解更年期综合征代茶饮

【组成】天门冬12克、麦冬12克、菊花10克、枸杞12克。对于更年期阴虚火旺的人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天门冬、麦冬有滋阴清热的作用;菊花有清热的作用,枸杞有补肝肾的作用。

更年汤:段亚亭治更年期综合征专方
摘自2022-1-12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和功效
组成:生地20g,麦冬15g,丹皮15g,知母15g,黄柏15g,淫羊藿20g,巴戟天15g,仙茅15g,甘草10g。
功效:调补阴阳,滋阴涵阳。
主治:更年期综合征属肾之阴阳俱虚者。症见烘热易汗,心烦易怒,疲倦乏力,纳差,失眠多梦,月经周期紊乱,苔薄白,脉细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生地、麦冬滋阴涵阳,治烘热易汗,心烦易怒,手足心热等。生地黄的功效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应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等。生地黄对于温热病热入营血所引起的壮热烦渴,神昏舌绛及血热导致的吐衄、崩漏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生地还有滋阴降火功效,可用于治疗阴虚内热、骨蒸潮热,或温病后期的余热未尽、阴液耗伤,且生地味甘性寒,可治疗热病伤阴、烦渴多饮、阴虚内热之消渴,及温病津伤、肠燥便秘等症。麦冬是中药中常用的一味养阴药。具有清肺润燥的作用,可治疗胃阴不足的口干、咽干以及2型糖尿病病人的口干舌燥。麦冬还可以清心除烦,用于治疗心烦、心悸、失眠,还可以润肠通便,治疗肠燥便秘。二者配伍,为君药。
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补肾阳消阴,治疗畏寒怕冷,神疲乏力,腰酸背痛等,阴阳互补达到阴阳平衡,消除阴阳失衡产生的诸症;丹皮、知母、黄柏滋阴降火,消除烦热,潮热口干等;甘草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调补阴阳,滋阴涵阳之功。
本方是国医大师段亚亭自拟方,曾治疗更年期综合征54例,第一个疗程治愈47例,占87.1%;第二个疗程治愈7人,占12.9%,受到病人的好评。
典型医案
张某,女,46岁, 1997年3月2日初诊。诉月经停2月,伴烘热出汗,心烦易怒、乏力、纳差,二便正常,苔薄白,脉缓。
诊断:经绝期诸症。
治则:调补阴阳,清热涵阳。
方药:更年汤加减。生地20g,麦冬15g,丹皮15g,知母15g,黄柏15g,淫羊藿20g,巴戟天15g,仙茅15g,甘草10g。每日1剂,共服5剂,诸症消失,再服3剂巩固疗效,3个月后随访未发,身体健康。
(本文摘自《国家级名医秘验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明医)

 

月季花茶(转)【草根一生】

 不全流产验案【草根一生】 (2015-09-26 15:00:3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月季花又叫月月红,《本草纲目》记载月季花有:“活血、消肿、解毒” 的作用。

月季花入肝经,有疏肝、理气、活血、解郁的功能,可用于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效果好。

月季花茶

【组成】鲜品月季9~15克,蜂蜜适量,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有活血调经、疏肝解郁的功效。

【使用方法】月经前一周饮用。

http://www.shenghuoqq.com/uploads/allimg/141027/1-14102G912293a.jpg

二仙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案

 (2025-01-11 04:59:54)[编辑][删除]
二仙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案
摘自2025-1-10中国中医药报
季阳 周敬文 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妇女在经断前后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为“经断前后诸证”,亦称“绝经前后诸证”,西医称“更年期综合征”。中医古籍对本病症状的描述可散见于“脏躁”“百合病”“老年血崩”等病中,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西医学中绝经综合征、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卵巢功能衰竭出现绝经综合征表现者,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本病的发生与妇女经断前后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针对女性更年期前后的描写:“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七七之年,肾气日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日益亏虚,月经将断而至绝经,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身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如素体阴阳有所偏衰,生性抑郁,宿有痼疾,或家庭、社会等环境变化,易导致肾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病。“肾为先天之本”,又“五脏相移,穷必及肾”,故肾之阴阳失调,每易波及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病变,久则必然累及肾,故本病之本在肾,常累及心、肝、脾等脏,致使本病证候复杂。临证应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月经紊乱的情况及舌脉辨其属阴、属阳。而本病治疗上亦应注重固护肾气,清热不宜过于苦寒,祛寒不宜过于温燥,更不可妄用克伐,以免犯虚虚之戒。若涉及他脏者,则兼而治之。

张杰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国医名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临证学验俱丰,治病不拘经方、时方,以效验为功,擅长治疗各科疑难杂症。笔者跟师学医,现将其运用二仙汤加味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高某,女,48岁,2024年6月1日初诊。天癸已竭,烘热,自汗,盗汗,烦躁,伴气短,乏力神疲,苔薄白。舌淡,脉细数。

处方:当归15g,炒白芍15g,生地黄20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地骨皮30g,仙茅10g,仙灵脾30g,巴戟天15g,知母20g,川柏15g,萸肉30g,龙骨、牡蛎各30g(先煎),太子参15g,五味子10g。14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6月21日二诊:药中病机,诸症皆愈,守原方巩固。14剂,煎服法同上。

按 本案患者因“烘热,自汗,盗汗,烦躁”前来就诊,年48岁,天癸已竭,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无疑。就年龄、月经表现而言,病位责之于冲任,在脏腑首责于肾。就症状看,烘热、烦躁、盗汗、脉细数,是阴虚血弱;自汗、气短、乏力神疲,是气阳不足。综合来看,是肾阴阳失谐,冲任失调,故以二仙汤为首选。

二仙汤,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张伯讷20世纪50年代针对更年期综合征研制成的方剂,收录于《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方中仙茅、仙灵脾为君,巴戟天为臣,共同温补肾阳;黄柏、知母为佐,滋肾坚阴;当归为使,养血和血。药凡六味,集寒热补泻于一方,温而不燥,凉而不寒,阴阳并调,以温肾阳、补肾精、泻相火、滋肾阴、调理冲任、平衡阴阳见长。同时现代药理表明,该方中诸药均有调节机体免疫的功效,可使低下的免疫指标恢复正常,以提高机体抗感染的能力。二仙汤还能有效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对雌激素水平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其本身无激素样物质。

本案处方以当归、生地黄、炒白芍养血和血,合《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以血为基本”之论;女贞子、旱莲草,是二至丸,加地骨皮,共同补益肝肾、滋阴凉血;知母、黄柏,重清虚热而除烦;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能润肾阳而不燥;太子参益气养阴,五味子敛阴滋肾,龙骨、牡蛎,一则滋阴潜阳,二能固涩止汗。全方合伍,阴阳并调,是以一剂药,而诸症皆愈。

本案方随法出,证因症立,扶阴阳而和气血,滋肝肾以补虚羸,效如桴鼓,值得学习。

风引汤治月经病验案三则
摘自2025-1-10中国中医药报
李敏州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人民医院
提到石膏剂,我们首先就会想到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但是在《金匮要略》中有这么一个石膏类方,人们对它了解甚少,临床运用频率也不高,但用它治疗阳明病效果很好。它就是风引汤。
风引汤方中有大量矿物质药物,起清热泻火、镇静安神祛风的作用,多用于症见头晕、身热汗出、烦躁等阳明里热证。条文中记载风引汤多治疗脑部损伤而引起的神经样表现,但是笔者不这样认为,《伤寒论》第16条载“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经方中任何一个方,不只局限于治疗一种病,风引汤也是如此。
笔者近2年通过运用风引汤治疗妇科等病,对风引汤的临床运用有了新的认识。现将运用风引汤治疗验案三则整理分析如下。
案一
高某,女,39岁,已婚,2023年3月就诊。主诉:经期延后2月余。患者既往月经正常,感染新冠后遗留下经期延后的表现。近2月来每次经期延后10天,经血量多、色鲜红、无血块,相关妇科检查未见异常。潮热汗出,面红,烦躁,头目胀痛,测量血压正常。月经史:16岁初潮,行经8天,周期29天,正值经期第9天。生育史:孕1产1。刻下:经期延后10天余,血量多、色鲜红、无血块,潮热汗出,面红,烦躁,头目胀痛,小便量少,寐欠安。舌红,脉数有力。
六经辨证:阳明病。
方用风引汤合黄连阿胶汤加桑叶:大黄5g,干姜10g,龙骨30g,桂枝12g,甘草6g,牡蛎30g,寒水石10g,滑石10g,赤石脂10g,紫石英10g,石膏40g,黄芩10g,黄连6g,白芍10g,阿胶10g,桑叶30g。5剂,颗粒剂,沸水冲服,待温度降下后加鸡子黄1枚搅匀,日1剂,1日2次。
2剂后,小便调,汗出减少,潮热,烦躁减弱;3剂后,经血止,无烦躁不适感,面红;5剂后,未见经血出,头目清晰,寐安,无不适感。嘱患者下次月经前复诊。
二诊:身热烦躁,汗出热不解,面红,嘴唇脱皮,无口苦感,舌红,脉数。六经辨证:阳明病。方用风引汤合温经汤:大黄10g,干姜10g,龙骨30g,桂枝12g,甘草6g,牡蛎30g,寒水石10g,滑石10g,赤石脂10g,紫石英10g,石膏60g,黄芩10g,黄连6g,白芍10g,阿胶10g,吴茱萸10g,川芎6g,当归10g,牡丹皮10g,半夏10g,麦冬20g,党参10g。5剂,颗粒剂,沸水冲服,日1剂,1日2次。
2剂后,大便日3次,先干后稀,无不适感;3剂后,身热烦躁不明显,无热汗出;5剂后,经血至,量调、色鲜红、无血块,经血7天止,面色红润,嘴唇未见脱皮,精神佳,寐安。嘱患者下次月经前复诊,继服温经汤,随访经血调,经期准,精神佳。
按 此案患者既往经期正常,经血调,感染新冠后出现经期延后,经血量多,相关妇科检查未见异常。一诊时,潮热汗出,面红,烦躁,头目胀痛,舌红,脉数有力,辨证为阳明病,予风引汤;血量多,色鲜红,烦躁,寐欠安,辨证为阳明病,予黄连阿胶汤,加桑叶起清热止血的作用。二诊时,身热烦躁,汗出热不解,面红,无口苦感,舌红,脉数,辨证为阳明病,予风引汤,因一诊考虑阳明热程度不重,大黄只用5g,二诊时将大黄加至10g清除阳明热。因患者月经周期紊乱、嘴唇脱皮,予温经汤调畅经血,无口苦则排除少阳病。三诊时,嘱继服温经汤调整经期。
案二
夏某,女,42岁,已婚,2023年12月就诊。主诉:经前头痛5月余。患者既往月经周期正常,经血调。5月前正值经期,淋雨后感受寒湿而发热恶寒,经对症治疗后表解热退,此后近半年时间内,每至经前都会出现头痛的表现,服用止痛片可短暂缓解,经血来潮则头痛等诸症减轻,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甚感苦恼,对经期头痛产生了恐惧感。周期准,经血量少、色淡红,头痛,面红,烦躁,胸胁胀满,耳鸣,右上肢麻木感。月经史:12岁初潮,行经6天,周期30天。生育史:孕1产1。正值经前8天时来诊。刻下:经血量少、色淡红,头痛,面红,烦躁,胸胁胀满,耳鸣,右上肢麻木感,胆小,对经期头痛产生了恐惧感,纳差。舌质红,脉弦数。
六经辨证:少阳阳明合病。
方用风引汤合小柴汤、温胆汤:大黄5g,干姜10g,龙骨30g,桂枝12g,甘草6g,牡蛎30g,寒水石10g,滑石10g,赤石脂10g,紫石英10g,石膏40g,柴胡30g,半夏10g,党参10g,黄芩10g,大枣10g,竹茹10g,陈皮30g,枳壳10g,生姜10g,茯苓20g。7剂,颗粒剂,沸水冲服,日1剂,1日2次。
3剂后,无不适感;5剂后,头痛感减轻,无右上肢麻木,纳可;7剂后,经前诸症大减,经血至,量调、色鲜红、无血块,经行6天。嘱患者下次月经前复诊。
二诊:经间期偶有烦躁,反复翻身入睡难,休息不好则次日右上肢麻木感。六经辨证:阳明病。方用风引汤合栀子豉汤:大黄5g,干姜10g,龙骨30g,桂枝12g,甘草6g,牡蛎30g,寒水石10g,滑石10g,赤石脂10g,紫石英10g,石膏40g,栀子10g,豆豉10g。5剂,颗粒剂,沸水冲服,日1剂,1日2次。
3剂后,无烦躁感,寐安;5剂后,经前无头痛烦躁感,经血调、色红,经行6天止。随访月经前未见诸症,经血调。
按 一诊时,经血量少、色淡红,胸胁胀满,耳鸣,纳差,脉弦,辨证为少阳病,予小柴胡汤。《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头痛,面红,烦躁,耳鸣,右上麻木感,舌质红,脉弦数,辨证为阳明病,予风引汤。胆小,对经期头痛产生了恐惧感,辨证为阳明病,予温胆汤。二诊时,偶有烦躁,反复翻身入睡难,辨证为阳明病,予栀子豉汤;右上肢麻木感,辨证为阳明病,予风引汤除热通经。
案三
李某,女,41岁,已婚,2024年3月就诊。主诉:面红、头晕伴烦躁汗出2月余。患者既往月经正常,经血调,近2月经血量多、色鲜红、无血块,伴双眼胀满感,手抖,心悸,热汗出,心率106次/分,妇科检查未见异常,甲状腺功能检查后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口服赛治、普萘洛尔后上述症状有所减轻,自行停药,继而又出现心悸,面红头晕,烦躁汗出,双眼胀满,继服上药效果不明显,求中医治疗。刻下:经期准,经血量多、色红,心悸,面红,头晕,烦躁,发热汗出,双眼胀满。舌红,脉数。
六经辨证:阳明病。
方用风引汤:大黄5g,干姜10g,龙骨30g,桂枝12g,甘草6g,牡蛎30g,寒水石10g,滑石10g,赤石脂10g,紫石英10g,石膏40g。5剂,颗粒剂,沸水冲服,日1剂,1日2次。
3剂后,汗出、烦躁减轻,无身热、头晕感;5剂后,身热、烦躁不明显,仍有双眼胀满感,手足心热,经血量多、色红。六经辨证:阳明少阳合病。方用风引汤合四逆散加桑叶:大黄5g,干姜10g,龙骨30g,桂枝12g,甘草6g,牡蛎30g,寒水石10g,滑石10g,赤石脂10g,紫石英10g,石膏40g,柴胡30g,白芍10g,枳壳12g,桑叶30g。7剂,颗粒剂,沸水冲服,日1剂,1日2次。
3剂后,手足温度调,双眼胀满感减轻;7剂后,双眼无胀满感,精神佳,经血至,经血量调、色鲜红,继守原方服用1月,复查甲状腺功能数值正常,周期准,经血调。
按 一诊时,心悸,面红,头晕,烦躁,热汗出,双眼胀满,舌红,脉数,辨证为阳明病,予风引汤。二诊时,双眼胀满感不减,手足心热,辨证为少阳病,予四逆散;经血量多、色红,辨证为阳明病,加桑叶清热止血;继予风引汤清除阳明里热。此案患者周期正常,只表现出经血量多,所以在治疗时只需要调整经血量,对症治疗即可。

美女靓丽食疗方【草根一生】

  (2015-03-22 09:36:1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春分,人体可借大自然升发之气,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进行护肤美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颜“莲花饮”

    据《日华子本草》记载:“镇心,益色驻颜。”将适量干莲花(荷花)放入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片刻后,代茶饮。本品味甘苦,性偏凉,具有清热、养颜功效。

    每日饮用2次,适用于虚热,心烦,失眠,容颜失健者。鲜品莲花也可应用,以红莲花为宜,用量需增加干品莲花4~6倍。

    美颜“杞龙膏”

    取枸杞子和龙眼肉等量,加入水适量,放砂锅中用小火煎煮,边煮边将原料碾碎成膏状即可,备用。每次食用约20克,每日1次。枸杞子味甘,性平,可滋补肝肾;桂圆味甘,性平,可补心养血。二者共同食用适用于肾阴虚损,心血不足,脾不能统血所致的面色蜡黄,面容憔悴者。

调神提颜方【草根一生】

   美女靓丽食疗方【草根一生】 (2015-03-22 14:14:00)[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天人相应,四季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大节气的温、热、凉、寒交替变化时,对人体有影响。把握住节气转变的特点规律,不失为人体除旧布新的契机。

    

    失眠的饮食调理原则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为主。嗜睡为脾失健运、心阳不振等因素所致,本病的治疗原则以健脾气,益心气,宣肺气,助阳气为主,也可食疗调理。

    安神酸枣仁地黄粥

    取碎酸枣仁、生地黄各15克,加水适量制成汤剂备用。大米100克,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小火煮至7成熟,再加入汤剂,继续煮至黏稠即可。每日食用1次,可分顿佐餐食用。

    经常食用本品具有滋阴安神功效,适合心肾阴虚,低热,入眠困难和早醒失眠者食用。

    防困“大枣茯苓粥”

    取大枣50克,茯苓(掰碎)15克,小米100克。共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用小火将粥煮熟即可。每日食用1次,可分2顿佐餐食用。

    经常食用本品,具有补气,养血,安神功效。适合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血虚面色huang(白+光)白,大便溏稀等症的嗜睡者。若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症状较重,并伴有口干发黏,可将茯苓改为安神兼有燥湿作用的“赤茯苓”。

中医药如何防治女性乳腺疾病?
摘自2025-3-20中国中医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罗颂平:
乳腺疾病防治离不开早发现、早处理,女性要学会乳房自检,同时每年体检时进行乳腺超声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定期复查。
青春期到育龄期的年轻女性,常见经前、经期乳房胀痛,发生这种情况与精神紧张有关。可以在月经前5~7天做穴位按摩,选取下肢足背的太冲穴(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这些穴位对缓解情绪紧张、经前乳房胀痛都有帮助。
此外子宫肌瘤患者多伴有乳腺增生,这类患者最好定期做乳腺检查。这两类疾病具有相关性,可以同时治疗,服用桂枝茯苓丸可以在治疗子宫肌瘤的同时对乳腺增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平时建议选用玫瑰花和菊花做双花茶,也可以配合逍遥丸,能起到一定调理作用。
(文字由本报记者 罗乃莹整
当归黄芪建中汤治更年期综合征




摘自2025-6-13中国中医药报

人参养荣丸与林黛玉之死

 (2019-10-16 13:32:48)[编辑][删除]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描述,林黛玉初进贾府时,众人见黛玉身体面庞怯弱不胜,知她有不足之证,便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而且“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林黛玉病根为“阴虚”

  林黛玉所得之病在其他章回中也有交代,例如第三回中写其“娇喘微微”,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谓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两颧发红、发热是气阴亏虚的典型表现(阴虚证的典型临床表现有颧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可见林黛玉的咳喘之证是阴虚咳喘。正因如此,有些人认为林黛玉是肺痨之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肺结核,事实倒不一定完全如此,但是阴虚咳喘则无异议。

  对于高鹗所续《红楼梦》后四十回,历来褒贬不一,但高鹗对林黛玉所患阴虚咳喘的判断是没有错的,所以才会在所续第八十二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病潇湘痴魂惊噩梦”中写林黛玉夜晚发热,咳嗽痰中带血。阴虚发热入夜尤甚,所以才会睡觉时咳嗽不停。阴虚则火旺,虚火灼伤肺络,则血溢于外而致痰中带血,这些表现都是阴虚进一步加重的结果。

  滥用温补药适得其反

  林黛玉常年服用人参养荣丸,该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黄芪、肉桂、橘皮、远志、五味子、鲜姜、大枣等组成,整体偏于温燥。

  所以,无论是对于林黛玉的体质,还是她的病而言,人参养荣丸都不适合她。她的咳喘本身就是肺肾阴虚所致,用药自然应该避忌温燥之药,最好的办法是用“金水相生”之法,即通过补益肺肾气阴来治疗肺肾阴虚之证。从这个角度而言,林黛玉的死亡既是为人所伤,又是为药所误,诚为可怜。

  《红楼梦》第三回中,贾母道:“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旁有脂砚斋侧批曰:“为后菖、菱伏脉。”或许正因如此,刘心武在其所续《红楼梦》第八十六回“暖画破碎藕榭改妆,冷月荡漾绛珠归天”中才将林黛玉之死归咎于“那菖、菱就与赵姨娘密谋,给黛玉配药时,掺进毒物,使其慢性中毒,积少成多,一旦发作,就是推敲原因,乃至查验药丸,发现小毒,实在无奈,也可推说配伍不慎,判不成刻意谋命”。

  退一步讲,即使不是掺进毒物,只要在配制人参养荣丸时加大人参、肉桂等温燥之药的剂量,便会使林黛玉的病情犹如火上浇油,加重肺肾阴虚而加速其死亡。况且是加重人参等补益药,在一般人看来人参价重,补药无过,虽为药误,却也鲜有人知。

  另外,《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写到林黛玉除了服用人参养荣丸外,还服用鲍太医所开的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丹,宋元以来多种医书有载,大致由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麦冬、天冬、酸枣仁、生地黄组成,补益气血、养心安神。如前所述,林黛玉之病在肺肾,天王补心丹药不对症。

  温补之风体现用药之偏

  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的一句话还透露了清代喜用补益之药的社会之风。王夫人一时忘记了鲍太医所开丸药的名字,宝玉道:“我知道那些丸药,不过叫他吃什么人参养荣丸。”王夫人道:“不是。”宝玉又道:“八珍益母丸?左归?右归?再不,就是麦味地黄丸。”这四种丸药,皆是补益之剂。这就表明,林黛玉服用人参养荣丸,周围的人并不觉得奇怪,这既与大家眼中林黛玉身体怯弱有关,也与当时社会尤其是官宦富贵之家的补虚之风关系密切。

  八珍益母丸,即在《局方》四君子汤、四物汤(由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成,补血的代表方)的基础上,加益母草而成,虽能益气、养血、活血,但显温燥。左归丸、右归丸是明代医家张景岳(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浙江绍兴人,温补学派代表医家)所创补肾之方,左归补肾阴,右归补肾阳。麦味地黄丸,即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麦冬、五味子而成,而六味地黄丸是由宋代医家钱乙在汉代张仲景肾气丸(又名八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减去温补阳气的附子、桂枝,从而成为补肾阴之方。

  此外,对于六味地黄丸和八味地黄丸,不少明清医家如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江苏苏州人,明代温补学派代表医家)、赵献可(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浙江宁波人,明代命门学说代表医家)等滥用成风。明代医家张景岳用药亦偏于温补,时人早有批评,兹不多述。

  金代医家李杲(1180—1251),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擅长调理脾胃,著有《脾胃论》等。他创制了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一系列补脾胃之气名方,因脾胃在五行属土,故后世将其称为“补土派”。补气药多味甘、性温,入脾、胃经,故李杲用药偏于温补。明清温补之风的盛行,与李杲也有一定的关联。

  由于《局方》的方子总体风格偏温燥,开启了温补之风盛行的开端,也就自然引来了批评者。金元四大家之朱震亨(字彦修,浙江金华义乌人,其故居有溪名“丹溪”,后世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对温补之风多有批评,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用药偏于养阴,后世称之为“滋阴派”。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

  然而,医者的批判并不代表民众的拒绝。温补方药颇合民众所好,因而在明清时期服用甚多,尤其是经济殷实、社会地位偏高者。如清代《魏之琇医案》(魏之琇,字玉璜,号柳州,浙江杭州人)记载,20多岁的患者凌二官患热证初愈,医生认为病愈身体必虚,便凭想当然处以较为温燥的四君子汤,该方同样出自《局方》。

  肇始于金元、盛行于明清的温补之风,体现了中医用药之偏,其弊端或为过犹不及,或为治法错误以致贻误性命,危害极大,遗患无穷。(刘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

《红楼梦》里的茯苓霜

  (2019-10-16 13:25:02)[编辑][删除]

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涉及医药卫生知识近300处,方剂45首,中药125种。其中,第60、61回皆提及茯苓霜:“昨儿有粤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那茯苓霜是宝玉外头得了的,也曾赏过许多人。”

  茯苓霜是茯苓的炮制升级品。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其生长环境特殊,附于松根而生者称为茯苓,环抱松根而生者称为茯神,古人屡有描述。西汉刘安《淮南子》载:“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魏晋陶弘景《名医别录》载:“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之下,二、八月采”;东晋葛洪《神仙传》载:“老松精气化为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茯苓“家族”中有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等。茯苓皮长于利水渗湿;赤茯苓长于清热渗湿,兼能健脾;白茯苓长于健脾除湿,兼能宁心安神;茯神长于宁心安神。

  《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称之“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孙思邈《枕中记》载:“茯苓久服,百日病除。”

  王焘《外台秘要》记载了黄帝与医师高阳负的对话,称茯苓为“四时神药”,云:“四时神药,名曰茯苓。春秋冬夏,疗随病形。冷加热药,温以冷浆。风加风药,色脉诊评。”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黄宫绣《本草求真》载:“白茯苓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

  茯苓是医家常用的一味药材,张仲景《伤寒论》收载113个处方,其中使用茯苓的药方有40多个。另外,四君子汤、五苓散、五皮饮、花苓饮、开胃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牛黄清心丸、健身全鹿丸等诸多方剂均有茯苓。

  《红楼梦》中,贾府之人面对“茯苓霜”发出了如此感叹:“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实际上,“茯苓霜”是由茯苓加工而来的,其炮制方法是将鲜茯苓去皮,除杂质,浸泡,蒸熟,为末,晒粉。因茯苓粉末色白如霜,质地细腻,故得此名。茯苓霜有滋补健脾、培补正气、养颜美容等功效。《红楼梦》对“茯苓霜”的服用方法亦有详细介绍:“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钟,最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

  历史上,茯苓的功用屡屡被人们传为佳话。大禹治水期间,以茯苓为粮充饥,并治愈了工匠的肠胃疾患;贾岛自述“二十年中饵茯苓”;苏东坡用茯苓、芝麻治疗痔疮;苏辙撰《服茯苓赋并引》赞美茯苓治病疗疾之效;成吉思汗用茯苓治疗众多官兵所患之风湿病;慈禧太后长年以茯苓饼养生保健。(李金钢 西安工业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