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景藩临证心法

(2022-11-07 04:25:24)


时间:2021-06-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陆为民 徐丹华

徐景藩从医60余年,秉承家传,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笔者有幸师从徐老,侍诊左右,获益良多,兹将徐景藩教授临证心法概要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首明医理

徐老认为做一名称职的临床医生,首先要“明理”。“理”字含意甚广,泛指一切医理。包括生理、病理、舌理、脉理,以及病家之心理。对医理一定要精通,且能熟练掌握,若要明理非得下苦功。治病不外乎理,推理及病,因病施治,这是祖国医学的主要精神,“明理”就是要领会和掌握祖国医学的理论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提高医技水平。

识病宜细

中医识病主要是通过四诊所得来判断,也是一个医生临床经验的体现,徐老之所以能深得病家欢迎和信赖,就是因为他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超群的医疗技术,识病精准,辨证用药灵活,疗效显著。为弥补经验上的不足,徐老强调临证时一定要开动脑筋,多看、多听、多问,要将书本上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做到融会贯通,切忌照搬照抄,只有不断深化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才能不断地提高诊治疾病的本领。

临证识病,徐老认为问诊非常重要,其中“十问歌”要牢牢记于心头,如《景岳全书·十问》云:“十问者,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明此十问。则六变俱存。而万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问诊宜细,指在临床实践采集病史、四诊时,要仔细认真,一丝不苟,注意到症状自身的特点和患者描述这些症状特点所应用语言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察微索隐,为辨证分析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否则将可能遗漏关键的症状或症状特点,得出不适当的辨证结论。

析证宜精

析证宜精指在对临床中通过四诊收集的症状体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的时候,要选用合适的理论来解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只有医理与临床资料相一致,才能使辨证结果符合临床实际,否则将可能得出不适当的结论。

辨证求因是中医治病的关键所在,掌握不易,中医学将人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某个脏器发生病变可累及全身或其他脏器,而全身的状况,又能影响到局部病理的变化过程,只有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和妥善处理这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方能正确认识疾病。有时临床上碰到的病人,症候往往错综复杂,并非像书本上所罗列的症状那样典型,故给辨证求因带来一定的困难,此时要巧思善辨,重点在望诊、舌诊,然后结合病史,四诊合参,如辨证不清必误治,后果不堪设想。

守法守方

徐老临证十分重视理法方药的一致性,“法”上以应证,下以统方,故对“法”颇为重视,他认为“法”有活法与守法两端。所谓“活法”,即法随证转;所谓“守法”,即治疗原则相对恒定,它适用于病程较长,病情较稳定者,此类患者,病邪或深入脏腑,入于经络;或阴阳乖违,气血亏损。对其治疗,若频改法度,杂施妄投,必欲速不达。只有谨守病机,持续给药,俾药力渐增,病邪日挫,气血得复,阴阳获调,沉疴痼疾始可拔除。“守法”是对治疗原则的坚持,但非一成不变,甚至不排除分阶段诊治。守法”可法同方异,而“守方”则可一方到底。方具体体现了法,因而对证更具针对性。坚持守方,意义有二:一是病邪胶着,难以速图,需要持续给药。以积渐收功。二是防止药品毒副作用。轻量久施,以扬药之长。如仲景用葵子茯苓散治妊娠气化受阻。冬葵子利窍,与茯苓同用可通窍利水,使阳气布散,小便通利。而该药有滑胎之弊,不可重用,只可轻量持续服用。当然,徐老强调守法守方俱以辨证为前提,若病情已逆变而不知改弦更张,则会酿成大祸。并强调选方择药要慎之又慎,使方药与病证相对应,保持理法方药的一致性,不能随意加入与病证无关的药物。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临床疗效,否则可能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重视素体

素体即人之体质,徐老认为临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与疾病易感性有关,如《医理辑要》云:“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其次,病后传变受其影响,故陈修园说:“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为寒化热化”。再次,是机体自和力的基础。如壮实之人患小恙可不治自愈。故仲景特举“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两种不同素体的人,病后的不同治法和转归加以强调。患者素体如何,徐老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判别:饮食习惯:如一贯喜烫恶冷者,常为中寒;好饮酒浆者,每多湿热。疾病史:如动辄感冒,多为卫阳虚体质;常有鼻血者,多阴虚体质。用药史:如有的重用姜附,并无温燥反应;有的稍服姜桂,则鼻血不止。体型:如“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等。

针药并举内外兼施

针灸与药物同为临床治疗手段,各有千秋,协同使用更有相得益彰之效。因此,古代医家多针药兼通,临床常针药并用。《伤寒论》不仅有针药同用和独选针灸的条文,在论治坏病时常将药误与针误并提,反映了仲景时代针灸和药物联合运用之普遍。而仲景本身就是既精药治,又精针治,针药并重的典范。

徐老认为,针灸作为一种取效迅速,操作简便的治法,不仅对某些急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是药物和其它治法不能代替的,而且许多慢性疾病也可配合针灸,用之得当,提高疗效。徐老在诊治消化系疾病时,常配合针刺治疗,如胃脘疼痛者可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针刺,或结合耳针治疗。可惜在分工较细的今天,内科医生中掌握针灸技术的人是越来越少,失去了一个非常简便实用的治疗手段,也不被年轻医生所重视,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外治法,徐老在临证时也常使用,所谓“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内外并施,可提高疗效,如胃脘痛,创腹舒膏外敷,或丁桂散加胶布外贴;肝硬化、肝癌患者使用肝舒膏;胆囊炎、胰腺炎急性发作,用芒硝外敷;肝癌、胃癌、胰头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包块,自觉疼痛或按之痛者,可用蟾蜍皮外敷;溃疡性结肠炎用“菖榆煎”灌肠等等。既体现了中医治疗手段的多样性,也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西为中用

徐老自幼学习中医,又经北京医学院6年西医的系统学习,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当相互取长补短。他认为任何科学都需要不断吸收外界营养以丰富自己。中医也不例外,故在热情培养西学中人才的同时,还不断虚心学习西医,并将之同中医理论联系起来,开拓思路,丰富治法。如徐老所创“糊剂卧位服药法”治疗食管疾病,即是受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方法的启示而来的,临床应用疗效卓著。

徐老常谓,中医精于气化而粗于形质,而西医则精于形质的解剖。参考仪器检查并非丢掉中医特色,反可增加我们“四诊”的手段,如B超、CT可以让我们的望诊能有“透视”功能,而胃镜检查则让我们的眼睛可直接看到胃黏膜的表面,这些对辨证用药治疗都有帮助。中医学在自己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历来都不是固步自封的,它一直在不断吸取着同时代先进的科技成果,今天更应吸取其他学科(包括西医)知识,才能不断丰富、发展自己。

知常达变

知常达变是中医辨证论治之要诀,临证中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在同类疾病中既有共性,又因其致病原因及体质状况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个性,即特殊性。因此,徐老强调在掌握疾病共性的基础上,对其特殊性加以细心观察研究,对一些常法治疗乏效的病例,应考虑变通治之。病有寒热虚实之分,证有阴阳错杂之变,而有常法之策,更有变法之治,在治疗上既要掌握常法,又要随机应变地运用变法。若不能见著知微,举一反三,而执一拘泥,则易辨证失误。如徐老对顽固性失眠久治乏效者,常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而收佳效。因此,临证之时,只有明辨病证,审证求因,圆机活法,知常达变,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陆为民 徐丹华 江苏省中医院)

知行立案案中藏金——《李济仁临床医案及证治经验》评介

 (2023-03-03 15:57:05)[编辑][删除]

知行立案 案中藏金

——《李济仁临床医案及证治经验》评介

时间:2022-02-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温长路

 

在李济仁国医大师生前,我们有过几次接触,正如他姓名中所包含的寓意一样,他的脸上时常挂着慈祥的笑容,折射出“济世、仁爱”的大医情怀。在李济仁仙逝一周年前夕,其爱女李艳寄来了由她担纲主编的《李济仁临床医案及证治经验》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读之令人耳目一新,睹物思人,更增添了对其崇敬、怀念之情!

医案是中医学的精华,自西汉淳于意的《诊籍》之后,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明代江瓘的《名医类案》、汪机的《石山医案》,清代喻昌的《寓意草》、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近代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等,代出不穷。难怪章太炎先生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学者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则事半功倍。”(陈存仁《章太炎先生医事言行》)潜身医案学艺、跳出医案论法,从这点出发来评价李济仁医案的成就,其对弘扬中医学术、传承中医精华的意义更显得不寻常。

医案的基本前提是“医”

医案,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是从医者医心、医论、医术、医技水平中凝聚出的产物。李济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内科”第十四代传人,毫无疑问,《李济仁临床医案及证治经验》反映的正是李济仁所驾驭的极具张氏学术传统又集个人毕生智慧创造的经验积累。

透过医案看整体,中医的理、法、方、药在他的医案中是活灵活现的。论其理,宗《黄帝内经》之说,“治上焦如羽”,以调寒热为要;“治中焦如衡”,以调升降为枢;“治下焦如权”,以调出入为本。论其法,肝病注重“体阴用阳”特点,兼顾和血、理气、疏肝;肾病抓住固本培元要害,重在补气、养精、益肾。论其方,老年性哮喘,以射干麻黄汤合金匮肾气丸治之,标本兼顾;尿毒症,自创“蛋白转阴方”和“排毒方”,药到病退。论其药,肺系疾患,善用植物花叶类之品,以载药上行;肝胆系疾患,提倡睡前服药或服药后即卧,以顺应脏腑;肾与膀胱系疾患,强调牛膝的应用,以引药下行。在李济仁的医案中,《黄帝内经》的深邃理论与新安医学的流派特色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他本人在一生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黄帝内经》教学法、“三部九侯”遍身诊法、“痹痿统一论”辨证方法等独特学术风格和医疗思路与“张一帖”的“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特点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套浸透中医学血脉又带有浓厚个人风格的诊疗体系,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李济仁临床医案及证治经验》以案写人,在诸多医案中塑造着国医大师的高大形象,表现着后来人在传承创新中医学术中的宏伟意愿和不懈追求。

医案的核心内涵是“案”

医案的中心词,自然是“案”。选案之准、记案之真、议案之切、发案之微、写案之巧,皆在有限的文字之中体现。选案之准,是本书的切入点。李济仁临床70余年,诊病无数、医案如山,本书从他一生尤其是学术经验成熟、金针度人成名的后30年的医案中精心遴选出各类案例154则,按照中医内科教材惯用顺序分为八大类,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种与其他医学书籍自然衔接、联系的感觉。记案之真,是本书的基准点。凡案都有历史资料记载,对所有医案除做出必要的文字润色外,严格遵照不粉饰、不拔高、不变味、保持原貌的原则,给读者一个完好的历史实录。议案之切,是本书的闪光点。作者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李济仁和张舜华的亲自指导下,对入选病案中蕴涵的医理、药法进行系统梳理,把案由的本意说准、说顺、说透,使读者能轻松掌握师法要领。发案之微,是本书的创新点,对每个案例的分析尽力做到见木见林,准确引入前贤、今秀、同仁的相关论述,既可窥见中医学的发展轨迹,又彰显了案例的恰当高度,使读者确有“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医,直不啻聚古今之良医,而相与晤对一堂,从上下其议论,何快如之”(张山雷《古今医案评议》)的感受。写案之巧,是本书的出彩点,作者充分运用汉语言的表达技巧,在保证不悖医理、不违原意、不离规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修辞手法,将医案写出文采,让读者在原本比较枯燥的文字中读出兴致。

《李济仁临床医案及证治经验》以案传神,在医案的武库中凝练出李济仁的卓越建树,表现出后来人在传承创新中医学术中的青蓝精神和聪明才华。

医案的真切价值是“用”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明·王守仁《传习录》》)学以致用,是做学问的归宿。这既是对求知问道者的要求,也是对授业传道者的考量。疗效才是硬道理,大师们的经验如何能让后来者看得懂、学得会、用得好,是检验传承质量优劣的重要试金石。

《李济仁临床医案及证治经验》一书,按照李老的要打破秘方不传外之枷锁,学问不可私藏的训诫,毫无保留地将李济仁堪称“私密”的经验方公诸于世,让读者从中得到有分量的“干货”、有价值的珍宝。本书的各类医案之后,均设有“证治经验”一项,把大师应用经方的长期积累、践行前人经验的理论升华和个人临证中的独特创造和盘托出:治疗慢性胃肠炎的“十八罗汉丸”是“张一帖”家族的祖传秘笈,用药准确,效如桴鼓,李济仁将其奉献出来。治疗冠心病的“归芎参芪麦味汤”,是李济仁在益气养阴为主,辨明气滞、痰阻、血瘀前提下创立的名方,给受此技困扰的医者和被此病折磨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也公开现身了。临床难治的痹、痿之证及其余各疑难杂症,是李济仁擅长的领域,他把治疗痹、痿的55种看家药物开列明示,把治疗各类癌肿中用药攻守寒热不拘一格、唯证施用的经验全抖了出来。这些弥足珍贵的“秘诀”,为初学者拓宽了入门的路径,为成熟的临床者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实践证明,临证时只要运用得当,每每能取得满意疗效。

《李济仁临床医案及证治经验》以案存真,在秘方存留的决断中展示了李济仁的宽广胸怀,表现了后来人在传承创新中医学术中的求真情结和坚实步伐。一本书,把国医大师李济仁的学术精华成功地传递给中医的喜爱者、支持者、践行者、守护者、受益者,让入道之士步入金谷之园,使成功学者更上远望层楼,《李济仁临床医案及证治经验》值得一读。(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韩懋:首创六法兼施医案格式

  (2023-03-26 04:59:35)[编辑][删除]

摘自2023-3-24中国中医药报
杨殿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展陈的韩懋画像。

致敬道医韩懋,杨殿兴书。
韩懋,明朝中期四川泸州人,字天爵,曾易名白自虚,号飞霞子,人称白飞霞。韩懋既是著名中医学家,也是一名道士,明正德年间,武宗皇帝赐号“抱一守正真人”。中国历史上医道同源,有“十道九医”之说,有很多著名道士同时又是医药学家,如唐代的梅彪、杜光庭,宋代的皇甫坦,明代韩懋等,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得名医指点医术精深
韩懋本将门之子,幼而聪敏,能诗善文,少年时代曾习儒攻文,博及群书,因生来孱弱,其父母兄嫂亦多病,科举失利,遂弃儒学而就医道。初师从表舅华恒岍(四川荣昌名医),先后得峨眉山隐士陈斗南、金华名医王山人、武夷仙翁黄鹤老人、庐山良医休休子等名医高人的指点,得其师授秘传,经数年实践医术精深,治愈其父之脚气成患、其兄之消渴重疾、其嫂之亡阳危症。继而以道家身份出游,寻师访友,足迹遍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广展医技,活人无数,故享有“名满天下”之誉。
明正德年间,韩懋游至京师,大学士杨文忠(杨升庵的父亲杨廷和,谥号文忠)以重礼相待。武宗闻之,乃召见,与语大悦,赐号“抱一守正真人”,诏筑“白云观”与之居。后还归峨眉寓,与“嘉州四谏”(嘉州为今四川乐山;“四谏”即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汝实,皆进士及第,见《明史》与《嘉定府志》)等名士交谊甚厚,为置行寓于锦江之浒,遂晚年居成都。太史杨升庵亦与韩懋交好,盛赞其医术、德行,称之曰“贞隐先生”(《新都县志》《泸州志》)。泸州南仙顶山有“飞霞洞”遗迹,传为韩懋修炼处之一。
韩懋所著医书主要有《韩氏医通》两卷、《杨梅疮论治方》一卷(已佚)、《海外奇方》(已佚)等,现仅存《韩氏医通》。
《韩氏医通》又名《医通》,因清代张璐亦著《医通》,后人为了区别,故称韩懋所著之书为《韩氏医通》。《韩氏医通》成书于1522年,为综合性医书,是一部少而精之作,包括医论、医话、医案、诊法、方药等内容。全书分上下二卷,九章。上卷为绪论章、六法兼施章、脉诀章、处方章、家庭医案章,共五章;下卷为悬壶医案章、药性裁成章、方诀无隐章、同类勿药章,共四章。全书对各类问题的论述共95则,载方22首。介绍了韩氏医理脉法、处方用药、医案书写、临证经验等内容。
首创六法兼施的医案格式
医案对于传承中医医学体系,记录医家的临床经验,阐述其医学思想,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韩懋首创六法兼施的医案格式,即一望形色、二闻音声、三问情状、四切脉理、五论病源、六治方术。为后世医家书写医案之准绳,上承淳于意的“诊籍”,下启喻嘉言之“与门人定议病式”。从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理、论病原、治方术六方面形成了一个记载完整病案的先例。“六法者,望、闻、问、切、论、治也。凡治一病,用此式一纸为案。首填某地某时,审风土与时令也;次以明聪望之、闻之,不惜详问之,察其外也;然后切脉、论断、处方,得其真也。各各填注,庶几病者持循待续,不为临敌易将之失,而医之心思既竭,百发百中矣。”主张每病填写医案一宗,以备考核,并借以总结经验教训。这种缜密而翔实的医案设计,成为后世医家书写医案的重要参考。韩氏是在前人病案书写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医病案格式进行的一大创新,开创了记载完整病历之先河,在明代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自创方流传沿用独具特色
在《韩氏医通》中,韩懋将自己行之有效的临床应用自拟方、师授秘方及其炼制方法公之于众。其自拟诸方,简而精妙,如治疗咳嗽气喘的“三子养亲汤”,补气血的“异类有情丸”,防治瘟病的“五瘟丹”,健益小儿的“七味保婴汤”,调心肾的“交泰丸”等;还有师授秘方,如治痰良方“霞天膏”,妇科秘方“女金丹”,外科妙方“滇壶丹”等。书中还记载了半夏曲、霞天膏等的详细制法。
在韩懋的自拟方中,尤以三子养亲汤、交泰丸影响大,一直沿用至今。三子养亲汤取紫苏子降气行痰、白芥子涤痰、莱菔子消食化痰,共奏理气祛痰之效,“三子”均系行气消痰之品,合而为用,各逞其长,可使痰消气顺、喘嗽自平,善治老人喘嗽之疾,并寓“子以养亲”之意,原书云:“三士人求治其亲,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汤,以为甘旨,名三子养亲汤,传梓四方。”正如吴鹤皋《医方考》云:“奚痰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事亲者设也。”故以“三子养亲汤”为名矣。交泰丸(在韩氏书中并未取名),乃悟《周易》坎离相交之妙用,其方以黄连清心火、官桂温肾阳,从而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韩氏医通》称其“能使心肾交于顷刻”。
最后,笔者以一副对联向名医韩懋致敬。
三子养 

勤铭经典深耕临床——张耕铭《伤寒耕读录》鉴析

  (2023-03-02 14:46:49)[编辑][删除]


时间:2020-09-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宋洪友

 

  自东汉张仲景以降,历史上伤寒学家、经方医家数不胜数,学术之争鸣可谓百花齐放,代代不衰。近日,笔者拜读张耕铭所著《伤寒耕读录》,受益匪浅。该书分为《伤寒耕读录一:理法方药,医海去芜存菁》《伤寒耕读录二:性命双修,医路霹雳精诚》(以下分别简称《耕读录一》《耕读录二》)两册,侧重点有所不同。现将其内容略述如下。

  医海去芜存菁

  《耕读录一》脱胎于作者在大学的历次讲座。就体例而言,不同于寻章摘句、考证考据、连篇累牍地解释条文。它是一本解析与答疑《伤寒论》疑难要点的书,其中许多文章都穿插了实时问答,直截了当而又简约灵动。书中列举条文,顺便回答相关疑难点或分享作者对该条文的思考与心得,再附以作者的临证医案,使这些临证疑难点与关键要素得以佐证。

  该书很多篇章也突出了中西医之间的见底对比,用六经辨证结合现代病理生理知识,剖析了很多危重症与疑难病的辨治与转归,给人以启发,带动读者更深入理解作者所构建的《伤寒论》理法体系。

  作者眼中的六经医学体系是一套独立的中医学体系:第一,《伤寒论》可以独立于《黄帝内经》而自成体系,六经系统并不能与《内经》论述的脏腑经络划等号;第二,《伤寒论》的六经系统拥有自己的一套成熟且成体系的认知人体的方法,在病生理转换、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转归判定方面一脉相连,临床中不可将其割裂或对立看待。作者认为“六经钤百病”,临证可以先判定疾病的六经归属,而后确定表里虚实寒热,继而精准地遣方用药。

  作者认为《伤寒论》之所以叫“论”而不叫“经”,原因有三:一者此书极有可能为仲景口述之书,乃平素临床举枚总结之结集;二者此书行文构架极为灵活,不当死读,而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仲景达成临床教学之互动;三者“论”乃总论、方法论之意,具有一定灵活性与整合性,后世中医人可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挥。

  另外,作者也认为六经并不是实质性的载体,而是古代病理生理学的集合产物,同时也是解决疾病的简化渠道。这一观点解答了一些《伤寒论》医学体系中关于六经辨证的问题。同时,作者也尝试将六经辨证体系从纷繁复杂的条文中提炼出来,以便于读者充分感受并理解支撑整个伤寒学术纲领的骨骼与精髓。

  以上便是作者治学于六经医学体系下的伤寒学术脉络,其溯源扎根于《伤寒论》理法,谙熟且汇通了中西医生理病理知识,从而实现各种疾病的调御。长期从事《金匮要略》教学与经方临证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王诗源对该书作者作出如下评价:“勤铭经典,深耕临床,耕铭可谓是当代中医经典思维的‘宝库’。”

  医路霹雳精诚

  《耕读录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记录并剖析了作者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重病、疑难病案例及相关联的《伤寒论》原文,但体例和语气较第一本已经开始出现转换;第二部分则包含了作者在读书临证之余对于“医、人、世、事”的沉思与体悟,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一名青年中医是怎样看待世间生老病死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心理素质与洞察能力源于作者较为深厚的学养,这似乎也是他著书写作的源头与动力。

  《耕读录二》的立意在于希望为读者的中医临床与生活带来些许启发,所引导的是一种哲学思维。作者在书中真诚地为我们刻画出他心目中的中医世界,或许看似并不一定有多么美好,但是却饱含深沉、质朴与敬意。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内心都会遇到很多不堪的事,更会身受病苦。只有学会转化,从中获得爱的力量,才会温和柔软地面对世间,实现疗愈与解脱的目的。对于医生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我们也同样肩负着与患者共悲欢的责任。作为一名中医,这也是一生必备的修行。可见该书作者的成就并非单单来自《伤寒论》,还在于他所经受的临证压力与动力,以及对于多种人文知识的广泛积累。

  笔者认为,少年强则中医强。像该书作者一样热情善良、有胆有识的青年中医是未来中国乃至世界医学之脊梁。当这一大批青年中医人真正归来时,才是中医真正复兴之时。 (宋洪友)

南征以经方愈顽疾验案五则

   (2023-03-28 08:38:18)[编辑][删除]

摘自2023-3-24中国中医药报
鲍鹏杰 刘世林 于子杨 长春中医药大学 南红 梅姜斌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祝志岳 江西中医药大学 赵贤俊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国医大师南征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学验俱丰,擅长运用经方治疗顽疾,遣方用药独具匠心,疗效显著,特录于此,与同道分享。
医案一:顽固性呃逆
患者某,男,64岁,2017年5月30日首诊。诉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4年。患者于4年前因饮食不当,出现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食道有灼热感,久治不愈。刻下症: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胃痛,胃胀,恶心欲吐,易出冷汗,纳可,眠差,小便频,夜尿1次,大便干燥、3~4日一行。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迟。
诊断:(气滞血瘀型)呃逆(西医称为顽固性呃逆)。
治法:活血化瘀,降逆止呃。
方予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20g,生地黄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5g,甘草10g,赤芍15g,柴胡10g,川芎10g,桔梗10g,牛膝15g,青皮10g,厚朴10g。6服,水煎120mL,日3次,饭后温服。
6月6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第4天呃逆消失,胃痛、胃胀、恶心欲吐均消失,夜寐可,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再予上方6服,煎服法同前。至今再未复发。
按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将超过1个月者称为顽固性呃逆。清代王清任立血府逐瘀汤,可治包括呃逆在内的19种病证,一切久治不愈之呃逆,皆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患者为老年男性,呃逆4年,前医皆从胃论治而不愈。当知久病入络,血脉瘀阻,现应从瘀论治。于血府逐瘀汤原方中加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加此二味,一方面加强疏肝理气之功,另一方面加强下气之功,起到了降逆止呃之效。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降逆止呃之功,兼可行气止痛,故呃逆止而诸症除。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青皮煎剂和青皮注射液对胃肠平滑肌、子宫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都有松弛作用,对心肌有兴奋性作用;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有明显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虽然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显著,但临床上不可不慎重斟酌。早在《素问•宝命全形论》就指出“病深者,其为哕”。历代医家也都认识到“久病之呃”“虚脱之呃”为危重难治之证。顽固性呃逆可由胃癌、肝癌、甲状腺癌、脑血管病及其他各种疾病引起。南征指出,凡大病或久病见呃逆症状,是疾病进展或恶化的表现,应当慎重对待。
医案二:内伤发热
患者某,女,20岁,学生,2010年6月24日首诊。诉乏力、间断发热1月余。患者1个月前因劳累后出现乏力、气短懒言、纳呆、消瘦、时有发热症状,自行服用感冒药(具体不详)治疗,症状无改善,逐渐加重,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发热,体温38.9,辗转多家医院诊治,各项检查未见异常,予对症治疗,但发热不退,乏力、气短、纳呆、消瘦等症无改善。刻下见发热,乏力,气短懒言,纳呆,恶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诊断:(中气不足型)内伤发热(西医叫作发热待查)。
治法: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g,人参(包煎)10g,白术20g,炙甘草10g,柴胡5g,升麻5g,当归15g,陈皮15g,木香5g。6服,水煎120mL,日3次,饭后温服。
6月30日二诊:乏力稍觉减轻,发热,但体温有所降低,自测37.7,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效不更方,予上方6服,水煎服。此后,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服用2周,无发热,体温恢复正常,诸症改善。
按 患者为青年女性,身体瘦弱,学习劳累,耗气劳神,诱发本病。患者身体瘦弱,乃脾胃不足之表现,加之劳累思虑伤脾,脾胃虚弱,中焦不运,中气下陷,阴火上冲,故见发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则见乏力、气短懒言;中焦不运,故纳呆、消瘦;气虚卫表不固则恶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亦为气血亏虚之象。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医案三:神经性呕吐
患者某,女,43岁,结婚已20年,未育,2019年11月19日首诊。诉间断性恶心、呕吐20余年,月经期间尤甚。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月经期间尤甚,辗转多家医院,久治不愈。刻下症:恶心,呕吐,干呕,胃脘部时隐隐作痛,时有胸闷、心悸、气短,急躁易怒,烦热,耳鸣,手足麻木,纳差,消瘦,寐差,夜尿2~3次,大便干,日1次,月经期间加重,小腹冷痛,痛经,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色黑。舌淡胖,尖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气滞血瘀痰阻型)呕吐(西医称为神经性呕吐)。
治法: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和胃止呕。
药予桃红四物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方药:生地黄10g,当归10g,川芎5g,熟地黄10g,白芍20g,赤芍20g,桃仁10g,红花10g,苏叶10g,黄连10g,生姜5g,姜半夏10g,青皮10g,厚朴10g,旋覆花(包煎)10g,赭石15g,小茴香10g,生甘草5g。12服,水煎120mL,日3次,饭后温服。上方服用12服,诸症减轻,已不恶心、呕吐,月经色暗红,血块减少,痛经天数减少,舌淡红苔黄,脉弦数。
后宗此方随症加减,经治疗1个月而痊愈。
按 患者中年女性,正气渐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患者因长期恶心、呕吐而食欲减退,饮食不进,气血化源不足,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日渐消瘦,长此以往而致中焦虚弱,痰湿内生,胃气上逆之证;加之病程较长,患者结婚20余年,未能得子,医治无效,致情志不遂,气机不畅,脾胃枢机不利,升降失调。舌淡胖,尖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均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痰阻之象。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而设,具有调补胃虚、和降逆气、升清降浊的功效。配合当归、川芎、熟地黄、赤芍、桃仁、红花等药共为桃红四物汤,动静结合,有补血、和血、活血、调经之效。熟地黄和生地黄同用,清补结合,滋补之中还能清热,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治疗脘腹疼痛为佳,青皮、厚朴可治肝气郁滞胃虚胀满、食欲不振等,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之意。诸药同用,胃虚得补,逆气得降,浊降清生,气滞血瘀得除,故顽疾乃解。
医案四:复发性口腔溃疡
患者某,女,53岁,2019年4月2日首诊。诉反复口舌生疮4年。患者于4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口舌生疮,初未重视,后逐渐加重,时发时止,1周前上症又复发。刻下症:舌裂,舌面生疮,溃烂,时流鲜血,疼痛难忍,不能饮食,心烦易怒,口干,口臭,纳呆,消瘦,夜寐差,便秘,脉实而有力。
诊断:(热毒壅盛型)舌疮(西医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
治法:泻火解毒,敛疮生肌。
方药用儿茶散加减:儿茶10g,川贝母3g,5服,压面,舌舔用药,日多次为宜。
4月16日二诊:舌裂、舌面溃烂明显减轻,继续用药2周,舌面恢复如常,心情舒畅,纳食正常。至今未再复发。
按 舌疮,见于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在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有舌烂的记载,二者症状相似,都是以舌面生疮、溃烂,舌裂,或时流鲜血,口臭,脉实有力为主要表现。其病机为脏腑积热熏蒸,蕴结成毒,损伤舌体,治宜泻火解毒,敛疮生肌。该患者由于久治不愈,已厌倦口服汤药,故用儿茶散加减外敷。儿茶出于《本草述》,苦、涩,凉,入心、肺经。有清热化痰、生津、止血、敛疮、消食之功效。川贝母出于《神农本草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之功效。二者配伍,共奏泻火解毒,敛疮生肌之功。南征常用此二味压面,治疗口舌生疮(舔服),屡试不爽。有临床研究发现,儿茶粉局部涂擦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优于常用药冰硼散。
医案五:顽固性粉刺
患者某,女,23岁,2013年9月5日首诊。诉面部丘疹、粉刺11年。自述11年前月经期间面颊部及鼻翼旁出现大小不等丘疹,有的粉刺样,能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此后逐渐加重,面部出现小脓疱,奇痒,经中西医治疗,时好时犯。刻下症:满面脓包,皮疹结成囊肿,痒痛,睁眼困难,心烦,纳呆,大便溏结不调,舌质暗,苔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滑数。
诊断:(痰湿热瘀互结型)顽固性粉刺(西医称为痤疮)。
治则:清热解毒,化痰通络。
药用梅花点舌丸(北京同仁堂)、紫金锭(北京同仁堂)各10粒研磨为面,加米醋适量,调匀,日1次,睡前外用棉签蘸敷于患处。1个月后,面部粉刺均消失,恢复如初面目。
按 患者女性,月经初潮时出现粉刺,《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为血海,月事时下,身体固然气血两虚,若此时未能避其毒气,邪气中于人,必乘其虚者而袭之。邪之所凑,其气更虚,邪气郁久化热,故月经期间出现粉刺等,加之学业繁重,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机失调,肝木克脾土,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最终形成痰湿热瘀互结之证,治以清热解毒、化痰通络。众多医家在治疗粉刺时,清热、活血贯穿痤疮治疗始终。
紫金锭出自明代《外科正宗》,具有解毒避秽、消肿止痛、化痰开窍之功效,主要由山慈菇、红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等组成。梅花点舌丸来源于清代宫廷秘方,是解毒消痈的著名成药,在配伍运用上,以白梅花为主,疏肝解郁,乳香、没药、血竭活血消瘀,还有解毒透肌骨的珍珠、雄黄、朱砂等,另有消痈解毒止痛之牛黄、麝香、冰片,更重要的具有宣窍、通瘀化腐的蟾酥。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两药为面,用米醋调至均匀(米醋,味酸苦,性温,能破结气痰瘀),共奏清热解毒、化痰通络之功。外敷于患处,药力猛攻,效果甚佳,中病即止。
小结
纵观南征临床运用经方治疗顽疾,其特点有三:第一,灵活多变,出“奇”制胜。“奇”是运用常用方不被常用的功效,如血府逐瘀汤治疗呃逆,在王清任《医林改错》本有记载,但不被人常用来治疗呃逆。第二,善用外治之法。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对于久病不愈的患者,常对口服汤药有抵触情绪,此时应用外治之法,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进而提高疗效。第三,辨证识病,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南征常讲,久治不愈之顽疾,要慎重对待,以免出现疏漏,必要的检查该做就做,但是不能让理化检查禁锢中医思维,辨证论治要抓主症,主要矛盾解决,次要矛盾迎刃而解。总之,中医医师应该多读经典,熟读经典,跟明师,多临床,总结经验,方能融会贯通,提高经方治疗顽疾之疗效。亲,子侍良药孝悌;四方敬老,方行寿岁延年

治病方精药简的门纯德(转)【草根一生】

  知行立案案中藏金——《李济仁临床医案及证治经验》评介 (2015-04-21 13:52:18)[编辑][删除]
标签: 

美食

治病方精药简的门纯德
卢祥之 中国科学院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res/1/20150420/51621429495778814.jpg

    门纯德(1917年—1984年),字秉洁,河北蔚县人。1962年调至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先后任教师,讲师,副教授。并先后被选为山西省第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西省中医学会理事。门纯德学验俱丰,是山西省最早聘为副教授的中医,有山西中医临床“北门”之誉。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陈寅恪先生的这句话,用来说门纯德先生,很有一番意境。

    门纯德先生的祖父说,做人当洁己身,尚己志,遂为他起名“纯德”,表字“秉洁”,取“素禀本洁”的意思。门先生年幼时即入私塾,勤于思考,精于辩论,极善举一反三。上世纪二十年代,政局动荡,战乱频仍,他自学校毕业之后,目睹乡亲父老生活艰辛,庸医误人,遂愤而倾志岐黄,自学中医。因无师承和家学,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医学道路上摸索。门先生于1937年正式行医于乡里。抗日战争爆发,他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寇追捕。门纯德的母亲与他妻子为保护他,拒绝说出他的行踪而被打成重伤,几日后相继离世。遭此变故,门先生不得不身背医书异地行医。面对战争中为疾病所苦的民众,先生愈发潜心钻研,勤于实践,十几年临证不倦,终成名医。

    门先生是笔者恩师,余与他交往极深。1984年夏,笔者邀他赴太原讲学,当时由笔者牵头倡办首届山西省著名中医学家学术经验交流大会。名家汇聚,门先生身穿短衣,足踏布鞋,没有讲稿,手上只拿着写着数行字的提纲和两把小壶。当数以百计听众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时,门先生站在讲台中央,一手拎一把小壶,琅琅说道:“我手中拿的这两把壶,一壶装茶,一壶装醋。我平生不离此二壶,我讲课就从茶与醋讲起。”独特的开篇语,吸引了众人,他的演讲毫无造作和雕饰,从醋的治病作用和茶的养生门道,娓娓道出中医药的理念和奥妙。讲述《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伤寒杂病论》经方之祖的重要地位和自己临床惯用经方、时方杂糅的学术特点,讲到高潮时,掌声四起;讲到患者面临截肢,失眠多日而狂躁急奔,自己也夜不能寐,亲自动手帮患者调药保住患病肢体,并用桂枝甘草治愈重症失眠使其安睡时,全场先是寂静无声,继而掌声雷动。

    门先生治学最大特点是极重兴阳法,以其法救治疑难重症,历历有验;以联合方组论治慢性杂病,经验独特,先生还以方精药简而著称。门先生治急性病,对阴阳偏颇、水火失济的救治诸法,颇多新见。如治腺病毒性肺炎,西医救治无效,邀他会诊。诊时见患儿高热,咳喘急促,呼吸困难,面色苍白,面微肿,口唇发绀,神志朦胧,舌质淡苔少,手足厥冷,脉极沉而细,指纹青紫。《伤寒论·辨脉法》云:“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此患儿是阳病阴脉,为大逆,危矣。先生分析。此患儿感受寒邪发热后,因酒精、冰袋用之过多,冰伏其邪,寒邪闭郁于表而发热,寒邪闭肺而咳喘,寒邪入里而损伤真阳,故此时应兴阳祛寒,放胆治之,方可有一线生机。于是,先生毅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次日患儿喘促渐平。又服生脉散加芦根、黄芪、玉竹一剂,病遂愈。《类证治裁》序云:“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门纯德也认为欲求病之“本”,功夫全在识证。若想“求”之,须先“识”之。识之为阴为阳,为虚为实,为六淫,为七情,辨之在表在里,在经在络,在脏在腑,从不同方面全面揣度,务必贴切病机。即使是急危重症,只要辨证准确,也可效若桴鼓。

    门纯德先生临床,常用第一方、第二方递服,采取方组形式,互为补充,治贵灵活,辨贵精细,药贵大胆,疗效很高。先生临床,方精药简,善用经方,常言经方虽药味不多,但疗效奇特,往往立起沉疴。常谓:“我们在临证时,能用小方治病,就不要开大方;能用经方,就不要开杂烩汤,也就是要尽量做到方精药简。”曾用四逆汤治疗冠心病危症,新加汤治疗严重的神经官能症,越婢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真武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芍药甘草汤治疗胃痉挛,黄芩汤治疗急性肠炎,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呕逆,甘草干姜汤治疗肺痿咯血,千金三物黄芩汤治疗产褥热,干姜人参半夏丸治疗妊娠恶阻,吴茱萸汤治疗梅尼埃病,半夏散及汤治疗慢性咽喉炎及喑哑,当归芍药散治疗习惯性流产,泽泻汤治疗高血压眩晕,白术附子汤治疗不孕症,桂枝甘草汤治疗失眠,大黄附子汤治疗急性肠梗阻等,皆有奇效。精方而专,重拳出击,目标明确,攻其一点,故收效甚捷。临床急危重症,往往突出表现为某一两个危急症状,成为亟须解决的主要矛盾,如元气亡脱证,见大汗淋漓,呼吸微弱,挽救欲脱之元气尤为紧急,故以独参汤,单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急以收功;再如白通汤治阳气欲绝证,仅以附子、干姜、葱白三味专于急救回阳。疑难杂病,一般证候错综复杂,令人无所适从,若初始治疗阶段,围绕一两个突出症状针对性治疗,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门先生除擅长运用经方外,还博采众长,虚心学习、收集偏方、验方。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常用的“白果蛋”“将军蛋”,尺脉稍大者,用“将军蛋”。即把鸡蛋一端打一小口,将一钱大黄粉入内,蒸熟,清晨空腹用淡盐水送服;尺脉沉细,下寒明显者用“白果蛋”,即将白果捣成粉状,取其一钱入鸡蛋内,服法同上。另如治疗胆道蛔虫症的葱汁汤,将大葱白一斤切断,榨出葱汁,再用二两香油与葱汁搅匀后服下,可缓解胆道蛔虫所引起的剧烈腹绞痛。 “商陆肉”方由二两五花猪肉和一钱商陆炖,治疗多例慢性肾炎尿毒症期的患者,效果很好。

    门先生说其喜茶嗜醋,实际还好酒。先生在太原讲学三天,讲毕我给买好车票送先生上火车,特意买了一瓶贵州出的五粮醇酒,当天晚,先生到家,即饮此酒,第二天电话中告笔者曰“斯酒极好”。3日后,惊闻先生突逝,奔丧至大同,只见先生身穿蓝色的中山装,已安卧于鲜花丛中,不禁跪拜于地,斯时斯景,至今回忆,亦感五内有恸!而往熟悉的先生卧室,先送与的五粮醇还在床头柜上,竟只有小半瓶了,一询方知,先生嗜其酒,竟连日餐餐而饮!先生患的是突发脑出血、中风,确与劳累、激奋、暑热、饮酒相关,当笔者夜间守灵时,跪而再拜,深有自责,其酒作祟矣!其酒误人也!其酒断我师命也!人说李白六十余岁醉后俯身捞月而逝;杜甫五十九馈牛炙醉白酒而亡,我师六十岁酒后而终,酒之益乎?宜乎?罪乎?!  

医道(转)【草根一生】

   治病方精药简的门纯德(转)【草根一生】 (2015-04-21 14:42:54)[编辑][删除]
标签: 

情感

                                                                 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18d8bc3eb13533fa79f11454aad3fd1f41345b01.jpg                                                                                                                                                                                                                                   
 蝶恋花     医道

                              卷帙浩繁岐黄由,

                           勤作云梯直上重霄九,

                          天医星辰曾抖擞,

                           汉张唐孙清叶留。

                          千磨万砺几春秋,

                        苦作舟楫破浪汪洋游,

                                取法慈航苦行修,

                          得道甘若桂花酒。(张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