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三才针法临床应用举隅
(2022-11-02 08:28:41)国医大师程莘农60多年来致力于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对针灸学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在长期的医疗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易学、易教、痛苦小的“程氏三才针法”,笔者作为程氏针灸第4代传承弟子,经过学习有所收益,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程氏三才针法”内涵
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整体观念。《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程氏针灸之“理、法、方、穴、术”五步均贯穿天地人合一思想。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金针赋》中曰:“且夫下针之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入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本文论述明为补泻手法,暗含进针手法。程莘农院士由此悟出“程氏三才针法”,集点穴、押指、穿皮、进针于一体,要领简明,便于应用。
“程氏三才针法”,取意天、人、地三才,进针时分皮肤、浅部和深部3个层次操作。
先针1~2分深,通过皮肤的浅部,为天才,即天部。刺入天部后,据证虚实,实行补泻手法。意在通利一身之气,调和营卫。善于治疗皮肤麻木不仁、发热恶寒、咳嗽气喘等症。
再刺5~6分深,从皮下到达肌肉为人才,即人部,据证虚实,施以补泻手法,以调理脾胃,补后天之本。善治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脾胃不和之证。
最后,再入3~4分深,进入筋肉之间为地才,然后稍向外提,使针柄与皮肤之间留有一定间距。据证施以补泻手法,可调理肝肾。善治深层肌肉劳损、筋膜炎、骨关节病、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咳嗽、哮喘等。
程莘农认为,如此进针,轻巧迅速简捷,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得气迅速,一则减少患者的疼痛,二则可以调引气机之升降。进针讲究指实腕虚,专心致志,气随人意,方使针达病所,气血调和,正胜邪去。
穴位不同三才有异
腧穴所在的部位是决定针刺浅深的基础。程莘农认为“三才是天人地,天是浅时,地就是深时,人就是不深不浅。”“三才针法就是天人地,跟病人要结合起来。”“跟病人结合看胖瘦了。”对于同一个体而言,穴位分布全身,头面部、手足部及胸部穴位表浅,四肢、背部、腰臀部及腹部肌肉丰厚,穴位深。除四肢末端及头面部诸多穴位外,一般而言,天才部深度无差别,主要不同点在人才部与地才部。对不同体格或不同体质的人而言,天、人、地三才深度有差异。成年人穴位三才深度比其婴幼儿时期要深,进针深度需适当调整。临证时当因人因病制宜,不可拘泥。
病位不同三才有异
病证的虚实是决定针刺浅深的关键。程莘农认为:“三才针法就是天人地,跟表证、里证都有关系。”“表证就刺浅一点,刺天;里证就刺地,深一点,刺地。”即轻症、新病者,病位浅,其浅、中、深之三才深度就须浅,进针就须浅;相对而言,重症、久病者,病位深,其浅、中、深之三才深度就相对深些,进针就须深。
评价标准
程氏三才针法评价标准有2条:
即时标准,即治疗时的“得气”情况。程莘农认为:“针刺欲取得效果,首先必须得气。”一般而言,针感出现迅速,容易传导的疗效就好,反之则差。
远期标准,即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医案举隅
今举一例笔者应用“程氏三才针法”治疗腰痛验案如下。
患者,男,66岁。初诊:2015年6月5日,因“右侧下腰部及下肢反复疼痛6年余,加重1周”入院。病初疼痛不剧,未予重视。间断予中药针灸等治疗,疼痛时轻时重。入院后查腰椎MRI示: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骨科建议其手术治疗,患者要求针灸治疗。刻诊:患者腰腿疼痛剧烈,行走不超过10米,即须躺下;蹲坐马桶时疼痛加重;疼痛部位在右髂后至殷门穴区域,及右阳陵泉至外踝尖,胆经与膀胱经之间,足底发木,以大趾为甚。自述穿拖鞋行走时,鞋子脱落,亦不能感知;病侧肢体无发凉及肌肉萎缩。纳可、二便调,寐欠安。舌质紫,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寒湿型)腰痛。
辨经络:邪在足太阳与少阳两经,取穴以此二经为主。
取右侧穴:肾俞、腰阳关、环跳、风市、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昆仑、丰隆、承山、三阴交等。
毫针刺法:环跳用针长75毫米,其余穴位均取40毫米针,直径0.25毫米。按“程氏三才针法”要求,逐层进针35~37毫米至地才,环跳进针70毫米至地才,施以震颤催气及飞旋补泻手法,以上穴位均取得“酸、胀、麻”之针感,其中环跳针感传至足底。留针30分钟。命门、腰阳关施以艾灸温通经络,针毕,沿太阳、少阳经拔罐以活血通经止痛,1次/天。治疗3次后,疼痛依旧,仍需间断服用芬必得止痛,常下午三四时疼痛加剧,改为每日2次治疗。
2015年6月8日:患者疼痛仍无明显缓解。患者诊断明确,考虑其病程长久,无虚象,邪气入里,虽依“程氏三才针法”进针,但是病位深,未能真正通达“天、人、地”三部以散邪,故除太冲、昆仑外,其他穴位均改用75毫米长针,进针70毫米至地才,操作方法同上。每穴均针感强烈,并出现明显走窜感觉,多数穴位有“酸、胀、麻”的得气感觉,且能窜至小腿,乃至足底;笔者手下“沉紧”针感亦较前明显加重。
本次治疗之后,可步行约100米。其后,守方治疗20次,症状基本消失,嘱其避寒湿、半年内忌负重。3个月后回访未见复发。
按:本案肾俞、腰阳关强健腰膝、祛风散寒;环跳、风市、殷门、阳陵泉、足三里、丰隆、承山、昆仑“循脉之分”“各随其过”,取病痛肢节部的经穴以蠲邪定痛;“腰背委中求”,委中为膀胱经合穴、下合穴,可强健腰膝,通经活络;阳陵泉,筋之会以舒筋活络;足三里、丰隆理脾胃、调中气、化痰湿、通经络;三阴交配足三里,补益后天,令谷气内充,营卫强盛,循于常道,“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可柔肝缓急止痛。初起治疗主要以长40毫米毫针进行针刺,施以震颤催气及飞旋补写手法,以上穴位均取得“酸、胀、麻”之针感,其中环跳针感传至足底。从评价标准来看,已符合第一条,按理效果应该出现,患者疼痛却无改善。笔者思:辨证、治疗均无偏差,为何初诊疗效不佳?分析认为患者病程长久,无虚象,邪气入里,虽依“程氏三才针法”进针,但是病位深,未能真正通达“天、人、地”三部以散邪。改用长度为75毫米毫针后,患者得气感明显增强,而疗效也随之出现。故笔者认为,第一条评价标准,即治疗当时的“得气”情况可以补充为: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气至弱则效弱,气至强则效强。(刘永涛 刘美章 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
| 新针刺疗法方氏头针 |
| 本报记者 周颖 |
在广东省中医院大针灸科,不仅有当地特色的传统中医疗法,还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传统疗法,方氏头针就是其中的一种。
该科医师江维介绍,方氏头针是通过针刺头皮的刺激点以治疗全身疾患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具有止痛、消炎、镇静、解痉、降压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内、儿、妇、外、皮肤、五官等科,特别是对运动、神经、循环等系统的疾病疗效更佳,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
方云鹏创方氏头针
方氏头针又叫“陕西头皮针”,是已故陕西名老中医方云鹏教授独创的。他将整个头部整体分为“伏脏、伏象、倒脏、倒象”4个部分和11大中枢,有别于传统针灸的头皮针理论,其治疗体系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并率先将这一疗法应用于临床。
1958年,方云鹏为一位外感患者针刺头部的承灵穴时,意外地获得了治好腰痛的效果,由此激发了他探索头皮针的兴趣。经无数的亲身试验和临床验证,他陆续在头皮部位又发现了许多特定的刺激点,进而提出以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外表的投影区作为刺激点,来治疗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设想。又经临床反复观察,终于开辟了头皮针治疗全身疾病的新途径。
1970年,该疗法在陕西省推广,后传播到全国各地。1978年,方氏头针在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上荣获奖励。1982年,方云鹏撰写的《头皮针》专著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
刺穴引气直达病所
方氏头针认为头为“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治,气之精明”,头皮层不仅存在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系统,而且还存在着一个尚不为人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能调节全身的脏腑功能。针刺头部穴位,可以产生“得气”感反应。这种针感现象沿经络传至躯干、四肢,从而“引气直达病所”和“气至而有效”,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氏头针取穴完全在头骨外面,头皮组织密度大,韧性强,肌肉薄,无大血管及神经通过,安全性好,较少发生断针、滞针现象。加之特有的“飞针”手法,进针速度快,疼痛少,病人耐受性好。
江维说,方氏头针可以用来治疗全身性疾病,调节皮肤及内脏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异常疾病。如颈椎病,方氏头针松解项肌,可缓解神经压迫;刺激头皮穴位,沟通人体膀胱经脉和督脉,从而使颈部气血通畅。
两诊缓解5年腹痛
21岁的刘某,因下腹反复疼痛来中心就诊。江维了解到,
江维诊断其为寒凝胞宫、冲任不畅的痛经,给予头针治疗。第一次,以温阳补气取主穴百会,留针30分钟。针后,患者自觉腹痛较前减轻,行走较前有力。
次日复诊,患者主诉仍有腹痛。取穴以补益肝肾为主——伏脏下焦。进针后,患者诉腹痛较前明显减轻,留针30分钟后,腹痛完全缓解,其后随访未再复发。
江维说,方氏头皮针操作简单,取穴独特。首诊以百会为主取穴,具有提气壮腰、温阳醒神的作用,可以增加体力,减轻腰腹痛。次诊取穴伏脏下焦,具有补益肝肾的作用。治疗后,腹痛立止。
无痛进针安全可靠
方氏头针不仅在疗效上有明显优势,还具有安全性好、无痛感等特点。具体操作方法是,常规皮肤消毒后,选用0.25mm×13mm毫针。施针前,选准穴位。进针方向与一般针灸有所不同,其与穴位所在平面保持垂直。用拇指、食指、中指在距离针尖半寸处将针挟紧,保持针体平直,垂直进针。施术时,以肩关节为轴,用上臂带动前臂发力,以前臂带动腕关节垂直用力,快速飞针,针尖刺透皮肤,直达骨膜。江维体会,头皮及颅骨骨膜离大脑皮层的垂直距离最近,垂直飞针进针,可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激发大脑皮层的全身调节作用,以保证疗效。
虽然方氏头针要求针刺深度直达骨膜,但头皮下有坚固密封的颅骨保护,大大增强了针刺安全性。同时,取头部穴位,采取特有的飞针手法进针,无痛进针,消除病人紧张和畏针感,扩大治疗人群。
谈到针刺时的注意事项,江维说,针灸时,应向患者交待头皮针的操作过程,打消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或紧张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头针的适应症和禁忌
适应症
头针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偏瘫、肢体麻木、失语、皮层性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瘫、小儿弱智、震颤麻痹、假性球麻痹等。此外,也可治疗头痛、脱发、脊髓性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肩周炎、腰腿痛等常见病和多发病。
操作方法
体位
进针
针刺手法
起针
禁
由于头部发际区神经血管丰富,易发生进针、留针时局部疼痛和出针后出血等异常情况。进针疼痛多与针具质量及操作不熟练等有关。故针刺前应检查针具,针身弯曲或针尖钝、带钩者不能选用,进针时暴露头皮,避开疤痕、发囊,并注意针刺角度、深度和方向,快速进针,如触及血管、骨膜发生疼痛时,宜调整针具的位置。起针后,应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并仔细检查是否还在出血。
少数病人在留针期间可有头皮沉重、板滞、瘙痒和蚁走感等,轻者可不予处理,重者宜稍向外提出针体,或调整针刺方向和深度。
下列患者不宜用头针法: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必须针刺者,应避开该处;头颅手术部位或头皮有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者;孕妇不主张用本法;脑出血患者,在血肿尚未开始吸收,或血压不稳定者,头针宜谨慎。特别要避免过强刺激,治疗时要进行严密观察。(吴学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