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夏调治四法
(2022-11-01 04:55:16)疰夏,为中医病证名,主要症状为入夏以后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头晕嗜卧,微热心烦,汗多口渴,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张恩树主任医师对于疰夏的调治有独特见解,现总结如下。
《时病论》谓疰夏为“春末夏初”之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并记载:“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疼、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可见疰夏多因暑湿之气外侵,困阻脾胃,或暑热耗伤正气,脾失健运所致,是以夏季倦怠嗜卧、低热、纳差为主要表现的时行热性病。该病实验室检查通常无异常,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夏季低热。
从中医温病角度来看,疰夏与湿温的一些症状有相似性,但湿温涵盖范围比疰夏广。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四时皆有,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季。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记载:“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脾胃应分而治之
《杂病源流犀烛》有云:“疰夏,脾胃虚弱病也。”说明疰夏与脾胃有关,多见于素体较弱及脾胃功能欠佳者。故调治脾胃是治疗疰夏基本治则,但脾胃应分而治之。暑湿困脾之证者,常见头晕、纳呆、口淡无味、四肢酸重,舌苔白腻,脉濡弱。脾主运化水湿,湿浊不化,脾失健运,所以治疗以芳香化湿,健脾和中为先,常用中草药如藿香、佩兰、薏苡仁、焦三仙、鸡内金、陈皮、甘草等。若见口臭、纳差、口渴欲饮、大便异臭、小便黄赤、头汗淋漓等症者,乃胃火炽盛,应清胃泻火,常用中草药如川连、石膏、淡竹叶、炒山栀、芦根、石斛等。疰夏若表现津液耗伤之象,常见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涩。胃喜润,若胃阴不足,常口干欲饮,脾阴不足,则多舌干唇燥。滋养胃阴,可用北沙参、麦冬、玄参等;滋脾燥,药如扁豆、山药、炙黄芪等。
用好养阴化湿法
夏日炎炎,又常多暴雨、洪水,故地气潮湿,热蒸湿动,空气湿度增高,故多湿邪伤人,常见四肢倦怠,胸闷呕恶,尿赤便澹,舌苔浊腻等证,所以在养阴液时需注意化湿邪。
疰夏湿阻而兼阴虚者,受夏日暑湿之邪,脾失健运,出现纳呆无味,口淡少津,四肢重滞,面色无华或浮肿,头目胀满,午后疼痛,夜间口干不欲饮,但常需湿润口腔,出现阴虚挟湿之证,治宜养阴化湿。常用芳香、理气、化浊的祛湿药,如藿香、佩兰等。亦可选用既利湿又养阴之品,如芦根、白茅根、薏苡仁、山药等。此外,养阴之品需避免黏腻呆胃、味厚重浊之品,常用清润、和胃健脾的养阴药,如北沙参、麦冬、赤小豆、石斛、绿豆等。
祛暑邪同时顾护阳气
疰夏患者多为素体气阴亏虚之人,因暑热伤津耗液,往往出现津、气同伤的病理变化。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全靠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旺生津,气随液脱,津液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气旺则津液足;气有固摄之功,如气虚不固,则常有多汗、多尿等津液流失之变。反之,津液脱失,如发汗不当,大汗不止,可导致气随液脱。所以在祛暑时,应当顾护好阳气的盛衰。尤其老年及小儿患疰夏者,宜用清暑益气汤进行调治。此方既能清暑热之邪,又益气生津,为治疗疰夏良方。
重饮食起居调摄
夏季的饮食原则应为健脾利湿,宜采用淡补、清补原料,如木耳、番茄、黄瓜、冬瓜、绿豆、胡萝卜、鸭子、鲫鱼等。对于已经患有疰夏的人,在食物选择上也要因人而异,体质偏实的人选清暑泻热的食物,年老体弱的人则应选益气养阴的食物。
夏天昼长夜短,晚上睡眠少,午饭后可进行午睡,补充睡眠。睡觉时,不要对着电扇或空调出风口直吹,天热皮肤毛孔舒张,邪气通过毛孔长驱直入,容易感冒着凉。
疰夏多是由于身体虚弱造成的,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对调节植物神经和体温都大有裨益,是预防疰夏等疾病发生的关键。同时,也应该注重情志的调摄,对病愈有较好的助益。(陶佳 杨晓明 张伟 姚秋实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江南梅雨季的祛湿智慧:
从苏州药露到温州伏茶
摘自2025-5-29中国中医药报
刘 玥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
梅雨季,天空仿佛被细密的银针缝合成整块湿润的绸缎。在这段“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的时节里,古籍中“湿胜则濡泻”的警示格外真切。行走在青石巷陌间,总能捕捉到不同地域的祛湿智慧:姑苏城的药露氤氲着草本清香,温州街巷的伏茶升腾着氤氲水汽,世代相传的防湿妙法,恰是江南人与天地对话的智慧密码。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建立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湿热体质忌食榴莲、芒果等助湿水果;寒湿体质慎用绿豆、苦瓜等寒凉食材。这些浸润着不同地域智慧的祛湿饮品,如同江南水网般纵横交织:苏州药露似运河水的清扬,绍兴黄酒如鉴湖水的醇厚,温州伏茶若瓯江潮的激荡。在湿热缠绵的梅雨季,择一杯契合自身体质的传统饮品,恰似为身体撑起一柄辨证施治的油纸伞——既有苏工苏作的精细,亦含越窑青瓷的温润,更兼瓯塑技艺的层叠防护。
苏州的“药露”工艺始自明代,匠人将藿香、佩兰、薄荷等芳香药材置于铜甑,以隔水蒸馏法萃得花露。居家可简化制作:取鲜藿香30克、鲜佩兰20克、鲜薄荷15克,洗净后加500毫升清水煮沸,转小火慢煎10分钟,滤汁装瓶冷藏。晨起取一勺兑温水含服,可化解头重如裹、口黏苔腻。这种“取其清扬而不伤正气”的炮制智慧,暗合苏州吴门医派“轻清透邪”的诊疗特色。
绍兴的“酒药”文化则展现出另一种祛湿智慧。经典祛湿药酒方:取枳壳10克、陈皮15克、苍术10克,浸泡于500毫升黄酒中,密封阴凉处存放21天。每日午后饮用15毫升,可缓解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越人用酒行药”传统,实则是通过酒的热性推动药力运行,正应了叶天士“治湿不忘温通”的临证心得。
温州民间的“伏茶”习俗已延续百余年,改良版伏茶配方:淡竹叶10克、荷叶6克、生薏苡仁15克、白扁豆花3克、甘草3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此方兼顾清热利湿与健脾和胃,适合湿热夹杂型体质,既蕴含了永嘉医派“清热利湿”的学术思想,又暗藏中医五行配伍之妙。
苏州药露以“轻清”为要,多用薄荷、金银花等辛凉透散之品,适宜湿热郁于肌表引起的头面黏腻、皮肤湿疹。而绍兴黄酒浸泡的药酒,则以“温化”见长,善治过食冷饮导致的寒湿困脾,其枳实、陈皮配伍暗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深意。
温州伏茶与杭州酸梅汤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以淡竹叶、荷叶等清利湿热,后者取乌梅、山楂酸甘化阴,酸梅汤古方(乌梅20克,山楂15克,陈皮5克,甘草3克,冰糖适量)特别适合汗多伤津的户外工作者。无锡的绿豆薄荷饮(绿豆50克、鲜薄荷叶10克)则展现“清暑透热”的急则治标之效。
苏州药露讲究“晨服借阳气升散”,绍兴药酒主张“午后饮助脾运化”,而扬州传统的荷叶莲心饮(鲜荷叶半张、莲心3克)则强调“申时(15~17点)服用,利膀胱经排水湿”。这种时辰差异,折射出各地对人体气机昼夜节律的深刻认知。
杭州胡庆余堂传承的“梅雨三宝”药膳:茯苓包子:茯苓粉与面粉按15比例混合发酵,猪肉馅中加炒白术粉3克、姜末5克。红豆薏仁粥:炒薏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配5年陈皮3克同煮。冬瓜陈皮汤:带皮冬瓜200克、老鸭肉100克,加10年新会陈皮5克炖煮。这些看似平常的食材组合,实则是吴鞠通“治中焦如衡”理论的生活化演绎。
南京的香囊文化将祛湿智慧浓缩于方寸之间。驱湿香囊配方:苍术、艾叶、石菖蒲、白芷、丁香按32211比例打粗粉,每袋装30克。悬挂于卧室、车内或随身佩戴,芳化湿浊兼防霉抑菌。这些香囊不仅通过呼吸道发挥祛湿作用,其芳香气味更能调节情志。
太湖流域的起居养生体系更显精微。三件防湿法宝:艾草烘被法:取干艾叶50克装布袋,微波炉中火加热2分钟后铺于床褥。花椒生姜足浴:花椒15粒、生姜3片煮水泡脚。隔湿坐垫:将炒制过的粗盐装入棉垫,久坐时置于臀下。这些生活细节恰与《老老恒言》“避湿如避矢”的告诫相呼应。
湖州用紫砂壶煨煮三豆饮(赤小豆、黑豆、绿豆各20克),取其“土气化湿”;宁波善用竹筒承装六月雪茶(六月雪15克、白茶5克),借竹之清络利水;而常州特产的阳羡砂铫,专门用于煎煮茯苓葛根汤(茯苓15克、葛根10克),使矿物药与草木药效能充分交融。
嘉兴的桂花木樨饮(干桂花3克、木樨根10克)甘温健脾,与台州的苦丁凉茶(苦丁茶5克、夏枯草3克)形成阴阳互补。南京传统二仙饮(仙鹤草10克、仙茅3克)则通过草药配伍的升降相因,实现入口微苦,回甘生津的独特体验,尤适暑湿伤气者。
中医强调“三焦分消”的整体策略。时辰祛湿法:辰时(7~9点)饮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2枚、红糖5克),午时(11~13点)食醋泡嫩姜10克,酉时(17~19点)用苍术10克、泽泻15克煮水泡脚。这种顺应天时的养生节奏,既传承了李东垣“脾胃为升降之枢”的学术思想,又符合现代时间医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