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2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张宏乾
苏东坡与庞安常,一个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文坛巨匠,一个是医术高超、妙手回春的杏林高手,两个相识到相知,在近二十年的交往中演绎了一段富有情趣的传奇故事。
庞安常还通过苏轼结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凝结他毕生心血的《伤寒总病论》一书中收录了“圣散子”方和《上子瞻端明书》,苏轼、黄庭坚都为《伤寒总病论》作了序,对庞安常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大加赞赏,而苏轼和医药名家庞安常的交往也成了千古传诵的传世佳话。(张宏乾)
苏东坡:文、医、养皆通的一代大家
摘自2023-2-16中国中医药报
杨殿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眉山“三苏祠”中的苏东坡像。
苏东坡在医药方面也有诸多传世成果。《苏沈良方》是川派医学中重要的善本方书,以近似医学随笔的体裁,广泛论述医学各方面的问题,内容丰富,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该书又名《苏沈内翰良方》,原书15卷,是北宋末年佚名编者根据苏东坡所撰《苏学士方》(又名《医药杂说》)与沈括所撰《良方》(又名《得效方》《沈氏良方》《沈存中良方》)10卷整理合编而成。现流传版本分为八卷本和十卷本两种,这两种版本各有可取之处,但也各有不足,故现代已有互补不足之融合版本出现。该书之方剂主要以病因、气血失调、专科及保健为依据而分为治风方、治疫方、治气血方、妇科方、儿科方及养生方等。其所载方剂特点之一是方源广泛,除名医名家外,自民间至官吏宫廷,自俗世至僧道,皆有涉猎。如自民间医家的“桂圆方”“神保丸”等,来自官吏及宫廷的“诃子丸”“柴胡汤”“引气丹”等,来自僧道的“圣散子方”“九宝散”等。
最后,笔者以一首《江城子•颂苏轼》,致敬苏东坡:
眉山望地圣祠闻。重黎民,著医文。良方集验,杏苑更增春。苏沈合编传后世,功独特,效奇珍。
文渊学薮震乾坤。拜苏门,敬人神。一家父子,千古仰天尊。豪放东坡风雅颂,才卓异,业缤纷。
诗词赏析
摘自2025-3-7中国中医药报
赠小儿科胡医士
明•邓林
种杏年来已作林,知君利济及人深。婴孩疾痛未能语,父母爱怜空有心。
大德两仪生万物,神丹一匕直千金。旅途相遇无由报,谩把新诗满卷吟。
译文:种杏树才一年就已成林,知道您施加恩泽惠众广泛;小孩的病痛不能像大人一样对人诉说清楚,父母的爱怜徒在内心却无能为力;天地大恩大德创生万物,您功效神奇的药丹一匕价值千金;旅途相遇没有什么回报,我只能在纸上胡乱赋写新诗来吟谢。
赠王医士
明•吴与弼
杏林春色满窗纱,好是当年董奉家。
我借馀光辉客邸,神功特向众人夸。
译文:窗外杏林的春色占满了整个窗纱,好像是当年董奉家的杏林一样;我借用无尽的春光来照耀客居外地的府邸,这个医家医术神奇,特别值得向大家夸赞。
笔墨作针诗为药
——邵雍《仁者吟》对症现代都市病
摘自2025-3-7中国中医药报
被誉为“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不仅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易学家和诗人。这位融“理学”“易学”“哲学”“文学”于一身的诗人,其诗作不乏格物穷理的“哲理诗”。而这些哲理诗中有一部分涉及防病祛病健康养生的题材,可称为“医理诗”。其《仁者吟》堪称“医理诗”的代表作。
仁者难逢思有常,平居慎勿恃无伤。
争先径路机关恶,近后语言滋味长。
爽口物多须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相防。
从这首《仁者吟》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邵雍以笔为针,以诗为药,或者循着疾病的“经络”,直刺疾患的“要穴”;或者针对病机病因,开出疗愈病症的“诗方”“诗药”。诗人似乎就是一位以诗词防病祛病的郎中。
诗的大意如下:仁者难遇,但他们的思想却恒久不变;在日常生活中,务必谨慎,不要仗着自己无害就疏于防范。在争夺先机的道路上,往往布满了险恶与机关;而事情过后,细细回味,才会体会到言语中的深意。美味的食物吃多了终究会生病,过度追求快乐的事情过后必定会带来灾祸。与其在病后去寻求治疗的药物,不如在病前就做好预防。
“慎”“勿”是诗人对于“恃”(倚仗、放纵)的预警和谆谆告诫。“争先径路机关恶,近后语言滋味长”一句告诉我们,面对无处不在的竞争环境,无时不有的“内卷”压力,无论其滋味如何,恐怕鲜少有人顾得上细细品味。由此可想见,过劳、焦虑、抑郁甚至狂躁等等心性及情志类疾病的发生就多了。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无独有偶,疾病的发生不仅有过劳及思虑过多,还有“爽口物多”“快心事过”这些饮食不节、过度享受、过度放逸的生活习惯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和灾殃。
最后一联“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相防”,作者劝诫人们,在问题出现后再去寻求解决之道,不如“病前能相防”。
为什么病后“求药”不如病前“相防”?中医“治未病”的原则给出了答案。《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再从中医临床的角度看,“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相防”这句“诗方”穿越千年,仍然精准对症诸多现代都市病。珍贵的哲理诗,仍然不失为现代文明病的解药。
我回顾自己治疗的不寐患者,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哪种证型,都可以从《仁者吟》找到其“影子”:比如心脾两伤型和肝火扰心型不寐患者,从其病因,背后都有“争先径路机关恶”的缘故。还有食滞痰热型的不寐患者,他就是“爽口物多”把自己整得无法入眠。另外那些肾阴亏损导致心肾不交的不寐患者,其多半有“快心事过”的经历。
一般的不寐患者,通过针刺消除症状改善睡眠并不难。难的是,有的患者本来已经治愈了可以安眠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后,旧病复发,又睡不着了。为什么?因为导致其不寐的根源,也就是《仁者吟》所描述的那些“场景”仍然没有消除。虽然在治疗时我也会对患者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思虑不能过多”“防止透支体能”等等。但效果并不如意。
读完此诗,我常常为此慨叹,穿越古今,人们的疾病原因仍然没有多少改变。我们已然拥有古代先哲的“诗药”“诗方”,何不古为今用,遵从先人的指导,用古老的智慧带领我们超脱庸常生活的烦恼和负累,拥抱轻松平和安宁的健康生活。(刘大家)
诗词传颂卖药人
摘自2024-12-30中国中医药报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生活于东汉中期的民间隐士韩康,是第一位留有文字记载的卖药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医学家、史学家皇甫谧(215-282)所撰《高士传》卷下《韩康》一文载曰:“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常游名山采药,卖于长安市中,口不二价者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买药于康,怒康守价,乃曰:‘公是韩伯休邪?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欲避名,今区区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遂遁入霸陵山中。”汉桓帝刘志(132-168)继承皇位后,准备了一份厚礼,委派特使驾着驷马高车,专程进山聘请韩康出山做官。韩康假意应允,自驾牛车先行出发,设法摆脱特使人马,潜入别处深山老林,终身未曾出仕。
100多年以后,南朝史学家范晔(398-445)依据皇甫谧的记述在《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中为韩康作传,其生平事迹由此通过正史而广为流传。南北朝中期,诗人笔下开始出现吟诵韩康的诗句。“韩公沦卖药,梅生隐市门。”(南朝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其十三•左记室思咏史》)“韩康卖良药,董偃鬻明珠。”(南朝徐陵《长安道》)
据诗词网的粗略统计,由唐代到清代,出现“韩康”“韩伯休”名字的诗词共有300多首。在这些诗词中,韩康的基本人设是受人景仰的卖药人和隐者高士。“药倩韩康卖,门容尚子过。”(唐代王维《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伯休抱遐心,隐括自为美。卖药不二价,有名反深耻。安能受玄纁,秉愿终素履。逃遁从所尚,萧萧绝尘轨。”(唐代吴筠《高士咏•其四十二•韩康》)“采芝夏黄公,卖药韩伯休。吾友子郭子,高趣可与侔。”(南宋陆游《郭氏山林十六咏•药圃》)“英雄误理大床话,卖药惟应学伯休。”(宋末元初方回《次韵张鹏飞三绝•其一》)
在韩康故事的长期流传中,“韩康卖药”逐渐演绎为一则成语,用于称颂逃名避世、身心自由的隐士高人。与此同时,“口不二价”也演绎为一则成语,用于赞扬定价有据、诚实守信的经商行为,成为后世药商的基本经营理念。清代后期,创办胡庆余堂的胡雪岩(1823-1885)将“口不二价”改造为“真不二价”,在假药流入市场的背景下刻意强调了货真价才实的涵义,使“不二价”理念得以与时俱进。
壶公卖药衍生出职业标识
壶公,又名壶翁、悬壶翁、玄壶子,东汉时期卖药人,汝南术士医家费长房之师。晋代道教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283—363)所撰《神仙传•壶公》最早记载了壶公的有关传说:“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也
……时汝南有费长房者,为市掾。忽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人莫识之
……常悬一空壶于屋上,日入之后,公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唯长房楼上见之,知非常人也。”史学家范晔将1000余字的壶公传说改写为400余字的费长房传记,收载于《后汉书》卷八十二《方术列传》中:“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
悬壶卖药的壶公,不仅识药而且懂医,是一位治病疗疾的高手。由东汉至晋代100多年的民间流传中,“治病皆愈”的壶公逐渐被涂上浓重的神话色彩,从而演变成葛洪笔下的仙人形象。人们期待着仙人用壶里的灵药和高超的医术解除人世间的病痛。壶者,葫芦之谓也。葫芦不仅可以用作盛装药物的容器,而且其蔓、叶、须、花、子、壳均可入药。基于葫芦的多用、妙用,壶公卖药故事将葫芦衍生为行医卖药的职业标识,游医身挎药葫芦,药铺悬挂葫芦招幌,“悬壶济世”则成为赞美传统医药行业的专用成语。
出现壶公意象的诗词作品始见于唐代,迄至清代共有200多首。“道术曾留意,先生早击蒙。家家迎蓟子,处处识壶公。”(唐代杜甫《寄司马山人十二韵》)壶公是自采草药的卖药人,也是医道高明的医者。“采药壶公处处过,笑看金狄手摩挲。”(北宋苏轼《赠梁道人》)
“晚市放歌逢郢客,春城扶病问壶公。”(明代成鹫《荅陈惟深》)
一身仙气的壶公,为诗家词人提供了极为开阔的想象空间,他们得以恣情地展现无病无灾的奇幻仙人世界。“且吟梁甫,谁管他,冶子田强。试问取,壶翁仙诀,几时传与君房。”(南宋刘克庄《汉宫春•其七•吴侍郎生日》)“归来传得壶公术,平地幻作方壶山。一壶颠倒悬药室,日暮竟入壶中间。壶中一宇天地阔,白日不夜长无端。安得相携费长房,同入壶中问大还。”(元末明初钱宰《方壶小隐》)
宋清卖药为业界树立楷模
唐代中期,京城长安药商宋清,因扶困济贫、乐善好施,名声鹊起,满城风传。元和年间,礼部员外郎柳宗元(773-819)在被贬官外放永州期间,感佩宋清的善行撰写了传记小品《宋清传》。其中写道:“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疾病疕疡者,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400多字的传记,记录了宋清为人称道的经营行为:他售卖药品童叟无欺,贫富平等,官民一视同仁,一律给予良药;对那些穷苦人、远道而来素不相识的人,赊账拿药;他从不登门要账,年终岁尾,估计赊账者无力还钱,便将积存的欠条付之一炬。
唐代中期文士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宋清有义声》一节,亦有宋清事迹的简要记载:“宋清卖药于长安西市。朝官出入移贬,清辄卖药迎送之。贫市清药,常多折券,人有急难,倾财救之。所计所入,利亦百倍。长安言:人有义声,卖药宋清。”
宋清坚守以义为先、“其远取利”的经营之道,药肆生意越来越兴旺,为药业界树立了一个楷模。宋代以降,总共出现70多首传颂其善行义举的诗词作品。“君不见宋清市药长安西,众工就取资刀圭。疮疡疾病一皆往,所应不必黄金赍。”(北宋释道潜《赠邹医》)南宋诗人陆游崇敬这位卖药义商,先后写过5首颂赞宋清的诗:“宋清捐善药,须贾遗绨袍。”(《雨欲作步至浦口》)“宋清药券贫来积,李贺诗囊病后空。”(《衡门独立》)
楷模的影响是深远的,历朝历代有多位宋清式药商、医家在诗词中留下身影。“神功端不让思邈,古道依然如宋清。得钱卖药少取利,无钱乞药喜舍施。”(南宋谢枋得《赠何古梅学医》)“悬壶随处著芳名,共说才华过宋清。施药不分贫与富,酬金肯计重和轻。”(明代曹义《送医官致仕归金华为邵郎中正赋》)“卖药长安市,超然寄一身……曾读《宋清传》,犹嫌未绝尘。”(清代缪彤《送医士方际泰归茅山》)何古梅、邵郎中、方际泰等就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当世宋清。
中医妙联锦集(7)【草根一生】
(2015-03-11
19:53:57)[编辑][删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