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茜庭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
第三届国医大师许润三教授从医近7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疾病,尤其对于不孕不育、崩漏、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疑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从师学习3年,聆听先生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许润三的学术思想简要总结如下。
重视辨证论治
中医作为临床应用科学,许润三认为辨证论治是精髓。但随着西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检查手段的逐步完善,对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致使许多中医师逐渐脱离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而转为根据相关理化检查结果遣方用药。看到白细胞增高,则用大量清热解毒中药;查到子宫肌瘤,就罗列大堆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全然不考虑寒热虚实的辨证。一听到“炎”字,就一概认为是“火”,致使不少医生用药畏热如虎、喜凉似饴。许润三曾提出慢性炎症不是“炎”,而是瘀结证,甚或寒证,治当辨证用药。
许润三曾治一小儿高热,体温达39,但从全身症状看,身体蜷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润。辨证为阳虚,投以真武汤,数剂即热退病愈。又治一子宫肌瘤患者,47岁,月经周期规律,量多如注。B超示子宫多发肌瘤,最大直径约8厘米,血红蛋白70克/L。患者惧怕手术,要求中药治疗。患者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辨证为气血虚弱,给予人参归脾汤加减治疗2个月,经量明显减少,复查血红蛋白为100克/L,B超示子宫多发肌瘤,最大直径约5厘米。在此基础上,加软坚散结之品治疗近1年,月经停止来潮,定期复查B超子宫肌瘤逐渐缩小。
辨证不是单纯局部辨证,而要综合辨证、全身辨证,并且要辨真假,去伪存真。
主张辨病辨证相结合
许润三重视中医,但不排斥西医,常借鉴西医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如对于在出血期间的崩漏患者,若B超提示子宫内膜薄,则以止血中药为主。若子宫内膜较厚,则参照西医学诊断性刮宫的治法,首先给予活血祛瘀中药,使子宫内膜脱落,再用补气养血止血之品;若出血量多,血红蛋白低者,则扶正祛瘀同用。对于诊刮病理为单纯增生者,复旧阶段则以补肾调冲,恢复卵巢排卵功能为主。
对于内分泌失调者,则根据辨证给予补肾、疏肝、健脾益气等治疗,月经后半期加用补肾温阳之品,以促进黄体功能。
许润三认为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以解剖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对疾病的研究已深入到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所以在明确诊断、对症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西医着眼于微观,但对个体差异的考虑尚显不足。而中医着眼于宏观,从整体出发,强调个体差异,但对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认识较浅,因而限制了用药的针对性。所以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都有其不足之处,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疾病有一全面、深入的认识,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在具体运用中 根据不同情况总结出“无证从病、无病从证、舍病从证”等辨病辨证方法。如输卵管梗阻所致不孕,许多患者无临床症状,仅通过输卵管通液或造影明确诊断。还有一些卵巢囊肿、子宫小肌瘤患者,临床亦无明显症状。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则以辨病为主,根据其发生的病因及病理变化,归属于中医血瘀证,给予活血通络、化瘀散结中药治疗。
对于一些临床症状明显,但相关检查未见异常者,则要无病从证。如有些患者自觉心慌、乏力、头晕等,但心电图、血红蛋白、脑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或一些带下病,患者自觉带下量多、质稀或稠,有时有异味或伴阴痒,但阴道分泌物检查及培养、宫颈细胞学、妇科内诊检查均未见异常,就可根据临床症状辨证施治。而对于某些疑难病症或新增疾病,西医学对其发病机理也不明确,中医古籍亦未见记载,则应舍病从证。
临证四诊合参,重视舌脉
许润三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同等重要,不可偏颇。望诊重点望神、面色与舌象,闻诊重点是闻声音及气味,问诊重点问起病过程、现在症状、睡眠与大小便情况,切诊以脉诊为主,用以了解感邪的寒热及脏腑气血盛衰。但在临证时,四诊亦有主次之分。如不少输卵管梗阻性不孕患者,通液或造影诊断为输卵管不通,在中医辨证上属血瘀证,但舌质往往为正常,而不是黯或紫黯,脉象也不常见到涩脉,故以问诊为主,舍弃舌脉诊断。
许润三重视舌诊和脉诊,舌质的颜色和舌苔的细微变化均能反映疾病的性质及病情的变化,尤其在脾胃病的辨证中更有重要价值。对于脉诊,许润三认为脉象有时对辨证用药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脉诊,可对病变的寒热虚实、正气的盛衰、疾病的进退预后做出判断,正如《类经·五卷·脉色类》所述:”夫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和”。临床时仔细体会,但不故弄玄虚,夸大脉诊,更不以脉诊代替四诊。许润三善于总结不同证型的脉象特点,用于指导处方用药。如对于气虚和血热型崩漏的鉴别,因出血患者,失血过多或淋漓日久,均可见血气亏虚的征象,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舌淡等症。血热患者因热随血泻,所以往往出血一个阶段后,从症状上看已无明显热象,但从脉象上看,血热和气虚有明显差别。气虚者,脉沉细或细数,按之无力;血热者,脉滑或滑数,按之有力。两者均可见数脉,但有力还是无力,是细弱脉还是滑脉,是区分要点。《类经·五卷·脉色类》云:
“数为热矣,而凡虚损之候,阴阳俱亏,气血败乱者,脉必急数,愈数者愈虚,愈虚者愈数,是数不可以概言热”。《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
“(脉)细则气少”。而在《类经·六卷·脉色类·藏脉六变病刺不同》中详细论述了滑脉所主均为热证,如“心脉滑甚则血热,血热则燥……肺脉滑甚者,气血皆实热……肝脉滑甚者,热壅于经……脾脉滑甚,太阴实热也……肾脉滑甚,阴火盛也。”
肾为经孕之本,肝肾密切相关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肾的功能在女性生理及病理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肾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的根本。而肝肾又密切相关,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资生,肾为先天之本,肾气旺盛,天癸充盛,才能促成女性经、孕、产、乳的生理功能;肾精又依赖肝血化生之精资养。又因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一开一合,相辅相成,协调平衡,所以肝肾对女性生殖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许润三对许多妇科疾病的治疗多从肝肾入手,兼顾脾胃。如从肝肾论治不孕症、月经失调,从肾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从肝论治经行头痛、经行乳房胀痛等。
以崩漏为例,根据《黄帝内经》“肾气盛,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的理论,许润三认为引发崩漏的根本原因为肾气受损,冲任不固。从“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来看,月经的按时来潮,有赖于天癸的充盛,而天癸的充盛,又建立在肾气盛的基础上。肾气充盛,天癸泌之有律,冲任通盛,月经按时来潮,并有孕育能力,这也说明肾气主导女性的月经及生殖功能。崩漏一症为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止,属月经紊乱,表明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到了肾气的充盛,而致天癸泌之无律,冲任气血失固。所以在治疗崩漏的“复旧”阶段许润三强调补肾治本,调整已紊乱的”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功能。此时应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辨证施治。
青春期患者多为肾气稚弱,肾虚致肾气不固,封藏失职,开阖无度,冲任失控,所以宜补肾固冲。阴虚者,滋阴补肾固冲,选用左归丸;阳虚者,温阳益肾固冲,选用右归丸或二仙汤加减。育龄期患者,崩漏多由于多次孕育,人工流产而伤肝肾;或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蓄血留瘀,瘀血阻滞。肝肾亏虚者,柔肝补肾,选用四物汤合五子衍宗汤加减;肝郁气滞者,疏肝解郁,方用逍遥散或四逆散;瘀血阻滞者,活血化瘀,方用生化汤加减。
围绝经期患者,肾气已衰,天癸渐竭,此期不必强调恢复卵巢排卵功能,而着重调节血量和固摄冲任,治以健脾补肾,以后天养先天。偏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偏阳虚者,选用金匮肾气丸。
用药如用兵,力求药少力专
许润三常说治病如打仗,用药亦如用兵。处方要精炼,药味要有主次,君臣佐使宜明确。用药主张“稳准狠”。所谓“狠”,就是要求药味少而专,但份量大。要做到“狠”,就必须辨证准确,因为在此基础上,才能“稳”“准”。如许润三治疗崩漏日久不愈,出现乏力、气短,脉细或沉细无力者,辨证为气虚,给予生黄芪、当归、三七粉、瞿麦(或蚤休)。方中生黄芪可用到30~100克,以补气升阳,摄血止血;当归10~30克,与黄芪配伍补气养血;加三七粉3克(分冲)止血又不留瘀,瞿麦(或蚤休)10克清热利湿,以防出血日久,邪热乘虚而入,全方仅4味药,益气养血,化瘀治崩,药少力专,疗效显著。
善用经方,贵在创新
许润三善用经方,杂病多法仲景,温病常宗吴瑭。他对经方的运用推崇“有是证用是方”。如用小柴胡汤治疗往来寒热;用吴茱萸汤治疗呕吐清涎;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小腹隐隐作痛等,多是信手拈来,每获良效。临床运用经方不拘泥,而是深刻体会方义,不断创新运用。
常用四逆散加味治疗妇科疾病。许润三通过对其药物组成进一步分析,以及反复临床实践,认为四逆散既能疏肝理脾,化解瘀滞,又能行气和血,缓急止痛,将其加减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头痛、经行乳房胀痛等证,取得了很好疗效。输卵管不通者酌加穿山甲、路路通、水蛭、蜈蚣、莪术等以理气活血、化瘀通络。输卵管积水者再加用马鞭草、泽兰、王不留行等利水通经。有盆腔结核病史者,再加夏枯草、黄芩清热散结。情志不畅,气滞血瘀所致经行头痛加乌梢蛇、蜈蚣、丝瓜络等活血化瘀、通窍止痛。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所致经行乳房胀痛加全蝎、夏枯草、荔枝核、橘核以理气化瘀,通络止痛。气机瘀滞,瘀血内阻所致闭经、痛经常加桃仁、益母草、三七粉、莪术、五灵脂、生蒲黄等活血通经、止痛。
再如许润三通过对输卵管积水病机的分析及对阳和汤方义的阐发,运用阳和汤治疗输卵管积水亦有较好疗效。方中麻黄味辛性温,辛温宣散,用以发越阳气,解皮表之寒邪;炮姜、肉桂辛热,以除寒凝;白芥子辛温宣通,温化寒痰;熟地黄、鹿角胶温补精血,与白芥子、麻黄合用,使其补而不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补血温阳,散寒通滞。而输卵管积水的形成多由慢性盆腔炎导致输卵管粘连、梗阻引起,慢性盆腔炎常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成,医者喜用大量清热解毒之品,往往使病证寒化,再加上病势缠绵,日久不愈,耗伤正气,导致血虚阳伤,寒邪不化,凝滞成痰,这正符合阳和汤所主病证的病机。许润三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病久不愈,正气耗伤,出现下腹空坠、隐痛;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绝经期综合征烘热汗出、失眠、心悸、烦躁等症;均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应用。(辛茜庭)
许润三:衷中参西不泥古善用经方愈妇疾
(2018-04-29
04:04:49)[编辑][删除]
许润三,1926年生,江苏省阜宁县人,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世纪70年代,许润三因致力于研究妇科疑难杂症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被人指责为“破坏计划生育”。而1987年,他却凭借“四逆散加味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研究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以中医方法换来无数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灿烂的笑脸。
临床60余年,许润三内、妇、儿、外科兼通,尤其对中医内科、妇科病有独到见解,医界恒以“内、妇临床家”相称。
2017年,许润三获得“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这是国家对我的认可,也坚定了我继续从事临床工作和研究的决心。”现年92岁老人语气中充满着自信和决心,从他的眼中,可以看到他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与对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憧憬。
因病学医 侍诊抄方得真传
说起许润三是如何从医的,或许与一般的国医大师略有不同,但却与他年少时身处的年代和环境有着不小的关系。
1926年,许润三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母亲40岁时生下了他,身处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恶劣的环境让许润三自小就体弱多病。许润三的老家是当时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据他回忆,当时经常会有日本鬼子来扫荡,每到这时百姓们就要快速转移,不能回家,露宿野外。“不论什么地方,我们跑到哪里,就睡在哪里。”
就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18岁那年,许润三染上了疥疮,而且还是很严重的脓疱疮,有的疮面甚至还会流血,夜不能寐。因为医疗条件差,家里人只能将牛粪烧成灰洒在身上,以求可以缓解症状。逐渐地疮伤开始愈合,但好景不长,许润三又全身水肿,昏迷了两天两夜。这可把家人都急坏了,他们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未能起效,走投无路之际,父母请来了当地名医崔省三为昏迷中的许润三医治。一服中药灌下,10多个小时之后许润三慢慢转醒。在这次治疗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许润三一直用中药进行调理,病再没犯过。也是这一次救命的经历,让许润三与中医、还有他学医路上的启蒙老师崔省三结下了不解之缘。
许润三上过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等,有不错的古文根基,是学中医的好苗子,而且学中医不仅可以养生防病、调理身体,还可以济世救人,许润三在父亲的支持下,弃文学医,拜崔省三为师,开始了他的中医生涯。崔省三是当地名医,每日前来寻医问诊的病人不计其数,因此侍诊老师成了许润三的必修课。
每日清晨大概4点左右,许润三就要起床,为老师清理院子、打扫卫生;7点去买早点,并且为老师备好洗脸水;白天与老师一起出诊,用毛笔一笔一画地记录下每个病人的医案;晚上也要在老师休息之后,才有时间翻阅背诵医书古籍。
每天去崔省三那里求医的病人络绎不绝,许润三现在回想起来不禁都要感叹一句“人真的是多呀”,这也让崔省三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可以为许润三讲解、授课。
老师没有时间给自己详细讲解,这可让刚刚开始学习医术的许润三十分苦恼,崔省三曾意味深长地说:“你身边有很多书籍可以学习。”就是这句话让许润三恍然大悟,之后他将精力放在了老师收藏的中医经典古籍上,抓紧每晚的休息时间,借着微弱的烛光背诵中医经典。随着专业知识越来越丰富,许润三领悟到,其实老师的真传就藏在他出诊的过程中。崔省三师承清末江淮名医赵海仙,习得一身精湛医术。许润三侍诊的这段时间里,遇到的病人也是形形色色,但各种疑难杂症,各种类型的疾病都难不倒崔省三,面对不同病证,他总能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因为当地温热病较多,所以许润三也学习了大量的老师治疗温热病的经验。有心的许润三会将老师每天的医案总结在一个小本子上,之后他初出茅庐出诊看病的时候,会随身带着这个小本子,经过反复临证实践,许润三将老师的真传切实地融会贯通,应用于临床。
自立诊所 行医活人名远播
1949年,出师之后,许润三便踏上行医之路,成立了自己的诊所,命名“锄杏斋”,“杏”字表示杏林,代指中医,寓意这里是“耕耘中医的小屋子”。年轻的许润三在这里辛勤“耕耘”,结合自己所学并继续钻研医术,救治了不少危重病人,他的名声也在当地传开。
在那个医疗条件不十分完善的年代,当地的中医并不分科,每个中医医生都是全科医生,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危急重症患者来找许润三来看病。在诸多病人中,有一些病人让他记忆深刻。
比如,在许润三坐诊初期,一个暑温病人前来求诊,当时病人已经昏迷不醒、牙关紧闭,病人家属已经几近放弃,开始着手为其打棺材了。许润三以清营汤配合安宫牛黄丸予以治疗,一服药下去,没多长时间,症状就得到缓解,患者慢慢地醒了过来。把已经准备棺材的病人救活了,这下许润三的名声就传了开来。
许润三依靠独特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起死回生”的事情还有不少。回忆起当年的事,许润三也笑着说道,当年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儿。精准的诊断、扎实的临床知识、丰富的临证经验再加上这股拼劲儿,许润三成为当地有名的中医。
钻研妇科 衷中参西克顽疾
如今,说起许润三的成就,大家都对他的中医妇科临床学术思想体系推崇备至,这一思想体系充实、完善了现代中医妇科学理论。许润三常说,“中医在现有的分科中,与西医相比,妇科优势最大。除了少量必须手术治疗的疾病外,其他大部分妇科疾病,西医的治疗手段和药物都很有限,而中医中药的疗效却有明显优势。”这句话是他近70年中医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源于他对西医学的了解。
然而,是什么机会让许润三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西医的?又是什么机缘巧合,让从事中医全科治疗的他投入妇科疾病的中医临床治疗和研究?
1953年,许润三响应政府号召,与当地4位西医大夫开设阜宁县新沟区联合诊所。与西医共事的过程中,许润三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西医。对于不同的治疗思路、不同的治疗体系等,他并没有丝毫的抵触,反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润三抓住当时当地组织开展的“中学西”机会,进入了盐城地区中医进修班,开始学习西医知识。
怀着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更高医学目标的追求,1956年,许润三考入南京中医学院医科师资班。毕业后,因表现突出、成绩优异,许润三被分配到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
刚到北京中医学院时,学院师资力量不足,临床、教学任务繁重,许润三一个人就承担过基础、诊断、内科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且还要肩负内、外、妇、儿各科的临床带教工作。由于当时中医妇科师资人才匮乏,又因为许润三在中医妇科临床工作中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诊疗经验,1961年,他成为妇科教研室主任,从那时起,许润三就将研究领域由内科转向了妇科,一干就是将近60年。
1984年,许润三调至刚建院的中日友好医院,任中医妇科主任,他带领全科同志,进一步对“四逆散加味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进行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该项研究成果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时至今日,许润三仍然主持、承担、参与和指导着“四逆散加味(通络煎)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系列科研课题研究。
“我最引以为豪的,就是运用中医成功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谈到此,许润三话语中充满着感慨。他最先提出了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应采用全身辨证与局部辨病相结合的双重诊断方案,运用中医理论系统地论述了输卵管阻塞的病因、病机,并确定了中医病名、诊断要点和特色疗法,形成了一整套衷中参西、行之有效的中医诊疗方案。
“学医的时候,老先生们讲到中医妇科常提到胞宫、胞脉、胞络,但在那个年代却并没有输卵管阻塞的病名,也没有现在所谓输卵管不通的说法。”这可让许润三在疾病研究之初伤透了脑筋,如何用中医思维去治疗现代医学概念下的疾病呢?是否可以发现现代疾病的中医辨证、辨病思路呢?这是他在临床研究中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许润三所学的西医学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参照西医学对输卵管阻塞的病理表现和临床症状、体征的诊断,许润三发现这与中医学体系中“瘀血病证”极为相似。最终,通过将临床研究与中医经典相结合,许润三认为中医所说的胞脉相当于输卵管,而输卵管阻塞的病理机制则是由于瘀血内停,留滞于胞脉,胞脉闭阻不通,两精难以相遇,而致不孕。因此他选用四逆散加味方主治,方中诸药疏肝理气,破血逐瘀,补虚扶正,全身调整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疗效明显。在此基础上,许润三还潜心研究各种妇科疑难疾病,在临证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多年来,经许润三治愈的不孕患者数以万计。
许润三治疗妇科病注重调理肝、脾、肾,尤其重视从肾论治。他认为,尽管妇科经带胎产等特有疾病是通过冲、任、督、带,尤其是冲、任二脉直接或间接的损伤表现出来,但冲、任、督、带的功能实质上是肝、脾、肾功能的体现。因此,补肾、调肝、健脾应是妇科病治疗大法。
经典为本 师古而不泥于古
许润三重视经典,善用经方,遵循张仲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方证对应相结合的学术思想,并以“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为指导,温经活血、调补冲任、以血肉有情之品治疗妇科疑难病症。他师古而不泥于古,敢于创新,认为古方之精髓,应消化为己用,古为今用,才是真正的继承发扬中医学。如他将《伤寒论》方四逆散大胆应用于妇科临床,治疗输卵管阻塞、盆腔炎等病,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许润三的学医之路就是由攻读中医经典开始的,他总结自己学医的经历,点出了学习经典的方法。即经典的阅读需要时间和临床实践,采取循环渐进、学用循环(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等不断交替)的模式,才是最切实有效的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每日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揣摩,方能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才能有自己的见解。许润三自己就经历了几次研修经典与回归临床的循环过程,每次循环都带来较大的收获和提升。
除了对于经典的传承和创新,许润三对于中、西医学的运用也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主张西为中用,衷中参西,中主西随的配合应用方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中西医两大学科各有所长,应互相取长补短。”许润三认为,西医在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抢救、判断预后等方面的研究都可以借鉴,以弥补中医学之不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许润三感觉到传统的辨病与辨证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需求,其局限性已渐渐在临床显露。因此,他将原属现代医学的辨病指标转化为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证指标,不仅可提高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还给传统的辨证思维方式以新的思路。
“许老师经常督促我们要积极了解、利用现代化的诊断手段。”许润三的弟子、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辛茜庭说,只要国际上有了新的诊疗手段,或者新的研究突破,许润三也都会去了解
。“西医能治的我们要能治,西医不能治的,我们也要想办法治,不能被西医远远地甩在后面。”许润三说。
人的认知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许润三在校任教期间一直呼吁中医药大学的课程安排应是“先中后西”,而且须强化中医课程,让中医概念深入学生内心,之后再适当开设西医课程。
许润三的弟子、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王清回忆,老师在传承治学方面,注重培养他们“师古不泥古”的精神,要求学生“勤学善悟”,嘱咐他们精熟四大经典,泛读各家学说,翻阅历代名医医案,关注现代研究,精勤于临床实践,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诊疗体系。
如今,许润三已经培养了多位妇科人才,他们中有的如今已经成为国内中医妇科领域的专家或学科带头人,为中医妇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仁心仁德 鲐背之年不离临床
医乃仁术,许润三始终认为,医者治病要充分理解、尊重、同情患者,这也是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的根本。无论贵贱贫富,无论患者恶语相加,还是知书达礼,都不会成为许润三诊治患者时的障碍,他总是一视同仁,循循善诱,倾听患者的心声,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他不仅悉心诊治,有时还会慷慨解囊,深得患者称颂。
从开始学医到成为国医大师,从青年到鲐背之年,许润三始终未曾离开过临床,每周一到周五,他仍每天都在为患者忙碌着,或在普通门诊,或在病房,或在特需门诊。
在每周三的查房过程中,许润三会走到每一个患者的床前,拉起患者的手,为其把脉问诊,亲自调整用药方案。在这过程中,他还会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的近况,并开导患者,平复每一位患者的情绪。这样的查房经常一站就是一上午,这对于年过90的他来说并不容易。
“患者找到我,是对我最高的信任,我要对她们的生命负责。”许润三说,医生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治病救人不是单纯的照方抓药,更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有的时候医生对患者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不求回报。也是这份仁心仁德,让他赢得了所有患者和晚辈医生的尊重,他们所有人都会发自内心地称呼许润三“爷爷”。
曾有人这样评价诗书典藏以润屋,饱学大度以润身,救人治病以润德。这就是许润三老人。(秦宇龙
三伏天宜“借天力”驱宫寒
摘自2025-7-25中国中医药报
叶淑华
广东省中医院
盛夏三伏,骄阳似火,地表热浪蒸腾。在中医人眼中,这不仅是气温的巅峰,更是人体“借天力”驱寒邪、温煦脏腑的黄金期。尤其对于备受“宫寒”困扰的女性而言,三伏天的阳气如同大自然珍贵的馈赠,此时调理事半功倍。
“宫寒”并非特指子宫温度,而是中医对女性下焦(小腹区域)阳气不足、寒邪凝滞状态的形象概括。其核心在于肾阳亏虚,温煦无力,通常有如下表现:畏寒肢冷,腰腹尤甚,喜暖恶寒;经期小腹冷痛、坠胀,得热则缓,经血色暗夹血块;月经后期、量少,甚至闭经;带下清稀量多;易疲劳,面色淡白或晦暗。
为何三伏天是逆转“宫寒”的关键期?中医认为,三伏天自然界阳气鼎盛,人体腠理开泄,气血充盈于体表。此时借势调理,一能高效驱散寒邪:利用旺盛的阳热之气,将深伏于胞宫、经络的寒湿之邪“引”出体外。二能强力温补肾阳:通过外治刺激与内服温养,激发和补充肾中阳气,增强机体温煦、推动、气化之力。三能畅通气血经络:气血运行加快,有助于化解因寒凝导致的气滞血瘀,改善胞宫及全身气血循环。
中医外治温阳散寒
关元穴隔姜灸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四横指)。此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温补元气、调理胞宫的要穴。
操作:将姜切成直径约2~3厘米、厚度约0.3~0.5厘米的圆形薄片,中间用牙签戳数个小孔利于热力渗透。取仰卧位,将姜片置于关元穴上。取适量艾绒,捏成紧实的圆锥形小艾炷,置于姜片中央。点燃艾炷顶端。待其燃烧至患者感觉温热舒适(避免灼痛)时,为一壮。若觉烫,可轻提姜片片刻再放下。一壮燃尽后,移除灰烬,更换新艾炷,重复施灸。一般每次灸3或5壮(单数),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润为度。三伏期间每周2~3次,避开经期。灸后毛孔开放,治疗完成后4~6小时洗浴为宜。
补肾阳穴位按摩
肾俞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横指)。双手搓热,以掌根或拇指按揉此穴3~5分钟,感觉局部酸胀发热,温补肾阳之本。
命门穴: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与肾俞配合,用掌根上下摩擦或点按,至局部温热,壮命门之火。
涌泉穴: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睡前用拇指或按摩棒按揉或搓擦3~5分钟,引火归元,使阳气下达。
药膳内调扶阳暖中
内调外养结合,方能稳固阳气,由内而外暖起来。
经期暖宫茶
材料:生姜3~5片(约15~20克,拍松),红枣(去核掰开)5~6枚,红糖15~20克,肉桂粉0.5~1克。
做法:生姜、红枣加水约500毫升,煮沸后转小火煮15~20分钟。关火前加入红糖搅拌融化。饮用时,取适量热茶汤,趁热撒入肉桂粉,搅匀后温服。
功效:生姜温中散寒;红枣、红糖补血暖宫;肉桂粉引火归元、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热服效果最佳。
非经期温养汤
材料:羊肉(优选羊腿或羊腩)250~300克,当归片10克,生姜5~6片,麦冬10克,玉竹10克,枸杞子10克,盐适量。
做法:羊肉切块焯水洗净;所有药材(除枸杞外)洗净,与羊肉、生姜一同放入砂锅,加约1.5~2升清水;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转小火慢炖1.5~2小时,至羊肉酥烂;出锅前10分钟加入枸杞子,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羊肉温中补虚、益肾壮阳;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生姜助羊肉温散之力。麦冬、玉竹养阴生津、清心除烦,有效中和羊肉、当归的温燥之性;枸杞平补肝肾。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腻,特别适合三伏天温补肾阳、滋养精血。
温和运动助升肾阳
运动是生发阳气的天然良方,三伏天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进行,选择温和、着重腰腹及下肢的功法,能有效激发肾气,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气阴。
八段锦之“两手攀足固肾腰”
此式通过俯身攀足、起身后仰,充分拉伸腰背及腿部经络(尤其是膀胱经和肾经),刺激命门、肾俞等要穴,强腰固肾效果显著。动作需缓慢柔和,配合呼吸。
太极拳
强调松沉、圆活、连贯,重心转换间自然活动腰胯,引气下沉归于丹田(关元穴附近),长期练习能培补元气、调和阴阳。
慢跑/快走
规律的有氧运动促进全身气血循环。着重感受脚掌落地时对涌泉穴的轻微震动,有助引气血下行温养肾水。
瑜伽束角式
坐姿,脚心相对,双手握脚,膝盖下沉。温和打开髋部,拉伸大腿内侧(肝脾肾经循行处),有助于改善盆腔循环,缓解经期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