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药的八大应用

(2022-10-06 04:12:09)


燕京刘氏

时间:2021-12-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王庆国

乌药为樟科灌木或小乔木乌药的根,味辛、性温,归肺、脾、肾、膀胱经,有顺气、开郁、散寒、止痛之功。

乌药自唐代《本草拾遗》开始入药,因其功效甚广,在诸多疾病中均配伍应用。乌药用处广泛,主要因其有两大特色。其一,通行上下,无处不到,《本草述》说“逆邪横胸,无处不达,故用以为胸腹逆邪要药耳”,而《本草新编》则谓其“上入脾肺,下通膀胱与肾”,可见其通彻上下之能。其二,达阳之中有和阴之妙,既调气又调血,气血同治。由于本品通行上下,气血同调,故用之颇广,然归纳其功效,实则行气开郁止痛与温中散寒而已。广而言之,其有以下八大应用。

气滞身痛

乌药开郁行气止痛,通行上下,兼调气血,故对于气滞所致诸痛最有效验。如《慎斋遗书》中说:“凡浑身走注疼痛,皆为气滞血凝,有痰勿作痰治,只行气行血,而痛自除。”书中之香附散,即以本品与香附相合,治疗气血凝滞,浑身胀痛,六脉有力者。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乌药顺气散,治疗风气攻疰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目血晕,瘫痪,语言謇涩,筋脉拘挛;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噫,两胁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鸣,用本品配伍麻黄、陈皮、白僵蚕、川芎、枳壳、甘草、白芷、桔梗、干姜等,共为细末,姜枣汤下三钱。此证中年妇女患之者多,查体多无异常发现,但周身酸重疼痛不舒,自觉有气上下攻冲,或在腹中,或在胁肋,或在四肢,或在背膂,以手按之则呃逆声出而略减,少时复作,多伴有易怒多忧,诸药不易见效,而乌药顺气散治之效佳。此方气血并调,表里通达,配伍巧妙,故能取佳效。而另有一方可以与此方媲美,即木香流气饮,读者可以一试,便知其妙。

脘腹胀痛

乌药辛温开通,中走肝胆脾胃,上行于肺,下行于肠,能宣导气机,顺结气,散冷气,善治寒郁气滞之胸腹胀满疼痛。如《赤水玄珠》之乌药顺气散,以本品与香附、沉香、砂仁、橘红等行气药配伍,治疗七情郁结,脘腹胀闷,痞塞疼痛。《岭南卫生方》小乌沉汤,以本品配伍香附、甘草,治疗寒凝气滞,心腹刺痛。若由于情志抑郁,出现脘腹胀闷,胸胁不舒,纳呆不食,呃逆声声,肠鸣矢气者,则以本品配伍沉香、槟榔、枳实、木香,即《医方集解》之五磨饮子。再有六磨汤,也属于此类。另现在应用甚广的成方四磨汤,以本品与人参、槟榔、沉香相伍,源出《杏苑生春》,功能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主治七情伤感,上气喘息,胸膈满闷,不思饮食。有报道对多种原因所致的气滞腹胀,消化不良,腹部膨隆效果满意。而《医宗金鉴》所载加味乌药汤,由本品名方并与砂仁、木香、香附等配伍,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效果很好。笔者临床喜用百合乌药汤,此方在《医学三字经》中名百合汤,由百合一两、乌药三钱组成,治“治心口痛诸药不效,亦属气痛”。据陈修园自述乃“余从海坛得来”。本方治疗各种胃痛效果颇佳,可以作为解痉止痛药应用,用药比例以10:3最佳。

疝气疼痛

疝气一症,《医学传心录》曰“七般疝气,病在厥阴”,大多与肝经有关,一般为寒凝肝脉,气滞不行所致。本品入肝经,性辛温,不唯行气止痛,又能温肝散寒,故治疝气效佳。如《孙天仁集效方》治疗小肠疝气,用乌药一两,升麻八钱,水煎空心热覆即效。又如《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治寒凝气滞之小肠疝气,少腹痛引睾丸,用本品配伍茴香、木香、高良姜、川楝子、槟榔等。《景岳全书》之暖肝煎,治疗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疼痛,用本品与小茴香、肉桂、沉香、当归等同用。笔者在临床上遇有寒疝之证,一般以上两方加减化裁,或加入荔枝核、橘核以增效。

妇人腹痛

乌药善温肝寒,行气滞,止疼痛,达阳而和阴,故对于妇人肝郁血滞寒凝所致气血不和之痛经、平素及产后腹痛,均有疗效,常与当归、香附、芍药、川芎、木香、元胡等同用。如《医宗金鉴》治痛经之加味乌药汤(原出《济阴纲目》),以本品配伍元胡、炙甘草、木香、香附、榔片,治疗气滞寒凝之痛经;而寒凝血瘀为主的痛经,则以《本事方》琥珀散治之,以本品配伍刘寄奴、香附、莪术、丹皮、肉桂、元胡、当归、芍药等。笔者常以此二方辨证治疗痛经,包括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腹痛,均能获效。对于产后腹痛,本品也可治之,如《类编朱氏集验方》以本品与当归为末服,治产后腹痛。《本草切要》则以本品配伍当归、川芎、香附等,治疗胎前产后血气不和之腹部胀痛,皆有效。

气厥头痛

《本草纲目》载,本品善治气厥头痛、妇人气盛头痛及产后头痛,以本品配伍川芎,等份为末,每服二钱,葱姜汤下。

小便数及白浊

本品味辛性温,不唯能上达于肺,中治于肝胆脾胃,按《本草从新》之说,又能“下达膀胱与肾”,因而具有温肾散寒,除膀胱冷气作用,故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膀胱虚冷所致的小便频数或遗尿白浊。《本草拾遗》云其“主……膀胱肾间冷气”,《本草纲目》谓其可“止小便数及白浊”。如《孙真人海上方》治遗尿方,即单用本品研末米汤服。临床常用名方缩泉丸,由本品配伍益智仁、山药而成,治疗肾阳不足,膀胱虚冷所致的小便频数,或小儿遗尿、白浊等证。如果加用菟丝子、桑螵蛸、炙麻黄,效果更佳。

涎涕清稀

涎涕清稀,时时流涎或流涕,多由于肺胃肾虚寒所致,本品治疗小便频数,有温阳固涩之功,国医大师朱良春将缩泉丸移治肺寒或肾阳虚弱之涕多如稀水,或咽部时有渗清涎而久不止者,取缩泉丸之三味药加入辨证方中,可以大大提高疗效,也是对中医异病同治的一种灵活应用。

结石绞痛

运用乌药解痉排石,是朱良春的经验。朱良春用乌药30g、金钱草90g煎服治疗结石引起的绞痛,屡收显效。他还特为指出,乌药常用量为10g左右,但治肾绞痛需用至30g始佳,轻则无效。《朱良春用药经验集》载有一则典型案例:某男性患者,一年前突发肾绞痛,经检查为右侧输尿管结石引起,经治疗后缓解,此次又复发作急性肾绞痛,汗出肢冷,急用乌药30g、金钱草90g,水煎服,药后半小时减轻,4小时后服二煎,药后半小时腰腹绞痛即止,次日排出绿豆大结石2块。后用金钱草60g,海金砂20g,芒硝4g,鸡内金9g,甘草梢5g,服20剂,又排出结石3块。经B超复查,已无结石。该病例急性肾绞痛,用乌药、金钱草药后半小时痛减,5小时后即止,疗效可谓如桴击鼓。

乌药常用量为5~10g,急性绞痛可以用至30g。本品有香燥耗气之弊,气血虚而有内热者不宜服用。(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乌药——仙女赐药治病

时间:2019-08-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李明哲 王佳

 

  乌药,又名天台乌药、百叶柴、矮樟,属樟科常绿灌木植物,入药首载于《开宝本草》一书。乌药性温、味辛,入肝、脾、胃经,具有顺气开郁、散寒止痛的功效。关于其药用有一段美丽传说。

  相传在汉朝永平五年(公元62年),浙江剡县的刘晨和阮擎两位青年为医治村上流行的心痛病,远离家门来到天台山采药。随身干粮吃完了,而药却没找到。他们打听到这种药产在桃源洞一带,就向该洞奔去,但没走多远就饿昏在地。良久,两人被突然飞来的一片红云催醒,转眼间,红云又变成许多只鲜美的桃子。两人正饿得发慌,抓来桃子就吃,吃后浑身是劲,又继续上路。走过一道山岭,只见前面水潭边有两个少女,一个着红衣,一个穿绿袄,正朝着他俩微笑,还叫他们的名字。两人非常惊奇,刘晨问:“姑娘怎会知道我俩的名字,莫非是仙女?”两位姑娘点点头,穿绿袄的姑娘说:“我叫碧桃,她叫红桃,家住桃源洞,今日特意请你们去做客。”

  两位年轻人随两位仙子进入桃源洞后,才知道这姐妹俩是天上司药的仙女,奉命在此看管仙药——乌药。刘晨说:“我们入山已久,仙药还没有采到。”两人正在发愁,只见两位仙女捧着仙药走来,说:“两位为采仙药,历尽千辛万苦,现特以乌药相赠,此药可治心口痛。”

  刘、阮二人回到家乡,将乌药种到园中,不久便长满一园。他们将乌药分赠给众乡亲,服后果然疗效非凡。乌药因此名声大振,享誉海内外。(李明哲 王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天台乌药

 乌药的八大应用 (2016-11-30 11:15:52)[编辑][删除]

              http://h.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ac4bd11373f08202d5b2fdea4cfbfbedaa641bc6.jpg                                                                               乌药不仅是调经止痛的良药,还被奉为“长生不老”的仙药,为延年益寿的“神草”,


《本草纲目》载:“乌药,以出天台者为胜”。这是李时珍对乌药的首肯。

天台乌药散、乌金丸、乌药顺气汤,在内科、妇科都是常用方。乌药黄精颗粒更是理气益胃的保健佳品。


乌药被认为是长生不老之药。早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云游四海,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最终找到的就是天台乌药。之后,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带去的礼物有天台乌药。唐朝时期,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也带去了天台乌药,并用此药治好了光明皇太后百治不愈的顽疾,因而被尊为日本的“神农”。

1979年2月7日,邓小平访美归来,路过日本。日本歌山县新宫市市长漱古洁将三盆从天台移植日本的天台乌药苗作为国礼赠送给邓小平。

1982年,日本首相福田纠夫访华时,把天台乌药的常绿树目录赠送给了我国领导人。如今,在日本的歌山县和新宫市都建有“徐福公园”,种植着天台乌药。

据《康熙天台县志》载:“元岁贡药味乌药二十斤,明岁进药味三十斗,岁办药材乌药三百斤。”可见当时的皇室也十分推崇服用乌药养生。再说这天台山本就是道教南宗的发祥地,东汉葛洪早年在天台山炼丹活到80岁,唐代寒山子后半生隐居天台终年100多岁,唐代司马承祯活到89岁,宋代张伯瑞98岁。史载天台寿星还有清代的范青云142岁、高东篱151岁。寿星养生,也大多以乌药代茶保健,天台乌药因此获得了“长生不老”的仙药美名。


《叶氏女科证治》中有一个对症方子乌药顺气汤,书中指出:“经来二三日,遍身疼痛,此寒邪入骨,或发热,或不发热,俱宜解表,服乌药顺气汤。”其方主药就是炒乌药,配药用炒僵蚕、川芎、白芷、陈皮、炒枳壳、炒干姜、甘草、麻黄。该方还可以用来治疗妊娠脚痛。此方最早出自于宋代官司府组织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治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后被历代名医用来治疗妇科杂症。

另有妇科常用药四制乌附丸,用药为乌药和香附。为什么说是四制?因为它对制药方法有着特殊的要求:两药均分作四份,一份用醋浸,一份用酒浸,一份用童便浸,一份用盐水浸,各浸三日,然后蒸煮后研细,制丸服用。经过如此炮制,乌附就有了理气而不燥的特点,可适用于妇女气郁血滞经闭。有趣的是,该方还被用来治疗“师尼室寡经闭”。《叶氏女科证治》载,室女、妒妾、寡妇、师尼,独阴无阳,欲动而不得遂,憾积而不得伸,抑郁成病,亦有经闭之证。这种情况下,往往表现为恶风体倦,寒热如疟,面赤心烦,或时自汗,肝脉弦长而出寸口,宜服柴胡抑肝汤,兼四制乌附丸;如每日上午神思昏愦、畏日羞明、心胸幽痛、稍涉劳动,行经时其病痛更甚,宜服养阴汤,兼四制乌附丸。抑肝、养阴或有不同,四制乌附丸则必用,重在理气解郁。清咸丰年间, 懿贵妃曾服用调经丸,就是在香附、乌药的基础上,加用苍术、赤茯苓、赤芍、黄柏、泽兰、丹皮、当归等。光绪年间,慈禧服用的乌金丸,首味药就是“台乌”,即天台乌药。

散寒止痛化郁结

乌药辛温,有顺气散寒止痛之功效,《本草切要》以其配香附、当归、川芍,用于治疗胎前产后气血不和。《本草通玄》谓其“理七情郁结”,因此乌药可以用于调经,治疗一切气血凝停。

天台乌药散,是金代医家李东垣的名方,用药有天台乌药、木香、茴香、青皮、高良姜、 槟榔、川楝子等,功能辛温散寒、泄肝理气,治疗疝气寒证。清代医家徐大椿评价该方:气逆于中,寒滞不散,不能敷化精微,乃成疝瘕于腹,故小腹疼痛,控引睾丸。乌药顺九天之气,茴香祛九地之阴,再用槟榔破滞气,木香调中气,青皮破气平肝,良姜涤寒散滞,川楝子泻湿热,配用温酒,使湿化气行,寒邪解散,疝瘕自平,小腹疼痛亦退。《卫生家宝方》中用可以乌药治冷气、血气、肥气、息贲气、伏梁气、奔豚气、冷汗等,正是应了《日华子本草》中乌药“治一切气,除一切冷”的论述。另有一个简易方,在《魏氏家藏方》中又被叫作固真丹,在《妇人良方》中则叫作缩泉丸,主治肾经虚寒、小便滑数及白浊等疾,用药是天台乌药与益智仁和山药。

在我的个人临床经验中,乌药既能行气,又可温通,对于肝、肾、脾、胃等寒阻气滞的病症,用之均有效;尤其是男子睾丸凉、睾丸刺痛,女子痛经、小腹痛的,加用乌药,都会提高临床疗效。这也是暖肝煎、四磨汤、排气饮、缩泉丸、五磨饮子、六磨汤等名方里均用了乌药的原因所在。


天台乌药能有效清除体内过剩的活性氧,防治细胞老化和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对防治各种炎症、癌症有帮助,称其为名副其实的仙药。他们利用天台乌药的根茎叶子,精制成“徐福茶”和“徐福罗漫”果酒,长期服用对养生保健大有补益。天台乌药作为中华物宝,已经被列入国家原产地保护中药材资源,天台县荣获“乌药之乡”称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