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中医之痞

(2022-10-06 03:47:18)


时间:2021-12-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朱光

•《伤寒论》对痞论述甚详,以方测证,大致可分为热痞、寒热互结痞、寒热错杂痞、气痞、痰痞、悬饮痞、水痞、协热利痞等。

•痞作为症状与胀、闷、满等,作为病机与郁、滞、阻等,作为病证与结、瘕、聚等的区分度不高。痞作为一个概念,其清晰性、准确性、必要性都还有不足。

“痞”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在中医学中或指症状,或指病机,或指病证。临证常用常见,历代论述颇多,但观点杂乱,所识不一,影响学用。兹对其作一梳理阐释。

痞之含义

《说文解字》释“痞”为“痛也。从疒否声”,徐铉注解为“病结也”。《广韵》则将其定义为“腹内结痛”。可见“痞”的本意为“疼痛”。

痞与否古时通义。否(p),在六十四卦中有一否卦,《周易》指为“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因而否意为“闭塞不通”。受此影响,痞在中医学中大都以此为义。在《黄帝内经》中,痞与否通用,或单用,或与近义词组成词组,基本上都反映了上述词义。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所至,积饮否膈”等。《伤寒论》对痞进行了明确界定,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

后代医家都依此作了进一步阐释,如巢元方认为“痞者,塞也,言腑脏痞塞不宣通也”;成无己指出“塞而不通,否而不分为痞”;李东垣云“夫痞者,心下满而不痛是也”;朱丹溪谓“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张景岳说“痞者,痞塞不开之谓”。

现代辞书如《辞源》《汉语大词典》及《中医名词词典》等,均释“痞”为“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有的仅有胀满的感觉,称‘痞块’‘痞积’”。《故训汇纂》更是直言“痞”为“闭也、塞也、隔也、不通也、窒也”。由是可言,关于痞的“疼痛”之意已弃而不用。

痞之证机

气机阻塞不舒而成痞。根据病症、病机、病位及轻重等,历代文献中有痞满、痞胀、痞结、痞积、痞块、痞气、痞逆、痞利、痞块、痞硬、痞塞、胸痞、心下痞、痞疾、痞膈、痞蹇等名称。

历代医籍对痞之相关病证的记述较为混乱,如《难经·五十六难》云:“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伤寒论》对痞的论述甚详,通过以方测证,所述痞证大致可分为热痞、寒热互结痞、寒热错杂痞、气痞、痰痞、悬饮痞、水痞、协热利痞等。《中藏经》载有“上、中、下痞”,谓“上痞者,头眩目昏,面赤心悸,肢节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气,惧火喜寒,又状若中风之类者是也”;“中痞者,肠满四肢倦,行立难,难食已,呕吐冒昧,减食或渴者是也”;“下痞者,小便不利,脐下满硬,语言謇滞,腰背疼痛,脚重不能行立者是也”。《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八痞”,却未列出具体名称,基本表现是“其病腹纳气结胀满,时时壮热是也”。《类证治裁》述痞为“病在胸膈气分,而外不胀急,但不知饥,不欲食,脉缓弱或虚弦”,并将痞满分为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

有“痞积”一病,《医林绳墨大全》中指“过食生冷,油腻所引致之痞块”,《医衡》中指“疟后痰结或血裹,肝气痞积于胁下者”,《验方新编》中指“凡腹内瘀血凝结,疼痛时发时止”者。此外,《症因脉治》载有“胸痞”,谓“若胸中满塞而不痛,又名胸痞。”《证治准绳·女科》中载有“妇人痞”,谓“由饮食失节,脾胃亏损,邪正相搏,积于腹中,牢固不动,有可征验……得冷则发,冷入子脏则不孕,入胞络则月水不通”。《幼科指南》中载有“痞热”,认为“由饮食不清,伏结于内,致成痞块,以生内热,熏灼于外”。《古今医统大全》载有“痞癖”,谓“腹中有癖不食,但饮乳是也……小儿病癖由乳母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凉乍热相类,不早治必成疳”。

关于痞之成因,《伤寒论》言“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指出本无实邪而反下或本属太阳表证却误下,致里虚邪陷而成痞。《保命集》言:“脾不能行气于肺胃,结而不散,则为痞。”《丹溪心法》云:“痞者……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皆土之为病也……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化为痞者;有湿热太甚为痞者。”《景岳全书》认为:“虚寒之痞……皆脾虚不运而痞塞不开也。”《临证指南医案》则提出:“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脘膈痞闷,不饥食减,大便不爽,乃气滞于上。”

许多医家都认识到痞应与结胸、胀满、积聚、癖等加以区别。如成无己言:“结胸者,邪结在胸中……痞者,留邪在心下。”朱丹溪认为:“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者,是痞也。”张景岳云:“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林佩琴曰:“心下满而硬痛为结胸,满而不痛为痞。痞则闭而不开,满则闷而不舒。”冯楚瞻在鉴别瘕、痞、癖时曰:“瘕者,是因伤血得之,其状胸膈烦闷,痛引少腹,时或攻筑,上抢心胸,虽不阻食,渐成瘕结,又曰血结……痞者,是因伤气得之,其候心腹膨胀,肚大胁满,痛引腹胁,住在左肋,面黄肌瘦,倦怠无力,久而不治,渐成痞块……癖者,是因积得之,其症如肠癖之疾,便利无度,似痢非痢,似虫非虫,或下鲜血,肚腹干痛,心胸满闷,久而不治,则顽结不散,有类痞状。”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言:“大约胸满不痛者为痞,满而痛者为结胸。”又在《幼科释谜》中引龚信语:“癖块者,僻于两胁;痞结者,痞于中脘。皆乳哺失节、饮食停滞、邪气相搏而成也。”

目前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列有“痞满”一病,定义为“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因病位在心下(胃脘部),故又可称为胃痞。常见病因有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临证常见分型有邪热内陷型、肝郁气滞型、痰湿内阻型、饮食停滞型、寒热互结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亏虚型。

痞之辨治

治痞须辨虚实。张景岳对此有着精当的认识:“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关于痞之治疗,历代医家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张仲景对痞的论治,为后世作了很好的示范。其思路清晰,随机应变,远非单纯的理气消痞,具体可概括为:一者清泻热邪、散结消痞,方选大黄黄连泻心汤;二者扶阳固表、泻热消痞,方选附子泻心汤;三者清上温下、补虚消痞,方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四者温阳化气、利水消痞,方选五苓散;五者和胃降逆、化痰消痞,方选旋覆代赭汤;六者涌吐痰实、宽胸消痞,方选瓜蒂散;七者攻逐水饮、开郁消痞,方选十枣汤;八者温中解表、降逆消痞,方选桂枝人参汤;九者和解少阳、开郁消痞,方选小柴胡汤;十者和解少阳、通下里实,方选大柴胡汤。

李东垣治痞也有独到之处,如对伤寒误下致心下痞,提出当先“截散其邪气,使不至于痞”,用方可选《南阳活人书》中的桔梗枳壳汤。而对杂病致痞分为五大证类,列方二十余首,如治气滞不利之人参顺气饮子、木香化滞汤、枳实消痞丸等,治虚寒之厚朴温中汤、沉香温胃丸等,治饮食所伤之枳术丸、草豆蔻丸等,治实痞之大消痞丸、三黄枳术丸、枳实导滞丸等。

叶天士治痞则另辟蹊径,常在运脾和胃的基础上,加杏仁、桔梗、枳壳以宣降肺气而助脾胃升降。若有痰热内阻者,则加瓜蒌、枇杷叶等以肃肺气而化痰热。林佩琴总结指出:“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

此外,刘宗浓对“喜行利药以求速效,临时通快”,张景岳对治疗虚痞的“妄用消耗”现象都提出了告诫。

综上所述,痞的基本特征是气的“闭塞不通”,可谓“不通则痞”。尽管历代相关论述很多,现今也进行了大幅度的规范、整理,但作为症状与胀、闷、满等,作为病机与郁、滞、阻等,作为病证与结、瘕、聚等的区分度仍嫌不高。因此,痞作为一个概念,其清晰性、准确性、必要性都还有不足。(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肝胃不和脾失运 圆机活法消痞满【草根一生 

 (2015-06-13 14:21:56)[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经验
肝胃不和脾失运 圆机活法消痞满
刘建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吴某,女,80岁,2013年12月31日初诊。主诉痞满1月余,嗳气,泛酸,纳谷尚馨,口干,疲劳,夜间睡眠醒时汗出,身热,再难以入睡,大便1~2日1行,多不成形,小便调,舌体胖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弦尺弱。

    辨证:湿浊蕴滞,肝胃不和。

    治法:芳香化浊,清胆和胃。

    处方:太子参12克,青蒿12克,柴胡10克,郁金12克,黄连8克,乌贼骨10克,瓦楞粉(包)15克,竹茹12克,姜半夏9克,婆罗子9克,荷苏梗(各)12克,炒薏苡仁20克,茯苓20克,炒枳实12克,甘草3克,生姜2片为引。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4年1月7日):患者述服药后痞满、嗳气减半,已不泛酸,夜间燥热汗出,头部及下肢无汗,入睡难,口干不多饮,大便日1行,便质偏软,小便调,舌体胖质淡暗,苔薄欠润,根部剥脱,脉同前。路志正先生见已收效,予上方加减:青蒿改为15 克,生姜改为1片,以银柴胡易柴胡、去乌贼骨、茯苓、薏苡仁,加丹参12克,炒枣仁18克,石斛15克以清虚热、养阴液、安心神。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服药后脘腹胀满改善,夜间燥热汗出减,寐后半夜睡眠轻浅,口干欲饮,近纳食馨,易疲劳,服润剂后,便溏、次数多,矢气多,小便黄,舌体胖大质淡暗,苔薄见润,脉细滑。证属脾虚失运,治宜健脾益气,温中止泻。

    处方:太子参15克,炒白术12克,炒山药12克,炒三仙(各)12克,茯苓12克,姜半夏9克,石斛12克,炮姜6克,草蔻仁(后下)5克,车前子(包煎)15克,广木香9克,防风6克,泽泻9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服上方后脘腹胀满改善,嗳气减缓,口干欲饮,夜间少饮,易疲劳,寐早醒,近因食绿豆粥、百合而胃脘不舒,影响睡眠,大便成形,小便调,舌质暗淡,苔薄,中有裂纹,脉细(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轻度肠化,HP+)。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佐以酸甘化阴法治疗。

    处方:西洋参(先煎)8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功劳叶15克,炒山药15克,生谷麦芽(各)20克,瓦楞粉12克,婆罗子10克,绿萼莓9克,玫瑰花12克,建神曲(各)12克,佛手8克,生炙甘草(各)3克,生姜1片为引。10剂水煎服,日1剂。

    五诊:服上方后脘腹胀满明显减轻,纳增,偶见嗳气,口干欲饮,夜间少饮,疲劳感减轻,西医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大小便调,舌质暗,有裂纹,脉沉细小滑。原方去石斛、功劳叶,加枇杷叶12克,石见穿12克,再进14剂。后随访,诸证皆消。

    按:痞满多因外邪内陷、饮食所伤、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滞、升降失常,而成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患者感觉腹部(主要是胃脘部)痞塞不通,胀满难忍,但触及不到块物。

    本案乃湿浊蕴滞,肝胃不和、脾虚失运所致。患者年事已高,虚实夹杂,过施消导则易生他变。路志正先期施以芳香化浊,清胆和胃之法,痞满减半;二诊时,根据脉证,兼顾他证,灵活化裁,改加青蒿、银柴胡、丹参、炒枣仁、石斛,旨在清虚热、养阴液、安心神。疾病后期,患者变生他证,则以健脾益气、温中止泻、和胃降逆佐以酸甘化阴法图之,俾湿浊得化,肝胃调和,脾气健运,气机通畅,则痞满自消,诸证自除,其“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调理脾胃之思想跃然纸上,值得我辈借鉴。

顽固不化与完谷不化

 (2018-07-11 16:23:22)[编辑][删除]

 



成语顽固不化出自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卑府从前在那府里,也做过一任知县,地方上的百姓,极其顽固不化。”后来用以表示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形容人十分固执。

学了中医,一看到成语顽固不化,就想到“完谷不化”。“完谷不化”是中医病证名,指那些消化不良导致的腹泻或大便里有未消化的食物的情形。如果把完谷不化误写为顽固不化,我以为也没太大的原则问题,这个成语重在“不化”。食物总是没有被充分消化,没有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即是完谷不化,时间长了,当然可以说是顽固不化。

有些人长期消化不良,大便不是清稀,就是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甚至吃什么拉什么,偶尔大便秘结不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顽固的“完谷不化”,用中医的理论来说,主要病机是脾阳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意思是清阳之气主升,如果清阳之气衰弱于下,就会大便稀,带有未消化食物。换一句话说,完谷不化的原因是清阳不升,即脾阳虚。

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会脾阳虚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饮食生冷。只凭喜好,吃喝过于寒冷的饮食,时间久了就会损伤脾胃,引起飧泄。另外,长期把四肢和腹部暴露于寒冷的环境里,使肚腹受凉,四肢受寒,也会损伤脾阳,造成完谷不化。

脾阳受损的症状除了消化不好,动不动就腹泻,大便里经常有未消化的食物,腹痛等外,还会伴有消瘦,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乏力,容易疲倦等表现,时间久了,还会出现抵抗力低下,容易感冒,怕冷等症状。

如果你真是完谷不化了该怎么办?第一,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以温热饮食为主,即使夏天也不要吃才从冰箱里出来的冰冻饮食。另外要少吃刺激性和滋味厚腻的饮食。第二,随天气冷暖,适时增减衣物,特别要防止脐和胃受凉。第三,禁忌寒凉类的饮食,比如西瓜、苦瓜、梨等。第四,常食益气健脾的食物,比如山药、扁豆、蜂蜜、莲子、大枣等都可以适当换着品种和花样吃一些,以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第五,在饮食调理的情况下还不好,可以找专业中医医生调理。辨证服用附子理中丸或补中益气丸都可以对完谷不化有所帮助。第六,就是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紧张等情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