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病分四类针灸当依不同辨证法

(2022-10-01 03:39:34)
各家观点,以启迪思维,指导临床。

摘自2022-9-30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学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许军峰

微信扫二维码阅读“方药辨证理论适合针灸临床吗”主题讨论。
针灸依赖于机体自身调节功能发挥作用,其临床辨证论治方法也有自身特色。作为一种外治法,针灸以选穴组方、针刺手法、针刺时机、留针时间、针刺频次等关键技术为主。笔者认为,针灸临床的辨证论治,应根据脑病、脏腑病、经络病及经筋病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脑病当以“醒脑调神”为辨治大法
中医脑病证治以“脑”为本,以“醒脑开窍”针法之主穴化裁,以“醒神”“调神”为主,针对疾病配合相应的治法
中医认为,脑属奇恒之腑,《黄帝内经》所谓“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之海”。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在脏腑系统属心,是“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具体而言,意识、思维属脑,是“脑主神明”的生理效应。心主之“神”是生命之神,与生俱来,源于父母,为“先天之神”;脑主之“神”是指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充实完善的高级生命活动,是“后天之神”,与人的主观努力密不可分。中医之“脑”,并非仅指居于颅内的实质性脑组织,而是指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全身的关系。当“脑”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时需要脏腑的参与,当“脑”病变时则与人体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肌肉经络、七情六欲都有牵连。
中医脑病的病因病机不仅来自脑本身,还与各种脑外因素关系密切。如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痰瘀互阻、痰火互凝、上蒙清窍;七情内伤导致的气火相煽、上扰元神;六淫外袭导致的风寒、风热、风湿之邪上犯巅顶。中医脑病大致可分为四种:脑府损伤的器质性脑病(中风等)、脑神失守的功能性脑病(癫狂痫郁病等)、与脑神相关的器质性疾病(面瘫、截瘫等)、元神失职引发的全身性疾病(阳痿、不孕症等)。
中医脑病证治以“脑”为本,“醒脑”包括“醒神”与“调神”两个概念,旨在开启匿闭之神气,恢复脏腑气血之功能,治疗法则有醒脑、开窍、调神、安神、镇惊、定志、熄风等。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有严格的顺序和针刺手法刺激量要求,主穴先刺双侧内关,继刺水沟,再刺患侧三阴交,辅穴取患侧极泉、尺泽、委中且均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经过长期多中心、大样本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实了该针法的有效性、可操作性、重复性和科学性,被医学界公认为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在针灸临床上,以“醒脑开窍”针法之主穴化裁,以“醒神”“调神”为主,针对疾病配合相应的治法,常获奇效。
《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醒脑开窍针法就是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的原则而确立的。因此,针灸实践过程中,在以“脑神”为核心的基础上,应将针刺“醒脑调神”作为诸多脑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法则。
脏腑病宜八纲、脏腑、经络辨证相结合
脏腑病以八纲辨证为指导,在经络辨证基础上,辅以脏腑辨证,论治以按经选穴为主,辅以按部选穴
针对脏腑疾病,应当结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来确定疾病的寒热虚实以及相应的脏腑和经络,比如虚证(气血虚)可以取足三里、气海,实证(气滞)可以取合谷、太冲,热证(胆腑实热)可以取内庭、侠溪,寒证可以取关元、肾俞等。根据主证确定病变脏腑,如主诉为心悸者病位在心,主诉为喘息者病位在肺,以纳差为主者病位在胃等。此外,藏象学说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病变也必然不同程度地显现于相应的某些部位。因此根据其相关理论,可以定病位辨脏腑,如鼻部疾病可辨为肺病,因为肺开窍于鼻;喜笑不休可归为心病;颜色黧黑可辨为肾病;爪甲病变可辨为肝病等。另外,经脉属络脏腑,脏腑辨证结合经络辨证可以确定病位,指导循经取穴。例如针灸治疗胸痹,可以取相应脏腑的俞募配穴,取心俞和巨阙,取心包经的内关等。
《灵枢•刺节真邪论》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动应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强调了经络辨证的重要性,需应用经络诊察以辨经。经络辨证在脏腑病证中起着重要作用,经络学说中详细论述了经络的循行和证候,临证时根据患者的证候表现判定属于何脏腑何经络,再根据经络辨证指导针灸取穴治疗。如患者主症表现为“溏瘕泄”,可依据足太阴脾经证候“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判断病变经脉主要是足太阴脾经,并在足太阴经(膝关节以下部位)进行经络诊察,以进一步确定病变经脉。如果患者表现为“烦心,心痛”,可能涉及心包经、脾经、肾经、心经等多条经脉,此时可以兼顾患者的其他病症及辅以脏腑辨证,以进一步明确病变经脉。若患者兼有“嗜卧,足下热而痛”的证候表现,可以确定病变经脉为足少阴肾经。
针灸治则以八纲辨证为指导,把握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选取适合的针灸方法(如表证多用浅刺法、里证多用深刺法;寒证多用灸法、热证多用针法等)或补泻手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脏腑病证的针灸临床诊疗思路主要是以八纲辨证为指导,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辅以脏腑辨证,论治以按经选穴为主,辅以按部选穴,选取适宜的补泻等刺法进行论治。
经络病当以经络辨证选穴治疗为主
针对经络病证,常采取辨经选穴,可取本经五输穴作为远端取穴,也可取同名经经穴或表里经经穴进行施治
经络病在《灵枢•经脉》中有详细论述,另外《黄帝内经》其他包含经络病证的文献可见于《灵枢•经别》《灵枢•经筋》《素问•诊要经终论》《素问•经脉别论》等。
经络病证特指经络的生理功能失常所导致的疾病,或表现出的症状(或体征)。广义的经络病证既包括循行经脉上的肢体病变,也包括内在脏腑及头颈部的病变。狭义的经络病证是与脑病、脏腑病相对而言的。经络病证中,疼痛最为常见,且疼痛具有经脉循行特点,大多以症候群的形式表现,主要包括经气不利或阻滞不通、经脉气血变化、经脉相关脏腑病变等。
经络辨证是针灸治疗疾病中最重要的理论依据。经络辨证作为中医辨证中极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其相关理论源于《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至《难经》时期形成以十二经脉经络辨证和奇经八脉经络辨证为主的经络辨证,后世医家不断发展和完善,将经络辨证广泛应用于临床。经络辨证在其运用中依据辨证和辨位分类,采用望诊、切诊,尤重脉诊的应用方法。观察脉象变化可判别经络虚实。《灵枢•经脉》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除了诊寸口脉外,还可通过循扣各经动脉以辨虚实,如诊冲阳穴以候足阳明经虚实,诊太溪穴以候足少阴经虚实,诊太冲穴以候肝经虚实。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密不可分,与八纲辨证紧密结合。经脉主运行气血,常受脏腑之气的影响,其推动力有强有弱,故治之有补泻之别。经络病有传变的过程,即“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内连五脏,散于肠胃”,是疾病传导途径之一。经脉上若有横络卡压,使经脉闭阻,病灶点以上气血郁滞,病灶点以下气血虚少,其病难治。经络病一般包括十二经脉疾病和奇经八脉疾病。经络病多因气滞血瘀痰湿所致,其病理为“不通则痛”,其病性多表现为实证和虚证。奇经八脉疾病多表现为内脏病、妇科病及疑难杂症,对于久病、疑难杂病可以从奇经八脉论治。
针对经络病证,常常采取辨经选穴,可取本经五输穴作为远端取穴,也可取同名经经穴或表里经经穴进行施治。足三里属胃经,其脉循行过腹部,属胃络脾,肚腹疾患多由胃气不和所致,故取胃经的合穴足三里以治之。腰背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属膀胱、络肾,腰痛多由肾虚或膀胱经感受外邪所致,故可取委中穴治疗。列缺为肺经络穴,可以沟通肺与大肠表里两经,大肠经循行经颈项至面部;列缺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任脉和督脉之气相连,督脉循行于头项。故头项强痛可取列缺穴治之。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手阳明之脉“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故合谷穴可以治疗面口病证。以上这些选穴规律是通过经络辨证来实施的。在临床治疗头痛中,经络辨证是取穴用药的依据,如巅顶痛属足厥阴肝经,可以取太冲穴;侧头痛属足少阳胆经,可以取侠溪穴;前额头痛属足阳明胃经,可以取内庭穴;后头痛属足太阳膀胱经,可以取昆仑穴等。
经筋病应按部选穴、以痛为腧
经筋病治疗以辨别病位为主,针刺法可分为燔针劫刺、单针多向刺、多针排刺三类,以按到的痛点为腧穴,以患者感知为度
针灸最常见的适应症为痛症和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应属于中医的经筋病范畴。因经筋特点为“连筋属节”,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肌肉、骨骼、关节的体系,所以其痛多为软组织损伤,称之为筋痹。
《灵枢•经筋》指出,经筋病常表现为所病部位的“痛”“急”,甚至“转筋”。在功能上,常描述为所病部位关节的异常活动或活动不利,如“脊反折”“腰反折不能俯仰”“膝不可屈伸”“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等症。
经筋病的治疗主要以辨别病位为主。《灵枢•经筋》多有“治以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描述,故认为此为治疗各经筋病证的常规治则。“燔针劫刺”,燔针即烧针。《素问•调经论》云“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即筋之陷下病和拘急病用燔针劫刺,若病在骨,就要用焯针和药熨,明确指出燔针和焠针主治不同。燔针类似于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温针疗法,有别于焠针,后者更适用于寒毒固结、病位较深的病证。劫刺,一曰“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一曰“如劫夺之势刺之即去,无迎随出入之法”,前者语出张介宾,侧重于描述燔针功用,以温热之气迫使寒邪消散的刺法;后者语出张志聪,侧重于描述燔针操作,刺时不用迎随手法。燔针劫刺虽为治疗经筋病证的常规疗法,但也并非所有病证均适合,临床应用燔针治疗时应注意寒热辨证,《灵枢》中亦明确指出“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以知为数即为“以知为度”,更符合《灵枢•经筋》原文本意。“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就是经筋病以按到的痛点为腧穴,治疗都是以患者的感知为度。
现代经筋病的针刺方法多沿用《内经》中的针刺法,如焠刺、关刺、恢刺、分刺、合谷刺、报刺等,并在这些刺法上有所创新,如排刺、透刺、围刺、动刺法等。总之,这些针刺法可分为三类,包括燔针劫刺、单针多向刺、多针排刺。广义的经筋疗法包括所有基于传统经筋理论的针刺、推拿按摩、拔罐、火针、针刀、长圆针、内服外敷药物等各种治疗方法,这些经筋疗法呈现三个共同特点:一是以手法和针刺为主,多种疗法灵活结合运用;二是治疗针对性强,直指病灶,“以痛为腧”,大多数痛点都位于筋膜之内;三是涉及病种广泛,但以运动系疾病和局部经筋痹痛为主,对于一些难治性全身性病症如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亦常收奇效。治疗经筋病的针刺方法或在经筋部位施以针刺治疗的方法均可以归为“经筋刺法”范畴。
在针灸临床中,循经选穴、按部选穴是最经典的取穴规律,同时也是选穴配伍的基本方法。针灸学选穴原则主要为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及辨证取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现代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影响下,已衍生出多种灵活的取穴规律,比如按解剖部位取穴、按神经节段取穴、全息取穴指导的取穴法等。这些取穴法体现了经筋病辨证治疗中按部位取穴的原则。
另外,经验积累也在选穴施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长期针灸实践中,人们还总结了一些擅长治疗某种疾病的经验穴,如阑尾穴、落枕穴、腰痛点等,治疗疾病时也可以不考虑辨证而直接应用

“调神七针”联合针刺脐内环穴治疗腹痛案

 (2024-10-19 04:51:06)[编辑][删除]
“调神七针”联合针刺脐内环穴治疗腹痛案
摘自2024-10-18中国中医药报
徐蕾 湖北省潜江市杨市办事处卫生院

脐环穴与脏腑对应关系。

腹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西医学中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易激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均属于腹痛范畴。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韦丹多年临证发现诸多疾病常伴随焦虑、抑郁情绪,腹痛亦是如此,这些不良情绪不利于原发病的治疗,甚至可诱发加重原发病,因此临床治疗中尤其注重调神。韦丹传承创新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家康“补肾祛瘀、调和阴阳”和全国名中医、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黄鼎坚“通督调神”的学术思想,结合自身临证经验提出“调神七针”针刺法,取穴为百会、玉枕、风池、太阳、内关、神门及三阴交七穴,用于治疗失眠、颈椎病、尿频、尿失禁、胃痛、腹痛等疾病均获良效。

壮医认为,人体可分为上、中、下三部,人体三部与大自然(天、地)同步运行,形成三气同步,由此人体健康无病;人体内有谷道、水道、气道合称三道,龙路与火路合称两路,三道两路是人体气机运行的重要通路,若三道两路闭塞壅滞,人体三部之气不能同步,则导致疾病发生。脐环穴是壮医特色穴位群之一,位于人部,处人之中央,具有通谷道、补诸虚、通畅天人地三部之气的功效。脐环穴分脐内环穴和脐外环穴两类,脐内环穴擅治全身疾病,临床常取八个穴位,每个穴位主治相应的脏腑病症,如图。现将韦丹用调神七针联合针刺脐内环穴治疗腹痛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张某,女,60岁,2020年11月25日初诊。主诉:反复腹部胀痛5年余。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痛,痛时拒按,严重时伴头部巅顶、眉棱骨处胀痛,排便后腹痛减轻,时有反酸烧心,晨起伴有口中异味,无恶心呕吐、头晕心慌等不适,平素情绪易紧张,畏寒,喜热饮,睡眠差,入睡困难,夜夜噩梦且易醒,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既往有慢性糜烂性胃炎、肠息肉、腰痛史;否认其他基础病史。

诊断:腹痛(肝郁脾虚)。

治疗:1.针灸治疗。取风池、颈夹脊穴,点刺,不留针,百会、四神聪(取左右两穴)、太阳(双)、印堂、内关(双)、合谷(双)、神门(双)、三阴交(双)、太冲(双),脐内环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艾灸神阙、关元穴30分钟;2.耳穴压豆(神门、脑点、心、肝、脾、胃、腹部、内分泌、三焦、腰椎)。

12月1日二诊:患者诉睡眠较前转佳,腹痛发作频率较前减少,继续予以“调神七针”联合针刺脐环穴、耳穴压豆治疗。

12月2日三诊:患者诉昨日扎针治疗后腹痛明显缓解,但夜间受凉后腹痛反复,伴剧烈头痛,以巅顶及眉棱骨处疼痛为主,未诉其他不适,嘱患者注意保暖,治疗同前。

12月30日四诊:患者诉腹痛、头痛基本缓解,近1周未复发,睡眠转佳,夜间无噩梦,焦虑情绪较前明显缓解,无其他不适。继续针刺巩固治疗1次。

按 本案患者平素易紧张、焦虑,腹痛加重时出现巅顶和眉棱骨处头痛,疼痛部位为厥阴经和阳明经循行处,提示与肝、脾、胃相关;腹胀拒按,排便后腹胀减轻提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平素畏寒、喜热饮,提示脾阳不足,加之情志不畅,肝木乘克脾土故出现腹痛。患者就诊时情绪低落,夜夜噩梦,遂选择“调神七针”联合针刺脐内环穴治疗。“调神七针”取穴为百会、玉枕、风池、太阳、内关、神门及三阴交七穴。百会位巅顶,通头部气街而养髓,针之通督调神、畅达气血,同时可疏散厥阴经气之瘀滞;玉枕属足太阳膀胱经,张介宾认为足太阳经自“项后二筋之间”,即玉枕处入脑,与阴、阳跷脉相通,此穴是黄鼎坚诊断及治疗失眠的经验要穴,失眠针之可获良效;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少阳经处于半表半里,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且手足少阳、阳维脉交会于此,针之可疏导胆经、肝经及诸阳经气血,升降左右之气机、协调阴阳;太阳属经外奇穴,位于侧头部,部分学者认为侧头部属于少阳经范畴,与风池同用,共起顺接阴阳、调节气机、畅达情志的作用;《针灸资生经》云“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临床上内关、神门常同用于治疗心疾,针之开心气之郁结,协调胸中阴阳升降;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阴经之交会穴,一穴三补,《针灸甲乙经》云“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有健脾理血、调肝养血、补肾养神之效。七穴同用共主通督调神、补肾养神、调心安神、疏肝畅神之效。脐内环穴擅治全身疾病,位于人部,处人之中央,具有通谷道、补诸虚、通畅天人地三部之气的功效。患者脾阳不足,灸神阙、关元,补脾阳,壮正气。耳穴压豆治疗选择神门、脑点、心三穴意在改善睡眠;因患者腹痛主要与肝脾有关,故选择肝、脾、胃、腹部、内分泌、三焦;患者既往有腰痛病史,且双耳之腰椎穴处局部有隆起,因此选择
 足后跟:点压足后跟止鼻衄

  当发生鼻出血时,可以迅速掐捏足后跟(踝关节与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掐捏右足跟,右鼻出血掐捏左足跟,可立即止血。

  阳陵泉穴:点压阳陵泉穴治胆绞痛

  患者胆囊炎、胆结石症发作时可出现右上腹部剧烈绞痛,则可用点穴法止痛。方法为: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下寻找压痛点,即阳陵泉穴。用两手大拇指分别按压两小腿的阳陵泉穴。持续按摩两分钟,即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劳宫穴:点压劳宫穴治疗血压骤升症

  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高血压患者可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此时,可按压劳宫穴,用大拇指从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压。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合谷穴:点压合谷穴治晕厥

  合谷穴位于左右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稍靠近第二掌骨处。当病人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原因导致晕厥、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时,可用拇指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续按揉2分钟至3分钟后,晕厥等症状可消失。

  至阳穴:点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

  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即取卧位、垂臂时,两侧肩胛角下缘经脊背连线的正中点处。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常伴有胸部压迫感和窒息感。此时,病人可手持一枚5分硬币,用硬币边缘按压至阳穴。按压3分钟至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若每日定时按压3次~4次至阳穴,即可预防心绞痛的发生。

  三阴交穴:点压三阴交穴治肾绞痛

  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上方3寸处。肾绞痛是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肾区急性剧痛疼痛突然发作时,患者可用大拇指点压、揉按三阴交穴位。反复按压揉3分钟至5分钟,肾绞痛即可缓解。

悬针点穴应用与实践----治疗三叉神经痛

   不久前介绍了悬针点穴运用博文中只讲穴位和保健等方面的运用,现我介绍几个病例用悬针点穴的全过程和在过程中的变化,还有我在悬针点穴过 程中如何加入其它的方法参与点穴之中来提高悬针点穴的效果,从而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的信心,逐步恢复健康的。

    一天,在邻居家门口设摊的摊主马大姐对我说:阿叔,我的头半边疼痛得不得了,受不了了,脸色也很难看苍白。问:怎么了?:疼?她用手在自已的右半脑比划起来,还不时的呲牙咧嘴,见她如此疼痛的很。是不是从后面向上向前直到眼鼻处。答:是的。是不是疼痛一抽一抽的。答:是的。是不是耳朵后面和耳朵不能碰?答:是的。太阳心()的地方砰砰的跳痛?答:是的。根椐目前情况很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因为发病的时间还不长,应该不太难治疗。我用悬针点穴法和磁疗方法合并治疗。悬针点穴:手上是神门穴,大陵穴,腕骨穴,()关穴,合谷穴,鱼际穴等穴位。腿脚上是三阴交穴,行间穴,涌泉穴等穴共悬十针,一小时后取针。   悬针点穴是悬捆在腿脚上和手臂上,不痛不痒能行吗?真奇怪。二天后她感觉还可以,然后又为她贴上了磁铁进行磁疗方法:将磁铁用胶布贴在翳明穴,天柱穴,太阳穴三穴上。第二天出现了好的现象,告诉我疼痛好了许多。抽缩也好了许多。此时对我讲:当时非常害怕,为什么呢?因为亲家在农村也是此病,因为受不了难忍的疼痛和激烈的抽缩,把人弄得神魂颠倒,整天昏三倒四,苦不勘言,一日服农药,撒手人间...无知,悲剧发生了。    在给她悬针点穴,敷磁疗法的同时告诉她这几天希望你好好地休息,早一点睡觉。生意少做一点就少做一点,日子长着呢?毕经身体是本钱,是根本。点头同意,休息了几天。

  奇迹出现了,一清早就把磁铁还给我说:阿叔好了!我头不痛了!谢谢你这几天照顾,太好了,真神奇...

  那正是---悬针点穴,奇妙可赞。

脉诊与针灸

 (2018-07-13 13:38:46)[编辑][删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诚为针灸之准则,也从“浮沉辨表里,迟数辨寒热,举按辨虚实”之脉理中领悟到了许多针灸中需要而且应该掌握的方法和技巧。

浮沉定浅深

脉理中有“浮沉辨表里”,是说从病人脉象的浮沉中,可以初步体悟、掌握并且辨别病人病情的外感还是内伤、腑病还是脏病、经络病还是脏腑病、新病还是旧病、轻病还是重病等疾病性质以及疾病诊疗的难易、简复等诊疗信息。从浮沉辨表里中领悟到脉象的浮沉实际也是判断针刺浅深的可靠依据。针刺一个穴位都有进针深度的范围,脉象的浮中沉可作为诊断的有效依据。临床中,经常有不明脉象之浮沉而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发生。肩周炎属经络病,为阳病,病位浅,当针刺浅部。肩周炎患者脉象变化多不明显,笔者就常常用合谷穴治疗以肩关节不能上举和疼痛为主,辨证病在阳明经的肩周炎,常取健侧合谷穴浅部针刺,合谷穴针刺范围为0.3~0.8寸,此病仅需针刺0.3寸,并边刺激边嘱患者活动患肩直至疼痛消失,疗效很好。但部分医生针刺同样穴位却疗效不明显,多半是因为他们认为针刺越深甚至透针才会取效,故而针刺过甚。笔者以为,脉象的浮沉恰恰反映了病情在人体这个小天地中的准确位置,在辨证取穴的同时结合穴位针刺的浅深,能够较好达到气至病所的要求。

迟数定补泻

“迟数辨寒热”,也就是脉象的或迟或数是辨别疾病或寒或热、或阴或阳、或虚或实、或抑或亢等性质的重要依据。作为辨证取穴中运用补泻手法的重要参考,就是要以脉象的迟数决定针刺方法的补泻。一般来说,脉象迟数能够客观、准确反映机体的寒热、气血的虚实、功能的亢抑等病理、生理状态。按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通过脉象的客观依据,迟脉反映出的病情性质多为寒、为虚、为抑,治疗当热、当补、当扶,在针刺中运用补益的手法;反之,数脉反映出的病情性质为热、为实、为亢,治疗当寒、当泻、当抑,在针刺中运用疏泻的手法。

虚实定方法

脉象的虚实往往可以判断机体正邪的虚实,进而了解病情的性质、治疗的难易、治疗的时间等。在针刺实践中,也可作为选择针刺或者灸疗的重要参考。虚性脉象提示患病时间长、正气弱、恢复时间久,临证当多选扶阳、温热的灸疗;同样,实性脉象提示病情比较急、正气充足、取效快,临证当选用治疗时间短、疗效快、恢复迅速的针刺治疗;当然,对病情复杂、虚实相兼的患者,可以同时选用针刺与灸疗综合治疗。

神应赋

  (2018-06-08 05:34:53)[编辑][删除]

 


田大哲 赵泾屹 沧州郑氏针法研究会 李乃奇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噫嘻,针道之传固久,针法之晦亦长。岐黄开万世慈航,以期万民无恙,然自元明以降,鲜有真章,大道若亡,妙法不昌。吾辈师从陇上,幸登郑氏之堂奥;得闻秘学,愿阐之以渡津梁。

观夫针道,是与神应。损盛补虚,天道居乎其内;物极化生,易理寓乎其中。天地交感而人生,阴阳合气而道成,神藉腧穴以出入,气凭经隧而游行。针以调气为用,气以平和为宗。心法明兮手法通,心手一兮应合鸣,变而无痕兮如有神通。然功修气养,临证方见真功;志定神凝,运针始得从容;明道守法,随心如意于其中。

原夫下针之法,左手凭穴,以令气多,右手正刺,勿偏勿颇,全神贯之,意到气得,气至神临,气定神活。是时也,针下沉紧,如鳅钻窠,因势而作,气达病所。守神生寒热,驾驭须忘我。

然其发针之机,实易述而难控。暗同兵法,略晓孙吴;动合经书,须通马郑。凡刺必中气穴,无离其空,空中之机,微而清静,其往倏忽而不可追,其来突如亦不可逢,要与之期,相机而动,机因左出,令由机定,得令勿缓,手法随用。

考夫手法,是为调气。既有补泻之别,亦具单复之异。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乱则调之,以平为期。及论单式,其实有八:取凉迎夺,生暖随济;徐内阳至,疾出阴起;九为阳地,六为阴旨;左捻而阳升,右旋而阴寄;开泻针身盘摇,阖补穴孔疾闭;鼻吸口呼暖下元,口吸鼻呼冷全体;由松变紧知为实,因沉转滑是为虚;补须从卫取气,泻则从荣置气。莫以浅技而忽视,实乃大成之根基。烧山火乃补法之极,紧按慢提,进三退一,行九阳而弩闭,其热离衣;透天凉乃泻法之秘,紧提慢按,一进三退,用六阴而疾提,其寒彻体。斯二法者,三才共气,所向披靡,因其难习,热补凉泻遂化裁而立,推按存三,一部而施,其效与母无异。过眼热寻风池,眼患可愈;穿胛热针天宗,肩痛立起。迨论和合之法,补泻兼施,不可执一为定象,二气相感而成体。阴中隐阳,透天凉法荣分给,烧山火法卫分继;阳中隐阴,烧山火法卫分起,透天凉法荣分比;龙虎交战,左九右六次第施,住痛行气效堪奇;子午捣臼,按九提六寒热倚,消肿利水莫相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要之秘,随气而用巧;知气守神,针道毕矣。

针法绝技,系出郑门,比类形名,以求其真。二龙戏珠,一穴歧刺,气至抱眼目有神;喜鹊登梅,搬垫针柄,眉头跳跃光明新;金钩钓鱼,吞饵急抖,舌强胸满郁痹伸;白蛇吐信,齐刺交针,补泻可除瘀滞因;怪蟒翻身,左旋上转,实热之疾去不存;金鸡啄米,重插轻提,虚寒痿证小幅频;老驴拉磨,盘摇提拉,食停腹结疗效稳;鼠爪刺法,五针压刺,实热疖肿露血痕。

至夫飞经走气四神刺,针之关张,势不可当,行气过节,如走八荒。青龙摆尾,插针地气之乡;提针向病,随摇弩而气上。白虎摇头,进圆退方是纲;摇而振之,引邪达表效彰。苍龟探穴,得气提针剔四方;捻进直出,开瘀痹之顶梁。赤凤迎源,引地至天候摇;复进其元,左右分飞气畅。

嗟夫!针道法天,遗韵千年。一物一太极,一穴一坤乾,往圣惜针而有验,今人滥刺而无惭。小针之用,以气为先,弩而守之,粗细可变;推而驭之,长短立现;收发进退心手间,定标定量皆枉然。潜心悟道,神机暗衍,顺势而为,大道存焉。

注:郑魁山(1918—2010)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在继承中国传统针法的基础上创立和完善了热补法、凉泻法、温通针法、郑氏家传针法等,世称“西北针王”。郑氏针法为中国十大针灸流派之一。 (田大哲 赵泾屹 李乃奇 甘肃中医药大学郑俊江指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