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581
  • 关注人气:2,9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蛴螬入药有奇功

(2022-09-20 04:16:15)

摘自2022-9-19中国中医药报
刘小平 湖南省洞口县中医院
蛴螬本无人知晓,但由于它与古代名人扯上了故事,因而为人们所熟知。
《孟子》记载,战国时期陈仲子“不入洿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故而“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而耳有闻,目有见。”
《晋书》载,三国末年盛彦,“母王氏因疾失明……躬自待养,母食必自哺之。母既疾久,至于婢使数见捶挞。婢忿恨,伺彦暂行,取蛴螬炙饴之。母食为美,然疑是异物,密藏以示,彦见之,抱母恸哭,绝而复苏。母目豁然即开,从此遂愈”。
以上这两个历史故事中,陈仲子食用蛴螬之后“耳有闻,目有见”,盛彦之母“目豁然而开”,可见蛴螬功效的神奇。
蛴螬为金龟子科昆虫朝鲜黑金龟子的干燥幼虫,也叫地蚕,成虫会飞到植株上咬食叶片。因为它爱吃土豆,还有的地方管它叫“土蚕”。
蛴螬可入药,其味咸、性微温,入肝经,有毒。《神农本草经》将蛴螬收为中品:“主恶血,血瘀,痹气,破折血在胁下坚满痛,月闭,目中淫肤,青翳,白膜。”张仲景的名方大黄虫丸利用蛴螬破瘀散结之功,将其与水蛭、虻虫、虫、大黄等配伍。明代李时珍认为“盖此药能行血分,散结滞”,故能治翳障。近代名医张锡纯也善于用蛴螬治疗白内障,提出:“内障宜油炙服之,外障宜取其汁,滴目中”。蛴螬还能止痛止筋急,亦有解毒下乳之功。
《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收载的大黄虫丸、大黄虫胶囊、大黄虫片处方中均用到蛴螬。
药房、药店一般都不置备此药,使用时需患者自备,所以兼涉到采集加工的问题。蛴螬一般在5~8月间翻土捕捉,洗净,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或者再与米同炒,炒至米呈焦褐色为度,碾成粉备用。

菖蒲:祛痰化浊 辛散消痞(转)【草根一生】

 (2015-06-03 16:05:17)[编辑][删除]
标签: 

健康

石恩骏《本经》发微释百药
菖蒲:祛痰化浊 辛散消痞

    菖蒲“气味辛温,无毒。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窍,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本经》)

    诸书所载,石菖蒲均为芳香化湿,开窍宁神之药,然祛痰化浊实为其基本功用,此《本经》所旨也。

    前人有“怪病皆生于痰”之论,寻常之病与痰浊有关者实不为少数。

    余曾患痰饮伏留上焦之证,胸闷气促,全身乏力,心率慢至45次/分,疑有心肌损害,苔黄腻脉滑迟,以痰热之辨用黄连温胆汤未效,加石菖蒲12克于方中数剂而愈。

    余于临床凡用平胃散、二陈汤、保和丸、茯苓丸、三子养亲汤、清气化痰汤等除痰消积方中多稍加石菖蒲,诸方消痰化气除痞利湿化浊之力则有所增加。用补益之方,也常稍加石菖蒲,借其行痰湿之力,则方有流动上下之性,无有滞涩之害也,

    痰湿阻于经络,致肢节疼痛,关节肿胀之痹证,故诸痹方中可用石菖蒲。

    咳逆上气无论寒热,多有湿痰阻于气道,若为脾不化湿,痰涎壅滞,石菖蒲善治之。

    冠心病之发作每有寒热之痰阻于行血之心窍,余重视这一病机,常于益气化瘀,行气化瘀诸方中加石菖蒲;癫狂、痴呆诸证,其神明之心窍为痰所蒙蔽,石菖蒲为常用之药。至于中风、温病热邪内扰,痰浊蒙闭心包,以致神昏失语,痰盛气粗,菖蒲郁金汤可用之。

    鼻塞脓浊涕,头痛闷胀之鼻窦炎,余用石菖蒲、蚤休等量为水泛丸服之有效;慢性鼻膜炎,用石菖蒲、苍耳子等量,麻油熬炼枯焦,取油滴鼻甚效。

    慢性咽炎类梅核气,声音不利,为痰结气郁之证,余以半夏厚朴汤加石菖蒲、蝉衣等治之有良效。

    治神经性耳鸣并听力下降,早期用石菖蒲、茯苓、蝉衣、生龙齿、生地、丹参,时日稍长则须石菖蒲与左右归丸为方。此方也适用于老年性耳聋。

    痈疮肿毒,常有痰毒为祟,石菖蒲辛散消痞,化痰散结故可用之,多种感染性疾病如有痰浊脉证,余多用石菖蒲,认为其具解毒消炎之功能。

    湿痰滞于肠胃,故胃痞而腹泻,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迭治不愈,缠绵难解者,脾虚气弱之外,多有痰热稽留,可加用石菖蒲。

    老年人智力减退则健忘,辨事物皆不明,并精神抑郁,性情孤僻,所谓老年性痴呆也。此因肾虚脑髓渐空,复有痰浊阻于清窍,以致精神不爽,神志混淆。余常用还少丹,此方益肾,并有石菖蒲除痰。

    又有古方读书丸(石菖蒲、炙远志、熟地、菟丝子)治心肾亏损,记忆力减退,也可用于老年性痴呆,余用于多种类型之神经衰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