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春诊治咳喘经验
(2022-09-03 07:55:35)摘自2022-9-2中国中医药报
赵丹 来薛 唐佳金 罗亚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全国名中医张洪春是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晁恩祥。张洪春在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与科研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思路,于临床遣方用药颇有心得,擅长治疗肺脾常见病和疑难病。今将张洪春诊疗咳喘经验整理一二,以飨读者。
临证经验
治咳重视肺胃,治喘不离肺肾。张洪春从经络循行、气机运动、脏腑五行生克等理论认识肺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一旦胃受寒,可通过经络联系,影响到肺而致咳。正如《内经•咳论》所谓“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肺气不降者亦应斡旋中土之气机,故而张洪春常于寒饮犯肺证型中引入“旋覆代赭汤”,取其温化寒饮,降肺胃逆气之功效。此外,张洪春强调咳嗽证型虽多且繁杂,但总不离“肺脏”,只是需要注意“新咳在肺,久咳在脾”,宗“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之说,常于内伤咳嗽辨证中加以健脾益气之药,以防久咳伤气耗气,同时亦合培土生金之理,是为“母壮而子肥”之意。
民间有“内科不治喘”之说,究其原因多是因见肺治肺,宣来降去,不问新久,不治根本,才成痼疾。张洪春认为喘证有虚实,实喘在肺,虚喘当责之于肾,因为久病者多因咳伤肺气,肺气不足,气失所主,若累及于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根本不固,摄纳无权,气逆于上,方致喘促。肺气以降为顺,肾气以固为藏,经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是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乃气之根。”从经络来讲,“肾上连肺,肾脉上贯膈,入肺中”;再有,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因此,呼吸出入之气,其主在肺,其根在肾,肾气足则肺气充,反之,肾气亏损则不能助肺吸气,患者即可产生呼多吸少,并有吸气不能至丹田之感觉。而肺本是娇脏,最怕攻伐,若喘病在上宜求其下,补肾纳气是为治病求本之法。
新病宜宣易散,久病宜敛宜降。张洪春主张咳喘必辨新久,新感者多实,病位在上,引而越之则愈;久病者多虚,病位常累及下焦,用药当沉重,以降为顺。依“轻可去实”之训,张洪春处方常用“三拗汤”“银翘散”“桑菊饮”等轻剂加减。张洪春指出,外感证用药不宜静,静则留恋不解,变生他病,且喘咳新者禁忌用苦寒酸敛之药,当重在宣畅肺气,宣肺止咳是顺其病势而治,是治疗咳喘新感实证的基本方法。
久咳虚喘者易耗伤气津致肺气虚或肺阴虚,阴阳失调则肺之肃降功能失常。张洪春认为虚证咳喘者需补益肾中阳气,因为“气根于肾,亦归于肾”“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肾纳气功能正常,气息才得以深入。张洪春常在止咳平喘药中,配伍敛降之品以引领肺气归于命门。如山萸肉配伍淫羊藿,山萸肉“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张锡纯曾总结山萸肉的妙处在于“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淫羊藿性温,善补肾中之元阳。二药虽同为温药,但山萸肉偏敛精,淫羊藿偏助阳,正合虚喘者孤阳无根,治以温补固摄之法。同时,针对久咳虚喘者多见本虚标实、上盛下衰之证,张洪春多用苏子降气汤加减,或用葶苈子降肺中逆气。尽管古人明示葶苈用于实证喘逆,但临床中张洪春强调:虚喘用葶苈者,取其能降上焦逆气,开泄肺闭之性,须知“大黄之泻从中焦始,葶苈之泻从上焦始”。
重视“肺与大肠相表里”。张洪春认为,肺与大肠通过“气”“津”相互影响:肺气壅塞,则失于肃降,或气不下行,或津不下达,而致腑气不通,疏泄失常。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便闭》所述“肺遗热于大肠则便结;肺津不润则便结;肺气不降则便结;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气阻滞,也可导致肺失宣降,出现咳喘之证。”故喘咳属热并伴有腑实者当泻肺气与通腑气并用。是以大肠腑气通畅有助于肺气之宣肃,且壅肺之痰浊亦借大肠以下泄。临床上张洪春惯以瓜蒌配伍虎杖,因二药皆可通肠腑,化痰浊,平喘咳。其中,瓜蒌宣畅气机,善于宽散胸中胶结的痰气;而虎杖则通达上下,于清热解毒中略带辛散外邪之功。
典型医案
刘某,男,68岁。2010年7月24日初诊。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3天就诊。COPD病史12年,平素咳嗽、咯白色泡沫痰,劳累或者爬坡时有喘息,伴有畏风寒、腰膝酸软等症状。近日因感受外邪而现咳嗽加剧、咯黄色黏痰,伴有喘息不得平卧,咽喉疼痛,口干欲饮,纳差,小便黄,大便干结,已3日未行,夜寐不安。舌黯红,苔黄腻,脉滑数。经抗生素和茶碱静脉点滴治疗3天,喘息稍有缓解。
诊断:(本虚标实,肺肾气虚,痰热蕴肺型)喘证。
治则:宣肺平喘,通腑泄浊。
处方:炙麻黄10g,地龙15g,黄芩10g,鱼腥草30g,紫苑15g,冬花15g,川贝10g,葶苈子15g,牛蒡子10g,桔梗10g,茅根30g,连翘10g,甘草3g,瓜蒌30g,虎杖10g。服7服后,患者喘息大为好转,入夜可平卧安睡;但仍留有咳嗽,伴有少量黄白相间黏痰,咽喉痒;大便转稀,日行2次;舌黯红,苔白微腻,脉滑。
处方:上方去瓜蒌、虎杖,加苏叶10g,蝉蜕8g,防风6g。7服后,患者呼吸平稳,时有咳嗽,咳嗽时有少量白色黏痰,仍咽痒,腰膝酸软,饮食可,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缓。以补肺益肾法调理肺肾气虚之本,并合疏风宣肺法善后。
处方:炙麻黄8g,杏仁12g,紫苑15g,地龙10g,蝉蜕8g,五味子15g,太子参15g,当归12g,丹皮10g,淫羊藿15g,山萸肉15g,白术15g,生甘草3g。上方共服14服,患者诸症平稳,疗效较为满意。
按 患者年老,患有COPD多年,平素咳喘有痰,因久咳耗气,耗伤肺气,卫表不固则易感受外邪;耗伤脾气则水湿凝聚,痰浊内蕴;耗伤肾气则畏寒动喘,腰膝酸软。患者初诊之时痰热蕴肺并下移于大肠,故张洪春于宣肺平喘的麻黄、地龙中,加入泻肺降逆的葶苈子,清肺化痰的鱼腥草、黄芩,通腑祛瘀的瓜蒌、虎杖等,以使痰热之邪从肠腑而出,则肺气降、喘息平。二诊实邪大减,但仍留有咽痒咳嗽等症,可宗晁恩祥诊疗“风邪犯肺”咳喘之经验,以疏风宣肺之法,宣散肺中残余外邪。至三诊则以疏风为辅,重点向气虚之本转移,以五味子、太子参、山萸肉、淫羊藿等酸甘收敛之品温补脾肾,并稍用当归、丹皮等活血化瘀,以利于肺脾肾气机之调达。
纵观本案,张洪春诊治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以肺肾病机演变为主线,通过宣肺、通腑、疏风、温纳等方法使邪实去而肾本固,则喘息可平,取效桴
梅国强活用小陷胸汤加味治疗咳喘
国医大师梅国强主攻《伤寒论》,旁及各家学说。以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三焦、脏腑辨证,而活用经方,治疗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确有疗效。本文谨以梅国强治咳喘之中,病情复杂而处治精妙者,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肺癌
梁某,男,57岁。2015年7月4日就诊。晚期肺癌,化疗阶段性结束。刻下喘气微咳,白痰或绿痰,乏力消瘦,面色萎黄,纳差,脉弦缓,苔中根部白而略厚,前半部分少苔,质绛。症似虚象,然舌象示痰热内阻,故先予小陷胸汤加味清热化痰散结:法半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0g,浙贝母2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白英20g,败酱草20g,半枝莲30g,蛇舌草30g,南北沙参各10g,鸡内金10g。14服,服用后咳嗽气喘减轻,据上方加减服用1月余,咳嗽气喘逐步好转。
8月22日二诊:诉咳嗽白痰量多,或有少许黄痰,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好转,食欲不振,成形大便日1次,脉缓,舌绛少苔。首诊舌质绛,前半部少苔,说明痰热阻肺之中,已伏阴伤苗头。一月之间舌象示厚薄不均或苔白厚,仍以痰热为主,遵临证“谨守病机”“效不更方”之旨,据原方加减服用1月,症状逐步好转,可说明前述辨证正确。后8月来诊时舌绛少苔,说明痰热减轻,而以肺阴不足为主,故予沙参麦冬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减:南北沙参各10g,生石斛10g,麦冬10g,法半夏10g,玉竹10g,浙贝20g,桔梗10g,百合20g,生地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壁虎10g,生二芽各10g,鸡内金10g,7服。
8月22日三诊:咳嗽较前好转,咯白痰或绿痰,胸闷气短,活动后尤甚,大便日行1~2次,成形,就诊期间同时进行第二阶段化疗治疗,苔白厚质绛,脉缓。舌苔转白厚质绛,此为边服中药边化疗,故舌象变化较快。此时之舌象,说明痰热阻肺为主,故改用首诊之方加白英20g,龙葵15g,以清热;红景天20g,黄芪30g,清热益气,7服。
9月5日四诊:咳嗽次数减少,白痰量多,兼少许绿痰,清涕多,胸闷气短,苔白略厚,脉缓。苔白略厚,提示痰热阻肺,肺失宣降。予化裁麻杏甘石汤合小陷胸汤加减:麻黄10g,杏仁10g,法半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0g,浙贝2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白英20g,败酱草20g,半枝莲30g,蛇舌草30g,龙葵15g,苏子10g,红景天20g,14服。
9月12日来五诊:已在第4次化疗后。气短喘甚,咽部有痰,量多,咯白绿痰,精神不振,乏力,纳可,舌质绛,苔白而厚薄不均,二便调,脉缓。此时舌象,再见痰热与阴伤并存,不宜麻杏甘石汤,改用小陷胸汤加味,兼益气生津法。处方:法半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0g,浙贝母2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白英20g,败酱草20g,半枝莲30g,蛇舌草30g,黄芪30g,红景天20g,当归10g,川芎10g,7服。
9月19日六诊:诉咳嗽,气喘减轻,白痰或绿痰量少,食欲不振,清涕,喷嚏,二便正常,脉缓,苔白略厚,质绛。此为痰热阻肺,阴伤其内,反复化疗,正虚邪实,最难调治。唯能去得一分痰热,能存得一分正气,以祛邪为主,扶正次之,予麻杏甘石合沙参麦冬汤化裁:麻黄10g,杏仁10g,北沙参10g,玉竹10g,麦冬10g,石斛10g,法半夏10g,陈皮10g,浙贝母2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白英20g,败酱草20g,焦三仙各10g,鸡内金10g,红景天15g。患者坚持服用此方至12月化疗结束,精神饮食好转,精力有所恢复。咳嗽基本消失,食欲可,后未再至。
咳嗽合并更年期综合征
胡某,女,51岁。2015年4月25日初诊。咳嗽反复发作4月余,咽痒白痰,间有少许绿痰,偶尔胸闷隐痛,夜尿3次,不胀不痛,睡眠不安,脉缓,苔白略厚质绛。辨为痰热阻肺,治以清热化痰宣肺。予化裁麻杏甘石汤合小陷胸汤加减:麻黄10g,杏仁10g,射干10g,浙贝母2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白英20g,败酱草20g,鱼腥草30g,法半夏15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5g,7服。
5月2日二诊:诉咳嗽减轻,咯白痰咽痒,乍热乍寒,自汗盗汗,夜间手足心热,近4个月月经不规律来潮,夜尿5次,大便日行2次,睡眠欠佳,心烦易怒,脉缓,苔白厚。此时咳嗽虽轻,而乍热乍寒心烦等症突出,既不可舍治肺之法,更需和解枢机疏利三焦。梅国强予柴胡陷胸汤加减,以期二病同治。方药: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5g,射干10g,浙贝母2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全瓜蒌10g,黄连10g,白英20g,败酱草20g,炒栀子10g,淡豆豉10g,14服后咳嗽消失,再辨证用药3月,患者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均消失。
咳喘伴类风湿性关节炎
蔡某,女,33岁,2018年12月就诊。咳嗽,白痰难咯,咽喉异物感,胸痛,气短,脉缓,苔中根部白厚,质绛。双腕关节微热肿痛,不红,右手为重,左膝关节肿痛微热,既往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现服用强的松每日1次,每次5mg。辨为痰热阻肺,兼湿热痛痹,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兼清热蠲痹,拟麻杏甘石汤合小陷胸汤加减:麻黄10g,杏仁10g,法半夏10g,全瓜蒌10g,黄连10g,枳实25g,浙贝20g,桔梗10g,百部10g,前胡10g,紫菀10g,冬花10g,吴茱萸6g,白英20g,败酱草20g,鱼腥草30g,蒲公英30g,刘寄奴25g,徐长卿25g,老鹳草15g。14服。咳嗽消失后继续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总结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本条叙症简略,小陷胸病之心下或胸膈痛,已隐于字里行间,不过小结胸病之疼痛,较前者为轻。梅国强认为小结胸病之部位,应在心下(胃脘)与胸膈之间,原文所称“正在心下”者,举其一端而已。梅国强将小陷胸汤之主治病情,归纳为三类,其一痰(湿)热中阻之胃痛诸病;其二痰热阻肺之咳喘诸病;其三痰热与瘀血互结之心脏疾患,如冠心病之类。从梅国强所存2万余份病历中,均可得到证明。
梅国强还从温病学中吸取营养,除证实小陷胸汤证有胸膈痛外,主要借以认定本证的舌质舌苔。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0条:“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甚,不可单行承气者,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伤寒论类方》记载小陷胸汤:“脉浮滑,面赤,身热……舌上黄苔……按之心下痛……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结合前述文字,则本证之舌苔可有白薄而干,苔白薄(厚)而质鲜红或绛,苔黄厚腻之类,亦为辨证关键之一,不可等闲视之。(唐丽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探秘镇院之宝】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参鱼化痰口服液
清肺祛痰止咳喘
入秋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逐渐增大,由于空气干燥,雾霾天气也频繁出现,正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时节。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的王先生一个半月前因天气变化,出现咽痛、咳嗽的症状,后来咳嗽不断加重,伴咳痰、发热,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外感咳嗽、急性支气管炎”,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半个月前王先生因受凉,症状出现反复,咳嗽更加剧烈,无法正常休息。在朋友的介绍下,王先生来到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呼吸内科的主治医师陈方园详细了解他的病情后,为他开具了该院自制的中药制剂——参鱼化痰口服液。王先生服药一周后,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药一周,症状完全消失。“没想到参鱼化痰口服液见效这么快!”被咳嗽折磨了一个多月的王先生感慨地说。
立秋后,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秋冬宜养阴。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患疾病,因此需要培补元气、养阴润肺。
陈方园介绍,外感咳嗽可简单分为寒、热两类,如风寒咳嗽与凉燥咳嗽属于寒性咳嗽,风热咳嗽、暑湿咳嗽与温燥咳嗽属于热性咳嗽,但寒热错杂的情况临床上也很常见,所以治疗咳嗽常常需要寒、热药并用,参鱼化痰口服液正是如此。
参鱼化痰口服液是由鱼腥草、桑白皮、黄芩、瓜蒌、苦杏仁、浙贝母、丹参、水蛭、当归、厚朴、干姜11味中药组成,组方借鉴了施今墨的七比三理论,即以七分寒药、三分热药相伍。方中鱼腥草、桑白皮、黄芩、瓜蒌、浙贝母皆属寒性,可起到清泻肺火、清解肺热、化痰止咳的作用;干姜、苦杏仁、厚朴皆为温药,可防止方中寒药阻遏气机,避免邪气闭阻于肺,同时杏仁具苦降之性,可降泄上逆之肺气,厚朴可燥湿消痰、下气平喘;丹参、水蛭、当归活血化瘀、疏通气血,能改善呼吸道组织的微循环。以上诸药合用,升降相因、动静相合,可达到疗愈疾病的目的。
参鱼化痰口服液是由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多位专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方,应用于临床已十余年,治疗外感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效果显著,受到广大患者一致好评。(年婧)
经络注血疗法治咳喘研究
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等咳喘病病情复杂、治疗不易,民间有“外不治瘘,内不治喘”的说法。李俊雄教授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从事内科疾病尤其是肺系病诊治研究30余载,形成一套以“经络注血疗法(自血穴位注射)”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颇有特色且疗效较好。该疗法是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依据穴位的作用和自血特性,采用患者自身静脉血进行穴位注射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笔者有幸侍诊,现将其学术思想及经验介绍如下。
经络注血疗法理论及特色
经络理脏,以血调血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靳三针疗法创始人靳瑞首创将自血结合穴位注射来应用,早期观察到该疗法可以改善疟疾恢复期患者的贫血状况,是为“以血调血”理论的雏形。他将该疗法命名为“经络注血疗法”,用于治疗各系统疾病,其中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李俊雄师承靳瑞教授,在临证上遵循“靳三针”选穴原则,治疗肺病,常用“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配合定喘、足三里、曲池以及相关背腧穴(脾俞、肾俞等)作为选穴,通过经络作用调理五脏。
李俊雄遵古训“药之不及,针灸治之”,临床上充分结合经络理论调治内科疾病。《灵枢》云:“五脏之腧,出于背”。《素问·咳论》云:“治藏者治其俞”。经络注血疗法常取经穴以背俞穴、募穴和合穴为主。
《难经》云:“血主濡之。”古代已有饮用鹿血来滋补身体的记载。《本草纲目》曰:“人血气味咸、平,主治羸病人皮肉干枯,身上麸片起……”历代中医医家还记录了用人血治疗吐血不止、衄血不止、产乳血晕、小儿赤疵、小儿疣目等疾病。回顾古代药用血液的制作方法,大致为炒黑、烧灰等口服或贴敷于患处外用,且大多使用异体血。
90年代以来,李俊雄在临床坚持使用经络注血疗法,尤其应用于肺系疾病,收到大量的临床经验。他认为把自血注入穴位,可以起到濡养及刺激经络,以发挥经络系统的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作用。以血调血,可以调动人体修复力。
血与肺病相关
《灵枢·营卫生会》云:“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又“肺朝百脉”,肺与血的更新有关联。现代研究提示小鼠肺脏在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过程中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肺病与血气变化相关。
李俊雄认为“血布于肺,血亦濡肺”。然血载营卫之气,在肺的小循环里,发挥了营养和防御的作用。若肺染风寒,血寒气滞,肺不宣降,则发为咳喘。若血寒气滞,气化不力,则内生痰湿,遂成伏痰。久患肺病者,肺器损坏,宗气生成不足,气血亏虚则体弱,血不濡肌,肌肉渐萎,呼吸乏力,又再影响肺对气的吐纳。慢性肺病者,若过于应用抗生素,常见阳气耗损、气血俱虚、体虚肺寒,故易反复咳喘。他在临证时,尤其注重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部色泽、舌脉象,通过评估患者气血状态来判断疾病的进退以及决定疗程的长短。
针血结合,长病长治
古法创新,注射器针具与自血结合。注射器的针头直径较毫针粗,进针以及注射时,对穴位的刺激亦较大,可充分发挥针刺穴位的治疗效用。自血为自然所成,无排异性,可反复多次抽取及使用,“回注”自身零损耗。该疗法也无药物依赖性。自血较其他药物针剂密度大,注射入穴位后,产生一定的占位效应,且机体对自血的吸收较其他药物针剂速度慢,故自血可对穴位产生持续的刺激作用,并维持数天。
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等非一日所成。哮喘的特异体质,也非一两剂中药治疗所能改善,故李俊雄认为中医药疗法不会一蹴而就。他运用经络注血疗法,一般先连续予3个小疗程,视病情而追加巩固疗程,同时嘱慢性肺病患者每于换季、天气转冷前追加疗程以稳定病情,预防复发。《难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李俊雄常嘱肺病患者注意避风寒及勿进冷食。
经络注血疗法临床运用
李俊雄观察到该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以及一些内科杂病如贫血、痤疮均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疗效显著。他做了该疗法治疗哮喘的一系列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并持续进行该疗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
支气管哮喘
哮喘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触发,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促。哮喘患者的血液里常见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一些如白细胞介素-4(IL-4)等的炎性介质也较高。纠正哮喘患者的Th1/Th2失衡是各种免疫疗法的共同机制之一。治疗上应调和阴阳,以平为期。李俊雄既往的临床试验与动物实验也提示了自血穴位注射对哮喘慢性炎症有改善作用。临证时选用“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及定喘为主穴,选用健脾除痰祛风的足三里、丰隆、曲池,以及调理内脏的脾俞、肾俞为配穴,组成标准方案。每次注射一对同名穴位,隔天穴注,连续5次为一小疗程,末次后暂时休息,间隔10天后开始下一个小疗程,连续3个小疗程合为一大疗程。若初次治疗前病情已重或病情反复,可相应追加巩固疗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本草纲目拾遗》云:吸食烟草“伤气、伤神、损血、损容、耗肺、折寿”。李俊雄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气虚耗伤及营血,一是因为长期吸烟,烟油熏肺,耗气损血;二是发病日久,后天失养,其人消瘦,气血亏虚。故他在慢阻肺的慢病综合管理中也注重“经络理脏,以血调血”,应用经络注血疗法,选穴同治疗哮喘相同,疗程则相对加长。他常嘱患者配合完成六分钟步行试验,观察患者运动耐量,评估病情的变化,以便安排疗程。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病情反复,绵缠难愈。患者常因气虚血亏,肺卫不固,外感而发病。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发病常见咯血,有因痰热迫血妄行者,亦有因气虚不摄血者。《灵枢·平人绝谷》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不宁则神不安,支气管扩张患者常焦虑,故李俊雄在管理支扩缓解期时,常用经络注血疗法“以血调血”,选穴同治疗哮喘相同,疗程则相对加长。
验案举例
案一:莫某,女,47岁,2016年12月3日因“反复咳喘12年,咽痛一周”就诊。患者35岁时被诊断支气管哮喘,西药控制,仍病情反复,近一年来每天坚持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平素闻到异味、受凉、劳累后气喘会再发。一周前开始咽部疼痛,声音稍沙哑,自觉有痰。查体见:咽充血,散在白斑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舌红、苔白腻,脉滑。西医诊断:急性咽炎;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哮病(脾肺气虚夹湿热)。治法:清肺利咽,健脾化湿。
处方:三叶汤加减:枇杷叶、人参叶、大枣、甘草各10克,罗汉果、胖大海、木蝴蝶各5克,五爪龙15克。3剂,水煎服。
自血穴位注射3个疗程。每穴注射1.5毫升自血,每次注射一对同名穴位,隔天注射1次,连续5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0天。
选穴顺序:疗程1:定喘、肺俞、足三里、曲池、风门;疗程2:定喘、脾俞、丰隆、曲池、大杼;疗程3:定喘、肺俞、足三里、肾俞、曲池。嘱患者停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剂。在执行自血穴位注射期间,患者告知咽痛缓解,口腔白斑消退,不再使用吸入表面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2个月后复诊,患者诉基本不用西药,病情控制良好。
按:吸入表面激素虽是公认的稳定哮喘病情的基础用药,但研究表明,吸入药粉至少七成以上是阻留在咽喉部的,长期使用,致咽喉部的黏膜免疫屏障受损,容易导致菌群紊乱、真菌感染。该患者因咽痛不适就诊,即是此种情况。舌红、苔白腻,脉滑,结合病史,考虑肺脾气虚,痰浊化热,用三叶汤清肺利咽,加罗汉果、胖大海、木蝴蝶以加强利咽;大枣、五爪龙平和不燥,补气健脾,扶正祛邪。同时开始经络注血疗法,坚持做足3个疗程,调节患者过敏体质,巩固疗效。
案二:陈某,男,72岁,2017年8月30日因“反复咳嗽气促5年”复诊。患者既往有吸烟史,2012年开始反复咳嗽、劳力性进行性气促,常因外感、天气变化时咳嗽气促加重,当地门诊就诊可暂时缓解,仍反复发作。2013年当地三甲医院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至2016年先后3次因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2016年12月19日到本院门诊就诊,症见阵发性咳嗽,咳嗽音浊,咯少量白黏痰,时难咯出,活动后气促,偶胸闷,双下肢轻度浮肿。门诊予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以及自血穴位注射、中药方剂等处理,患者稍好转。2017年2月、3月平均每月复诊3次,4月至8月平均每月复诊2次,诉平素感冒恢复时间较以前缩短。治疗期间体重由66公斤下降到59.8公斤,2017年8月后未再住院治疗,病情稳定。现症见:神清,精神可,偶尔咳嗽,无明显咯痰,快速步行、爬坡时气促,无胸闷胸痛心悸,胃纳尚可,睡眠一般,二便尚调。查体:双肺呼吸音稍减弱,双肺未闻及干啰音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暂无浮肿。中医望闻切诊:面色稍红润,呼吸尚平顺,舌红稍暗、苔薄白,脉滑。胸部CT提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双肺肺大泡及左上叶舌段感染。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稳定期。中医诊断:肺胀(肺脾气虚)。治法:补益肺脾,化痰平喘。
处方:自拟方:北杏仁、桑白皮、女贞子、橘红、太子参、丹参各15克,麦芽、茯苓、泽泻、薏苡仁各30克,瓜蒌、法半夏、甘草各10克。7剂,水煎服。
自血穴位注射(巩固疗程:每穴注射1.5毫升自血,每次注射一对同名穴位,隔天注射1次,连续5次。选穴顺序:定喘、肺俞、足三里、曲池、风门。
按:患者既往有吸烟、慢阻肺史,诊断明确,肺心病趋向,3年间先后3次住院,可见病情有进行性加重和不稳定趋势。患者自身不规范使用吸入药物,未规范氧疗是导致患者病情反复加重的原因之一,但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医疗情况:患者对西药依从性不理想。中药、自血穴位注射参与综合疗程,经治疗,患者良性体重下降(消肿),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肺功能改善,2017年8月30日复诊时超过8个月无需住院。中医药对慢阻肺的综合疗程有效果是不争的事实,部分患者也乐于接受,依从性较好。对慢阻肺肺心病患者,李俊雄喜用“补益肺脾,化痰平喘,利水消肿”法,自拟方中太子参轻补肺脾,补而不躁;茯苓、泽泻、薏苡仁健脾利水消肿,攻补兼施。又加予自血穴位注射巩固疗程,调动机体的自我修复、抗炎化痰。标本兼治,超过西药治标对症的效果。(莫律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童晶晶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陈村医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