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疗飞蚊症经验

(2022-08-26 08:51:19)

飞蚊症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区别,如果患者的飞蚊症是生理性的,有些患者只需及时护理眼睛和调节心情,飞蚊症就会逐渐好转。很大一部分患者经调养,飞蚊症状无改善,这些飞蚊症患者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两种:
药物保守治疗,口服卵磷脂络合碘片,或者用氨碘肽滴眼液等眼药水外用,来改善飞蚊症的症状。这两种药物都含有碘剂,用于玻璃体混浊的改善,这种治疗方法周期比较长,有可能在治疗半年以上才能逐步见到效果。
手术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是激光消融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将液化的玻璃体,在眼内通过激光的方式消融,从而去掉飞蚊症的表现,这种治疗方法比较快,但复发率较高,且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如果超过安全距离进行治疗时可损伤视网膜或晶状体,从而导致视网膜点状出血或外伤性白内障等问题。
针药配合治疗
玻璃体混浊是造成飞蚊症的原因。玻璃体本身是一种透明凝胶状物质,而玻璃体混浊物多是来自周围组织的外伤性出血和炎症性渗出,因玻璃体内无血管,新陈代谢缓慢,一旦患病,病变时间较长,治疗效果不显著。在探索玻璃体混浊的治疗时,采用针灸配合中医药治疗,取得显著的效果。由于本病多因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湿热循经上犯阻滞气血,最终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形成玻璃体混浊,特别是老年人,年老精亏,或病久耗伤精血,不能上荣,目失充养,神膏混浊,神光衰微,致眼前黑花飞舞,从而影响视力,治宜滋补肝肾(排除玻璃体后脱离、眼内的肿瘤、眼泪玻璃体内的寄生虫等导致的)。常用的针灸治疗:
隔核桃皮灸法
灸具制备:选择个大饱满的新核桃若干,将核桃从中缝切成基本对称的两半,去仁,留完整的1/2大的核桃壳备用。取白菊花、蝉蜕、密蒙花、谷精草各10g,用细纱布包裹,放入药锅里,加冷水500ml,浸泡60分钟,然后用火煎至水沸后10分钟,将核桃壳放入药液里,浸泡60分钟后方可取用。用直径2mm左右的细铁丝弯成眼镜框架样式,在镜框前外侧各加一铁丝,弯成直角形的钩,高和底长均约2cm,与镜架固定在一起,供施灸时插艾炷之用。镜框四周用胶布包好以便隔热,以免灼伤眼周皮肤。眼镜框视核桃壳大小可调整。
具体操作:取2~3厘米长清艾条1~2段,插入镜框前铁丝上,再取1~2具完整的半个核桃壳,镶入镜框上,要求扣在眼上不漏气。先从内侧点燃艾条,将镜架戴到双眼上,务必让核桃壳扣在病眼上,艾段燃尽,再插1段。每次根据症情灸1~3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日。
针刺治疗
取穴:攒竹透鱼腰,太阳,风池,枕上正中线(头针,在枕部,枕外隆凸上方正中的垂直线)、枕上旁线(头针,枕上正中线平行向外0.5寸)、珠圆穴(董氏奇穴)、光明。
操作方法: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进针时针与皮肤成30°角,迅速刺入皮下,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阻力减小)使针与皮肤平行,一般进针深度以1~1.5寸;攒竹透鱼腰,自攒竹穴向鱼腰平刺0.5~1寸;风池向鼻尖方向直刺;太阳、光明、太溪、照海、行间、侠溪、丘墟、血海、足三里、关元、中脘、太溪、解溪、然谷直刺0.5~1寸;珠圆穴平刺0.3寸。
典型病例
患者,女,52岁, 2022年3月15日初诊。诉双目干涩,易疲劳,视物有黑影。该患于2022年初,自觉双目发干、发痒、时有流泪,易疲劳,晨起眼角分泌物较多。2022年2月开始,出现双目视物有黑影,近日发现黑影逐渐增大,伴有视力减弱,时有头晕耳鸣,心烦焦躁等表现。曾用氨碘肽滴眼液+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治疗,无明显改善,今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双眼近视,已绝经2年。饮食可,二便自调。
专科检查:眼部B超检查:角膜透明,晶体透明、玻璃体絮状混浊;眼底检查:视盘边界清,视网膜平伏,动静脉走行正常,杯盘比C/D=0.3,动静脉比A:V=2:3,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周边及后极部未见出血斑点;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压检查见:右眼0.6,左眼0.7;验光示:右眼-5.5DS矫正0.8,左眼-6.5DS矫正0.6,眼压:双眼18mmHg,患者的视力下降,眼压正常。
诊断:云雾移睛(西医称为玻璃体混浊)。
针灸治疗:十二正经的穴位:光明、太冲、攒竹透鱼腰、太阳、风池;董氏奇穴:上三黄穴、通肾穴、珠圆穴、木穴。针刺方法:光明、太冲、上三黄穴、通肾穴直刺0.5~1寸;攒竹透鱼腰平刺1~1.5寸;珠圆穴、木穴平刺0.3~0.5寸;太阳向耳尖方向斜刺0.5~1寸,风池向鼻尖方向直刺0.5~1寸。均双侧,平补平泻手法。3次/周,4周为1个疗程。
中药代茶饮:夏枯草10g,决明子10g,密蒙花6g,谷精草6g,菊花3g,枸杞子15g,桑葚15g,五味子10g, 每日一剂,代茶频饮。
4月15日二诊:患者针灸治疗12次,自述黑影明显减少,视疲劳症状减轻,晨起分泌物明显减少,心烦焦躁症状基本消失。继续上方针灸及代茶饮治疗,增加隔核桃皮灸,1次/日,每次1~2壮(10~15分钟),针刺频次改为2次/周,4周为1个疗程。
5月15日三诊:患者二诊后针灸治疗8次,自觉病情在恢复中,黑影时有时无,逢工作压力大或着急上火时出现或加重,视疲劳症状明显改善,嘱咐患者调整情志,注意起居卫生,继续维持二诊治疗方案,隔核桃皮灸,1次/日,针刺治疗1次/周。患者自述最近自觉发胖,代茶饮方中加生山楂10g,去五味子10g。
7月15日四诊:患者黑影基本消失,心明眼亮,工作精力充沛,痊愈。眼部B超检查:角膜透明,晶体透明、玻璃体絮状混浊较前明显减少;眼底检查:视盘边界清,视网膜平伏,动静脉走行正常,C/D=0.3,A:V=2:3,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周边及后极部未见出血斑点;黄斑O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压检查见:右眼0.6,左眼0.6;验光示:右眼-5.5DS矫正1.0,左眼-6.5DS矫正1.0,眼压:双眼16mmHg,患者的视力下降有改善,眼压正常。
按 飞蚊症是眼科一种常见眼疾,是指玻璃体呈尘状、丝状、絮状、条索状、云片状混浊,患者可见眼前形态不一的黑影飞舞飘移,往往自觉视力有不同程度的妨碍和不适感。其治疗效果与病人的发病时间有关:发病时间愈短,疗效愈为显著,所以及时治疗非常重要。但由于飞蚊症的发病原因较复杂,首先需要进行相关检查,比如:眼底检查、眼部B超检查、黄斑OCT检查等,排除玻璃体后脱离、眼内的肿瘤、眼泪玻璃体内的寄生虫等导致的,方可进行针灸配合中药治疗。
该患双眼高度近视,年过半百,已经绝经,双目干涩,易疲劳,视物有黑影。视力减弱,时有头晕耳鸣,为肝肾两亏,精血虚衰,不荣目窍,神光衰微,故视物昏朦,能近怯远。神膏失养,则变清稀或混浊,以致眼见黑花飞舞。全身伴见之脉症,亦皆肝肾精血不足所致。针灸治疗选用十二正经的太冲、攒竹透鱼腰、太阳、风池,具有清肝明目之效,配合隔核桃皮灸,具有温通经络、调整气血,加强眼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眼部组织营养改善,从而使液化的玻璃体消融;选用董氏奇穴的上三黄穴、通肾穴,滋补肝肾;光明、珠圆穴、木穴为治疗目疾的特效穴。
针灸配合中药代茶饮治疗,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谷精草、菊花,清肝明目;枸杞子、桑葚补益肝肾,而且口感好,适应于代茶饮;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以上药物合用,共奏清肝明目、补肾、宁心安神之效。
治疗前后视力的好与坏,与玻璃体混浊度大多数呈正比。玻璃体混浊吸收好转,视力也随之提高。个别病例,视力和玻璃体混浊度虽无改变,但患者自觉视疲劳减轻,暗适应增强。本例患者因为玻璃体混浊度改善,故矫正视力明显提升。

被虫咬伤高烧不退,中药一剂转危为安

 (2022-08-24 09:47:13)[编辑][删除]


时间:2022-08-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罗辉

近日,笔者治疗了一例被蜱虫咬伤的八旬老人。患者被咬伤后第3天出现严重感染,并引发高烧,家属及时联系笔者进行诊治,患者服中药后很快转危为安,旋即痊愈出院。

患者7月8日发现背部有一只黄豆大小的蜱虫咬进皮肤里,皮肤周围红肿,面积有巴掌大小,把蜱虫拔出后,所叮咬的部位有一个圆形伤口。可惜当时未予重视。第二天继续下地干活。下午被人发现倒在地里,紧急送往当地一家医院。做了头部CT、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考虑诊断心肌梗死。于是立刻转入当地综合医院,被收入重症监护室治疗。病情和治疗经过如下:

7月10日开始发高烧。高温39,低温38,化验发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都高(分别为12.97×109/L、81%),采用头孢、莫西沙星等抗炎治疗。7月10~12日,采取布洛芬、物理降温的办法,但患者始终高烧不退。服布洛芬后半小时体温略降,但两三个小时后又烧上去了;发热时谵语,或者嗜睡。

7月12日下午,患者家属联系笔者,希望通过中药治疗尽快退烧,控制病情。问诊得知患者除了高热外,其他症状包括:全身酸痛,手足无力,口干,胸闷,咽喉痛,舌根痛,食欲差,小便不利(患者有前列腺肥大),出汗少,微恶寒,大便正常。另外,检查诊断结果为:心肌酶指标高、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观舌可见舌红,苔少而黄,点状分布于舌面,裂纹明显。

综合辨证,病在太阳、阳明、少阴,邪气束表,深入气分和营分,热毒炽盛,耗气伤阴。治宜清热解毒,透邪外出。方用白虎加桂枝汤合清营汤加减:生石膏40g,知母10g,桂枝6g,西洋参10g,山药15g,生地12g,丹皮10g,丹参12g,玄参12g,黄芩10g,连翘15g,忍冬藤20g,生薏苡仁15g,陈皮10g,鸡内金15g,甘草6g。3剂。

当晚服药第一煎后,患者体温开始回落,凌晨3点体温38.2,早晨起来后体温37.2,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上午继续喝药1次。下午1点到晚上5点,体温都是36.5。嘱将剩下的两剂中药喝完。

7月15日二诊:患者自12日晚服中药后,体温一直正常,再未发烧。除嗜睡、尿频尿急外,已无任何不适。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舌上黄苔已褪去,显得光红,舌质转润。此为热病愈后气阴两虚之象,治宜清热养阴益胃。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西洋参6g,麦冬12g,石斛12g,淡竹叶10g,生石膏30g,半夏6g,甘草5g,山药15g,陈皮10g,炒麦芽15g。3剂。

二诊后第2天,患者出院。此时各项指标均已基本恢复正常,患者体力明显好转。蜱虫咬伤的地方已结痂愈合。舌象同前。此时患者希望调理前列腺肥大、夜尿频。治以清热养阴,补肾固涩。处方:西洋参6g,麦冬12g,石斛12g,甘草5g,天花粉10g,丹参12g,生地黄12g,山药15g,山茱萸15g,煅龙骨30g,陈皮10g,鸡内金15g。5剂。

7月25日反馈:身体逐渐恢复。夜尿次数明显减少。有时眠差,头晕,血压低。续用前方,加生黄芪、酸枣仁,巩固疗效。

从这一病例可以看出,中医不是慢郎中,在治疗急性感染性发热疾病时,中医有自己一套完善的理论实践体系,如六经辨证、温病学说等,可以有效应对,及时解决临床问题。(罗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研究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