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勉华治疗癌性疼痛经验

(2022-08-18 15:09:13)

摘自2022-8-17中国中医药报
朱玲艳 陈文昊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卢伟 江苏省中医院
癌性疼痛(简称癌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据统计,终末期癌症患者中,约60%~80%主要以疼痛为临床表现。癌痛在精神和肉体上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是临床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三阶梯止痛疗法对于缓解肿瘤患者疼痛方面,有确切的疗效,但是由药物带来的耐药性、成瘾性等不良反应也同时存在,使得疼痛难以有效控制。众多中医专家在长期艰辛的探索下,在中医药治疗癌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药内服、外治、针灸等传统中医疗法在缓解疼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具有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少、无成瘾性及耐药性等优点。
全国名中医吴勉华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的教学、临床、科研等工作,在中医药辨证治疗癌性疼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经验。吴勉华认为肿瘤患者发生癌痛的病机是“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主要原因是全身气行不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相继产生,痰瘀互结,不通则痛;或血液、津液运行受阻,无法营养全身脏腑经络,不荣则痛。现将吴勉华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癌痛的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治疗思路
调畅气机,理气解郁。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气的升、降、出、入能够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活动,同时血液、津液也要通过气的运动得以濡养脏腑经络,因此,气机的调畅对人体至关重要。吴勉华认为癌性疼痛的发生与气机不畅有着密切的关系,全身气行不畅,血液、津液在脉络中的正常运行受阻,血行不利,血结为瘀,津液输布不畅,津凝成痰,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相继产生,痰瘀相互搏结于经络,经络不通;或血液、津液运行受阻,无法营养全身脏腑经络,最终导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肿瘤患者病程日久,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血经络不通,痰瘀阻络,引发癌痛。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肿瘤患者局部肿块或胀或痛,走窜不定,部位易变,情志不畅时,症状加重。治疗以调畅气机、理气解郁为主,使得气血通行顺畅,有形之邪无从凝聚,方能通则不痛。临床上常用片姜黄、延胡索、郁金、白芍、枳实等行气活血止痛、理气疏肝解郁,同时要注重对患者情绪的安抚及心理的疏导。
化痰祛瘀,活血通络。吴勉华指出,癌症患者长期患病,邪气久踞,癌毒内聚,正气日渐亏虚,外邪乘虚侵袭机体,正邪相互交争,使得人体内的气机升降失常,气行不畅,致血结为瘀,津凝成痰,痰瘀相互搏结,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发生癌痛,其痛势较剧,持续时间长,痛而拒按,痛有定处,表现为刺痛、绞痛等性质。癌痛是受到多种因素相互影响而成,但归根结底瘀血、痰浊是其两大基本病理因素。瘀血、痰浊既是癌痛的致病因子,也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病理产物,所以吴勉华认为化痰祛瘀、活血通络是治疗癌痛的重点,应当贯穿治疗的始终,痰浊、瘀血祛除,经络疏通,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阻止癌性疼痛的发生。临床常用莪术、半夏、制南星、制白附子、炙僵蚕等消肿散结、化痰止痛。
吴勉华指出,肿瘤日久,久病入络,顽痰瘀血,只有破血逐瘀、通经活络之品方能除之,如全蝎、蜈蚣、水蛭、土鳖虫、僵蚕等虫类药,能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使药力直达病所,缓解疼痛。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虫类药多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如研究发现全蝎、蜈蚣、土鳖虫、水蛭具有抗肿瘤作用。临证使用虫类药时要注意根据证候虚实,慎重选用,用量不宜过大,中病即止,且不可一味攻逐,以致正气愈虚,无力抗邪,犯虚虚之戒。
抗癌解毒,消除本源。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病因长期作用于机体,使脏腑失调,阻滞经络,气血阴阳失和,痰浊瘀血内生,积聚日久,邪盛则变生癌毒。正气亏虚,无力制约癌毒;癌毒愈强,正气愈耗伤,如此反复,终致难以回复之恶境。所以吴勉华指出治疗癌痛过程中,不忘抗癌解毒,才能消除本源。因此,治疗癌痛应配合抗癌解毒,阻止癌毒的滋生。常用药如白花蛇舌草、白毛夏枯草、山慈菇、半枝莲、黄毛耳草、肿节风、漏芦、土茯苓等。
益气扶正,健脾和胃。正气亏虚同样是癌痛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晚期肿瘤患者病程日久,正气亏虚,外邪乘虚而入,气机阻滞,痰瘀互结,壅塞经络,发生癌痛。大部分肿瘤患者经过手术、放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后,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脾胃失其运化水谷之职,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津液在脉络中的正常运行,无法营养脏腑经络,不荣则痛,其痛势较缓,时痛时止,痛而喜按,表现为隐痛、酸痛、空痛等性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吴勉华认为应从整体观出发,不能只见局部肿瘤的疼痛,临床常用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炙黄芪、薏苡仁、山药、麦冬、北沙参等益气养阴、培本固元。如不扶正,妄施攻伐,则会造成正气愈伤、病情愈重的不良后果。
叶天士指出“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说明肝失疏泄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加之肿瘤患者经过手术、放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无法营养脏腑经络,不荣则痛。吴勉华认为治疗过程中不应忘记顾护脾胃,临床上常用白术、茯苓等运脾化湿,炒薏苡仁、炒莱菔子、炒谷麦芽、焦山楂、六神曲、陈皮等健脾和胃,使得中焦运化正常,脏腑经络得以濡养,癌痛方能自止。
典型医案
汪某,女,75岁,2018年11月6日初诊。患者2018年3月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低分化腺癌,淋巴结(+)。患者术后已口服化疗药替吉奥5个月,未诉恶心欲吐等特殊不适。就诊时见:患者神清,精神一般,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左侧肩背部疼痛,咳嗽咳痰、色白质黏,食纳可,进食流质,进食有梗阻感,食后腹胀腹痛,口干欲饮,夜寐安,小便调,大便质干、较难解、3~4天一行。舌质暗、舌苔薄腻微黄、少津,脉小弦。
诊断:(脾胃虚弱型)反胃(西医称为胃恶性肿瘤术后伴肺、骨、肠转移)。
治则:益气扶正、抗癌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炙黄芪15g,太子参15g,炒白术12g,云茯苓12g,炒薏苡仁15g,麦门冬12g,北沙参12g,川石斛9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肿节风12g,黄毛耳草12g,炙蜈蚣3条,威灵仙12g,焦山楂12g,六神曲12g,炒莱菔子12g,片姜黄12g,醋延胡索12g,炒枳实10g,炒瓜蒌子12g,陈皮6g,炙甘草3g。14服。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饭后半小时服用。
11月20日二诊:家属代诉,左侧肩背部疼痛时作,怕冷,食后腹胀、梗阻感较前好转,大便质较前变软、3天一行。于原方基础上加全蝎5g,荜茇12g,南沙参12g。继服14服。
12月5日三诊:家属代诉,患者结束第一周期静脉化疗,同步放疗中(照射区为肺野),诉恶心欲吐,纳谷不馨,咳嗽咯痰,食后腹胀腹痛,左侧肩背部疼痛较前缓解,口苦,大便不干,2~3天一行。于原方基础上去蜈蚣、片姜黄,加炒谷麦芽各12g,姜半夏12g。继服21剂。后患者因家庭个人原因,未能继续诊治。
按 本案患者老年女性,乃胃癌术后,伴有肺、骨、肠多发转移,术后耗血伤气,损伤脾胃,出现神疲乏力,食后腹胀,大便质干、较难解等症状。患者肿瘤骨转移,癌毒内聚,癌肿形成,久病入络,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津液在脉络中的正常运行,血结为瘀,津凝成痰,痰瘀交结,与癌肿相互搏结,经络不通,发生癌痛。气虚血瘀,无法营养脏腑经络,不荣则痛,故左侧肩背部疼痛,伴有食后腹痛等症状。治宜益气扶正、抗癌解毒、活血通络。治疗过程中,要兼顾患者其他临床表现。药用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辅以炙黄芪、炒薏苡仁、麦冬、北沙参、石斛等益气养阴、培本固元,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肿节风、黄毛耳草解毒抗肿瘤,炒莱菔子消食除胀,片姜黄、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炒枳实破气除满,威灵仙通经络,炒瓜蒌子润肠通便,焦山楂、六神曲健脾助运,蜈蚣取其破血逐瘀、通经活络之功,陈皮、炙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仍诉疼痛,故加全蝎加强破血逐瘀的作用。三诊时,患者疼痛较前缓解,因虫类药使用须中病即止,故去蜈蚣,患者静脉化疗后,纳谷不馨,加炒谷麦芽健脾助运,姜半夏化痰、止呕。全方寓攻于补,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共奏益气扶正、抗癌解毒、活血通络之功。

癌症疼痛开四关

 (2021-12-15 08:06:33)[编辑][删除]
缓解晚期癌症疼痛—针灸开四关    安喜宏的博客转载了piaoliu111的博文转载  孟河小医 

顽固性的癌痛,针灸治疗可刺激患者的大脑分泌一种被称之为内啡肽的物质,从而起到镇静止痛的功效。同时还可使患者全身症状明显改善。

中医认为,肿瘤患者是典型的正虚邪实,即有肿瘤实体这个病灶的存在,在癌症的侵袭下,机体各项机能也长期处于虚弱的状态。因此,在针灸治疗上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穴位的选择和手法的应用,攻补兼施结合,既扶正又祛邪。

对于癌痛的经验取穴方最常见的有“开四关”,所谓四是指合谷、太冲二个对穴,两穴合称为“四关穴”,即是指人体生命的关口,两穴一气一血、一阴一阳、一手一足,可调整上下阴阳。

明代针灸医家有云:“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取四关穴重在理气通血,使经脉畅通,通则不痛。除了四关经验穴外,还根据患者发生肿瘤的部位以及寒热虚实等选取不同的穴位配伍辨证施穴。手法上则采取先补气再泻实的做法。在针灸手法上,重按轻提为补法,反之,轻按重提为泻法。对癌痛患者,一般在重按进针后采取轻手法为患者补虚,最后才采用重手法祛邪。在给癌痛患者施针治疗时,针灸医生一定要全神贯注,聚精气神于针上,正确运用补泻手法,才能为患者解除痛苦。

常按五穴,远离肿瘤

时间:2021-01-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傅小欧

 

2021年年初,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深深触动了观影者的内心。该部影片讲述了两名饱受肿瘤摧残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家庭对抗癌症的经历。感动与惋惜之余,也让更多的人对生命与健康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中医对防治肿瘤的认识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这项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死亡病例996万例;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死亡病例300万例。这一数据不禁令人感到震撼,越来越多的案例在警示我们癌症患病的年轻化、普遍化。那么,面对令人望而生畏的肿瘤,中医又是如何认知的,可以预防吗?

中医认为,肿瘤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热毒积聚、痰凝湿阻等外因长期在身体积聚而成。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主要体现为脏腑功能的废用及身体状况的急剧恶化,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名医朱丹溪曾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意思是与其等到患病后才采取救治,不如在还未患病前就摄养自身正气,提高免疫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达到未病先防的效果。《金匮要略》中也记载:“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指的是既病早治、控制疾病的传变,对于控制疾病的发展与恶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中医对于通过预防保健的方式来对抗疾病有着深刻的认识。

我国历代医者都非常重视经络穴位对人体的预防保健作用,穴位按摩作为中医独有的一种特色疗法,不仅仅是治疗已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故穴位按摩是老百姓生活中预防肿瘤疾病的合适选择。

日常按揉五穴位

血海穴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脾经所化之血在此聚集,如大海,纳百川,故名血海,有化血为气、补血养肝之功效。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取穴时可坐在椅子上,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用掌心盖住对侧膝盖,大拇指端所落之处便是此穴。在按揉时可将两手的大拇指重叠放在血海穴上,每一侧3分钟依次按揉,力度以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酸胀感为准。操作的最佳时间为上午的9~11时,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其运化脾血、养护肝血的效果最为显著,每日坚持按揉,可以预防子宫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等。

列缺穴

列缺穴,属手太阴肺经。列缺穴作为手太阴肺经的主穴,有疏风解表、补肺益肾的作用,主治伤风感冒、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等。同时,列缺穴还经过任脉和大肠经,是三经交会处,因此对于肺经、大肠经和任脉诸经病都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任脉本身是“阳脉之海”,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也来源于此,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口眼干涩、小便热、遗尿等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取穴时可将两手虎口相对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脉搏搏动处)就是此穴。作为日常保健,采用食指指腹指压列缺穴,1~3分钟为一组,每日重复5组,可以预防肺癌、咽癌、喉癌、大肠癌等。

委中穴

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主治腰背屈伸不利、颈项强痛、腰肌劳损、小便不利等。按揉此穴可以分清降浊,强腰壮腿,祛除腰背酸痛,腿部及下肢的酸麻,对预防脑癌、中风、膀胱癌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委中穴的位置在腘窝横纹正中线处。取穴时可屈腿,膝关节后侧的腘窝中出现横纹,其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委中按摩方法应采取点按法,即用拇指或食指在此穴位一点一放,同时配合腿部的一屈一伸。或叩击法,即两手握空拳,用拳背有节奏地叩击该穴。此部位皮肤较为娇嫩、敏感,动作宜轻柔,不宜过分用力。当腰背疼痛,按摩此穴位病情不见好转反而疼痛难忍时,切不可忽视,应及时前往医院就医检查。

神门穴

神门穴,属手少阴心经,为心气出入之门户,心的动力源泉。神门是心神出入之门,体表和体内的心经气血在此交会,故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主治健忘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胸闷、癫狂等诸症。按压神门穴有助于改善睡眠,保护心脏,提高全身免疫力,进而起到预防肿瘤的效果。

取穴时微握掌,另手四指握住手腕,屈拇指,指甲尖所到凹陷处即是神门穴。按摩神门穴可掐、揉进行刺激,不必过于追求酸胀感,想起来便可随时按揉,一般在晚间睡前按压神门穴效果最好。

截根穴

截根穴为经外奇穴,又名截癌穴。截根穴可作为一个配穴,可以其他穴位一起进行按摩或针灸,其主治功能广泛,可防治喉癌、咽癌、肺癌、乳癌、胃癌、食道癌等。

《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其位置:“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其穴位受压后酸胀感明显,日常用手按揉时可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施力,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受到损伤,一般采用大拇指按压5~10秒钟后松开后揉搓,每日如此反复5次。(傅小欧)

从熬米汤的火候谈癌症用药

 (2022-08-09 04:49:47)[编辑][删除]

摘自2022-8-8中国中医药报
张英栋 王洁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熬小米汤在北方是一种很容易见到的日常活动。具体怎么熬呢?把适量小米冷水下锅,大火熬开后,调成小火保持微微沸腾的状态,将这种状态保持一定的时间,耐着性子慢慢来熬。这样熬出来的小米米汤,就是那种很好喝的、混悬的状态——汤包着米、米溶于汤、汤米交融。熬小米汤这个“象”中需要把控的一大关键是火候:大火、小火、微火的选择。大火熬是迅速改变状态、小火甚至微火熬是在新的状态中让各种组分充分融合。
下面我们用一则案例来说明癌症治疗中把握“火候”的重要性。
2022年4月底,笔者诊治了一名癌症术后患者。患者数十年来脾阳不足、胃脘和全身怕凉明显、大便不畅、纳食不香,但是并未引起注意,积久而成“瘤”。2022年4月1日检查出胃部肿瘤,11日做了胃全切除手术,术后排便不好、胀气,肿瘤医院没什么好办法,患者自行用香油、开塞露效果不明显。详细诊查后给患者开出的处方是理中汤增加干姜的量,另加小剂量鸡内金。处方为:北沙参10g,生白术10g,生甘草10g,干姜15g,炒鸡内金3g。开方后反复强调第一阶段治疗的目标是“腹中温”,之后嘱学生随访指导服药剂量的调整。以下是随访记录:5月1日从日1剂开始,逐日递增,5月2日2剂,5月3日当服药3剂时,患者肚子里有蠕动响声,有便意,但大便还不够通畅。有一个特殊情况是患者身体出现前所未有的燥热症状——口渴,明显烦躁。之后调整服药剂量,从每日3剂减少为日2剂,服两日后之前烦躁不安症状有所减轻。维持日2剂的用量服药一周后,身体处于舒适状态——精神状态好,睡眠改善,大便量少,每天行便,减轻不明显。之后调整服药剂量,从日2剂减至日1剂,一周后,大便开始通畅,口渴、烦躁减轻,手脚冰凉也有较大改善,饮食可。其后患者回老家休息,情况较服药前已大为改观,并准备从老家回来后再继续诊治,进入第二阶段的治疗。
这个患者在服药剂量逐日递增至3剂时出现口渴、明显烦躁等症状,相当于熬小米粥大火熬迅速改变状态阶段。之后从每日3剂减少为2剂,服药一周后,身体处于舒适状态,精神、睡眠、大便均有所改善,相当于小火熬让各种组分变得融合的状态。但是这个过程患者口渴减轻不明显,于是继续将服药剂量从每日2剂变为1剂,服药一周后大便通畅,口渴、烦躁减轻,情况较之前明显改善。这个患者治疗的特殊点在于火候的掌握。刚开始要用“大火”熬,但是不能用过了,熬到热起来了,就需要调成“小火”甚至是“微火”,身体整体状态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时间“米熟汤成”的过程,急不得。
熬小米汤需要先大火熬开、然后小火调整、微火熬足够的时间。治疗肿瘤术后身体虚弱的患者类似熬小米米汤火候调整的过程,火候该大的时候,如果小了,身体状态改不过来;火候该小的时候如果大了,身体容易出现燥热伤及身体的根本。一个中医的“中”字很难把握,本文用火候作比喻,希望对“中”的把握有新认识。

毫针治疗癌症

时间:2019-08-0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陆寿康

 

  在德国行医期间,笔者曾用毫针治疗过不少癌症患者,其中包括白血病、卵巢癌、膀胱癌、肺癌、子宫颈癌、结肠癌、胃癌和脑瘤等。不少患者是在放、化疗期间来针灸的,也有不少是手术前后来针灸的。据患者叙述,在治疗或手术前后行针刺治疗,有助于化疗、放疗或手术的顺利进行,并较少药物毒副作用和手术后遗症。

  笔者认为,针刺治疗癌症,一是减轻化疗药物毒副作用;二是针对手术后遗症或功能康复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三是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的功能;四是减轻因癌症引起的疼痛和其他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Schanne Wilhelm,男,1951年7月14日出生。

  2010年2月22日初诊。去年9月发现患有胰头癌,未行手术,进行化疗(Oxylapin方案)。该化疗方案一共分了3个疗程进行,疗程间歇3周,每疗程共作4次化疗,每次化疗后休息8天;3个疗程共12次化疗;每次化疗需24小时。今年1月作第4次化疗。血检:红、白细胞均低于正常值。血糖正常,有高血压、冠心病史,曾作过冠状动脉支架术多次。患者诉每次化疗后全身疲乏无力,形体消瘦,自去年发病至今体重已下降45公斤,呈舟状腹,形寒怯冷,口苦,胃纳差,时有恶心。自1月化疗后开始大便如水样泻,每日3~5次。睡眠差,易醒,醒后仍不解乏。舌嫩红,脉弦数。4天前右颈部出现带状疱疹,有皮疹但不太痛。考虑到化疗后胃肠副反应较明显,当用通理胃肠法,进行针刺治疗。

  处方: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公孙、内关、阴陵泉、天枢、气海、三阴交、气海、中脘、合谷、曲池、阳陵泉、丘墟。

  除百会、神庭沿皮刺外,他穴均常规直刺,用徐入徐出导气法。得气后均静留针30~40分钟。

  按:上脘、中脘、下脘合称三脘,用以通胃腑,和胃气。《灵枢·四时气》曰:“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胰头癌造成的胃腑症状,如胃纳差、时有恶心等,可从“邪在胃脘”而胃气不降理解。是以刺三脘即可以通胃腑,用治“饮食不下”诸症。足三里、公孙、内关以和胃降逆,阴陵泉、天枢、气海、三阴交健脾调肠。气海、中脘调和中气。合谷、曲池祛风治带状疱疹。阳陵泉、丘墟分别为足少阳胆之合、原,用以移治胰脏病症。

  2月26日,经治今天大便已成形,前几天仍腹泻,胃纳有进步,全身感觉较好,带状疱疹也有减轻。

  3月1日,胃纳好转。

  3月5日,体重又有下降,目前只有59公斤。带状疱疹处已不痛,大便呈粥样,每天3~4次,因带状疱疹未继续化疗。

  经每周2次针治,胃纳好转,不恶心,睡眠及化疗后水样便好转。

  3月24日,体重上升达62公斤,上周三化疗后疲乏,但大便时而成形,全身情况好转。

  4月16日,体重增加至67公斤,胃纳好转,大便次数减少,呈粥样便。

  4月29日,大便时而成形,时而便稀,但次数减少。

  5月6日,睡觉见好,现在还在化疗中,但体重未减,血检也好。

  5月12日,胃纳好,不恶心,大便日3次(其中两次水样便,一次正常)。体重今天测66.4公斤,睡眠尚可。

  按:在太阴、阳明经穴组方基础上,加用阳陵泉、丘墟等足少阳穴,有升清阳、降浊阴的作用,曾用以治疗高血糖、低血糖(因胰岛损伤而致血糖含量不稳定者),并用治丙型肝炎、糖尿病(后者加用复溜、尺泽等治消渴古方)等,据观察有一定效果。

  Powarzinsky Thomas,男,1959年5月5日出生。

  2009年5月28日初诊:1994年发现脑干肿瘤(部位在语言中枢位置)。1997年、2008年曾行2次手术,手术后和2006年都做过放疗。目前脑部肿瘤又有所发展,医生说不能再行手术,只能作放疗或化疗。从2008年3月最后一次手术至今年已有1年余。目前讲话不畅,视力下降,视野缩小,无法写字、看书,吞咽困难。胃纳、睡眠尚可。脉沉弦,舌苔薄。见左颞部有手术切口。针对此患者语言、吞咽、视觉功能障碍,进行针刺治疗。

  处方:百会或四神聪,风池、目窗、新明、合谷、太冲、廉泉、通里、内关、丘墟、阳陵泉、合谷、太冲。

  百会、目窗沿皮刺1寸,四神聪各向百会沿皮刺1寸。风池、新明,针刺务求针感至眼。合谷、太冲、廉泉、通里、内关、丘墟、阳陵泉、合谷、太冲,均常规直刺,用平补平泻调气法,得气后均静留针30~40分钟。

  按:百会或四神聪通脑开窍,风池、目窗、合谷、太冲治视力下降、视野缩小,风池、廉泉、通里、内关治吞咽困难、语言障碍。丘墟、阳陵泉为少阳要穴,配合谷、太冲四关穴以祛风通窍之治。后又因右手运动不利而无力,不能拿餐具加右顶颞前斜线下1/5段,用小幅度提插泻法。

  用上方后开始每周针治2次,以后每周或10天1次。语言、吞咽、运动、视野等情况均有所好转。

  对本案患者的针刺治疗,是为了使其语言、吞咽、视觉功能康复,减轻因癌症给患者生活带来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陆寿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