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新液
康复新液是美洲大蠊干燥虫体提取物制成的溶液剂,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创面的修复,能消除炎症水肿,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机体病损组织修复,抗炎。内服可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以及阴虚肺痨(肺结核)的辅助治疗;外用可治疗溃疡、瘘管、烧伤、烫伤、褥疮之创面 。
胃病通常是由于多种刺激因素作用于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如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腺体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进而出现一系列胃部不适症状。研究发现,康复新液富含WHF(多元醇类和表皮生长因子)、黏氨酸、黏糖氨酸及多种氨基酸等活性物质,可以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修复溃疡创面,达到修复胃黏膜、提高黏膜愈合质量和屏障功能、预防胃病反复发作的临床效果。
服用方法和用药禁忌
康复新液为淡棕色的液体,气微腥臭、味甜。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饭前服用,喝2小口温开水后10分钟再服用康复新液疗效更佳。外用时,用医用纱布浸透药液后敷患处,感染创面先清创后再用本品冲洗,并用浸透本品的纱布填塞或敷用。哮喘患者和孕妇禁用本品。
摘自2022-8-10中国中医药报
单兆伟,1940年出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从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和国医大师徐景藩,长期从事脾胃病疑难病的证治研究,主要论著有《中医临证与方药运用心得》《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医胃肠病学》《孟河医派传人单兆伟医疗经验集》等。
组成:炙黄芪10g,炒白术10g,炒薏苡仁15g,黄芩10g,仙鹤草15g,蒲公英15g,煅乌贼骨15g,浙贝母6g,莱菔子15g,白及10g,三七粉3g(冲)。
功能:益气健脾,清热护膜。
主治:消化性溃疡之脾虚胃热证。
用法:每日1剂,常法煎服。
方解:单兆伟认为消化性溃疡基本病机为脾气亏虚,同时指出现代人体质呈现出形盛体实、湿热蕴积特点,素体湿热内阻,影响脾胃健运,再遇外界湿热之邪,内外相引,湿从热化,蕴积脾胃,损伤胃肠黏膜,从而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益气健脾、清热护膜为治疗大法。
益气清热护膜方中,以黄芪为君药,其味甘、微温,归脾、肺二经,有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托毒生肌之效。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清除氧自由基,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营养胃黏膜,保护胃腺体。白术、薏苡仁为臣,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两药合用,增强补脾益气之功。黄芩、蒲公英共用,清热解毒,泻火燥湿。黄芩苦寒通泄,直折热势,但过用苦寒有伤阴之弊。蒲公英辛凉宣散,可散瘀热,并有升腾胃气、振奋阳气之功,使热泄而阳气自生。因此,两药合用,具有清热而不伤阴、祛邪而不伤正之效。药理研究证明,两药不仅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且对实验性胃溃疡及胃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仙鹤草苦、涩,入肺、肝经,既能健胃补虚,又能清热活血,与黄芩同用,增强清热之力,又无苦寒败胃之弊。莱菔子行气消痞、通降胃气,使胃腑气机调畅。煅乌贼骨、浙贝母抑酸止痛,保护胃黏膜。白及与三七同用,三七祛瘀生新、止血定痛,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既可增强止血作用,又不致瘀血留滞。诸药合用健脾益气、生肌止血、抑酸止痛、清热敛疮,使溃疡愈合,相得益彰,疗效确切。
加减应用:神疲乏力、气虚较重者加党参;舌红少苔、阴伤较重者加麦冬、石斛;舌苔厚腻者去黄芪,加苍术、厚朴;兼肝气不舒者去黄芪,加柴胡、炒白芍;胃胀明显者加炒枳壳、佛手;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九香虫;反酸明显者加瓦楞子;大便干结不畅者加决明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时乐 整理)
山东临沂市中医医院的损伤灵软膏,活血消肿疗伤痛
将损伤灵软膏摊于纱布上,贴敷、固定于患处,2~3日更换一次,期间不要过多活动,静养为主。刚涂上药,王先生就感到凉凉的很舒服,疼痛也有所减轻,一周后,疼痛大减,红肿也基本消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气伤痛,形伤肿”。气喜宣通,气伤则壅闭不通,故痛;形为质象,形伤则稽留而不化,故肿。气本无形,故郁滞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气机不通之处,即伤病所在之处,必出现胀闷疼痛。形伤肿即指瘀血造成肿胀而言。血有形,形伤肿;瘀血留滞,局部出现肿胀。气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临床上每多气血两伤,肿痛并见,故治疗上常理气活血并进。
损伤灵软膏由大黄、栀子、赤小豆、制川乌、制草乌、炒桃仁、白芷、丁香、细辛、肉桂、三七、血竭、醋乳香、醋没药、冰片、薄荷脑16味中药组成。其中大黄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有消肿止痛的作用;赤小豆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制川乌、制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炒桃仁活血祛瘀,可用于跌打损伤、瘀阻疼痛等症;白芷祛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可用于疮疡肿痛;丁香暖胃温肾、驱寒止痛,现代医学研究丁香有抑菌、止痒作用,其成分丁香酚有抗炎、抑病毒、镇痛作用;细辛芳香气浓,性善走窜,有较好祛风、散寒、止痛作用;肉桂散寒温阳、通畅气血;三七、血竭活血散瘀止痛,醋乳香、醋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外用可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薄荷脑外用消炎、止痛、止痒;冰片清热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止痛、化瘀消肿之功。用于治疗各类关节及软组织挫伤、骨折脱位所致的肢体组织肿胀、疼痛。
气贯于耳
通过观察耳朵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病症的方法“耳有宗脉之所聚”,清代的《杂病源流犀烛》强调:“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身体出现问题时,耳朵的相关区域也会出现反应。
耳朵红润而有光泽是先天肾精充足;耳朵干枯没有光泽,可能是由于机体肾精不足;耳朵颜色淡白者,常表现为怕冷恶风,手脚冰凉;耳朵红肿者,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耳廓干枯焦黑,多发于传染病后期或糖尿病;耳朵的某些局部呈点状或片状红晕、暗红、暗灰等,则有可能是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当人体内脏或某系统发生病变时,会通过经络影响到耳部,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点,局部皮肤出现变色,或出现鳞屑、充血、丘疹等反应,这些现象既可作为诊断疾病时的参考,又可刺激这些部位以防治疾病。
望耳“望诊”的一部分,判断身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应当结合全身的其他表现。四诊合参,必要时要结合相关的现代医学检查结果。如果自己发现耳部有异常,切不可盲目诊断,怀疑自己得了某某病。
按摩耳朵
“一身之气贯于耳”耳朵按摩用搓、擦、提、压、捏、捻等都可以,强度要适当,只要长期坚持,不仅能调节气血,还可以防病、保健、美容。介绍几种常见的按摩耳朵的方法:
提拉耳垂法
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到疼痛为限,每次3分钟~5分钟。
手摩耳轮法
双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
提拉耳尖法
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次~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
搓弹双耳法
两手分别轻捏双耳的耳垂,再搓摩至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松。每天2次~3次,每次20下。
双手掩耳法
两手掌掩两耳廓,手指托后脑壳,用食指压中指弹击24下,可听到“隆隆”之声。
全耳按摩法
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耳背面,反复按摩5次~6次。
此外,如以拇指、食指揉捏耳屏,使它有胀痛感,可辅助预防头痛、头晕等;以食指指腹按摩耳前根部,可防治感冒、鼻炎等;以食指指腹摩擦耳背沟使之生热,可清脑、明目;以中指插入耳孔,指腹向前按压摩擦生热,可防治咽炎、鼻炎、感冒等病。
因“上火”导致牙齿、牙龈肿痛或脸上长小疙瘩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在耳垂上点刺放血;如脾胃虚弱或者进食过急、打嗝时,可以按压上耳窝,即耳甲腔上方的耳甲艇,耳甲艇的对应处相当于人体腹腔,按摩此处有助于消化,并有健脾强肾之功;如有颈肩腰腿痛等躯体疼痛时可多按压耳廓的外周耳轮。
鸣天鼓是一种流传已久的自我保健方法,古医籍《河间六书》就说:“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
操作方式:每天起床和睡前,双手手掌分别紧贴于两耳耳部,掌心将耳盖严,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其余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错叩击头后枕骨部,即脑户穴、风府穴、哑门穴处,共60下。然后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耳中“咚咚”鸣响,如击鼓声。如此连续开闭放响9下。以上算做1回。每次可做3回,每天可做3次。此法有提神醒脑、宁眩聪耳,预防耳鸣、眩晕、失眠和头痛等病。
通过二十多年对不同人的观察和研究,沃特·哈特巴赫教授总结出了这样有趣的结论:耳朵的大小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命力和思想深度。一个人的耳朵越大,他就越充满激情、精力旺盛,甚至暴躁易怒,像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耳朵中等大小的人一般都是思想冷静、客观的人,比如法国影星苏菲·玛索;小耳朵的人,大多具有安静观察、耐心权衡的倾向,他们的适应性很强。
看耳朵辨疾病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说法。中医中早就有通过观察耳朵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病症的方法。
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身体出现问题时,耳朵的相关区域也会出现反应。
正常人耳朵红润而有光泽,这是先天肾精充足的表现;耳朵干枯没有光泽,可能是由于机体肾精不足;耳朵颜色淡白的人,多怕冷恶风,手脚冰凉;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耳廓干枯焦黑,多发于传染病后期或糖尿病。在耳朵的某些局部呈点状或片状红晕、暗红、暗灰等,则有可能是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
如果耳朵局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点状凹陷,多提示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如肝硬化、肿瘤等。耳朵局部血管过于充盈、扩张,可见到圆圈状、条段样等改变的,常见于有心肺功能异常的人,如冠心病人、哮喘病人等。
健康小提示:耳朵上的穴位比较复杂,但若有头疼、失眠的小病,我们可以自己按摩穴位辅助治疗。
1、牙龈肿痛按耳垂。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因“上火”导致牙齿、牙龈肿痛,或脸上长小疙瘩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去医院在耳垂上点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捏耳垂还能美容养颜。
2、心绞痛按下耳窝。经常刺激耳甲腔部位,俗称下耳窝,对血液和循环系统有保健作用。下耳窝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心绞痛时首先要保持镇定,不要惊慌,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最好抬高上身,然后可对下耳窝进行按压。方法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捏揉。这是最简便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迅速缓解心绞痛,度过危险期。
3、打嗝按上耳窝。上耳窝,即耳甲腔上方的耳甲艇,相当于人的腹腔,按摩此处有助于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打嗝,中医称为呃逆,就是由于脾胃处虚弱,以及生吃不良食物、暴饮暴食引起的胃气上逆。
4、失眠上下耳窝都要按。失眠,中医称“不寐”,它是由心、脾虚弱造成,可按揉下耳窝中的“心”、及其上方上耳窝中的“脾”两穴位。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捏揉即可。
5、四肢疼痛揉耳轮。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颈肩腰腿痛等躯体疼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