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虚潜阳治瘾疹

(2022-07-19 04:49:27)
治瘾疹循温里脱透、疏风清热之常法效不显时,当审证求因,直奔病症之根本——

摘自2022-7-18中国中医药报
徐国峰 广东省中医院
本案治疗瘾疹(荨麻疹)初循常法,交替投以温里托透剂、疏风清热剂其效不彰,最终跳脱病症表象之迷局,直奔虚损之根本,但扶其正,则邪自去耳。现整理总结如下。
患者女,32岁,2017年11月21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荨麻疹1年余。患者1年多以前因反复发作皮肤风团瘙痒,被确诊为荨麻疹,长期服用依巴斯汀控制症状,效不佳,遂求中医治疗。刻诊:全身游走性风团发作,夜间足冷,纳可,饮水较多,喜热饮,出汗可,二便调,眠差。舌淡红、苔白,脉沉弦细。
中医诊断:瘾疹(邪伏三阴、血虚寒凝)。
病机分析:举凡反复发作之病症,必有伏邪作祟。四末不温、夜间足冷、脉沉弦细为厥少阴寒化本证,舌苔白、喜热饮为太阴寒湿之象。
治则:温阳托透伏邪。
处方: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细辛10g,炙甘草15g,通草10g,大枣20g,补骨脂15g,枸杞子15g,炮天雄15g,干姜15g,生晒参15g,茯苓20g,白藓皮20g,土茯苓20g。7剂,水煎内服。
11月28日二诊:每日服用依巴斯汀1/4粒控制皮肤瘙痒症状,瘾疹傍晚时有发作,影响睡眠。四末不温,夜间足冷,纳可,无口干口苦,饮水较多,喜热饮,出汗可,二便调。舌稍红,苔薄白,脉虚。服前方后本气增强奋起祛除伏邪,正邪交争加剧,风寒之邪郁于肌肤,留而不去。治以温里托透,疏散风热。在首诊方基础上,加用浮萍、紫苏叶轻宣表邪,加蝉蜕入太阴肺经,发表祛风,加地龙息风通络。处方: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细辛10g,炙甘草15g,通草10g,大枣20g,补骨脂15g,菟丝子15g,炮天雄10g,干姜15g,生晒参15g,白鲜皮20g,土茯苓20g,浮萍10g,紫苏叶10g,地龙10g,蝉蜕10g。7剂,水煎内服。
12月15日三诊:药后瘾疹未见缓解,眠差,记忆力差,易怒。四末不温,夜间足冷,纳可,无口干口苦,饮水较多,喜热饮,出汗可,二便调。舌稍红,苔薄白,脉虚。肾以封藏为本,此时正值小寒,天地示人以封藏之规律。患者药后眠差、记忆力差、脉虚均为少阴本气不足之征象。乙癸同源,水不涵木则木气易从中化火而易怒。瘾疹反复未见缓解实为本虚阳浮于外之病势,在内则气血亏虚、肾水不足,在外则风火燥热蕴结。治以气血双补、滋阴潜阳。处方:熟党参15g,炒白术15g,茯神30g,炙甘草15g,酒白芍15g,当归10g,川芎10g,炙黄芪30g,肉桂5g,巴戟天20g,熟地黄40g,茯苓30g,麦冬20g,天冬20g,五味子15g,酸枣仁45g。7剂,水煎内服。
服药后瘾疹减轻,继续守方服用1月,停用西药。
按 本案初以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温里托透,确可温阳祛寒,解决患者一部分本气虚寒之矛盾,但温通疏泄太过,一来易伤津耗液,二来易风火相煽,造成肌肤郁热、阳明不降之格局。患者脉见细象,若初时辨证入微,顾及此阴精不足之病机,化热伤津之误庶可免矣。因此非方不经用也,非攻邪之力不足也,实本气亏虚,无以调度。其自觉气上冲感伴瘙痒、烦躁、易怒均为下元水浅不涵木,厥阴风木疏泄太过、风火相煽之象。记忆力差、眠差、脉虚均提示少阴封藏之力不足。此时,法当立足“凡病皆是本气自病”之理,以健补气血、滋水涵木、引火归原为治,但扶其正,待正气充盛,再伺机攻邪,甚至听邪自去。此即《内经》所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之理,正气不足则但见虚证不见邪,故投以十全大补汤合引火汤,虚则补之,浮则藏之,立效。
中医治病,治的是病势,依据的是规律。首先是时令运气的规律。患者就诊期间,正值丁酉年六之气,主气规律为收藏。此时,顺应天地之规律治病当以降和藏为顺。当是时,司天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少阴君火,易造成人体风火热燥郁结在上的格局。其次是人体气血运行的规律。本案患者手足厥逆、夜间脚冷、脉虚,反映的是一个气血津液亏虚的情况。四肢为诸阳之末(标志),气血津液亏虚,则只能舍末(在外的表位和四肢)求本(在内的脏腑)了,立足于天人相应和人体的本气治疗疾病,也是《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内涵所在。

防治夏季皮过敏

 (2022-07-09 04:38:19)[编辑][删除]

因紫外线光照强烈,造成日光性皮炎发生率增多;湿热熏蒸、汗出较多,造成湿疹多发;蚊虫叮咬造成虫咬皮炎增多等。7月8日为世界过敏性疾病日,借此简单介绍防治过敏性皮肤病的知识。
什么是过敏性皮肤病
过敏性皮肤病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严重者会有水泡、糜烂,或者大量渗出;到了亚急性或者慢性阶段,主要表现为皮疹颜色暗红,出现脱屑、皮肤干燥。如果病程较长,会因为搔抓而出现皮肤增厚、苔藓样变,或者大量的抓痕、血痂。
过敏性皮肤病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受损,可因过度清洁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可因精神紧张、熬夜、过度劳累等诱发;感染因素。
得了过敏性皮肤病怎么办
及时冰敷,缓解症状
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伴有瘙痒感,可以使用冰袋冷敷,或者将无菌纱布在注射用生理盐水中充分浸湿后,敷在皮肤敏感处。生理盐水安全性高、渗透力好,具有消肿、退红、稳定皮肤的功用。
不要擅自用激素药膏
不建议自行糖皮质激素药膏,如皮炎平(醋酸地塞米松)、卤米松、艾洛松(糠酸莫米松)等。因为此类激素药膏虽然对抑制炎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时间随意使用会产生副作用,如引起表皮萎缩、色素沉着等,还会引发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使治疗周期再度延长,治疗难度加大。
完善过敏原检查
夏季过敏与温度、湿度、饮食等物质刺激有密切关系,如过敏反复发生,及时至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
日常调护很重要
过敏期间要避免吃鱼、虾、蟹等异性蛋白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还要避免喝酒。预防皮肤过敏要避免熬夜,学会缓解紧张情绪,适量运动,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如果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症状,可以先口服抗过敏的药物治疗,抗组胺类药物。
此外,口服中药汤剂可以从内部调理气血阴阳,通过清热凉血、解毒除湿或养血润燥、扶助正气来防治皮肤过敏。中医外治也有较好效果,如夏季小朋友长痱子或患荨麻疹等瘙痒性皮肤病,可使用炉甘石洗剂。

三代抗组胺药名概述

 (2022-08-19 09:22:41)[编辑][删除]

                                

    抗组胺药又分为H1受体拮抗剂(习惯上称抗组胺药或抗过敏药)和H2受体结抗剂,在临床上以Hl受体拮抗剂应用最广。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有苯海拉明、异丙嗪(非那更)、氯苯那敏(扑尔敏,氯苯吡胺,氯屈米通)、去氯羟嗪(抗敏嗪)、赛庚啶、氯苯甲嗪(敏克静)、氯苯丁嗪(安其敏)、安泰乐、多虑平等,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有氯雷他定(开瑞坦)、西替利嗪(西可韦,赛特赞,斯特林,仙特明,疾立静,杰捷,达内,希特瑞,敏达,盐酸西替利嗪)、特非那丁(敏迪)、阿司米唑(息斯敏)、氮卓斯丁(卓苄酞嗪)、咪唑斯汀(皿治林)、依巴斯汀(开思亭)、美喹他嗪(玻丽玛朗)等,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酮替芬(噻喘酮,甲哌噻庚酮)也是第二代抗组胺药,因其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抗胆碱作用、心脏毒性及体重增加等四大副作用,临床已经较少使用。另外,敏迪、息斯敏等因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也逐渐减少使用。
    第三代抗组胺药物有地氯雷他定(恩理思,芙必叮,地恒赛,信敏汀,Desloratadine,Clarinex,Aerius,去乙氧基羰基氯雷他定,去氯雷他定,脱羧氯雷他定)、非索非那丁(太非,Telfast120,Telfast180,Allegra,MDL16455)、左旋西替利嗪(levocetirizine,Xyral,迪皿)、乙氟利嗪(Efletirizine)等。
    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偶发心脏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1年上市的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这二种药物的应用有逐年减少趋势。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地氯雷他定已入我国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

(2010.3.13.二稿)

 

                    抗组胺药物:婴儿期抗组胺药物的选择,以第一代抗组胺药物为主,代表药物为马来酸氯苯那敏和异丙嗪。第二代抗组胺药物还缺少广泛的临床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代表药物为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6月龄婴儿如使用应谨慎,宜短期使用。

    肥大细胞稳定剂:代表药物是色甘酸钠,在抗原攻击前给药,可抑制速发型和迟发型过敏性哮喘,亦可预防运动和其他刺激诱发的哮喘。代表药物为奈多罗米,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白三烯、组胺等炎症介质,对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功能均有抑制,并抑制气道上皮细胞释放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感觉神经C-纤维释放P物质等主要用于其他药物(如抗组胺药物、局部用皮质激素)无效或不耐受。主要是呼吸道和眼过敏症局部用药。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l岁以上儿童和成人,婴儿期的用药研究较少。少数国家和地区也用于>6月龄婴儿。对于>6月龄婴儿出现呼吸道过敏症者,根据临床表现可酌情短期使用。代表药物是孟鲁司特(顺尔宁)和扎鲁司特(安可来),偶可出现抑郁、焦虑倾向。
    皮质激素类药物:对严重湿疹患儿、严重喘息发作、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炎及全身过敏反应可短期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非IsE介导的婴儿过敏性疾病缓解症状的药物主要为糖皮质激素。
    局部治疗:多数患儿需要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霜或膏,可3-4周更换以防止耐受。同时每日加用l-2次润肤剂,避免过于频繁沐浴。沐浴后防止皮肤过于干燥。紫外与微波治疗对于局部使用激素无效的部分严重病例可能减轻症状。维生素、微量元素、中药等可作为辅助治疗。
    1:1000肾上腺素的应用:任何IgE介导的急重过敏症患儿,一次可按0.01mg/kg皮下注射应用。
    添加益生菌或益生元可能有助于改善婴儿湿疹的临床症状。另外,对反复胃肠道过敏或腹泻婴儿可酌情添加益生菌或益生元。

过敏煎加味愈春月瘾疹
摘自2025-5-22中国中医药报
齐慧娟 上海市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春季气温的变化和致敏原的增多,导致人体的易感性明显增强。春季五行属木,万物生发,其时多风,而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易袭阳位。风邪侵袭人体,遇禀赋不足、荣卫不和者,可发为过敏性疾病。常见于先天不足,禀赋不耐;正气虚衰,邪郁腠理;阴阳失调,邪乘阳位(多于头面部)。针对春季过敏,中医防治结合极为有效,现分享笔者运用过敏煎加味治疗春季过敏验案一则如下。
郑某,女,55岁,2025年2月21日初诊。主诉:每值春令,眼睑、下颌及颈部皮肤泛红作痒,伴咽痒,反复发作3年余。西医予氯雷他定、激素喷雾治疗暂效,然症情迁延,且药后脘痞纳呆,苦不堪言。刻下:颈部红斑两处(约3cm×2cm),抓痕明显,面色少华,脘痞口秽,大便2日一行。舌红少津,苔薄,脉弦细。
诊断:瘾疹(虚风内扰、脾虚血燥证)。
方用过敏煎合桂枝汤、四君子汤加减:银柴胡12g,防风9g,乌梅12g,制五味子9g,桂枝6g,白芍12g,党参9g,白术12g,枳壳9g,玄参9g,金荞麦9g,浮萍9g,甘草6g。7剂,水煎服,日1剂。
2月28日二诊:颈部瘙痒缓,咽痒减,大便日一行,然口干未解,目外眦时痒。此乃少阳风火未靖,阴津未复。《神农本草经》载柴胡“主心腹肠胃结气,推陈致新”,故加柴胡6g疏利三焦,麦冬9g、连翘9g,仿生脉饮法益阴清热,兼取连翘“轻清上浮,散结消风”之性(《医学衷中参西录》)。续进7剂。
3月6日三诊:面转红润,身痒悉平,胃纳渐馨,减浮萍、连翘。守方14剂巩固。
后随访春月安然,未再复发。
按 《素问•风论》云:“风者,百病之长也。”春属木,主生发,风邪易挟时气外袭。患者年逾七七,太冲脉衰,阴血暗耗,如《金匮要略》所言“血虚生风”,虚风内扰,郁于阳位,故头面颈项瘙痒;脾虚失运,则脘痞纳呆、大便不畅;舌红少津、脉弦细,乃阴血亏虚、风火相煽之象。
过敏煎,乃中医大家祝谌予所创制,药凡四味,组方严谨,由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组成。银柴胡甘苦性凉,清虚热凉血,《温证指归》录“治消索而不润泽者”;防风辛甘而温,祛风胜湿,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之润剂也;乌梅味酸性平,收敛生津;五味子味酸性温,《名医别录》谓“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四药配合,有收有散,有补有泄,有升有降,顾其本而祛其邪,临证疗效卓著,被称为当代经方。笔者取过敏煎“酸甘化阴以固本,辛散祛风以逐邪”之意,合仲景桂枝汤调和营卫,辅四君子汤培土荣木,佐玄参、金荞麦清上焦浮热,浮萍透达风邪,枳壳理气醒脾。既调阴阳以固表,又健中州以御邪,故能收桴鼓之效。于禀赋不耐、虚风内扰之过敏症或消渴病皮疹颇效,可为同类病证诊疗之借鉴。
本版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扶正润肠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